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

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

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
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

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

摘要: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于外界的不良环境会产生一定的防御机制。综述了干旱、高盐、低温对植物的危害及植物的抗逆性应答反应,以及水杨酸和脱落酸在逆境胁迫中发挥的作用。关键词:植物,抗逆性,水杨酸,脱落酸

逆境指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又简称胁迫。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干旱、盐碱、低温、重金属以及病原物入侵等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植物水分亏缺,从而产生渗透胁迫,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反之,植物经过长期的逆境锻炼也进化产生了一系列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即植物的逆境适应性。其包括避逆性和抗逆性2个方面。避逆性是指植物整个发育过程不与逆境相遇,而是在逆境胁迫到来前已完成生其生活史,但不是普遍现象,只存在于少数植物。而抗逆性是指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或耐受能力,简称抗性,包括御逆性和耐逆性。抗性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遗传特性,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也是绝大多数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普遍方式。同样,激素水杨酸( Salicylicacid, SA) 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均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激素,不仅能调节植物的一些生长发育过程,还在植物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从干旱胁迫、盐胁迫、低温胁迫、重金属胁迫以及病原物入侵等方面简要介绍植物的抗逆生理及机制,同时也介绍了SA、ABA在植物抗环境胁迫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抗逆性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

1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 干旱对植物的伤害

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在所有的非生物胁迫中占首位,仅次于生物胁迫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当植物耗水量大于吸水量时,植物体内就会发生水分亏缺,面临干旱胁迫。当植物细胞失水达到一定程度时,膜的磷脂分子排列发生紊乱,膜蛋白遭破坏,使膜的选择透性丧失;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也被破坏,会使叶绿体类囊体片层数目减少、扭曲,使线粒体内嵴数量减少,细胞核核膜模糊,染色体凝聚,合成酶类活性下降,光合作用下降。

1. 2植物的抗旱反应

干旱胁迫时,植物的形态结构、渗透调节等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抗旱性强的植物根系和输导组织较发达,表皮绒毛多,角质化或膜脂化程度高,叶片细胞体积/表面积比值小,等这些都有利于增加水分的吸收,减少水分的散失。而且植物在面临干旱胁迫时,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会发生重新分配,茎和新叶会从老叶、花、果实中吸收水分和营养。在受到轻度干旱胁迫时,植物能够诱导细胞内发生溶质积累,通过渗透调节降低水势,从而保证组织水势下降时细胞膨压得以维持。植物的渗透调节主要通过亲和性溶质的积累而实现。这类亲和性溶质主要包括脯氨酸、甘露醇、多胺等小分子有机物,它们的大量积累不但不会破坏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反而表现出良好的亲和性,有助于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对水分的吸收。

1.3 水杨酸与植物的抗旱性

SA 的类似物乙酰水杨酸能改善干旱条件下小麦叶片的水分状况,保护膜的结构。1%的乙酰水杨酸拌种处理玉米种子,可提高玉米幼苗叶片抗脱水能力。根据陶宗娅等的研究,用含1.0mmol/L SA的不同渗透势PEG溶液漂浮处理小麦幼苗叶片,结果表明:SA 降低了叶片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轻度胁迫下SA对稳定膜结构和功能有一定作用,在较严重的渗透胁迫和SA 处理下叶片失水量、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有所增加,H2O2和O-2积累也较快,但与不加SA处理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仍较高,脂质过氧化程度稍有加重。不同条件下SA在参与和影响植物代谢过程中信号传导途径及其对代谢调控的机理可能存在差异。又如,外源SA 及其类似物的作用位点之一可能在细胞膜上,引起跨

膜电势快速去极化,从而增加膜透性,使K+等小分子物质的外渗量增加。大量外渗的K+ 等物质可能进一步降低溶液渗透势,增加渗透胁迫强度。

1.4脱落酸与植物的抗旱性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Wright 和Hiron就证明渗透胁迫可诱导细胞合成ABA,ABA 积累与植物品种间抗旱性强弱有关,ABA 含量可作为抗旱性鉴定的评价指标之一。随后,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ABA能明显减少叶片水分蒸发,降低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加叶片细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诱导生物膜系统保护酶SOD形成。下叶片内ABA含量升高,保卫细胞膜上K+外流通道开启,外流K+增多,同时K+内流通道活性受抑,内流量减少,叶片气孔开度受抑或关闭气孔,因而水分蒸腾减少,最终植物的保水能力和对干旱的耐受性提高。

2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2.1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土壤盐分过多时会对植物造成盐害。一般情况下,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20% ~0.25%时,就会引发盐胁迫。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作用分成2类:一类是盐离子本身对植物的毒害,包括对质膜的破坏和对代谢的干扰;另一类是盐离子引发的2种次生毒害作用,渗透胁迫和营养缺乏胁迫。而且,由于对植物的胁迫及伤害导致植物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受抑制,蛋白质开始大量分解,游离氨基酸、酰胺和氨含量上升,产生氨毒害,使得植物生理代谢紊乱。

2.2 植物的耐盐反应

植物为适应盐胁迫环境,有其自身的一套适应机制。主要分为对盐离子伤害的调控和渗透作用的调节。在盐胁迫下,细胞膜上的Ca2+及细胞质内Ca2+水平变化是引发代谢调节的重要标志。植物可以通过增加膜结合Ca2+量来提高逆境下膜的稳定性,且外源Ca2+浓度的增加也可以作为一种刺激,改变某些蛋白质翻译转录过程,诱导新的胁迫蛋白产生,提高植物抗逆性。也有研究表明,在盐胁迫下,金银花叶片绿原酸含量呈短期内低盐下降,高盐上升的趋势,也表现出对逆境的一种适应。

2.3 水杨酸与植物的耐盐性

在植物抗病研究中,人们发现SA及其类似物往往诱导植物产生抗盐性状,如诱导气孔关闭,降低叶片蒸腾强度,提高膜质不饱和度,降低细胞内电解质的外渗,还能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参与植物细胞线粒体抗氰呼吸和非磷酸化途径,以及植物体内茉莉酸代谢。目前,关于SA诱导植物抗盐性方面的报道不是很多,根据宋景芝等人的研究,在盐胁迫条件下,SA能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降低幼苗叶片质膜透性和盐胁迫对细胞膜的伤害,提高幼苗体内SOD、POD等细胞保护酶的活性,减少膜脂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的积累,降低Na+和提高K+的向上运输选择。

2.4 脱落酸与植物的耐盐性

许多研究显示,ABA能够提高植物对盐胁迫的抗性,缓解盐分过多造成的渗透胁迫和离子胁迫,维持水分平衡,从而减轻植物的盐害。外施ABA能引起胡杨气孔阻力上升,抑制气孔开度,从而减少叶面蒸腾失水,维持叶片中的正常含水量。ABA也可减少由质流所造成的被动吸收的盐分积累和降低木质部汁液中的盐分浓度,因而盐分积累速率减缓,使胡杨有选择性地吸收大量的Ca2+和K+,从而拮抗盐离子的毒害,维护细胞膜的稳定性。也有研究表明,外源Ca2+、ABA和H3PO4可以明显缓解盐碱胁迫对羊草生长的抑制作用,这主要是通过渗透调节作用。促进植物对K+、NO3-吸收,提高羊草体内K+、Na+、氮的含量,从而拮抗盐离子的毒害,稳定细胞膜。

3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3.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类。冷害是热带、亚热带喜温植物及生长旺盛的温带植物,突然遭到0℃以上低温或低温反复侵袭造成的伤害。冻害是指植物受到冰点以下的低

温胁迫,发生组织结冰而造成的伤害。冷害和冻害都会使植物的各项活动减缓或停止。低温首先损伤细胞的膜体系,从而导致体内生理生化过程的破坏,低温引起细胞各种膜结构的破坏是造成植物冻害损伤和死亡的根本原因,而质膜是这种破坏的原始部位。伤害性低温不仅会引起膜脂的相变,而且会引起膜蛋白的变化,包括膜蛋白的构型变化以及膜蛋白和膜脂相互关系的变化,引起膜蛋白的迁移运动。

3.2 植物的抗低温反应

冷害发生时,植物体主要通过产生各种功能分子或改变某些分子的状态来对抗低温。低温时,植物体内的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W-3-脂肪酸去饱和酶等能催化膜中脂肪酸的去饱和反应,增加质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而提高了植物的抗冷性。RNA、rRNA 和mRNA 含量也有所上升,核糖体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转录系统在低温下的稳定性。抗寒性较强的植物常通过回避细胞内结冰、避免脱水胁变和忍耐细胞脱水胁变的方式抗冻。植物避免细胞内结冰的方法有4条途径:一是提高细胞液的浓度,降低冰点;二是使细胞内的水流到细胞外结冰;三是细胞液的过冷却;四是水的玻璃态化。其中细胞外结冰和细胞液的过冷却是植物避免细胞内结冰伤害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两种适应机制。

3.3 水杨酸与植物的抗寒性

SA在低温胁迫期间对细胞膜和一些光合功能提供了保护作用。外源SA处理幼苗叶片,同时增加了ASA和脱氢抗坏血酸(DHA) 、脯氨酸的含量,使叶片中总抗坏血酸含量增加,有效抑制了低温逆境中的氧化程度,减少了活性氧对细胞的伤害,提高了植物的抗性。外源施加SA及其类似物均能减轻玉米幼苗遭受低温胁迫的毒害症状。同样也能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性指数,降低低温胁迫对细胞膜的伤害,提高萌发种子的α-淀粉酶活性。也有研究表明,SA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起信号分子的作用。康国章等与Ding等的研究还发现高浓度的SA能增加低温胁迫期间电解质的泄漏,加剧冷害。这表明SA的抗冷作用可能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通过诱导某种防卫反应来提高植物的抗冷性。

3.4 脱落酸与植物的抗寒性

在低温锻炼时,抗寒性强的品种比抗寒性弱的品种易诱导积累ABA。刘德兵等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喷洒香蕉幼苗后,模拟自然降温过程进行冷胁迫处理,发现不同浓度的脱落酸均不同程度地提高香蕉幼苗冷胁迫期问叶片SOD 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细胞质泄漏,减缓叶绿素降解,减少叶片萎蔫面积和死亡率,从而缓解了低温对香蕉幼苗的冷伤害程度,其中以浓度为20mg/L 的脱落酸保护效应最明显。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与研究层面的逐步拓宽,很多科学研究数据表明,ABA 与植物的抗寒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徐利利等通过电导法测定经不同浓度脱落酸水培的3 种木樨科植物在3 种低温条件下受伤害的程度。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冰冻时间越长,植物受伤害程度越大;在适合范围内,脱落酸浓度越大,植物受伤害程度越小,抗逆性越强;水培时间越长,伤害度越大。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土壤和水分环境的逐渐恶化,干旱、低温胁迫、盐胁迫等问题也日趋严重,对植物保护和农林业生产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虽然对植物在逆境环境下的生理变化及抗逆反应的研究已较成熟,但尚未将所有生理生化变化的分子机制研究透彻。因此,对植物在逆境下产生了许多与抗逆反应相关的功能蛋白质,定位编码它们的基因,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其转化到其他植物中,得到具有复合抗性的植株,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许多科学家都对SA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SA作为一种新的内源激素,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调节植物的各种生理代谢过程,要全面了解SA诱导植物抗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对于ABA对植物的抗性生理机制的了解也是从微观到不断深入。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量科学实验已经证实其合成关键基因受环境胁迫诱导,但在分子水平上的诱导表达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所以,对于在分子水平上研究ABA对于植物的抗逆

性的影响的作用和机制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毕黎明,刘伟丽,李杨瑞.甘蔗抗旱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5):522-527.

[2]郭卫东,沈向,李嘉瑞,等.植物抗旱分子机理[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7(4):102-108.

[3]齐宏飞,阳小成.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2):13943-13946.

[4]姜立智,梁宗锁.干旱胁迫对植物基因的诱导及基因产物的变化[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19 (3):87 - 91.

[5]陶宗娅,邹琦,彭涛,等.水杨酸在小麦幼苗渗透胁迫中的作用[ J].西北植物学报, 1999, 19( 2) : 296- 302.

[6]康国章,孙谷畴,王正询.水杨酸在植物抗环境胁迫中的作用[ J ].广西植物, 2004124 (2) : 178~1831.

[7]李德红,潘瑞炽.水杨酸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5,31( 2):144- 149.

[8]夏汉平,刘世忠,敖惠修.香根草等三种植物的抗盐性比较[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5):818-825.

[9]张春光,荆红梅.水杨酸诱导植物抗性的研究进展[ J ].生命科学研究,200115 (3) :295~3021.

[10]张士功,高吉寅,宋景芝.水杨酸和阿司匹林对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的作用[ 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9,35( 1 ):29 -32.

[11]康国章,孙谷畴,王正询.水杨酸在植物抗环境胁迫中的作用[ J ].广西植物,2004124 (2):178~1831

[12]王利军,战吉成,黄卫东.水杨酸与植物抗逆性[ 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138 (6):619~6241.

[13]赵琳,郎南军,温绍龙,等.云南干热河谷4种植物抗旱机理的研究[ J ].西部林业科学,2006,35 (2):9 - 15.

[14]刘红娟,刘洋,刘琳.脱落酸对植物抗逆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J ].生物技术通报,2008,6:7-9.

[15]陈善娜,郭浙红,沈云光,等.在低温胁迫下外源ABA对高原水稻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影响.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8(2):167~172.

[16]陈娜,郭尚敬,孟庆伟.膜脂组成与植物抗冷性的关系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J ].生物技术通报,2005(2):6-9.

[17]MAHAJAN S,TUTEJA N. Cold,salinity and drought stresses:An overview [J].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2005,444(2):139-158.

[18]GLASS A D M. Inf luence of phenolic acid on ion uptake. ?. Depolarizationof membrance potentials [ J ] . Plant Physiol , 1974,54: 855- 858.

[19]HOEBERICHTS J A, HULSEBOS Th J H , VAN WEZENBEEK PMGF, et al . The site of act ion of 2, 4-dinitrophenol and salicylic acid upon the uncoupler-induced K+ ef flux from non-met abolizing years[ J] . Bilchem Biophy Act a , 1980, 595: 126- 132.

[20]MACRI F, VIANELLO A, DENNAXIO S. Salicylat e- collapsed membrane potent ial in pea stem mitochondria[ J] . Physiol Plant ,1986, 67: 136- 140.

[21]PAUL M,HASEGA W A,RAY A.Plant cellular andmolecular responses to high salinity

[J].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l,2000,51:463-499.

浅析植物抗逆性

浅析植物抗逆性 摘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人们对植物抗性的研究逐渐转入基因层面,现在已能够将多种抗植物病虫害的基因转入目的植物中,但日益引起关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发掘植物自身抗性资源便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植物;抗逆性;基因 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凡是地球上现存的植物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有利性状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加强,不利性状不断被淘汰,就会形成对某些环境胁迫因子的抵御能力,表现为抗逆性。如植物的抗虫性,抗旱性等。 一.植物抗逆性的利用 1. 植物抗逆性与农业生产 早在中国的古代,农耕工作者们就开始认识和利用植物的优良的抗逆性。《齐民要术》中记载要把作物的抗旱性,抗涝性和抗虫性等作为评价和选择种子品种优劣的标准。并对八十六种物粟的抗逆性特点进行了明确的指出。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在品种选育上的一个重要标准。 时至今日,研究和利用植物的抗逆性意义更是重大之至。化肥、杀虫剂等大量化学试剂的使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破坏,人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选择性利用植物自身的抗虫品种而得到优质高产的品系。减少或杜绝了杀虫剂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减少了环境污染,对虫害获得持久的仿效,而且不需要入则的技术即可达到防治目的。这是抗性研究而以长期坚持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如利用植物的次生性物质在植物抗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为毒素而直接作用于昆虫,如生氰糖苷,作为阻食剂会影响昆虫对食物的利用;又如酚类物质能阻碍昆虫的消化;作为生长调节剂能影响昆虫的变态发育。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编码这些抗性的特异基因进行克隆转移到其它植物细胞中,转录出相应的蛋白产物。起到抗性的作用。 2.植物抗逆性与环境 在对不同污染点30种绿化植物的叶面积、FV/Fm、叶片细胞膜渗漏率及光和色素含量相对清洁对照点华南植物园的差异。结果显示,大气污染条件下,绿化植物叶片的生长收到限制。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下降,光合色素发生降解,细胞膜受到伤害。实验证明,根据不同植物在同种污染物作用下的伤害阙值不同,可以确定不同物种对此污染物的抗性等级。由于测定大量植株多项指标的伤害阙值不可行,因此可根据污染点与对照点相对值的大小判断植物抗性。实验数据表明,同一住屋不同生理指标对环境污染的响应不相同,从而,得到的抗性等级不同,本实验中只有少数生理指标反映出相同的抗性等级。大气状况使FV/Fm 等七个分析参数产生极显著差异,说明,大气污染直接影响这7个生理指标,子评价大气污染状况及植物

园艺植物研究法考试复习资料

《园艺植物研究法》 考试复习资料 A 名词解释 1、园艺(Horticulture):指园艺生产即种植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等的技能和艺术,可相应地分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和观赏园艺。 2、科学(Scientia, Science):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或学问,是世界观、社会意识、人类经验总结、技术预测、人类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有关客观世界规律及其改造途径的学问。 科学的基本组成成分—① 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包括人的理论、思想和方法)。② 文献资料:参考文献(如书刊、杂志或其它信息资料)。③ 工具(仪器):仪器设备、各种原材料及用品等。 3、技术(Technology):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它方面的操作技巧,是可以买卖的物品和方法。 4、研究(Research—advanced study of a subject so as to learn new facts or scientific laws):对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进行探索性的考察。科学研究:就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新知识的探求。 5、观察: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直接感受观察对象提供的信息过程。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得感性材料最起始的手段,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必要步骤,各门学科都要用到它。观察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所以有人说“科学研究开始于观察。” 6、调查总结研究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条件(如自然和人文条件),通过系统调查,总结规律,提出措施或技术的方法叫调查总结研究法。 指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对果树本身、栽培技术、生产效果等进行系统调查、观测、记载,并根据结果进行概括总结、综合分析,以探索果树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等,为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7、田间试验法:指在大田的自然环境中,进行人为的处理与控制,以差异对比法的基础,以果树本身作为指示者进行一系列处理、观察、比较,来客观评定不同处理的效果与反应。 8、实验室实验:在完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果树本身和生产栽培的各种问题,从中找出规律。 9、植株类型(株型):在一定立地条件下,植株与其环境长期适应所形成的植株营养水平与结构类型。 10、树势:指果树生长势的强弱或果树生长发育状况的好坏。它是用新梢年长量和其它指标来表达的,用生长和结果的关系不划分的。四级:旺—壮—中—弱;三至五级:强—中强—中—中弱—弱 11、叶面积系数:叶面积总和/取样的土地面积 12、产量:分为生物学产量、果实产量、市场产量、可利用产量、经济产量。 (1)生物学产量:从栽植到砍伐时的单位面积上的干物质量 (2)果实产量:生产期间的鲜果总量 (3)市场产量:按贸易等级和大小划分的有上市能力的果实量 (4)可利用产量:上市产量中可作为加工的那部分产量 (5)经济产量:一年生产经济器官的数量叫经济产量。 13、经济产量:一年生产经济器官的数量叫经济产量。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光合产量-消耗) ×经济系数=[(光合面积× 光合时间× 光合能力)-消耗] ×经济系数 14、果树营养诊断:就是从果树长相、物质种类和数量、植株形态来判断在各种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和创造高产、稳产、优质所需物质的程度和反应,即通过各种方法调查判断植物的营养状况是处于缺乏、适当或过剩,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15、试验设计:试验设计是指试验研究工作开展之前,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结 合园艺植物的特点和实验的实际条件来对试验做全面的规划和统筹安排,制定出合理的实验计划。 16、实验方案:指根据实验目的与要求而拟定的进行互相比较的一组试验处理的总称。它是整个实验工作的核心部分。 17、科技论文:又叫科学论文,是科学研究论文和技术试验报告的总称,是科技人员以文字形式总结成果、发展理论和阐明学术观点的论理性文章。

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艺术与研究(doc 7页)

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艺术与研究(doc 7页)

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艺术与研究 摘要:回顾了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的历史, 剖析了我国植物造景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探讨了园林植物造景的主要作用。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特征与手法。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现状,探讨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造景传统园林 1、园林植物造景涵义和发展 1.1 园林植物造景涵义 园林植物造景[1],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园林植物景观。 1.2 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的发展 我国的古典园林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2]。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园艺术,到宋代就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清代中叶以后,更是中国园林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现存的古典园林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纵观园林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其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取决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经济技术水平。 1.2.1 殷商至秦汉时期园林植物造景 上世纪70 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发掘中,获得一块刻有盆栽花纹的陶块,可见,早在7000 年前我国就有花卉栽培了[3]。然而,园林植物在各个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的加深和发展。我国最早的园林形式是囿,出现在殷商时期,它是将一定地域加以范围,让花草果木、鸟兽鱼虫滋生繁育,并挖池筑台,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后来统称园囿,以后则发展为以种植观赏花木为主的园苑。在长达五六百年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我们从闻名中外的《诗经》中可知此时园林植物主要是为人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V A菌根真菌对植物吸收能力及抗逆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接种菌根真菌是一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新方法。V A菌根侵染能扩大寄主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能够改善水分运输,抵抗水分胁迫,提高植物抗旱性能;能够增强植物对矿物元素和水分的吸收能力,改变菌根根际土壤环境,并在根际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V A菌根真菌也可通过植物根系获得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物质,从而形成营养上的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生长所必需的氮等矿物营养;增强寄主植物光合作用及水分循环运转;提高植物对各种病虫害的抗性。可见,V A菌根真菌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电场处理对毛乌素沙地沙生植物抗逆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自2002年以来,将电场技术应用于毛乌素沙地沙生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结果表明,恰当的电场处理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及苗的生长,增强了其抗旱抗寒能力。 多胺与植物抗逆性关系研究进展 在逆境条件下,植物会改变生长和发育类型以适应环境。许多研究表明,在各种逆境协迫下,植物体中多胺水平及其合成酶活力会大量增加,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提高其抗逆能力,这种反应对逆境条件下的植物可能有意义。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多胺之所以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其机制可能是:①通过气孔调节和部分渗透调节控制逆境条件下水分的丢失。Liu等的研究表明,多胺以保卫细胞中向内的K+-通道作为靶点,调节气孔的运动[10]。多胺还可作为渗透调节剂,其积累可增加细胞间渗透,部分调节水分丢失。②调节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多胺可与膜上带负电荷的磷脂分子头部及其他带负电的基团结合,影响了膜的流动性,同时也间接地调节膜结合酶的活性。③多胺可影响核酸酶和蛋白质酶特别是与植物抗逆性有关的保护酶活性,保护质膜和原生质不受伤害。④清除体内活性氧自由基和降低膜脂过氧化。⑤调节复制、转录、翻译过程。 尽管多胺对植物抗逆性起积极作用,但植物的各种抗性性状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很难用转基因的方法将如此众多的外源基因同时转入一种植物中并进行表达调控,更何况还有很多与抗性有关的基因尚未发现,这说明植物抗性机制是复杂的。迄今,多胺合成代谢中的3个关键酶ADC、ODC、SAMDC已在许多植物中得到了纯化和鉴定,它们的基因也从多种植物中克隆,并采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了一些认为多胺可提高植物抗性的证据,但多胺在植物中的载体是什么,植物对多胺的信号感受和传递途径怎样,多胺通过怎样的信号转导通路作用于植物的抗性基因,作用于哪些抗性基因,进而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控制胁迫蛋白的水平,都还不清楚。因此,采用各种手段,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多胺对植物作用的多样性和提高植物抗胁迫的分子机制、多胺作用的信号转导是值得考虑的 多效唑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多效唑是英国ICI有限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出的一种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和广谱性的杀菌剂[1],因此它对多种植物都有调节生长的效应。多效唑还能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的代谢和结构变化,增强植物的抗逆性[2],并兼有杀菌作用。本文仅就多效唑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方面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钙与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钙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植物在缺钙条件下,出现与缺钙有关的生理性病害,如苹果果实缺钙可导致苦痘病、水心病和痘斑病等在采前或贮藏期间的生理病害[1]。早在19世纪,钙就被列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并与氮、磷、钾一起称为“肥料的四要素”。钙有“植物细胞代谢的总调节者”之称,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钙能与作为胞内信使的钙调蛋白结合,调节植物体的许多生理代谢过程[2,3],尤其在环境胁迫下,钙和钙调素参与胁迫信号的感受、传递、响应与表达,提高植物的抗逆性[4]。近十几年来,有关钙素营养生理及钙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已取得许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目前,国内外对钙生理及抗逆性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前人的工作主要侧重于外源钙对植物的影响,对细胞内钙的作用的细节研究得不够深入细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1)植物是如何感受到逆境信号以及这些信号是如何由激素传导的;(2)激素是如何把逆境信号通过细胞膜传递给钙信使系统的;(3)钙信使系统如何一步步激活靶酶将逆境信号转变为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从而使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4)钙信使系统与其它胞内信使是如何一起协调调节植物激素的生理反应的。相信随着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们对以上这些问题一定会有日益透彻的认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使钙生理及抗逆性的研究更加深入,使钙素营养的研究和应用走向新的辉煌 硅与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果聚糖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及相应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果聚糖是一类重要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其在植物中的积累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本文除了介绍果聚糖的有关知识外,重点综述了果聚糖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并从果聚糖对渗透的调节,对膜的保护,在低温、干旱条件下果聚糖相关酶活性变化方面阐述了果聚糖抗旱、抗寒机制。此外,综述了提高果聚糖积累方面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园林植物造景的涵义和发展概述

园林植物造景的涵义和发展概述 1园林植物造景涵义和发展 1.1园林植物造景涵义 园林植物造景,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园林植物景观。 1.2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的发展 我国的古典园林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园艺术,到宋代就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清代中叶以后,更是中国园林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现存的古典园林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纵观园林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其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取决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经济技术水平。 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发掘中,获得一块刻有盆栽花纹的陶块,可见,早在7000年前我国就有花卉栽培了。然而,园林植物在各个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的加深和发展。我国最早的园林形式是囿,出现在殷商时期,它是将一定地域加以范围,让花草果木、鸟兽鱼虫滋生繁育,并挖池筑台,以供

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后来统称园囿,以后则发展为以种植观赏花木为主的园苑。在长达五六百年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我们从闻名中外的《诗经》中可知此时园林植物主要是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其中桃、李、棠棣、木瓜、梅等已成为众人喜爱的观赏花木。据载:吴王夫差曾造梧桐园(今江苏吴县),会景园(在嘉兴),记载中说:“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这说明当时造园及花木配置已具相当高的水平。战国时期,屈原《离骚》载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里已明确提到木兰与菊花已成为观赏植物[4]。 秦汉期间,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园林植物的种与品种都很繁多,引种驯化活动也十分频繁,此时人们对植物是综合利用:观赏、食用及提供生产资料等。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我国就有了街道绿化。 1.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植物造景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自然山水园林的出现,人们对植物在园林中的造景也愈加讲究。《洛阳伽兰记》中记载:“当时四海晏请,八荒率职......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夸,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入其后园,见沟读赛产,石蹬碓尧,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可见此时园林中树木很多,配置上已很讲究意境。西晋大官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无时无刻不在自身所处同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自然生态系统中与植物相关的因子多种多样,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植物对每自然界中的一个因子都有一定的耐受限度,即阈值。一旦环境因子的变化超越了这一阈值,就形成了逆境。因此,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逆境是不可避免的。植物在长期与自然界相抗争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自我保护机制,从感受环境条件的变化到调整体内新陈代谢,直至发生有遗传性的根本改变,并且将抗性遗传给后代。研究逆境对植物造成的伤害以及植物对此的反应,是认识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也为人类控制植物的生长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以下从逆境引起的膜伤害、细胞内生化效应等方面探讨植物抗逆生理学的一些重要问题。1逆境引起的膜伤害 1.1影响膜透性及结构 细胞膜作为联系植物细胞与外界的介质,它的组成、性质与细胞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而外界环境对植物的胁迫危害,首先在膜系中有所表现。干旱、低温、冻害、高盐碱度等几种胁迫,无论是直接危害或是间接危害,都首先引起膜通透性的改变。至于膜上酶蛋白的变化以及脂类的组成也可随着胁迫的深化而有所改变,目前,这方面研究最深入的是低温引起膜脂相变的假说[1]。在此之后,大量试验证明,膜脂的组分和结构与抗冷力密切相关。构成膜脂的多种磷脂中,磷脂酰甘油(PG 起主导作用,膜脂相变温度的差异来自饱和度及相变温度较高的PG,抗冷性强的植物膜脂不饱和度高,相变温度低,其膜脂可在较低温度下保持流动性,维持生理活动功能。另外,当植物处于高盐的环境时,植物的水通道蛋白将会产生作用。水通道蛋白是一类特异的、高效转运水及其它小分子底物的整合膜蛋白,在植物中具有丰富的亚型。水通道蛋白通过转录调控、门控机制、聚合调控、重新定位等多种活性调控方式影响细胞膜系统的通透性,参与调节植物的水分吸收和运输。盐害引起渗透胁迫、离子毒害、活性氧胁迫,影响植物生长;水通道蛋白通过多种调控方式,全程参与植物的盐胁迫应答[2]。

植物抗逆性

植物抗逆性 姓名:班级:学号:摘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人们对植物抗性的研究逐渐转入基因层面,现在已能够将多种抗植物病虫害的基因转入目的植物中,但日益引起关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发掘植物自身抗性资源便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植物;抗逆性;基因 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凡是地球上现存的植物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有利性状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加强,不利性状不断被淘汰,就会形成对某些环境胁迫因子的抵御能力,表现为抗逆性。如植物的抗虫性,抗旱性等。 一.植物抗逆性的利用 1. 植物抗逆性与农业生产 早在中国的古代,农耕工作者们就开始认识和利用植物的优良的抗逆性。《齐民要术》中记载要把作物的抗旱性,抗涝性和抗虫性等作为评价和选择种子品种优劣的标准。并对八十六种物粟的抗逆性特点进行了明确的指出。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在品种选育上的一个重要标准。 时至今日,研究和利用植物的抗逆性意义更是重大之至。化肥、杀虫剂等大量化学试剂的使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破坏,人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选择性利用植物自身的抗虫品种而得到优质高产的品系。减少或杜绝了杀虫剂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减少了环境污染,对虫害获得持久的仿效,而且不需要入则的技术即可达到防治目的。这是抗性研究而以长期坚持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如利用植物的次生性物质在植物抗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为毒素而直接作用于昆虫,如生氰糖苷,作为阻食剂会影响昆虫对食物的利用;又如酚类物质能阻碍昆虫的消化;作为生长调节剂能影响昆虫的变态发育。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编码这些抗性的特异基因进行克隆转移到其它植物细胞中,转录出相应的蛋白产物。起到抗性的作用。 2.植物抗逆性与环境 在对佛山市不同污染点30种绿化植物的叶面积、FV/Fm、叶片细胞膜渗漏率及光和色素含量相对清洁对照点华南植物园的差异。结果显示,大气污染条件

2植物资源学-第四章药用植物资源(简)共14页

第四章药用植物资源 第一节概述 药用植物的定义:是指具有治疗、预防疾病和对人体有保健功能的一群植物。如首乌、扛板归、鱼腥草等。 或:是指含有药用成分,具有医疗用途,可以作为植物性药物开发利用的一群植物。 一、药用植物的分类 药材的分类: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 药用植物的分类: *按利用部位分类 *按药性分类 *按药味分类 *按用途分类 按利用部位分类: 1、全草类——积雪草、田基黄 2、及根状茎类——玉竹、商陆 3、茎、枝和树皮类——杜仲、三叉苦 4、叶类——枇杷叶、桑叶 5、果实和种子类——八角、青葙子 6、树脂和其他类——安息香、枫香、桃胶 7、花类—野菊花、木棉花、金银花 8、藻类和菌类——肉海藻、银耳 积雪草 按药性分类 1、寒性 2、凉性 3、热性 4、温性 药性——四性(四气) 即:寒、热、温、凉,也称四气。 有些药物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如梅叶冬青(岗梅根)、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或凉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 (如香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岗梅根

按用途进行分类 预防药: 预防感冒、流感、支气管炎、乙脑、流脑:大叶桉、板蓝根、大蒜、夏枯草抗癌药 南方红豆杉、喜树、长春花、白花蛇舌草、菝葜、地稔。 板蓝根 解表药——是指治疗伤风感冒的一类药物。 辛温解表药(发热轻、怕冷重、头痛身疼、口不渴的风寒症当用此药温散发汗): 桂枝、防风、生姜、葱白、苏叶。 辛寒解表药(发热重、怕冷轻、眼红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的风热症当用此药凉散发汗):薄荷、桑叶、葛根、柴胡、无患子、蔓荆子。 止咳化痰药 桔梗、半夏、水杨梅、白果、杏仁、枇杷叶。 清热药 适用于急性热病高烧、口渴烦躁、小便赤黄、咽喉肿痛、风火眼痛及慢性疾病的持续低热;血热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红疹以及热疮、疔疮、痈肿和痢疾等症。其中多数药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木芙蓉、一点红、菊花、叶下珠、淡竹叶、莲、青葙、绿豆、丝瓜、黄连、千里光、金银花、鸡矢藤、火炭母。 木芙蓉一点红 利水渗湿药 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尿血)、尿路结石: 车前草、冬瓜子、灯心草、赤小豆、三白草、积雪草、海金沙、革命菜. 车前草灯心草 祛风湿药 八角枫、半枫荷、五加皮、接骨木、络石藤、路路通、瓜馥木、红桂木、苏铁。 八角枫苏铁 安神药 一般用于失眠、心悸、头晕、烦躁不安、胸闷等症: 酸枣仁(190)、首乌藤、灵芝、景天三七 温里药 适应于身体怕冷、神疲无力、手脚冰冷、面色苍白、呕吐泄泻、大汗不止、心腹冷痛、水肿、脉象沉迟等虚寒病症: 干姜、肉桂、花椒、丁香、八角茴香、吴茱萸、山苍子。 丁香花肉桂 理血药

国外传统园林中的植物造景方法

一、国外传统园林中的植物造景方法 (一)日本园林中的植物材料 多数日本庭园里的植物配置常绿树,花木稀少。近代日本庭园,对植物配置追求简单而不繁杂,要有含蓄而不是显露,要朴实而不是华丽,要终年好景常在而不是过分突出季节变化,叶的色彩逐渐变换而不是落叶树那样骤然变叶形和叶色。但也有例外,槭树、吊钟花、冬青等,在庭园中是常见的树种,因为槭树有着丰富的叶品种,吊钟花不公开花细美而且主要是为了欣赏它的秋色叶,锯缘冬青主要是观赏它的在落叶后的红色浆果。受欢迎,庭园不可或缺,而且常加以整形而具有特殊风格。姿态优美的松常安置在主要地住成为构图中心。 在泷口有乔木格灌木丛的配置,部分遮掩瀑布以增进深度感。多采用槭树,可使其枝条伸出到瀑布前,如似在随跌下的水一般,从而冲破瀑布的单调,但既不可把瀑布全遮雠,也不可掩住了瀑布本身的美景部分。在石类笼旁一般植日本榧、松、柯树,用枝叶半遮光线,在池后边植槭树、落霜红以便有倒影。桥侧植柳、枫、槭树类,以便用枝叶部分遮掩桥身。花木类种植在远眺处,中间为开旷地,以欣赏盛花时的整体效果。大叶的棕榈及芭蕉常种植屋旁以便欣赏雨声,绿篱用的是耐火种类栎树、银杏、皂荚、桃叶珊瑚。 在日本庭园里,成丛的种植往往采取二对一,三对一,五对一等方式。丛植中的各株间距要使人们从任何角度都能看到全丛的条株树木。在池畔的树,有的不宜生长过高,不然会影响到湖边赏月。树丛本身不宜过密而影响通风,或不利于地形起伏的显出,也不宜过于稀疏导致树间关联中断。多株树或每个树丛不仅本身应是优美的,而且要使全园增色。这一丛对另一丛要难相互平衡,这个空间和另个空间相接。直线和弧线相连,空间和线条产生韵律等。总之要求多样中的统一。

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

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 摘要: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于外界的不良环境会产生一定的防御机制。综述了干旱、高盐、低温对植物的危害及植物的抗逆性应答反应,以及水杨酸和脱落酸在逆境胁迫中发挥的作用。关键词:植物,抗逆性,水杨酸,脱落酸 逆境指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又简称胁迫。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干旱、盐碱、低温、重金属以及病原物入侵等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植物水分亏缺,从而产生渗透胁迫,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反之,植物经过长期的逆境锻炼也进化产生了一系列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即植物的逆境适应性。其包括避逆性和抗逆性2个方面。避逆性是指植物整个发育过程不与逆境相遇,而是在逆境胁迫到来前已完成生其生活史,但不是普遍现象,只存在于少数植物。而抗逆性是指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或耐受能力,简称抗性,包括御逆性和耐逆性。抗性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遗传特性,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也是绝大多数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普遍方式。同样,激素水杨酸( Salicylicacid, SA) 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均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激素,不仅能调节植物的一些生长发育过程,还在植物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从干旱胁迫、盐胁迫、低温胁迫、重金属胁迫以及病原物入侵等方面简要介绍植物的抗逆生理及机制,同时也介绍了SA、ABA在植物抗环境胁迫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抗逆性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 1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 干旱对植物的伤害 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在所有的非生物胁迫中占首位,仅次于生物胁迫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当植物耗水量大于吸水量时,植物体内就会发生水分亏缺,面临干旱胁迫。当植物细胞失水达到一定程度时,膜的磷脂分子排列发生紊乱,膜蛋白遭破坏,使膜的选择透性丧失;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也被破坏,会使叶绿体类囊体片层数目减少、扭曲,使线粒体内嵴数量减少,细胞核核膜模糊,染色体凝聚,合成酶类活性下降,光合作用下降。 1. 2植物的抗旱反应 干旱胁迫时,植物的形态结构、渗透调节等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抗旱性强的植物根系和输导组织较发达,表皮绒毛多,角质化或膜脂化程度高,叶片细胞体积/表面积比值小,等这些都有利于增加水分的吸收,减少水分的散失。而且植物在面临干旱胁迫时,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会发生重新分配,茎和新叶会从老叶、花、果实中吸收水分和营养。在受到轻度干旱胁迫时,植物能够诱导细胞内发生溶质积累,通过渗透调节降低水势,从而保证组织水势下降时细胞膨压得以维持。植物的渗透调节主要通过亲和性溶质的积累而实现。这类亲和性溶质主要包括脯氨酸、甘露醇、多胺等小分子有机物,它们的大量积累不但不会破坏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反而表现出良好的亲和性,有助于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对水分的吸收。 1.3 水杨酸与植物的抗旱性 SA 的类似物乙酰水杨酸能改善干旱条件下小麦叶片的水分状况,保护膜的结构。1%的乙酰水杨酸拌种处理玉米种子,可提高玉米幼苗叶片抗脱水能力。根据陶宗娅等的研究,用含1.0mmol/L SA的不同渗透势PEG溶液漂浮处理小麦幼苗叶片,结果表明:SA 降低了叶片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轻度胁迫下SA对稳定膜结构和功能有一定作用,在较严重的渗透胁迫和SA 处理下叶片失水量、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有所增加,H2O2和O-2积累也较快,但与不加SA处理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仍较高,脂质过氧化程度稍有加重。不同条件下SA在参与和影响植物代谢过程中信号传导途径及其对代谢调控的机理可能存在差异。又如,外源SA 及其类似物的作用位点之一可能在细胞膜上,引起跨

植物景观调研

园林植物配植与造景课程 论文 题目:保定市涞水县滨河公园植物景观现状分 析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授课老师:

保定市涞水县滨河公园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摘要:通过对涞水县滨河公园的园林植物种类的现状调查, 分析了公园里园林植物的植物种类、配植形式、垂直结构、季相变化等特征, 并且对公园中的植物景观进行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 滨河公园的树木种类较少,地被植物应用缺乏,层次搭配、空间组织、色彩表现、季相变化等方面的设计布局较粗略, 因此, 在今后的园林树种的规划与设计中应当给予重视。 关键词:综合公园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The plant landscape status analysis of Bin he Park in Baoding city Laishui County Abstract: Through the plant species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of Bin he Park garden in the Laishui County, we analyze the park landscape plant species, plant form, vertical structure,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ark plant landscap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es of the park has less speci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round cover plants lack level collocation, spatial organization, color, seasonal vari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esign of the layout of low, therefore, the future landscape tree species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be given attention to.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park, plant landscap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景观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统筹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我国小城镇的数量和人口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 涞水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北端,总面积1650.5平方公里。自涞水县划为“环首都经济圈”以来,涞水县城房地产开发势头不减,新建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伫立在涞水县城。随着经济的发展,涞水县的城镇居民人口逐渐增加,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居住环境的生态要求也逐渐提高。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涞水县滨河公园位于县城东部,东临拒马河,西临东环,面积约2.1公顷,属于城镇绿地系统中的综合性公园。作为城镇建设用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城镇绿地,承担了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小城镇绿地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属性,包括物质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2]。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综合公园植物进行较系统的分类研究和造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构建优美的绿地植物景观,满足城镇居民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本研究以涞水滨河公园的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景观现状,比较其景观效果,推荐一些景观效果较好的植物配置模式,同时提出关于综

水杨酸诱导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水杨酸诱导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丁义峰刘萍*(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乡453007) 摘要水杨酸作为一种新型的植物激素,在植物抗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水杨酸在植物抗病性、抗旱性、抗盐性、抗高温、抗寒性、抗重金属胁迫、抗臭氧胁迫和抗紫外辐射方面作用的研究。 关键词水杨酸抗病性抗逆性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小分子酚类物质,化学名为邻羟基苯甲酸,是桂皮酸的衍生物。一般认为,SA的生物合成是走莽草酸途径,经反式桂皮酸,转变为香豆素或苯甲酸,最终形成SA。1828年,Johann Buchner从柳树皮中分离出微量的水杨醇糖苷;1838年,Piria将这种活性组分命名为水杨酸;1874年,首次合成了SA,其功效与1898年Ba-yer公司推出的阿斯匹林(Aspirin),即乙酰水杨酸(ASA)相似;之后,从各种植物(包括绣线菊属植物和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出SA。由于SA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含量很低的有机物,可在韧皮部运输,且在植物开花、侧芽萌发、性别分化等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992年Raskin提出可把SA看作是一种新的植物内源激素[1]。ASA和甲基水杨酸酯(MeSA)是SA的衍生物,在植物体内很容易转化为SA而发挥作用,可调控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2]。 目前,对SA在植物体内生理作用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它的抗逆性和信号转导方面[3]。抗逆性表现在SA 可以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前者主要是指SA对植物的抗病性,后者是指SA在植物抵抗干旱、盐渍、高温、冷害、重金属、臭氧和紫外辐射等逆境方面的作用。本文介绍了SA在诱导植物抵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 1抵抗生物胁迫 自然条件下,许多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等都可以寄生在植物体内或体表。由于植物具有有效的防御机制来抵抗病害的侵染,植物病害的发生率很低。大多数情况下,植物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被侵染部位会以局部组织迅速坏死的方式即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使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局部化,并在侵染部位形成枯斑来阻止感染范围的进一步扩散;在一定时期内,当该植物体再次经受同种病原物侵害时,不仅是侵染部位,未侵染部位也获得了对此种病原及一些类似病原的抗性,即产生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与HR和SAR相伴随发生的是病原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s)基因的表达[4]。 在具有同样防卫基因的情况下,植物抵御病原的多种防卫反应发生与否、或在防卫强度和速度上的高低和快慢差异的产生,可能是诱导防卫反应的信号存在差异。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刺激后,会产生一种较为明显的防卫反应———木质素的沉积,导致细胞壁的木质化,从而加强机械保护,阻止病害的进一步渗透。研究证明,这种防卫反应的发生与SA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如用0.01mmol/L SA处理后,叶片中木质素含量迅速增加,抗病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5]。 SA与植物抗病性之间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Vanloon首先提出SA与SAR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植物中可能有某种与SA作用相同的芳香族化合物,它的合成影响乙烯的生成,乙烯诱导PRs的积累[6]。 2抵抗非生物胁迫 2.1抗旱性近年来,随着植物旱害活性氧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外源活性氧清除剂作为抗旱剂应用于作物生产成为可能。研究表明,1%的ASA拌种处理玉米种子,可提高玉米幼苗叶片抗脱水能力,因此ASA 可作为一种外源活性氧清除剂使用[7]。不同浓度的SA喷施玉米叶片后,可以增强玉米幼苗积累可溶性糖和脯氨酸(proline),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下降,叶片内的水分含量升高,抗旱性增强[8]。 在植物体内,水分亏缺程度与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增加呈正相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组织的水分亏缺状况,是组织脱水的敏感标记[9]。用SA和8-羟基喹啉(8-HQ)处理玫瑰切花,其游离脯氨酸含量在前期保持较低水平,后期逐渐上升,说明SA和8-HQ处理能够提高游离脯氨酸含量,较好地改善切花组织的水分平衡状况延长玫瑰切花的保鲜时间[10]。 2.2抗盐性盐胁迫引发氧化胁迫,引起细胞代谢紊乱,最终抑制植物生长。植物抗病研究发现,SA及其类似物往往诱导植物产生抗盐性状,如诱导气孔关闭,降低叶片蒸腾强度,提高膜质不饱和度,降低细胞内电解质的外渗,同时还能提高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参与植物细胞线粒体抗氰呼吸和非磷酸化途径和植物体内茉莉酸代谢过程[11]。 盐胁迫下,0.1g/L的SA和0.2g/L的ASA处理能显著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提高萌发的小麦胚乳内α-淀粉酶的活性[12]。SA提高作

小学研究性学习,室内种植观赏植物研究,结题报告

《室内种植观赏植物种类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 指导教师:臧敬宣 组员:三四五年级学生 一、选题目的 (1)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研究当前我们的家庭室内主要观赏植物的种类及习性等相关知识。 (2)提高自己观察、收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合作精神,共同探究。 (4)通过亲自调查与访谈,了我们的室内主要种植绿色植物花卉,培养严谨求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5)让我们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规范,培养对于学术研究和初步兴趣,体验学术研究的成就感,初步养成良好的学术品质。 (6)通过成果展示提高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还能让我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保障条件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我们的观念已从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向着多元化发展,室内种植绿色花卉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了解的的人多。 2.各同学家中或多或少的都有种植的植物花卉,便于观察了解。 4.本组的成员都对花卉种植的知识十分感兴趣,并拥有一技之长。 5.老师对研究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给予了很多帮助。 三、设施过程 1.第一阶段

(1).为了了解为了了解当前我们身边的室内绿色植物种植情况,确立可行性方案。我们小组拟出一份调查问卷,对我校四五年级学生家中的室内绿色植物种植种类名称、数量做调查。调查结束后,我们对20分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初步了解我们身边的室内绿色植物种植情况,种类,增加活动积极性,提高团队凝聚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我们小组成员利用课余休息时间,通过询问家长,翻阅书籍,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等多种方式,基本了解了家居绿色植物花卉种类特点等知识。通过这一阶段的资料汇集,使我们对家居绿色植物花卉种植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并了解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眼界。 2.第二阶段 (1).接下来,我们准备走出校园,走进家居,在家长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走近家居绿色植物花卉,拍摄大量盆栽花卉的照片,“零”距离接触那些绿色植物花卉 (2).一些同学去采访家长,特别是家庭养殖绿色植物花卉较多的家庭,了解了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感受到家居绿色植物花卉给她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并对家居绿色植物花卉的功效做一定的了解。 3.第三阶段 我们进行了照片、记录的汇总。并对资料总结并分析,通过资料的总结,再次加强对家居绿色植物花卉知识的了解,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及技能。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心得,提出活动的优点与不足。接下来我们分别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并集体讨论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并结题。 四、数据分析

国外植物造景研究概述

国外植物造景研究概述 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划时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1900年己达13.6%,而1925年时这个数字己上升到了21%。城市的快速发展繁荣了经济,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同时期,生物学、博物学等科学迅速掘起,大机器生产对传统手工业和工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在问题和科学技术的双重催生下,19世纪初开始出现了包括植物造景在内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导致了传统植物造景的部分变革。 格特鲁德·杰基尔(Gertrude Jeky Ⅱ 1843~1932)在《花园的色彩》中指出:“我认为只是拥有一定数量的植物,无论植物本身有多好,数量多充足,都不能成为园林,充其量只是收集。有了植物后,最重要的是精心的选择和有明确的意图……对我来说,我们造园和改善园林所做的就是用植物创造美丽的图画。”安德森·杰克逊·唐宁(Andrew Jackson Downing 1815~1850)是美国著名的风景园林设计研究者和植物学家。在景观设计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即是雷普顿和劳顿风格的模仿者,又是美国景观风格的提倡者。1841年出版了其重要的学术著作《景观园林理论与实践》。对雷普顿的三项基本设计原则进行了新的阐述,他认为统一是建立设计的主导理念,多样是通过装饰和复杂激发的兴趣,协调是从属于整体布局需要的。1854年,奥姆斯特德主持修建了纽约中央公园,此后在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园运动,并逐渐影响到了世界其它各地。这时期植物造景在形式上虽然主要是沿袭自然式风景园的外貌,但在设计思想和植物群落结构上明显己有了更多生态的意识和相应的措施。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植物造景在形式上有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如英国园林设计师鲁滨逊(William Robinson 1838~1935)主张简化烦琐的维多利亚花园,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任其自然生长。尽管因为社会的发展未到一定阶段或由于植物景观在当时还主要被看成是一种园艺或生态环境,这种变革在当时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但他们的努力为其后园林形式上的革新作了必要的准备。 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大师丹.凯利(Dan Kiley)说:“恰当的植物造景能产生美感。例如:怎样选择植物材料的比例、尺度、质感、色彩,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搭配,都是设计人员应该精心考虑的。”风景园林师南希—A·莱斯辛斯基在《植

浙教版八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复习提纲修正版

八年级下科学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复习提纲 班级 姓名 一、土壤的成分 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 (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放入体积相同的 正方体铁块和土壤,慢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正好把它们浸没为止, 注水量的差值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 (3)土壤中的有机物:称取一定量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 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 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 很细的结晶物 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爆裂 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3、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土壤的组成 固体 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 土壤非生物 腐殖质(有机物) 液体:水 气体:空气 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 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二、各种各样的土壤 5、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 多少和排列方式 6、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类: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细) 7、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 8、 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9、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土壤分类 土壤性状 砂土类土壤 通气、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差; 黏土类土壤 保水、保肥性最好;通气透水性差; 壤土类土壤 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适于耕种 (1)图 (3)图 (2)图 (4)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