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学重点整理

社会学重点整理

社会学重点整理
社会学重点整理

社会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1、社会唯名论:“2”=社会整体,“1”=社会中的个体。社会只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即“2”=“1”+“1”。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唯实论:社会本身就是真正的客观存在,是超乎个人的另一实体,即“2”>“1”+“1”。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3、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研究对象)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变革。

(2)综合性(研究视角、研究方法)

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收入、生活状况等)

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

人口状况(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等结构)

医疗条件

风俗习惯

妇女地位

文化程度

生育观念(重男轻女、传宗接代)

生活方式(独身、丁克家庭)

(3)实证性(研究方法)

社会学知识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证途径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检验理论假设,分析概括出理论知识。

实证性既是社会学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学区别于社会哲学的关键

所在。

社会学的研究是真实的而非虚幻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精确的而非模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4、社会学的功能:

(1)描述功能

社会学使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搜集和整理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信息,为深入地认识和有效地管理社会提供可靠的感性经验资料。

(2)解释功能

社会学借助概念、范畴进行理论抽象,将描述功能得出的感性资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

社会学的解释功能是社会学理论综合能力的表现。

(3)预测功能

预测功能是前两种功能的进一步运用。

对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发展趋势、前景、可能性和后果进行研究。(4)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

研究实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是社会学的重要任务。

(5)社会批评功能

社会学对陈旧过时的、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对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尽量站在科学、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和现实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革旧立新、改正错误、克服不足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6)教育功能

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知识,相当一部分是现代国家的公民常识;社会学的观点、视角和方法,能够使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7)社会学与职业发展

教学、科研、政府及企事业单位。

5、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它是指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者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2)实地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方法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它遵循一般实验的逻辑,而其主要特

征是被研究者的对象不与他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分离。

实地研究案例,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一项有关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3)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如同考古学家通过化石和文物来了解远古的社会形态,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文字记录来了解过去的社会结构和历史事件一样,社会研究者也充分的利用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来分析和探讨各种社会结构、群体、组织、文化、价值及其变迁。

文献研究法可分为内容分析、二次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4)实验研究

实验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的三对基本要素:①实验组和控制组②前测和后测③自变量和因变量

第四章社会

1、社会的定义:(学理的角度)社会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相互交往所结成的有机总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讲演稿

3、社会的基本特征:

(1)群体性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组成社会的人是靠在生产中的分工关系结成的,人们之间通过不同的关系结成不同的群体,从而建成构出社会。(2)制度规范性

群体生活决定了制度规范出现的必然。行为规范和制度以约束人的行为、协调群体生活。人类与动物社会的制度区别是其精细性、创新性。

(3)系统性

人类社会是由许多部分或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系统各要素、部分和子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4)能动性(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重要特征)

人类及其社会能够不断地发明并调整社会系统的各种问题,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改造社会。

4、社会的功能:

(1)整合功能

①文化整合②规范整合③制度整合④意见整合(2)交流功能

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的场所、条件和规范。人类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满足生活、感情的需要,繁衍与发展人类自身。

(3)导向功能

社会通过统一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各种社会制度,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向并确定其思维定势。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继承和发展。

5、社会结构的含义: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分间的有机联系。社会组成部分的特点及内部联系因社会不同而有别。

6、社会地位的含义: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位置。社会地位通常根据财富、声望、权力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

7、社会角色的含义:为社会所期望和要求的、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第五章文化

1、文化的含义: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它不仅包括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制品,如火药、水坝、原子弹、电脑和宇宙飞船等,还包括抽象的创造物,如语言、思想、信仰、规范和制度等,其核心是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其本质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是对生活意义的创造、交流、理解和解释。(书P121)

2、文化的特征:

(1)从文化的形成看——集体创造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集体经验的成果,是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每一代社会成员都是人类文明接力棒的传递者。

(2)从文化的获得看——非生理遗传性(即习得性)

非生理遗传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由人们后天习得并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理遗传获取的。文化是学习的产物。

(3)从文化的内容、形式看——多样性

很多文化现象既是包含有物质文化的成份又包含精神文化的成分,或者说是多种文化成份交融并存的,是一个复合体,单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不存在的。

(4)从文化的意义看——象征性

文化现象往往除了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外还有更多广泛的意义。人类

社会的发展体现为文化象征性的发展。

(5)从文化的发展看——动态性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迁的历程,随时在吸纳新的文化特质、同时也在抛弃旧的负荷。

3、文化的功能:

(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

(2)文化塑造个人人格,实现人的社会化

对个人来说,自我和人格要靠文化来塑造,思想和行动要靠文化来指导,意义和价值要靠文化来赋予。

(3)对群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

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材料与蓝图。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文化也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

(4)对社会而言,文化起着社会整和和社会导向的作用

①社会整合——维持社会秩序

文化整合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价值整合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文化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②导向功能——推动社会进步

导向功能主要包括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的成果。

(5)文化的负功能(文化滞后和负文化):

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各部分变化的速度并不相同,文化的滞后部分对于整体所发挥的功能是非整合的负向功能。

文化总体中存在着许多亚文化,这些亚文化是负文化,如犯罪团伙及其组织等,其发挥的功能对整个文化来说也是反向的非整合功能。

4、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联系: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进步有赖于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必然促进文明的进步。

区别:第一,文化现象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时才出现的。文明是较高阶段的文化。第二,文明是褒义词,表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文化是中性词,不蕴涵价值判断,无所谓好坏。

5、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成员所共有的区分事物好与坏、对与错、有用与否、可欲不可欲、可行与不可行的观念,它是决定该社会或群体的理想和目标的一般的和抽象的观念。

6、价值观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文化的其他要素都是围绕价值观

展开的。规范是价值观的具体化和外在化。符号和意义体系是价值观的客观化表达形式。物质文化是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7、规范的主要内容:

(1)角色

规范总与具体的社会身份和角色相联系,是角色的实际内容。一个人占有一个社会身份,就要扮演与之相适应的角色,也就是按这个角色的规范去行事。

(2)习俗(风俗)

社会习俗是一种没有强烈约束力的规范。社会习俗是集中体现的群体规范,它最能反映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人生礼仪风俗、岁时节令风俗、信仰风俗、社会风俗、生活风俗、经济风俗、游艺风俗等。

(3)道德

道德是那些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社会习俗指导着人们在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前提下按常规行事,而道德则是要限制人的行为,使之不能在个人发展的同时侵犯他人的利益。

(4)法津

法律是由国家或其他具有绝对权力的机构颁布的人类行为规范。(5)规范的不同层次的关系

A、角色规范指导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行为选择。

B、社会习俗指导着人的群体行为,促使人们形成群体的认同感和内

聚力。

C、道德指导着人们在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的行为选择。

D、法律则严格限制人与人的冲突关系中的过激行为。

8、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多样性或相对性。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国家、民族、社会集团、社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在时间上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

9、文化的一致:尽管文化具有巨大的多样性,但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的一致。

文化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精神的统一(2)群体生活的需要(3)共同的问题(4)有限的解决方法

第六章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含义:广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狭义:社会群体是指与正式的社会组织相对立的社会群体,一般又称为基本群体。

2、社会群体的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群体成员至少2人,是构成群体的主体基础。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目标是群体功能的体现,是组织的灵魂。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形成归属感、认同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准则是保证群体有秩序、协调开展活动的条件。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任何群体都是社会实体,占有一定的时空。

3、家庭的含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基本群体。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本质关系,血缘关系则是从婚姻关系中派生出来,是婚姻关系的延续。

4、家庭的功能:(1)经济功能(2)生育和社会化功能(3)性生

活和感情交流的功能(4)休闲与娱乐功能(5)赡养功能

5、决定婚姻状况的主观因素:第一,他(她)必须认定目前婚姻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人生价值。第二,他(她)必须肯于和善于为此首先付出。第三,他(她)必须拥有促使对方适当互动的能力。

如果某人缺失上述因素的,很可能不仅是难于与目前的配偶过好婚姻生活,而且根本就不适于跟任何人结婚。

6、家庭问题:

(1)夫妻关系失调

夫妻之间感情疏远,意见不和,经常发生各种形式的冲突,影响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如不及时调适,将会导致婚姻破裂。夫妻关系失调有诸多原因。家庭暴力、婚外情

(2)亲子关系失调

主要是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失调。其表现有两个方面:

第一,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或者极端溺爱或者极端严厉,引起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紧张。第二,代沟问题。

(3)婆媳关系失调

由于婆婆和媳妇之间不是血亲而是姻亲关系,加之女性心理敏感等特点,使她们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或冲突。

(4)老年人问题

老年人问题是指家庭中赡养功能失调,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从而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困难。

7、中国家庭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大变迁和社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当代中国的婚姻家庭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婚姻关系的改变

①结婚自由,择偶标准和方式多样化

②婚内两性地位与角色在变化

③夫妻共同生活目标更难于建立

④婚姻目标日益浪漫化

⑤婚姻质量提高

⑥婚内矛盾日趋显化,离婚率逐渐提高

(2)家庭结构的改变

①家庭规模由大变小

②家庭类型由相对的单一化到多样化

③家庭功能由内化转向外化

④家庭关系由单纯到复杂

⑤家庭地位由不平等向平等过渡

(3)家庭问题的突出和日趋社会化

①离婚率持续上升

②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

③买卖妇女、拐卖儿童的案件居高不下

④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严重

⑤老年空巢家庭的问题

⑥青少年与妇女犯罪和家庭问题的联系加强

第七章个人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1)狭义: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从出生到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青年)(2)广义: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在社会化。

2、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预期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社会化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来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

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发生再社会化有三种原因:

第一,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突变不能适应;

第二,个体的社会地位及角色发生了大变动;

第三,个体已有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与社会要求不协调,以致发生冲突。

3、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1)个体的生物遗传条件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自身的生物遗传素质,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①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核心。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运用思维能力,才能对自己所接受的各种有关外部事物的信息加以分析、归纳,并形成判断、进行推理;才能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通过记忆存贮在大脑中,并根据社会活动的需要,随时加以提取、使用。

②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的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表达物。

语言是个体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借助于语言,个体才得以学习当代和古代的文化知识,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生活、生产技能,接受和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互动,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③学习能力

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使人类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能力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④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生活依赖期: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较长的生活依赖期是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第一,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

第二,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外界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①宏观社会环境

宏观社会环境决定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性质和方向,对具体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并不直接,不能决定个体社会化的具体情况和细节,其作用和影响往往要通过微观社会环境来实现。

②微观社会环境

A、家庭:对学龄前的未成年个体来说,家庭是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条件。

B、学校:学校是唯一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学龄前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质的转变时期。

C、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

同辈群体的特征:自愿性;以玩乐为主,具有吸引性;常形成自己的亚文化;对等关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同辈群体产生影响的性质: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D、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a、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b、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c、在工作单位中,可学会处理职业环境中人际关系。

E、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媒介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

大众传媒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第一,对个体社会化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第二,可能给个体社会化造成严重消极影响

4、社会化的特性:

(1)社会强制性和个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第一,人离不开社会,就人必然要学习、接受和适应社会中既有的、且为社会所认可的文化而言,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的强制过程。

第二,社会化也充满了个体的能动性,特别是成年以后,能动性更强。

(2)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地进行的过程

①婴幼儿和青少年阶段(大约为20岁以前)基本社会化(初始社会化)②成年和老年阶段(约为20岁以后)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③再社会化(婴幼儿、青少年特别是成年以后的阶段)

(3)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个体的社会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西方国家个体的道德社会化同我国个体的道德社会化就存在明显区别: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主义化,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则是集体主义化。这一区别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造成的。

5、社会化的内容:

(1)从个体的基本活动来看

①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技能社会化)

现代社会中要注重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个人的职业能力是社会化中至为重要的一环。

②确立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观念社会化)

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③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角色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认识和培养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或认可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B、性别角色社会化造成男女之间的不同社会特征男女两性的差异:生理特征、社会特征不同。

④接受和适应政治规范及其他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向人们昭示了处在一定社会位置上的人,或者说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在特定条件下应该如何行动。

(2)从个体的生活领域来看

①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②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人们形成、完善道德观念的过程。

③学会正确对待生死,树立乐观、豁达的生死观

生死观:人们对生与死的本质的思考,是困扰人生的头号重大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是社会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就不能说他的社会化是成功的。

④形成个性或人格

个性(人格)——个人稳定的心理素质的总和,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

个性的主要内容: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6、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1)镜子的含义

镜——社会(从中一个人可以看到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2)“镜中我”理论的内容

通过观察他人的反应(或设想他人对自己打算做的事将做出的反应),就可对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如在社会(镜子)中看到或想象的形象是美好的,自我概念会更美好,就可重复自己的

(3)自我的出现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个人觉察到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其次,个人领悟了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

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评价自己的行为。

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含义: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2、社会分层的原因:

(1)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根本社会原因)

社会分化: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单位的过程。

社会分工: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2)社会成员的差别

①自然差别

自然差别是根据自然属性(生理属性或生物属性)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的类别。

不同类别的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如性别、民族、肤色和容貌

②社会差别

社会差别是根据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如职业差别、收入差别、教育差别、职务差别。社会差别是影响社会成员的思想态度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变量。

(3)社会制度

从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角度,社会制度的功能有三种类型:

①保护一部分人的利益和特权,使一部分人获得更多的、更重要的社会资源,保持社会的不平等。

②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得到均等的社会资源。

3

会地位不平等的人不均等地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

4、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流动(社会位移):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

5、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移动,这种流动分为永久的和暂时的,前者为人口迁移,后者为流动人口。社会流动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上的位移。

6、社会流动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第一,个人与社会位置的非固定化,只有在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替代的社会结构中才会有社会流动现象的

第二,一定的社会位差的存在,所谓社会位差是指不同社会位置之间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或者说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位置中的分配不同。

第三,社会结构的开放性,即每个社会阶层的成员替换都是面向整个社会,而不是面向阶层内部。

第九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对社会变迁概念的理解:

①社会变迁重点揭示社会结构的变化

②社会变迁是一个“中性”概念

③社会变迁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④社会变迁有一定时空范围

⑤社会变迁的原因来自内外两方面

2、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1)环境与社会变迁

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当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原始自然环境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较大。随着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人化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2)人口与社会变迁

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制度结构的性质及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变迁的方向和过程。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社会变迁的先声。生活方式常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科学技术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

(6)经济与社会变迁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经济变化与发展既包括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也包括质的提高;既包括不同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的更替,也包括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结构、劳动方式的变化。

3、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4、60年社会变迁的主要成果:

(1)政治变迁:迈向民主政治和以法治国,集中表现在“三个转变”上:一是主流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走向制度化,正在向民主政治、法制社会迈进;三是公民的个人自由度不断增大。

(2)经济变迁:走入市场经济——①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大大优化②经济实力大大增强③走入市场经济

新中国60年最大的社会变迁就是经济变迁。

(3)科技变迁:进入信息时代

我国六十年的科技进步是十分显著的,其特点是先进的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信息技术更是突飞猛进,猛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中国社会正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化。

(4)人口变迁:人口结构变为年轻型

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

(5)文化变迁:走向多元文化

表现为封闭文化向开放文化转变,单调文化向多彩文化转变,垄断文化向竞争文化转变,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冲突文化向融合文化转变。

(6)社会变迁:迈入现代社会

①社会结构的变迁

A、城乡结构:城市化水平由1951年的11.78%提高到2014年底的

53.73%。

B、阶层结构:五大社会经济等级和十大社会阶层

②生产方式的变迁

其特点是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转变。

③生活方式的变迁

其特点是走向更为科学、文明、健康、自由的生活方式。

④社会思想意识的变迁

A、社会意识的变迁

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自立意识);自由意

识;民主意识;公正、平等意识;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个人意

识(自主意识、奋斗意识、维权意识);人权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多元意识。【从微弱趋向强烈】

B、思想道德观念的变迁

从比较保守、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向较为开放、进步的思想道德观

念转变,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开放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

观念。

C、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在价值评判中,人们大大降低了以政治为评价尺度的道德标准,提

高了尊重人权、崇尚人性的份额,扩大了个人的选择自由。

D、婚恋、家庭观念的变化

婚恋自由、尊重个人情感的观念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成为社会

的主流;“贞操”观念日益淡化;性自由逐渐扩大。

5、社会变迁的负面(逆向)影响: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生态遭到破坏,环境状况恶化

②社会结构失调

A、区域(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扩大

B、城乡差距扩大

C、贫富差距

在不断扩大

③社会思想与伦理道德的某些方面出现倒退

A、道德全面滑坡

B、社会诚信缺失

C、腐败横行

④政府监管缺失和滥权现象同样严重

前者:三鹿奶粉事件为代表;后者:“公权”侵犯“私权”

注:1.本次《社会学》考试时间:2015年6月18日10:10—12:10 考试地点:文4-101

2.本次《社会学》考试试卷结构如下:

名词解释(3-5题,每题3分)

辨析题(2-4题,每题7分)

简答题(4-6题,每题10分)

论述题(1题,20分)

案例分析题(2-3题,每题15-20分)

3.本材料根据课件和课本列出重要考点,仅供参考。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主要概念知识要点 1.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2.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3.社会运行的概念: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4.社会运行分分类: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5.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 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6.社会角色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

大学社会学重点归纳

社会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1、西方和中国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西方: 社会学的产生:孔德的实证主义理论,他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社会学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主要思想有: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斯宾塞: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社会进化论。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他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等概念。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 韦伯: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价值中立“的主张 帕森斯:建立了机构功能理论,形成了结构功能学派 美国社会学的特点:注重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一直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 西欧国家社会学与美国社会学的差异: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发起巨大挑战,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流派 卢曼:系统学派 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 福柯: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对现代权力观的否定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弥合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 中国: 大同思想:我国古代关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理想的系统化论述 康有为:讲学,提出群学 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 社会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出现是在20世纪初。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师资比较整齐 孙本文: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社会学原理》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取消 1978年邓小平支出社会学需要尽快补课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特点与基本问题 研究对象: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具有强烈的依存关系:社会关系以社会行动为内容,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没有社会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不受社会关系知道的社会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 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关系的宏观表现。 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 学科体系: 1、社会学理论: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2、社会研究方法:从事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3、应用社会学: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方法和只是的综合性 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的性质、类型、特点 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有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其代表,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将社会实在论做了具体论述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强调人的行动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美国的吉丁斯)和以强盗个体行动的能动性为主的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带有社会唯名论色彩,而在符号互动论哪里社会唯名论的特征更加明显 社会的性质导致两方认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不同:唯实论: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造其成员唯名论: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能真正了解社会 社会的类型: 宏观社会的类型: 1、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2、斯宾塞: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3、马克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具体社会的类型: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3、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

政治社会学知识点整理

政治社会学概论部分 一、列宁与葛兰西的共性: 1.都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反决定论。 2.都是理论家与革命家的统一。作为理论家,都精通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革 命家,擅长斗争策略,灵活运用理论。 二.阶级统治下的霸权(Hegemony) 这是葛兰西提出的,指赢得了民众的同情和支持的权力。 三、韦伯关于学术与政治的论述 四、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的差别 五、管理主义(本迪克斯): 指一种观念或意识形态,这种观念使旧制度解体后的自由的劳动者们聚集在一起追求共同的物质利益——效率最大化。 六、现代国家(民族国家): 指1500年后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的机构。具有下列特征:(1)有一个明确界定的、延续的疆域(2)相对集权(3)不同于其它各种组织机构(4)在其疆域范围内,通过以有形的集中性强制手段后去垄断地位来强化其政治主张。七、斯科克波尔对美国福利国家起源的论述 现象:直到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福利国家才开始有较大的发展,这与其它西方工业化民族国家不同。 分析角度:历史的偶然性 她是从19世纪末美国政府具有推行完备福利国家的重要的基础——为内战老兵提供养老金和津贴周痩进行研究的。她认为,基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因素,内战养老金没有推动为穷人和贫困群体提供大规模社会福利项目。 原因:(1)美国缺少一个集权与自制性的国家机器来推动这样一个项目的发展。在当时的美国,决策是自下而上的,正当服务于本地而不是国家。 (2)在当时,精英与中产阶级也没有为社会福利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而是把他们的怒火和愤恨转向移民和穷人。 (3)美国的女性主义组织活跃,推动建立了有利于妇女的福利政策,但工人和劳工并没有获益。 八、涂尔干的国家理论:如何权衡国家与职业组织的关系? 九、托克维尔:为何美国能建立其以平等性和民主性为基调的一整套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1)地理原因 (2)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移民的身份平等,清教信仰 (3)政治生活中的自我教育和促进:地方自治,陪审团制度 (4)一方面,在美国,公民实际上生来就是平等的;另一方面,美国人能一直保护盒声张他们的自由,并影响到他人。1,大量的民间组织和结社的体制确保了民主社会的延续。2,,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的原则 十、多数人的暴政: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重点知识点汇总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一.接案 1.服务对象来源:主动求助者 由他人或其他机构转介而来 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服务成为服务对象 2.服务对象类型:自愿型和非自愿型 3.面谈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2)澄清角色期望与义务 (3)激励并促使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4)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政变 (5)达成初步协议 机构和社工者可提供的服务、对服务对象的问题的初步界定、相互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长 (6)决定工作进程 终止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4.面谈的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 (2)沟通 治疗性沟通:通过交往选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日的 (3)倾听 5.资料收集的内容 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及能力、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6.资料收集的途径 (1)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 (2)咨询 (3)观察(家访或深入社区调查) (4)利用已有资料 (5)问卷调查 7.接案注意事项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遇到紧急情况跳过接案等程序.直接进行干预程序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先易后难,为服务对象建立信心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二.预估 1 预估的主要任务 (1)识别服务对象问冠的客观因素 背景资科、所处环境、问题持续的时间、使用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服务对象的实际感受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足问题延续的因素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索即找到积极的资源帮助解决问题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辑 2 预估的基本步骤 (1)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

社会学知识总结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汇总 填空/单选 1“社会”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 2作为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得出的。 4调查研究法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5社会结构反映的是社会(静态)的状况,同时又预示着(动态变迁)的趋势和内容。 13(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6文化具有(超生物性),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具有可习得性特征)。7(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1950年,美国社会学家S.萨金特在《社会心理学:综合的解释》一书在,首次把(角色概念)与社会化联系起来,认为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 (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镜中我”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生命历程理论)。 角色扮演理论中,乔治米德也曾研究过自我意识的形成,将“我”划分成“主我”和“客我”。 9(当代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

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10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 11费孝通运用(比喻)的形式对“团体格局”网络和“差序格局”网络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社会,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就像一捆一捆扎在一起的柴火,柴与柴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中国社会结构与西方不同,我们的社会结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纹,是“差序格局”的社会。 12所谓(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14(变异的关系)。社会纵向运行虽然继承了过去的东西,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随时修改着变化着。 15家庭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 16科层制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从理想类型的角度提出的概念。 17马克斯.韦伯曾经对权威做过类型学上的划分,把权威分成(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合法权威)。 18(分层)最初是个地质学概念,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 19对西方分层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源头之一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创立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20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特别是沃思的观点,后来被成为(都市决定论) 21传统人际互动中所必需的时间和场所被压缩甚至被取消了,身体的“缺场”取代了“在场”,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学产生的时间 1838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最先提出 2、科层制(官僚制) 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具有五大基本特征:专门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 3、社会学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默顿指出,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外显功能(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和潜在功能(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 4、互动论 互动论视角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是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代表人物:米德、戈夫曼 第二章文化 1、文化堕距 威廉·奥格本(美)指在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文化的各个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变迁速度快,有的变迁速度慢,由此造成了某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 (4)文化的传递性。“文化反哺”晚辈向长辈之间传递属于逆向社会化 (5)文化的变迁性。 3、规范包括哪几种情况 规范就是行为的准则,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4、文化的分析 (1)功能主义的视角 从功能主义视角来看,一个特定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 (2)冲突论的视角 从冲突论的视角看,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 (3)文化生态学的视角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特性是由其资源和周围环境的限制所决定的,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生态学的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特。 5、文化震惊和边际文化文化震惊(文化冲击)指生活在某一文化模式当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外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1、社会结构 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社会结构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促使有效率的人类活动成为可能,同时也限制个人的自由。 2、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西方社会学概论 (2)

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知识力: 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 1.“黄金时代”说是人们对奴隶制度的评价,是对社会变迁的理性思考,是古代社会第一个模糊的社会变迁理论。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特别强调社会的有机统一性,他明确规定过级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应从属于它的整体。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个独立的要素在结合成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 2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是作为同神律观念和宗教主权观念相对立的世界观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契约义务和社会关系的结构中探究社会起源的近代社会理论。代表人物: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卢梭 社会契约论是社会进步理论的一种形式,它认为人有“天赋权利”,社会发展是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人们订立契约,(人们让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订立契约,保证社会良性运行)建立国家是为了更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天赋权利”。 社会契约论强调社会“是自私力量的自然状态的个人对现代国家和政治义务形成的自愿默认产物”而不是具有一定的世俗制度和过程的客观结构,强调人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是指超自然的历史过程。 3、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 共同的目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维护资产阶级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利益。 孟德斯鸠讨论了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对名族性格、感情、道德、宗教、风俗、法律和国家政体的影响,他还讨论了历史演进理论和三权分立的学说。伏尔泰的“自然法权论”寻找符合人类自然权利的社会立法原则。他的“平等”、“自由”.卢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

辩证法思想。爱尔维修的肉体感受性理论、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教育万能论。狄德罗的小康社会思想。霍尔巴赫: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思想。 4苏格兰的启蒙思想苏格兰启蒙运动对日后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他们反对把社会等同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关系,认为社会是具有自身固有历史的独特的结构。 休谟认为权威是以其实际效用获得公认的暴力与同意相结合的产物。斯密、佛格森和米勒都把群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亚当·斯密研究了商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社会结构,他划分了明显的三大社会阶级:地主、资本家和劳动者,他还指出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着市民社会的各种关系。总之,苏格兰启蒙运动对社会学的重大贡献就在于:它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客观过程,是一定经济、社会和历史力量的产物,它可以通过经验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和分析。 启蒙思想分别从三个方面影响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社会学:1、维科和佛格森等人的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2、孟德斯鸠、米勒以及佛格森的机械论思想3、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的批判理性主义。 5.实证主义与圣西门的“工业社会观” 实证主义是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认为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统计分析要应用到社会研究之中,并对社会现象作出因果解释。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 工业社会是圣西门创造的,他关注以消费为中心(自己消费,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向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业社会转变的问题。他一方面强调所有制与分工在阶级形成过程中的结构意义。另一方面又科学与知识精英的社会作用。 社会发展的实证阶段特征:1、科学处于中心地位2、社会各个组成部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 参考答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 在西方,法国的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华德。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6.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17.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18.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19.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0.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1.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2.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3.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4.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5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通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功能 3、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 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学概念,但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将社会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上,比如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迪尔卡姆)的基本观点: 经验是科学的唯一来源,只有经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未经验证的只是假设;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的

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描述事实揭示真相; 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因此分析人的行为要了解外部因素,探求人的意识是没有意义的。 2、反实证主义(韦伯)的基本观点:反实证主义也称人本主义社 会学。 强调区分自然客体与社会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 化; 强调社会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性、能动性,反对把人作为非人格的客观实体的物化现象; 注重运用价值关联,主张对社会事实与价值判断、理论与实践进行分别处理。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 实践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级分析理论、实事求是的观点 第三章社会 1、社会唯实论的观点: 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2、社会唯名论的观点: 社会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名称,个人是真实存在 的,社会是个人行动的产物和互动的形式。

社会学知识点

社么是社会? 1.生活在特定边界,分享着共同文化和行为规范的一群人 2.制度,政府,教育以及家庭的特定类型,它们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3.由人、群体、制度间的关系形成的秩序模式构成了社会的稳定结构 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不是一个静止的学科,在社会科学中处于一种核心的位置,今天的社会学不能被局限于理解一个单独的社会,还需要调査多个社会的某一范围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互相发展的不同方式。 2.对人类生活、社会群体等人类世界的科学研究 3.对世界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 4.是社会的科学 社会学是为了什么? 1.采取更宽广的视角、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我们为何如此行事 2.学习社会学能够迈出通往有意义和令人满意的职业途经的第一步 3.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一种社会启蒙。 4.研究社会对我们的塑造以及我们对自己和对社会的塑造间的联系 5.赋予我们对文化差异的意识 6.为评估政策的介入提供帮助 社会学奠基人: 奥古斯特.孔德 类似于自然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建立于直接观察的原则上。实证主义称只关注直接通过经验了解的可观察的实体。 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获得社会世界的真知,从而预测社会世界 社会物理学目标是在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获得的基础上生产有关社会的知识 埃米尔.涂尔干功能主义 社会学科性质的界定 社会事实,社会本身是一种事实,不能被化约为个体的行动或者一种简单的个人意识的集合。简单社会中的机械团结被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有机团结取代,为社会平衡提供动力 社会失范旧的价值观失去了对人们的掌控新的却未建立起来,导致人对生活的盲目、恐惧、绝望感 卡尔.马克思 唯物史观 资本主义的发展,两个要素(资本、雇佣劳动力) 农民进入城市形成工人阶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