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常见血液病诊疗指南

第一章缺铁性贫血

一、【概述】

缺铁性贫血(IDA)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属全球性疾病,是各种原因导致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备铁缺乏,使血红素合成减少而形成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其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它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成年男性发病率为10%,女性20%,孕妇40%,儿童高达50%。

二、【临床特征】

主要有贫血表现,如头晕、头痛、乏力、心悸、气短;组织缺铁表现,如发育迟缓、体重降低、易怒、烦躁、注意力差、感觉异常、性格改变等神经、精神异常及异嗜癖、吞咽困难。还有口角炎、舌炎、胃炎等黏膜损害,皮肤干燥、毛发易脱、反甲,及原发病表现。

三、【辅助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4.血清铁蛋白;

5.骨髓涂片及铁染色;

6.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红细胞铁蛋白;

7.大便潜血、虫卵;

8.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9.妇科检查(月经过多的患者);

10.肝、肾功能。

四、【诊断要点】

1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80fl,MCH﹤26pg,MCHC﹤0.31g/L;

2.血清铁﹤50μg/dl,总铁结合力﹥350μg/dl,转铁蛋白饱和度﹤15%;

3.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

4.血清铁蛋白﹤14μg/L;

5.红细胞游离原卟啉﹥3.0μg/gHb;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7.用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上述1~7条中任2条以上可诊断。

五、【常见并发症】

六、【治疗】

1.去除或治疗病因。

2.补充铁剂治疗:首选硫酸亚铁,每次0.1~0.3 g,每天3次;富马酸铁0.2 g,每天3次,琥珀酸亚铁0.1~0.3 g,每天3次或元素铁150~200mg/天。于进食时或餐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铁剂忌与茶同服,否则易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成不溶解的沉淀,不宜吸收。注射铁剂:仅适用于口服不能耐受、有胃肠道疾患或严重肝肾疾病者。使用剂量的计算公式:所需补充铁量(mg)=(150-患者Hb)×体重(kg)×0.33,首次注射50mg,如无不良反应,则自第2天开始每次100mg,以后每2天注射一次直至总剂量用完。

3.疗程:血象恢复正常后,继续服用铁剂治疗3~6个月或血清铁蛋白﹥30~50μg/L时再停药。

第二章巨幼细胞性贫血

一、【概述】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是叶酸和

2

(或)维生素B12缺乏致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而形成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形态特点为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和巨幼粒细胞,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可见大红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我国以营养不良引起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多见,且主要见于儿童和孕妇。另一种类型为恶性贫血,以北欧和北美等地老年人多见,有遗传倾向和种族差异,我国罕见。

二、【临床特征】

贫血、常伴有消化道症状及舌痛,舌色红(牛肉舌)、表面光滑(镜面舌),手足麻木、共济失调、下肢对称性深感觉消失、躁狂、抑郁、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精神症状。叶酸缺乏者常有偏食(蔬菜少或不吃)或空肠疾患或手术切除史。维生素B12缺乏者常有素食或回肠疾患或胃手术切除史,恶性贫血者常有家族史或伴免疫性疾病。

三、【辅助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中性粒细胞分叶计数;

3.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4.生化检查:

(1)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

(2)红细胞叶酸水平;

(3)内因子阻断抗体测定(疑维生素B12缺乏时);

(4)血清胃泌素测定(疑维生素B12缺乏时)。

5.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

四、【诊断要点】

1.巨幼细胞性贫血:

外周血: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5%或6叶者﹥1%

3

骨髓:红系呈典型的巨幼红细胞生成,巨幼红细胞﹥10%,粒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型改变,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血小板生成障碍。

2.叶酸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

除上述血象及骨髓象外,

血清叶酸﹤3.0ng/ml(6.81nmol/L),

红细胞叶酸﹤100ng/ml(227nmol/L)。

3.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

血清叶酸﹥3.0ng/ml,红细胞叶酸﹥100ng/ml,

维生素B12﹤150pg/ml(111pmol/L)。

4.恶性贫血:

血象及骨髓象同上,除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红细胞叶酸同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外,尚有:

(1)内因子阻断抗体(+);

(2)胃泌素﹥100pg/ml;

(3)维生素B12吸收试验阳性。

五、【常见并发症】

1.再生障碍性贫血

当巨幼细胞性贫血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时应与再障鉴别,再障除贫血外常伴有感染和/或出血,骨髓涂片及病理检查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多,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无效。

2.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MDS是克隆性疾病,常表现为一至三系细胞减少,骨髓病态造血是其最显著特征,常规抗贫血药物疗效差。

3.溶血性贫血

黄疸较明显,多伴有脾大,网织红细胞及血清胆红素的增

4

高均较巨幼细胞性贫血明显。另有相应的溶血试验证据。

六、【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去除病因。

2.补充治疗:缺什么补充什么。

叶酸:5~10mg每天3次,口服(单纯维生素B12缺乏及恶性贫血患者禁用);

维生素B12:100μg 每天1次,肌肉注射,每天一次,6~7天后改为隔天一次,2周后改为每周一次,以后每月一次。恶性贫血患者需终生注射维生素B12 100μg,每月1次。

伴缺铁性贫血者应同时补铁。

部分恶性贫血患者可应用皮质激素。

第三章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概述】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由于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发生的一种溶血性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多阳性。

【分类和病因】

AIHA根据其自身抗体作用于红细胞时所需的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AIHA和冷抗体型AIHA两大类。温抗体型的温抗体为体温相关性抗体,一般在37℃时作用最活跃,主要为IgG,是一种不完全抗体。冷抗体型的冷抗体为一种在冷温下起作用的抗体,在20℃下作用最活跃,主要为IgM,冷凝集素综合征中的冷凝集素为完全抗体。

AIHA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较特发性更多见。原发病中多见于血液系统肿瘤、结缔组织疾病和感染。

5

【发病机制】

AIHA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未明,可能是致病因子作用于红细胞膜,改变了膜的抗原性,激发产生了抗红细胞抗体。另外患者免疫功能可能有缺陷或遭到破坏(如淋巴组织感染或恶性病变)而失去免疫监视(识别作用),导致自身抗体的产生。

【实验室检查】

1.有关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1)血常规+网织红细胞;

(2)血胆红素;

(3)尿三胆;

(4)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5)血清结合珠蛋白;

(6)尿潜血、尿Rous试验;

(7)骨髓象;

(8)肝、胆、脾B超;

(9)红细胞半寿命测定。

2.外周血涂片,注意球形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

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直接试验)。

4.用单价抗体测红细胞膜附着的IgG、A、M和C3。

5.冷凝集素测定(正常﹤1:64 )。

6.必要时做冷热溶血试验(L-D试验),若阳性应做梅毒、病毒等有关检查。

7.嗜异性凝集试验。

8.自身抗体测定。

【诊断标准】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6

1.临床表现:原发性AIHA多为女性,年龄不限;除溶血性贫血外,半数有脾肿大,1/3有黄疸及肝大。继发性AIHA常伴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1)贫血程度不一,有时很严重,可并发急性溶血危象。血片上可见较多球形红细胞(﹤15%)及数量不等幼红细胞。偶有红细胞被吞噬现象。网织红细胞增多。

(2)骨髓呈增生象,粒红比例倒置,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3)再障危象时,网织红细胞极度减少,骨髓象增生低下。(4)广谱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主要为C3或IgG型。

3.诊断标准:

(1)符合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

(2)直接Coombs试验阳性

(3)如广谱Coombs试验阴性,但临床表现符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切脾有效,又能除外其他溶血性贫血,可考虑为Coombs 试验阴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需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其他疾病(如慢淋,淋巴瘤)引起的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

(5)近四月内无输血或特殊药物服用史,直接Coombs试验阳性。

(二)冷凝集素综合征

1.临床表现:以中老年患者为多,寒冷环境有耳廓、鼻尖、手指发绀,但一经加温即消失。除贫血和黄疸外其他体征很少。

2.实验室检查:

(1)慢性轻至中度贫血,周围血中无红细胞畸形及大小不一,可有轻度高胆红素血症,反复发作者有含铁血黄素尿。

(2)冷凝集素试验阳性,4℃时效价可高至1:1000,甚至

7

1:16000。30℃时在白蛋白或生理盐水内,如凝集素效价仍然较高,有诊断意义。

(3)抗直接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几乎均为C3型。

3.诊断标准:溶贫患者冷凝集素阳性,效价较高(>1:40),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试验,可诊断为冷凝集素综合征。

(三)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1.临床表现:多数受寒后即有急性发作,表现为寒战、发热(体温可高达40℃),全身无力及腰背痛。随后即有血红蛋白尿,多数持续几小时,偶有几天者。

2.实验室检查:

(1)发作时贫血严重,进展迅速,周围血红细胞大小不一及畸形,并有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及嗜硷性点彩细胞及幼红细胞出现;

(2)反复发作者有含铁血黄素尿;发作时尿潜血阳性。(3)冷热溶血试验(Donath-Landsteiner)阳性。

(4)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大多为C3型。

3.诊断标准:溶贫患者冷热溶血试验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鉴别诊断】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为红细胞膜先天性缺陷,伴有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溶血性疾病。有贫血、溶血性黄疸、脾肿大等表现,球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及自溶现象显著是其特征。常有家族史,自幼发病。

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有晨起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Ham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或尿含铁血黄素)阳性,糖化磷酰肌醇(GPI)连接蛋白阴性细胞(CD59-)≥10%。

8

3.微血管性溶血:可有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发热、黏膜出血及原发病表现,外周血涂片出现较多碎裂红细胞(>3%以上)是其特征。

六、【治疗】

1.治疗原发病:AIHA继发性病例远较原发性病例为多。

2.肾上腺皮质激素:为温抗体型AIHA首选治疗,强地松1~1.5mg/kg/d,分次口服。

3.免疫抑制剂:温抗体型AIHA激素治疗不满意,或需依赖大剂量激素;或不适于切脾治疗或切脾治疗失败者;一般多与小剂量激素联合应用。如硫唑嘌呤2~2.5mg/kg/d或环磷酰胺1.5~2mg/kg/d。

4.脾切除: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且反复发作者。

5.输血:因血清中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常发生配血困难及输血后溶血加重,输血必需审慎,予浓缩的洗涤红细胞输入为宜。

6.其他治疗:

(1)Danazol(丹那唑):一般在激素治疗无效,或在激素减量时联合应用。作用时间短暂,必要时可重复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减用。

(2)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0.4g/kg/天。

(3)血浆置换疗法:其他各种治疗无效,严重威胁生命者可使用。

(4)环孢素A(CsA)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试用。

(5)瘤可宁(CB1348)或环磷酰胺:可试用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疗效标准】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

9

数均正常。血清胆红素正常。抗人球蛋白试验阴转。

2.部分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红蛋白﹥80g/L,网织红细胞﹤5%血清总胆红素2mg/dl,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或仍为阳性但效价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3.无效:未达部分缓解标准者。

二、冷凝集素综合征

1.痊愈:继发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原发病治愈后,冷凝集素综合症亦治愈。此时症状消失,无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反应C3阴性,冷凝集素效价正常(1:40)。

2.完全缓解:原发性及继发于目前尚不能治愈而能缓解的疾病者,原发病缓解,冷凝集素综合症亦缓解。症状消失,无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阴性,冷凝集素效价正常。

3.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血红蛋白未恢复正常,但较治疗前上升20g/L,冷凝集素效价仍高于正常,但较治疗前下降50%。

4.进步:有所好转,但达不到显效指标。

5.无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好转或加重。

三、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征

1.痊愈:继发性急性病毒感染,梅毒者,于原发病治愈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可治愈。此时,无临床表现,无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及冷热溶血试验阴性。

2.完全缓解:原发性伴发疾病尚不能治愈而能缓解者,原发病缓解,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亦缓解,无临床表现,无贫血,冷热溶血试验阴性。

3.显效:临床表现基本消失,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上升≥20g/L,冷热溶血试验阴性或弱阳性。

4.进步:症状有所消失,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上升不足20g/L,

10

冷热溶血试验阳性。

5.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好转或恶化。

第 5章再生障碍性贫血

【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上呈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病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的确切病因至今仍不肯定,继发的因素包括某些药物、化学物品、放射线接触、免疫因素及病毒感染。原发性稍多于继发性,以青壮年患者居多,男性略高于女性。

【病因】

1.药物:抗肿瘤细胞毒药物、抗菌药物等。

2.化学物质:苯、砷、四氯化碳、杀虫药。

3.物理因素:电离辐射、放射线核素。

4.病毒感染:肝炎病毒。

5.其他因素,如PNH、SLE、肿瘤、妊娠等。

【发病机制】

1.造血干细胞受损。

2.造血微环境异常。

3.免疫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1.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慢,以贫血为主,感染及出血倾向较轻。

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感染或出血倾向。

11

3.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仅有贫血症状,无出血倾向或感染。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病理检查。

3.肝、肾功能。

4.必要时酸溶血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流式细胞仪测CD59-细胞,以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诊断标准】

一、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1.临床表现符合。

2.实验室检查:

(1)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20×109/L。

(2) 骨髓涂片及病理检查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多。

(3) 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患,如PNH、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1.临床表现符合。

2.实验室检查:

(1) 血红蛋白下降速度快。

(2) 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

(3)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4) 血小板<20×109/L。

(5) 骨髓增生呈重度减低。

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12

1.临床表现符合。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而白细胞及血小板在正常范围,红细胞指数正常,网织红细胞低于正常。

(2)骨髓象:红细胞系各阶段明显减少,甚或缺如;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无病态造血表现。

部分患者胸相示胸腺瘤存在或有感染(以病毒为主)、药物病因。

【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PNH不发作型临床表现酷似AA,但出血较轻,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高于正常值,骨髓红细胞系增生,以中幼红细胞为主。尿含铁血黄素阳性。糖水试验及酸溶血试验可呈阳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正常或降低,糖化磷酰肌醇(GPI)连接蛋白阴性细胞(CD59-)≥10%,可与再障鉴别。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为克隆性疾病,MDS-RA型易与再障混淆。三系细胞减少,但骨髓病态造血为本病特征,可见红细胞巨幼样变,核浆发育不平衡,幼稚粒细胞不减少,可见淋巴样巨核细胞等。

3.低增生性白血病:

可表现为三系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易误诊为再障,但浓缩外周血涂片可找到幼稚细胞,骨髓中原始或幼稚细胞增多,可与再障鉴别。

4.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多数为慢性溶血性疾病突然加重,发热、血象三系细胞骤降,网织红细胞减少或消失。早期骨髓有核红细胞减少,数日后可见巨型原红、早幼红、中幼红细胞,1~2周后各阶段有核

13

红细胞恢复正常,与再障危象相似。

【治疗】

一、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1.康力龙2mg每天3次口服,共3~6个月。或长效复方睾丸酮250 mg每周2次肌肉注射,共3~6个月。疗效好时还可延长疗程。

2.抗胸腺(或淋巴细胞)球蛋白(ATG、ALG)5~10 mg/kg/天,

i.v. 5天为一疗程。(详见有关说明)。或口服环孢素A (CsA)5~10 mg/kg/天3~6个月,疗效好,可延长疗程。

3.视血象情况及时对症治疗,包括小量多次输血或成分输血。

4.监测血清铁蛋白及肝功能。

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1.抗胸腺(或淋巴细胞)球蛋白+CsA,同上。

2.对症治疗。

3.有条件时考虑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

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1.去除病因,如胸腺瘤行胸腺切除术。

2.强地松30~40mg/天,口服,有效后逐渐减药维持治疗。

3.对症治疗(输血等)。

4.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100mg/天或环孢菌素 A 5~10mg/kg/天,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

5.必要时试脾切除术。

【疗效标准】

1.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象基本正常,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

2.缓解:临床症状消失,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基本正常,血

14

小板数有一定增长,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

3.明显进步:临床症状明显好转,3个月内可以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增加30g/L,并能维持3个月以上者。

4.无效:经充分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血象未达明显进步者。

第 6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概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简称MDS)是骨髓造血细胞增殖与分化发生异常的一种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出现病态造血,贫血常伴有感染和(或)出血,部分病人最后发展为急性白血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MDS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MDS病因不明,继发性MDS 可能与病毒、烷化剂、放射性核素及苯等有机溶剂密切接触有关,淋巴瘤和浆细胞瘤可伴发MDS。目前研究表明病毒、烷化剂、放射性核素及苯类化合物可能对原癌基因的启动有关,或使造血干细胞受损,而形成异常克隆细胞,进而凋亡。另外上述因素也使骨髓造血微环境发生改变。

【临床表现】

以贫血为主,少数有出血、发热、骨痛。肝、脾、淋巴结可肿大,对治疗反应较差,部分病人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骨髓象及活检;

3.骨髓干细胞培养常见CFU-E,CFU-GM;

4.染色体:核型分析;

5.骨髓核素显象。

15

【诊断标准及临床分期】

一、诊断标准(1986年全国关于MDS的讨论会诊断标准)

1.骨髓至少2系呈病态造血或骨髓活检发现ALP。

2.外周血1系、2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偶可血细胞增多,可见幼粒细胞、有核红细胞或巨大红细胞或其他病态造血现象。

3.除外其他引起病态造血的疾病,如红白血病、巨幼贫等,及低增生性MDS与再障的鉴别。

诊断为MDS后按骨髓中原始细胞(I型+II型)的百分比的多少进一步分为RA,RAS,RAEB,RAEB-T及CMMoL。但是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oL),是否列入MDS尚有争议。当RA或RAEB 伴单核细胞增多(外周血单核细胞>1×109/L)时可在诊断时分别注明。

[附] 病态造血表现:

(1)红系:骨髓红系过多(>60%)或过少(<5%),或有环状铁粒幼细胞>15%,核呈多核或核破碎或核形异常、巨幼变、胞浆出现点彩或多嗜性。血象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巨大红细胞或其他形态异常。

(2)粒系:骨髓中粒细胞颗粒过多,过少或无,核浆发育不平衡,中幼粒有双核,分叶核。血象中有幼粒细胞或与骨髓相同的形态异常。

(3)巨核系:骨髓中出现淋巴样小巨核,单园核小巨核,多园核巨核及大单核巨核,血象中出现巨大血小板。

二、FAB分型标准

1.难治性贫血(RA):

血象:贫血,偶有患者仅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而无贫血。红细胞和白细胞有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粒细胞无或<1%。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长有病态造血现象。

16

粒系及巨核细胞系病态造血较少见。原始细胞<5%。

2.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

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数占有核红细胞总数的15%以上,其余同RA。

3.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RAEB):

血象:2系或3系细胞减少,多见粒系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细胞<5%。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及红系都增生。2系或3系有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粒细胞(I+II型)为5%~20%。

4.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oL):

血象:单核细胞绝对值﹥1×109/L。粒细胞亦增加并有颗粒减少或Pelger huet异常,原始粒细胞<5%。

骨髓:同RAEB,原始细胞5%~20%。

5.转变中的RAEB(RAEB-T):

血象及骨髓似RAEB但具有下列3种情况之一:

(1) 血中原始细胞>5%;

(2) 骨髓中原始细胞20%~30%;

(3) 幼细胞有Auer小体。

三、WHO新分类(2000年)

1.难治性贫血(RA)

伴有环形铁粒幼细胞(RAS);

不伴有环形铁粒幼细胞(RA)。

2.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增生异常(RCMD);

3.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RAEB);

4.5q-综合征;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不能分类。

【鉴别诊断】

17

1.巨幼细胞贫血:

MDS患者的骨髓象常有红细胞系的“类巨幼样变”应与巨幼细胞贫血鉴别,单凭骨髓涂片常难以鉴别。巨幼细胞贫血一般有导致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因,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含量减低,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有效,与MDS显著不同。

2.再生障碍性贫血:

MDS的骨髓可有三系细胞减少,且少数患者骨髓增生低下,应与再障鉴别,MDS的骨髓小粒中主要是造血细胞,有时可见一小簇不典型的原始细胞,而再障的骨髓小粒中主要是非造血细胞,无病态造血。

3.红白血病:

部分MDS-RAEB或RAEB-T的临床表现及血象与急性白血病相似,特别是红白血病骨髓象亦似病态造血,应与之鉴别,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30%。

4.骨髓纤维化:

可有贫血、脾肿大、外周血涂片有幼红、幼粒细胞及泪滴样红细胞,骨髓增生低下,骨髓活检病理显示胶原纤维明显增生为其特征。

【治疗】

1.RA及RAS型治疗:

(1) 刺激造血剂:①康力龙 6~12mg/日,连用至少3个月以上;②丹那唑 0.6/日,3个月以上。

(2) 皮质激素:用于有出血倾向或并发免疫异常者。①强的松 40~60mg/日,3个月以上;②甲基强的松龙冲剂治疗1g/日,连用3-4天后逐渐减量。

(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于EPO水平低下,中重度贫血,1~2万u/日。

18

(4)G-CSF和GM-CSF:100g~300g/日,适用于粒细胞减少合并感染。

(5) 诱导分化剂:①全反式维甲酸:10-40mg/日,4~8周一疗程;② VtD3:0.25~15μg/日,8~24周一疗程;③干扰素:100~150万u/日,连用3个月。

2.RAEB及RAEB-T型治疗:可先试用康力龙+全反式维甲酸,3个月无效者,试用其它药物。

(1) 诱导分化剂:用法同上。

(2) 对RAEB用小剂量Ara-C、HHT,对RAEB-T小剂量Ara-C,亦可用DA、HA、HE方案。

(3) 骨髓移植:适用于有HLA配型一致的供者的年轻患者。

3.支持治疗:

(1)成分输血;

(2)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疗效标准】(采用欧洲MDS协作组标准)

1.完全缓解:血红蛋白>120g/L,中粒>1.5×109/L,Plt>100×109/L,BM中原粒<5%,病态造血消失,染色体畸变消失。

2.部分缓解:网织红细胞>1%和不输血Hb较疗前增加50%或/和中粒较疗前增加50%或/和血小板较疗前增加50%及BM中原粒明显减少或至少不增加,脏器肿大缩小>50%。

3.微效:符合以下条件3个或3个以上者,(其中第5条为必备条件)。

(1) Hb较疗前增加20g/L;

(2) 中粒较疗前增加1.0×109/L;

(3) 血小板较疗前增加20×109/L;

(4) 输血量减少50%以上;

(5) BM中原始细胞无增加。

19

4.稳定:无变化。

5.进展:细胞减少加重,外周血原粒>50%,BM中原粒>30%及任何在FAB分型范畴内时进展。

第 7章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概述】

成人外周血白细胞持续低于4×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当其中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缺)。

【病因】

一、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

1.继发性:

(1)某些感染:细菌(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严重败血症、粟粒性结核)、病毒(流感、病毒性肝炎、麻疹、水痘、风疹)、立克次体(斑疹伤寒)、原虫(疟疾、黑热病)。

(2)化学或物理因素:药物(抗肿瘤药物、保泰松、眠尔通、氯丙嗪、苯妥英钠、三甲双酮、甲基多巴、氯塞酮、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氯霉素、硫氧嘧啶、他巴唑、D860、砷剂、锑剂、铋剂)苯及其衍生物、电离辐

20

呼吸内科常见五种疾病诊疗要求规范修改

呼吸内科常见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2010年8月9日修改)

目录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01 2.社区获得性肺炎…………05 3.支气管哮喘………………08 4.支气管扩张症……………11 5.自发性气胸………………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定义: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 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能诊断为COPD。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 (2)咳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4)喘息和胸闷。 (5)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病史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因): (1)吸烟史:多有长期较大量吸烟史。 (2)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如较长期粉尘、烟雾、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接触史。 (3)家族史:COPD有家族聚集倾向。 (4)发病年龄及好发季节:多于中年以后发病,症状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3.体征:COPD早期体征可不明显。 (1)视诊及触诊:胸部过度膨胀、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腹上角)增宽及腹部膨凸等;呼吸困难加重时常采取前倾坐位;低氧血症者可出现黏膜及皮肤紫绀。 (2)叩诊:由于肺过度充气使心浊音界缩小,肺肝界降低,肺叩诊可呈过度清音。 (3)听诊:两肺呼吸音可减低,呼气相延长,平静呼吸时可闻干性啰音,两肺底或其他肺野可闻湿啰音;心音遥远,剑突部心音较清晰响亮。 三、实验室检查: 1.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是判断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2.胸部X线检查:X线检查对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核等)鉴别有重要意义。主要X线征为肺过度充气:肺容积增大,胸腔前后径增长,肋骨走向变平,肺野透亮度增高,横膈位置低平,心脏悬垂狭长,肺门血管纹理呈残根状,肺野外周血管纹理纤细稀少等,有时可见肺大疱形成。3.胸部CT检查:CT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但是,在鉴别诊断时CT检查有益,高分辨率CT(HR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血气检查:可确定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的程度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其他实验室检查:低氧血症,即PaO2<55 mmHg时,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可增高,红细胞压积>55%可诊断为红细胞增多症。并发感染时痰涂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

基层医疗机构十种常见多发病的诊疗指南

邛崃市基层医疗机构十种常见、 多发病的诊疗手册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类别:呼吸内科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 1.轻症 无热或低热。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疼轻咳等。 2.重症 全身症状较重,高热流涕鼻塞咽及扁桃体充血,有黄色或白色渗出物,咽壁及附近可见疱疹溃疡。 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多见于病毒感染。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 轻症: 针对病情选用抗病毒药物或中成药、非甾体消炎药 建议用复方对乙氨基酚或者酚氨咖敏片 重症: 针对病情选用抗病毒药物或中成药、非甾体消炎药 以下情况需要加用抗生素: (1)六个月以下婴儿发热较高者。 (2)发热较高持续不退,一般状况较重者。 (3)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4)已并发中耳炎。 (5)既往有风湿热肾炎病史者。

可根据情况酌情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者喹诺酮类抗生素 更严重者收入住院治疗。 二、急性支气管炎 类别:呼吸内科第一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诊断: 1轻症: 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咳嗽为干咳或咳出少量粘液痰。 2重症: 除上述表现外伴发热,咳嗽加剧,分泌物逐渐增多,痰呈粘液脓。肺部出现出现粗、中湿罗音。 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数正常或稍高,由细菌引起或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明显升高。X线检查肺部纹理增粗或肺门阴影增深。 治疗原则: 1.注意保暖,适当休息,多饮水 2.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常用喷托维林、盐酸溴已新、氨溴索等。 伴发热、全身酸痛时可服对乙氨基酚片、吲哚美辛等。 3.如有细菌感染可酌情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者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于气急、哮喘则用氨茶碱。 有气道反应性增高者建议使用富马酸酮替芬片 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类别:呼吸内科第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诊断: 1.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者。

骨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骨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第一节儿童肱骨髁上骨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 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检查。 【分类】 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

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伤。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 1、I型骨折无移位; 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 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伸屈时可及异常活动。肿胀严重者,肘后三点触摸不清。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详细记录。早期检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是由肱动脉被骨折近端前侧皮质压迫绷紧所致。可试行轻柔手法复位,以解除对动脉的压迫。 【鉴别诊断】 严重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需同肘关节脱位及其他类似损伤相鉴别,如肱骨远端骨骺分离、Milch II型肱骨外髁骨折。

(完整版)亨廷顿病诊疗指南

亨廷顿病诊疗指南 概述 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HD)又称亨廷顿病,是一种隐匿起病,以舞蹈样不自主运动、精神障碍和痴呆为特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致病是由位于4号染色体短臂的亨廷顿基因IT15(interesting transcript 15)上的CAG三核苷酸异常扩增突变所致。 病因和流行病学 HD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IT15基因(也称为HD基因或HHT基因)的表达产物为大小约3144个氨基酸的多肽亨廷顿(HTT)蛋白。突变的亨廷顿蛋白含有扩增的谷氨酰胺残基链,病理改变主要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尾状核和壳核(新纹状体)萎缩最为突出。虽然目前认为HD的发病与突变HTT蛋白的毒性相关,但该病具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明确。 全世界HD的患病率约为2.7/100 000,发病率约为每年0.38/100 000。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的患病率约为5.7/100 000,亚洲的患病率约为0.4/100 000。 临床表现 HD的临床特征表现为运动障碍、精神症状和认知障碍三联征,通常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发病年龄从儿童期至79岁不等,最常见于30~50岁,20岁前诊断为此病的患者被称为青年型HD或Westphal变异型HD,但其所占比例不足全部HD的10%。 HD运动障碍的早期表现为舞蹈症,即累及面部、躯干和肢体的快速,不自主,无节律运动;早期异常动作轻微,患者可能难以意识到舞蹈症状的存在,或将舞蹈样动作整合到随意运动中,使得正常动作的控制出现困难或偏差;随着疾病的进展,舞蹈症的范围和程度常逐渐加重,甚至影响膈肌、咽和喉部肌肉,从而产生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和不自主发声;疾病晚期舞蹈症常消失,代之以僵直、

呼吸内科常见五种疾病诊疗要求规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定义: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 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能诊断为COPD。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 (2)咳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4)喘息和胸闷: (5)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病史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因): (1)吸烟史:多有长期较大量吸烟史。 (2)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如较长期粉尘、烟雾、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接触史。 (3)家族史:COPD有家族聚集倾向。 (4)发病年龄及好发季节:多于中年以后发病,症状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3.体征:COPD早期体征可不明显。 (1)视诊及触诊:胸部过度膨胀、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腹上角)增宽及腹部膨凸等;呼吸困难加重时常采取前倾坐位;低氧血症者可出现黏膜及皮肤紫绀, (2)叩诊:由于肺过度充气使心浊音界缩小,肺肝界降低,肺叩诊可呈过度清音。 (3)听诊:两肺呼吸音可减低,呼气相延长,平静呼吸时可闻干性啰音,两肺底或其他肺野可闻湿啰音;心音遥远,剑突部心音较清晰响亮。 三、实验室检查: 1.肺功能检查: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是判断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2.胸部X线检查: X线检查对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核等)鉴别有重要意义。主要X线征为肺过度充气:肺容积增大,胸腔前后径增长,肋骨走向变平,肺野透亮度增高,横膈位置低平,心脏悬垂狭长,肺门血管纹理呈残根状,肺野外周血管纹理纤细稀少等,有时可见肺大疱形成。3.胸部CT检查: CT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但是,在鉴别诊断时CT检查有益,高分辨率CT(HR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内分泌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一、概述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又称阿狄森氏病。因双侧肾上腺皮质破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分泌缺乏引起。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性肾上腺炎和肾上腺结核,其他如双侧肾上腺切除,真菌感染,白血病细胞浸润和肿瘤转移等引起者少见。由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流行和恶性肿瘤病人存活期的延长,阿狄森氏病的发病率有抬头的趋势。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起病隐匿,病情逐渐加重,早期表现易倦,乏力,记忆力减退,逐渐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全身虚弱,消瘦,低血糖,低血压,直立性晕厥,心脏缩小,女性腋毛和阴毛稀少或脱落。在应激(外伤、感染等)时容易产生肾上腺危象。经血生化、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试验,定位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上为激素替代治疗及对因治疗。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多数兼有糖皮质激素及盐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所致症状群。一般发病隐匿,各种临床表现在很多慢性病都可见到,如逐渐加重的全身不适、无精打采、乏力、倦怠等,因此诊断较难。 1、皮质醇缺乏症状: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嗜咸食,体重减轻,消化不良。 精神神经系统:乏力、易疲劳、表情淡漠、嗜睡。 心血管系:血压降低,常有头昏、眼花或直立性昏厥。 内分泌、代谢障碍:可发生空腹低血糖症。因反馈性的ACTH分泌增多,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沉着,是阿狄森氏病特征性的表现。色素为棕褐色,有光泽,不高出皮面,分布于全身,但以暴露部位及易摩擦的部位更明显,如脸部、手部、掌纹、乳晕、甲床、足背、瘢痕和束腰带的部位;在色素沉着的皮肤常常间有白斑点。齿龈、舌表面和颊黏膜也常常有明显的色素沉着。 对感染、外伤等各种应激能力减弱,在发生这些情况时,易出现肾上腺危象。 生殖系:阴毛、腋毛脱落,女性常闭经。男性有性功能减退。 2、醛固酮缺乏:

骨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修订版)

骨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117.股骨颈骨折 上转指南 经X 线摄片确诊为Garden分型Ⅱ-Ⅳ级的股骨颈骨折病人。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Garden分型Ⅰ型,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18.股骨粗隆间骨折 上转指南 GAGGAGAGGAFFFFAFAF

经X 线摄片确诊为Evans分型Ⅱ-Ⅳ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不稳定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者,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Evans分型Ⅰ型,骨折稳定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患肢伤前不能行走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19.股骨远端骨折 上转指南 经X线拍片发现股骨远段骨折(股骨远段7cm以内)Seinsheimer分型Ⅱ-Ⅳ型,需手术治疗者,经患者同意, GAGGAGAGGAFFFFAFAF

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 下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Seinsheimer分型Ⅰ型,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或经手术治疗,伤口愈合好,骨折固定可靠,需住院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20.胫骨平台骨折 上转指南 GAGGAGAGGAFFFFAFAF

20种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常见病临床诊疗规范 目录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10 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1-13 三、慢性支气管炎┅┅┅┅┅┅┅┅┅┅┅┅┅┅14-16 四、社区获得性肺炎┅┅┅┅┅┅┅┅┅┅┅┅┅17-22 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28 六、急性胃炎┅┅┅┅┅┅┅┅┅┅┅┅┅┅┅┅29-30 七、慢性胃炎┅┅┅┅┅┅┅┅┅┅┅┅┅┅┅┅31-34 八、糖尿病┅┅┅┅┅┅┅┅┅┅┅┅┅┅┅┅┅35-38 九、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39-40 十、阴道炎┅┅┅┅┅┅┅┅┅┅┅┅┅┅┅┅┅41-47 十一、盆腔炎┅┅┅┅┅┅┅┅┅┅┅┅┅┅┅┅48-52 十二、下尿路感染┅┅┅┅┅┅┅┅┅┅┅┅┅┅53-55 十三、急性扁桃体炎┅┅┅┅┅┅┅┅┅┅┅┅┅56 十四、结膜炎┅┅┅┅┅┅┅┅┅┅┅┅┅┅┅┅57-66 十五、风湿热┅┅┅┅┅┅┅┅┅┅┅┅┅┅┅┅67-72 十六、软组织损伤康复┅┅┅┅┅┅┅┅┅┅┅┅73-74 十七、原发性高血压┅┅┅┅┅┅┅┅┅┅┅┅┅75-78 十八、肾结石┅┅┅┅┅┅┅┅┅┅┅┅┅┅┅┅79-81 十九、颈椎病┅┅┅┅┅┅┅┅┅┅┅┅┅┅┅┅82-84 二十、腰椎间盘突出症┅┅┅┅┅┅┅┅┅┅┅┅85-87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且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内科常见疾病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内科常见疾病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呼吸系统 (一)过敏性鼻炎 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鼻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有突发的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大量清涕,无发热,咳嗽较少。多由过敏因素如瞒虫、灰尘、动物毛皮、低温等刺激引起。如脱离过敏原,数分钟至小时内症状即消失。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针刺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 (二)流行性感冒 为流感病毒引起,可为散发,时有小规模流行,病毒发生变异时可大规模暴发。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症状。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涂片,免疫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诊断。近来已有快速血清方法检查病毒,可供鉴别。 (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表现为咳嗽咳痰,鼻部症状较轻,血白细胞可升高,线胸片常可见肺纹理增强。 (四)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 很多病毒感染性疾病前期表现类似,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肝炎、心肌炎等病。患病初期可有鼻塞,头痛等类似症状,应予重视。如果在上呼吸道症状一周内,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出现新的症状,需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 (五)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鼻咽部症状明显,咳嗽轻微,一般无痰。肺部无异常体征。胸部线正常。 (六)肺炎 确定肺炎诊断 首先必须把肺炎与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区别开来。呼吸道感染虽然有咳嗽、咳痰和发热等症状,但各有其特点,上、下呼吸道感染无肺实质浸润,胸部线检查可鉴别。其次,应把肺炎与其他类似肺炎的疾病区别开来。肺炎常须与下列疾病鉴别:.肺结核肺结核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午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失眠、心悸,女性患者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等。线胸片见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匀,消散缓慢,且可形成空洞或肺内播散。痰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一般抗菌治疗无效。 .肺癌多无急性感染中毒症状,有时痰中带血丝。血白细胞计数不高,若痰中发现癌细胞可以确诊。肺癌可伴发阻塞性肺炎,经抗菌药物裕疗后炎症消退,肿瘤阴影渐趋明显,或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肺不张。若经过抗菌药物治疗后肺部炎症不消散,或暂时消散后于同一部位再出现肺炎,应密切随访,对有吸烟史及年龄较大的患者,必要时进一步作、、纤维支气管镜和痰脱落细胞等检查,以免贻误诊断。 .急性肺脓肿早期临床表现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相似。但随病程进展,咳出大量脓臭痰为肺脓肿的特征。线显示脓腔及气液平,易与肺炎鉴别。 .肺血栓栓塞症多有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如血栓性静脉炎、心肺疾病、创伤、手术和肿瘤等病史,可发生咯血、晕厥,呼吸困难较明显,颈静脉充盈。线胸片示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减少,有时可见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动脉血气分析常见低氧血症及低碳酸血症。二聚体、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等检查可帮助鉴别。 .非感染性肺部浸润还需排除非感染性肺部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肺不张、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血管炎等。 (二)评估严重程度 如果肺炎的诊断成立,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决定在门诊或人院治疗甚或治疗至关重要。肺炎严重性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局部炎症程度,肺部炎症的播散和全身炎症反应程度。重症肺炎目前还没有普遍认同的诊断标准,如果肺炎患者需要通气支持(急性呼吸衰竭、气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一.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施工粘膜炎症。其发病主要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和食管对反流食物清除能力下降所致。 诊断标准 1.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着样疼痛,或向肩胛区、胸骨两侧放射。 2.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过敏或吐苦水,常有间歇性缓解。 3.食管镜检查和(或)食管吞钡检查有炎症特征者。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为诊断的重要手段。 入院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者。 检查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大便潜血。1日内完成。 2.ESR ,ECG。3日内完成。 3.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食管滴酸试验,胸部透视,B超,肝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1周内完成。 4.出院前食管镜复查。 治疗 治疗原则:减少胃食管反流,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及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状态。 1.减少胃食管反流:包括少食多餐,少进高脂食物,避免餐后平卧,避免睡前2-3小时内进食,睡觉时枕头抬高等。 2.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①考来烯胺:4g,口服,3/日,减少胆酸对食管粘膜的破坏。②制酸剂:如氧化镁0.2-1 g,口服,3/日;氢氧化铝凝胶10-15mL,饭前1小时或睡前服,3/日。③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片0.2g,口服,3/日;雷尼替丁胶囊150mg,口服,2/日;法莫替丁胶囊每次40mg,睡前口服。 3.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状态:①多潘立酮:每次40mg,饭前15-30min 及睡前口服。②西沙必利:饭前5-10mg,睡前5-10mg,口服。4.重症病人进内科治疗3月无效时进行外科治疗,一般采用胃底折叠术。对胃食管狭窄者须行食管扩张术。 住院天数 14-21天。

骨科疾病诊疗规范

2014 .1.26

精品 一、骨、关节创伤 (一)、上肢 1、肱骨外科颈骨折 【定义】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指肱骨解剖颈下2-3cm处骨折,肱骨外科颈相当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又称为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是应力上薄弱点,常易发生骨折。 【诊断依据】 一、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二、临床症状体征: 1、伤后肩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上臂内侧可见瘀血斑。 2、肩关节活动障碍,患肢不能抬举。 3、肱骨外科颈局部有环形压痛及纵轴叩击痛。非嵌插型骨折可出现畸 形、骨擦音及异常活动。外展型骨折肩部下方稍呈凹陷,在腋窝可触 及移位的骨折端或向内成角。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x线正轴位片或正位穿胸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 移位情况。 五、鉴别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及影响检查,可明确诊断。 感谢下载载

创伤:上肢 【证侯分类】 一、无移位裂纹骨折 外科颈无移位骨折,多位骨膜下损伤,多为肩部直接暴力所致,有环形压痛及纵轴叩击痛。 二、外展型骨折 受外展暴力所致。跌到时患肢处于外展位,骨折近端肱骨头内收,远端骨干外展,两折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或两者端重叠移位,骨折远端位于骨折近端内侧,两折端形成向内成角畸形或向内前成角畸形。 三、内收型骨折 受内收暴力所致。跌到时患肢处于内收位。骨折近端肱骨头外展,骨折远端肱骨干内收,两折端内侧嵌插外侧分离,或两折端重叠移位,骨折远端位于骨折近端外侧,两折端形成向外成角畸形或向外向前成角畸形。 四、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 受外旋外展传达暴力所致。肱骨头多向盂下脱位。 【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一)、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 1、适应证 肱骨外科颈无移位骨折。 2、操作方法 患肢肩关节处于中立位,肱骨超肩夹板固定即可。 (二)牵引治疗(皮牵引或骨牵引) 第 2 页共763 页

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试行)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类 1.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首次出现BP≥140/90mmHg,并于产后12周恢复正常;尿蛋白(-);少数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产后方可确诊; 2.子痫前期:轻度:妊娠20周以后出现BP≥140/90mmHg;尿蛋白≥0.3g/24h或随机尿蛋白(+);可伴有上腹不适、头痛等症状。重度:BP≥160/110mmHg;尿蛋白>2.0g/24h或随机尿蛋白≥(++);血清肌酐>106μmol/L,血小板<100 X 109 /L;血LDH升高;血清ALT或AST升高;持续性头痛或其他脑神经或视觉障碍;持续性上腹不适; 3.子痫:子痫前期孕妇抽搐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 4.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妊娠前或妊娠20周前舒张压≥90mmHg(除外滋养细胞疾病),妊娠期无明显加重;或妊娠20周后首次诊断高血压并持续到产后12周后; 5.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高血压孕妇妊娠20周以前无尿蛋白,若出现尿蛋白≥0.3g/24h;高血压孕妇妊娠20周后突然尿蛋白增加或血压进一步升高或血小板<100X109/L。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发现孕妇血压升高,间隔半小时复测仍高者应转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可处理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病人及重度子痫前期病人未合并其他脏器损害者;若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患者,血压≥160/110mmHg应转至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重度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患者应在三级医院处理。产后,可转二级医院随诊。 早产 早产指妊娠满28周不足37周(196-258日)间分娩者。此时娩出的新生儿成为早产儿,体重为1000-2499g。为便于分级处理,将早产按孕周分为<32周,32-34周,≥34周三类。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孕期检查,诊断34周以后的早产,胎膜早破孕妇应转到二甲以上有新生儿科的医院分娩。 二级医院 发现32-34周在有新生儿科的二级或以上医院。 三级医院 <32周在有新生儿科的三级医院。

心内科常见前十位疾病诊疗常规1

心内科前十大疾病诊疗 常规 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

目录 一、高血压病 二、心绞痛 三、急性心肌梗死 四、急性心力衰竭 五、慢性心力衰竭 六、心源性休克 七、阵发性室上速 八、心房颤动 九、瓣膜性心脏病 十、心肌病

一、高血压诊疗常规 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3、症状、体征: 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脑部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心脏表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 肾脏表现:肾功减退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蛋白尿、管型和红细胞尿,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视乳头水肿。 4、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

可进一步查眼底、超声心动图等。 5、特殊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6、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所血压,测静息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平均值为依据。 需与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 7、高血压的治疗: [一般治疗] ?如果超重则减轻体重 ?限制每日的酒精摄入量,应少于每日1盎司(30ml)的酒精{例如, 24盎司(720ml)的啤酒,10盎司(300ml)的葡萄酒或2盎司(60ml) 的威士忌}。对于女性或轻体重者,酒精摄入量每日应少于0.5盎 司(15ml) ?增加有氧体力活动(一周大约每天30-45分钟) ?限制钠盐摄入少于每天6g ?保证摄入足够的钾(大约每天90mmol) ?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镁 ?戒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以保证全面的心血管健康[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如无禁忌症必须服用的药物: 适应症药物 糖尿病(1型)合并蛋白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心衰ACEI,利尿剂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利尿剂(优选),钙离子拮抗剂(长效 二氢吡啶类) 心肌梗死β-受体阻滞剂(无ISA),ACEI 对伴随症状有好处 适应症药物 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 房性心动过速和房颤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非二氢 砒碇类) 糖尿病(1、2型)合并蛋 ACEI(优选),钙离子拮抗剂 白尿 糖尿病(2型)小剂量利尿剂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一.常见的颅脑损伤 (一)头皮损伤 1.头皮血肿 【临床表现】 分为三种类型: ⑴皮下血肿:出血局限在皮下,不易扩散,肿块较硬;有时肿块较大,中心较软,造成颅骨凹陷骨折的假象。 ⑵帽状腱膜下血肿:出血弥散在帽状腱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血肿可迅速扩散,有的甚至使整个头部变形,谓“牛头征”,出血量大时可表现为贫血或休克症状。 ⑶骨膜下血肿:多伴有颅骨骨折,血肿局限在颅骨外膜和各颅骨缝线连接的区域之间,一般不跨越骨缝线,触之可有波动感。 【治疗】 皮下血肿早期应冷敷或加压包扎限制其发展,以后可做热敷促进其吸收消散,一般不做穿刺抽血,较小的血肿可在数日内吸收。帽状腱膜下血肿出血量大时一定要注意全身情况,特别是发生在幼儿时,应及时输血;因其出血量大,一般不能自行吸收,穿刺抽血常不能一次将所有积血完全抽净,而需多次方能完成。骨膜下血肿常见于婴儿产伤,也见于幼儿跌伤。最好能够早做穿刺或引流,若待其自行吸收,多留下骨性钙化隆起,严重时使头颅变形。如头皮血肿出现感染,均应早做切开引流,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药物治疗。 2.头皮裂伤 头皮裂伤为锐性切割或较大的钝力直接作用所致。 【诊断】 ⑴锐性切割伤伤口整齐。 ⑵钝性损伤在头皮裂开的边缘呈锯齿状并有头皮的挫伤和擦伤。 【治疗】 头皮裂伤在紧急处理时主要是止血。最常用的方法是加压包扎,然后在有条件的地方将伤口清创缝合。有的伤口在三天以内,只要无明显的化脓性感染,也应争取在彻底清创后一期缝合。 3.头皮撕脱伤和头皮去缺损 【诊断】 当大量的毛发收到暴力撕扯时可将整个头皮甚至连同额肌、颞肌或骨膜一并撕脱。根据撕脱的程度,又分为完全性撕脱伤和部分撕脱伤。后者斯托的皮瓣尚有部分蒂部与正常组织相连。 【治疗】 头皮撕脱伤的处理原则与头皮裂伤相同。 (二)颅骨骨折 根据骨折的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根据骨折形态可分为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按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 2016 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 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 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 L4、L5 或L5、S1 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或 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颈椎病诊疗指南

三.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 ~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 ~60 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 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 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 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 基底供血不全而 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第三部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一.颈型颈椎病 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 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内科常见疾病治疗原则

慢性呼衰治疗原则 治疗原发病,保持气道通畅,恰当的氧疗。1氧疗:低浓度 2机械通气3抗感染 4呼吸兴奋剂 5纠正酸碱失衡 重症哮喘治疗原则尽快解决气道阻塞,纠正低氧血症,恢复肺功能,预防恶化和再次发作,防止并发症 CAP诊断标准 1新近出现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脓性痰,伴或不伴胸 痛 2发热 3肺实变征,湿罗音 4 WBC〉10x10*9/L,或小于4,核左移 5 X线: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胸腔积液 1-4任一,除外其他诊断 支气管哮喘本质?最有效药物,舒张药的种类和机制 气道炎症,β-2受体激动剂 1β-2受体激动剂:激动β-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增多—游离钙离子减少--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沙丁胺醇 2抗胆碱药:M2受体拮抗剂—降低迷走兴奋性—舒张支气管—减少痰液分泌 3茶碱类:⑴抑制磷酸二酯酶,cAMP增多⑵拮抗腺苷受体⑶刺激分泌肾上腺素⑷增强纤毛清除及抗炎作用 PPD临床意义 阳性性:感染过,有部分处于结核活动期 阴性:儿童—未受感染;成人—营养不良,HIV,麻疹,水痘,肿瘤等免疫力下降疾病 吸入性肺脓肿,抗生素治疗疗程及停药指征

8-12周,直至X线脓腔和炎症消失或仅存少量残留纤维化 慢性肺心病正性肌力药物用药指征,原则 1感染已控制,呼吸功能已改善,用利尿药后有反复水肿的心衰患 2以右心衰为主要表现而无明显感染 3合并急性左心衰 冠心病二级预防 A抗血小板聚集,抗心绞痛治疗 B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控制好血压 C控制血脂,戒烟 D控制饮食,治疗糖尿病 E普及教育,适当运动锻炼 Af体征与ECGT特点 心率大于150/分,心绞痛,心衰或无症状,听诊:P1变化不定,心律极不规则 ECG⑴P波消失,变为f波,心律极不规则⑵心室率极不规则⑶QRS波群形态正常,差异性传导时变宽 心衰诱因 1感染 2心律失常 3血容量增加 4过度劳累,情绪波动 5治疗不当 6原有心脏病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AMI的ECG动态变化 1数小时内无异常或高大,两肢不对称T波 2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单相曲线 3早期如不干预,ST段抬高持续数日至2周后,渐回到基线,T波变平坦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第一节脑震荡 【诊断要点】 1、颅脑外伤病史。 2、临床表现: 伤后即刻出现的短暂神经功能缺损、近事遗忘。如头痛、呕吐、意识改变、视觉和平衡功能改变。分为三种程度: (1)轻度:不出现意识丧失; (2)中度:存在轻度的意识改变和逆行性遗忘; (3)重度:意识丧失超过5分钟。 3、查体: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 头颅CT:颅内无明显异常改变。 腰穿测压在正常范围、脑脊液没有红细胞。 脑电图仅见低至高波幅快波偶而有弥散性慢波。 【治疗常规】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吸氧,减少外界刺激。 2、对症治疗:补液、止吐、营养神经、必要时镇静、止痛等。 3、密切监护,注意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并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如复查头颅.

CT。 第二节脑挫裂伤 【诊断要点】 1、颅脑外伤病史。 2、临床表现: 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因致伤因素和损伤部位的不同而各异,悬殊甚大。 (1)意识障碍:伤后立即昏迷,持续数分钟至数日、数月,甚至迁延性昏迷。小儿局灶性脑损害部分患儿可以不出现昏迷。 (2)生命体征改变:多有改变,一般早期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呼吸浅快,创伤后不久逐渐恢复。 (3)局灶性症状:根据损伤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如果仅伤及颞、额叶前端等“哑区”可无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表现;若是 脑皮质功能区受损,可出现相应的瘫痪、感觉障碍、失语、视野缺损、感觉障碍以及局灶性癫痫等。 (4)头昏、头痛、恶心、呕吐、闭目畏光、颈阻等脑膜刺激征象。 3、辅助检查: 头颅CT:脑皮层点片状高低混杂密度影(出血和脑水,脑室可因脑水肿受压,重者弥漫性脑肿胀或中线移位。肿).【治疗常规】 1、非手术治疗:

创伤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创伤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闭合性骨折 【诊断要点】 1. 病史:外伤史。 2. 体征:具有骨折专有体征:异常活动、局部畸形、骨摩擦音(感)等。 3. X线照片。 【治疗原则】 1. 凡疑有骨折者,一律按骨折处理。 2. 有休克者须先抗休克;有内脏损伤者,先处理内脏损伤,然后再处理骨折。 3. 疼痛剧烈,可给予镇痛药物。 4. 在恰当的麻醉下,早期手法复位。复位时要按X线片所示纠正骨折移位,动作要轻柔。 5. 不稳定型骨折,应用牵引术或切开复位。 6. 切开复位时机按具体情况决定。局部肿胀严重、伤后超过48小时者,可消肿后手术。 7. 四肢长骨干骨折复位后,应用石膏或夹板固定。 8. 复位后及时进行X线正侧位摄片或透视,复查治疗效果。 9. 早期指导病人作主动性功能锻炼。 10. 骨折应固定到临床愈合为止,一般时间是:锁骨4~8周,肱骨干5~6周,尺桡骨干6~ 8周,股骨7~9周,胫腓骨8~10周。颈椎4~6周,胸椎6~8周,腰椎10~12周。 11. 去除外固定前,必须摄X线片,确定骨折愈合为止。 小夹板固定术 【适应证】 1. 四肢闭合性骨折,但骨折不稳定型者,应配合应用皮牵引或骨牵引。 2. 四肢开放性骨折已进行内固定者,如股骨髓内针固定后。 【注意事项】 1. 所选择夹板长短、宽窄应当合适。太宽不能固定牢靠,太窄容易引起皮肤坏死。夹板应占 肢体周径五分之四。 2. 应合理放置固定垫,并且位置要准确。 3. 应用夹板前应准确判断病人神经、血管等损伤情况,以利于观察。 4. 缚带要松紧合适,要求缚后所打的结可以上下移动1厘米。 5. 有计划指导病人作功能锻炼,并嘱病人随时复诊。 石膏绷带固定 【包扎前准备】 1. 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 色笔。 2.患者的准备: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题库(终审稿)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 常规题库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病因。 【出血部位及病因的诊断】 常将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1.小量出血与胃液混合,为咖啡色呕吐物;大量则呕吐鲜血,同时伴暗红色或柏油便。(注意与咯血及服中药鉴别) 2.根据便血判断出血部位,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或高位小肠出血,暗红常为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鲜红色血便常为左半结肠出血,与大便不混或排便后滴血常为直肠或肛门出血。(注意大便色泽与出血速度及肠蠕动有关)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必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贲门粘膜撕裂征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结肠癌、息肉、血管病。粘膜下肿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缺血性肠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 【出血量的判断】 1.消化道出血量微量――便潜血阳性,黑便――50-70ml,柏油便――200ml ,呕血――250-300ml 2.全身情况头晕、口渴、心慌等,出血量约>400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1000-1500ml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3.24h后Hb下降1g约失血400ml。【活动性出血的判断】持续呕血或便血,积极补液输血后生命指征不稳定,Hb继续下降,肠鸣音亢进。

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疗流程 强调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病24h内行胃镜检查)山同时行镜下治疗,活动出血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 1.一般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药物:垂体后叶素0.3-0.4U╱min持续静滴,可同时静滴硝酸甘油,止血后垂体后叶素0.1-0.2U╱min维持3-6d;生长抑素(包括施他宁)250ug静注后250ug╱h维持72;奥曲肽100ug静注后25ug╱h维持72h。 (2)生命体征平稳时可行急诊内镜下止血。 (3)视肝功情况选择急诊手术。 (4)必要时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 3.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下鼻胃管;灌注止血药。 (2)药物:H2RA、PPI、立止血。 (3)内镜下止血。 (4)保守治疗无效者急诊手术。二、下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流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