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5课数据筛选与排序汇总(教案)-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精品课堂(粤教版2019)

第15课数据筛选与排序汇总(教案)-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精品课堂(粤教版2019)

第15课数据筛选与排序汇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在WPS表格软件中进行数据筛选的方法。

2、掌握在WPS表格软件中进行数据排序的方法。

3、掌握在WPS表格软件中分类汇总的方法。

二、重点:掌握数据筛选与排序汇总的方法

三、难点:熟练管理工作表。

四、教学过程

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五章 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教学设计)

第五章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 教学设计 一、项目简介 二、课程标准及目标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1. 本章对应课标的内容要求 通过典型的应用实例,了解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方法。 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软件工具或平台处理数据,完成分析报告,理解对数据进行保护的意义。 2. 本章对应的学业要求 A-1:能够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信息意识) A-3:能够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开展学习。(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A-4:了解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方法。(计算思维) A-5:能够利用软件工具或平台对数据进行整理、组织、计算与呈现,并能通过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保护。(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 A-6: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分析报告。(计算思维)

3. 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本教科书的第五章,将带领学生学习“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教学内容,也是学习选择性必修模块《数据管理与分析》和《人工智能初步》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准备。本章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为载体,以项目学习活动为途径,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方法。 本章以“网络购物平台客户行为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表达”为项目范例,通过“网络购物平台商品销售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表达”项目,让学生理解随着社会数据量和个人数据量的增大,选用恰当的软件工具或平台处理数据、发现信息,已逐步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并通过对数据和大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以及从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等过程,让学生全面了解数据与计算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本章对应达成的学科核心素养 (1)针对特定的信息问题,自觉、主动比较不同的信息源,能描述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确定合适的信息获取策略。(信息意识1) (2)依据特定任务需求,甄别不同信息获取方法的优劣,并能利用适当途径甄别信息。(信息意识1) (3)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数字化工具,具备信息安全意识。(信息意识1) (4)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处理信息。(信息意识1) (5)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计算思维1) (6)按照问题解决方案,选用适当的数字化工具或方法获取组织分析数据,并能迁移到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计算思维1) (7)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评估常用的数字化工具资源,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数字化学习与创新1) (8)在信息活动中,具有信息安全意识,尊重和保护个人及他人的隐私(信息社会责任1) (9)采用简单的技术手段,保护数据、信息以及信息设备的安全。(信息社会责任1) (三)目标分析 1. 项目目标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 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原创新课堂》2016年秋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第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检测题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是某班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总人数比例的统计图,则参加人数最多的课外兴趣小组是() A.棋类组B.演唱组C.书法组D.美术组 2.将100个数据分成8组,如下表,则第六组的频数为() A。12 B.13 C.14 D.15 第1题图第3题图第5题图 3.某校图书管理员清理阅览室的课外书籍时,将其中甲。乙。丙三类书籍的有关数据制成如图不完整的统计图,已知甲类书有30本,则丙类书的本数是() A.90 B.144 C.200 D.80 4.大课间活动在我市各校蓬勃开展,某班大课间活动抽查了20名学生每分钟跳绳次数,获得如下数据(单位:次):50,63,77,83,87,88,89,91,93,100,102,111,117,121,130,133,146,158,177,188。则跳绳次数在90~110这一组的频率是() A.0。1 B.0。2 C.0。3 D.0。7 5.某校对初中学生开展的四项课外活动进行了一次调查(每人只参加其中的一项活动),调查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形所提供的数据,可得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频率是() A.0。15 B.0。2 C.0。25 D.0。3 6.九(1)班班长统计去年1~8月“书香校园”活动中全班同学的课外阅读数量(单位:本),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阅读数量变化率最大的是() A.1月到2月B.4月到5月C.5月到6月D.6月到7月

第6题图第7题图 7.观察某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每年比上一年增长率的统计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2013年的 B.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率低于9%的有2年 C.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最多时是2015年 D.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每年比上一年的增长率有大有小,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持续增加 8.(2015·滨州)某校九年级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若干名家长对“初中学生带手机上学” 现象的看法,统计整理并制作了如下的条形与扇形统计图.依据图中信息,得出下列结论:①接受这次调查的家长人数为200人;②在扇形统计图中,“不赞同”的家长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大小为162°;③表示“无所谓”的家长人数为40人;④表示“很赞同” 的家长占10%。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为() A.4 B.3 C.2 D.1 第8题图 9.今年某个节日是星期五,某校学生会在七年级进行了学生对学校作息安排的三种期望(全天休息。半天休息。全天上学)的抽样调查,并把调查结果绘成了如图①,②的统计图,已知此次被调查的男。女学生人数相同.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①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期望全天休息的人数占53%;②本次调查了200名学生;③在被调查的女生中,有30%的人期望休息半天;④若该校现有七年级学生900人,根据调查结果估计期望至少休息半天的学生超过了720人.其中正确的判断有() A.4个B.3个C.2个D.1个

初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全册教案(粤教版)

初二信息技术全册 教案+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全册教案(粤教版) 信息技术- excel教案 课题:第一课初识电子表格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电子表格的启动与组成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1.了解什么叫MicrosoftExcel2.掌握如何启动Excel电子表格3.掌握Excel窗口的组成 教学重、难点:Excel启动,Excel窗口的组成 教法、学法讲演辅结合 教学程序 认知操作 一.新知1.Excel的自我介绍Excel的特长:进行数据处理,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统计,排序等.2.启动Excel的方法a.单击“开始”按钮 b.将鼠标指向“程序”c.单击二级菜单中的“MicrosoftExcel”3.电子表格的组成见kp2下图:工作薄工作表单元格活动单元格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条状态栏工作区行列标签编辑栏工作表标签工作表控制钮 二.小结:1.启动电子表格的方法2.电子表格的窗口组成 学生练习: 一.开机二.启动Excel注:我校计算机,可直接在桌面上找到打开它的快捷方式,双击之亦可启动电子表格.三.对照KP2下图及KP3表熟悉Excel窗口的组成启发学生:怎样能使任一个

单元格成为活动单元格?五.关机 教学后记: 课题:第二课小小单元格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认识单元格及单元格的选取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1.知道单元格的地址的表示方法2.掌握单元格的选取 教学重、难点:单元格地址表示方法,单元格的选取 教法、学法讲述法 教学程序 认知操作 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Excel?功能如何?2.Excel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新授工作簿由工作表构成,工作表由单元格组成.数据的输入,编辑都是在单元格中进行的.现在,先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单元格.1.小小单元格在一张工作表中,在从A到Ⅳ共256列,1到16384行,共有4194340个单元格.a.单一单元格地址表示法b.单一区域单元格地址表示法c.多区域单元格地址表示法2.单元格的选取a.活动单元格的选取b.区域单元格的选取c.选取整列,整行d.选取相邻的多行,多列不相邻多个区域的选取 三.小结:单元格表示与选取方法 学生练习: 一.开机二.入网三.启动Excel四.用适当方法表示如图所示单元格或区域表示为:()表示为:()表示为:()五.在Excel中用鼠标选取下列单元格或区域1.C32.B2:D43.C2:E4,F5六.关机 教学后记:

1.1 数据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粤教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一 数据与计算

《1.1 数据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开篇章节,是学习本教科书的基础,是学生们开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起点。旨在让学生通过通过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学会分析数据与信息的特征,激发起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本节对应的课标要求 1、知道数据的概念;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的特征;掌握基本的进制转换运算方法。(知识技能要点) 2、针对特定的信息问题,自觉、自动地比较不同的信息源,能描述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确定合适的信息获取策略;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学业质量水平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教学重点: 具体感知数据,描述数据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能列举体现数据基本特征的实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高一年级新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有着浓厚兴趣,有基本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度体验项目式学习。基本了解数据与信息各自的定义,对数据与信息的关系与区别则比较模糊,对数据特征也缺乏系统认知。 三、工具与方法 *教法学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辅助手段:多媒体、机房广播演示系统,校园网学科学习平台。

*课前准备:班级分组(4-6人一组)。 四、教学过程(学习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 分钟) 利用多媒体广播演示系统播放热点新闻视频《张家界疫情》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具体感知图片、文字、音视频等不同数据形式。 二、任务驱动与知识讲授。(30 分钟) *任务一: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活中的数据实例并试着总结数据的定义。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派小组代表口头分享生活中的数据实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理解生活中的数据与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后,试着进一步自己总结数据的定义,初步厘清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拓展延伸:教师向学生展示大数据应用实例,有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课后上校园网学科平台继续学习大数据的相关知识。(教师已将相关资料上传至平台) *知识讲授:教师向同学们介绍不同进制的特征以及彼此相互转换的运算方法。(本部分知识较难,课前已安排学生预习,由教师讲授新知后分配任务) 任务二:所有同学拿出纸和笔计算教师给出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比比谁算得又快又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第15课,题目为《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国共合作的内容及其影响,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了解国共合作的具体内容,并能够对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思考。 本教案分为五个部分:状态导入,课件展示,课堂演练,课后延伸和作业检查。 二、状态导入 通过导入状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在导入状态时,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 1.你知道中国的历史吗? 2. 你了解北伐战争吗? 3.你了解国共合作吗? 4.你认为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三、课件展示 通过课件展示,可以更好地呈现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在课件的呈现时,可以通过下列几点进行展示: 第一,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图片和文字,以帮助学生了解此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 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的内容,例如通过给学生展示国共合作协定和具体协商内容等来让他们了解国共合作的形式和具体内容。 第三,教师可以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例如解释北伐战争的起因、目的、过程等,然后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图片和文献,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与过程。 第四,教师可以聚焦于北伐战争的影响,例如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影响,以及引发的变革。 通过以上课件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四、课堂演练 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演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第一,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程的背景文献或者通过小组讨论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公开课教案_0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黄埔军校的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 1、黄埔军校的建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1)军校建立的背景是

什么?(2)军校的全名?建立的地点?(3)黄埔军校的校长和政治部主任分别是谁?(4)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是什么?(5)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创建这 样一所学校? 问题解析:(1)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由此,中国进入一个大革命的时代。 (2)多媒体展示黄埔军校的图片。 (3)多媒体展示蒋介石和周恩来的照片,请学生讲述人物故事。 (4)请学生阅读课文导入语 (5)用多媒体展示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今天在此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请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动脑筋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归纳: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不懈的革命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北伐的胜利进军:弓|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北伐的目的?(2)北伐开始的时间?(3)北伐讨伐的主要对象?(4)作战方针是什么?(5)取得的战果是什么?(6)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原因是什么?(7)失败原因? 问题解析:(1)关于“北伐的目的”,可由教师结合前文内容作一个简单交代,指出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即可。

(精练)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含答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含答案 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 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所学校男、女生人数的扇形统计图,请你根据这两个扇形统计图确定甲、乙两所学校女生人数较多的是() A.甲校 B.乙校 C.甲、乙两校女生人数一样多 D.无法确定 2、在下列实数,,,-3.14,,其中无理数出现的频率为 () A.20% B.40% C.60% D.80% 3、某校图书管理员清理课外书籍时,将其中甲、乙、丙三类书籍的有关数据制成如图不完整的统计图,已知乙类书有90本,则丙类书的本数是() A.80 B.144 C.200 D.90 4、如下图,甲校女生占全校总人数的50%,乙校男生占全校总人数的50%,比较两校女生人数()

A.甲校乙校一样多 B.甲校多于乙数 C.甲校少于乙校 D.不能确定 5、某学校七年级1班统计了全班同学在1~8月份的课外阅读数量(单位:本),绘制了右边的折线统计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极差是47 B.中位数是58 C.众数是42 D.极差大于平均数 6、随着“三农”问题的解决,某农民近两年的年收入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知前年和去年的收入分别是60000元和80000元,下面是依据①②③三种农作物每种作物每年的收入占该年年收入的比例绘制的扇形统计图.依据统计图得出的以下四个结论正确是() A.①的收入去年和前年相同 B.③的收入所占比例前年的比去年的 大 C.去年②的收入为2.8万 D.前年年收入不止①②③三种农作物的收入 7、如表是某毕业班理化实验测试的分数分布,对于不同的x,下列关于分数的统计量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分数/分7 8 9 10 频数 2 9﹣x x+14 24

(基础题)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含答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5章数据 的收集与表示含答案 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 1、对50个数据进行统计,频率分布表中,54.5~57.5这一组的频率为 0.12.那么估计总体数据落在54.5~57.5之间的约有() A.12个 B.30个 C.24个 D.6个 2、某校对初二年级1600名男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身高(单位:m)在1.58~1.65这一小组的频率为0.4,则该组的人数为() A.640人 B.480人 C.400人 D.40人 3、某人在调查了本班同学的体重情况后,画出了频数分布图如图.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全班总人数40人 B.学生体重的众数是13 C.学生体重的中位数 落在50~55kg这一组 D.体重在60~65kg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 4、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频数 B.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频率 C.频率= D.各个小长方形面积和等于1

5、下面的条形统计图描述了某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些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众数是9,中位数是6 B.这些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众数是6,中位数是6 C.这些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众数是9,中位数是5. 5 D.这些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众数是6,中位数是5. 5 6、自来水公司为了解居民某月用水量,随机抽取了20户居民的月用水量x (单位:立方米),绘制出表格,则月用水量x<3的频率是() 月用水量频数 0≤x<0.5 1 0.5≤x<1 2 1≤x<1.5 3 1.5≤x<2 4 2≤x<2.5 3 2.5≤x<3 3 3≤x<3.5 2 3.5≤x<4 1 4≤x<4.5 1 A.0.15 B.0.3 C.0.8 D.0.9 7、数学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就本班同学上学方式进行一次调查统计,如图是小明通过收集数据后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认为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该班共有30名学生 B.骑自行车的人数为10人 C.该班骑自行车的人数最多 D.“乘车”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为108°

数据编码+知识点总结+同步课堂练习 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1.2数据编码课堂同步练习题(有答案解析) 一、知识点回顾: 1、模拟信号: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所表达的信息。 2、数字信号:是离散时间信号的数字化表示。 3、数字化: (1)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数字化。 (2)数字化的理论依据是采样定理,采样定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离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个连续函数。 (3)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一般经过采样、量化、编码。 4、常见的数制: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 5、不同数制的转换: (1)任何数制都可以使用基数和权值来表示。 (2)K进制数,计数规则为:逢K进一。 (3)十进制转换为K进制数:除K取余法。 (4)K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按权展开相加法。 (5)二进制转换为十六进制:从低位开始,每四位二进制转换为一位十六进制数。 (6)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每一位可转换位四位二进制数。 6、编码:信息按照某种规则或格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7、文字编码: (1)常见的有:ASCII码、Unicode、各种汉字编码。

(2)ASCII码:是一套基于拉丁字母的计算机编码系统,共128个,用1个字节中的低7位编码。二进制范围是00000000~01111111,即十六进制的00~7F。(3)汉字编码:GB2312采用两个字节表示一个汉字。 8、图像编码: (1)数字图像分为位图图像和矢量图像。 (2)位图:最小单位是光栅点(或像素),又叫做点阵图(或像素图)。 (3)矢量图:文件大小与图形大小无关,一般保存的文件比位图小,任意放大不丢失细节和清晰度。 (4)位图文件大小计算: 文件大小=文件头+信息头+颜色表项+位图分辨率*图像量化位数/8 (5)位图常用编辑软件有:画图、ps(格式为:BMP、JPEG、GIF、TIF、PNG)(6)矢量图常用编辑软件有:CorelDraw、Flash、AutoCAD(格式为:WMF、EMF、SWF) 9、声音编码: (1)常见声音文件类型有:Wave、MP3、WMA。 (2)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 (3)Wave格式的文件大小计算: 文件大小=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时长/8 (4)常见采样频率:44.1KHz、220.5KHz、11.025KHz。 (5)采样频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效果越好,数据量也越大。 二、学业测试: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章《分式》全章教案(人教版)

15.1 分 式 15.1.1 从分数到分式 1.了解分式的概念,能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为分式,会求分式的值.(重点) 2.理解当分母不为零时分式才有意义;在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下,会求分式的分母中所 含字母的取值范围;会确定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难点)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学生欣赏一组图片(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自古以来就是四川通往中原的重要水路,也是秀美壮丽、享誉中外的世界旅游胜地. 早在15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他的著作《水经注》中留下一段生动的描述:“有时朝发白帝城,暮至江陵,期间千二里,虽乘龙御风,不以疾也.” 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如果客船早6时从白帝城启航,顺水而下,傍晚6时到达江陵,航程600千米,客船航行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千米/小时? (2)如果客船8小时航行了s 千米,该船航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如果客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为v 千米/小时,江水流动的平均速度为20千米/小时.那么客船顺水而下,航行600千米需多少时间?如果客船逆水航行s 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你能解答情境导入中的问题吗?与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分式的概念 【类型一】 判断代数式是否为分式 在式子1a 、2xy π、3a 2b 3 c 4、56+x 、x 7+y 8、9x +10 y 中,分式的个数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解析:1a 、56+x 、9x +10 y 这3个式子的分母中含有字母,因此是分式.其他式子分母中

均不含有字母,是整式,而不是分式.故选B. 方法总结: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是分式,注意π不是字母,是常数. 【类型二】 探究分式的规律 观察下面一列分式:x 3 y ,-x 5y 2,x 7y 3,-x 9 y 4,…(其中x ≠0). (1)根据上述分式的规律写出第6个分式; (2)根据你发现的规律,试写出第n (n 为正整数)个分式,并简单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已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次数与系数关系得出答案;(2)利用(1)中数据的变化规律得出答案. 解:(1)观察各分式的规律可得:第6个分式为-x 13 y 6;(2)由已知可得:第n (n 为正整数) 个分式为(-1)n +1 ×x 2n +1 y n ,理由:∵分母的底数为y ,次数是连续的正整数,分子底数是x , 次数是连续的奇数,且偶数个为负,∴第n (n 为正整数)个分式为(-1)n +1 ×x 2n +1 y n .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了分式的定义以及数字变化规律,得出分子与分母的变化规律是解题关键. 【类型三】 根据实际问题列分式 每千克m 元的糖果x 千克与每千克n 元的糖果y 千克混合成杂拌糖,这样混合后 的杂拌糖果每千克的价格为( ) A.nx +my x +y 元 B.mx +ny x +y 元 C. m +n x +y 元 D.12(x m +y n )元 解析:由题意可得杂拌糖每千克的价格为 mx +ny x +y 元.故选B. 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找到关键描述语,找到所求的量的等量关系,列出代数式. 探究点二:分式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条件 【类型一】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分式x -1 (x -1)(x -2) 有意义,则x 应满足的条件是( ) A .x ≠1 B .x ≠2 C .x ≠1且x ≠2 D .以上结果都不对 解析:∵分式有意义,∴(x -1)(x -2)≠0,∴x -1≠0且x -2≠0,∴x ≠1且x ≠2.故选C. 方法总结: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等于零. 【类型二】 分式无意义的条件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必修1)知识点汇总

必修1 《数据与计算》 第一章数据与信息 1.1 数据及其特征 1.1.1 数据 数据:数据是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计算机加工的对象。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对所有输入计算机并被计算机识别、存储和处理的符号的总称,包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文字、数字、数值、字符)等数值性和非数值性符号。 1.1.2 数据的基本特征 (1)二进制。在计算机中,数据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加工。 (2)语义性。语义是将数据符号解释为客观世界的事物。 (3)分散性。数据是分散的记录,分别记录不同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 (4)多样性和感知性。数据记录的形式是多样的、可看的、可听的、可感知的,如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等。 1.2 数据编码 1.2.1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是指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所表达的信息。如声音信号、图形信号。 优点:直观且容易实现。缺点:保密性差、抗干扰能力差、不适合远距离传输。 数字信号:是离散时间信号的数字化表示。如开关电路中输出电压、电流脉冲。 优点: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缺点:算法复杂、成本较高。 1.2.2 编码的基本方式 1.文字编码 在现代技术的信号处理中,数据基本上是通过编码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 (1)ASCII码: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采用单字节编码,用8位二进制码为英文字母、数字、不可见控制符、标点符号、运算符号等建立的转换码。字符0的码值为48;A的码值为65;a的码值为97;空格的码值为32。 (2)国标码:我国设计的简体中文GB码和繁体中文的BIG5码。采用双字节编码。 2.图像编码 图像编码:是指在一定保真度的条件下,对图像进行交换、编码、压缩,以较少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