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石油与战争

石油与战争

石油与战争
石油与战争

石油与战争

191101

阿生明

20101004309

计算机学院

这学期能有幸选到这门课程学习,由衷的高兴。这句话听着有点做作,却

是我发自内心的话,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石油是我初衷,也是我来这所大学的目的,可是因为成绩的原因,我的专业被调剂了,又因为成绩的原因,我没有转成功,于是,在别人看来很平常的一节课,对我而言,特别珍贵。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石油的知识,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在完成老师作业之前,我想废点笔墨给您讲讲我的想法。

从老师刚开始给我们上课说的那句英语开始,我就知道,您是一个成功的老师,您一定不会是像中国大多数老师那样的枯燥授课,后来您的介绍证明了我的猜测,您曾经接受过国外的教育,并不是在说中国的教育不好,只是模式真的不如我在杂志和网络上了解的那般优越,这也是我现在给您说这些的原因之一。

有个经济学家说现在国际上有三大贸易,军火、毒品还有就是石油,可见石油在经济中的分量。石油是现代战争的导火索,石油的产值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脉,所以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石油的重要性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的中国其实还是很落后的,或者说发展是畸形的,大家关注的只是那些光芒,却不曾了解到那些光芒背后太多的黑暗。太多的东西由于牵扯到了政治,所以很多东西的真实性就值得商榷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谈中国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教育,钱学森先生临终前的担忧却也成了各个媒体炒作的调料,之后就看不到明显改变的措施,我给您说这些,就是想您可能也没意识到这些,因为在一个思想体系下的长期熏陶下,思维模式很容易定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这么大,却迟迟出不了一个中国的诺贝尔奖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像您每次安排上课前上去给我们讲课件的同学,说实话,您别生气,收效甚微,您的初衷可能是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以及锻炼同学的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可是在我看来,上去讲的同学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尤其那个讲开采石油要有创新思维的同学,在PPT中竟然会有王进喜同志在大庆的那张图片,王进喜是石油界的楷模,这一点我无可否认,我从小也知道他的事迹,可是,在我看来,那只是一种精神,却不是用来给大家讲怎么开采石油的例子,尤其讲创新的时候。什么是创新,我觉得那个同学不用PPT的形式给我们讲,就是创新,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现在很多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所以有很多这样的说法,大学毕业后的工作跟自己的专业大多都不吻合,这是自己的悲哀,是教育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哀,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工作,还会有什么突破性的东西出来,这是很难的,大家都在为口饭而机械的工作,效率和发展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石油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突破极限,中国地质大学在中国的石油这个方向上应该是比较权威的石油人才培养机构,怎样才能培养出新型的石油人才,怎样才能在石油开采中找到全球最新的技术给中国的石油开采带来福音,这些应该是老师们注意的方向和重点。给您说这样些,您现在肯定会觉得我这人比较没有礼貌而且自大,但是这些都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觉得我应该告诉您,只有您有这个平台去引导以后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我想对学生们是有益无害的。

有人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大国的总统交接时必然要交接三句话:一是控制了粮食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各国的命门;二是控制了石油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三是控制了货币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经济。也就是如此,这些世界大鳄们“和平、合法”地聚集和掠夺了世界的诸多资源和财富。

我在《读者》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叫《假如没有石油》,笔者采用想象的方式依次描述了石油消失1天、5天、30天,5个月、1年、10年、40年后的人们的生活场景,令人咂舌。最后结尾有段话是这样写的:石油促使各地经济蓬勃发展,让世界人口在短短的150年之内翻了几番。石油让粮食产量暴增,世界贸易范围扩大。石油消失之后,我们的城市、天空和道路交通变得截然不同。世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石油成为使用汽油内燃机等新兴军用武器如飞机、坦克、舰艇的能源,而且炸药的原料甲苯也由提炼自煤改为同时提炼自石油。于是,对石油供应线的攻击成为交战双方的军事目标。1917年初,德国发挥潜艇的优势,击沉了盟军大量的油轮,导致英国海军部石油只剩不足三个月的存量,只得依靠美国石油的支援。但德国更为不妙,海上石油运输受到盟军的封锁,陆上所唯一仰赖的罗马尼亚油田又被英军破坏,1918年转而通过盟友土耳其谋取俄国的产油地巴库,却已鞭长莫及,10月德军储油已近耗尽,不得不在这一年的11月宣布投降。

以德国为主的轴心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仍然是不滿于英国在战略原材料上的垄断地位。1941年6月德国以闪电战突然进袭苏联,其中一个战略意图就是夺取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同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则有着为掠取东印度石油资源而保护其侧翼的考虑。

1973年世界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开打后,由于埃及、叙利亚军队在同以色列军队的作战中形势不利,阿拉伯国家纷纷以石油逐月减产和禁运为武器助战,结果仅在两三个月内世界油价就翻了好几番, 由每桶2.41美元上涨四倍至每桶10.95美元,并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生产出现了负增长。

1978~1979年世界又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政局发生激烈动荡,巴列维国王的政府被推翻,石油停止出口,世界供油市场格局陡变,以致石油价格在这次危机中每桶由13美元飚升至34美元,严重地冲击了西方经济。

一项对1914~1918年“一战”主要战场的研究表明,确保石油供应已经成为军事计划的核心。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石油为现代战争的惊人机动性开启了大门。在冯·麦肯森元帅的率领下,德国出征罗马尼亚,主要考虑就是要把以前分属于英国、荷兰、法国和罗马尼亚的炼油、生产和管道企业重组成一个大型联合企业。在战争中,唯一能够保证德国空军、坦克部队和U型舰队石油供应的就是罗马尼亚。英国在达达尼尔海峡的战役,就是为了确保俄国巴库的石油能够供给英法用于战争,此役在加里波里遭到惨败。奥斯曼皇帝下达了禁运令,俄国石油难以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运出。

截至1918年,位于里海巴库的俄罗斯富油区一直就是德国的军事和政治目标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英国的军事和政治目标的一部分。英国先发制人,于1918年8月至为关键的几周时间里,先行占领了这一地区,断绝了德军总参谋部关键的石油供应。巴库断油,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几周之后就缴械求和。仅在数月前,德国似乎已经击败了协约国。这无疑证明了石油在地缘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鉴于石油这种新燃料对未来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所发挥的重大战略性作用,所有大国都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战争结束时,很

多的英国海军舰队是用石油作燃料。战争开始时的1914年,法国军队只有110辆卡车、60辆牵引车和132架飞机。到四年之后的1918年,已经增加到了70000辆卡车和12000架飞机。同一时期,英国投入到战争中的装备包括105000辆卡车和4000多架飞机,这一数字包括了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美国的投入。英、法、美在最后的西线进攻中每天消耗的石油达到了出乎人们想像的12000桶。

11月10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据英国的情报官员透露,以色列最早会在今年的圣诞节或者是明年年初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以色列和美国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局势再度升级。中国石油大学的一位教授,近期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此分析说,自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伊核问题的报告发布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一旦伊核危机持续升温并触及战事,势必推高国际油价,这将令原本脆弱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伊朗作为欧佩克成员国中第3、世界第4的石油生产国,地位重要,其局势的动荡将对国际石油市场预期判断产生很大的影响。联想起每次中东战争都引起油价上涨,尤其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禁运,人们对石油供应短缺,以及期货引导的国际油价飙升的担忧愈加浓烈。回顾石油战争史,历次中东战争都是短期内油价飙升的引爆点。但随着战争次数的增加和国际石油储备设施的建设,以及世人对战争引发社会保障体系崩溃的风险预防能力的加强,战争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尤其是在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时候,虽然国际油价随着开战的炮声猛然飙升,但由于战事并未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人们提前做了风险应对准备,石油价格上涨和短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危害十分有限。伊朗的石油产量和储量基本在世界第3至第5位波动,与当年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和储量接近。如果以此推断伊朗核危机也会出现类似的模式,那就大错特错了。从石油供需角度看,伊朗的石油供应占世界的十分之一,占世界总储量的12%,主要贸易对象在欧洲和亚洲,其中,伊朗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也占了中国进口石油的十分之一。虽然中国在伊签署了诸多石油合作项目,但一般是风险服务类的勘探项目,项目的收益一般是按照生产石油的收益比例来确定,战争只会延长收益期,对整体收益影响不大。另外,时下欧洲经济衰退的延续使得人们看淡未来,加上国际社会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响应,石油需求正在减少。即使伊核危机升级,它对石油市场的影响也远不会如前几次中东战争那么可怕确实,在战争没有结束前,没有证据证明这是“为石油而战”。何况,此前在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伊拉克的油田通过开放式的商业竞标确定开发者,而非由发动战争的美国独占。因此,有观点认为,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西方发动的战争是为了石油而不是人权。事实上,“西方在中东为了石油而发动战争”这一观点具有全球普遍性,即使格林斯潘都认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因此,否认这一观点也很困难。

在没有发现石油之前,中东与西方最深刻的关系来自历史与宗教冲突,尤其是以色列国的建立将这种冲突继承下来,但石油最终将西方与阿拉伯世界这对冤家拉近至无法分割。率先工业化的美国与欧洲严重依赖石油能源,而中东石油储量占全球近7成,因此,西方经济的运行严重依赖中东的石油供给。由于巴勒斯坦问题及宗教的原因,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世界第一次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使用了石油禁运的武器,这结束了西方二战以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并陷入危机。基辛格曾威胁沙特国王,“如果无限期禁运,美国将被迫出兵”。西方经济的稳定与全球化的推行,需要有稳定的石油供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直以来,美国与第一产油大国沙特建立起“石油换安全”的特殊关系:美国维护沙特的君主制,而沙特以合理价格为美国提供稳定的石油。在1990年海湾危

机之后,美军开始常驻沙特及其他海湾国家。

石油是黑金,是魔咒,更是政治。石油储量造就了一些原本荒芜的产油国战略地位,石油价格的波动也影响并改变这个世界。1980年代的全球油价暴跌在前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最近10年的价格暴涨又让俄罗斯重新崛起。在那些产油国家,石油价格越高,国王或政府就可以用丰厚的石油收入收买人心,缓解社会要求改革的压力。因此,一个享有石油财富的国家会削弱民主化,并且会放慢经济改革步伐,产生去工业化的效应,这就是“资源的诅咒”。而过去十年的油价暴涨,也让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拥有了对抗美国的资本,并希望建立天然气组织制约美国。石油也是大国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过去10年,“9·11”、俄罗斯重新崛起、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三件大事都与石油政治有密切联系。因“9·11”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改变了全球石油供给,俄罗斯则得益于油价暴涨重新崛起,中国的繁荣导致对外石油依赖超过了50%,迫使中国卷入世界石油政治。中国需要更多的“阳谋”来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为了石油”并非仅仅依靠道义。

如今石油的战争仍在继续,只是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惨烈程度不亚于能看得见的战争。可以说只要有石油的地方就会存在着战争,这将是一场令人不寒而栗的期待,赤裸裸的不寒而栗!

BTV重磅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高清全收录

B T V重磅纪录片伟大的抗 美援朝高清全收录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BTV重磅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高清全收录) BTV重磅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高清全收录)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新近推出的六集系列节目《伟大的抗美援朝》,充分挖掘利用珍贵的文献档案史料和影视资料,真实还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把观众带回到60多年前那个史诗般如火如荼的英雄年代,看了之后让人荡气回肠、血脉偾张,深深感受到当年抉择的艰难与伟大、较量的惨烈与顽强、英雄的无畏与慷慨、后盾的坚强与坚实、复兴的自信与蓬勃、和平的珍贵与浑雄。这部片子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强烈的震撼力,获得观众广泛认同,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抓住并回答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三个核心问题。 一、从最高统帅部决策的高度,比较好地回答了新中国为什么要出兵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这个重大问题。 二、聚焦于广大志愿军将士,比较好地回答了在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挖掘了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比较好地再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完全是正义之战,而且十分必要和十分迫切。片子也充分地表现了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片子中引用了毛泽东上述相关论述。60多年过去了,从片子中认真聆听上述这段谈话,我们更加认识

到:正因当年打得“抗美援朝”这一拳开,才有免得冲着新中国60多年来和平建设与和平生活这百拳来;毛泽东不仅考虑着中华民族当时的处境,同时谋划着中华民族的长远与未来。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得不佩服毛泽东这一无比宏伟、深邃的战略眼光和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的超人胆略。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留血的战争。”对于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们,或许会觉的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但面对今天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环境,重温那场战争,我们不能只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 伟大的抗美援朝(一)——抉择 伟大的抗美援朝(二)——较量 伟大的抗美援朝(三)——英雄 伟大的抗美援朝(四)——后盾 伟大的抗美援朝(五)——复兴 伟大的抗美援朝(六)——和平

石油战争读后感

《石油战争》读后感 A CENTURY OF WAR,一个世纪的战争,这是我所阅读的《石油战争》这本书的英文书名,作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当然我也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才认识他的。本书全面阐述了构成世界霸权的基础力量,揭示了石油、美元轮动席卷全球财富的秘密,描绘了世界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经济、石油(资源)与政治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可以说是残酷的世界。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也是世界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简单的说就是将地理与政治相结合,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式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本以为该书应该是全篇向读者揭示石油资源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即使我粗略阅读至本书三分之一处仍没有发现有过多的介绍石油资源以及其重要性,大部分都是对上世纪初英帝国战略的描述,石油只是其中一个重要资源,可以这么说,仅用石油资源战略来理解一个大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是不正确的,较为牵强的。但是另一方面,就如书中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一段话令人深思:即“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住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世界。” 现代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包括石油资源的。石油主要是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

石油危机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从1973年到1990年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危机,其中一次是反向石油危机。 70年代的世界石油工业是在大动荡、大改组中发展的,不再是30~40年代和50~60年代那样“高速发展”和“直线上升”。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为主的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经过连续十年的顽强斗争逐步摧毁了在西方世界石油界里存在了70多年的旧租让制。在这一基础上,第三世界产油国还取得了对西方世界原油价格的决定权。 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刚一开始进行要求提高标价、改变分成比例、增加收入和收回油权,英国想联合其他国家对产油国采取强硬的镇压措施。但当时美政府深陷侵越战争,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对中东和非洲的石油依赖严重。因此,他们没能阻止产油国收回油权行动的向前发展。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石油危机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 这几次石油危机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对处于上升循环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历史上的几次石油价格大幅攀升都是因为欧佩克供给骤减,促使市场陷入供需失调的危机中。 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高油价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

读后感之《新能源材料》

读后感之《新能源材料》 读了《新能源材料》一书后,我对新能源这一词汇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晰了,该书主要从太阳能,氢能,核能,风能,新型能源材料与化学电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原来新能源并不只是我原来认为的那般。下面来简要谈谈我的所获所感。 如今,我们人类已经消耗了地球的大量的能源,现在的人们正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危机问题。新的能源代替日渐枯竭的现有的能源呢显得尤为重要,发展新能源经济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和必然选择。培育新能源经济,当前应把重点放在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上,要以太阳能产业作为新能源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新能源,尽快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开发潜力大的生物质能利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为更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培育壮大新能源经济奠定扎实的基础。培育新能源经济的线路图要围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产业链发展,最终形成光伏产业多晶硅提纯、单晶硅拉制、多晶硅铸锭、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光伏技术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以及太阳能、风能互补,太阳能、生物质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模式。 利用新能源材料,发展新能源经济可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新能源发展又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条件为发展新能源经济提供了支撑,这就必须要培育新能源经济的总体思路。众所周知,曾支撑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的石化能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除其储藏量不断减少外,更严重的是科学研究发现,石化能源在使用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后,人为地导致了全球变暖,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动力来源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不少国家的能源战略都有一个明显的政策导向——鼓励开发新能源,这既是国际市场上石油等传统能源产品价格高昂压力所致,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新能源开发有可能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成为最有创造就业和财富能力的新经济支柱。目前,全球投向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资金数量激增。有一种共识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只有在新能源技术革命中走在前面,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尤其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不断下滑严重

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冷战后随着苏联的垮台,美国也几乎是筋疲力尽,所以九十年代是美国的战略收缩期,美国的主要目标是重振经济.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布什上台改变了对华的战略,911是一个转折点,美国利用这次事件在中国的周边大势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但美国因为伊拉克战争消耗过大,现在的主要任务是重振经济,所以现在又重新进入战略收缩期.最近民意对中国的敌意有所增加也证明了美国的力量有所削弱,但伊拉克战争让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又进了一步,美国现在主要是享受伊战对美国的战略利益.因为美国对中国的遏制采取的是釜底抽薪(控制石油) 的方式.所以现在的形势对中国是不利的,近年来我国军事实力迅速发展是为了防止美国在不久的将来占领伊朗而完全控制中东的石油.因为没有航空母舰,蕴藏丰富石油的南海被一些小国侵占也是近来加强军事发展步伐的最大原因. 因为欧洲人已经被美国捆住手脚,俄罗斯扮演坐山观虎斗的角色,而印度则一心要同我们竞争,所以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军事实力保护自己的战略资源不被美国控制. 911事件所带来的是全球的反恐高潮 如果911没有发生就不会那么快的有伊拉克战争 对中国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因为当时美国在911以后大幅度的增加了军事支出 而刺激了中国响应做出的军事力量提升以达到平衡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 其他象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家也是一样的 1.中国不是未来面临,是现在就一直面临国防安全的问题. 而且现在美国在战略上已经非常重视中国啦. 所以中国的国防安全这个时期非常严峻. 虽然网上有一些爱国人士要打倒美国. 希望中国外交,以及国防上强硬一些. 如果这样实际上会更引起美国的注意. (暴露中国各方面的政策,美国可清晰的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向.) 除了在经济上,政治上更加挟制中国. 在军事上对中国更加挟制.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国防政策是对的. 从现实角度来说. 中国现在还不具备和美国对抗的实力. 中国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中国各方面都还是比较落后. 美国打一次伊拉克战争花费几千亿美元. 我们中国有1.6万亿美元的储备. 但这些是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杠杆. 是战略上对美国进行一种非常有限的牵制作用. 现在美国救市又拿出7千亿美元. 所以在军事上,我们实力的确没办法比. 经济上又不能保证战略上的军事优势. 所以我们中国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都要"暗渡陈仓"式的慢慢发展.等待时机.

央视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范文

央视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 后感范文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即将要播出,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央视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一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入侵朝鲜。并且,美国多次派飞机侵入我国领空,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入侵我国台湾海峡,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同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这时的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周年,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仍然困难重重,我们伟大的祖国还处在艰难时期。抗美援朝的前线上,广大志愿军在粮食和衣服补给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仍旧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强大的战斗力,不惧艰险、勇往直前、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在战斗中涌现了大批的战斗英雄,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

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有志愿军第一人、领袖之子毛岸英……?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这种忠于祖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广大战士,也有力地震慑了敌人,同时也重重的震撼了我的心灵。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顽强的毅力,视死如归的精神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贪于玩乐,虚度光阴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好好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学习先进的技能,树立责任感,具有凝聚力,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成为最有用的人。我很喜欢林肯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古往今来,有无数像志愿军战士那样的人,在祖国危难时刻不惧艰险,挺身而出。而今天,在中国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有一个名字,每一次听到都会觉着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就会满怀希望,就看到了光明,他就是钟南山院士,我们敬爱的钟爷爷,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他曾在17年前击退了肆虐的非典。如今,国难当头,他肩负着全民族的希望,义无反顾奔赴武汉,与病毒赛跑,与生命赛跑。自己扛住危险,把安全带给全国人民。他是

北萨哈林油田租让始末

北萨哈林油田租让始末 王绍章、田步伟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长春130012) 摘要:北萨哈林石油租让,是苏联运用其石油资源服务于本国内政外交需要的典型案例。当处于守势时,苏维埃俄国可以将油田暂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实力开始恢复后,苏联转而加强对石油开发进程的调控并最终从日本手中收回北萨哈林租让权。 关键词:苏联;日本;北萨哈林;租让制;石油 中图分类号:F451. 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10)02-0081-03 收稿日期: 2010-03-05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08ZZ024) 作者简介:王绍章(1969-),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俄国史研究;田步伟(1985-),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 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租让制,萨哈林岛(1)资源开发备受注目,特别是北萨哈林石油资源。 一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新生苏维埃俄国(1922年后是苏联)百废待兴。列宁适时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租让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列宁看来,租让“是国家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资本家负责安排或改进生产(如采伐和

浮运木材,开采煤炭、石油和矿石等等),把所得的一部分产品交给国家,另一部分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1]。在此背景下,石油日益成为苏俄实现其内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十月革命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能源政策是优先发展煤炭生产。但是,一战即将结束时,鉴于石油这种新燃料对未来军事安全所发挥的重大战略性作用,所有大国都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苏俄政府成立后,立即着手整顿石油工业、发掘内部潜力应对国内出现的燃料危机。1918年6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石油企业的国有化》法令,宣布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石油贸易、钻探和运输的企业及其全部动产和不动产为国有财产。法令还宣布,石油和石油产品的贸易由国家垄断,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燃料局的石油总委员会负责国有化工作[2]96。1919年11月,在给各级党组织的信中,俄共(布)中央指出燃料危机的破坏性危险,呼吁“无论如何要消灭燃料危机慌,否则既不能解决粮食任务,也不能解决军事任务和全国经济任务”[2]162。在此进程中,非常临时机关(包括贫农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等)在向乌拉尔斯克、阿斯特拉罕等地调运石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1920年5月,托洛茨基曾就动用海军从巴库向阿斯特拉罕运送石油请示列宁、斯维尔德洛夫等人[4]。应当指出,苏俄为解决燃料短缺不仅动用了石油资源,还动用了木柴、煤炭、泥煤等资源。 苏俄石油工业的发展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恢复时期发生燃料恐慌,当时国家无力使所有企业都开工,这引起某些私人资本以租让和租赁形式流入燃料开采工业。”到1926年7月15日,石油开采租让的工业合同有3个[5]。应该说,苏俄石油租让是有政治、经济双重属性的。列宁曾经说过:“我们无法在没有国外设备和技术援助的情况下单靠自身力量恢复衰败的经济。”为得到这些援助,他愿意向“最强大的帝国主义辛迪加”提供广泛的特许权。他首先提到的两个例子就是石油,租让“巴库的1/4和格罗兹尼的1/4”的石油开采权。与沙俄时代

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5篇

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5篇 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纪念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呢?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为了和平纪录片,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一 他们,战无不胜;他们,毫不畏惧。把生命的滴滴鲜血点缀在伟大的祖国母亲身上;他们,永远把祖国放在第一位;他们,战胜了叫做“纸老虎”的困难。 他们就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们。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我们的亿万同胞们,经历了多少困难,才能赢得一点点生存的希望,和生命的曙光。 食物,对于他们来说,吃到一碗米饭。就是他们最大的奢望了。听着曾爷爷在我们讲他过去打土匪、打日军、打美军的故事。曾希贤爷爷作为部队的大当家,想想当时的战友们吃的是什么?玉米粥。玉米粥听起来还不错,但事实上却是少许的玉米和熙熙攘攘的野菜。每一个人也吃不到多少。即使这样艰苦的生活,曾

希贤爷爷照样带领部队的几十名战友英勇战斗。来到了土匪的领地,曾希贤爷爷把战友们分成了三排。“一排上!从东北方攻进寨里。二排上!主攻大门。三排上!来掩护所有成员。”他们毫不畏惧,冲锋在前。最后把那些烧杀抢掠的土匪们打的落花流水,为人民立了功。 曾希贤爷爷如今85岁了。他还与我们分享了许多伟大的,感人的故事。生命垂危的战士,在临死的时候,都还想着任务,想着祖国。最后曾希贤爷爷还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争做四有新人。我联想到我的期中考试,对于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所面临的困难。我是微不足道的,我要继续努力。 曾爷爷还说: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现在没有战争了,但是我们要努力学习,要把自己学习中的困难当做敌人。你战胜了困难就等于战胜了敌人。听了曾爷爷的话,我满怀信心,也希望自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明白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曾爷爷他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我们始终不会忘记你们:那些用生命来捍卫祖国的战士们! 2020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二 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韩国之间的民族内战,后中、美等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入侵韩国,

石油对人们的重要性

一石油能源的重要性 人们通常所说的能源危机,实际上就是指石油能源危机,具体来说就是燃料油品危机。车辆、轮船、飞机没有油,导致交通瘫痪;锅炉、加热炉没有油,导致工厂停工。燃料油品对多数人来讲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石油不仅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商品,而且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石油的安全供应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通常,石油的安全供应也总是与国际政治斗争、全球战略利益争夺、甚至社会意识形态、人权、民族宗教冲突和矛盾交织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和美国等国家都储备了9o天以上的油品消费量,确保一旦因战争或其他原因无法从国外得到足够的石油时,仍能维持一定时间的正常燃料供应。当然,这也是汲取两次中东石油危机教训的结果。 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达到380 Mt左右,而国内可提供的石油资源童为190Mt左右,因此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增长到约50%。专家甚至预言,由于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我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00Mt.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 但是,与此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不仅会受到与供应安全链紧密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事态发展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大国的竞争和挤压。因此,对石油安全的关注正在成为影响我国外交政策和战略方针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正在调整原油进口的渠道,拓宽其来源,并且有计划的增加石油储备。总之,我国对中东石油依赖度的增大,使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到威胁,同时也考验了我国处理世界事务的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石油资源有30%摸在别人手里,就等于自己的安危搽在别人的手里。目前,我国已是排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接近了石油安全警戒点,必须高度重视。面对石油资源的严峻挑战,我国正在紧抓“开源、节流、规避风险”这三个环节,认真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并积极开发替代能源。 二液体燃料的炼制方法 不同性质的原油采用相同方法生产的产品,其性质会有很大不同;而同一原油采用不同加工方法生产同一种油品,这些油品性质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 从石油中可以得到数百种产品,按用途不同可分为四大类: ①燃料:约占全部石油产品的90%以上,主要用作各类发动机、锅炉、炊具的燃料及照明灯用油。如汽油、喷气燃料、柴油、煤油和重油等。 ②润滑油和润滑脂:约为石油产品总量的5%左右,但品种极多,性质差别很大。主要用于润滑机械,减少摩擦和磨损。 ③蜡、沥青和石油焦。 ④石油化工产品,主要作有机合成工业的原料或中间体。 所谓石油炼制,就是为了解决原油性质与油品使用要求之间的矛盾,应用各种物理或化学加工方法,把原油加工成符合各种质量标准的石油产品。 1.原油的预处理 油田采出的原油虽经过初步脱水处理,仍含有一定量的盐和水,进炼油厂的原油一般含盐量50mg/L左右,含水量0.5%-1.0%,这些盐和水必须在原油炼制之前,进一步将其脱除。因为原油含水在加工过程中必然增加燃料动力消耗,严重时会引起蒸馏塔超压或出现冲塔现象;原油的盐大部分是氯化钠,其余是氯化钙、氯化镁,受热后易腐蚀设备,并容易结成盐垢堵塞管路,而且原油中的盐在蒸馏时大都残留在重馏分油或渣油中,影响二次加工过程及其产品质量。为此,一般要求预处理后原油含盐小于3mg/L,含水小于0.2%。 2.原油的常压蒸馏

《货币战争》读后感作文

《货币战争》读后感作文 《货币战争》读后感作文 昨天晚上到12点,终于全部看完了货币战争。感想很多。 第一、纸黄金和实物黄金投资并不是想象中的同等性质的黄金投资。纸黄金,是由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总设计师凯恩斯提出,即SPECIALDRAWINGRIGHTS.本质是“人为的规定某种纸币永不贬值,等同于黄金,但永远不能兑换成黄金”。因此,说到底,纸黄金仍然只是一种纸币,是一种债务货币,不属于诚实货币。如果宋鸿兵预言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暴发,那么所有的纸币都不可靠。 第二、有人可能会问,宋提出了中国元的概念,设想中国元可自由兑换成黄金或白银,将是世界上最为坚挺和强势的货币,成为后美元时代世界各国首选的储备货币。而我们目前购买的纸黄金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将来不会有成为废纸的危险吧?这就是我感想的第二点,即,人民币纸币与中国元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宋鸿兵提出的中国元,前提是中国拥有足够多的黄金和白银储备,但要满足这一前提谈何容易!而现

实中的人民币纸币,介于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之间,存在着债务货币的成份,但其属性更接近于金银货币,具有法币的基本属性,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制力才能保证货币价值。所以,如果中国这个初中生在泰森这个世界级选手面前战败,(我个人认为可能性极大,还是那句话,中国历史上历来不缺汉奸和买办,我已经彻底死心,只相信实力。)则中国将必然重蹈日本等相关国家的覆辄,先是大幅度通胀,人民币将成为一堆废纸。那时无论纸黄金的价格变得多么的高,个人认为也是毫无价值的,毕竟,你不能兑换成黄金实物,手里拿着的仍然只是纸币人民币的废纸而已。所以,只有持有实物黄金才是王道。如果大家玩过网络游戏,一定会有切身体会。我以前玩盛大的网游,后来玩魔兽。游戏中的虚拟货币是不断贬值的,唯一值得相信的,只有点卡。拥有点券,无论多长时间你不玩游戏,重返之时,仍然是保值的。其他的再值钱的道具,过一段时间也都会贬值的。呵呵 第三、战争不可避免,无论是军事层面上的`,还是金融层面上的。我在昨天早上看到第147页的时候,就到旁边附注:台海一战不可避免。斯蒂格利茨讲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四服良药,即国际银行家对危机中的第三世界国家采取四步走的战略,第一步私有化,第二步资本市场自由化,第三步市场定价,第四步缩减贫困策略――自由贸易。社会动荡,是非常好的手段,资金会象受惊的鸟儿四散奔逃,留下一片

浅析信息优势对战场主导权的影响

浅析信息优势对战场主导权的影响 [摘要] 随着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中的主要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敌对双方为了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进行斗争,即通过利用、破坏敌方和保护己方的信息系统而展开一系列作战活动,因此现代战争是信息主导的战争,拥有信息优势对争取战争主动权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信息优势却并非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唯一决定性因素,因为信息优势虽是赢得战场主导权的关键,但绝非全部。 [关键词] 信息优势主导权战场 1.引言 20世纪末的几场局部战争,让人们目睹了信息战的雏形。21世纪,新军事革命更是风急浪涌,加速推进了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纵观在举世瞩目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信息战已悄然凸现,由“幕后”走向了“台前”,并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的大展雄姿,信息战正在逐渐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主导。 1.1 信息在未来战场上发挥主导作用 信息是伴随人类社会而生的特殊物质,在军事上的应用历史久远,从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直到信息化兵器时代,信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各历史时期战争的胜负。农业时代的战争,有信息但谈不上信息技术,信息的传递靠自然信道和人体信道,军队的指挥靠旗、鼓、锣、角和人的传信。作战方式是集团布阵、短兵相接,拼人力、拼体力。工业时代的战争,出现了电报、电话、雷达等信息技术,可以用电磁波传递信息,工业时代的战争是以装甲机械化为主的军队之间的作战,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战争,进行阵地战、消耗战,拼钢铁、拼能源。进入信息时代,战争对抗表现为非物质力量之间的对抗。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现代战争的战略资源,在物质、能量、信息等构成作战力量的诸要素中,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作战力量,信息起主导作用,其重要性日益上升。战场胜负不再仅仅取决于军队数量的多寡、火力与机动力的强弱,信息力成为现代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信息成了整个军队的心脏,成为一种武器。信息化战争的最大特点是围绕信息展开,是一种信息密集型的战争,作战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是在近乎实时性信息指导下进行的。在信息化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核心是夺取制信息权,进而控制战场信息的主导权,握有战场信息的主导权才能获取战场行动

btv重磅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高清全收录)

BTV重磅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高清全收录) BTV重磅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高清全收录) 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新近推出的六集系列节目《伟大的抗美援朝》,充分挖掘利用珍贵的文献档案史料和影视资料,真实还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把观众带回到60 多年前那个史诗般如火如荼的英雄年代,看了之后让人荡气回肠、血脉偾张,深深感受到当年抉择的艰难与伟大、较量的惨烈与顽强、英雄的无畏与慷慨、后盾的坚强与坚实、复兴的自信与蓬勃、和平的珍贵与浑雄。这部片子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强烈的震撼力,获得观众广泛认同,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抓住并回答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三个核心问题。 一、从最高统帅部决策的高度,比较好地回答了新中国为什么要出兵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这个重大问题。 二、聚焦于广大志愿军将士,比较好地回答了在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挖掘了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比较好地再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完全是正义之战,而且十分必要和十分迫切。片子也充分地表现了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片子中引用了毛泽东上述相关论述。60多年过去了,从片子中认真聆听上述这段谈话,我们更加认识到:正因当年打得“抗美援朝”这一拳开,才有免得冲着新中国60多年来和平建设与和平生活这百拳来;毛泽东不仅考虑着中华民族当时的处境,同时谋划着中华民族的长远与未来。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得不佩服毛泽东这一无比宏伟、深邃的战略眼光和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的超人胆略。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留血的战争。”对于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们,或许会觉的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但面对今天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环境,重温那场战争,我们不能只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 伟大的抗美援朝(一)——抉择 伟大的抗美援朝(二)——较量

三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 影响: (1)第一次石油危机是減少石油供應和提高油价的雙重產物。(2)经济:A.第一次石油危机,對于世界石油工業是一個大轉折點,沉重打击了当时过于依赖石油的世界经济。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国际石油产销的控制,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 B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所有工业国家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C石油斗争大大加强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实力。 (3)政治:A第一次石油危机具有异常強烈的政治色彩。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 B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志气.极大地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权益的斗争,它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第二次石油危机: 影响:(1)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致使尚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危机中恢复元气的世界经济再一次陷入大规模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其他工业化国家也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之中,失业人数上升,国际收支恶化。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2)通过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打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3)过高的油价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各个国家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措施,并开始了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70年代中后期起,各西方发达国家和石油公司大力开展了在非欧佩克地区的勘探和开采石油的活动。另一方面促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量的增加。 第三次石油危机: 影响: (1)总体来说,这次危机中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但使1991上半年欧美旅游生意相应减少。 (2)第三次石油危机促使西方改变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 (3)第三次石油危机改变了世界形势,地缘政治影响力会出现新的

美国难逃霸极必衰的历史规律

美国难逃霸极必衰的历史规律 2015年08月10日 09:00:00 来源:《红旗文稿》2015/15 作者:彭光谦 霸极必衰。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 在世界5000年的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风云一时的帝国。如亚述帝国、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古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法兰西帝国、大英帝国等等。他们或者因为掌握了当时相对先进的生产力,或者引进了相对先进的文化,或者直接凭借相对优势的军事力量进行武力征伐,迅速建立起威震四方的霸权统治。但是这些帝国一旦登上霸权宝座,便加速走向自己的反面,或者全面腐化,或者扩张无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后都如一闪而过的流星消失在茫茫夜空之中,成为历史的过客。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考察后认为,这些帝国衰落的共同特点,都在于“对外的过度扩张和社会内部扭曲的扩大”。帝国的衰落,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 当今世界唯一尚存的超级强权美国也不例外。在度过它的黄金岁月后,美国霸权同样摆脱不了沿着这条盛极而衰的历史轨迹无可挽回地衰落的历史宿命。 一 美国独立建国不过两百多年,之所以一夜之间成为北美暴发户,进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共主,的确是有一些特殊条件的。 一是上帝的恩赐,给了北美移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广阔无垠的沃土,充足和煦的阳光,四季丰沛的雨水,上帝如此慷慨的眷顾奠定了美国发展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是优越的地缘环境。美国东西有两洋,南北无强敌。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天然护城河构成保护美国安全的有效屏障,使美国远离欧洲旧大陆列强的纷扰。美国独立后,除了1812—1814年第二次独立战争中英军占领华盛顿火烧白宫,几乎没有受到过外部军事力量的冲击。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惨烈,但都是在美国本土之外打的。当欧洲国家相互厮杀打得鼻青脸肿、两败俱伤的时候,美国作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却大发了战争横财。

独闯天下读后感

《独闯天下》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读闯天下》这本罗尔德·达尔的经典名著,达尔是英国人,我喜欢他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爱国精神。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达尔为保卫祖国不受侵犯,参加了英国皇家空军,受训成为战斗机架驶员。他不顾个人的安危,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的飞行经历。当因为飞机坠落遗留的头痛在一次向他来袭时,达尔作为伤员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英国。罗尔德·达尔的父亲以及他家里的很多人都是这个地方的人。达尔的母亲是挪威人,而达尔于一九一六年出生在英国威尔士,他终于回到了家里。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达尔是个勇敢、正直、善良的人。他对待俘虏都非常善良。每次战斗他把生死置置度外,最终打败了敌人,为祖国赢的了胜利。达尔是希望和平、不希望争中的一个人,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书中还有很多好词、佳句,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本书。

好书伴我度暑假 暑假里,我读了《独闯天下》这本罗尔德·达尔的经典名著。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达尔参加了英国皇家空军,受训成为战斗机驾驶员,一次一次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的飞行经历。最终打败了敌人,为祖国赢得了胜利。当因为飞机坠落遗留的头痛再一次向他袭来时,达尔成为受伤者,无法飞行,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英国。罗尔德·达尔的父亲以及他家里的人都是英国的人。只有达尔的母亲是挪威人,而达尔出生在英国威尔士,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达尔是个勇敢正直的人,希望和平,不希望战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独闯天下》读后感 这本书是世界奇幻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在毕业后找到工作的自传。在他成为壳牌汽油公司的一员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参加了英国空军,成为了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1938年秋天,达尔被调到非洲工作,在那里他和壳牌石油公司的另两名代表一起管理整个东非领域,同时也开始有了更多奇妙惊险的经历,比如眼镜蛇进入他朋友的房子而不得不叫捕蛇者来捕蛇,或者一只狮子抓住了一个本地妇女,而达尔关于其营救过程的纪录被登在一家非洲报纸上,这成为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 1939年,对达尔来说似乎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就要来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所有领地的英国人都要变成临时士兵,达尔参加了英国皇家空军服役,受训成为战斗机驾驶员。从此达尔的人生变得更加传奇。 1940年9月19日,罗尔德.达尔接到通知,他要单独去加入西沙漠的八十中队。这将是一次令人生畏的飞行,司令员福卡告诉了罗尔德.达尔八十中队的位置,不料,飞行中途,罗尔德.达尔的飞机撞在了一块巨砾上完全坏了,左翼的油箱爆炸了,紧接着,右翼的油箱也着了火,罗尔德.达尔的头部不幸受伤了,他的眼睛看不见一点东西,但是,他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拼了命地往外爬,一直爬出机舱,一个打滚儿栽在了下面的沙子上。他花了巨大的努力,才爬出热源,便瘫到在地,昏死过去。

探讨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的原因

探讨美国出兵海湾的原因 摘要:海湾战争的爆发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有助于妥善解决危机、防止爆发大规模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也有助于了解美国在冷战后奉行的战略政策。这对于中国在新时期如何应对国际挑战,巩固自身的国防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海湾战争,美国,石油,原因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军队突然入侵科威特,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了军事打击,在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之后,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伊拉克受到重创从科威特撤军。此次战争被称为海湾战争。 美国之所以如此关注海湾局势,迫不及待卷入海湾危机进而发动海湾战争,其中的原因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 战争开始前,布什总统宣称:美国出兵打击萨达姆的侵略,要达到四项目标,即:(一)伊拉克军队立即全部无条件地撤出科威特;(二)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的权力;(三)沙特阿拉伯和整个海湾地区保持安全与稳定;(四)保护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美国人的生命安全。美国还反复申明,只要伊拉克不进攻沙特,它就不会向伊拉克发起攻击。 上面的声明表明美国出兵是为了恢复科威特主权并保护沙特阿拉伯不受侵犯,保护本国侨民的安全,似乎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但是,美国的盟友以色列侵占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领土长达几十

年,而美国却从来没有明确反对以色列,相反是纵容和支持以的侵略。因此美国打这一仗,口口声声说是为了解放科威特,实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所企图。其真正意图在于: 第一:夺取海湾石油的控制权。 海湾地区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石油资源,素有世界油库之称。“到1990年1月1日为止,海湾地区已探明石油储藏量为6551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藏量10120亿桶的64.7%。海湾地区不仅陆地石油储藏量丰富,油层距地面浅,分布集中,而且近海油田也很多。世界70多个大油田中的一半以上在海湾,油井自喷率达90%以上。海湾年产油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30亿吨的25%.其中绝大部分出口,海湾地区出口石油约占世界出口石油量的40%。”[1]而美国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据统计,1990年第一季度美国日净进口石油量为766.1万桶,其中206.4万桶来自海湾地区占26.9%。 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世界50%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等资本主义世界所绝对不能容忍的。在利益遭到严重威胁的时候,美国不惜派重兵打垮萨达姆。 因此海湾战争带有很浓的“石油味”。对于布什为何要出兵?当时的政界和新闻媒体都做了鲜明的回答。“前民主党决策顾问特德说,如果海湾盛产粪,我们绝不会向那里调兵遣将。”[2]“来自

抗美援朝纪录片------断刀

抗美援朝纪录片------断刀 原文地址:抗美援朝纪录片 29:31抗美援朝-断刀1 (上) :刀声震荡29:11抗美援朝-断刀2 (上):绝地反击 liuqiuchina 149,40624 29:59抗美援朝-断刀2(下) :绝地反击 155,61034 抗美援朝-断刀1(下) :刀声震荡 liuqiuchina 138,22026 29:33 抗美援朝-断刀4(上):生死冲撞

liuqiuchina 186,38141 29:11 抗美援朝-断刀2 (上):绝地反击liuqiuchina 149,40424 29:58 抗美援朝-断刀3 (下) :夺命奇兵liuqiuchina 154,33842 26:52

抗美援朝-断刀4(下) :生死冲撞liuqiuchina 177,00853 29:24 特别节目《断刀》第五部惊天逆转(下) 1... 四川广电 453,347304 29:29 抗美援朝-断刀3(上):夺命奇兵liuqiuchina 162,78333

239:42 《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完整版latertwoyears 365,653219 29:24 抗美援朝-断刀5(下) :惊天逆转liuqiuchina 179,559113 29:59 抗美援朝-断刀2(下) :绝地反击liuqiuchina 137,37428

29:20 特别节目《断刀》第五部惊天逆转(上) 1... 四川广电 485,530299 00:53 毛泽东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霸气讲话纪录片... witkey13 116,26220 239:43 《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完整版

近年来由能源引发的战争

近年来由能源引发的战争 “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那么,究竟什么是“能源”呢?关于能源的定义,共约有20种。例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作功,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人们通常按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对它进行分类。世界能源委员会推荐的能源类型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类认识的上述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人们所需的某种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把它们加热到一定温度,它们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并放出大量的热能。我们可以用热来取暖、做饭或制冷,也可以用热来产生蒸汽,用蒸汽推动汽轮机,使热能变成机械能;也可以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

使机械能变成电能;如果把电送到工厂、企业、机关、农牧林区和住户,它又可以转换成机械能、光能或热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悄然流行起了一种“资源战争”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安全问题专家迈克尔?克莱尔。克莱尔于2001年发表了《资源战争:全球冲突新景观》一书,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去年他又发表了新著《鲜血与石油:美国日益依赖进口石油的危险及后果》,同样受到各国国际问题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 在前一本书中,克莱尔提出了全球冲突的新景观。他预言,21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基本轮廓是,各国将对像石油、木材、矿石和水这样的战略性物质资源展开大规模的竞争。各国的军事力量也会明确地把保证资源安全定为主要使命。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普遍的地区不稳定,特别是那些资源丰富而又长期存在领土主权争端的地方,如波斯湾、中亚、中国南海和非洲的一些地区。 在后一本书中,克莱尔重点讨论了石油问题。他指出,迅速增长的世界经济依赖于石油,而石油的供给在日益耗尽,美国与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其他大国正在进行着一种惨烈的争夺战,以确保未来的石油供应。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不到5%,但却消费着世界石油供应量的25%。美国交通运输行业97%的燃料来自于石油,其中的56%靠进口。鉴于未来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石油,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冒着更大的危险,转向那些不稳定、不友好的地区寻求供应来源。如果只能通过像占领伊拉克那样的方式来确保石油供应的话,那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