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熟悉地球(第1课时)湘教版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熟悉地球(第1课时)湘教版

2.1 熟悉地球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进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习重难点】

地球形状和大小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一、地球的形状

1.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是和。

2.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

3.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赤道的不规那么球体。

二、地球有多大

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千米。

三、地球仪

1.地球仪

(1)概念:人们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必然的______缩小后,制作的地球______。

(2)作用:借助地球仪,能够明白地球的大体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类地理事物的散布,能直观演示________________、日夜长短转变、__________等自然现象。

2.地轴:在地球仪上从地球内部穿过的假想轴。

3.两极: 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是地球的最北端,是地球的最南端。

【合作探讨】

探讨一:一、人类熟悉地球经历了一个如何的探讨进程?从人类的熟悉地球形状的进程中,你取得什么启发?探讨二:你明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有哪些?

【达标测试】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发觉美洲新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利用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

2. 通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A.6375千米

B.6371千米

C.6378千米

D.6336千米

3. 假设地球按1:20000000制成一个地球仪,那么地球仪的赤道周长约为()

A.40cm

B.20 cm

C.200 cm

D. 400 cm

4.以下事例,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A.月食的形状B.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C.在海边观看从远处驶来的轮船最先看到其桅杆D.天圆地址

5.有关地球数据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短21千米

B.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

C.地球表面积约为5.1万平方千米

D.赤道直径约为4万千米

6.关于地轴,错误的表达是()

A.地球的自转轴B.地轴穿过地球仪的地心

C.地球上有地轴D.地球仪上才有地轴

7.读麦哲伦环球探险航线示用意,回答以下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全册学案(共十四课时) 湘教版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纬线 【学习目标】 : 1、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的一些基本数据 2、掌握纬线的特点 【学习重点】:1、地球的形状 2、纬线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地表面积 1、在古代,关于地球的传说存在着"_______"与"_______"的假说。 2、读图2-4回答:麦哲伦环球航行从______出发,经过______洋,绕过南美大陆 南端的________海峡,进入______洋,1521年到达________群岛,向西穿过______ 洋 ,绕过非洲南端的______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3、读P15的阅读回答: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规则球体。 4、读图2-5回答: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___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 千米,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_千米,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_________千米。 学习任务二:掌握纬线的特点 1、地球仪是人们据地球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_________,穿过地球 内部地心的假想的轴是________。 2、读P16图2-6完成①P16活动题1 ②赤道到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吗?________ 3、读P图2-7在地球的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______,纬线指示_____。 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________,到两极缩为____。赤道以北称_____以南称 _______。 4、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限为______,中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为______。 二、合作共建 1、完成P16的活动题3,在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_______转动,在南极上空看, 地球是按________转动。 2、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纬线都是圆 B、纬度最大是180°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熟悉地球(第1课时)湘教版

2.1 熟悉地球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进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习重难点】 地球形状和大小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一、地球的形状 1.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是和。 2.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 3.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赤道的不规那么球体。 二、地球有多大 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千米。 三、地球仪 1.地球仪 (1)概念:人们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必然的______缩小后,制作的地球______。 (2)作用:借助地球仪,能够明白地球的大体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类地理事物的散布,能直观演示________________、日夜长短转变、__________等自然现象。 2.地轴:在地球仪上从地球内部穿过的假想轴。 3.两极: 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是地球的最北端,是地球的最南端。 【合作探讨】 探讨一:一、人类熟悉地球经历了一个如何的探讨进程?从人类的熟悉地球形状的进程中,你取得什么启发?探讨二:你明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有哪些? 【达标测试】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发觉美洲新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利用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 2. 通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A.6375千米 B.6371千米 C.6378千米 D.6336千米 3. 假设地球按1:20000000制成一个地球仪,那么地球仪的赤道周长约为() A.40cm B.20 cm C.200 cm D. 400 cm 4.以下事例,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A.月食的形状B.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C.在海边观看从远处驶来的轮船最先看到其桅杆D.天圆地址 5.有关地球数据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短21千米 B.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 C.地球表面积约为5.1万平方千米 D.赤道直径约为4万千米 6.关于地轴,错误的表达是() A.地球的自转轴B.地轴穿过地球仪的地心 C.地球上有地轴D.地球仪上才有地轴 7.读麦哲伦环球探险航线示用意,回答以下问题。

2.1 认识地球 学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9)

章节与课题第一节认识地球课时主备人[来源:学科网]审核人 使用人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过程与方法: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教学重点:经度、纬度;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 使用 多媒体设备,各种地图 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或学 法指导 教师二 次备课 栏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一、纬线与纬度 1. 看一看:观察纬线 (1)纬线的形状是圆还是半圆?。(2)各条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3)在任一条纬线上只能找到什么方向?。 2. 想一想: (1)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2)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点的距离是否相同?。 (3)赤道能否将地球平分?。 (4)与赤道垂直的线是什么线?。 3. 读一读: (1)赤道以北的纬度称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2)赤道以南的纬度称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3)赤道向南、向北的纬度分布有什么特点?。(4)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4. 说一说:下列纬度分别代表着什么分界线 (1)赤道:。 (2)300 N:。 (3)600N:。 (4)23.50 N:。 (5)23.50 S:。读图、分析、讨论、落实

(6)66.50 N:。 (7)66.50 S:。[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结论: 在地球仪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纬线 形状每一条纬线自成圆圈 长度特点长短不一,赤道最长 指示方向指示东西方向,是无限的 划分依据和分布规律 零纬度最长的纬线━━赤道 南纬度赤道以南至南极点,向南度数增大,共 有90度 北纬度赤道以北至北极点,向北度数增大,共 有90度 二、经线与经度 1. 看一看:观察经线 (1)经线的形状是圆还是半圆?。 (2)各条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在任一条经线上只能找到什么方向?。 2. 想一想: (1)00经线是哪一条?。 (2)与00经线向对应的经线是哪一条?。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 (4)与经线垂直的线是什么线?。 3. 读一读: (1)00经线以东的经度称为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2)00经线以西的经度称为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3)00经线以东、以西的经度分布有什么特点?。(4)经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4. 说一说:下列经度所代表的经线的含义。 (1)00经线:。 (2)1800经线:。 (3)200 W:。 (4)1600 E:。 (5)900N: 。 (6)900S: 。 结论: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认识地球》练综合(第1课时)

第一节认识地球 练综合·拓展思维 1.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海平面上升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地球是个球体 2.若地球按1∶20 000 000比例制成一个地球仪,则地球仪的赤道周长为() A.40厘米 B.20厘米 C.200厘米 D.400厘米 3.读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半径,B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 -半径,A(填 “大于”或“小于”)B,因此,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球体。 (2)C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____,长约_____千米。 (3)地球的平均半径长约_____千米,它_____ (填“是”或“不是”)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平均值。 4.【实验探究】地球的形状 将篮球作为地球,将铅笔作为帆船,笔尖朝下。(如右图 所示) (1)实验1:铅笔在篮球上移动,可由近到远移动,也可由远到 近移动。发现铅笔头位置随着由近到远移动,铅笔的长度会 慢慢变___ (填“长”或“短”)。 实验2:铅笔在纸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 ____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2)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上述实验反映的内容一致? (3)通过实验“铅笔在篮球和纸上移动”及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____。 1

练综合·拓展思维 1.D 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及学生的读图能力。站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C 本题考查赤道周长及比例尺的换算。根据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比例尺为 1∶20 000 000,可以算出在该比例尺下地球仪上赤道周长为200厘米。 3.【解析】本题通过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主要考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1)题,A 是地心到极点的距离,叫极半径;B是地心到赤道的距离,叫赤道半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因此,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第(2)题,C是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第(3)题,地球的平均半径长约6 371千米,它不是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平均值。 答案:(1)极赤道小于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 (2)赤道4万 (3)6 371 不是 4.【解析】本题通过实验探究考查地球的形状及相关知识。第(1)题,实验1,读图可知,随着由近到远移动,铅笔的长度会慢慢变短。实验2,读图可知,铅笔在纸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不会发生变化。这说明球面不是平面。第(2)题,可从登高望远、月食等方面举例。第(3)题,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答案:(1)短不会 (2)登高望远、月食等。 (3)球体 - 2 -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 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 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 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仁爱湘教版

湘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年级:七年级执笔人:七年级集备组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大小、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学习过程】: 一.知识 ★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____.它的两极_________,赤道_________ ★2地球平均半径_______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____________千米 3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这就是________ 4用手指拨动地球仪,使它饶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叫___________ 5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________.其中_______表示地球的最北端;与它对应的点叫________,它表示地球的最南端 ★6在地球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____________,它将地球分为 ________ __________ 两个半球 ★7在地球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________,它指示_________方向,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__________,到两极缩为_______ ★8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_______,它指示_________方向,而且它的长度都_________,每一条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两条________的经线组成圆圈 ★9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__________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起点,叫________线 二你知道吗? 1.你知道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吗? 2你知道是谁证明了地球的形状吗? 3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你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在哪里能实现吗?

江苏省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教案1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同时注意强调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 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1.思考地球形状方面自己所知所 疑。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地球形2.角色扮演,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状及认识过程和方法。 3.环球航行就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3.学生放飞思维,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作用 和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4.学生观察地球仪,提出问题。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小幽默导入新课。 两支军队正在激战,一名士兵突然转头就跑,长官大声质问:为什么撤退?士兵回答:报告长官,地球是球形的,我从地球的另外一面绕到敌人后面去偷袭!“ 问:地球真的是球形吗?如何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1)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宣读自己的资料。 (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正面评价,并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必要的“追问”,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 板书第一节课题:第一节认识地球 1.学生在领会这一幽默后,讨论回答教师提问。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宣读资料。 (2)小组讨论如何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并绘制草图加以说明问题。 2.时空隧道。提出设想: 假如你是2000多年前的一位学者,面对大地和天空,对其形状会做哪些思考或猜测?哪些自然现象会促使我们去思考大地的形状? 2.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并绘制草图来说明自己的看法。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出示课题)

二、课前热身 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 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提问:我们为什么说地球赤道略鼓呢? 明确: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比地球的极半径长21千米。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教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教案湘教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讲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二课时讲学看地形图。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合作发现,协同学习,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而且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学习的乐趣,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并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 3.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4.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基本概念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综合的方法,来总结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 2.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可以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3.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陆地地形五种基本类型的特征。 2.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 (二)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地地形要素和识别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形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世界的海陆分布》名师学案(第1课时)

《世界的海陆分布》名师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通过绘制、拼接大洲的简单几何图形,加深了解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相互位置关系。 4.利用地图,学会用大洲位置来描述大洋的位置。 5.在地图上能够辨别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地理事物。 【学习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会用大洲位置来描述大洋的位置。 【学习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学习方法】 读图法、操作练习法 导学过程使用备注 一、自主先学 (一)阅读课文19~22页,完成填空 1.人们常用“”粗略地说明全球海 洋和陆地面积的比例。 2.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个大块和众多小块,其中 面积广大的陆地叫,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大陆和 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全世界共有个大洲。 3.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做大陆。它 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占陆地总面积的以上。 4.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 。 5.亚洲与非洲的界线是。 6.亚洲与北美洲的界线是。

7.南北美洲的界线是。 (二)小组交流,校正答案 (三)检测记忆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 右图中分布绘出了南北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据此思考: 1.从南、北半球看,“水球”之称在哪个半球更合适?从东、西半球看,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大? 2.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陆分别有哪些? 3.跨纬度最广的大洲和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什么? 探究二 结合自主先学填空4、5、6、7四题答案,思考:不同的大洲之间,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对照世界地形图,想一想,你的回答对大洋洲、南极洲也同样适用吗? 三、检测反馈 1.判断下列海陆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30% B.南半球海洋面积小于陆地 C.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地球仪,说出纬线(de)特征. 2.掌握地球仪上纬度(de)划分方法及其变化规律,知道南、北半球分界线是赤道. 3.懂得低、中、高纬度(de)划分. 过程与方法: 1.使用地球仪,采用观察法、演示法等说出纬线(de)特征. 2.运用纬度划分(de)方法以及变化规律,读出某点(de)纬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de)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纬度变化规律(de)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de)变化都是有规律(de),而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de). 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状况

学生通过第二章第1课时(de)学习,已经初步了解地球(de)形状和大小,同时也简单认识了地球仪上(de)地轴、南北两极以及赤道,初步掌握了一些地理知识. 2.学生能力状况 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de)地球(de)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de)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de)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3.学生心理状况 初步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充满了探索新知(de)兴趣,但由于空间想象思维能力不够,所以对本节课纬线及纬度等比较抽象(de)知识难于理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纬线(de)特征;纬度(de)划分及其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纬度(de)划分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疑问,导入新课纬线及纬度 1.复习地球(de)大小

2.同学们,前面我们说了人类为了更好地研究地球,所以将地球按一定(de)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模型——地球仪,你们有没有发现地球仪上有许多密密麻麻(de)线线,那这些线又是什么呢 承转过渡:是(de),这些线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经线和纬线,那么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纬线.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纬线定义及其特征 1.请同学们通过观看地球仪模型,归纳一下纬线(de)定义. 2.请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地球仪,讨论完成表格,并归纳纬线(de)特征. 任务一: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认识地球》练基础(第1课时)

认识地球 练基础·提升技能 地球的形状 1.微信启动页面是由1972年美国宇航局阿波罗17号飞船船员拍摄的地球图片,看这颗“蓝色弹珠”形似圆球,但它实际上是一个() A.圆柱体 B.不规则的球体 C.圆锥体 D.葫芦体 2.(2019·广元学业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下列四个阶段,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属于的阶段是() A.直觉认知“天圆地方” B.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 C.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D.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九九重阳,登高望远”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天圆地方 D.地球绕太阳公转 地球的大小 读地球数据图,回答第4题。 4.有关地球数据的正确叙述是() A.赤道半径是6 357千米 B.极半径是6 378千米 C.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D.赤道直径约4万千米 《喜羊羊和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以诙谐的风格,爆笑的情节,幽默的对白,为我们所喜爱。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5、6题。 5.假如有一天,灰太狼想要“拜访”住在地球另一端的喜羊羊,并决定“遁地”前去。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并穿越地心来到喜羊羊的家。灰太狼“遁地”前行的距离约为() A.6 578千米 B.6 371千米 C.40 000千米 D.12 742千米 6.喜羊羊从赤道某点出发沿赤道一直向东一周回到原出发点,他行进的距离约为() A.6 371千米 B.40 000千米 C.20 000千米 D.5.1亿平方千米 地球仪 7.下列关于地球仪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仿照地球的形状,任意缩小的模型 B.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全貌 C.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是南极点 D.地球仪的地轴是真实存在的 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咱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5页“活动”1题 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学习任务(二)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地球自转、公转 同步训练A卷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地球自转、公转同步训练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地球自转 (共4题;共12分) 1. (2分)“太阳大,地球小,地球围着太阳跑;星儿移,月儿转,地球自个儿也在转。” 根据歌谣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围着太阳跑”的方向是() A . 自南向北 B . 自北向南 C . 自西向东 D . 自东向西 (2)“地球自个儿也在转”产生的现象是() A . 四季冷暖差异 B . 昼夜长短变化 C . 五带的划分 D . 昼夜更替 (3)我们每天看到白天黑夜的变化,是因为() A . 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转 B . 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 C . 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转 D . 地球自西向东绕着星星转 2. (2分)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a点在c点的什么方向()。 A . 西北 B . 东南 C . 正北 D . 正南 (2)图中4点实地距离最短的是()。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3)②地每天日出时间比①地快一个小时,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 A . 纬度的差异 B . 地球的自转 C . 地球的公转 D . 经度的差异 3. (2分)当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还是星斗满天,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我国纬度跨度大 B . 我国经度跨度大

C . 我国地势高差大 D .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4. (6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 . 昼夜现象 B . 极昼极夜现象 C . 昼夜长短的变化 D . 昼夜交替现象 二、地球公转 (共5题;共10分) 5. (2分)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 .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 . 地球是个球体 C . 地球绕太阳公转 D . 海平面上升 6. (2分)读地球光照示意图(阴影区域为夜半球),回答问题。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4篇)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4篇)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一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球-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 同步训练(I)卷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球-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同步训练(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夯实 (共6题;共18分) 1. (2分)点A的地理坐标为() A . (42°N, 123°W) B . (42°N, 123°E) C . (42°S, 123°W) D . (42°S, 123°E) 2. (6分)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如上图,写出点B、D的坐标(经纬度)________,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_。D点在B点的________方位。 3. (4分)读下图,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坐标: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图中位于北半球的是________点;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____点。 (3)图中位于中纬度地区的是________点,图中位于热带的是________点和________点。 4. (2分)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仪,如图为地球仪.该地球仪上相邻两条经线相差15°,对地球仪上a、b、c、d、e五点相对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c点在a点的正西方向 B . b点在a点的西北方向 C . d点在b点西南方向 D . e点在b点的正北方向 5. (2分)读南极地区图,完成小题。

(1)A点的坐标是() A . 70°N,30°W B . 70°S,30°W C . 70°N,30°E D . 70°S,30°E (2)北极地区-年中夜最长的季节,白天有多长() A . 24小时 B . 12小时 C . 0小时 D . 18小时 (3)我国科学考察队去南极考察一般选择在1—2月抵达南极洲,此时南极地区() A . 正值冬季 B . 气候温暖 C . 植被茂盛 D . 正值夏季 6. (2分)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课时训练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课时训练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填空题 1、用手指拨动地球仪,使它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假想的轴叫做。 2、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不规那么球体。 3、人类第一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在1522年,由率船队完成了的壮举。 4、地轴与地球外表相交的两点,叫。 5、纬线指示方向。经线指示方向。 6、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地区,60°~90°为地区。 7、赤道和与赤道平等的圆圈叫。 8、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9、赤道的纬度为,赤道以北称,赤道以南称。 10、赤道纪念碑在南美洲厄瓜多乐的首都市。 11、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 12、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的起点,

即,或称0°经线。 13、国际上习惯用和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14、北京的地理位置是40°N、116°E,它位于半球,半球。 15、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其周长约为千米。 16、所有纬线都互相,长度,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 17、90°N指的是°S指的是。 18、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提出了“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19、地球的外表积约为平方千米。 二、选择题 1、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某人从赤道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他位于〔〕。 A、出发点 B、出发点以北 C、出发点以西 D、出发点以东 2、我们通常用〔〕表示北纬。

A、E B、N C、S D、W 3、以下关于赤道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赤道是划分经度的起点线,是0°经线 B、赤道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C、赤道是最短的纬线 D、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线,是90°纬线 4、有关地球仪上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B、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C、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D、所有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5、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 B、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C、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 D、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任何一条经线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6、以下纬线中,最长的是〔〕 A、10°N B、20°S C、40°N D、60°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