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二辩稿

浅析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二辩稿

浅析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二辩稿
浅析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二辩稿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的不俗表现,一直令中外经济学家为之着迷,特别是我们浙江——一个能源资源极度匮乏的沿海小省,迎来了高速发展,其GDP产值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作为其背后主要支撑力量的民营企业更是倍受关注。而现在我省的民营企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产业转型升级时期,所要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什么是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为什么浙江民营企业要产业转型升级?又带来了哪些压力?特别是金融体系能否支持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以及该采取的措施和建议又是什么?

二、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和压力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定义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也是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升级。其中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等结合起来。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1.转型升级不等于产业转换。转型升级首先是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对什么是转型升级,政府的认识与中小企业创业者的理解往往不一致。中小企业创业者对转型升级的理解与政府强调的政策导向是有差距的。各地出台的政策普遍存在这样的导向:产业转型是转型升级的最重要内涵。这一认识主要来源于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一般会经历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浙江的产业发展也曾得益于这种全球性的产业转移。政府对转型升级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考

虑,这与创业者基于企业发展相对短期的考虑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2.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充分的准备。中小企业的基本目标是追求利润,而转型升级的直接好处是能提高产品附加值。高回报、高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铁律。转型升级的动力是追求和提高产品附加值,高风险往往相伴相随。因此,转型升级需要认真准备,充分论证,既要大胆冒险,又要周密谨慎。而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既有主动选择的因素,也有被动选择的成份,两方面往往同时起作用。但是,不论哪些因素为主,如果一个企业在转型升级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其成功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在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既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越俎代庖。

3.经济进入低谷期是转型升级的最佳准备期。中小企业创业者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才会进行转型升级,而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则往往满足于企业的高增长,意识不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虽然萧条的经济和竞争的压力确实有助于创业者深刻认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并且在每当经历一次经济低谷之后,转型升级都会有一个快速增长期,呈波浪式上行走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一定会在这个时期选择转型升级。其实往往在企业高速发展的时候,应当未雨绸缪,积极缓慢地进行企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使企业能够走在产业发展道路的前列。这也反映了创业者对转型升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条创业者及其企业的成长曲线。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俗话也说"吃一堑,长一智"。中小企业创业者在经历了危机的洗礼之后,才会真正地成长和成熟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企业家才是真正成熟的企业家。

(三)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概况

我们浙江省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所以很大程度浙江的经济转型升级就是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民营企业根据社会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进行的一系列的先进技术、管理和理念的创新,从而达到节能减排、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整体经济的提升的过程和结果。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达到40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大多数,而对浙江经济来说最大特点是民营企业众多,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浙江社会经济腾飞的强大基础,浙江各地形成了众多产业集聚区域,如特色产业区、块状经济区、专业加工区、保税物流区,其中包括义务小商品城,海宁皮革城,柯桥轻

纺城,织里童装城等等闻名全球的产业区。这种产业集聚和民营企业相结合,形成极具浙江特色的供应链产业的块状经济,在这期间,金融业对浙江的民营经济的增长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浙江金融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互动的良好局面。而当前,针对国际金融风暴的经验和教训,浙江经济也正处于从粗放到集约、单程向循环、制造到创造的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如何还能保持经济和金融的良好共生态,尤其是金融对经济的转型升级的支持体系构建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从而加快转型升级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然而缩小到个体来说,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似乎并不理想,其中一个最显著特点是寿命短。一般民营企业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就在2-4年,之后要么倒闭、要么长期停滞徘徊。最近的中小微型企业民营出现了倒闭潮,正是验证了这一特征:一个又一个辉煌地崛起,然后又一个个悲壮地倒下。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规律可用一句话来形容:寿命短、长不大。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营企业发展成规模型企业也不过二十多年,整个中国民营经济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运作模式,一切都还在探索之中。外企先进的管理方式对于民营企业还显得那么的陌生。西方企业家经过了长达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磨练,早已稳定成熟,而中国民企只不过走过了20多年的道路。“民营企业的全球化修炼”,意味着民营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将经历痛苦转型升级的整合治理,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

(四)浙江民营企业主要面临着三方面的转型升级压力

1.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时,产业结构要调整,同时伴随着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刘易斯拐点”,即在此这个转折点之前不论有多少新增就业,工资都不会涨,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之后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工资开始上涨,人均收入开始实质性地增长,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经济增长。而我们省的城镇人均GDP已经达到30971人民币,大大超过了该标准,所以当下的产业结构相对人均生产总值而言,已经不符合。所以现在浙江大部分的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尽管很有活力,但首先是家族制,其次是规模小,面临着从传统的企业形式转换为现代企业形式,从落后的管理方式向现代的管理方式的转变。

2.金融危机、国内外环境的恶化,我们必须转型,否则将被外国企业所淘汰,像美国前段时间对我国的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就是由于国外的环境已经不允许我们的浙江民营等企业实行低价竞争了。我们的中小企业是受害最重的,影响最大,特别是我们浙江沿海地区的进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影响其中主要有两个因素:

国际因素: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美国经济急速衰退,并迅速向全球蔓延,这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0%且以美国为重要市场的一般贸易出口大省的浙江出口贸易行业影响巨大,导致浙江企业出口迅速下滑,2009年浙江进出口总额为187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1%,其中进口547亿美元,下降3.7%,出口1330亿美元,下降13.8%。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多发和升级,2008年在全国遭遇来自美国、欧盟等19个国家和地区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90起案件中,有81起发生在浙江,约占全国九成,直接涉案金额15亿元,约占总金额1/4,以后贸易保护会愈来愈多,浙江的外贸出口形势非常严峻。

国内因素:一是2007年国家信贷政策从紧,银根收紧,银行惜贷,浙江中小企业资金链绷紧提高了融资难度,转向民间借贷更是提高了融资成本。二是人民币快速升值,浙江一般中小企业利润率在5%-10%,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20%多,导致浙江外向型的中小企业利润被人民币升值侵吞掉。三是节能减排,2006年以来,围绕建设生态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浙江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节能减排虽然有利于经济优化和良性发展,但是提高了企业减污成本,导致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关停或转型。四是新的《劳动法》实施后提高了劳动密集型浙江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2010年4月1日起,浙江省最低月工资标准调整为1100元、980元、900元、800元四档,最低工资标准全国最高。五是资源价格比如煤炭、石油等快速上升,原材料价格也处于上升通道,提高了中小企业生产成本。

3.浙江的产业都是处在价值链附加值的最低端,随着商务成本的上升,也面临转型压力。在我们浙江这块资源稀缺的省份,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浙江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具有“低、小、散”的特征,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出口的产品一直以低档产品为主,主要靠赚取不多的加工费,浙江模式所依赖的是“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

术、低价格竞争为主”模式,企业总体层次不高。

虽然浙江现在有将近4000多个专业市场,但这种交易方式是传统、自然的交易方式,也是一种传统的组织形态。在这种交易方式下,企业对品牌和网络缺乏积极性,对产品的流动缺乏主动性。如何将这种组织形态和交易方式转换为以品牌为营销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交易方式,也是浙江企业面临的问题。而原来浙江的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现在,产业结构面临着从传统的产业过渡到现代产业,需要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同时能够适时、适度地发展起浙江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

三、现有的金融体系制约着浙江民营企业转型

从浙江的目前的现状来看,政府已经针对性地采取了很多金融措施,但仍存在着一些影响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制约性因素,这些因素很有可能直接导致民企或是转型升级,或是创业初期,或是一般正常经营生产等等的不同阶段缺少必要的金融资金支持,从而转型升级反而倒退,创业失败,企业更可能破产。这些因素包括:

(一)政府缺乏相应的鼓励金融业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在国外,各国都非常重视金融对中小企业创新转型的支持,出台相应的法规和鼓励措施,因为合理的相关政策的出台能够为民营企业融资及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提供前提保证。导致民营经济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民营经济的产权地位不明晰、扶持政策不配套、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自身存在缺陷和地区需求差异等诸多深层次矛盾是导致民营经济政策落实难的真正原因。

1.产权地位不明晰。尽管相关法律已经确立了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很多民营企业依然觉得缺少安全感,特别是政治上的安全感。在当今的理论和文件中,公有制、国有企业与民营经济的表述有着本质差别。民营企业在这种与公有制、国有企业尚有身份待遇差别的市场环境下竞争,往往不能享有投资、税制等行政规制中的同等待遇和机会。私有产权缺乏有效保护,民营经济私有产权的拥有者对未来发展产生不确定性预期,从而使民营经济减少或丧失投资需求,延缓国民

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扶持政策不配套。就政策执行力而言,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往往不能保持同步和一致,使民营企业处于不同的规则境遇。政策内容不够细化,不具有可操作性,是难以发挥政策执行效力的重要原因。扶持政策不配套主要表现在诸多职能部门和地方没有及时制定具体执行国家文件的可操作文件;即使制定了,其具体细则与国家文件的总精神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更有甚者为了既得利益并不具体执行,或执行缓慢。

3.管理职能不健全。由于政府具有管理规则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多重身份”,其自身行为往往缺乏约束,规范程度较低。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集中表现在政府职能错位上,一方面,政府管制主体不独立,缺乏制度制衡,存在职能“越位”;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发展涉及财政、税收、金融、科技、人事等多个部门,尚缺少对民营经济管理的统一协调机构,存在职能“缺位”。从而造成管理体制不顺,行政效率降低。而民营企业诉求机制不畅通,尚无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等等原因,也导致了政策执行监管不力。

目前浙江省虽然出台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调整与振兴规划纲要等,但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尚待进一步完善,银行业也未能根据相关经济政策制订出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二)金融创新和服务远远不能满足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信用担保体系仍亟需完善

浙江银行业在金融产品、流程改造、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等方面创新尚显不足,不能全面满足经济转型升级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我国普遍缺乏独立的信用评价机构,企业的信用等级的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十分缺乏客观性。对民营企业来说,金融支持的中介机构尚未形成体系。

(三)金融市场须进一步完善

主要是多层次市场体系尚未建立,民营企业主要依靠银行间接融资体系,而民营企业升级转型也需要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以及创投等金融支持体系。融资方式主要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大类别。债权融资主要是指企业从外部借款,

按期承担还本付息的义务,主要包括银行贷款、信托计划、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股权融资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或者私募的方式增加资本,借以融资,无需还本付息,但需要分配红利,主要包括境内外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私募。

在中国国家金融政策环境中,民营中小企业以债权融资方式基本走不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国内外风险投资在国内相当活跃的一个原因所在。所以我浅要的分析一下融资渠道中的股权融资。包括以下二点:

1.私募。融资概念内的私募主要是指投资机构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看好而进行股权投资,并通过上市、转让或并购的方式在资本市场退出。

选择这种融资方式的企业要有高速的发展前景,规范的治理结构,最好中短期内有上市计划,企业在所在领域和市场内处于产业发展曲线的高速发展期。

这种融资方式是我们浙江民企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特别是温州的民营企业。因为温州民营经济发达,普通的民众都有一定的积蓄,也有一定的理财投资观念,所以民间的借贷十分普遍。当然,其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像前段时间的温州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企业主跑路事件也是其中之一。

2.直接上市是指国内企业直接向海外的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国内企业海外直接上市需要经过中国证监会的审核才能向海外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由于国有企业海外设立壳公司存在较多的法律障碍,而且红筹方式并不能为国有企业海外上市明显减少审批环节,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大都采取直接上市的方式。

我们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2011年,其中70%以上的经济总量、90%以上的新增就业来自于民营经济。而民企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比较大。以湖州为例,2011年6、7、8三个月,全市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35.36%、34.50%和34.19%,呈逐月下降趋势。2011年1一9月全市中小企业贷款新增额为98.45亿元,同比下降19.74个百分点。不少企业表示,目前融资环境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加严峻

《财经时报》在浙江调查得知,目前浙江的民营企业多采用民间融资以解燃眉之急,具体方式包括互助式借贷、高利贷、地下钱庄、内部集资等。这些融资方式的借贷成本高达15%-20%。多数浙江民企的老板们创业之初本金有限,

都是向亲友募资扩展业务,此之谓互助式借贷,很多企业的第一桶金也由此而来。高利贷是利率水平较高的信用借贷,它对借贷双方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诚信度都有较高要求。目前,浙江当地高利贷利率因项目而异在10%—30%之间,周期从半年至两三年不等。地下钱庄和标会是浙江地下金融市场的标志。参加这些民间借贷,利率一般会低于银行利率,甚至有些借款不计息,显现出较大互助性。但它需要建立广泛的人脉资源后方能进入。企业内部集资是较普遍的现象。很多企业均为家族和朋友合资企业,亲情和友情成为连接借贷双方最为强劲的纽带。据央行温州中心支行调查,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高达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及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用于民间借贷的资金高达40%(440亿元)。

四、金融不支持产业转型对浙江经济产生的影响

浙江民营经济的崛起,支持了浙江经济奇迹,而民间经济的迅速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现在的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组成民营经济的中小企业,对发展资金的需求呈现出了金额小、时期短、面广等特点;而这与国有银行金额大、时期长的信贷政策相违背,再加上信息不对称,贷款手续复杂,所需时间较长,大大增大了贷款成本,这些都是我们浙江银行业也可以说是政策的金融不支持的表现。因此,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国有银行的贷款,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这种情况下,浙江广大的中小企业,不得不在体制外寻求资金,求助于民间金融,而浙江充裕的民间资本正好迎合了中小企业的这种发展需求。

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民间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明显具有优势。首先民间金融很少受到行政力量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也很少有管制利率的约束,因此,可以说民间金融一种纯粹的市场金融形式和市场金融交易制度。因而,民间借贷具有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方便快捷的优势,显然更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与银行信贷相比,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另一方面,民间金融具有信息优势,这是因为地缘、血缘等因素的影响,当事人之间一般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款人事前对贷款人及其资金用途有比较为详细的了解,贷中和贷后有不同程度的监督,这使资金运用的风险大大降低。浙江民间金融的

发展极大的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发展,从而使浙江经济更具活力。

但是民间借贷的缺点也很多,比如借贷风险大,纠纷问题多等等。最近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由于民间借贷而引发的非法集资事件,像温州立人集团,金华吴英案等。所以民间借贷更要建立规范的法规体系。

五、解决浙江产业转型的金融对策建议

经济转型升级与金融支持体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1.产业经济是金融体系的基础,因此一个地方的产业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金融的活跃程度,而如果产业经济面临变革即产业转型升级,这就要求金融在法治环境、制度环境、信用环境以及金融的组织功能和创新体系等方面适应这样的经济转型升级要求。

2.金融支持体系对经济转型升级也有引导作用,因为金融资金是产业经济的“血液”,金融体系的构建的完善能使资金在各个行业起到合理配置,形成优胜劣汰,促使经济的产业结构、地域结构等调整和优化,达到转型升级的目标。同时也促进经济进入新的台阶,从而实现经济长期增长;当然,完善的金融体系构建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但反过来一些金融只读的抑制行为如惜贷、慎贷以及金融的过度创新行为等反而可能对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相反作用,所以金融支持体系是一把双刃剑,要克服以上两种情况的不足,才能真正使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分析产业的经济与金融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制约性因素等,随着经济的货币化、金融化程度逐步加深,要使处于转型升级时期的民营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为其建立起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金融生态环境与现代金融支持体系。

(一)开放民营银行,深化金融改革

构建金融支持体系需要一种完善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应该有助于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应该进一步有助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浙江省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

规制度,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鼓励促进浙江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为构建金融支持体系提供制度保证。这个政策的保护制度是解决所有的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金融支持问题的根本。

改革金融体系的产权结构包括二个方面:一方面促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促进民营银行的诞生与发展。不改变当前的产权结构就不可能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也就很难摆脱当前的金融困境。要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绝对不是上市发行一些股票、招些小股东能办到的。允许较大的民营企业和外资银行参股,将有利于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治理机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经证明,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前提是产权清晰和市场竞争制度。

其实,目前我省已经有几家类似区域性民营银行的金融机构,比如台州银座城市信用合作社。这些机构的贷款95%是贷给中小民营企业的。据了解,由于贷款企业都是当地的中小企业,这些机构对企业的情况十分了解,经营情况也相当不错,在当地,不论是营运状况还是贷款规模、不良资产指标,这些机构都比国有银行要好。而且据传网络巨头阿里巴巴将要开自己的实体民营商业银行,具体结果现在不得而知,一旦成功批准进入市场,这将是民营银行跨出巨大的一步;即使不成功同样也是该道路上的深刻探讨,有利于探索真正民营银行建立的道路。

(二)构建民营经济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信用体系平台

一是加快民营企业征信系统建设,扩大企业信息搜集范围,提高征信信息的精准度,减少银企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偏差,使商业银行能对企业做出准确判断,提高企业的融资成功率。广东省早在2008年就制定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等七个行动方案》。总的来说,我省出台的民营经济政策文件多,落实的文件少;指导性的政策多,可操作的政策少。要对现行发展民营经济政策进行一次梳理,对歧视民营经济的政策,要依照程序废除并公告;对缺乏操作性的,要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尤其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出台可操作性的意见,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落到实处。省、市、县主管部门要将政策规章分门别类整理编辑成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读,通过媒体新闻报道、刊发专版、播出专题片等方式,定期对社会公众进行系统宣传。二是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倡导诚信守信意识,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档案体系。三是建立信用监管和奖惩机制,对于失信行为,

由政府监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性惩戒,由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等给予市场性惩戒,并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传播形成社会性惩戒,最终形成全社会诚信氛围;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将在市场监管、授信额度等行政管理、金融服务和有关社会服务方面给予优惠或便利,使信用良好的民营企业能更快的完成转型升级。

(三)构建金融组织和创新支持体系

1.改进金融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金融行业应对浙江民营企业经营尤其在处在转型升级的民企的需求响应速度应加快,减少授信评审环节、缩短流程,对在金融行业的内部信息交流反馈应及时、充分。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应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根据风险管理要求,重新制订完善贷款管理办法,解除贷款政策上的某些束缚与限制,明确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信贷支持措施。积极适应民营经济对资金需求量大、周转要求快的需求,落实贷款业务程序繁琐的问题。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的金融支持采取“抓大选小”的策略和措施,解决目前信贷约束和信贷激励的不对称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还应在加强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的同时要注意风险防范,要实行贷前评估、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严格制度,真正实现“银企互动”,获得双赢。

2.加快银行业制度改革,减轻金融抑制

主要是培育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中小银行业机构,促进金融深化。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进行一些中小银行业机构产权改革,进一步确定此类中小银行的服务对象和目标,国家可以采取放宽其利率管制的措施,逐步灵活实施利率市场化政策,更加有效地为民营经济尤其是转型升级的民企提供金融支持服务。此外还可以放宽外资银行的进入门槛,如在机构设置、选址、并购重组内资银行等市场准人方面提供优惠和有效措施,完善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一些措施积极引导外资银行开展对升级转型的民营企业授信。设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项基金、增加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小额贷款公司、搭建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信息交流的渠道。为此,一是加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扩大民间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加快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区域性、政策性、行业性的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的发展;建立风险

投资公司,解决制约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二是成立省民营企业融资联席会议。建立由民营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政府金融管理部门、财政部门、金融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组成的民营企业融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遇到的问题。

3. 建立完善浙江地方金融体系,改革创新以满足转型升级的需求

如设立的浙商银行,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以及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完善政策性融资体系,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培育地方资本市场,设立创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基金等,为浙江的民营企业升级转型提供专业的金融支撑服务。

可以采取的创新方式有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改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转变经营理念,准确定位,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和模式,创新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等,构建金融创新体系为浙江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持。(四)规范民间借贷体系

1.国家应放开民间借贷的限制。作为一种市场行为,民间借贷双方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就像股市一样,同样都有风险,不能因为有风险就否定它的合法性。况且中国自古就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传统文化,甚至还有“父债子还”的思想。这种思想观念比硬性的制度更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对化解民间借贷风险提供了思想基础。

2.完善民间借贷的准入制度,鼓励信贷市场多层次化发展。降低民间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入股村镇银行的门槛,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化和阳光化运作,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切实满足社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真正促使民间资本成为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等金融主体外的重要补充。

3.培育和建立合法的民间金融服务体系。要改造民间借贷机构性质为咨询、资信服务机构,引导民间借贷机构规范经营行为,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规范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降低融资成本。

4.明确民间借贷的监管机构,明确禁止行为的处罚条款和法律责任。建议由各级政府金融办公室负责民间借贷的监管,建立正式监管与自律监管相结合的多层次民间金融监管体系,并对民间借贷利率范围做出规定。

5.加快制定《民间借贷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中要明确民间借贷主体

的权利、义务关系,对民间借贷的资金投向、借款方式、利率范围、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加以规范,使民间借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在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温家宝总理主持并全体通过了一项重大的决议——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一次国家政府对我们民营经济金融服务支持的重要探索。其会议指出,温州市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民间金融活跃。而近年来,温州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的现象,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开展金融综合改革,切实解决温州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仅对温州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浙江,乃至对全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六)降低垄断行业和社会事业部门准入门槛

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玻璃门”现象仍然存在。调查显示,民营企业最需要加强的市场准入政策是,消除差别待遇、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消除地域障碍。要破除部门垄断利益的阻挠,就必须深化改革,改变部门利益“绑架”公共利益的现象。由于不同行业中民营经济遇到的准入障碍各不相同,所以交通、能源、通信等垄断部门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部门尽快出台民营经济进入这些领域的实施细则,进一步降低市场、资本、技术等行业准入标准。

六、总结

写这篇文章的意义还是在于能够为我们浙江的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道路上减少点金融阻力,总之,不管金融支持制度政策如何改变,终究是要为我们民营的大力发展提供服务的,所以引用中国社科杂志经济室主任林跃勤专家的一句话:民营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经济增长质量与稳健度,意识到自身经济增长中的不足与短板;加快结构调整,从依附性发展转向自主性发展,扩大内需,减少对外依赖;继续推进发展模式转换,转向技术创新与国内需求驱动经济增长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崔滨洲:“浙江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的互动关系研究”,《浙江金融》,2011

年第7期。

[2]程杨娟、许姗姗:“浅析山西民营企业转型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财

经》,2010年11期。

[3]郭田勇:“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11

期。

[4]华彦勇:“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

第9期.

[5]李仁吉、罗忠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甘肃金融》,2008年。

[6]李路路:“全国第二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及分析”,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95),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年。

[7]吕薇:“借鉴有益经验,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研究》,2000

年05期。

[8]刘毅:“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

02期。

[9]马连杰:“德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导刊》,1999年。

[10]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11]彭志坚:《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2003)》,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12]沈灿煌:《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研究》,厦门大学,2009年。

[13]单东:“金融危机条件下浙江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特区经济》,2009年

04期。

[14]王俊豪:《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15]徐滇庆:《徘徊在大门口的危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

113-159页。

[16]徐联初:《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

523-561页。

[17]谢国珍:“经济危机下的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困局分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

科学版)》,2010年第05期。

[18]徐子福:“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国际化转型对策研究”,《浙江金融》,2010年

03期。

[19]中国人民银行绍兴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国际化转型对策

研究”,《浙江金融》, 2010年第8期。

[20]赵慧:“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

年06期。

[21]张吉光:“民营银行八大疑惑”,《国际金融报》,2003年4月5日。

[22]朱文晖:“浙商向何处突围?”,《成功营销》,2004年。

[2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4]赵向华:“中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之比较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0年04期。

[25]詹宇波:“转轨经济中的民营企业”,《改革》,2007年

关于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XX联社聚焦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采取扩大信贷投放、创新模式产品、建立长效机制、完善配套服务、强化风险防控等措施,着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总体情况 截止XX年12月末,支持小微企业户数达到XXX户,发放贷款金额XXX万元,其中:企业XX户,金额XXX万元;小微企业主贷款XX户,金额XXX万元;个体工商户贷款XX 户,金额XXX万元。投向农村合作社成员用于安格斯牛养殖类贷款XX户,金额XX万元;向符合贷款条件的XXX家小微企业授信XXX万元。 二、采取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 创新模式产品,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1.创新信贷产品。根据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需求特点,推出富商贷、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循保商户贷、携手商户贷、小企业循环贷、小企业联盟贷等信贷产品。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额度控制、循环使用”的产品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存款、支付、结算、代理等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2.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积极采用“不动产抵押+其他补

充担保措施”的组合担保方式,扩大抵押率,解决企业足额贷款问题。注重对企业第一还款的分析判断,在第一还款覆盖充分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优质企业适当提高贷款比例。 3.创新还款方式。积极拓宽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通过展期、期限重约、贷款重组、无还本续贷等方式,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诚信经营的民营企业,区分外部原因导致的暂时困难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缺陷导致的困难,实行“一企一策”的风险化解策略,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采取分期偿还本金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1.加强融资成本管理。结合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合理确定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充分压降内部管理成本,运用科技手段降低运营成本,带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2.严格收费管理。严格落实“七不准”“四公开”“两禁两限”要求,进一步落实好服务价格相关政策规定,及时整改不合法、不合理收费,酌情减免合法收费,不将尽职调查、押品评估等相关成本转嫁给客户,不对民营企业贷款收

民营企业如何创新转型升级--以东莞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为例(上)

民营企业如何创新转型升级 ——以东莞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为例(上)王先庆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各位学员好!我是广东财经大学王先庆,今天由我给各位讲民营企业如何创新转型升级,主要是以东莞的中小企业为例。今天这个话题主要是从七个方面来讲: 一、当前的背景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问题 首先我们要从当前的背景下谈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问题主要是指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的生命力这个话题,因为我们谈企业的转型升级的时候,经常都只是从产业、产品、技术某一个方面来讨论的。其实这一系列问题都只是企业某一个领域的问题,而企业的核心问题、整体的问题是指企业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命力,所以我们要从企业的生命周期和生命力的这个角度来谈转型,就更有力度或者说更能把握大的方向。 (一)企业的生命周期 企业的生命周期,这个大家一听都很明白,就是我们一个企业如同一个人一样,它有它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期。我们讲企业的转型升级实际上就是指按照它的不同阶段怎么样的去跨越,比如你从一个少年期向一个青年的变化,性格、使命和行为方式,都会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那一个企业当它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从量变到质变就必须有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就是转型升级。所以只有这样理解企业的转型

升级的时候,我们就会很轻松、很自然的找到这种转型升级的理由。我们谈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种常态,它不是忽然的出现,也不会是偶然的现象,因为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的这个演变来说,会不断的、经常的出现这种转型升级的行为。 比如从它的青年期,一个企业的青年期高成长期,然后向一个中速成长也就是壮年期转型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一种变化。所以企业生命周期是我们理解这个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的线索或这个突破点。这是第一。 (二)企业的生命力 第二个就是企业的生命力。正如一个人一样,它的生命力如何、活力怎么样,企业的活力怎么样?就跟人的激情和人的状态、精神状态怎么样是一样的。所以有的企业蓬勃的发展,面对困难,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仍然能高成长,这种情况就表明这个企业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而有的企业一旦面对市场或者说产业环境发生变化,很快就要死不活,或者说生存困难,这种情况就反映出这个企业的生命力比较弱。 所以我们看一个企业的好坏可以从企业的生命力的旺盛程度来判断。当一个企业活的好好的,那表明它的状态就非常好,那就不必进行转型升级,它就按照现在这个状态去发展就可以了。 我们讲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因为那个状态它已经活的不好,或者说它已经觉得精疲力竭、成长衰竭或者怎么样的一种情况。所以企业的转型升级第一就是在企业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跨越的时候,它

企业经营发展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

企业经营发展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 转型升级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梦想,管理升级、产品升级……,很多企业迫于生存的压力,都想尝试着走上转型升级之路,但是心中却又七上八下,没有底气。于是便带着“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的信念踏上了征途,到处碰壁、满身伤痕,企业经营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原本的美梦变成了噩梦,企业依然是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没有核心竞争力,企业处境越来越难。企业家的压力与日俱增,在放弃还是继续中不断地徘徊、纠结,身心疲惫…… 转型升级是一颗金种子,在播种这个种子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我们的土壤是不是适合,不适合也没关系,先培育土壤,等到土壤基本适合后,再播种也不迟,转型升级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二次创业,难度远胜于第一次创业,当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能操之过急。 所谓的土壤,更多的是我们的团队,转型升级对团队到底有哪些根源性的要求,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郝泽霖——思维管理专家原西门子高级讲师 10余年中外企业管理实战经历,曾在中国人保、西门子、加多宝、大田、茹梦等多家中外知名企业担当HR经理、营销总监、大区经理、高级讲师等不同职位 精通思维分析、心理学及各种营销工具,能够将培训方法落地,让企业能够顺利实施。个人管理经验丰富,管理团队数千人,培训学员上万人。 现任天下伐谋咨询独家签约讲师,思维管理学院院长 一、企业家要转变的观念: 1、亲情和事业一定要分开,不能太多地考虑感情的因素,形成特殊人群,坚定靠制度管人的信念,制度之外不搞特殊人群,企业家自己都不行。 2、企业发展不是企业家一个人的,所以企业家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中高层是一个民主的团队,任何事情、决策,放在桌面上讨论,我们以理服人,不搞一言堂,企业经营听的不是谁的话,而是一个正确的观念或方法,当企业家的家人在埋怨,谁谁连我的话都不听时,不要急着发火。 3、部门与部门之间是靠制度和职责在管控,不能为了平衡各部门之间的力量,怕有部门特别强势,于是便开始保护弱势的部门,部门领导能力强,这个部门相对会强势一点,所以,企业经营家不要去保护,保护必然要破了规矩。 4、坚决支持看到影响公司利益的行为便要制止、指正、不畏权威的员工,绝对不能打压,这类员工是忠诚的、积极的,打压意味着我们鼓励不忠诚、不积极的因素。 5、企业家内心的恐惧,怕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使得企业经营不在自己掌控之中,所以,对职业经理人设置种种限制,企业家必须要克服这种恐惧,充分授权。 6、因为发展的需要,会引入部分新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于是新、老力量意味着新、老

对民营企业转型发展中管理模式变革的思考

对民营企业转型发展中管理模式变革的思考 余传辉 (重庆锋锐建材有限公司,重庆 400040) [摘要]民营企业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自身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民营企业 在转型发展中管理模式变革会遇到管理权责高度集中、 经营观念守旧、内部运营和管理随意性大、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淡薄、企业人才培养和晋升受限等问题。民营企业应转变经营观念,变革思维模式,创新管理组织结构,促进形成合理的企业文化,提升人力资源水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竞争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转型;管理模式;变革[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2-05-09 一、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1.民营企业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我国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 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通常采用家族化管理方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的经营方式。但随着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实力增强,业务量也逐步增加,企业家族化管理难以快速高效地处理各项业务,这时,家族化的管理方式就严重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这条主线,要求尽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这也是我国广大民营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求发展、促转机的机遇,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2.民营企业转型是企业自身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实施家族化管理方式的民营企业在规模扩大后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由于产权的封闭性造成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限制了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的需求;人性化管理方式管理企业,造成管理混乱,关系难以处理,严重消耗企业内部凝聚力。同时, 管理集权现象严重,使领导者难以集中精力做出战略决策;家族化管理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受限,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难以适应,给企业经营增加风险。因此,管理方式变革创新是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民营企业转型发展中管理模式变革中遇到的问题 1.管理权责高度集中化,管理结构层次少 民营企业的管理结构一直是一种典型的权责高度集 中化,缺少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框架。缺少清晰的组织框架,将影响企业日常业务活动的展开和沟通,各部门的职责职能也难以明确界定,企业的内部管理混乱,各自为政,无法实现业务协同高效运作。民营企业的管理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设计不科学,层次少,职能部门权力弱化,缺少科学的职能职责划分。民营企业在组织结构设计和安排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会造成职能的缺位和管理上的混乱。 2.经营观念守旧,难以适应市场发展 民营企业的经济观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一般民营企业的经营方式以产品的开发、销售和推广为主,强调以产品为核心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产品开发阶段,产品开发速度要快,并且快速大范围的推入市场,带动潜在客户需求,从而获得较高的市场利润;在产品销售成熟期,产品生产销售呈现规模化,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的利润相对增加,因此,有条件开发新产品,形成产品销售的循环生命周期。这种传统的经营方式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和市场份额。但是,当前市场供需关系有所转变,在买方市场中,民营企业应改变经营观念,以服务客户为关键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3.内部运营和管理随意性大 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中都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但管理制度的落实却很难做到。部分企业在实际运营中未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管理办法,致使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还有的企业刚开始推行如火如荼,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就难以持续进行下去,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另外,由于家族化管理方式影响民营企业较深,在对于一些企业元老级工作人员很难用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约 第2012年第6期(总第400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6,2012Total No.400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6-0039-0239--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知识分享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 宋云智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佳木斯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民营企业内外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民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就民营企业的现状、地位作用和发展问题作以研究探求未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策。关键词民营企业国民经济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已有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出口额、城镇就业机会的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更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亟待加以研究、解决。一、民营企业的现状和发展环境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达到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已超过民营企业产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

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即由靠领导人关系的协调建立制度向建立完普的制度性保障过渡民营企业正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从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其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还存在着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两张脸”和“两个标准”的情况依然存在在服务收费、子女入学等方面往往被提高收费标准得到特别“关照”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

金融支持小微民营企业调研

金融支持小微民营企业调研 信用联社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近年来,XX 联社聚焦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采取扩大信贷投放、创新模式产品、建立长效机制、完善配套服务、强化风险防控等措施,着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总体情况截止 2018 年 12 月末,支持小微企业户数达到 XXX 户,发放贷款金额 XXX 万元,其中:企业 XX 户,金额 XXX 万元;小微企业主贷款 XX 户,金额 XXX 万元;个体工商户贷款 XX 户,金额 XXX 万元。投向农村合作社成员用于安格斯牛养殖类贷款 XX 户,金额 XX 万元;向符合贷款条件的 XXX 家小微企业授信 XXX 万元。 二、采取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一)创新模式产品,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1.创新信贷产品。根据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需求特点,推出富商贷、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循保商户贷、携手商户贷、小企业循环贷、小企业联盟贷等信贷产品。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额度控制、循环使用”的产品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存款、支付、结算、代理等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2.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积极采用“不动产抵押+其他补充担保措施”的组合担保方式,扩大抵押率,解决企业足额贷款问题。注重对企

业第一还款的分析判断,在第一还款覆盖充分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优质企业适当提高贷款比例。 3.创新还款方式。积极拓宽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通过展期、期限重约、贷款重组、无还本续贷等方式,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 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诚信经营的民营企业,区分外部原因导致的暂时困难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缺陷导致的困难,实行“一企一策”的风险化解策略,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采取分期偿还本金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1.加强融资成本管理。结合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合理确定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充分压降内部管理成本,运用科技手段降低运营成本,带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2.严格收费管理。严格落实“七不准”“四公开”“两禁两限”要求,进一步落实好服务价格相关政策规定,及时整改不合法、不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民营企业才能继续发展壮大。但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才能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2-0016-02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是我国经济中发展最快、也最具活力的部分,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我国GDP贡献率高达60%以上,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但我国的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年来,随着土地、电力,尤其是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背景下,大多数民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我国经济的转型要求民营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 000美元,2011年超过5 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了经济转型期,今后我国将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这些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继续实施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积极进行转型升级。 (二)资源环境约束迫使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而这种增长主要依赖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而同时资源的利用效率却相对偏低。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的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工业废水、废气、废物等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进一步压缩了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的生存空间,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民营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三)高成本压力推动民营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公司转型升级与改革发展计划

公司转型升级与改革发展计划 一、公司发展目标(2020—2023年发展规划) 按照学校《用工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化解用工风险、提高服务质量的工作要求和“规范管理、管控风险;强化服务、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进公司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窗口化、班组化、项目化”运行,积极开拓市场,向市场要效益,探索学校后勤综合服务经营新模式,展现公司后勤服务新形象,创造公司运营新效益。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和运营方式,提质增效,开源节流,增加收入,实现公司“零风险、低成本、高效率、全管控、多回报”的工作目标。 公司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化解用工风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苦练内功,打牢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与社会企业同等竞争。具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构建体系、强化服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 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员素质的竞争。公司将始终把提高员工素质放在首位,分层次、有重点地做好员工培训。公司将鼓励员工自学成才,选送技术和管理骨干外出进修、考察。公司还将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各种劳动竞赛活动,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从而调动了员工学习业务技术知识和工作的积极

性。在餐饮服务、学生住宿、物业保洁服务、维修等方面不断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水平, 提高公司员工队伍自身素质,进而树立公司良好的服务形象。 第二阶段(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集约管理、苦练内功、引入竞争、稳步发展; 在公司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结构、整合资源,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重复管理,提高公司管理及运营效率,降低用工成本,提高员工的知识化水平,逐步实现员工队伍年轻化,优化人员结构。 公司鼓励员工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系统地钻研后勤服务、节能降耗、企业管理等有关知识,苦练内功,在公司与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而推动公司取得水电维修、绿化服务、物业服务、保洁服务、家电安装、房屋维修装饰等相关资质。 公司将引进与自身业务相同性质的社会企业(如物业公司),与公司内相同业务团队同台竞争,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和服务水平。公司将不断巩固在物业服务、餐饮保障、校园绿化等项目上的优势地位,做大做强不断拓展“优势领域”范围,以点带面,按照公司普遍发展规律,实现稳步发展,人员规模达到一千人以上,年产值突破3000万。 第三阶段(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转换体制,规范分离、市场运作、融入社会。 公司通过自身发展,实现后勤服务的企业化,到2023年彻底转

心得体会:全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最新)

心得体会:全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最新)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已在我市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进入新时代,推动和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X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跨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围绕这一课题,市委党校组织调研组,在市工商联支持配合下,深入曲周县、永年区的6家民营企业开展调研,通过多种方式摸情况、找问题、寻对策,形成了X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一、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成效 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基本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2017年,全市民营企业达到了37.1万家;完成增加值2403.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5.6%;实缴税金2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3.5%。总体看,我市民营企业不仅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越来越呈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一)高质量发展措施有力。近几年,X市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促进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全市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陆续制定和实施了《关于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实施意见》、《“绿美X”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全市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总体实施方案》、《关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X市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全市企业朝着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日益健全的政策支持、制度规制和服务保障。 (二)高质量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市县(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当前经济形势和新发展理念,广大民营企业家对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达成了思想和行动自觉。他们深刻认识到,企业面临诸多挑战,要想生存得好、发展得好,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有“高、精、尖、特、新”产品,在技术创新上大做文章、下真功夫;面临严峻的环保形势和严格要求,经营企业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经行不通,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活效益;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民营企业必须

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思考

对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摘要: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进稳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兴化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在经营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能规避不少大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但是由于其自身规模小,经营分散,融资困难,多为劳动密集型、微利型企业,在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更易受到冲击。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利润空间缩小,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自身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企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部分企业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运用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对兴化市的小微企业的基本现状、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对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出具体建议措施。 一、前言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规模已近5000万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等方面的主要力量。有关数据表明,全国小微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因此,小微企业是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推手。如果小微企业发展不好,我国经济转型也会受阻;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不改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难以实现。当前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既面临着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小微企业想要真正实现转型升级,面临着融资困难、信息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等多方面的制约,这些已成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小微企业具有生产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既有优势,但也有天不足,阻碍了其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各级政府要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为小微企业减轻负担,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资金难题;要调整优化结构,规划小微企业发展时要有明显的产业意识,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我市小微企业的发展的现状 按照国家四部委下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人数少于300人或年营业收入小于2000元的工业企业全部是小微企业。人数小于20人或营业收入小于300万元的企业是微型企业。 2013年经济普查汇总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底,兴化市共有企业法人单位5722户,在泰州市三市四区中列第四位,低于靖江市(7370户)、泰兴市(6889户)、海陵区(6201户),但高于姜堰区(5601户)、高港区(4111户)和医药高

加强金融服务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加强金融服务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民营积极发展,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扩大社会就业,增加税收和群众收入,实现富民强县、建设美丽我县具有重要意义。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脉”。为促进我县民营经济发展,县内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探索通过信贷产品、服务方式和担保方式的创新,加大民营企业信贷投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但是,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民营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我们对金融支持我县民营企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加强金融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一、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和市、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既优化了发展环境,又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1、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到2013年底,全县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2.2万户,比上年增长了13.8%;注册资本金达388.7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8%;其中:民营企业3907家,注册资金372.28亿元。超5亿元企业达到8家。民营经济完成生产总值324.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9.8%。 2.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转型升级等多种有效措施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多家民营企业分别和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协作关系,加强技术创新与经营

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合作,使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销售额超亿元的私营企业已达32家,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及生物制药、旅游餐饮服务等为主的主导产业群,规模型、效益型企业日益增加。地球卫士、凯德瑞异型材等企业正在向总部经济、规模化方向发展,对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经营领域不断拓宽。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县民营经济已由最初的商饮行业向现在的全方位、多领域方向发展,生产经营的范围越来越广。城区依托县城,以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山区依托景点,以农家旅店为特色,带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洼区依托资源,利用生产优势建立了养殖基地和饲料加工基地;库区依托劳动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引进服装、旅游、食品加工等项目。此外,随着我县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优惠政策等众多利好因素的影响,对县外民营经济的吸引力明显增强,许多知名企业纷纷来我县投资发展,以地球卫士有限公司、广州恒大地产集团、华人影视城等一批知名民营企业落户我县为标志,带动了我县民营经济不论在生产规模、经营领域还是在管理水平上,都提高了档次。 4.社会贡献日益突出。随着民营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其社会贡献也日益突出。一是增加了财政收入。2013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8.4亿元,同比增长46%。二是缓解了就业压力。2013年,全县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23.24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87%。民营经济在安置下岗人员就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

企业转型升级学习心得【精品】

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最终是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具 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让企业走的更远、活得更久。今天整理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体会,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 其中,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又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作为广东省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肩负着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转型经验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系列政策支持下,在金融危机倒逼机制作用下,我市广大加工 贸易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技改、研发以及供应链拓展等方面 的可喜突破,在全省率先实现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 自以来,我市已有 16 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约占总 数的三成,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 6 %,有 9 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内销总额增长了 34.4%。同时涌现出生益科技、多宝针织、品质电子等一批傲立潮头的标杆企业,这些企业向世人交出的闪亮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东莞 加工贸易整体突围的光明前景,更让我们提振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胜信心。当前,风暴 已颓然止步,胜利亦初现端倪,但使命却依然紧迫艰巨,在转型升级路上已领先一步的我市, 绝不能来得半丝懈怠,而必须乘势而上,以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更有效的手段,加快 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企业绿树长青;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市实现更高水平、 更为持久的领跑与崛起。 一、主要经验后危机时代,经历了三十多年风调雨顺的东莞加工贸易企业,遭遇了前所 未有的“成长烦恼”,吃紧、人民币升值、海外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集 中爆发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加速倒逼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来消化成本,对比那些沿袭旧路勉强 度日的企业,以生益科技、品质电子等为代表的一批加工贸易企业超前谋划,主动出击,借 助研发、管理、创意等现代发展要素重新开拓疆土,分享创新从价值链低端逐步游向 了价值链高端,为全市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参的典型范本。 (一)转型,要靠超前理念激活潜能。 思路决定出路。一场金融海啸,使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唯利短视的传统理念遭受了颠覆性 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传统模式的山穷水尽,而进入到转型升级的行列中来,如 果说倒逼转型只是企业在金融风暴下无奈的应景之举,那么依靠创新驱动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已成为当下加工贸易企业的一种自觉共识。 至今,我市已有 1 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新增加工贸 易高新技术企业 1 4 家,出口 3 强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设计+生产”的运作模式, odm 生 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 6 %。 行动与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的思维转变,而让我们更感欣喜的是,不少 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理念已比较超前,这其中不仅有泛蓝科技等新兴明星企业,更有东聚电 子等老牌知名企业,这些富有远见的加工贸易企业,在危机到来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跳出单纯 依赖代工赚取薄利的陈旧套路,他们前瞻性地关注和策划未来,重新定位发展方向和核心优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工作举措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工作举措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工作举措_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总结篇一:银行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汇报材料安徽 ******银行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情况汇报我行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截至****年底,我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万元共计***户,贷款余额占比**.**%,户数占比**.**%。我行的主要工作措施有:一、明确工作目标,努力实现“三个不低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我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长期以来,我行坚决执行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强化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对小微企业进行利率优惠;高效审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方案,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激励考核,加强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人员的培训等;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备人力资源等。在有效提高贷款增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二、单列信贷计划,优化信贷结构围绕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目标,我行每年初都要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执行过程中不挤占、不挪用,并且工作过程中,注意根据工作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其他信贷计划向小微企业倾斜,****年,我行共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万元。 三、加强机构建设,扩大网点覆盖面向县域及乡镇设立网点,延长了我行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半径。在国有银行撤点减人的情况下,我行大力向县域及农村增设营业网点。我行成立两年多来,在全市四县一区均已设立营业网点,目前埇桥区的蕲县镇支行已经在这****年正式营业,同时埇桥区朱仙庄镇支行、符离镇支行和泗县草沟镇支行已完成装修正在验收阶段,在泗县黄圩镇,灵璧县冯庙镇,萧县杨楼镇,砀山县李庄镇正在洽谈物色网点地址。县域及乡镇营业网点的设立,极大地延长了我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半径。让县域广大小微企业在接受银行服务上多了一份选择。 四、落实尽职免责,调动工作积极性根据监管部门工作要求,我行明确授信部门和授信工作人员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银行业相应的管理制度勤勉尽职地履行职责的,在授信出现风险时,将免除相关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合规责任。 五、改进考核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按照相关监管要求,我行不断改进小微企业业务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确保小微企业业务条线的资源配置充足。 在本行内部明确了小微企业业务的牵头部门,制定绩效考核机制,对小微企业业务的考核实行倾斜,落实有关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其他贷款年度目标*个百分点的容忍度。 六、加大金融创新,

(完整word版)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摘要: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十二五、十八大 提出的艰巨任务,而转型升级困难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由来已久的难题。 本文简要分析了造成当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各种因素,指出在当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并对于造成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缓慢、转型升级困难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同时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困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升级. 自2011年以来,由于无法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温州发生了一系列企业家逃跑的事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轰动,一时间,关于金融改革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成为学术界热点。 中小企业作为吸收就业、带动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推进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发生的经营困难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绝不仅是一场给当地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的借贷风波。 事实上,困扰中小企业的绝不仅仅是流动性困难,收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种困局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集中爆发,它反映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弊端及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一、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分析. 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既有其经营模式弊端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不利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原因。首先,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低附加值、资源依赖型企业或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型小企业。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服务业受冲击不大,而制造类企业受影响大,主要原因是技术层次低,设备落后,规模经济不明显,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低成本劳动力。而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是中小企业转型的直接原因,也使其转型日益紧迫。当前中小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来自如下五个方面的压力。 (一)受金融危机及欧债影响,外部需求严重萎缩.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其消费能力大幅下降,虽然各国政府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施救政策,但迄今为止收效不大,失业率仍然高企,与此同时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的前景并不明朗,二次探底的可能仍然很高。而我国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依靠加工贸易出口生存,对国外需求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国外市场的需求萎缩直接对我国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 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提高就业率,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制造业的主张,不少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解决就业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再次开始盛行。而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往往被认为是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典型,本就十分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对象,再加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中的博弈缺乏经验,往往在贸易谈判中吃亏,因此大量针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贸易摩擦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更加困难。 (三)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虽然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这一优势,但作为正处于高速成长状态的新兴经济体,长期的经济增长终究会使得这个优势无法继续保持,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终会改变,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经济增长至某一阶段开始上升是必然的。近些年来国内的用工荒由季节性变为长期性、普遍性说明,剩余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发生了逆转,这些事实实际上暗示刘易斯拐点很可能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廉价劳动力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此外,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公平意识也在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约束在不断强化,这也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市场监管研究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市场监管研究 摘要: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具体表现,这代表着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已经到来,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民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必然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在市场监管方面还存在着监管失位、缺位等问题,必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研究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政府监管方式。 关键词:新常态;民营企业;市场监管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新常态 现阶段,“新常态“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性的代名词。“新”是崭新,与旧的、过去的相反,“常态”是指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一个状态。民营企业必须以这个新的阶段性特征为立足点,适应新常态,实现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1.2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这一概念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民营”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民营等同于“非国营”,是一种利用民间资本进行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民营企业是指非国有国营的企业。 1.3市场监管 市场监管是指政府或具有市场管理职能的组织,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交易实施监督和管理的行为。 2新常态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中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从监管主体上看,监督主体不明确导致职责不明、互相撕皮的问题。在监督体系方面,自上而下的监督强化,平行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薄弱,造成监督不力。从监管方式上看,存在监管方式单一的问题。由于我国地区差异性较大,单一的监管方式很难适应新常态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新常态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后,企业的数量确实有大幅增长,但是有许多的企业是有名无实,这些企业对政府市场监管加大了难度。从监管过程来看,存在事前认识不足,事后监管不严的问题。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之后,大大降低了准入门槛,很多企业认为只要办理

产业转型升级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产业转型升级心得体会 篇一:转型升级助推发展心得体会 “转型升级助推发展”心得体会 —郭家湾工业园区管委会刘泉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要求,郭家湾工业园区组织开展了本次“转型升级助推发展”为主题的讨论学习活动。本次讨论学习活动对于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创先争优,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具 有重大的意义,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把解放思想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工作开展的动力源泉和思想武器,通过扎实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第一全力加快转型升级 围绕工业园区,打造产业优势,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总量,扎实搞好招商引资及引进创新人才工作,转变招商引资的方式,在招大商、引巨资、引人才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坚定不移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

步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加强和改进企业服务工作,支持和鼓励企业搞创新、创品牌、上规模,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第二加强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发展和培育一批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把煤炭深加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三是扶持和壮大一批重点企业,鼓励企业通过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相结合的道路,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企业。 第三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加快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制。二是供链创新,三是营销创新和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兴的营销渠道,降低营销成本,增强竞争力。 第四破解难题,努力强化企业要素保障 在土地方面,积极争取指标,合理安排用地,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一定的年限出租,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在资金方面,各银行要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通过组织存款,拆借资金等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