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中国画传承的意义

浅析中国画传承的意义

浅析中国画传承的意义

浅析中国画传承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8-12-17T09:35:19.273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9期作者:任文静[导读] 从古至今,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基于对传统技法和意象的传承

摘要:从古至今,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基于对传统技法和意象的传承。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画的创新与融合,着重在中国画传承的意义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中国画;传承;意义中国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至今,它一直在向前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没发生断流,它一直在发展中向前,终于汇成今天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艺术大河。

一、中国绘画历史中的“传承”

具有可探究性的中国画起源,要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一定的品评标准。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时期绘画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五代两宋是花鸟画的成熟期,花鸟画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这种自然中美的东西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法与人发生关联,寄托人的感情,这就是意象的思维方式。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托复古以寻求新路,师古而不泥于古。元四大家,集古人之长,融进己意,自成一家。元文人画墨竹和墨梅,寄托文人高洁、孤傲的思想情操,以意写之,多有简逸秀淡之致。明末画家徐渭主张以书法入画,强调个性。清初画家朱耷将写意花鸟发展到一个高水平,完全出自他内心世界白眼向人的鱼鸟形象,是他抒发感情的有力的艺术语言。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期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来愈远。

不难发现,这些悠久的绘画变革过程,都是通过不同时代杰出艺术家对既已形成的中国画体系进行传承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画的发展与西方绘画相比,其发展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至少在清朝闭关锁国之前,中国画的发展都是与中国本土历史文化同步的,这种封闭环境下,若没有有效的传承,中国画显然走不到今天,更不可能形成如此复杂庞大的中国画理论体系,由此可看出,电子商务论文传承二字,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且这种传承,是伴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极具中国本土特色。

二、“传承”在当今中国画发展与创新中的意义

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对中国画适应社会审美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从西学出发,以西画作为参考对照得出的认识;二是从社会生活需要出发,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出的要求。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目前许多画家都在致力于新的、现代的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创造,并且有所收获。但同时他们也体会到这种创造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必然是传统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延续和革新。那种要彻底地摒弃传统,主张要完全不包含传统因素的全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的思想,就目前来看是很难成立的,也是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现实的创作实践已经证明,许多画家正在不断地从传统的成分中探求发掘现代意识的因素。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已经成为现代画家最具现代意识的新观念之一。大陆画坛在80年代初期掀起了现代主义思潮之后,中期就又流行起了所谓“新文人画”之风。这种表面看起来很传统的文人品味,很讲究传统笔墨的画风,正说明中国画画家已经从追求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困扰中醒悟过来,又重新考虑中华民族艺术的基点,重新向民族艺术的传统中探索谋求现代发展的因素。

换个角度分析,当今的中国美术界,已然形成了包括中国画在内的多元化、多样式的格局。面对这种艺术争鸣的时代,每种艺术观念都是平行发展的艺术空间,同样,也不是通过简单复制、粘贴就能够达到相互交融的。我们要保持中国画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艺术家应该在其创作中具有“民族性下的文化纯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保持艺术家的真挚的艺术理念。在这样一个文化纷繁的时代中,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理性的分析上,才能对现实与艺术做正确的判断。传统中国画可以说是民族性神采的一个重要浓缩,这才是时代最好的生命之源。艺术创作的形态和方式可以丰富多彩,形势的获取,语言的挪移现象确实存在,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借用西方文化的这些形式和语言去面对传统的中国的文化,去透视中华文化的生存本质。代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绘画母文化的中国画如果偏离了这个根本,就无法在中国画创新与现代化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结语

总结来看,中国画的创新,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中国画家要对自身文化深入研究,在理性基础上达到创新意识,产生新的艺术思维,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代替古老陈旧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画向前发展。作者简介:任文静(1998-)女,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人,美术学本科,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摘要:中国水墨画的灵魂就是其意境,对意境的渲染是水墨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文从意境的起源和发展,水墨画意境的内涵及其表现来探讨欣赏水墨画中的意境美,以及画家如何让实现对水墨画意境的营造,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 关键词:水墨画;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绘画作品中,画家在描绘事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能使观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开拓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意境的起源与发展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其中称: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继而中唐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境这个美学范畴;刘禹锡对境的美学范畴做了最明确的规定:唐末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列举出了二十四种意境;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则进一步明确地使用了这一概念,他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王国维总结了前人成就,结合西方美学的观念建立比较系统的意境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意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叶朗认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意境学说的发展又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从古至今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意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意境也由一种审美范畴提升至美学精神。 二、水墨画意境的内涵 意境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还是画家创作的原则,更是观赏者的欣赏原则。在水墨画中,塑造意境的不是普通的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和感情的形象,它不是满足于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临摹,而是画家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去表现无限的感情,塑造出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意境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等诸方面高度的完美统一,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 意境是中国水墨画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水墨画艺术的根本精神,是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李可染说过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郭熙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由此看出,有意境的水墨画要剪取客观事物中的精华,而决非像图经一样罗列排序,不能仅仅成为自然的模仿,而应表现出作者感情与思想。清代石涛说:夫面者,从于心者也。在水墨画中,精神的渗透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画家追求的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华物的艺术境界。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因为景物是有形的,而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以景载情,就能以形写神,传达出水墨画的精髓。 因此,水墨画中的意境的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而应该如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给予观赏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三、水墨画中意境美的体现 水墨画中的意境美,是由画家在水墨画创作的审美意识上具备的两个条件所组成: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二者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水墨画的意境美体现在诗画同源 清代美学家叶燮说: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苏轼也强调诗与画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的共同要求,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在评价王维的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点出了画的意境,道出了中国水墨

论中国画学习中临摹的作用

论中国画学习中临摹的作用

摘要: 临摹是中国画学习方法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传移模写”乃是南齐谢赫提出“六法”之一,也是古人对于临摹一说提出的最系统性的理解,这一法凝结了各朝各代诸位绘画艺术家的智慧与努力,从古至今,它不仅仅是习画者的必经之路,同样也在中国画艺术精神传承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观点浅析中国画学习中临摹的作用:一:“传移摹写”与临摹的含义特征、二:临摹对于绘画技法以及古人艺术精神的传承、三:临摹在中国画学习中的位置。 关键词:临摹中国画传移模写 一:“传移摹写”与临摹的含义特征 “传移摹写”(或作‘传摹移写’)出自南齐谢赫所著《古画品录》一书,“传移摹写”○1便是其提出的“六法”之一。而后人对于其含义的阐述多有误区,认为“传移摹写”就是仅仅模仿前人画作 的创作手法,而忽略了作者绘画思想、艺术精髓方面的意义。由于 古人在文字表达方面其中含义更加丰富,所以我们把这四个字拆开 逐一解释。 “传”,在唐朝之前已经有很多画论提及,有“传达”、“传播”、“传授”、“递送”等意思。中国画在我国古代艺术领域的地位不 可撼动,而因为古代印刷术的短板,古人的东西想要传递下去,就 需要临摹,传承、发展。临摹并不仅仅是将古人的画作进行机械式 的复制,而要在其过程中将古人绘画中的规律以及绘画精神传承下

去。在这个过程中临摹者的作品就已经实现了传承,他们所流传的作品中已经蕴含了绘画之道。把“传移模写”放在“六法”中的最后一法也大有将就,因前五法皆可传递。 “移”,即、“传移”、“移情”,古人用“移情”这两个字可谓恰到好处,因为美好的东西总会让人们产生感情与共鸣。凡是对“画道”稍微有见解的人都不会无脑的复制古画,而是在临摹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画面中,去感受当时古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掌握“传移模写”真正的意念。国画非常注重寓情于景、表达意境,用移情这种方法可以与古人在某点上达成共鸣,那便是我们所能学到和传承之处。 “模”,通“摹”,也就是临摹的意思,传移靠的便是摹写,摹就是“传移”过程中的运作方法,我们掌握的一些绘画规律,慢慢的就能在临摹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当这种共鸣越来越多时,感情就会融入到临摹的作品当中。 “写”,与“移”相对应,即为“移”而服务,即通过“写”来达到空间上的“移”。再临摹过后掌握古人的绘画之道,了解古人的绘画精神,再“写“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传移模写”生生相惜缺一不可,而在近现代的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由于西方绘画思想、绘画观念的冲击,让中国画的传承受到不小的影响。当代中国画学习者多在绘画技法的表面下功夫,而不去理解古人的绘画思想、艺术精神,也就未能做到“传移”。 然而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临摹”二字,字面上看仅仅是照着作品复制,然而其作用更具创造性,同时兼备主观意识,从而使得有别于复制过程。所以“临摹”不是单纯的复制,它不仅仅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同时也传承了古人丰富的艺术思想。古代大画论家顾

浅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中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柬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粱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0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粱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分别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性质不同、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高三(9)班黄旖韵 摘要: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中国画博大精深,内容多而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方面面,是中国艺术的精髓。 关键字:国画,本质特性,博大精深 正文:中国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水墨画、墨笔画、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或者说中国画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点。历朝历代有着众多的著名画家,有着数不尽的作品,可时至今日,画中国画的人,看中国画的人,很多并没有弄清楚中国画的本质特征,这就影响了从文化的高度欣赏中国画,影响了判断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各自特性,影响了画家坚守中国画独特优势的自信心。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中国画的本质特征。 一、注重个体心灵体悟 中国画之所以被称作中国画首先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它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人类的精神文明受不同的宇宙观制约。依照不同的宇宙观而产生不同的民族精神,产生不同的审美观和不同的艺术观,创造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是民族艺术发生发展的生命路线。宇宙观是指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也就是人对世界万物的看法,以及人怎样与它们相处。我们的祖先与西方先人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西方文化比较看重人与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宗教与科学交错而行、并行不悖的特色。中国的先哲几乎从一开始就着力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探玄求奥,而不看重人与“天”(神)、人与“地”(物)的关系,从而中国文化中宗教文化贫乏,在人与物关系上,强调感情色彩的“役万物为人所用”。中国文化思考方式是整体性的,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中国文化信奉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人与自然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融为一体的关系之中。由此形成中国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等精神品质,渗透到审美意识中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无为”、“不着意”、“以人之天而合天之天”,崇尚自然优美。由这种理论所产生的审美意识一旦用于艺术创造,必然产生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现事物的方法,展现出这种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这就形成了中国画是最心灵化的艺术。 中国画注重个体心灵的体悟,常常于静寂观照中,求返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节奏,以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中国画不是纯客观刻板的自然描绘,而是把作画的客体作为传达情感的载体,来抒发画家自己内心的情绪,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去创作意境深远的胸中画面。作画首要是观察自然,中国画家是在行动中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边走边观察景物,逐渐将自己融入景物之中。此时在画家的心目中“物”即“我”,“我”即“物”,只有这样才最能表达画家感

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发表时间:2016-09-19T09:21:26.2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2期作者:蓝有 [导读] 中国的传统绘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一种传承,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价值。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文田初级中学528329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将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根本,将课本教学知识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结合。中国现代中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注重学生个性和天赋的挖掘,注重初中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利用初中美术教育最大程度地发展初中生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行。文章立足于传统绘画的视角来分析现代中学美术教育中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子,分析美术教育现状和传统绘画的美学价值,目的在于能够更好地提升初中美术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传统绘画中学美术教育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绘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一种传承,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价值。前人的艺术创作对于当代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就现代中学美术的教育层面来看,西方形式的教学方式是主要形式。虽然西方的美术教育可取之处很多,对于我国初中生的美术教育具有提升学科基础知识的帮助,但是我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在其中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传统艺术的作用被削弱,不利于中国美术教育的长久发展和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我国传统绘画基于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在传统美术工具的支撑下结合对应的审美文化和丰富理论知识,由此形成了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我国传统绘画中有很多当代教育审美中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积极作用。 一、传统绘画的美学价值 1.文化美。传统绘画的类型主要有三大种,即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可见传统绘画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很紧密,很多古代文人都是复合型的人才,在作诗、书法绘画和传统绘画上的能力很强,能够将书法的美感、诗歌的美感和绘画的美感结合起来,利用我国特色性强的传统文化将其展现出来。例如,郑板桥非常喜欢画竹子,其曾经在绘画上写下了“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的诗句。郑板桥十分擅长画竹子和写竹子,能够将自己对竹子的喜欢体现在绘画上和诗词上,对竹子的情感体现在竹子的绘画中。例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显著体现出郑板桥类似于竹子一样的坚强意志,其将竹子的精神总结成“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在题画兰诗中写到:“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郑板桥作品中的关系说得十分通透,体现了书与画在郑板桥作品中的完美融合。 2.历史美。中国悠久的历史沉淀了多民族的文化内涵,传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与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生活情况息息相关,更有文人墨客将其作为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时期的国家象征。从商周动物画、春秋战国肖像画,到汉代帛画、北魏的敦煌艺术、唐代宗教画,乃至宋元山水画、清代宫廷画,中国传统绘画在不同时期、不同朝代所呈现的美是不同的,一些优秀作品不仅让古人叹为观止,也让今人感慨万千,恨不能与画家相逢于古时。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是吸引学生的一个要点,如今,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等媒介了解世界,加深学习的广度,却忽略了学习的深度,使很多知识流于表面。传统绘画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 二、传统绘画对中学美术的指导意义 1.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也是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需要将传统文化进行精炼和传承。传统绘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是中学教育中不可多得的借鉴教材。传统绘画所传达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情感也将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民族产生认同和骄傲,让学生明白中国在绘画艺术上的造诣并不比西方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优于西方的。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古人绘画时关于题材、造型、用色、工具等多方面的内容,给现代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借鉴。如在想象力方面,中国美术教育中创造性的培养一直被认为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而影响到对美术的一些认知,甚至认为中华民族是缺少想象力的,这种观念无疑是错误的。如敦煌艺术中的飞天神女,仿佛一挥袖子就可飞天而去。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想象是十分丰富的,通过对传统绘画的学习,很多本民族的优秀特点将会被学生所熟知。 2.扩展学生的知识文化层面。传统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是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这是由于民族历史和科技发展的特点所形成的。以前的画家将生活中的大小细节用线描记录下来,用看似简单的线描艺术形式变化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达·芬奇的手稿中就有大量物理学、机械学的插图,将西方线描结构准确、实用性较强的特点表现出来。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线描作品,如唐代画家阎立本创作的《历代帝王像》、《步辇图》等佳作。在绘画的题材方面,中国有许多关于建筑方面的绘画作品,可以为喜欢建筑设计、以后想要学习建筑设计的学生提供构图、手法等方面的参考与实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在世界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自身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和审美能力,以自身的文化艺术为核心,积极吸收他国的精华,呈现交流互补的趋势。中国传统绘画的资源十分丰富,与西方绘画各有所长,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宝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代中学美术教育应该加强对本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深入学习,将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融入教学工作中,多下功夫研究、探索适合传统绘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对传统绘画形成一定的认识,学会欣赏和借鉴,做到薪火相传。参考文献 [1]徐立试论中学美术教育中传统绘画的指导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5,05,144-145。 [2]刘雪冬综合材料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应用探究[J].美与时代(中),2015,08,92-93。 [3]李冬青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育学刊,2012,01,63-74。 [4]霍岩中国传统绘画对现代美术教育的意义[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4,02,96。

论中国国画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中国国画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画博大精深,内容多而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方面面,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优秀的文化,让学生了解并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 中国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水墨画、墨笔画、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中国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低年级以水墨游戏为主,主要是让学生随意的涂抹,感受毛笔在宣纸上留下的笔墨变化。中高年级主要是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美术教学中,中国画教学分为这样两类:一种是传统国画教学,学生学习传统国画中常见的内容。另一种是儿童水墨,学生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可以临画或创作各种形象,也可以用毛笔写生,严格说来,这仍属于儿童画范畴。我个人认为: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利弊。儿童水墨利用基本笔墨原理,画各种形象,学生容易上手,形象

夸张,有动物、人物、植物、花卉、建筑等内容,学生能在作画时大胆表现,画面效果灵活,视觉冲击力强,但也有弱点存在,如:过多关注画面形象,不注重墨色浓淡,学生的画面效果的好坏存在着较大的偶然性,很多学生调笔调墨的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只是偶然碰到好作品,有的学生绘画习惯不好,用笔用墨也存在问题,包括线的处理,水分的掌握,墨色的浓淡,尤其对一些文化方面的理解是一个弱项。儿童学习传统国画,在笔墨方面,尤其是墨色的浓淡,水分的掌握,尤其对一些文化方面的理解要比儿童水墨画的学生要好,但也有弊端:有些内容学生画起来枯燥,学生如果不喜欢,教师可以多让学生欣赏,来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和爱国主意情感。 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徐悲鸿大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中国画是一门融汇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注重精神的注入,着意抒情写意的艺术。中国画的形式美凸显了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广义地来看,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狭义来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通常我们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后者,即相对抽象的形式美。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本文而言是指中国画运用特有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宣纸等,运用表现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笔用墨规律,通过对形象的概括,笔墨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创造出独具特色中国画的形式美。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从形式美的角度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具有现实的意义。 从深层次的看,构成画面形式的基本因素是点、线、面和色的黑、白、灰因处理手段不同所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性味。而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手段。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勾勒、皴擦、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关于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的发展。从古代文人画到现代出现的商品画,都在讨论笔墨的问题。第一感觉冲击力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原则归结为天人合一的特点。中国传统画中笔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形式美的规律,他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粹。创新艺术才能保持其本质的精魂,故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那么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上的遗产,如何正确吸收现代在与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的有益成分和发展中国的笔墨形式之美,这就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就笔墨这方面来进行论证。 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对自然美的表现力。正因如此,中国写意画作品创作命题是永远的形式美。 人们生活在形式美的的汪洋大海中,从日常生活用品及装饰品,其选择角度主要是形式和形式美。小是不起眼睛的东西,大到衣、食、住、行,人们都有这种选择的经历。在艺术欣赏方面,园林建筑、音乐、书法等门类的形式美欣赏,已经近乎必然。惟独对绘画这个最具有强的形式美的艺术门类,却往往站在具象的角度进行挑剔和品评。栩栩如生很像已成为庸俗评论的习惯。这和绘画的原始功能物状写实的影响分不开的,但不管怎么样,撇开形式美来论中国绘画,很不妥当。构成画面的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是作为形的点、线、面和作为色的黑白灰。而中国画偏偏具备这些特点,具备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也叫水墨画。画中国画要用笔墨,鉴赏中国画要论笔墨的形式美展开来论的。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国画大师石涛认为,笔墨的功能:一是行天地万物;二是从于心。即主张再现与表现统一。石涛的笔墨论,除了讲究以上功能之外,在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方面,主张笔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和谐统一。形式主义,自然主义与他的相对论是相对立的。 一、笔墨的概念及关系 笔墨是构成绘画色彩形象的技法手段的总称。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皴,擦、勾、染、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笔墨是构成中国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的意境,构图都最终靠笔墨来完成,笔墨具有材料学和色彩学形象的双重内涵,因此,对笔墨的研究必然成为探讨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法和墨法在理论上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墨随笔出,笔法必兼用墨法,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所以二者关系是相互依存,难以分开的。李可染说实际说来,笔和墨是难以分开的,用墨好多由于用笔好,不善于用笔而善用墨的很少见。笔墨中国画充分运用毛笔的

浅谈中国画在现代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b8259300.html, 浅谈中国画在现代的发展 作者:徐芳艳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6期 摘要: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国画中的水墨语言与素描有一定联第的,因为绘画部分中西都基于对形体的描绘,但在最初的绘画中都是用线对轮廓的刻画,以后才由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产生了不同的风貌,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也出现了注意透视、解剖的立体造型方法,当时被视为异类。 关键词:素描教学;中国画;艺术性;绘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17-01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也是中国画学习的基础。但是在现在的国画教学过程中,以及学习的具体实践中发觉很难从现在的素描教学的影响中走出来。这也许是由于我们对于素描的局限认识。从字面上理解素描就是对对象的一种朴素的描绘,换句话说就是一种单色画。 那么从这层意义上讲我们见过的很多中国画特别是水墨画作品都属于此种范畴。但是在实际的分类中却大相径庭。 一、素描教学的误区 (一)我国的素描教学引进了俄罗斯19世纪以后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但这个教学体系绝对不等于传统。打开文艺复兴前后期的欧洲素描来看德国素描结构严谨、笔法细致、线条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人物刻画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要求结构准确,整体感强,有体积感、色彩感、厚重感、虚实 空间感强,讲究透视,解剖关系的准确。但是绘画是一种精神产物,不是简单的准确和深刻。它的艺术性要远远高于科学性。 (三) 素描概念的不合理理化。在高校素描课程设置中有石膏(几何形、挂面像、圆雕)、人物(头像、半身、全身)、风景、静物等都称为素描。 二、素描与国画之间的关系 素描是从绘画技法上区分的绘画科目,中国画是从绘画与语言及文化差异上区分的画种,是针对于西方绘画而言的。中西绘画都有素描,只不过中国画中称为“白描”。原本是绘画的一种粉本。宋代画家李公麟把白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扫去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 (1)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4.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5.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纵观中国绘画史,我们会清醒地发现,创新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从隋代的展子虔到清代“四僧”再到近代的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等,哪一个不是在创新中崛起、发展、壮大的呢? 艺术贵在创新。对于这一点,中国画家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岐。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如何去创新等问题倒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很有探讨的必要。对于传统,多数画家仅把画史上几个著名画派的技巧及风格当做传统的本质而加以继承。画派的技巧和风格是形成与发展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传统的具体体现,但绝不能代替传统。所谓传统,笔者认为,指的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的概括,具有本质性。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气韵、追求意境。一个画家应具备“画得像”的功

夫。但如果作品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而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要知道,“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达意”。苏轼曾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没有“形”的支架,“神”无处依附。相传五代荆浩为松写生的画集达几万册,所以用笔能够“运转变通”、“如飞如动”,用线既不专以浑朴胜,也不专以娟丽胜,而是达到了所谓“神化”的境地。中国画历来要求以“形”这个支架表现“神”。这个“神”指的是客观对象的生命力、生动气韵和本质特征。“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现代大家齐白石、黄宾虹都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算是好画。也就是说,画得太像就太俗了;画得一点儿也不像,更不是中国画。所谓“意象造型”就是这个道理。而从西方绘画史来看,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绘画着重于形的逼真再现;发展到现代派,则走上了另一极端。现代派画家主张绘画是“自我表现”的凭借,因此,可以随意摆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谈不上了。 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画家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

中国画临摹教案

中国画菊花临摹 教案名称:中国画菊花临摹 教案科目:五年级美术教案 教案版本:人教版 执教人:王文英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花卉的技巧特点,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2、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 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放大的菊花范画一张、分步步骤图一张、空白生宣纸1张。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菊花各色图例 (让学生体会古人热爱菊花,将菊花作为君子的象征,不但常常赞美还画菊花。) 菊花自古以来就是诗人赞美的对象,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西餐秋菊之落英。”晋代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代陆游诗:“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 纷纷零落中,见此树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古今名人都喜欢

菊花的高风亮节,赞美它的不畏严寒,欣赏它那顶风冒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争艳,敢于风霜博斗,它的勇气令人折服。 另外菊花虽没有茉莉的芳香,没有玫瑰的引人注目,却有自己的美。它美,不只美在外表,美在那不屈不饶的精神,更美在它的奉献上。它的花瓣可以制菊花茶,清香宜人,还有药用价值。2、今天这节中国画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菊花的画法。(板书解题:菊花中国画) 正式学习前我们一起回忆中国画荸荠和樱桃、西瓜等写意画法。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 由刚才老师的介绍,你们知道菊花什么时候开花吗?(指名回答) 生:它是深秋时独自开放。 师:深秋之日天气已经开始变冷,为什么菊花还会开花呢? 师(补充):因为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故它能在深秋独放,而正是它的这种特性,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且不同心境的人均可从中寻觅出不同的寓意。 菊花以黄色显示自己的容貌。《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李白却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显示他所特有的豪情。 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你们看,一朵小小的菊花竞然寓意这么大,今天我们就用菊花这种傲然的精神来学画菊花吧! 2、读画

浅谈中国传统书画视觉符号的时代意义及当代表达

浅谈中国传统书画视觉符号的时代意义及当代表达 作者:孙东锐 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19期 摘要:本文就中国书法自商代、水墨画自魏晋以来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经典程式,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阐释其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及“伪当代”艺术盛行的环境中以一个崭新的面貌继续存在下去,并恰如其分地展现出其时代意义。 关键词:书法; ;水墨; ;经典程式; ;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J292.1;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047-04 中国的书画艺术拥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在我国传统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书画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成为了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一扇窗户。更有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哲学和美学的视角下对其展开理论研究,从符号学、艺术风格学等研究方法出发深入剖析中国书画,丰富了中国书画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理论学者对中国书画共同研究推动其在当下的蓬勃发展。然而,在中国书画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行业乱象的重重阻碍。如何让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时代意义,让中国书画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在当下社会发挥其正向的文化传播作用,成为了广大学者热议的话题。 一、书画视觉符号在近百年来的多元化表达 一种携带意义的感知以光波的形式通过眼球的视觉神经系统编码后形成形象传递给大脑,这种特定的形象经过大脑的加工分析生成一个对应的客观存在事物的像,这个对应的客观存在事物的像即通常意义上的视觉符号。中国书画是古代书画家在对自然观察、模拟的基础上创制出的图像艺术语言形式,也是人类创造出的最不可思议的符号之一。其形成的一套规范化的图式为传承者对书画的学习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吴道子用来突出人物衣袖飘带迎风起舞所创的“吴带当风”,五代及北宋盛行并以王希孟为代表使用矿物颜料所设的“青绿山水”,南宋画家们为了表现山石造型所用的“斧劈皴”;二王行草带动的“魏晋风骨”,王宠小楷的“拙中见秀”等艺术语言都是中国书画程式符号化的具体体现。 近现代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巨大,因此中国书画亦要适应新的社会审美需要。西方哲学与美学思想及油画版画等新绘画形式的传入促成了中国书画的革新思潮。百年来,中国书画界百家争鸣。就改变和尝试的思路而言,笔者就近现代不同时期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几种表达方式进行枚举:

浅析中国画传承的意义

浅析中国画传承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8-12-17T09:35:19.273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9期作者:任文静[导读] 从古至今,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基于对传统技法和意象的传承 摘要:从古至今,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基于对传统技法和意象的传承。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画的创新与融合,着重在中国画传承的意义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中国画;传承;意义中国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至今,它一直在向前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没发生断流,它一直在发展中向前,终于汇成今天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艺术大河。 一、中国绘画历史中的“传承” 具有可探究性的中国画起源,要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一定的品评标准。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时期绘画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五代两宋是花鸟画的成熟期,花鸟画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这种自然中美的东西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法与人发生关联,寄托人的感情,这就是意象的思维方式。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托复古以寻求新路,师古而不泥于古。元四大家,集古人之长,融进己意,自成一家。元文人画墨竹和墨梅,寄托文人高洁、孤傲的思想情操,以意写之,多有简逸秀淡之致。明末画家徐渭主张以书法入画,强调个性。清初画家朱耷将写意花鸟发展到一个高水平,完全出自他内心世界白眼向人的鱼鸟形象,是他抒发感情的有力的艺术语言。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期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来愈远。 不难发现,这些悠久的绘画变革过程,都是通过不同时代杰出艺术家对既已形成的中国画体系进行传承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画的发展与西方绘画相比,其发展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至少在清朝闭关锁国之前,中国画的发展都是与中国本土历史文化同步的,这种封闭环境下,若没有有效的传承,中国画显然走不到今天,更不可能形成如此复杂庞大的中国画理论体系,由此可看出,电子商务论文传承二字,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且这种传承,是伴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极具中国本土特色。 二、“传承”在当今中国画发展与创新中的意义 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对中国画适应社会审美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从西学出发,以西画作为参考对照得出的认识;二是从社会生活需要出发,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出的要求。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目前许多画家都在致力于新的、现代的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创造,并且有所收获。但同时他们也体会到这种创造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必然是传统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延续和革新。那种要彻底地摒弃传统,主张要完全不包含传统因素的全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的思想,就目前来看是很难成立的,也是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现实的创作实践已经证明,许多画家正在不断地从传统的成分中探求发掘现代意识的因素。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已经成为现代画家最具现代意识的新观念之一。大陆画坛在80年代初期掀起了现代主义思潮之后,中期就又流行起了所谓“新文人画”之风。这种表面看起来很传统的文人品味,很讲究传统笔墨的画风,正说明中国画画家已经从追求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困扰中醒悟过来,又重新考虑中华民族艺术的基点,重新向民族艺术的传统中探索谋求现代发展的因素。 换个角度分析,当今的中国美术界,已然形成了包括中国画在内的多元化、多样式的格局。面对这种艺术争鸣的时代,每种艺术观念都是平行发展的艺术空间,同样,也不是通过简单复制、粘贴就能够达到相互交融的。我们要保持中国画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艺术家应该在其创作中具有“民族性下的文化纯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保持艺术家的真挚的艺术理念。在这样一个文化纷繁的时代中,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理性的分析上,才能对现实与艺术做正确的判断。传统中国画可以说是民族性神采的一个重要浓缩,这才是时代最好的生命之源。艺术创作的形态和方式可以丰富多彩,形势的获取,语言的挪移现象确实存在,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借用西方文化的这些形式和语言去面对传统的中国的文化,去透视中华文化的生存本质。代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绘画母文化的中国画如果偏离了这个根本,就无法在中国画创新与现代化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结语 总结来看,中国画的创新,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中国画家要对自身文化深入研究,在理性基础上达到创新意识,产生新的艺术思维,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代替古老陈旧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画向前发展。作者简介:任文静(1998-)女,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人,美术学本科,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