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艺术与风格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艺术与风格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艺术的创造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艺术的功能包括教育中的陶冶、转化、谐悦等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陆续在全国各大高校开设,然而,这门课程受学生欢迎的程度却在不同的高校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评价各异。有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枯燥无味,纯属说教;也有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独具魅力,每次上课就感觉身心愉悦。我想,差异的根源在于课程的教学艺术。那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艺术何在呢?我们要通过哪些努力使这门课程具有独特的魅力呢?

1.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努力实现师生思维共振。

“思维共振”指的是师生在教学艺术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我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师生思维共振的条件:一是要深入分析教材。同一章节的内容要融会贯通,深入领会教材的真谛,理清教材的思路和线索。二是要契合学生的心理世界。学生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学生的心理困惑在哪里,或者最近学生群体正在干什么,是考证?还是英语过级?这些生活、学习事件对他们有哪些心理影响?心理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习惯和特点,还应对其态度和心理准备了如指掌。三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艺术思路。心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构思时,应努力向师生思维共振的方向努力,恰到好处地将学生、教材、教学三者的思路紧密结合,在关键时机触动学生,碰撞产生心灵的火花。而比较容易做到这点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讨论。我曾经在一堂讲授“挫折与压力应对”的视频教学课中,在播放了有关女研究生自杀的视频后,展开了课堂讨论。为了做到教学思路与学生思路合拍,在备课阶段,我反复研看视频,这个视频就是教材,把视频的思路把握清楚后,我罗列了一些与教学思路十分契合的讨论点,于课堂播放视频后在黑板上写出来,让学生展开讨论,这堂课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学生参与度大大超过了原本的预想。讨论持续了两节课,可以说师生的思维共振十分合拍。不仅如此,学生之间的思维共振也很好。作为有一百多人的大课堂,课堂上以往有学生上课睡觉、听音乐的现象,这两节课却没有一个人的思维在教学之外。因此,我认为,思维共振不是只存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有可能产生或者说应

该产生。比如,有的时候心理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若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方向、生活阅历相近,讨论就会尤为投机,思维尤为活跃,精神兴奋而生机勃勃。学生在情感上相互震荡、认识上相互完善,这样便能够互相启迪、激发思维,从而开展创造性学习。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讨论、辩论、座谈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努力做到师生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指的是师生在教学艺术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情感高度一致,共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情感共鸣的产生,条件在于心理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和经验相近,感情相近是产生共鸣的最重要前提。高明的教学艺术在于巧妙地将心理教师的情感、教材中的情感和学生的感情统一起来。教师一方面应该在教材中充分领悟和挖掘情感元素,另一方面应该在课堂中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二者的结合,必须以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原则。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中无节制地闲聊,闲聊内容虽与教学内容相关,但明显存在个人情感宣泄。如有的心理教师会在课堂中大谈自己的丈夫或是孩子,还有的心理教师在课堂中大谈自己的成功史或者恋爱史。事实上,这种闲聊并不能有效地引起师生共鸣,因为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上,他们反而越走越远了。心理老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要做到情感共鸣,就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在讲授一般知识时,情感共鸣可能不能很好地运用,但在具体的案例讲授中,在把知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时,就应当充分做到情感共鸣了。这就要求心理教师丰富自己的情感,在备课阶段充分领会教材或者案例中蕴含的情感色彩,在课堂中使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进行渲染,如此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从而顺利实现师生的情感共鸣。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风格的树立

教学风格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表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标志着教师在教学艺术上的成熟,也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起到了直接影响。

1.学校应解放思想,鼓励民主教学,倡导各异的教学风格。

(1)提倡民主教学,支持心理教师的教学风格。

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在狠抓教学质量,建立各自的教学督导团队和教学评估体系。但是,这种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却往往有失科学,以千篇一律的教学要求

来评价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我认为,一个学校不应该尊崇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学校的生机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们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上。从教学质量的现实来看,拥有较高社会声誉、教学质量得到学生好评的学校,多半是因为该校教师的教学风格独特、新颖;而社会声誉不高、教学质量长期抓不上去的学校,其致命的弱点便是该校相当一部分教师墨守成规、不思创新和变革,整个教学处于一种无特色状态,刻板而不生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实现它的教学目标,其课堂的教学风格是十分重要的。若教师能够让学生热爱这种教学风格,喜欢上心理课,能够在心理课堂上感觉愉悦和收获,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依靠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并不是专业课程,更多的是一种普及性教育,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其中,“视频教学分析”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感性和理性的交融认识。然而,有的高校一味地将公共课与专业课混为一谈,且认为公共课若是采取一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偷懒。部分高校的一些领导甚至认为相比专业课,公共课教师教学的课酬来得更容易。这样,有的学校便明文禁止教师在课堂播放教学视频,或者规定只能放几分钟视频,扼杀了教师建立教学风格的积极性。事实上,即便是上课播放视频,教师也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经过了详尽周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的。因此,教学方式是否合适,应由教学效果认定,而不能简单地主观臆断。

(2)独具慧眼、因势利导,发现和培养心理教师良好的教学风格苗头。

每个高校都要求院领导参与听课,但领导的时间总是有限,听课的次数和涉及的课程不可能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应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每学期组织任课教师频繁听课和评课,用心观察和了解每名心理教师的教学特点,如若发现点滴优点,应给予反馈和肯定,鼓励并及时给予培养。哲人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位心理教师的教学都是无法复制、独一无二的,要想心理教师高度热情地自觉投身教学工作、促使其热爱教学,支持和尊重其劳动、认可其教学个性才是最佳途径。绝不能因为“独特”,而一味持否定观点。应当鼓励心理教师在教学方法、活动形式、上课姿态,甚至是穿着打扮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就是个性。

(3)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形成注重教学风格的教学导向。

一般说来,教学评价对教学工作起促进或抑制作用,一门课程的评价体系对整门课程的发展方向起导向作用。教师总会依据评价体系来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教学设计,以期与评价体系中积极的一面靠近,从而赢得较高的教学评价。如果评价科学,则可以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创造力;反之,则可能会伤害那些一直在用心上课的教师,使其质疑和反感评价体系,甚至对自己的教学自暴自弃,或者放弃自己原本较科学的教学风格。由此,将“教学风格独特”指标增列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体系中,将促进心理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主动追求和积极创造,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

2.心理教师要自觉地追求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1)心理教师要乐教,将教学当作艺术事业。

有些教师仅仅将教学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自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的教师只是把教学工作当作一种例行事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也有很多教师也能够将这份教学工作看成是自己不懈追求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充满激情。若教师们都能将“教学”提高到“事业”的高度,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将课堂教学当作是艺术品一般来雕琢,那么教学的层次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便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更多的是一种美的享受、智慧的追求。

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这种艺术事业时,心理教师若是能够在自己巧妙的教学设计中、精湛的课堂组织中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并且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好评,这种愉悦的心境就能够促进心理教师进一步追求教学艺术事业,深入钻研而乐此不疲。也只有这样,心理教师才会发自内心深处地渴望自己教学的艺术性和教学风格的独特性。

(2)锻炼教学基本功,遵循教学基本规律。

艺术建立在科学之上,脱离了科学,艺术也就没有了生命,心理教师对教学艺术风格的追求必须建立在科学教学的前提下,关乎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及专业素养。而所谓的教学科学性,指的是各个教学环节在遵循教学的规律及总原则的同时,准确契合其对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必有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成就事业。成功人士,必有其扎实的功底。比如说,一个画家,必定先是对线条、色彩极为了解,才可能有美感和艺术感;一个歌唱家,必定先是

对五线谱、发声规则十分熟练,才有可能余音袅袅、娓娓动听;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必定先是充分掌握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才有可能引人入胜、精彩绝伦。这就要求心理教师打好自己的教学功底,熟练运用教学技巧是树立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前提条件。

(3)定向发展,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

教学风格的确立,很多时候在于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寻找,很多时候在于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心理教师在尊重客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试验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自身的优势特长,认真思索、不断总结,胆大心细地在周而复始的不懈努力中去除思维定势,从而研判出适合自身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来,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锻炼和提高,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心理教师的教学艺术要实现科学、务实,先决条件是教学经验一定要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从教师的教学素养入手,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评价导向上鼓励、从客观条件上支持教师打造教学风格、创立教学艺术,从而放射出艺术魅力,在大学生公共课程领域独树一帜。

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综 述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大学生是一个心理 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的群体。因此,各个国家的大学也开始重视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本文对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 设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 一些借鉴。 一、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状况 目前,大部分国内大学均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教 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心理学基础 知识等。同时,还有一些大学开设有心理辅导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 内容主要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学习方法等。这些课 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掌握情绪管理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 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不符。此外,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队伍建设不 够完善,缺乏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 二、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状况 相比之下,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情况要更加成熟。 在欧美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非常普及,成为学校必修 课之一。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精神疾病的早期预

防和干预、情绪管理、个人发展等。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许多国外 大学还特别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咨 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总体来说,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二是 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三是教师队伍建设 较为完善,以专业人士为主导,融入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为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从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实践中,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师队伍建设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为了提高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课程设计。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课程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充分 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趣 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具有重要 的影响力。因此,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提供相应的 培训和实践机会,确保教师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学生心理健康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学生心理健康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给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许多学校开始重视心理 健康教育,并将之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本文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与艺 术教育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方式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心理健康与艺术教育的理念融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 自我意识和情商。艺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帮助 他们全面发展。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必然的融合。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释放情感。 艺术作品是情感的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释放 压力,达到心理平衡。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或绘画等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找到自己内心的出口,得到情感的宣泄和释放。 其次,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这种情 绪管理能力不仅在艺术领域中起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应对日常生活 中的挫折和困难,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 信心。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欣赏,学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成就和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同时,艺术教育也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 发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二、融合方式与实践案例 在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融合学生心理健康和艺术教育:首先,开设心理健康与艺术教育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 来介绍心理健康和艺术教育的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应用 相关概念和方法。例如,通过专门的课程,学生可以学习情绪管理的 技巧、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鉴赏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 和艺术素养。 其次,组织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如音 乐会、舞台剧、美术展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这样的活动不仅可 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 作的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艺术社团和俱乐部,让他 们在兴趣爱好中得到情感的释放和满足。 最后,借助艺术作品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利用艺术作品进行心 理辅导,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内心的困扰。例如,教师可以请学生选 择一幅他们喜欢的画作,并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中的细节和意象来引导 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心理健康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积极影响 学生心理健康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够带来以下积极影响: 首先,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学生 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再抑制情感或者将其内化。这样 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验研究方案

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验研究方案 一、实验假设: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是造成素质教育难以朝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5月14日,国家教育部督导团副总督学郭振有同志给我们作了"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心理教育与'减负'"的报告。他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新的智力概念应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处理好)、认知能力(传统智力),我们的学生接受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缺乏创新意识,如我们的学生参加奥赛拿了国际金奖,但这只是笔试,轮到动手就比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逊色多了。现在不少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差,成了"书呆子",身边的小事都不能处理好,将来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不令人担忧。现在的孩子,学习上的挫折教育太多,生活上的挫折教育太少,这一多一少的反差,导致了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这不是反映在个别学生身上,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人进行了"你为什么读书"的问卷调查,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使调查者亦喜亦忧。在问卷中选择"将来为社会造福"的占46.5%,"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占19.8%,"为将来有个好工作"的占12.6%,"喜欢读书"的仅占7.8%。但另一个问题也暴露出来,许

多少年儿童可以把书念得很好,考试成绩也十分优秀,但不一定喜欢读书。许多孩子是在某种理念,甚至压力下,在苦学状态下完成了作业,缺乏内在学习动机。一位考上大学的女生在回答老师做题累不累时说:"不累,只是考完后觉得非常空虚,很想再演算几道题。"如此心理素质低下,必然阻碍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的发展,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前提,这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1)探索艺术教育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相适应的教育研究体系;(2)探索艺术教育改善青少年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3)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社会适应能力;(4)研究艺术教育对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探索艺术教育改善青少年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构建艺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理论体系。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构建适应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艺术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两个结构层次:一是学校艺术教育调控性、熏陶性教育;二是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中心,构建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实践体系和理论体系。 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实践体系。 (1)构建"三者结合,五类课程,整体涵盖,全程贯穿"的艺术教育

论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艺术

论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艺术 心理健康教育和英语教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它们的融合可以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发展。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艺术。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通过积极的情绪管理和适应能力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与情绪和心理健康相关的话题,如情绪表达、压力管理和人际关系,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样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并提高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的自信心。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写作和演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分析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观点,进一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培养出更全面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际技能。通过教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话题,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风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差异,并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更加灵活和适应。通过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英语教学,学生可以发展出具有全球意识的交际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国际交流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来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选择适当的教材和资源,如与情绪和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章、视频和练习,来提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可以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实施融合教学时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意向到对话--论艺术干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方向

从意向到对话--论艺术干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方向 作者:安辉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第6期 【摘要】以心理动力学为理论视角,以澄清核心概念、明确问题症结、创新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把艺术干预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通过参与创作或欣赏漫画展、微电影展等活动,借助艺术的力量,潜入内心深处、自我完善,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发展,获取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艺术干预心理健康漫画微电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心理健康不单单是没有心理疾病,而是作为一种现代的观念和能力被人们所接受,心理健康程度慢慢成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1 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到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缓解学生情绪、完善学生人格、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质量等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发展和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学生,为学生所用。本文希望通过艺术干预这种新兴的方法,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为直观、易操作、有冲击力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发展,获取新的生命力。 艺术干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意义 1.艺术干预 艺术干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领域,以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根据美国艺术干预协会)的定义:艺术干预,也称表达性艺术治,是指将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等形式,运用于心理治疗的工具或媒介。它使人们透过口语、非口语的表达及艺术创作经验,去探索个人的问题及潜能,以协助人们达到身心平衡。艺术干预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逐渐应用于教育、医疗、司法等各领域,但尚处于萌芽阶段。 2.实践意义 首先,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体现。来访者通过艺术创作赋予艺术作品难以言表的情感,即通过审美体验让治疗师或其他人了解和发现自己,治疗师也通过审美体验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分享来访者的情感体验,以避免在咨询过程中受语言的约束,从而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表现真实信息。 其次,艺术干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探索。艺术干预是针对有疾病、困扰、创伤的人和寻求自我成长的人的治疗性运用。通过艺术创作、艺术欣赏或艺术性的表达沟通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促进个体内在冲突的解决和内心情感的升华,有利于在自我探索、自我觉察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成长。 再次,艺术的脚本来源于实际大学生活。大学生从自身或是身边发生的问题、案例人手,进行分析、评判、表现、创作,同时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大学生们感同身受,易于接受、易于理解。

用音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用音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共鸣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灵活巧妙地运用音乐,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更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本文将浅谈关于如何用音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教学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投射。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困境和压力时,常常感到焦虑、孤独和困惑。通过音乐的渠道,可以提供给学生情绪调节和宣泄的空间,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比如,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在课堂上一起欣赏,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与音乐相关的经历和感受。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够让学生主动分享他们的情感和心声,促进情绪的宣泄和调节。 其次,音乐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具有丰富的表达形式和艺术特点,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以音乐为载体,创作自己的心理健康歌曲或者音乐故事。通过创作,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同时,创作过程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整体的心理健康素养。 除了以上两点,音乐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个人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探索自己的兴趣、才能和潜力。

而音乐正是一种非常直观和有效的自我表达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通过音乐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展示自己的才艺,在音乐比赛或者演出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认同感,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此外,音乐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创设跨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音乐涉及到语言、数学、美术等多个学科,可以通过与这些学科结合,开设多样化的心理健康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音乐与美术课程中,可以通过绘画与音乐结合,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在音乐与数学课程中,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和音调培养学生的数字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元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机会。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资源,具有丰富的魅力和魔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创新运用音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还可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和创新不同的教育方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更多贡献。

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现途径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中的实现途径探究 一、音乐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一〕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心理活动比照 大学生日常生活比拟自主,就像是一个小社会,不再是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监视下学习生活。大学日常生活就形成了一个个个体化的体系。自我约束实力较强者会合理的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消遣时间,他们往往懂得劳逸结合式的生活,使自己大学生活变得特别丰富多彩,也会让他们懂得学习的欢乐之处,而不是负担。相反的,自我约束实力较差的学生,在大学没有了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后,他们却变得有些茫然了,当别人在埋头苦干,拼死奋进的时候他们却在虚度光阴,奢侈时间,慢慢地变成偷懒,没有追求没有责任心的人,荒废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渠道,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主要场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的主要环节。造就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指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踊跃地学习看法,学习如何自主、踊跃探究的学习精神。依据2009年清华教育探究机构“调查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投资”,显示我国高校的学生课堂行为与国外高校存在显著的差距。我国高校学生很少在课堂上自主的参与探讨或发表个人见解,踊跃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以及与同学合作的意识谈薄。 由大学生的日常与课堂的心理状态可以看出,日常心理活动

往往会紧要牵引课堂上的学习心理活动。日常的表现和个人习惯非常简单带到课堂上,这样就会影响课堂学习质量,从而影响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优秀的日常心理和课堂学习心理是一个优秀大学生想要以健全人格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展,在校的大学生们逐步提升学习的压力也愈变愈重,使大学生们少有时机能够走进音乐厅里面去倾听高雅音乐,大多通过网络、媒体学唱一些流行歌曲已属得益,更不用说对音乐会的筹划和组织了。那么高雅音乐在平凡大学生心中只能是曲高和寡,从而限制了高雅艺术走进大学生心里的开展途径。大局部大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相识是不系统的,音乐学问文化博大精深,传统音乐历史悠久,不是特地从事探究和教学工作的人很少能够了解的透彻。但是有很大一局部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是非常感爱好的,每个人喜爱的类型也有所不同。有的喜爱民乐局部,有的喜爱曲艺,有的喜爱欧洲歌剧,有的喜爱hip-hop 元素等等。虽然感爱好,但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真正接触了解音乐专业学问的程度还非常浅薄。前苏联闻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肯认为:“音乐文化是造就道德文明和才智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上,音乐教育的功能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和影响,其他艺术手段无法顶替。 二、综合大学音乐教育价值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生活习惯影响

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研究

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研究 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研究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加重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情绪管理困难等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帮助大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各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是至关重要的。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创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探索并研究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音乐疗法的概念与特点: 音乐疗法是一种利用音乐及其元素的疗愈方法,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和声传达给人类情感、帮助调节心理状态,并进而改善心理健康。它可以通过音乐的美感、韵律、情感等方面,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音乐疗法给予人们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在音乐中探索和激发自己的情感,释放压力,达到心理放松和平衡的状态。 二、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 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大学生生活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 音乐疗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欣赏、演奏或创作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确立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 2. 减轻学业压力:音乐可以引起情感共鸣,帮助大学生减轻 学业压力。听音乐、演奏音乐或者参与音乐团体活动,都能帮助大学生身心放松,释放内心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3. 加强人际交往能力:音乐疗法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体 表现能力,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参与合唱、

乐团等音乐团体活动,大学生可以在音乐的氛围中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 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音乐疗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个性特点和价值观。通过音乐创作、演奏等方式,大学生可以用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 三、开展音乐疗法的途径与方法: 1. 创建音乐疗法课程:大学可以开设音乐疗法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音乐疗法的知识和技巧。 2. 组织音乐团体活动:大学可以组建合唱团、乐团等音乐团体,提供给学生参与音乐表演的机会,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3. 开展音乐疗法工作坊:定期组织音乐疗法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音乐疗法指导,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和疗愈。 四、音乐疗法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心理教育,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疗法不仅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 3.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音乐疗法能够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情感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 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研究是一个重要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适合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目前,大学生已成为当前心理障碍最严重的群体之一。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21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大学期间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并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提高育人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全方位地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常识进行大力宣传和普及。通过黑板报、宣传栏、专题讲座、大型咨询会等形式系统地向大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在网上开办心理咨询栏目,提高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进行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其思想实际,准确把握其心理脉搏,这样既

可以疏导思想又可以向学生传达心理健康知识。 二、发挥朋辈的咨询作用 大学生中的问题大多比较集中,且年龄相仿,是非常适合开展朋 辈咨询的。朋辈咨询是一种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它注重实践,突出“活动”而非“辅导”,寓心理辅导于多姿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去体验、感受、领悟,从而实现内心精神世界的升华。学校可以组建“心灵使者团”,为学生营造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心灵使者团”成员可经学生本人申请、学院推荐、学校选拔程序,由学院各年级遴选出的“心灵使者”组成。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普及知识,消除困惑;组织活动,营造氛围。在团体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戏剧法、游戏法、自我演讲法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大学生心理释放,能较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其中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兼任朋辈咨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种方式有效地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外延组织,有效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灵使者”,学校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在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将 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三、开设相关选修课 高校应有计划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等选修课和必修课,或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 生心理卫生、性文明与性健康、大学生人际交往漫谈等实用性、指导性强的选修课。具体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一、构建“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近三十年开展以来,教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总体规划要有具体细致化要求,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具体全面指导,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中作出了明确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与根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由此可见,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与形式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从课程观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含显性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也包含隐性课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显性课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显性课程就是学校在教育中有方案有组织的进入到课表中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教育,包含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少数高职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高职院校应将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课程与开展性课程纳入必修课程,而选修课程也不可无视,应将面对特殊群体的矫正性课程与延伸性课程纳入选修课中。在显性课程进度安排时也应根据不同年级来进行开设,例如大一新生普遍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大二学生普遍面临的学习心理问题,大三学生普遍面临的择业心理问题。同时,针对特殊群体的选修课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角色的学生进行开设,针对学生干部心理素质、贫困生自信心、情绪压力调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开设,主要的开设目的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心理选修课程。〔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是隐性课程,狭义的隐性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下取得的全部经验,主要通过学校有组织有方案的进行校园生活、校园文化建设来让学生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心理能力与品质。在高职院校中,隐性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广义的隐性课程不仅包含学校情境下的经验知识的获得,还应包含家庭教育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事件的影响。隐性课程中的社会环境中正面的或者负面的信息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更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隐性课程这方面学校、社会与家庭要三位一体来进行建构和努力,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引领建设;政府与社区社会团体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家庭中要构建充满关爱、和谐健康的家庭气氛【1】。 二、纳入“积极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音乐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音乐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大学生是当今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一方面享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便利,同时又面临着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学业、就业、恋爱等都是当代大学生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探究了音乐艺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音乐艺术;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心理无疾病,这也是最基本的含义;第二方面是指具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这是其实质的内容,它是指一个人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态度,即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处理问题。 (二)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无法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缺乏社交能力;二是缺乏自信,无法承受失败,进取心不坚定;三是无法正确处理情感和恋爱方面的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10年对600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该部分人中3%-5%的学生达到了严重的程度。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相关部门专门颁发了相关文件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① 二、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一)音乐艺术的本质音乐艺术起源于人们感情的倾诉与表达,发展于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升华于人们对音乐的感触。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类的情感表达。从创作音乐、聆听音乐到鉴赏音乐,不同的人群因为同样的情感走到一起。作为当前义务教育的必修课,以及大学生的选修课的音乐课程是传播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音乐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除了作为一门课程,在情感的交流方面也有着很大作用。作为各个高校的重要基础教育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情感与审美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艺术通过音乐教育得以发挥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把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等各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真正的音乐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他们能够通过声音来激发人们的共鸣,唤醒内心的情愫,陶冶情操以及塑造高尚人格。音乐作品的本质不仅在于其本身所具备的物理特征如音色之美,更在于其所具备的表达情感的独特形式。 (二)音乐艺术的价值音乐艺术是人类创造、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②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品,具有其他一切艺术品的全部价值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研究精选文档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研究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资料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疾患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与稳定。[1]自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实施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2]如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是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下发文件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心理学》课程及健康咨询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3]当代大学生性格特征已悄然变化。研究表明,良好情绪状态的建立是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仅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项包括多种途径、形式、内容的系统工程。[4]当今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有待完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弊端 1.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独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多层级、多类型的教育目标、工作组织、工作机制及其纵横联系构成的整体构成的,[5]其课程设

置内容、形式应丰富多样。而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无固定内容,仅通过讲座、论坛或进行几次心理辅导来代替。同时,课程内容存在零散化、形式化、片面化等问题,对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分析、治疗几乎成了唯一内容,课程计划不系统、不规范,授课形式单一,最终导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重形式和过程,不重实效,导致结果的“面上光”。[6]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地提供方法基础,且必然与各学科密切相联。[7]但现实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成选修课,使其孤立于教学系统之外。 2.课程管理无序薄弱、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及管理经验不足,在课程选择、设置等方面显得管理无序且薄弱。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不健全。对于课程制度保障,有的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有的则是一纸空文。其次,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无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导致多头领导,责任不清。第三,组织机构结构不清,管理脱节情况严重。很多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但在基层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实施部门,工作如一盘散沙。同时在课程的选择管理上也存在一些诟病。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德育教学为主,甚至出现以德育理论讲授予以代替的情况。尽管二者在教育目的上有一致的地方,但其内在本质要求不同,不可混为一谈,更不能相互替代。 3.师资力量投入不足

绘画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研究

绘画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研究 摘要:绘画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手段,它以绘画活动为媒介,通过具 体绘画活动过程触及人的心理感受,让人产生自由联想来调节情感冲突,创造性 地达到整合人格与和谐自我的目的,同时在追求艺术审美过程中有效治愈人的精 神和心理问题。绘画疗法的投射行为是潜意识的,不受语言、年龄、绘画技能及 认知范围等局限,可以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我,心理防御低、阻抗小,心理测 验目的不易察觉,利于收集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的真实信息,实施起来较为容易。绘画疗法的形式灵活,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创作的作品能够真实反映其人格、兴趣、能力、需要及内在情感状态,具有真实性的优势。因此,绘画疗法具有灵活性、多面性、较低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治疗常态化的特点。 关键词:绘画艺术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艺术绘画治疗的概况 在西方国家中绘画治疗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绘画疗法在通过绘画等艺术活动治疗来访 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困扰等。这些研究可以为我们心理健康工作有一些借鉴,但相关的研 究成果在我国还是不能很好的应用,在国内,理论上有关绘画艺术在心理健康上的应用和理 论构建还很少,实践应用也参差不齐;且多集中在精神障碍;在高校中的心理辅导中很少。 在普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及咨询辅导中,语言表达为主要方式,如:课堂教学、谈心 谈话、人格测试、语言指令下的团体辅导等,也存在运用绘画情绪宣泄、压力排解、性格分 析等,但总体来说,绘画疗法在教育辅导中的运用较少,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它的作用还 没有引起关注。 二、艺术绘画治疗的优势 绘画艺术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绘画疗法以心理分析投射理论为基础。在分析 心理学中,投射被认为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投射的产物是以艺术的形式存在的,而梦境、幻觉、妄想等也都能够理解为心理投射。 而绘画可以作为心理投射的一种技术,因此,绘画是有效、科学的心理测验及心理治疗工具。绘画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手段,是把心理患者存在于头脑中的潜意识信息激发出来,在绘画作 品中进行投射并视觉化的过程。绘画是绘画者心理情感激发的过程。在绘画中,凡是被创作 的作品都是经过创作者情感的积聚。创作者的不同人生经历会在其内心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这就导致创作者心理失衡,这些失衡就会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出来。但其表现程度不尽相同, 因为每位创作者的个人承受程度不同。只有通过适当方式将这些情感表现出来,创作者的心 理才会趋于平衡。因此,只有引导创作者将内心长期积压的情感表现在绘画作品中,才能让 这些情感得到充分、全面的释放。绘画疗法所带来的绘画活动不仅是心理过程和方式的表达,而且这个过程的表达就是绘画创作者心理情感逐步激发的过程。 三、运用艺术绘画治疗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中心理教育 与辅导的需求和任务越来越艰巨,也日益得到重视,政府、社会和学校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 人力物力。并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同时,更应该反思现阶段心理教育与辅导的 实施效果,进而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提高教学、咨询质量。绘画疗法在西方已经取 得一定科学化、系统化、成熟化的成果,但在中国真正研究是与八十年代末起步,而后从九 十年代中期开始受到重视,有关的论文书籍和培训等才开始出现。中国有悠久的绘画历史, 是人们容易接受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且绘画评估与治疗不受语言表达能力限制。由于性格 和语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内心的感受很难表达出来,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好,或者导 致没有治疗效果,而使用绘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缺陷。其次,绘画评估与治疗对来

浅谈艺术设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浅谈艺术设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摘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有很多,艺术设计属于其中一个。艺术设计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色彩上、空间形式、环境因素上等方面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设计师需要通过研究设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互影响的本质,去满足和实现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关键词:艺术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一、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定义 设计和艺术一样,从人类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设计”就是借用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物质手段将技术与艺术、审美和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满足人们的精神及物质文化上的需求,讲究审美性与功能性的双重结合。人们通过对外部色彩、形状充分而真实、不虚假、不夸张地表现出产品的内涵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人们通过对产品品质的感受来产生购买的欲望。其实,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 然而,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审美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即主体与客体漫长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也可以具体到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艺术设计是现代

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精神功能和物质功能的完美有机结合。我们知道,设计服务于生活并与生活紧密结合,艺术设计将艺术的形式美感融合在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之中,从而使设计不仅有了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了一定的审美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以及经济、文化的日趋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对精神文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前提下还需越来越高的审美功能。 我国的艺术设计是在1998年得到最终确立的,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图案到实用艺术到工业艺术再到改革开放后工艺美术和美术设计的过渡。袁熙旸在论文中给予“艺术设计”较为全面的描述:“所谓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说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际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创造性活动。艺术设计的外延较为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从其功能与审美并重的根本属性看,它既包含功能性较为突出的实用品的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创作,从其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发展属性看,它既包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2019年精选文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 探讨 2001 年 5 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 主渠道,并要求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将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开设为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 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为一体的 综合性课程,它的这一特性要求担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这一课程教学任务的教育者需明确这门课程的特点、内容,掌握科 学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开设此课程的目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的探讨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身的特点,有相关研究者以大 学生为被试做了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 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程,它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 掌握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体系,教学的重点也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 定义和概念,它是一门集知识型、体验型和操作型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有操作和体验环节,目标 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 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必须以大学 生为主体,必须要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规律,并据此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和安排教学内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 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始终把握好以大学生为主体这一重要原则,要结合实际,重视大学生对这一课程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现有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 学内容的需求相对来说较为分散,他们认为最需要讲授的心理健 康教育内容依次为: 1.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区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对他人情绪认识与反应的能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学习能力还 有待提高,在很多方面不够成熟,鉴于这种特点他们面对挫折时体验会更深刻、持久,心理上也就更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 2.人际沟通与交往。大学时期是人际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 时期,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对于人际沟通和交往的需求明显增长,普遍认识到了学习和掌握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活和今后 成长的重要性。然而,长期的校园生活、单纯的学习环境使大学 生和社会脱节比较严重,大学集体生活又使他们缺乏个人空

最新绘画心理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精

绘画心理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程中的应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因具有系统性强、覆盖面广、能够正面引导等优势,目前被认为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1]。而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化、多样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亟待提高的严峻现实,以及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参与度与投入度不高,课程效果达不到目标要求的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笔者尝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入绘画心理治疗,绘画心理治疗是一种应用性强并具有独特优势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将绘画治疗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绘画心理治疗的概述 (一)绘画心理治疗的概念 绘画心理治疗是表达性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绘画在本质上是心理活动状态、性格和气质、情绪情感、对个体潜在影响等方面的外化的表征;绘画心理治疗就是对难于言表的内心世界,通过运用艺术元素和图像加以外化,使作画者内心得到释放的过程,同时,通过建立合理的认知,达到身心疗愈的效果[2]。 (二)绘画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绘画心理治疗以心理投射理论和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分工作为其理论基础。投射源于人类心灵外显于对象化的需要,是将内在意象赋形的过程。绘画心理治疗以分析心中的心理投射作为基础,认为投射是无意识地表现自身内在心理活动,是内在情绪、人格、欲望、本能等在意识中的反映,梦境、幻觉、妄想等都可以理解为心理投射,同样,投射的产物也能够以艺术的形式存在[3]。绘画作为心理投射的一种技术,与经典的罗夏墨迹测试以及主题统觉测试一样,是科学的、有效的心理测验及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具。 1961年,美国生理家罗杰斯・斯佩里(Roger. Sperry)等的裂脑人实验,证实了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分离。研究发现左、右半球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功能发生分化:左侧半球主要与语言信息、逻辑分析、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