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象征主义的新徽派建筑研究——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基于象征主义的新徽派建筑研究——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基于象征主义的新徽派建筑研究——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基于象征主义的新徽派建筑研究——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基于象征主义的新徽派建筑研究

——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黄敏何佩宇

(1.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在建筑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地域主义建筑,继承弘扬地方文化,是建筑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建筑象征主义为出发点,阐释徽派建筑的象征文化,通过分析典型建筑案例绩溪博物馆,寻找设计新徽派建筑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象征;徽派建筑;徽州文化

1.建筑象征主义

象征是艺术的开始,象征作为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物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辞海》中对“象征”的定义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起所咏之物。”[1]在建筑中,建筑象征的核心思想是以建筑有限的客体为媒介,来表达建筑之外的无限可能。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满足物质功能需求,更多的传递精神功能。象征是建筑的精神所在,通过建筑实体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及精神诉求。象征的表达需要载体,建筑中以建筑的外部造型、空间形式、平面、材质、色彩、光线、雕塑装饰等为载体,通过人的本能、联想等心理活动,产生超脱于建筑实体本身的感情,从而使建筑成为开放的,无限的世界。文化是象征的媒介,在建筑创作中,建筑中的象征性大多以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人文传统等为建筑象征的灵感来源。因此,立足于地方文化,探索建筑象征的文化渊源,是建筑创作的根本。

2.徽派建筑的象征文化

徽州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沉淀,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璀璨的一笔。文化是人活动的产物,徽州文化的形成,包含了徽州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与自身之间的哲学关系。徽州人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活动直接体现在

徽州建筑中,对徽州古村落的布局、建筑形式、景观、装饰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形成了山水环抱、鳞次栉比、粉墙黛瓦、雕镂精湛的独特建筑艺术形式。

2.1徽州村落布局的文化象征

徽州地处山区,人多地少,“八分山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苛刻的自然条件使得徽州村落的建设贯彻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注重地理环境的选择,遵循“因地制宜,遵循自然”的原则。村落选址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而后融于自然,利用自然,体现了人与环境协调的自然观。除此以外,徽州村落选址受“风水说”的影响,徽州人民希望通过大自然的力量利用阴阳平衡来提高祥瑞之气,带来健康与活力,体现了徽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智慧[2]。呈坎村,被世人称作为“八卦村”,根据易经中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理论选址布局。整个构造山重水复,村落完全处在“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空间模式环境里。

2.2徽州建筑的文化象征

受中国传统礼制文化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徽州建筑充分体现了等级观,等级观是儒家思想推崇的一种理性化的社会生活模式,讲究尊卑有序,贵贱分明。在建筑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村落中祠堂与普通民居的等级差别;二是民居结构体现的等级差别。徽州村落里祠堂建造十分宏大,精细,位于村落的中心,体现祠堂的重要地位。建筑民居中也体现了这种秩序,建筑采用对

称式的布局,长者居东侧,少者居西侧,前厅会男客,后厅为儿女活动或招待女客用。

天井是徽州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坐厅观井将自然之气吸纳并融入到建筑中去,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天井形成“四水归堂”的景象,体现了徽州人民“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美好愿望。

2.3建筑雕刻及装饰的文化象征

徽州建筑中的雕刻形象及装饰,体现了徽州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望。徽州雕刻受儒家文化及新安理学的影响,重视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的自然和融合,体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建筑雕刻样式繁多,工艺精良,多以花草瑞兽、民间故事、戏文故事等为雕刻内容,主要表达美好寓意及愿望。如清代的白子图砖雕中,“百子”嬉戏于亭台楼阁,儿童姿态各异,技巧精细,象征着多子多福的观念。

徽州的建筑文化主要受“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儒家礼制文化的等级观,人民生活美好愿望的生命观的影响,在多种文化的作用下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

3.绩溪博物馆的象征文化研究

绩溪博物馆位于绩溪老城区核心地带,紧邻江南第一学宫、胡雪岩纪念馆,背靠百年名校绩溪中学。馆址原为老县政府旧址,同时也是明清两代老县衙遗址所在地,是一座融学术性、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地方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绩溪博物馆通过环境和空间氛围的营造,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引发共鸣,渲染情绪,追求徽州建筑“意”的表达,体现了“冷、静、清、幽”的徽州建筑的特点与文化内涵。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与胡适先生的文字“随遇而安因树为屋,会心不远开门见山”中的意境不谋而合。象征是建筑精神功能的表达,博物馆“意”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胜景”营造,建筑师通过平面构成、形态设计、材料运用、结构选择等方式,形成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又充满现代感的新徽派建筑。

3.1建筑平面构成及流线组织

博物馆的展厅、庭院、巷道、天井、台阶、假山、水系相互交错,通过精细的设计,恰当的尺度形成徽州古村落的缩影。博物馆的展厅主要围绕几个庭院展开,自由组织,创造出优美的复合空间,庭院的设计隐喻了流连于自然之间的情趣。摒弃传统博物馆单调枯燥的观赏流线,博物馆通过台阶、庭院、走廊、巷道、水系、桥来组织展览流线,观览者流连于庭院与展厅之间,置身于景色之中,体验自然之美。主入口处设内向型的“明堂”,符合徽派民居的布局特征,围绕“明堂”、大门、水面设有对市民开放的立体观赏流线,将游客缓缓引致建筑东南角的“观景台”[3],俯瞰建筑的屋面、庭院和远山。展厅内部设计天井,具有采光通风的功能,象征了徽州建筑中“四水归堂”“坐厅观井”的意境。

3.2建筑形态

博物馆屋顶的弯折起伏,形成山一样的连绵不绝的态势。观赏者行走其中,可拾级而上,可登高远眺,可俯瞰周围的山脉景色,引发内心激荡。弯折起伏的屋顶既像山脉的形式走向,也似扩散开的水纹,不仅和周围山脉的形式走向相呼应,也和绩溪地形的徽、乳两条溪水相吻合,表达一种建筑取自自然,呼应自然的环境观。

3.3建筑材料与色彩

徽州建筑文化中,建筑色彩的运用是对道家“玄素美学”观念的推崇和延续,绩溪博物馆运用了徽州建筑的传统色调——黑、白、灰,传达一种质朴,纯净的意境,与周围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体现徽州建筑的文化内涵。博物馆以徽州地区传统的“粉墙黛瓦”为主要的材料和色彩。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使用方式,博物馆“旧材新用”,以瓦为窗,以瓦为墙,别有新意。建筑墙面使用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形成一道道“水墙”,与池中真水一起,映衬着“屋山”和“假山”,构成了绩溪博物馆的“胜景”。

3.4建筑庭院景观

在徽派建筑的象征文化中,庭院的设计表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之美,并且借庭院内的植物咏志或表达人的品质。博物馆通过展厅组织,结合用地内保留的树木,形成

了不同主题的庭院,形成博物馆主要观赏景观,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徽派村落中风水文化的村落景观建设主要体

现在水口区域,用“天门”来代表入水口,以“地户”表示出水口,是一种“庇护、防卫”观念的体现。水口既是村落的门户也是村民的重要的活动空间。博物馆的主入口处设计水院,沿东西“内街”的两条“水圳”,如绩溪地形的徽、乳两条水溪,贯穿联通各个庭院,汇流于主入口庭院内的水面,成为游园观景的前奏和核心。位于西北部的庭院,保留了有700多年历史的老槐树,形成古今对话,是对历史最好的见证与尊重。

4.结论

新徽派建筑的创作,不是简单的徽派建筑符号的堆砌,矫揉造作,根本在于立足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形成建筑精神的表达。建筑象征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人”是建筑中的主角,完成建筑的精神功能需注重建筑与人的互动、人的思考,形成人的精神体验,赋予建筑活力,使建筑成为无限可能。只有富有生命力的建筑,才能永恒,不会在时间潮流中淹没。

参考文献:

[1]孙丹.徽州民居的象征文化[J].建筑文化,2004(4):63-65.

[2]金颖.徽州建筑文化特征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

[3]李兴钢.留树作庭随遇而安,折顶拟山会心不远——记绩溪博物馆[J].建筑学报,2014(2):40-45.

Study on New Huizhou Architectural Based on Symbolism

-- Taking Jixi Museum as an Example

Huang Min,He Peiyu

(College of Architecture,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0,Anhui)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for architecture scholars to explore how to develop regionalism architecture and how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local culture.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symbol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aper explains the symbolic culture of Huizhou architecture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case of Jixi Museum, the paper aims to seek ways to design new Huizhou architecture. Key words:Architectural symbolism;Huizhou architecture;Huizhou culture

广东省博物馆观后感

姓名:xx 班级:xx 学号:xx 广东省博物馆观后感 一直对省博物馆充满着向往,于是我们宿舍三个娃准备11月8号出发去参观省博物馆,我们在网上仔细查询了去那的公交车和地铁路线,心中对于找对地方还算踏实。这是我们宿舍三个第一次一起去广州,心里还蛮高兴的!当然对于这次的参观我们还带着一个主要目的,那就是在欣赏博物馆时为我们的美术鉴赏课的作业——“参观心得”做准备。 经过几番波折,我们终于出了APM线,这算是到了目的地吧。映入眼球的是各种唯美的建筑,这都是我第一次见到的,著名的小蛮腰就在我的身后,不自觉的就给她照了一张照片,这还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小蛮腰呢!她很清晰,原来不是实体的,里面很大一部分是中空,看到这些心中很是新奇。我们三一直往小蛮腰那个方向走,旁边是省立中山图书馆,环绕在我们四周的都是一些具有现代艺术感的建筑,它们高矮不一,参差不齐,但是每个建筑都很具有特色,看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很突兀,倒像是建筑学家特意这样安排的,给人不同的视觉享受。走了好一会还是没有看到博物馆的影子,才发现我们早就被这美丽的建筑物吸引都忘了看路标。看到路标后似乎又发现了新大陆,往前几步然后左转省博物馆就在我们眼前了,与我想象中的样子完全不同它像是很多个的长方体盒子镶嵌而成,看似杂乱其实又被设计得很独特,回来查资料才知道这整个建筑运用“宝盒”了的设计理念,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载巨型钢桁架悬吊结构体系,它的巨型屋面钢桁架整体滑移总重量达8700吨,是目前世界重量最大的钢结构高空滑移工程。由于展馆是由巨型钢桁架悬吊出来的,中间没有一根结构柱,为陈列展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给了我们参观者一场美得视觉盛宴。 拿到免费门票后我们就进入了目的地,馆内既庄严大气,又显得艺术典雅。馆内参观的人很多但是每个人都安安静静的生怕打扰到别人破坏了这肃穆的氛围。我先是被踩在我们脚底的的瓷器所吸引,于是拉着她们两去看地上的这些青瓷,“躺在”地上的瓷器虽然有的破破烂烂有的残缺不齐,但是上面的花纹却极其清晰,花的每一个纹路都被细致描绘而且颜色娇艳欲滴,不得不让我感叹古人制作瓷器精湛的技艺。“躺在”地上的还有其它一些东西,比如说一些很漂亮的海星、贝壳等,这些都是当前在南海“捡回”回来的,每一个都很有特点很漂亮。特别是

河南省博物馆观后感

河南省博物馆观后感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河南省博物馆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与经七路交叉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忘了是谁说过,想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就去到那个城市的博物馆去,当我踏出博物馆的最后一刻不禁联想感慨,这是一个蕴含着多么璀璨文明的瑰宝呀!我很庆幸今天能与相识已久的同学们一起观光,一起分享,一起收获。好奇的来,惊喜的走。满载着无限的乐趣与满足。从一层逛到五层,映入眼帘的一切都一直在充实着一颗空虚的心。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一刻,向我展开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立体画面:两只大象的中间有一个人,它的寓意是河南的简称(豫), 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我们又参观了二楼的展览,二楼主要是唐代、宋代、元代的一些器物,最后我们看了看明清珍宝馆,里面有漆器、珐琅器、象牙制品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件用象牙雕刻的白菜,那白菜帮白白的,白菜叶微微发黄,叶面上的纹路都能看得很清楚,叶子上有一只蝈蝈,就连它肚子上的

条文都清晰可见,蝈蝈的旁边还有一枝粉红色的小花,这颗白菜雕刻的真是栩栩如生。 穿过曲缓的走廊,我们逐层观阅。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历代宫廷古瓷,还欣赏了名家翰墨,从古朴的青铜器遥想燕赵悲歌。 踏着清缓流转的音乐,走进了明清绘画作品展。昏黄的灯光下,一幅幅巨大的山水泼墨画,或挂立,或横铺,笔墨工细,设色淡雅,诗画相融。文人画家通过笔墨丹青,肆意挥洒出意境深邃,飘逸,清幽,惟美的世外桃源。而这形神兼备的绘画艺术足以展示古代封建文化鼎盛时期的独特魅力。 往上走,是明清书法艺术精品展。中国书法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之一,可谓中华文化艺术之“大雅”与“大美”。“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有如无声的诗,无音的歌,一寸毫锥,挥洒气韵风骨,爱恨离愁,书写着人们最本质的精神世界。有“集书之大成者”美誉的著名书画家文徽明书法造诣深厚,篆、隶、楷、行、草各体兼工。适笔遒劲流畅,法度严谨,笔峰挺秀,自成一体。令人拍案称奇。 第四层是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有各种兵器,如直内短胡——穿戈,柱脊短剑,长铤箭镞,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争战不休的社会状况。也陈列着许多生活用具,如饮酒纹鼎,礼仪上用于客人洗手的双耳蝉联纹盘和装饰的鸠权杖首饰。这些埋藏了千年而又重见光明的器物,尽管有些是锈迹斑斑,但以其丰富的器类,高超的工艺技术,超凡的艺术价值,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等鲜明的特点早已闻名于世。这些闪烁着古人智慧光芒的青铜器体现了古人模仿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河南博物院的调研报告

河南博物院的调研报告 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由1927年在开封创建的河南博物馆发展过来的,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她曾先后易名民族博物馆、省立博物馆等,并于1961年由开封迁至郑州。 馆区中心部位为主展馆,高45.5米,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体建筑便自然演绎而形成了“金字塔”造型。冠部呈方斗状,恰似扬斗以承“甘露”,下接覆地斗以纳“地气”,其中心位置精细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洞。主体建筑蕴含了中国古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感念,也有“会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内涵。冠部四周分别镶嵌四神图案,表示古天文学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从建筑构造的需要加上白色乳钉图案,形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样和传统建筑板门的门钉形状,又是茫茫宇宙满天星的反照,代表了宇宙中数以万计的星座;主体斜面的四周顶部浅蓝色的透明窗及顶部垂直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体建筑造型奇特,其实宏伟,独具现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征。 整个河南博物馆建筑群采用了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从总平面上看,四隅分布附属建筑,聚散有致,和谐统一,寓意“九鼎定中原”。建筑群呈四面辐射状,寓意中原

文明向四周传播。假如我们从上鸟瞰整个建筑群,则宛若“大鹏展翅”向天飞,主体建筑如大鹏身躯,展馆大门就像大鹏的头部,两侧配楼恰似大鹏的翅膀,后边与文物库房相连的过廊,更是大鹏之尾。整个造型象征着古老中原再现历史的辉煌,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和腾飞。 刚一进入大厅,就有一种宏伟气派的感觉,由黑白矩形交织组成的地板给人以大气之感。大厅的最里面是一个巨大的金色雕塑,两只大象的中间是一个张开双臂的人的形象,金碧辉煌的又带一点点狰狞的感觉,作为一种文化的图腾用来表达吉祥之意。雕塑的前方地板上有一个巨大的太极环,饱含文化展厅的神秘气息。在色彩上,顶部使用直通大厅最里侧的矩形白炽灯,色调偏冷,给人气贯长虹的庄严之感。一楼的灯饰主要以各种交叉存在的矩形白炽灯为主,为一楼提供了充足的照明光线,色调偏冷,给人庄严、气派、高贵之感。在雕塑的上方则使用暖暖的黄色调的灯饰,跟青铜雕塑交相辉映,符合雕塑的吉祥和谐之寓意。而二楼楼梯口的扶梯,在材质上主要由木质的扶手组成;在色彩上,以黑色和少量的红色为主,照应地板的颜色,给我们的启发是再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风格一定要统一。在这里可以纵观一楼大厅的所有风景,虽然面积不大,但给人以开阔、明亮的感觉,我觉得应该是层高适合和空间开敞的原因,配合二楼屋顶星星点点的灯光,增添了几分浪漫的情怀。

河南博物院导游词

河南博物院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去参观的地方是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位于郑州市农业路8号,是由我国中科院院士齐康先生主持设计的,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是集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国家及博物馆。在2003年召开的第18届客属恳亲大会上,与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并成为中国四大博物院。 在绿草如茵的院区内,共分布大小建筑九座,寓意九鼎定中原,传说大雨时讲天下分为九州,又铸了九个代表权利的鼎。从此历史上便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整个主建筑从空中鸟瞰的话,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两侧的配房好像大鹏的翅膀,展馆的俄大门就像大鹏的头。后边与文物库房相连的过廊,恰似大鹏的尾巴。这一切都寓意着河南会飞速发展,河南的明天会更好。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主展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大的雕塑,它既是中央大厅的装饰物,同时也是河南古代文化的象征。我们看到一个人推开两只大象,他寓意,人类的出现占领了长期被野兽统治的中原大地,推开了文明历史的大门,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我们知道河南简称豫。豫字在甲骨文中,便是人牵着大象。这就说明,在3000多年前的河南还有大象出现。后边的壁画,最哦上方漂浮的朵朵白云是由甲骨文和青铜器花纹组成的。两侧大门上分别绘制的是龙门石窟中的卢舍纳大佛和迄今为止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开封的繁塔。 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3万余件,在长出的3000对件文物中,向中华第一笛,中华第一龙,莲鹤方壶,云文铜禁等都堪称国宝。下边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华第一龙。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一向被称为是龙的传人,龙作为之中华民族的总图腾,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顶礼膜拜。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龙图案。龙用蚌壳摆塑而成,身长是1.78米,造型生动,腾跃预飞。与之相对的是虎的图案,身长1.37米。不过这是复制品,真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虽然说这是复制品,但这些蚌壳还是6000多年前的。旁边这张图片是当时出土时候的照片,中间是墓的主人,身高1.84米,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1.84米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三皇五帝中某个人的墓葬,但镇种说法目前还没有得到证实,毕

广东省博物馆介绍

广东省博物馆历史沿革与概况广东省博物馆于1957年开始筹建,1959年10月1日,广东省博物馆及其所辖的广州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旧馆馆址在广州市文明路215号中山大学旧址(即原广东贡院旧址),占地面积4.3万㎡ 筹建之初,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大楼设计原是“U”形的建筑物,主楼向东,右为南副楼,左为北副楼,规划建筑总面积1.4万㎡。南副楼于1959年上半年落成,楼高三层,面积3500平方米。主楼和北副楼后因经济困难,没有拨款建设。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东省博物馆在原址上建设了新的陈列大楼。1992年10月新陈列大楼落成,总建筑面积18700㎡,其中新建陈列大楼12300㎡,陈列面积达6000㎡,为原楼1500㎡的4倍。

自成立以来,广东省博物馆于2008年5月获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截止2009年12月,通过考古发掘、收购、调拨、接收捐赠等方式,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已达16.6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04件,二级文物7284件,三级文物12639件,自然标本、化石4万余件(套)。馆藏中的古字画、古陶瓷两类传世文物,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博物馆中,均名列前茅,尤以“岭南画派”书画藏品丰富而闻名;端砚和潮州木雕独成系列,是极具特色的广东传统工艺收藏品;广东出土文物、广彩瓷器、石湾陶塑、广州牙雕、外销画等极富地方特色;自然标本中的“须鲸骨骼”、“巨型孔雀石”和五吨多重的“信宜玉石”等亦极其珍贵。此外,广东省博物馆还收藏有图书资料10余万册。 丰富的藏品资源为广东省博物馆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与陈列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开馆至今,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了数百个高水平的陈列展览,先后推出了许多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基本陈列和临时性大型展览,如《广东历史大观》、《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广东出土文物展览》、《广东省改革开放成就展览》、《珠联璧合——泛珠三角文物精品展》、《荆楚辉煌——湖北省楚文物精华展》、《广东珍稀动物展览》、《广东省社会发展成就展览》、《国民党“一大”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史料陈列》等,共接待观众达千余万人次,充分展示了广东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艺术、自然资源特色,向国内外观众推介了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应。特别是自2008年3月28日起,广东省博物馆正式开始向社会免费开放,突出发挥了广东省博物馆的职能作用,开创了广东省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局面。 在做好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工作的同时,广东省博物馆还立足馆藏,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研讨,以科研活动推动专业人才成长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几十年来,广东省博物馆先后独自或与馆外合作出版了《广东省博物馆藏品选》、《广东省博物馆藏陶瓷选》、《中国历代陶瓷展》、《广彩瓷器》、《明清花鸟画》、《潮州木雕》、《考古人的兴奋》、《贞石之语—先秦玉器精品展图集》、《商承祚先生捐赠文物精品选》、《紫石凝英——历代端砚艺术》、《广东省博物馆藏法书选集》、《石湾窑大师作品选》等各类图文资料数百种,不仅使广东文博学术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得到延伸,而且培养出一支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为满足现代化新型博物馆的功能需求,促进博物馆业务的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50余年来,作为广东地区唯一的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积极利用自身的馆藏优势和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在省内文博界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广东各地市很多博物馆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都得到过省博物馆的支持和帮助。2004年以来,广东省博物馆依托“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积极整合全省文博资源,在全省范围内举办巡回展览,不断推动博物馆藏品、人才、技术等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到2009年12月,“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成员单位已达72个,制作巡回展览42个,在全省举办展览163场次,参观人数高达471万人次,基本涵盖了广东大部分地区,极大地盘活了有限的文博展示资源。“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的成功运作与发展,不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也受到中央领导和专家的肯定,2007年,“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与“广东流动图书馆网”及“广东流动演出网”一起获得了由文化部评选和颁发的文化工作创新奖中的唯一特等奖。 进入新世纪,面对全国博物馆建设的高潮与广东省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8.842亿元兴建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并将其作为广东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和建设文化大省三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同年,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筑方案设计国际邀请竞赛举行,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奥地利、日本、荷兰、英国、比利时等8国共10家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单位参加。后经过专家技术审查、公众展示、网上投票、评委会评审,最终确定由香港许李严建筑师有限公司设计的方案“珍宝容器”为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方案。

广东省博物馆参观报告

参观报告 一、参观时间 2014年8月1日星期五 二、参观地点 广东省博物馆 三、参观过程 8月1日,周五下午2点,我和另外一位同学从从各自的家出发,乘坐地铁前往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物馆)。经过大概1个小时的行程,我们成功到达省博物馆。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我们参观了广东历史文化陈列、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参观历代陶瓷展览、紫石凝英之旅。直到五点,省博物馆的闭馆时间到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再次搭乘地铁返回。 四、参观感想 我们快乐地追逐着,欢笑穿梭在众宝云集的博物馆中,尽情地让它漂白整个繁重的心绪。心绪飞扬,寻找着,终于在某个角落找到了归属。迈着坚强的脚步,欢笑欢笑着说:我们一起牵手,走览广东省博物馆。在这里,我们搜集历史的痕迹;在这里,我们寻觅专属的快乐。? 广东省新博物馆是省“十项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建设文化大省三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它位于广州市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依托新城市中轴线,濒临珠江,总用地面积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9亿元。 一.历史之旅——参观广东历史文化陈列: 进入展厅,一派壮丽之景。听介绍说“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厅面积4000多平方米,展厅共展出文物一千五百多件/套,照片三百多张。作为新馆三大基本陈列之一,该展通过文物、图片、油画、雕塑、模型、多媒体、复原场景等丰富的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了广东从马坝人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文化变迁。其中长达四十米的猎德龙舟、迄今发现的国内唯一一套广州外销壁纸、雕工精湛的象牙雕镂空提盒、国内罕见的詹天佑亲笔签名的《京张路工摄影》相册等都是该展览的亮点。 我们依次参观了南粤源流、扬帆世界、继往开来和粤海烽火。 而影响最深的是南粤追溯和继往开来两个部分。 我们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去感受了一个生动立体的南粤。南粤源流”追溯了广东人的来源、民族融合的过程以及广东三大主体民系的形成和民俗文化特色。栩栩如生的景致有马坝人头骨、双肩石器、南越王油画、广府茶楼、猎德龙舟、潮州大吴泥塑、客家围屋…… “继往开来”中,“开风气之先”的广东名人共同演绎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近代风云。抗英图强的志士、洋务运动的倡导者、维新运动的领袖、辛亥革命的先驱、国共合作的元勋、民族工商业的开拓者……无数仁人志士和栋梁之才化作点点繁星,在南粤大地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光辉已经成为过去,但是我们不忘历史,不忘追溯前进的脚步。 我们仿佛进入海上丝绸之路,体验广东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精彩历程。满载瓷器的广船,聚集奇异洋货的十三行,精美绝伦的广彩、广雕以及风靡一时的外销画,中西合璧的风格处处都在述说着广东的开放与兼容,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中国南粤以前的海上辉煌。 我们仿佛听到了广东军民血与火的抗日史诗。一幅幅黑白的历史图片,展示了南粤儿女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与序厅的广东海陆图相呼应,展览的结束部分展现的是一望无际的南海。海纳百川,奔流不息,承载了千年文明的广东人民满怀希望走向世界,拥抱未来!抗战时期的英勇,壮士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鼓舞着我们努力建设祖国,报效

河南博物院建筑设计浅析

河南博物院建筑设计浅析 摘要:河南博物院是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这组建筑群也是国内博物馆建筑中的经典之作。本文从河南博物院概况、博物馆主馆造型特征分析及主馆流线组织形式三个方面重新解读这一经典建筑。 关键词:河南博物院造型流线 1 河南博物院概况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国内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河南博物院创建时的名称叫河南博物馆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建国后的1961年,河南博物馆迁址于河南省会郑州市。1997年,河南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新馆与1998年建成并对民众开放。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历尽岁月的沧桑,越发显得雄浑、敦厚、古老而又韵味。 ¬河南博物院是由中科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康教授主持设计的,其主入口面向农业中路,东面是文博东路,西面是文博西路,北临某住宅区。总用地面积约为156亩(合10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78840平房米,主馆及配楼面积约为55740平方米。 河南博物院主馆位于院区中央,呈“中”字形布局,其中,主馆的东西两翼分别有两个专题展馆,主馆后端直通文物库房,主馆前端为主入口及礼仪接待区。主馆前的院区正门、主馆及主馆后面的文物库房三者自然成为一中间序列,院区四角对称布置了两组风格造型相同的建筑,它们分别是培训楼、办公楼、综合服务楼、电教楼。总面图中的“九宫格”似的建筑布局,也契合了古语“九鼎定中原”之意。河南博物院院区建筑的整体布局正体现了中国式群体建筑组合的精髓——中轴对称、主从有序、方正严整(见图1.1)。 2 主馆造型特征分析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总体形象设计构思来源于河南登封的观象台(见图2.1),经过建筑大师的精心构思和演绎,最终创作出现在头戴“皇冠”的金字塔造型,正如设计主创人员齐康说,“登封的观象台是我国历史上留存最为著名的天文观察台,其造型对称,两侧倾斜,长条测绘石摆放在中央,整体造型简朴优美,这座古代的科技建筑独特的形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皇冠”呈“斗形”,中心设置一个透明的圆洞,取汇聚“中原之气”之意,古语就有“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经典语句,这也许就是河南博物院建馆之宗旨——“博”采中原宝物之精华。 正四棱锥,这一简洁、纯粹的几何图案本身就给人以稳定、庄重、神圣的视觉和心里感受,博物院主馆建筑主体选取类正四棱锥的金字塔造型为其成为一经典建筑奠定了基础。金字塔主体高度与其塔底宽度及两侧的配楼形成了完美的比例尺度(见图2.3)。四条棱锥向上直斥天穹,向下斜扎地心,使得整座建筑显得

参观广东省博物馆心得体会_观广东省博物馆有感

参观广东省博物馆心得体会_观广东省博物馆有感玉不琢,不成器。木愿雕,便成品。 繁华的都市里,在高楼大厦、“小蛮腰”前,博物馆显如一个矮冬瓜,十分普通,但 平凡中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那灰色的庄容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韵味。 一入馆,引入眼帘的是三面直泻而落的白纱帷幕,一条衬着红“扇”的黑色“天桥” 横架在大厅中央的上空。 走进潮州木雕展厅。厅内陈列着各种各样、美轮美奂的木雕。我曾听舅舅提及:潮州 木雕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流光溢彩的漆金技术更让 人赞不绝口。昔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每一件木雕都是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当你 全神贯注看着木雕时,如身临其境,木雕中的人物仿佛在向你娓娓讲述着、表演着那一段 段潮州历史故事。那些能工巧匠的精湛技术让我不得不为之惊叹!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来到木雕制作部分展厅。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先要设计 起稿,再到选材、粘贴稿样,还要打坯、修光、打磨、贴金等复杂程序才完成。我心不禁 被这小小木雕竟要经如此多程序才完成而震惊!我望一望雕木前的石块,又看一下雕琢后 的木雕,呀!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时间紧迫,容不得我多花半点时间去欣赏,又得急急忙忙走进另一个展厅。先是历史 文化展厅,再是自然资源展厅,后是陶瓷展厅……匆匆而去,亦匆匆而别。珍品虽琳琅满目,但也无暇顾及,所有美丽也仅是随眼而过,唯有那木雕。 出馆到海心沙公园吃午餐后,漫步于公园中的我仍无法忘记那潮州木雕的制作过程。 渐渐领悟出了古人所云“玉不琢,不成器”之意,是无数次雕琢成就了这近乎奇迹的成功。没有一件“器物”不由雕琢便能成品的,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自以为是“玉”,不愿去“雕琢”,持有傲慢态度的人,终究不能成“器”。即使是块宝玉、宝石,不通过挖掘、 雕刻,也只能是一块烂石头;即使你是个人才,不愿付出汗水,也绝不能成功。 相反,你付出努力,即使是烂泥,也能成为价值连城的陶瓷;即使是木头,也可成为 精美绝伦的木雕;即使是白纸,也能成为闻名世界的名画。 玉不琢,不成器。木愿雕,便成品。 正如当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梦,让七月南湖航船化作十月泱泱大国。猿人通 过“雕琢”——自然灾害、风雨洗礼,才有高智慧的人类;华夏历史通过“雕琢”——朝 代变迁、人事更换,才有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今美好生活也通过“雕琢”—— 抗敌战争、改革开放,才有现在幸福生活。

参观河南省博物馆有感

参观河南省博物馆心得体会 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在冯玉祥主导下,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旧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三胜街31号。馆址几经变更,1961年迁至郑州,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 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贵文物几经辗转最终被珍藏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虽然我已经去过很多次河南省博物馆了,但是,不得不说每次去看,每次给我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小学的时候,组织去参观博物院,主要是为了去观看在每周三一次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表演,感觉表演的特别好,还看不懂那些珍贵的文物到底好在哪里,只听讲解员说这些文物都是我国非常贵重的文物,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总之,这次参观让我对河南省博物馆有了全新的认识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雕、圆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艺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著名的戏车画像砖、田延和造像碑、刘根造像碑、鲁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观音像、盘龙石砚等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

参观广东省博物馆心得体会_观广东省博物馆有感

参观广东省博物馆心得体会_观广东省博物馆有感 参观广东省博物馆心得体会1 玉不琢,不成器。木愿雕,便成品。 繁华的都市里,在高楼大厦、小蛮腰前,博物馆显如一个矮冬瓜,十分普通,但平凡中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那灰色的庄容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韵味。 一入馆,引入眼帘的是三面直泻而落的白纱帷幕,一条衬着红扇的黑色天桥横架在大厅中央的上空。 走进潮州木雕展厅。厅内陈列着各种各样、美轮美奂的木雕。我曾听舅舅提及:潮州木雕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流光溢彩的漆金技术更让人赞不绝口。昔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每一件木雕都是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当你全神贯注看着木雕时,如身临其境,木雕中的人物仿佛在向你娓娓讲述着、表演着那一段段潮州历史故事。那些能工巧匠的精湛技术让我不得不为之惊叹!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来到木雕制作部分展厅。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先要设计起稿,再到选材、粘贴稿样,还要打坯、修光、打磨、贴金等复杂程序才完成。我心不禁被这小小木雕竟要经如此多程序才完成而震惊!我望一望雕木前的石块,又看一下雕琢后的木雕,呀!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时间紧迫,容不得我多花半点时间去欣赏,又得急急忙忙走进另

一个展厅。先是历史文化展厅,再是自然资源展厅,后是陶瓷展厅匆匆而去,亦匆匆而别。珍品虽琳琅满目,但也无暇顾及,所有美丽也仅是随眼而过,唯有那木雕。 出馆到海心沙公园吃午餐后,漫步于公园中的我仍无法忘记那潮州木雕的制作过程。渐渐领悟出了古人所云玉不琢,不成器之意,是无数次雕琢成就了这近乎奇迹的成功。没有一件器物不由雕琢便能成品的,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自以为是玉,不愿去雕琢,持有傲慢态度的人,终究不能成器。即使是块宝玉、宝石,不通过挖掘、雕刻,也只能是一块烂石头;即使你是个人才,不愿付出汗水,也绝不能成功。 相反,你付出努力,即使是烂泥,也能成为价值连城的陶瓷;即使是木头,也可成为精美绝伦的木雕;即使是白纸,也能成为闻名世界的名画。 玉不琢,不成器。木愿雕,便成品。 正如当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梦,让七月南湖航船化作十月泱泱大国。猿人通过雕琢自然灾害、风雨洗礼,才有高智慧的人类;华夏历史通过雕琢朝代变迁、人事更换,才有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今美好生活也通过雕琢抗敌战争、改革开放,才有现在幸福生活。 而身处幸福的我们,也不可忘祖先的付出,是他们用鲜血来雕琢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十几代人的坚持努力才有我们今天的和平国度!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的我们,现在起就应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

郑州河南博物院参观后感想

河南博物院观后感 本周六,我和班级里边的同学一块参观了河南博物院,里面陈列着出土的古代的历史文物,上至秦汉,下至民国的东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看过之后,我对我们的中华历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雕、圆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艺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著名的戏车画像砖、田延和造像碑、刘根造像碑、鲁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观音像、盘龙石砚等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中华第一笛”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与之同出的刻符龟甲、龟腹石子,与我国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金银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则天除罪金简、邓州福圣寺塔地宫中出土的金棺银椁,堪称稀世珍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响! 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身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剑身为铁质,铁质剑身与铜芯相接,铜芯部嵌入

博物馆案例分析

案例1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师:弗兰克.盖里 【设计师简介】 弗兰克·盖里(FrankOwenGehry)1929年2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当代着名的 解构主义建筑 师,以设计具有 奇特不规则曲线 造型雕塑般外观 的建筑而着称。 他现在归化于美 国籍,并且生活 在洛杉矶,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有名的建筑教授。盖里的设计风格源自于晚期现代主义(latemodernism),其中最着名的建筑,是位于西班牙,毕尔包,有这钛金属屋顶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博物馆介绍】 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0405平方米) 建筑层数:展厅部分3层,行政部分4层 建成时间:1997年 建造地点:西班牙毕尔巴鄂 设计者:弗兰克·盖里

【设计初衷】 1991年,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做出了一项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决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为该市即将兴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建筑设计。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20世纪中叶以后再次式微,1983年的一场洪水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整个城市雪上加霜,颓势难挽,虽百般努力却苦无良策。九十年代初,毕尔巴鄂已沦为欧洲藉藉无名的蕞尔小城,若非该市球队在西甲联赛中尚占有一席之地,绝大部分人可能终身无缘闻该市之名。为城市复兴大计,毕市政府决议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历史不长、名头不响、风俗不奇、景色不佳,兼乏名人旧迹,各种可能的旅游资源一一欠奉,如何吸引外埠人士前来观光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寄希望于欧洲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文化苦旅”。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向为收藏现代艺术的重镇,其基金会早有向欧洲拓张之意,双方一拍即合,要将新的博物馆营造成当代的艺术奇迹 【博物馆选址】 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 区边缘、内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 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架信道穿越基 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之

调查报告广东省博物馆调查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844182246.html,)/报告范文/调查报告 广东省博物馆调查报告 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将介绍广东省博物馆调查报告。 广东省博物馆调查报告: 广东省博物馆自从1959年建成开放以来,主要有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1959年至1993年,这是苏联式建筑的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二是1993年到20XX年,这是重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第三次是20XX年至今,这是第二次新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新开发的珠江新城。三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一次飞跃,不仅是硬件的改善,在管理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 历经三个阶段的时代变革和制度改进,现在广东省博物馆运营状况良好,比先前的旧馆无论在部门设置、人员配置还是办公条件、资源整合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馆藏展品内容方面,主要以书画、陶瓷、端砚、木雕、工艺品、出土文物、青铜器、玉器、钱币等为主,其中书画和陶瓷是两大强项。尤其是书画方面,所藏明清书画和岭南画派,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总数更是达到16万多件之多,其中一级文物就有400余件。

广东省博物馆概括 广东省博物馆筹建于1957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广东省博物馆积极在广东地区展开考古发掘,通过征集、收购、调拨、接收捐赠等方式征集了大量珍贵文物,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举办各种形式和题材的陈列展览,努力向社会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淀,在藏品收藏与保管、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现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2年12月广东省委在全省九届二次全会上作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促使整个广东文化环境于无声处渐渐蜕变,脱胎换骨。广东省博物馆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上的重要里程。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9亿元在广州珠江新城建设广东省博物馆新馆。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坐落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的文化艺术广场(珠江东路2号),规划总用地面积4.1万㎡,总建筑面积6.7万㎡,地下一层,地上五层。西面是广州歌剧院和广州市第一少年宫,北与广州图书馆新馆相邻,南濒秀丽的珠江,与海心沙亚运主会场隔江相望。环境优美,交通通达。四座文化设施并列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与中央林荫大道、滨江绿化带共同形成广州文化艺术广场,构成广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广东省博物馆导游词--推荐.doc

广东省博物馆导游词 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区中心,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地方志博物馆,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广东省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广东省博物馆导游词篇一 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区中心,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地方志博物馆,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大院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党"一大"旧址(含革命广场)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明远楼、天文台。这里古树环抱,环境优雅,闹中取静,凝重的文化积淀与明快的现代气息相得益彰。 广东省博物馆筹建于1957年,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主体建筑陈列大楼建成于1992年,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共有大小展厅13个,陈列面积6000平方米,并附有报告厅、贵宾室等设施。现有馆藏文物118118件(套),其中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有404件(套),是广东省藏品最丰厚的大馆。馆内常设的基本陈列有:"广东历史大观"、"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珍稀动物展览"、"鲁迅生平与纪念"、"国民党一大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史料陈列"等,并经常性地举办馆藏陶瓷、书画、工艺品等专题展览。这些根据广东的特点和馆藏优势推出的展览,充分体现了广东优秀的历史文化成就。 广东省博物馆还利用自身条件,引进国内外文化艺术展览,在海内外举办馆藏文物展览,配合国家的中心任务和重要纪念活动,举办各种富

有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临时展览,并致力于文物收藏、学术研究,努力推动广东省文博事业的发展,在华南和海内外享有一定盛誉。 广东省博物馆导游词篇二 广东省博物馆位于越秀公园内镇海楼,是我国最早建立博物馆之一。占地5万平方米。馆内的国民党"一大"旧址和革命广场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清代建筑明远楼(红楼)是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馆内现有常年专题展览《广州历史陈列》,以城市发展为主线,分秦汉、唐宋、明清、近代及清代商业一条街五个部分,通过700多件文物,历史照片等,反映广州两千年的灿烂历史。镇海楼左侧设有碑廊和炮座,有历代碑刻23方及十多门钢、铁大炮,这些分别铸于广州地区和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大炮,是明至近代广州城防所用。镇海楼右侧还有一个举办各类临时性展览的专题陈列厅。 广州并不是个有历史的城市,所以馆藏不是特别丰厚,比较珍贵的展品比如有自然标本中的"须鲸骨骼"、"巨型孔雀石"和重逾五吨的"信宜玉石"等。不过即使如此,到每个城市都去它的博物馆看看,还是有意义的一件事。 广东省博物馆于1957年开始筹建,1959年10月1日,广东省博物馆及其所辖的广州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截止20xx年月,通过考古发掘、整合、捐赠等方式,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已达16.6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404件,二级文物7284件,自然标本、化石4万余件。其中尤以"岭南画派"书画藏品最为丰富。 进门可以先看看大厅大屏幕,那里会有志愿者免费讲解计划,去博

河南博物馆考察报告

河南博物馆考察报告 篇一:博物馆考察报告格式 考察时间:XX年12月18日文物名称:弦纹瓶 文物年代:南宋 文物器形:梅瓶 文物用途:贮酒器 所属窑口:龙泉窑南宋龙泉窑弦纹瓶。从器形看,属于梅瓶,在宋时为贮酒器。器物外施梅子青釉,是薄釉发展成多次上釉的实物例证。 一、龙泉窑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一大名窑,其主要产区在浙江西南部的龙泉,故得名龙泉窑。龙泉 窑烧制的历史始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其间共经历1600多年,故龙泉窑是我国历史最悠 久的一个瓷窑系。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其出产瓷器的总体风格以两宋交替时期为分水岭:北宋早期 以前,龙泉窑瓷器的风格受到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影响,表现出与这三窑相似的特征,即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龙泉窑在北宋中晚期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形成 自己的风格。具体表现为胎体较厚重,造型规整,釉色

由淡青转为青黄,用刻花、划花和蓖 纹装饰。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烧 制成功使南宋龙泉窑扬名中外,并达到瓷器艺术的顶峰。此次考察的这件南宋龙泉窑弦纹瓶就是龙泉窑的鼎盛时期的典型代表。可以看出,生产 此器(转载自:小草范文网:河南博物馆考察报告)物时,龙泉窑已由从越窑、瓯窑和婺州窑承袭下来的薄釉风格转变成为多次上釉形成的 梅子青釉。 二、器形 梅瓶的起源于契丹民族有密不可分的渊源。“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 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畈,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ii陶瓷作为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具,在民族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契丹人运用制瓷技术, 生产出一种储水器——鸡腿平。鸡腿瓶瓶身细高如鸡腿,小口、短颈、圆肩、收腹、上粗下细。契丹人在与汉族的交流中将鸡腿瓶传入中原地区,鸡腿瓶也逐渐演变成宋时的经瓶,

广东省博物馆导游词

广东省博物馆导游词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广东省博物馆导游词 广东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中山大学旧址。1957年筹建,1959年开放。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广东省博物馆位于文明路,包括三个部分:博物馆展馆,国民党一大旧址,鲁迅博物馆。博物馆展馆本身,是一个崭新的建筑,与它旁边的国民党一大与鲁迅博物馆形成两种很迥然不同的风格。郭沫若为广东博物馆题名。 该馆藏品以地方文物为主,共12.4万多件,有陶瓷、字画、端砚、金木雕、钱币及出土文物等。。一级藏品300多件。珍品有全国仅有的宋代陈容墨龙图,以及清代猴王端砚,北宋熙宁元年(1068)白釉释迦牟尼像。 现在的新馆是在1992年新建的,是一座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陈列大楼,楼的四面都是白色的浮雕,分别是广东的着名人物孙中山和广东着名历史事件,虎门销烟等等,新馆有13个展厅,2个序厅和一个学术报告厅。陈列面积2197平方米,陈列大楼的南边,露天陈列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民抗击英国侵略的3尊铁炮以及300多年前坠落在英德县的一块 8000多斤重的陨铁。《广东古代史》陈列,共有展品2123件,系统地展示广东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历史。《广东近代史》陈列,展品1244件。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广东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及洋务运动时期广东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和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还介绍了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和同盟会的成立及其在两广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着重表现了辛亥年“三一九”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 钟楼,原来是清代广东贡院的一部分;1905年后改为两广速成讲习所,两代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广东文艺优级师范学校;1924年易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改为中山大学。钟楼正门是拱形园柱廊,楼的前半部为两蹭,后半部一层,整座楼为砖木结构,其平面似“山”字形。因楼的四面都装有时钟,故名钟楼。钟楼与它前面的广场被誉为是“革命的大本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个钟楼的礼堂召开的。现在已恢复当时大会时的原状,主席台上悬挂孙中山像和中国国民党党旗,台下左右为中央临时执行委员席,代表席六排有编号和姓名。遥想当年,广州是革命根据地,钟楼礼堂和广场成为国共两党领导人经常出席群众集会的中心场所,誉为“革命的大本营”。再看看过去的照片中的小树,现在已长成,为这个革命的摇篮遮风雨。钟楼还曾是现在中山大学的前

广东省博物馆历史展馆讲解词

观众朋友,您好!欢迎参观《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分四部分,展示广东历史文化风貌。请看第一篇——南粤源流。 1、在广东韶关曲江县马坝镇狮子岩洞穴遗址中发现了广东省最早的古人类——马坝人的头盖骨化石,距今约12.8万年。中科院专家复原出了“马坝人”形象。这是一中年男性个体,属早期智人。一同发现的还有19种动物种属化石,它们属华南地区第四纪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当时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湿多雨,动物繁多。 2、在韶关曲江的石峡遗址中,发现了石器生产工具、玉器、炭化稻谷等。经研究,石峡古稻是一个从原始栽培稻向现代稻种过渡的杂合种群,是华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之久。石峡文化的墓葬大部分是迁葬墓,随葬品往往是两套,一套是连同人骨从原墓迁移过来的,一套是迁葬时新埋进去的,两套随葬物的陶器、石器数量大体相当。二次葬时有琮、璧等陪葬。玉璧、琮分别是祭祀天、地的礼器。遗址中出土了几千件陶器,随葬品多寡显示当时已有贫富分化。石峡文化以农业为主,兼事采集和狩猎经济。广东境内咸头岭遗址、高明古椰遗址、屋背岭遗址和横岭山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为探讨广东历史提供最直接的证据,被评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3、广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已发现陶器,历代烧制陶器的窑穴也见于全省各地。早期陶器采用手制法捏制而成,三足盘、圈足盘,是先做盘身,再贴接口沿,然后附上三足、圈足或把手。

4、公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出兵桂林郡、象郡,兼并了包括广西和越南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赵佗在位六十多年间,推动了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5、冼夫人是高凉郡俚人渠帅,历经梁、陈、隋三朝,驰骋岭表六十多年,着力促进俚人社会的进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多次受朝廷册封,被高凉及附近俚汉各族尊称为“岭南圣母”。 6、梅关,位于今韶关南雄大庾岭,古称“塞上”,秦代称“横浦关”,宋代称“梅关”。早在秦汉时期已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通道。716年,唐朝宰相张九龄主持重凿大庾岭路,对岭南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张九龄,唐朝开元宰相,岭南第一位宰相,文学家。 7、岭北南来人口日益增多,他们带来了自身先进的文化与技术。自先秦起,岭北文化传入并影响着岭南地区,广东各地发现了不少带有中原、楚、吴文化特征的器物。信宜出土的西周青铜盉,是件盛酒器,造型新颖,刻镂精细,属中原形制。肇庆松山战国墓出土的错银铜壘融合了中原形制、楚式纹饰。 8、两汉以后,中原文化大量渗入越族生活,影响着岭南原住民的生活习惯、随葬习俗等都发生了变化。越族自古建筑为干栏式,东汉早期逐渐被曲尺式、三合式代替,还出现了楼阁式和城堡式的房舍。在饮食习俗上,越人逐渐摒弃了挖地为灶或利用火堆烹煮食物的原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