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0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10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随堂练习1》

一、填空

1、犯罪是指违法情节特别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并依法应受的行为。

2、刑罚又叫刑事处分或,是由依照刑法对实行的强制处罚。

3、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和两大类。

4、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

5、加刑包括、、和三种。

6、是对犯罪分子不予以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行动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

7、就是公民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灾难或者意外事故,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所实施的救助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1.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触犯刑法的行为

C.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D.对社会危害大

2.下列不属于刑罚主刑的是()

A.管制

B.有期徒刑

C.罚金

D.拘役

3.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是()

A.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B.惩治犯罪分子

C.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下列刑罚只可独立使用的是()

A.罚金

B.剥夺政治权利

C.管制

D.没收财产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犯罪的特征的是()

A.严重社会危害性

B.触犯刑法性

C.应受刑罚处罚性

D.一般违法行

2.关于刑罚说法正确的是()

A.刑罚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的强制处罚

B.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C.刑罚是我国最严厉的处罚

D.刑罚的目的是对犯罪分子给与打击,使他们再无生存的机会

3.关于主刑和附加刑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刑和附加刑必须合并使用

B.主刑只能独立使用,附加刑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以附加使用

C.对一个犯罪分子一次可以使用两个以上的主刑

D.对一个犯罪分子一次可以使用两个以上的附加刑

第十课《随堂练习2》

一.单项选择题

1.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有()

A.家庭因素 B.社会因素 C.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 D.学校因素

2.中职学生小林利用互联网充当“黑客”攻击计算机网络安全,把银行客户网上银行中钱财转移到自己的账上。该行为构成()。

A.诈骗罪 B.盗窃罪 C.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D.不犯罪

3.2012年5月14日,徐某在广州一个商业银行柜员机上取工钱时发现,取得越多账上余额越多,于是取了10万多元后携款潜逃,一年后被缉拿归案。该青年的行为属于()。

A.不当得利 B.贪小便宜行为 C.盗窃罪 D.一般违法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针对未成年人犯罪,中职学生要()

A.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B.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

C.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己只要不犯罪不必大惊小怪

D.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2.关于青少年的见义勇为说法正确的是()

A.见义勇为就是青少年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所实施的救助行为

B.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C.见义勇为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要做到见义勇为就不能考虑自身人身安全

3.职务犯罪包括()

A.贪污贿赂

B.挪用公款

C.玩忽职守

D.滥用职权

4、下列不属于犯罪的特点是()

A、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处罚性

D、情节严重性

5、我国刑法的任务( )

A、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B、惩罚犯罪,保护社会

C、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人身关系

D、解决具体案例

6、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A、损害了国家利益

B、危害了社会

C、违反了刑法

D、触犯了法律

三.是非题

1.见义勇为在当今社会已经过时()

2.正当防卫造成对方伤害的也要负刑事责任()

3.对于中止学生,应该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

4.刑罚的附加刑包括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5.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教案.doc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计划 韩重修 2014.02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计划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一门德育必修课。为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大纲的有关精神和我校学生的实际,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学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二、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三、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四、教材简析: 全书共五个单元,在内容上可分为礼仪和法律两部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难点: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 义 关键: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 六、教学原则: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的正确性。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3)坚持知、信、行相统一。帮助学生认同道德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引导学生践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 (4)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 七、教学进度(参见下表)

第10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案纸(1) 施教日期2013 年5 月27 日星期一 章节与课题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已,避免违法犯罪 第十课避免误入歧途 课型理论课教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犯罪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案例并能够变式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犯罪是一条不可接触的“高压线”,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教学重点: 1.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2.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教具(工量具)准备: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参考》 《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指导》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案纸(2) 板书设计: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1.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1)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3)犯罪是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分子应受到刑罚处罚 (1)刑罚的内涵的和目的 (2)刑罚的种类 3.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1)我国刑罚的根本任务 (2)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1.加强 教学后思: 1.刑法与民法的原则显著不同在哪里? 2.犯罪与正当防卫的区别在哪里?

第1 教时步骤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案例引入 讲授新课2分钟 3分钟 25分 钟 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113 阅读并思考二个情景 教师提问: 以上二个材料概括了犯罪的哪 些特征 板书: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 裁犯罪行为 1.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 害性 (1)犯罪的定义:犯罪是指违法 情节特别严重,对社会危害很 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 罚的行为。 板书: (2)犯罪的三个特征 ①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 最本质的特征。这种危害性从二 个方面(质和量)来衡量 只有当行为的危害性达到刑法 规定的严重程度,才是犯罪。 ②刑事违法性 有没有触犯到刑法是区别罪 与非罪的主要界线。这里有二点 含义。一是量要达到刑法规定。 二是虽然量达到,但现行刑法上 要有这种罪名。如果没有就不能 认定是犯罪。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 这主要从质的上面考查犯罪,如 果只在量上来说:杀了人,①② 二点都符合,却不符合③,因 为属于正当防卫。举例说明 学生翻开教材P 阅读教材上的二个情景后思 考 学生回答:略 学生朗读犯罪的定义后,听讲 ①②③ 让学生记录: 根据罪刑法定的原则;法无明 文规定不为罪。 是否犯罪,标准是要同时具 备三个基本特征。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 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 法治意识.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 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习礼仪,讲文明.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

运用: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教学内容 1.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1)懂得自己是人生的主人,是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的主体,理解 珍惜人格、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主体意识和规则意识. (2)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塑造良好的形象.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养成遵守个 人礼仪的习惯. (3)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体 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 2.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1)了解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职业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 高遵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 (2)理解职业礼仪的作用,践行职业礼仪,展示职业风采. (二)知荣辱,有道德.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道德对于完善人格、成就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增强敬业爱岗精神和诚信、公道、服务、奉献等职业道德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道德的特点和作用、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理解遵守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崇尚职业道德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 运用: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完整版)职业道德与法律练习题(二二)及答案

职业道德与法律练习题(二二) 整理人:湖北崇阳柳顺荣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09年5月7日,杭州某富家子弟胡某驾驶红色三菱跑车在城市道路上飙车,造成一死两伤惨剧?案发后,他仍然没有停车,继续横冲直撞.该青年的行为属于() A. 交通肇事罪 B.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C.危害公共安全罪 D.故意杀人罪 2. 中职学生小明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社会青年堵截要钱,小明无奈只好给了他.事后小明越想越气,第二天便找了几个要好的同学找到这位抢钱的社会青年 , 将其打伤.小明的行为是() A. 正当防卫 B.故意杀人罪 C.故意伤害罪 D.防卫过当 3. 某校中学生张某、罗某二人手持匕首经常在学生上学必经路上,逼迫低年级同学交出身上所带的现金,不给就拳打脚踢。家长报案后,被公安机关缉拿归案.张某、罗某二人的行为属于() A.以势欺人 B.一般违法行为 C.敲诈勒索罪 D.抢劫罪 二、多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下列属于犯罪行为的有() A. 小邢等15人长期泡在网吧玩游戏,为继续上网而结伙持刀抢劫钱物 B. 小萍特别喜欢搜集李宇春的演唱海报,经过大剧院顺手揭走了该海报 C. 小明出于哥们义气,将大哥讨厌的李某打成残废 D. 小凯等多人组成盗窃集团,在繁华商业街偷盗达几十万元,甚至公开打骂失主 2. 对犯罪分子处以刑罚可以使() A. 犯罪分子改恶从善,成为遵纪守法的新人 B. 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不致再危害社会 C. 社会主的不稳定分子抑制犯罪 D.防止犯罪的发生 3.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内容涉及()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计划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计划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一门德育必修课.为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大纲的有关精神和我校学生的实际,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学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二、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三、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四、教材简析: 全书共五个单元,在内容上可分为礼仪和法律两部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难点: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关键: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 六、教学原则: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的正确性。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坚持知、信、行相统一。帮助学生认同道德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引导学生践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

职业道德与法律犯罪的定义和特征

犯罪的定义和特征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参考资料 犯罪与刑罚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内容,具体讲,刑法就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处以什么样的刑罚的法律。学习刑法知识,对于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能力,更好地遵纪守法并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就是我国刑法给犯罪所下的科学而完整的定义。 这一定义规范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所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社会包括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和可能造成危害的属性。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某种行为被认为犯罪的关键。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只有当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达到法律规定的严重程度之后,才认为是犯罪。如果行为虽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但尚未达到法定程度,则视之为一般违法行为。正如刑法第13条中所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危害性的大小是区别罪与非罪的主要界限。 第二,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犯罪应具有社会危害性,但不是凡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只有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是犯罪。也就是说,只有既具有危害社会性,又触犯刑法的行为,才构成犯罪。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计划 韩重修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计划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一门德育必修课。为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大纲的有关精神和我校学生的实际,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学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二、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三、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四、教材简析: 全书共五个单元,在内容上可分为礼仪和法律两部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难点: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关键: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 六、教学原则: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的正确性。

案例分析:共同犯罪-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共同犯罪──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案例分析 1.收废品的小贩赵某答应收购某铜厂青工罗某偷盗的工业用紫铜。罗遂偷出价值1 500元的铜块交与赵某。 A.罗某构成盗窃罪,赵某构成销赃罪 B.赵、罗二人构成共同犯罪 C.赵构成盗窃的教唆罪和销赃罪,罗构成盗窃罪 D.赵构成盗窃罪,罗构成贪污罪 参考答案:B。属于典型的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 2.甲乙因事争执互殴。甲用铁条打乙,乙遂抽刀相向,乙妻恐事情闹大,奋力夺下乙手中的刀,又恐丈夫吃亏,顺手拾起一木板递与其夫,乙持木板与甲相抗,不想木板上的铁钉打中甲太阳穴,致甲死亡。 根据刑法理论,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乙及其妻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犯罪,罪名是什么?若不构成犯罪,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乙及其妻子的行为都构成犯罪(1分)。罪名应为故意伤害致死(1分)。 乙妻将乙的刀夺下,主观上不希望发生将甲杀死的后果,但将木板递与乙的行为,主观上不能说没有伤害甲身体健康的故意,至于木板上有钉子,打入甲的要害致死的情节是乙与其妻始料未及的,甲的死亡与乙夫妻的共同伤害行为有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2分)。共同故意在概念上要求,参与实施的行为人在主观上,无论性质、内容、范围都必须相同,这在实例判断中有一定难度。如在本题中,判断乙犯罪并不难,难在判断乙妻与乙存在共同故意。此题若稍加修改,如设乙在殴斗中产生了杀人的故意,则乙与其妻的故意内容则不同,乙构成故意杀人,乙妻构成故意伤害致死;又设乙与甲互殴的原因在于乙先抢劫了甲,而乙妻不知,则乙的抢劫行为属个人行为,在共同故意范围之外,乙妻与抢劫无关。

3.王某、张某与李某素有仇隙。某日,王某持刀追杀李某,眼见李某逃脱,此时张某在暗中将李绊倒后即跑开,王某只当李自己摔倒,上前将李某砍成重伤。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王某和张某的行为构成共同故意杀人罪。 参考答案:错。此题属于片面共犯的情形,不构成共同犯罪。

(完整word版)《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教案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知道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应受到刑法的处罚; (2)了解刑法的内涵和目的,我国刑法的种类及主要任务。 2.情感态度观念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对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刑法武器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 3. 运用 知道罪刑法定原则。违反刑法即犯罪,就要根据刑法规定受到惩罚(主要是刑法处罚)。我国刑法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在于,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知道可以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要避免误入犯罪歧途,必须了解犯罪的内涵和特征,这就必然要知道《刑法》对该问题的阐述。也就是说,刑法是如何定义犯罪行为的。其实这意味着,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即罪刑法定原则。另外,刑法规定各种犯罪应受刑法处罚,就是说如果谁的行为违反刑法(即犯罪),就要根据刑法规定受到惩罚(主要是刑法处罚)。因此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它所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是相当广泛的,如政治的、经济的、财产的、婚姻家庭的、人身的、社会秩序的等许多方面,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刑法制定的意义在于,惩治犯罪、保护人民。因此这是教学重点。 要把握这一重点问题,我们要明确以下几点: (1)阅读教材相关链接的内容,明确我国刑法的任务。从刑法的任务中,可认识到我国制定刑法的重要意义,即我国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通过惩治犯罪,调整和保护了许多社会关系,有政治、经济、财产、婚姻家庭、人身、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等方面,巩固国家政权和根本政治制度,维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刑法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惩治犯罪,保护人民。要明确惩治犯罪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保护人民。懂得讲刑法的任务,其实就是讲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两者是统一的。 (3)为了加深对刑法打击犯罪意义的理解,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要采用具有时代特征,又能对学生有广泛的教育影响的例子,以增强说服力。

职业道德与法律授课计划

20 14 年上学期 《职业道德与法律》学期授课计划 主讲教师杨洁玉 年级2013 级 专业高护 班次617班 本学期授课任务 总学时数34 周学时数2 授课周数17 课程安排期限 3 月3日至6 月28 日 制订日期2014年2月13日

Ⅰ整体计划: 1.本学期课程开设范围: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由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著,供护理专业教学.全书共五个单元十二节。 2.讲授内容的取舍安排及变动教学大纲的规定理由: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时的安排,本学期讲授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的全部内容。 3.课程中重点、难点的处理对策: ⑴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学生德育课程之一.重点是培养学生 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⑵这门课程共五个单元.前二个单元只要属于道德的内容,后三个单元 属于法律的内容.通过讲授、学习、感悟、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教学,进行实践教学. 、

Ⅱ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及时数分配:

Ⅳ课程考试考查的安排与改进措施: 1。重要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测验,按学校安排进行两次大考。 2.教学评价:学期成绩分配态度评价占20%;过程评价占30%;终 结评价占50%。 3.定于第八周考期中试,第十七周考期末试。 Ⅴ对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作法: 1.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分析教材的难易程度,做到即备学生,又 备教材,针对具体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2.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 3.强化训练,不断提高. Ⅵ课程开出前教学准备工作的安排及日程: 备大纲: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及要求. 备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备教材: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采用模式教学制定计划,提前备出四周课。 审批意见 学科: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 《职业道德与法律》(36学时)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必修课 模块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 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2学时) 第二课: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2学时) 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2学时)

第四课: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2学时) 第五课: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2学时) 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2学时)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2学时)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2学时)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6学时)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6学时) 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4学时) 第十二课: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2学时) 复习(2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 职业道德部分:各种场合礼仪要求;职业道德含义;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法律部分: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预防一般违法行为;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依 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 四、教学方法 职业道德部分运用启发法、讨论法、组织课堂活动、竞赛激励等方法;法律部分以讲授、案例分析法为主。 五、习题作业、思考题、讨论题等内容的安排 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演示、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组织课堂活动等手段,进行强化训练,从而达到本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项目教学设计 (XXXX~ XXXX学年第X学期) 课程名称:职业道与法律 所属系部:机电工程系 制定人:李蓉、李桃 制定时间: 2012.07 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及代码:职业道德与法律 适用专业:各专业中专一年级学生 1、前言 1.1课程性质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1.2设计思路 遵循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良好的法律行为方式、良好的心态与行为调节能力为己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且可持续发展终身受益为课程归宿。 2、课程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3、课程内容与要求

4、教学活动参考设计

5、实施建议 5.1 教材编写 1. 基础性、发展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其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此,教材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尽量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 编写科学、灵活,教材编写要注重图文并茂,多结合案例进行编写。参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相关教材,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编写教材。 5.2教学方法 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5.3教学评价 1.评价目的 通过教学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反思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以便发扬成绩、找到差距、明确方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由此产生成就感,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更快地进步。使教师透过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以便发扬成绩,改正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日常表现评价、学习成果鉴定、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学生的自评互评,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收获和进步的总结、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方式。评价教师的教,包括听取学生反映、教师自我反思、征求其他教师意见、教学督导评估等方式。 3.评价标准 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评价、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评价、行为表现评价。 认知评价分为“了解”、“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的知识和原理,能够再认或再现;“理解”指对有关知识和原理能较全面、较深入地把握;“运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恰当地举例说明所学的知识和原理,运用知识对具体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评价,以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正确情感、态度和观念为标准,评价学生不良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 行为表现评价分为课内外学习表现和日常生活践行道德和法律的实际表现。以道德、学校纪律和法律为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