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浅析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浅析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浅析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浅析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文献综述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然而,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当前农村小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问

题,农村小学生"不爱读书、不会读书、无书可读"。当务之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寻找

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使得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词:农村、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一、前言:

语文作为语言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肩负着发展学生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重任。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的目标是全方位的阅读能力培养。在现在的农村小学中,阅读已经成为了台面上的摆设,老师不强调阅读,学生阅读也只是草草的看了一遍,看完可能无法做一个总结,一个大概的概括,看的书特别少,在班级所见不过3,4本课外阅读书吧,学校的图书馆也只是个样子,不给学生借书看。学生的作文写的不好,都是抄,简直不忍心去看,还抄的雷同。只有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才可以写出好的文章。

二、阅读能力概念界定:

倪文锦、锡金在《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所谓阅读能力可界定为:读者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社会所需,也被个人所重视。读者从各类文章中建构意义,透过阅读学习,参与社会活动,并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能力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它是以了解文章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鸿苓《中学语文教学》,光明日报,1997 年8 月,第1 版,53页);“阅读能力主要是指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林若男、锦英主编《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6年);“汉文阅读能力是指作为读者从汉文读物中提取、加工和御用信息的心智技能。”(曾祥芹主编《阅读教学新论》语文1999年9月第

第一版)。总之,阅读能力就是指影响阅读效率,使阅读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换句话说,是指独立地完成阅读全过程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阅读能力的形成原因:

何凤琴老师对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原因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 农村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不浓厚,知识面狭窄,对阅读理解产生障碍(二).学生平时参加的活动少,不善于表达,只愿意当听众,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农村小学课堂中还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抑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农村家庭藏书量少,学生无书可读

(五).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读书,认为是读闲书,瞎耽误功夫1

([1]何琴凤. 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之方法谈[J]. 中国农村教育,2015,10:61-62。)

四、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都在提倡学生大量课外阅读。在美国,每一位总统上任后几乎都大力提倡阅读,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在英国,全国各学校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读写课程。在日本,2001年底,儿童阅读进入国家法律,《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在意大利,早在1995年,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

划”。在新加坡,有多种多样的鼓励阅读的活动。在澳大利亚,图书馆会在显著位置列新书好书,每周有固定时段让父母带孩子一起到图书馆参加活动。

的儿童阅读运动开展也有20多年时间,经历了由民间发起、政府推动的过程。1982年有学者提倡“书香社会”的口号; 1982年有热心人士开始在社区推广家庭阅读; 1987年,台北市成立了第一个社区读书会———袋鼠妈妈读书会。1990年“毛毛儿童哲学基金会”成立,提倡合作、多元、思考的阅读教学方式。1990年以后,全岛开始推行“故事妈妈”的模式,成立了7个故事妈妈协会(目前已经发展到上千个)。的“文化建设委员会” 1996年提出了“书香满宝岛”的计划, 1997年成立了第一届读书会的展览会。2000年,教育主管部门把该年定为“儿童阅读年”,大力推广儿童阅读。目前,儿童读书会遍布,成为很大的社会力量。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大多数学生虽已从原来的各种繁多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拥有比以前更多的课余时间来读书。但是由于受传统阅读观念的影响,课堂上学生没有学会阅读技法,课外阅读活动中缺乏自主选择读物的能力,在网络面前不知所措,严重缺乏收集、分析、处理、发布、应用信息的阅读能力。

从中美学生阅读、处理网上信息的动机、能力来看,差距悬殊,2010年4月1日,《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在玩游戏,34.1%的人上网聊天,29.1%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体坛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1.3%发E-mail,18.6%选择软件,5.7%的人关注卫生保健信息。我国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媒体网络资源利用率极低。另有美国儿童有限广播公司曾做调查表明:在美国中小学生中,67%的儿童上网为获取信息,48%的儿童利用互联网做研究和创造性活动,46%的儿童在网上下载资料。数据表明,美国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及做研究工作和创造性工作。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我国中小学生信息阅读能力非常欠缺,表现在不知用什么信息工具、到哪查找、怎么查找、怎么处理等。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必将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五、培养阅读能力的策略与措施:

(一)、多鼓励,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在驱动力。农村学生从小就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喜欢看电视,喜欢打打闹闹,很难静下心来看书。我们语文教师应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以及读书在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性,使其从而产生课外阅读兴趣,真正自觉自愿地去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需求一种习惯。2 ( [2]文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 学周

刊,2015,26:15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平时学生阅读数量少,阅读面窄,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首要任务。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义。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小学生也是如此。要多鼓励小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强大驱力,它是整个阅读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它能驱使学生自主地、自觉地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学生阅读数量少,阅读面窄,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

兴趣是首要任务。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如果只凭学习兴趣,靠自己盲目地去阅读,不善于在阅读中总结、积累知识,其结果收效甚微。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德国哲学家笛卡尔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由此可见,方法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越学越聪明。给学习者带来高效率和乐趣,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不得法的学习方法,会阻碍才能的发挥,越学越死。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的低效率和烦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能力。

下面我介绍几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速读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速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快速浏览阅读材料,它不仅要求读速快。而且要求理解深、记忆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迅速扩大其知识。有人还称:“速读是语文教育的高科技。”它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同时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也要求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提高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速读的方法,纠正学生在阅读中的不良习惯,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使学生掌握速读的技巧。

(2)、精读法

精读法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传统的三步精读法要求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精读要求对文章逐字逐句地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对重要的词语、语句及段落要反复地品读思考。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3)、选读法

选读法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在确定读目标之后,从大量阅读资料中挑选,汲取最需要,最实用的材料和知识的一种读书方法。在我们语文教学中,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我们学习完课文章或是有写作上的某种要求的时候,有目标,有选择地寻找阅读资料,确定阅读材料中最有价值的容重点进行精读。节约了阅读时间,而且能使读有所用。比如,在学习《龙卷风》这篇课文时,因为生活阅历有限,学生对于课文中描述的龙卷风那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所以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象。所以,我指导学生在课下阅读有关龙卷风的书籍。或是上网查阅有关龙卷风的知识及视频材料,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4)、摘录、批注法

摘录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把自己认为精彩、有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摘抄下来,学生可以准备一个摘录本,专门用来摘抄优美词句,精彩篇章,用于日后翻阅,反复地读,加强语感,同时还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写作素材。批注法即批语注释,是指对一些生词难字加以注释;在段落层次前写大意, 对文章的思想容和表达手法加简评等等。批注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是

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也是读者的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

(5)、阅读后写读后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经常思考,阅读学习中亦是如此,教师要鼓励血神坚持写日记、读书笔记等,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思考能力。对事情的归纳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应用能力3。([3]晓爱. 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 学周

刊,2015,12:182.)

(三)多服务,为学生创设更优的阅读条件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学校办好图书室

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班级办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四)、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1)、读懂文章题目

首先要做的并不是急于释题,就是马上与课文容联系起来。我认为应该在课题的“读”上下功夫,题目就是课文的“眼”,如果把题目读好,读懂了,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从整体看课文的“眼”切忌

一拿着课文就逐段讲读,更不要孤零零地抓词和句的理解,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整体出发去理解词、句、段,理解词、句、段要为理解整篇课文服务。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比较深刻的理解课文。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要把读书、思考、交流、练习集中起来,使学生学到更多东西。

(五)、发挥家庭在自主阅读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藏书与儿童的阅读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父母的阅读行为为孩子提供示。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能融洽亲子关系,还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倡“亲子共读”的活动。叶圣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最终达到终身阅读,夯实课阅读基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综合提高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4。([4]黄艳华.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1:48.)

六、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学质量也应该有所提高。这就要求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重视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从而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总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相信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迅速提高,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5。([5]丹丹,桐松. 立足农村实际,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J]. 中国培训,2015,11:264.)

参考文献:

[1]何琴凤. 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之方法谈[J]. 中国农村教育,2015,10:61-62。

[2]文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 学周刊,2015,26:156.

[3]晓爱. 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 学周刊,2015,12:182.

[4]黄艳华.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1:48.

[5]丹丹,桐松. 立足农村实际,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J]. 中国培训,2015,11:264.

《“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回归》文献综述

《“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回归》文献综述 默认分类2007-11-24 15:29:28 阅读61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笔者主要通过检索国内翻译的外文资料及书籍等途径进行查阅,发现国外对于“数学化”教育思想的研究起源于人们对于数学本质特征的认识,且这样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与深化,现概述如下: (一)对数学本质特征的认识深化: 数学,其英文是mathematics,这是一个复数名词,“数学曾经是四门学科: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处于一种比语法、修辞和辩证法这三门学科更高的地位。”自古以来,多数人把数学看成是一种知识体系,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总和,它既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认识(恩格斯),又反映了人们对“可能的量的关系和形式”的认识。数学既可以来自现实世界 的直接抽象,也可以来自人类思维的劳动创造。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人们对数学本质特征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和深化。“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最显著的例子是非负整数。”欧几里德的算术来源于普通常识中的非负整数,而且直到19世纪中叶,对于数的科学探索还停留在普通的常识,另一个例子是几何中的相似性,“在个体发展中几何学甚至先于算术”,其“最早的征兆之一是相似性的知识,”相似性知识被发现得如此之早,“就象是大生的。”因此,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经验科学,因为那时的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非常密 切。 随着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从19世纪中叶以后,数学是一门演绎科学的观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观点在布尔巴基学派的研究中得到发展,他们认为数学是研究结构的科学,一切数学都建立在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这三种母结构之上。与这种观点相对应,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许多人认为数学是研究模式的学问,数学家怀特海在《数学与善》中说,“数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在从模式化的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数学对于理解模式和分析模式之间的关系,是最强有力的技术。”1931年,歌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宣告了公理化逻辑演绎系统中存在的缺憾,这样,人们又想到了数学是经验科学的观点,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就认为,数学兼有演绎科学和经验科学两种特性。 对于上述关于数学本质特征的看法,我们应当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实际上,对数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随数学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数学源于分配物品、计算时间、丈量土地和容积等实践,因而这时的数学对象(作为抽象思维的产物)与客观实在是非常接近的,人们能够很容易地找到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这样,人们自然地认为数学是一种经验科学;随着数学研究的深入,非欧几何、抽象代数和集合论等的产生,特别是现代数学向抽象、多元、高维发展,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抽象对象上,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数学证明(作为一种演绎推理)在数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出现了认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物,是研究量的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是关于模式的学问,等等观点。这些认识,既反映了人们对数学理解的深化,也是人们从不同侧面对数学进行认识的结果。正如有人所说的,“恩格斯的关于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提法与布尔巴基的结构观点是不矛盾的,前者反映了数学的来源,后者反映了现代数学的水平,现代数学是一座由一系列抽象结构建成的大厦。”而关于数学是研究模式的学问的说法,则是从数学的抽象过程和抽象水平的角度对数学本质特

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_程晓红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朗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不等于学习朗读,而是通过朗读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语言形式。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关于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收录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的各种各类相关文章有数百篇之多。本文选取近5年有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论文46篇,深入细读、归纳综合。研究者们对朗读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意义,朗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方法、技巧,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这反映出教育者们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朗读教学训练方法及作用的研究 (一)对朗读训练、技巧指导的研究 有近一半的论文是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指导和朗读能力的培养等。总体上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方法或朗读技巧指导的探讨主要涉及: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氛围,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投入感情并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训练要有原则,要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情况,逐步提高;要授之以渔,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朗读不是没有主次之分,不是没有详略之分,而是要重点段落重点朗读。其中,比较深入的研究集中在学生兴趣的激发、朗读技巧的指导、组织形式等方面。 多篇文章都重视教师的范读。如《大阅读,小细节》(蒋芳,2011)中指出:“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好的范读不仅能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学生,更能使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还能潜移默化地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范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朗读的技巧,并且自己也要多读、多练。同时,教师范读不可以也无法取代学生自己的实践朗读。在课堂上,朗读的主角还是学生,教师应“该出声时就出声”,更多时候还是要倾听、欣赏学生的朗读。 《让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扎实而灵动》(何玉莲,2008)一文中指出,朗读要适时导悟,要彰显个性。“导悟”区别于一般的朗读技巧指导,它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一次次的点拨中,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最终投入适合的感情,轻松自然地掌握正确的朗读方 法,于无痕之中教会学生朗读。“彰显个性”是反驳“整齐划一、不达标准死不休”的。不同的理解,读出的味儿自然不同,这一观点传达出了作者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张婷,2008)一文指出,“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的指导。”即意味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指导原则和要求不能一成不变,这不仅适用于朗读指导和训练,对于朗读评价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而针对老师的具体指导,文中还提出:“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训练要求细致、精要;训练的过程都需精心设计。”一个“精”字,反映了教师对学生朗读指导的精心、细心和责任心。 (二)对朗读教学作用的研究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教学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独具魅力,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综合这些论文,有的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谈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的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的是从重要性的角度来看朗读教学的作用等。 研究者总体认为,朗读教学具有以下作用:(1)有助于正确识字。(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深入理解课文。(5)可以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6)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感受、提高审美情趣。总的来说,研究者对于朗读教学的作用的总结是比较全面的,他们也提出了支撑这些观点的例证,即关于这些作用、效果的具体展示,这些基于结果层面的论述,更多的还呈现一种经验性的概括和总结。而对于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并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和说明,比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依据是什么等尚未涉及。 二、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朗读教学高潮,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研究者们给予了关注,积极探讨了朗读教学的现状、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对策、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总结认为: 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 文/程晓红 摘要:对近五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的训练与作用以及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等进行梳理,归纳综合,以期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

文献综述 国学对 小学教育影响

小学低年级学生习惯养成 一、文献综述 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好习惯对一个人有多重要。那么习惯从哪里来?人的一生很多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能否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重视并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还影响其能力、性格、身体等各项素质的发展和塑造。我研究学生学习习惯问题,主要是想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研究现状 1.关于学习习惯包含内容的研究 学习习惯内容十分之泛,几乎涵盖学习的各个方面。涉及听课、记笔记、阅读、做作业等学习形式,涉及课前预习,上课,课后复习,考试等学习过程,它涉及注意、记忆、思考、情感、意志、动力等学习心理。所以,对学习习惯的分类标准及内容也持有很多不同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学习习惯包括三部分:基本学习习惯,拓展学习习惯,个性学习习惯。另一些人将以上习惯统称为学习习惯,创造性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也有人提出了更具体的学习习惯,如姿势

正确的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善于自学的习惯。 (二)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习惯培养作为教师的一种教学理念,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学校也开始对于喜欢的培养方面的课题进行探索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与学习习惯培养相关的已有理论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是我认为在以下问题研究上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一致观念,需要进一步研究。 1.从研究内容上看 学习习惯的领域广阔,据我了解,目前没有对学习习惯一致的统一的分类方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借鉴其他研究的分类方式,学习发生的时间上将小学生学习习惯分为课前行为习惯,课中学习习惯和课后学习习惯。 2.从研究重点上看 已有相关研究中,在理论解释,阐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方法的一般分析方面教育专家和研究者比较重视,但是对小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实际教育生活的研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弱。有很多习惯训练的方法并不适应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各种训练方法较孤立,操作性和实用性也有待实践检验。应针对小学低年级这一特定群体,研究考察适用和有效的发罚钱,并将这些孤立的方法

最新浅析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精选

浅析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文献综述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然而,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当前农村小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问 题,农村小学生"不爱读书、不会读书、无书可读"。当务之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寻找 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使得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词:农村、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一、前言: 语文作为语言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肩负着发展学生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重任。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的目标是全方位的阅读能力培养。在现在的农村小学中,阅读已经成为了台面上的摆设,老师不强调阅读,学生阅读也只是草草的看了一遍,看完可能无法做一个总结,一个大概的概括,看的书特别少,在班级所见不过3,4本课外阅读书吧,学校的图书馆也只是个样子,不给学生借书看。学生的作文写的不好,都是抄,简直不忍心去看,还抄的雷同。只有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才可以写出好的文章。 二、阅读能力概念界定: 倪文锦、谢锡金在《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所谓阅读能力可界定为:读者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社会所需,也被个人所重视。读者从各类文章中建构意义,透过阅读学习,参与社会活动,并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能力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它是以了解文章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张鸿苓《中学语文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年8 月,第1 版,53页);“阅读能力主要是指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林若男、李锦英主编《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汉文阅读能力是指作为读者从汉文读物中提取、加工和御用信息的心智技能。”(曾祥芹主编《阅读教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9月第 第一版)。总之,阅读能力就是指影响阅读效率,使阅读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换句话说,是指独立地完成阅读全过程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阅读能力的形成原因: 何凤琴老师对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原因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 农村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不浓厚,知识面狭窄,对阅读理解产生障碍(二).学生平时参加的活动少,不善于表达,只愿意当听众,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农村小学课堂中还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抑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农村家庭藏书量少,学生无书可读 (五).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读书,认为是读闲书,瞎耽误功夫1 ([1]何琴凤. 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之方法谈[J]. 中国农村教育,2015,10:61-62。)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都在提倡学生大量课外阅读。在美国,每一位总统上任后几乎都大力提倡阅读,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在英国,全国各学校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读写课程。在日本,2001年底,儿童阅读进入国家法律,《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在意大利,早在1995年,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

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从无法计数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一、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

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对小学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几点思考 文张水玲摘要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这样就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最终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材 现在的教材已经由原来的不可捉摸、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和文字题,转变为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现实生活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独特魅力,感受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但是,学生的地区差异性,教育背景的差异,学习环境的差异等,造成了教师必须进一步地思考如何让日常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改编教材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使情境更接地气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相比,教材更新速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有时会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为此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

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生 活经验,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 起来,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数学。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探 思考、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的过程中,课本中为我们提供了南京长江大桥这 样的情境,我们完全可以变为生活中兰州黄河大桥,这样让学生有种身临 其境的感觉,变日常生活为课堂内容,加深学生的认识。 又如,教学集合这种思想方法时,我提供了本班学生参加语文、数学 小组的调查表,学生积极性很高,利用圈一圈、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轻松 地将抽象的集合思想变为具象的学习内容,很容易就建构了数学模型。 二、变虚拟的生活情境为真实的生活情境,使课堂内容更具生活性和 操作性 教材提供的素材,常常把生活情境直观地以图示的方法呈现在学生的 面前,不能以主人公的形式让学生亲力亲为。 所以数学教学可让学生提前感知生活,关注课前,经历生活实际,感 受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到商场、超市调查各 种商品的标价,选择几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绘制成价目表。 在课堂上,我利用学生自己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非 常高,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初探【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初探 【前言】 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的是教师一方的“动”,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与记。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教师预先选定的知识,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探索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回归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要彻底地改变课堂上教师机械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的僵死状态,要激活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互动效果的重新审视,从课堂效度层面剖析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互动,这是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互动的理性思考。通过课堂观察来透析现实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互动,反思其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有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互动的特点和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有效小学语文“互动式”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互动教学教师学生文本 【正文】 一、互动教学的含义 语文阅读互动教学研究者甚多,此理论方面的著作也是丰富多样。 胡寅生在《小学教育学教程》中指出的:互动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所构成的互动关系,即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这一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即互动式阅读教学。[1] 滕敏霞,陈建华在《学习型“互动体验”阅读教学模式》一文中指出:互动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是一种尊重主体、体现创造性的教学。人的社会存在的本质决定了人际间进行交流、沟通的必要,互动正适应了这一要求。互动理论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互动教学是互动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体现了民主平等、交流合作、创造生成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统观新一轮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说,互动教学理念的引入让传统的语文教学发生了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文献综述概要

农村小学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自 2001年开始在小学开设英语课以来,英语教学在小学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为小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整体的教学和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出现了师资问题、教师教学问题、学生学习问题、以及外部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 且这些问题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 这影响了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有必要对农村小学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稳步向前发展。【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现状;对策 英语课程在小学开设以来,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研究,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课程总体现状、小学英语教学对象特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小学英语学习现状和教学的外部资源现状这几方面进行综述,并力求从中寻找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研究的新切入点。 一、课程总体现状 尽管国家教育部在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2001年秋季,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 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在许多地区, 区县城所在地的小学几乎是从三年级开设的, 而中心校及其以下的农村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较少。有的学校英语虽然排上了课程表, 但实际没人上课; 有的学校刚开学时有英语课, 不久就停了; 有的是班主任兼课; 有的即使是乡镇中心小学也至今未开英语课。 1 袁长清在宣城市区小学调查发现小学英语课时数不够,结构不合理。每周只有 2课时, 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都是 40分钟长课时,教学频率低,学生遗忘率高,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2. 此外, 在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开设情况的文献资料的研究中发现, 农村小学英语课程课时开设严重不足, 问题更为突出, 农村英语课开设情况差于城市小学。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正在城乡全面展开, 镇乡级小学 3一 6年级大部分开设了英语课, 但许多课时得不到保证, 有些周课时能保证在 3节,每周 2节、 1节的占大多数,有的 1节英语课也未开。 3. 朱必前在其调查的县城中 80%的农村小学英语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最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关系着小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语文能力的提升。阅读是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针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研究如何进行拓展阅读的教学才能真正地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字: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语文教学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1]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经历”生活、想象世界。阅读是一种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手段,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全新的知识,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最终转变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想,建构对学习和生活的认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中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所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他们的阅读范围,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要促进小学生拓展性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课内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阅读延伸,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范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概念 “拓展”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的秀文注释是“extend make longer(in space or time),enlarge"即时空的延伸。“拓”在汉语词典上意为开辟、扩充,“展”为展幵,舒张开之意,“拓展”一次合意为开拓、扩展。拓展阅读就是指以所阅读的某一素材内容为中心点,拓展到阅读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的作品,具体来说,我们在阅读中要先找准切入点,如可以是该阅读材料的社会背景,又或者是内容的主题,甚至是某一描述的人物等等,围绕该切入点拓展各种各样相关联的读物,在不断的对比、感悟和思辨中,加深对阅读素材内容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的过程。拓展阅读的意义在于扩大了我们的阅读范围,开拓了我们的思路。 袁江平认为拓展阅读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进课外的资源,即把课堂的学习引向课堂外。[2]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都是阅读,在课堂内的阅读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生活、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所以需要与课内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不仅巩固理解了课内的知识,并且使课外内容拓展了学生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张弘认为阅读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3]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他努力构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进行拓展阅读训练。首先他让学生们进行课前信息搜集,了解、感知课文。教师设计资料卡,学生回家通过查阅词典、网上搜索等方式搜集作者、作者的其他作品、自然现象、地名等信息。其次在课堂中进行信息整合,理解课文。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最后,课后延伸信息,

文献综述范例

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探讨”的 文献综述 前言 当全国上下涌现出一股物流热的时候,有一个物流的“角落”却没有被足够地重视,那就是农产品物流。按行业来分农产品物流只是物流中的一个分支,但是因为农产品自身的特点使得农产品物流具有有别与其它行业物流的特征。虽然中国现在号称是“世界工厂”,工业蓬勃发展,但是8亿农民的存在昭示着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解决好农业的问题无论是对于民生还是对于执政党都有重要的意义。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领域“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较严重,理论界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也相对落后,这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不仅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已成为我国整个流通体系的瓶颈。 一、物流的概念起源发展 农产品物流概念的定义是起源于对物流概念的争议和讨论,探讨农产品物流的概念,我们应首先从物流本身的概念入手。 物流的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物流科学的历史很短,如果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军方后勤部门的科学部门的科学研究结果开始的,这被称作物流科学概念的萌芽阶段。当时,美国在战时供应中,首先采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等进行全面管理。这种后勤管理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是属于物流科学的发展阶段。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因此通常采用的仍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在日本则被称为“流通技术”,后称之为“物的流通”。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CLM 对Logistics所做的定义是:“以适合于顾客的要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与其关联的信息,从产业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与保管,为求有效率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2019年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当下不少小学数学课堂因为一味追求学习形式上的热闹和 表面的花哨,导致了知识教学缺乏智慧深度,学生的活动缺乏思维深度,师生互动交往缺乏情感深度,以至于忽视了数学教学的 本质,使得课堂教学肤浅、低效,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有 效提升。文献资料显示,人们过多地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优质化,很少从教学程度的视角关注小学数学教学。为此,笔者开展“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借助中国知网,输入篇名为“深度教学”,时间是1962年至2014年,共搜索到国内44篇文章(另有一本专著),其中硕士论文3篇,期刊文章41篇;国外的文献没有搜索到。笔者对文献进行了阅读、分类、筛选、分析,试图对四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借此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与支撑。 一、深度教学的萌发阶段 依据文献,20世纪60年代可以说是学科深度教学的萌发阶段。1962年5月21日《历史教学》中分别刊登了王骐的《教学 任务和学生接受能力是根据范围、广度、深度,应由国家统一规定》、桂逢禄的《大、中学的基础知识只有深度广度上的差别》、沈阳市二十八中历史组的《广度是指史实的范围,深度是指对史实的理触分析程度》,这三篇文章都写得很简单,但不约而同谈 到了历史知识教学中的深度问题。可见,这个阶段人们对学科

“深度教学”的关注度不足,只是在历史学科方面有所体现。 二、深度教学的苏醒阶段 20世纪90年代是深度教学的苏醒阶段,以1992年1月《唐都学刊》发表师长泰的论文《从培养能力入手,努力开掘教学的 广度和深度》为代表。文中提到,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 文学作品的能力,分析评价古代文学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以培养能力为基点,努力开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为此有四点建议:贯 穿“史”的线索,教好基本知识;用比较方法,开拓学生思路; 注重揭示规律,交给学生“钥匙”;介绍学术信息,扩大学生视野。可见,语文学科开始从能力的角度,关注深度教学。 三、深度教学的起步阶段 21世纪初是深度教学的起步阶段,以2006年1月《陕西教育(教学)》刊登陆亚彬的《利用几何画板实现深度教学》为代表。作者认为将几何画板充分运用于初中教学实践,有助于教师达到深度的教,学生达到深度的学,这样的理想境界,不失为把 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数学课堂中去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举措。 可见,这里的文题首次出现“深度教学”,是基于数学学科,充 分利用“几何画板”达到深度的教与学。 ■四、深度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初步应用阶段 从2009年至今,是深度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初步的应用阶段,开始出现有关“深度教学”的理论探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 涉及多种学科,从小学到大学,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推动“深

小学语文前沿动态综述

小学语文前沿动态综述 世纪之交,随着知识经济的逼近,当人们把焦虑的目光投向急剧变化的世界的时候,日益痛感教育这柄双刃剑给我们所带来的伤害:它使我们的学生在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时候,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牺牲了健康个性的发展。回顾语文教育的百年历史,其间值得记取的经验教训实在是非常丰富的。好在世纪的风,使我们的头脑变得冷静、理智而又热情了。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开始了深刻的变革。 标志这一变革的最明显的外在表现是大纲和教材的改变,最深厚的根源是作为这种改变的基础的教学观念的变革和丰富而成功的教学改革实践。小学语文教学的严冬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临。教改前沿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现择其要略述如下: 一、教学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积极的变化 尽管仍有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因循着老的一套,但从整体上看,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人才观、评价观等观念有了积极的变化。 在教学观上,从单纯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并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配合学生,而不是要求学生配合教师,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单纯地讲授。分层教学倍受重视,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采取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的方式,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不同基础和潜力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类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增加自信。对班级人数的多少为宜,也有新的认识,原来认为人数多,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现在认识到,人数多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个性化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 在学生观上,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非接受知识的"容器";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避免教学中的"一刀切";承认学生是自然的、正在成长中的人,强调教学要尊重自然规律、生物规律,使教学行为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承认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受社会的影响,又必将成为社会的主人,因此,语文教育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而要放眼社会;强调在为他们的未来打基础的同时,注意他们现时的需要,并通过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使学生乐于学习,把现时需要和未来需要统一起来;承认学生是独立的责权主体,享有平等的广泛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 在学习观上,从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出发,承认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结构的整合和同化,强调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获取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能力;重视元认知的研究与实践,强调学生对学习行为本身的理解、控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终身学习,强调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的学习铺平道路。 在人才观上,承认人才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承认人的智能类型的差别,例如有的人长于动手"写",有的长于动口"说",有的长于听觉理解,有的长于朗诵。语文教学要在注意全面性的同时,使学生的专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将来到社会上有一技之长得以立身。 在评价观上,视野更为宽泛,方法更为多样,靠一张试卷来判定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做法已经被逐步改变。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在深入地改革。首先,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进一步科学化,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认识更加深刻。强调语文评价,不只是给教学判定一个分值,划定一个等次,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其激励性、发展性、调节性,使它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禁止把考试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其次,评价的主体趋于多元化,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社会都被纳入评价主体的范围,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反馈信息。最后,在采用定量评价方法的同时,强调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等级评价方法,评语评价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二、重新审视教学传统,批判继承历史遗产 建国以后,我国的教育模式受凯洛夫影响极深,"五段式"的教学结构垄断了课堂,教学中,重课文的分析讲解,轻学生的语言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高效性,最大的缺点在于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而理所当然地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三店街宋寨小学曹海英 在我国,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教育特别是数学方面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最重要的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更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及动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视角从转变教学方式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转移,这反映了课程改革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发展过程。但由于教育工作者缺乏相关的经验,对课程新理念的不理解,或理解偏差、领会偏差,导致了效果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走形式、过场子,低效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目标重心偏颇、教学层次低下等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不过,当我们深入小学,进入课堂,就不难发现,不少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着问题。如问题琐碎,起不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教师给学生思维的时间较少;课堂上大部分甚至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少,甚至没有;等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普遍存在,提问失误、提问不良的情况也有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技能之一。我国学者在古代就非常关注课堂提问,普遍主张“学须有疑。”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君子有九思,其中的一思则为“疑思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荀子的“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朱熹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等等。由此可见“提问”的研究和探索在中国并非是一个崭新的事物。 近年来,在国内,从事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的人很多。研究涉及:课堂提问的原则、方法、技巧策略等等方面。例如:2007年吴建强在《基础教育研究》期刊中发表的《突出“五性”问活课堂》,认为“要改变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低效化问题,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突出“五性”,优化提问,放飞学生思维。1.突出趣味性,使课堂充满活力;2.突出冲突性,使课堂充满动力;3.突出操作性,使课堂多姿多彩;4.突出挑战性,使课堂智慧绽放;5.突出开放性,使课堂个性飞扬。”[1]2009年邵怀领在《教育科学》期刊中发表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策略及观察》,提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包括问题设计、提问、候答、叫答、理答五个环节,问题设计应注意明确问题的类型与层次,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提问时要表述清晰、简洁,富有启发性,问题少量;候答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并灵活运用;叫答时要尽量扩大学生的参与力度;理答时注意澄清、追问、转问、悬置等策略的运用。” [2] 2011年于建玲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期刊中发表的《“鼓”要敲在点子上——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方案 阳东县新洲镇东风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从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具体的研究意义如下: 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切实转变观念,这是实现阅读教学根本变革的前提”(崔峦语),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就是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3、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阅读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言学 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是一个input(输入),decoding(解码),output(输出)的过程。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但只须达到一定的输入量,才能保证更好的输出。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阅读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可以训练发展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大量的阅读是语言输入转为输出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的大量机会和条件,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整体语言素质。 2、教育教学心理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原则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原则文 献综述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原则文献综述 摘要: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阅读一直以来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学就显得他别重要。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对已有的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原则做了一个综述,并预测了未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原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原则 一、相关概念的概述: (1)小学语文的性质和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修养,促进自生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阅读的含义及地位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一直以来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了学生需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以此为目标,二期课改的小学语文教材大篇幅地增加了阅读篇目,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感悟语文,在阅读体验中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3)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原则的历史发展过程 1、21世纪前提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原则,主要由以下几点: (1)整体性原则,该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一篇成功的言语作品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文章中的各种篇素均处在一个受文化支配,为题旨服务的严密有机的结构网络和思路系统当中,而整体中的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充分显示其意义。有这样的认识出发,就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注重系统分析的整体性、全面性、结构层次性以及综合与分析的统一性等问题,从而使文章分析的手段更趋科学合理。此外,遵循了系统原则,运用系统原理分析文章,有助于发现文章自然思路的顺理成章,清晰地梳理文章思路,为读写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 (2)点面结合的原则:阅读理解的对象是整篇文章,而考察时的对象大多是词、句、段、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句、段的分析结合起来,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既要考虑全面,又要注重细节,做到点面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