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版)数学优秀教案模板

(完整版)数学优秀教案模板

(完整版)数学优秀教案模板
(完整版)数学优秀教案模板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72页信息窗1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3.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两个苹果(一个平均分、一个不平均分)、1号学具袋(不同形状大小的纸片、吹塑纸、橡皮泥)和2号学具袋(纸条、纸片、软铁丝)等。

学生准备:彩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奇妙的问题想请教大家,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美好世界的吗?学生自由回答。

妈妈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我们呱呱坠地,便来到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想不想来看看咱们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样?(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学生对于自己如何来到这个世界感觉很惊奇,激发了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2.观察胎儿图,发现一半。

课件出示胎儿图,瞧!这就是八周大小的胎儿,看到我们好玩、可爱的样子,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胎儿时期头长占整个身长的一半,其它部分也占整个身长的一半。教师追问:一半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操作学具,理解一半(回顾平均分)。

学生解释。(师拿一个苹果,从中间切开。)问其中的一份是整个苹果的一半吗?(是)为什么?像这种分法,在数学上我们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一半)

(师拿一个苹果,故意切出一半大一半小)这一份是整个苹果的一半吗?(不是)为什么?只有怎样分才可以说是“一半”?我们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线段来理解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借助了身边的实物苹果来理解“一半”,自然引出“平均分”,使学生明确“平均分成两份,一份就是一半”。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

2.创造符号,表示一半。

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2个物体可以用数字“2”表示,那这“一半”该怎样表示呢?课件出示: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表示一半吧!(可以用图形、符号、数字或实物等。)

学生自由想象,创造符号,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一半”的表示方法,教师要放给学生去创造、发明,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符号感,经历“从图形到符号”这样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认识2

1。 1.展示作品,解剖一半。挑选几个有特点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理由。给予点评和认可。

预设生成1:学生出现2

1 师指黑板的作品,这么多符号,这么多表示一半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肯定学生的发现与数学家的发现一致,并介绍读写与表示意义(当

学生说到画图较好的时候,想象如果平均分100份,取50份表示一半,你还画图来表示吗?)

预设生成2:学生写不出2

1 大家都想了这么多的办法表示一半,都有道理,这说明我们大家都有用符号表示数的意识,可是你不介绍,别人不一定知道你是表示的一半。可见,我们需要一个大家公认的、又科学的方法。1个物体可以用1表示,2个物体可以用2表示,一半是不是也可以用一个数表示?其实,为了统一和方便,数学上我们通常用这个数来表示一半。(板书:2

1结合苹果谈实际意义 边说边写)。接着介绍读法和写法。比较一下你们的方法和老师的表示方法哪个好?为什么?(体会抽象、简洁、美)。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一半解剖一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半”不能用以前学的整数表示,必须创建一个新的符号,感受学习新知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分数2

1,通过观察、对比、分析体会分数的抽象、简洁、概括、美。) 2.回顾胎儿图,理解2

1。 课件出示胎儿图,请看大屏幕,回顾胎儿图,我们知道胎儿头长占整个身长的一半,现在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为什么?其它部分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3.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2

1? 课件出示:(1)请从1号学具袋中选择你喜欢的图形或物体,想办法表示出它的21,并标出来。(2)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表示2

1的?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小组交流。

展示作品,学生介绍,师生对话,评价质疑,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观察:黑板上的这些2

1,你有什么发现? 师结:尽管纸的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材料不同,但只要将它们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

21表示。(要点)

(设计意图:这里精心选择了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材料不同的操作素材,既有形,也有物,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感悟

21的意义。通过观察、发现,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抽象概括出

2

1的本质意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联系生活,拓展21。 这是我们折的、做的、找的

21,谁能举例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也用到了2

1? 同学们,这样的例子能说的完吗?(不能)可见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用到21。 师结:你们真棒,看来一个物品,无论大小、轻重、厚薄,只要将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

21来表示。(要点)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2

1表示的意义之后,让学生回归生活,找一找生活中2

1的例子,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举例,学生充分体会到2

1不仅可以表示半张纸、半块橡皮泥,还可以表示半个桌面、半个梨……,进一步加深对2

1的理解。) 5.巩固2

1,引出几分之一。 同学们对2

1的领悟真快。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说一说: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2

1来表示吗?说出理由。

师依次问能不能用2

1来表示?理由。第四个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呢?(31)为什么?如果把它平均分成4份,(课件出示平均分成的四份)取1份该怎样表示呢?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的设计,不仅深化理解了2

1的意义,而且巧妙地引出分数31、4

1,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又认识了两个新的分数,增强学生认识更多分数的欲望。)

(二)二次探究----认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几分之几

1.认识四分之一。

(1)观察婴儿图片,发现4

1。 从我们呱呱坠地,大约长到一周岁,我们的身体也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课件出示婴儿图),婴儿时,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婴儿期头长约占整个身长的41,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用4

1表示? (2)画图表示4

1。 你能在练习纸上画个图表示4

1吗?先想一想,再试着画一画。 生做,师巡视。

展示作品,解读含义。

(3)感受

4

1的广阔性。 请闭上眼晴,想一想4

1还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的东西多不多?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认识了2

1后,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创设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去感悟、去理解,充分感受41的广阔性。) 2.认识八分之一、几分之几。

(1)观察成人图片,自主认识。

师:时间过得真快,可爱的小宝宝已经在我们学校上三年级了,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不知不觉长大成人了,(课件出示成人图)请看图,头长又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呢?学生发现成人头长约占整个身长的8

1,(板书:81)为什么? 师:(课件出示躯干)躯干部分呢?躯干部分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吗?(板书:8

3)为什么?

(2) 抽象出线段。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课件演示把成人图上的纵向线段变成横向线段)

师:你能在这条线段上表示出83吗?你还能在不同的位置上找到8

3吗?学生演示。那你还能在这条线段上找到哪些分数?生说一个认可一个板书一个。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从这条线段上发现了这么多的分数。

(三)资料拓展——分数的由来(语言配合课件图示出现)。

我们只用一节课的时间,就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师解说:在古代,人们分东西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于是渐渐地产生了分数。大约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用这些图形(课件出示三种图形)来表示分数;时间在缓缓地流逝,大约在两千多年前,古代中国人用筹表示分数,如3

2就表示这样,(课件出示图)上面摆2根小棒,下面摆3根小棒;过了很长时间,在公元8世纪时,古印度人发明了数字,3

2写成这样(课件出示图),上面写数字2,下面写数字3;又过了四百多年,到了公元12世纪,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就采用现在这样的表示法了。

看完分数的演变过程,你有什么话想说?生自由回答。

师结:是的,人类创造分数,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古代人能用聪明智慧创造分数,我相信聪明的你们,也一定能学好数学。

(设计意图: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让“数学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让学生自主概括。

经过上面的学习,先让学生说说对于分数的认识。不当的地方教师引导矫正。

2.教师总结-----揭示分数的概念。

像21、41、81、8

3……等等这样的数都是分数,这样的数能说完吗?(不能),分数是平均分之后产生的数。

3.教师明确:分数各部分之间的名称。 每个分数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以8

3为例)中间的这条横线我们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下面的这个数叫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8份,上面的数叫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取3份。(依次板书:分数线、分母、分子,师任指一个分数,让学生说说它各部分的名称。)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生活分数。(课本75页第1题)

师: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出示月饼、鸡蛋、面包、饼干。让学生谈一谈第一个月饼为什么可以用

4

1表示。 2.创造分数。

(出示课件:请利用2号学具袋中的学具,创造出一个分数并说一说。画图表示、折纸表示、实物表示都行。)先想一想,再做一做。

生创造分数,师巡视。

展示作品,学生介绍解释他的含义。

3.话说分数。 课件出示:三、话说分数:

52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解释,师生评价。

4.寻找分数。

课件出示:寻找分数:在这板巧克力上你能找到那些分数?

学生找分数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评价。

5、奇妙的3

1。(根据时间安排) 小明说:“我喝了一杯水的31。”小芳说:“我也喝了一杯水的3

1。”他们喝的水一样多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注意坡度、层次清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从不同角度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好玩的数学,从中获得新的发现。)

全课总结:

请看黑板,结合大屏幕,(课件出示:胎儿图、婴儿图、成人图)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学生谈收获梳理总结将知识线和情境线融为一体,通过人体图研究了一半、21、41、8

1……许多分数,人体的变化很奇妙,分数很神奇,很多东西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分数里还藏着许多秘密,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大科学家爱迪生也用神奇的分数说了一句至理名言,让我们共勉吧!

课件出示: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设计意图: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交流本节课的收获,给学生提供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间,有利用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并将情境线和知识线融于一体,让学生更清晰的感受到人体奇妙的变化和分数的神奇,激发学生今后学习分数更多知识的探究欲望。)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12 、4

1、 81、 83 、84、86…… 83 分母

分数线分子 使用说明:

平均分 ——一半

(一)教学反思:

通过执教这节课,我个人感觉的亮点之处是:

1.情境线与知识线彼此交错、融于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两条主线:一是情境线,从谈话交流导入到一半的认

识,再到认识12 、41、8

1以及几分之几始终贯穿于对人体图的解读这个情境中。二是知识线,以人体图为引领,从12 、41、8

1到几分之几,在遵循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来理解和认知分数。这两条主线彼此交错,而融于一体,学生不仅从人体图发现、认识、理解了分数,而且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了解到了不同时期人体各部分比例的奇妙变化,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积累,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向往和探索的兴趣。

2.准确把握了认识分数的过程。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学生在认识12 时,教师准确的把握了认识分数

的过程。即:使学生经历从对一半的理解,到个性化地用符号表示,再到数学表示的过程,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了学

生的符号感,深化了对12 的理解,并为学生创造力的展示提供了机会。

3.在具体操作中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并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操作时间与空间。第一次操作是让学生表示一半、展示一半、解剖一半。第二次操作是教师提

供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材料不同的材料,想办法表示出它们的12 。第三次操作是让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4

1。第四次操作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画图、折纸、实物表示等),创造分数,拓展思维。在几次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晰,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4.练习题目的设计具有适量性、典型性、层次性,从基础数学开始,到创造分数、话说分数、寻找分数等,展现了教学效果,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又一次夯实与延伸了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使用建议:从课的引入到最后的练习设计,教师应当始终抓住“平均

分”——这一分数产生的关键来展开教学。

(三)需破解的问题:学生在描述分数意义时,很多学生的语言不规范,是否需要引导学生说数学化的语言。

相关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8516882372.html,/v_show/id_XNDc4NzE3OTMy.html

邢静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中心小学

梯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88——P91 信息窗3 红点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2、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转化”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一般梯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梯形的特征。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水产养殖场,看我们又有什么发现?出示甲鱼养殖场情景图和1号甲鱼池平面示意图。

谈话:观察情景图,你发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引领学生分析问题:1号甲鱼池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梯形。

教师引领: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读图了解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㈠回顾旧知,铺垫引领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到出来的?

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2.教师媒体出示图形的转化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为沟通新知奠定基础。】

㈡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探究“梯形的面积”呢?

学生稍作思考可能做出回答: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研究。

那到底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我建议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

2.提供素材,自主探究。

⑴教师出示:友情提示。

①利用小组中的梯形学具,现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把你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汇报。

③选择合适的方法在班内交流。

⑵小组探索。

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了大胆猜想梯形的面积怎么计算,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要验证自己猜想的愿望。并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谈话引导交流。

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一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其它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

预测:

生1:我们小组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边说边演示)

生2:我们把梯形现分成两个小梯形,再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演示)

生3:我们把梯形分割拼成一个三角形(如下图所示)。

……

说明:若第2和第3种方法,学生思考有困难,教师可适当点拨,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探索归纳梯形的面积公式。

⑴教师谈话引导。

同学们介绍了多种方法,现以生1的转化方法为例,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媒体出示):

⑵思考问题:

①这个梯形和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②怎样推倒其面积公式?与同学进行交流。

⑶学生交流

生1: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2:梯形的面积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3: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

接着,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质疑: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生3: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两个一样的梯形,求一个面积那就要除以

2.

⑷请同学们,任选一种转化方法推导,来验证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与刚才的是否一致?

⑸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S=(a+b)×h÷2

⑹安排学生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找生到黑板上扮演。

(80+100)×60÷2

=10800÷2

=5400(平方米)

答: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5400平方米。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探究,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学生自己推导出公示并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刚才通过大家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我们把梯形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找到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我们归为转化法。其实有很多新的图形都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非常重要,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它。希望同学们今后遇见困难要多想一想,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再一次的梳理总结梯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的理解。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

计算下面梯形面积。(媒体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

做题要求:

⑴观察上面图形,说出底和高各是多少?

⑵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列算式并计算结果。

⑶学生做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基本练习,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课本自主练习第4题。(媒体出示。)

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

友情提示:

⑴让学生想一想:要想求上面图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⑵这些条件不具备,怎么办? ⑶引导学生先测量出梯形的底和高,在根据公式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分析、判断,找到解题思路,并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测量出要求的梯形底和高,为学生顺利解决梯形面积奠定基础。】

3. 课本自主练习第5题。(媒体出示。)

做题要求:

⑴认真审题,搜集信息。

⑵学生独立列示解答。

温馨提示:求水渠横截面的面积,实际就是求谁的面积?

4. 课本自主练习第6题。(媒体出示)

温馨提示:

⑴认真审题,独立完成。

⑵做10件这样的

,至少用布多少平方米?必须先求什么?

⑶列示解答。

温馨提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形状有变化,面积不变。

某水渠的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8米,渠底宽5米,渠深1.8米,求它的横截面的面积。

做10件这样的,至少用布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提供了生活化素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服务。】

5.拓展练习。课本自主练习第11题。(媒体出示。)

温馨提示:

⑴此题适合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和城市孩子学生做。

⑵这个花园是什么形状的?求它的面积时,还缺少什么条件?怎样求?

⑶学生独立列示解答。

【设计意图:此题既结合生活化素材,难度有点大,目的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6.课下练习。

⑴课本自主练习第7题。

木材场常常把木材堆成下图的形状,在计算木材根数时,通常用下面的方法: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要求:①请算出木材的根数。

②你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释上面的算法吗?

⑵《新课堂》67页,2至4题 课下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老师第天检查,班内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给学生课下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

7.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师点名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回顾,使知识更加系统,将知识打成捆让学生背回家。】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竹篱笆全长84米。这个花园的面积有多大?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⑴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水产养殖场,学生自然产生“1号甲鱼池的面积有多大?”,一开始就感受到学习梯形面积的必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⑵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经验,根据梯形的特征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探究出很多方法,解决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⑶教师根据通过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图形转化的过程,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⑷习题设计有层次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使用说明,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2.使用建议: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提供素材供学生探究,完成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要充分的让学生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使生乐学。在将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时,方法尽可能的多样,既可以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成三角形,也可以分割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需破解的问题:

学生在研究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教材呈现了这种方法,把梯形分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对推导梯形面积有什么作用?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实用完整打印版整册每课教案

最新精品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 优 秀 教 学 设 计 (全册完整版含教学反思)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实用性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2课时) 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正负数表示的量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 1.负数的意义.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新课导入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教材第2页图片,让学生体验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 二、推进新课 活动2:体验负数的引入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温度计: 安排三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研究手中的温度计上刻度的确切含义,一名同学手持温度计,一名同学说出其中三个刻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 教师根据活动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也可参与活动,逐步引入负数.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活动3:分组活动,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看哪一组获胜. 1.老师说出指令:向前2步,向后3步,向前-2步,向后-3步,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 2.各小组互相监督,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 活动4:深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投影展示问题,讲解课本例题.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学生讨论后解决. 活动5:练习与小结 练习:教材第3页练习.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活动6:作业 习题1.1第4,5,6,8题 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课时,引入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 第2课时正数、负数以及0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模板.doc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内容】: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A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 B

[参考实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G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G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

【配套K12】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导语:我们时常在数学的奇妙天地中去体味数学,学习数学,开垦数学。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

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梯形的中位线.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 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 ) (2)如果 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 设计目的:能聚拢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角平分仪的原理。具体过程如下: 播放奥巴马访问我国的录像资料------引出雨伞-----观察它的 截面图,使学生认清其中的边角关系-----引出角平分线;并且运用 几何画板对伞的开合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伞面形成的角 与主杆的关系-----让学生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并利用以前所学的知 识寻找理论上的依据,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 设计目的:用生活中的实例感知。以最近大事作引入点,以最常见的事物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认识到数学 的价值。其中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以 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的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 ∠AOB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设计目的: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 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 ∠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活动三)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 3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3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正确的运用以上知识点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扎实的经历.挖掘生成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对比/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向学生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借助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新课,帮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与生活,且可以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③通过课上及时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在探究新知、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依托课上安排的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

意识与能力。 ⑤通过帮助学生感知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掌握、理解. 2、并会正确的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难点: 1、从知识的本身来看(是否有难点) 2、如何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本节课知识点本身较为简单,但如何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抽象/对比/猜测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训练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计算规律类)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生活 情境图 发掘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计算规律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寻找解法典型的学生。并让其板演

最新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10 = +y x,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10 = +y x与y x=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 【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 10101010 ,,, 6223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 ???? ==-== ???? 。 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2 23,4,2,3,10 x y x y x y x y z -====++=。 问题5: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

幼儿园优秀数学教案模板

xx优秀数学教案模板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撰写活动设计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教案写得好,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那么在教案的实施过程即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有条不紊、中心明确。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幼儿园优秀数学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xx数学教案一:梯形在哪里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已经学习了关于图形的有关知识,并且也非常的喜欢图形,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认识梯形》这个活动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活动目标 1、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发现环境中与梯形相似的物体。 2、具有初步的观察力、想象力。 3、能按活动规则独立进行操作,愿意讲述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已认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物质准备 教具:房子图一张;生活中含有梯形元素的图片若干。

学具:给图形宝宝涂色一组、正方形、长方形白纸若干、剪刀若干、蜡笔一盒、不同形状的卡片若干、铅笔若干,印尼2份、操作单若干、夹子每人一个。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活动过程 1.有趣的房子。 (1)巩固认识长方形。 教师出示房子图:这是什么?房子的墙是什么形状的? (2)认识梯形。 ①教师:房顶是什么形状的?这个图形和长方形一样吗?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后回答。 ②引导幼儿比较梯形和长方形的外形特征,说出两个图形的异同: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有两条边是平平的;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是一样长的,梯形的四条边事不一样长的。 ③教师出示多种图形,引导幼儿找出梯形。 教师:这些图形里哪些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儿尝试找出梯形并说出其基本特征。 2.梯形在哪里。 (1)教师:“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像梯形?” 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2)教师:“仔细看看这些东西像不像梯形?”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excellent lesson plans large collection)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excellent lesson plans large collection) Topic: equation of two variables I. teaching objectives: 1.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the solution of the two variables one equation and the two variables equation; 2., learn to find out the solution of a certain two yuan equation, and test whether a pair of values is the solution of the two yuan equation once; 3. learn to express an unknown number in the equation of two variables in a form of another unknown; 4.,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problem, we should infiltrate the thought and method of analogy and permeate the moral education Two, teaching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Emphasis: the meaning of the equation of two variable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olution of the two variables equation Difficulty: the deformation of a two dollar one equation into a form of another unknown by means of an algebraic expression of an unknown. The essence of it is to solve an equation containing the letter coefficients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018-12-05 篇一: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 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

关于幼儿园优秀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关于幼儿园优秀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撰写活动设计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教案写得好,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那么在教案的实施过程即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有条不紊、中心明确。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幼儿园优秀数学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数学教案一:梯形在哪里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已经学习了关于图形的有关知识,并且也非常的喜欢图形,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认识梯形》这个活动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活动目标 1、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发现环境中与梯形相似的物体。

2、具有初步的观察力、想象力。 3、能按活动规则独立进行操作,愿意讲述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已认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物质准备 教具:房子图一张;生活中含有梯形元素的图片若干。 学具:给图形宝宝涂色一组、正方形、长方形白纸若干、剪刀若干、蜡笔一盒、不同形状的卡片若干、铅笔若干,印尼2份、操作单若干、夹子每人一个。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活动过程 1.有趣的房子。 (1)巩固认识长方形。 教师出示房子图:这是什么?房子的墙是什么形状的? (2)认识梯形。

①教师:房顶是什么形状的?这个图形和长方形一样吗?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后回答。 ②引导幼儿比较梯形和长方形的外形特征,说出两个图形的异同: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有两条边是平平的;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是一样长的,梯形的四条边事不一样长的。 ③教师出示多种图形,引导幼儿找出梯形。 教师:这些图形里哪些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儿尝试找出梯形并说出其基本特征。 2.梯形在哪里。 (1)教师:“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像梯形?” 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2)教师:“仔细看看这些东西像不像梯形?” 教师出示梯子、台灯(底座是梯形)等图片,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3.小组操作活动 (1)给梯形宝宝涂色 活动规则:能在很多图形中找出梯形,并给他涂上颜色。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导语: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隐藏的极深。以下是品才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范文一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这是因为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是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渗透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蕴含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的难点是: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难于正确辩论和区别各种不同的运算以及运算所使用的法则,易于将各种法则混淆,造成运算结果的错误. 三、教法建议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1)在新课学习阶段的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

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在观察思考之中. (2)在新课学习的例题讲解阶段,可采用讲练结合法.对于例题的学习,应围绕问题进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分散难点.对学生分层进行训练,化解难点.并注意及时矫正,使学生在前面出现的错误,不致于影响后面的学习,为后而后学习扫清障碍.通过例题的讲解,教师给出了解题规范,并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本节课可以师生共同小结,旨在训练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进一步防范学生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3.通过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汇总]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汇总]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课题名称: 执教者:姓名单位:×省×市×县××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年级(上或下)册第×页××。 一、教材分析 主要包括:教学主要内容,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等。),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说明: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二、学生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对自己的学生分析。 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四、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 1( 活动内容: 2(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说明: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3( 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明: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数学优秀教案课程模板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72页信息窗1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 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3.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两个苹果(一个平均分、一个不平均分)、1 号学具袋(不同形状大小的纸片、吹塑纸、橡皮泥)和 2 号学具袋(纸条、纸片、软铁丝)等。学生准备:彩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教师提问: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奇妙的问题想请教大家,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美好世界的吗?学生自由回答。 妈妈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我们呱呱坠地,便来到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想不想来看看咱们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样?(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学生对于自己如何来到这个世界感觉很惊奇,激发了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观察胎儿图,发现一半。课件出示胎儿图,瞧!这就是八周大小的胎儿,看到我们好玩、可爱的样子,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胎儿时期头长占整个身长的一半,其它部分也占整个身长的一半。教师追问:一半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操作学具,理解一半(回顾平均分)。 学生解释。(师拿一个苹果,从中间切开。)问其中的一份是整个苹果的一半吗?(是)为什么?像这种分法,在数学上我们叫一一平均分。(板书:平均分一一一半)(师拿一个苹果,故意切出一半大一半小)这一份是整个苹果的一半吗?(不是)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备课 备课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如新任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有人提出“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基本要求是: 1、学习课程标准(或大纲) 《课程标准》(或《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或《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钻研教材(或材料) 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3、了解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4、设计课堂整体思路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优选教学手段和教学法。 5、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4.1.1变量巩海波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2:提出问题 问题(1)加油站加油片断 1.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 没变化的量是. 引出定义 变量、常量。 2.试用含Q的式子表示W . 问题(2) 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票205张,晚场售出310张. 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 问题(3) 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 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 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 律。(实验中用钩码代替重物,每个 钩码的质量为50克) 小组内共同探讨,交流: ⑴重物质量每增加50g,弹簧伸长多少? 重物质量每增加1g,弹簧伸长多少? 若重物质量为300g,此时的弹簧长度是 多少? ⑵若用m表示重物质量,L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你能用含m的式子表示L吗? 独立思考: ⑴你能指出上述变化过程中的常量和变量吗? ⑵重物质量能否无限增加? 问题(4) 用20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的长、宽,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试举出6组长、宽的值,计算相应长方形的面积的值,然后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 ⑴能用含x的式子表示S吗? ⑵当x取定一个值时,面积S能随之确定 吗?是否是唯一的? ⑶这个变化过程中,x能任意取值吗?教师展示问题(1) 学生完成相关问题。 师生结合问题,给出定义。 教师展示问题(2) 学生完成相关问题 教师展示问题(3) 师生共同明确实验目的,做好实验分 工,进行通力合作实验。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特殊到一般进 行探究。 教师展示问题(4)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 学生完成填表 来自学生身边的事例, 尤其是常量与变量在 这个情境中能较好的 让学生直观感知。 变量与常量是本节课 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引 导学生去发现变化的 量与没变化的量。 学生完成此问题较易。 弹簧称在学生生活中 可见,但不多。教师给 予图片展示或实物展 示。 学生对弹簧的伸缩原 理有一定理解。通过由 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最 后学生可以写出关系 式。 在明确的活动目标指 引下,组织学生经历数 学思考的过程,进行有 效的数学活动。 通过教师动画演示和 学生探究,使学生更好 的认知变化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 3篇 小学数学3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 3篇小学数学3年级教案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 3篇小学数学3年级教案教案是教师资格证笔试必考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么写?格式是怎样的?如果你不能理解《新课标》,那么写下来的内容也只是空壳。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正确的运用以上知识点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扎实的经历;.挖掘生成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对比/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向学生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借助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新课,帮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与生活,且可以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

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③通过课上及时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在探究新知、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依托课上安排的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⑤通过帮助学生感知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掌握、理解. 2、并会正确的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难点: 1、从知识的本身来看(是否有难点) 2、如何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本节课知识点本身较为简单,但如何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抽象/对比/猜测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训练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计算规律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