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 考试大纲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 考试大纲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  考试大纲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  考试大纲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白政治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把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认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一门课程,同时又是一个学科,在经济学学科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经济学学科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和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内容

0.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0.1.1 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包括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0.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l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也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及其发展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向未来社会经济关系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0.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0.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0.2.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0.2.2 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

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要注重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又要重视对经济体制的研究,更要对二者之间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0.2.3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0.3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0.3.1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0.3.2 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经济规律的两大特点。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

0.3.3 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体系的含义。在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决定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律决定该社会的生产。

0.4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0.4.1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各种经济现象提示出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运用唯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可以科学地提示经济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

0.4.2 抽象法

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它是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排除各种外在的、

非本质的联系,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方法。

0.4.3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就是指思维推理过程要符合和反映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的运用中,逻辑与历史并非是绝对一致的。当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不一致时,历史进程必须服从于思维的逻辑进程。

0.5 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其学习意义

0.5.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0.5.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研究的是不能胖子离现实社会的生产关系,研究的是不断变化的生产关系,这三者是统一的。

0.5.3 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意义

第一,学习政治经济学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第二,学习政治经济学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第三,学习政治经济学是进行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识记: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领会: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简单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①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②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③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辩证关系。

领会:①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②生产关系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复杂系统。

简单应用: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识记:①政治经济学的任务。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领会:①经济规律的特点。②经济规律的类型。③基本经济规律。

简单应用:经济规律体系。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识记: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经济运动过程,具体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并坚持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领会:①唯物辩证法。②抽象法。③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五)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其学习意义

领会: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综合应用: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篇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考察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阐述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掌握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了解合理配置资源是一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认识采用何种经济体制模式取决于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快地发展。懂得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的最本质的经济关系,是经济体制的基础,以及经济体制反映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它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1.1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1.1.1 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1.2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和它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1.2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2.1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形成于原始社会,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多个社会形态。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

1.2.2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发展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1.3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3.1 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有所不同,它既可以借助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政府的力量,通过人们预先制订计划直接分配社会经济资源来实现。

1.3.2 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可以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或这两种方式不同程度的结合来实现。无论是市场配置方式还是计划配置方式,它们都属于经济体制范畴,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

1.4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4.1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经济体制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同时,经济制度的性质、特征也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

1.4.2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识记:①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②人类社会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领会:①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②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及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的过程都是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二)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识记:①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②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领会: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②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③商品经济的经济特征。

(三)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识记:资源配置、市场经济。

领会:①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②社会化大生产中配置资源的两种不同方式。

简单应用: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②市场配置方式与计划配置方式的异同。

(四)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识记: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领会: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第2章商品和价值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并理解商品和商品生产的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了解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等基本原理。掌握价值创造、价值量决定和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

2.1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1.1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1.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1.3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决定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2 商品的价值量

2.2.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于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2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复杂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折算成倍加的简单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

2.2.3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着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2.3 价值规律

2.3.1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2.3.2 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识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领会: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②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③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

简单应用:①商品的内在矛盾。②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综合应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商品的价值量

识记: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劳动生产率。

领会: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③复杂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

简单应用: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三)价值规律

识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领会: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②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简单应用: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3章货币与信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分析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以及货币的本质。掌握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所具有的五种职能,以及货币的流通规律。了解信用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掌握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双重作用。

二、课程内容

3.1 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3.1.1 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1.2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2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3.2.1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商品流通。

3.2.2 货币形式的发展

就货币具体形式的变化来看,一般经历了非金属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

3.2.3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3 信用

3.3.1 信用的产生及形式

信用形式的多样化。商业信用的特点和工具。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行信用的特点。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企业信用的含义。消费信用的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

3.3.2 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识记: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

领会:①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②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关系。③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④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识记: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商品价格、价格标准、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领会:①货币五种职能的基本内容。②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③货币具体形式的发展过程。

简单应用:运用货币流通规律分析通货膨胀。

(三)信用

识记:信用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消费信用。

领会: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二重作用。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

第4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明确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货币转化为资本,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则是这一转化的前提。把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理解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了解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理解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分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途径,把握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二、课程内容

4.1 货币转化为资本

4.1.1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一般商品流通(W—G—W)和资本流通(G—W—G)的联系与区别。资本流通公式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1.2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2.1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

4.2.2 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是以价值形成过程为基础的。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4.2.3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着重要意义。

4.2.4 剩余价值率

商品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即c+v+m。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mˊ)。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多少的重要因素。

4.3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4.3.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

4.3.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各企业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超过个别价值的余额。

4.3.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3.4 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

4.4 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4.4.1 资本主义再生产

在内容上,社会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规模上,社会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在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分析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4.4.2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客观必然性。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影响剩余价值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

4.4.3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一般用C:V表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4.4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尖锐化,导致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灭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识记:资本总公式、资本、剩余价值、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领会:①一般商品流通(W—G—W)和资本流通(G—W—G)的联系与区别。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③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④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识记: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

领会:①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②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③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意义。④剩余价值率的意义。

综合应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识记: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领会:①工作El与绝对剩余价值的关系。②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③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

简单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

综合应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四)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识记: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领会:①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的特点。②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揭示的特点。③资本积累的本质。

④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途径。⑤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⑥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简单应用:①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客观必然性。②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第5章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得到增殖的特性,明确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说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认识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考察个别资本运动的,而考察资本周转则主要是说明资本周转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明确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是从社会资本角度考察资本运动,认清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

件反映了生产和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考察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了解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各个集团是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

二、课程内容

5.1 资本循环

5.1.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资本的价值增殖在于运动,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得到增殖。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5.1.2 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实际上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5.1.3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的循环要连续不断,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5.2 资本周转

5.2.1 资本周转速度

衡量和反映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指标。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生产时间的构成。流通时间的构成。资本周转次数。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5.2.2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直接因素。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还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存在区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磨损密切相关。固定资本的折旧。

5.2.3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即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5.2.4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有着重大影响,它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

5.3 社会资本再生产

5.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5.3.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的三个方面。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5.3.3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及其意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的三个方面。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5.4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5.4.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资本家的生产成本,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原来的w=c+v+m 变成W=k+m,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存在差别。利润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5.4.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资本转移是平均利润形成的条件。平均利润率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5.4.3 生产价格的形成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5.5 剩余价值的分割

5.5.1 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商业利润及其本质。

5.5.2 利息

利息及其本质。利息率的含义。

5.5.3 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及其本质。

5.5.4 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资本循环

识记:产业资本、资本循环。

领会:①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的三个阶段。②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③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④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简单应用:①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二)资本周转

识记:资本周转、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次数、生产时间、流通时间、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磨损的类型、固定资本折旧、折旧基金、折旧率、预付资本总周转、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领会:①资本周转速度同周转时间、周转次数的关系。②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③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④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⑤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⑥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⑦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简单应用: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②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率生产的影响。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

识记:个别资本、社会资本、社会总产品及其实现、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领会:①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联系与区别。②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③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④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含义。⑤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⑥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及其含义。

(四)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识记:生产成本、利润、利润率、资本转移、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剩余价值率。

领会:①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②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③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④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⑤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⑥生产价格的形成。⑦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简单应用:①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②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③平均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综合应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五)剩余价值的分割

识记:商业资本、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利息、利息率、银行资本、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

领会:①商业利润的本质。②利息的本质。③银行利润的本质。④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及其产生原因。

简单应用:剩余价值的分配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

第6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弄清垄断形成的原因,把握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分析垄断价格、垄断利润、价值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金融资本的含义、形成途径及金融寡头实现其统治的形式,把握资本输出形成的原因与带来的影响。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把握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掌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分析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二、课程内容

6.1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

6.1.1 生产集中

生产集中的形成及原因。

6.1.2 生产集中产生垄断

生产集中形成垄断的原因。l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6.1.3 垄断与竞争

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尖锐。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竞争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6.2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6.2.1 垄断组织与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及其形式。垄断组织的实质。垄断利润、垄断价格的含义。垄断利润的最终来源。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途径。

6.2.2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银行业的集中形成银行业的垄断。银行作用的根本性变化。金融资本的形成及其主要途径。金融寡头的产生。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统治方式。

6.2.3 垄断资本的国际化

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及其形式。资本输出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征。国际垄断同盟及其形式。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和领土上瓜分世界。

6.2.4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诸多经济特征的共同基础。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盾。

6.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3.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四次高潮。

6.3.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

依据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基本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加深。

6.3.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

6.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6.4.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6.4.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形成的原因。资本主义再生产发展周期性的四个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

6.4.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资本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从“滞胀”危机演化

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2008年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特点。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多重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6.4.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6.5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6.5.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起点,是以对小生产者的暴力剥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的发展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6.5.2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新变化。这些新变化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进一步尖锐化的趋势。

6.5.3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为资本主义的质变进行着量的积累,为它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准备着更为充分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复杂曲折的。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

识记:生产集中、垄断。

领会:①垄断与竞争的关系。②垄断时期竞争的新特点。

简单应用:①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②垄断产生的原因。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识记:垄断组织、垄断利润、垄断价格、短期价格协定、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混合联合公司、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参与制、资本输出及其形式、国际垄断同盟及其形式、跨国公司、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领会:①垄断组织的形式及其实质。②垄断利润获取的主要途径和最终来源。③银行业垄断的形成和银行的新作用。④金融资本的形成。⑤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简单应用:①垄断价格的出现不违背价值规律,只是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②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的作用。

综合应用:①金融寡头的统治方式。②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识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领会: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③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简单应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识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领会:①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的新特点。

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

简单应用: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

综合应用:2008年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特点、原因及根源。

(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识记:资本原始积累。

领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基本经济条件。简单应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综合应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

第7章社会重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及确立依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经济成分。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的内涵和形成依据,弄清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及实现的特点,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理解并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了解企业的内涵和类型,把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

二、课程内容

7.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1.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的途径。

7.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要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7.1.3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要居于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7.I.4 公有制的内涵和实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内容。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科学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内涵,而且需要进一步探索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联系与区别。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7.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中,还包括多种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7.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7.2.1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在多种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7.2.2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的新特点。

7.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其他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及其实质。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客观要求。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7.2.4 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

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差距,是理顺分配关系的重要前提。科学分析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7.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及特殊性

7.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

济的一般性。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表现。

7.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市场经济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社会主义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性的主要表现。

7.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市场

7.4.1 企业的含义和分类

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是市场调节的基础,也是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微观经济主体的内容。企业是生产商品或服务以获取利润的基本经济组织。企业的类型。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

7.4.2 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7.4.3 市场机制

市场对各经济主体行为的调节内生于市场活动本身。市场机制的内涵及内容构成。价格机制的作用体现。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及作用体现。竞争机制的作用体现。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关系。

7.4.4 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市场体系的内容构成。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

7.4.5 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

市场规则的意义。市场规则的内容构成。完善市场规则、优化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识记: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③公有制的内涵和实现形式。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领会: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②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③同一种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同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可以容纳不同的所有制经济。

简单应用: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识记:按劳分配、按资本分配、按资金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技术、信息、房地产分配、个体劳动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

领会: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②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④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

简单应用: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实行按劳分配的新特点。②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

综合应用: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及特殊性

领会: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性的表现。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性的主要表现。简单应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市场

识记:企业、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市场规则。

领会:①企业的不同类型。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③市场机制的内容构成。④市场体系的构成。⑤市场规则的内容构成。

简单应用: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②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

第8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把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认识经济发展观念的重大变化。掌握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明确科学发展就

是要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问题。掌握经济结构优化的基本规律,明确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优化是优化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二、课程内容

8.1 从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

8.1.1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计算公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8.1.2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8.1.3 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8.2 经济结构的优化

8.2.1 产业结构的优化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工业的地位和作用。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8.2.2 城乡结构的优化

城乡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城乡人口结构优化的主要表现。工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表现。

8.2.3 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划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实现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主要表现。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我国实现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基本战略定位。

8.3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8.3.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

8.3.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8.3.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

为切实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实现,必须做到的几个基本要求。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从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

识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外延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内涵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领会:①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③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④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简单应用:①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②经济发展过程的三个基本关系。

(二)经济结构的优化

识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资源禀赋。

领会:①三次产业的划分及其变化。②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③第二产业的地位和作用。④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⑤城乡人口结构的优化。⑥工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⑦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简单应用:①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②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③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④我国的区域经济划分。

综合应用:①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②城乡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③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④我国实现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基本战略定位。

(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领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简单应用: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②保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利实现的五个基本要求。

第9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把握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内涵、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以及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把握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以及运用的主要调控手段。认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把握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和基本原则。认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二、课程内容

9.1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关系

9.1.1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的内涵和意义。国民收入的内涵和意义。决定和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现阶段,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经济、私营企业中,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形成的各方面的收入。国民收入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的原因。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主体和主要途径。

9.1.2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社会总供给的内涵和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内涵和构成。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不平衡的表现。 9.1.3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是宏观经济的基本比例关系,正确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经济协调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处理好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

9.2 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9.2.1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依据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内涵和客观必然性。

9.2.2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

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需要运用各种宏观调控的政策。宏观调控的四大主要政策。

9.2.3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宏观调控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9.3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9.3.1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在生产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9.3.2 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9.3.3 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覆盖面最广、社会意义最大、涉及内容最多,也是最主要的保障形式。社会保险的三大基本特征。社会保险的构成。社会福利及其特点。社会救助的特点。社会优抚的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关系

识记: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领会:①决定和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②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③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④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不平衡的表现。⑤处理积累与消费之间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简单应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

综合应用:①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上的基本状况。②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识记: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税收、价格、信贷、汇率、补贴。

领会:①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客观要求。②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③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

简单应用:①制定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性。②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的重要性。

(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识记:社会保障体系。

领会:①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②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简单应用:①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②我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特征。

综合应用:①从我国实际出发,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②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深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政策及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认识经济全球化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影响,把握应对措施。

二、课程内容

10.1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本质

10.1.1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

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最终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

10.1.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10.1.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不断增强。

10.1.4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表明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10. 2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10.2.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国际贸易理论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

10.2.2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世界贸易组织的机构。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10.2.3 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

10.2.4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及内容。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化。国际金融机构的构成。

10.3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10.3.1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10.3.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增强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建立预警机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本质

识记: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

领会:①国际分工体系的变化。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③区域经济集团的五种组织形式。④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三大支柱。⑤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简单应用:①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主要表现。②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蕴含并深化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识记:①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基本类型。②关税及其类型。③非关税及其种类。④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金融、国际收支、外汇、外汇管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国际黄金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国际货币体系。

领会:①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②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③重商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④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⑤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⑥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观点。⑦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职能、组织机构、基本原则。⑧国际金融的主要内容。⑨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⑩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阶段。⑥国际金融机构的三种类型。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识记:国家经济安全、国家产业安全、国家贸易安全、国家金融安全、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国家调控经济能力。

综合应用:①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第11章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理解经济全球化既加强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又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经济矛盾。了解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形式,把握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双重影响。深刻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掌握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与发展的实质。

二、课程内容

11.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11.1.1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11.1.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加强经济联系的主要表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经济矛盾的主要表现。

11.1.3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的形式。国际经济组织协调的主要形式。区域经济联盟协调的主要形式。

11.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11.2.1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大体经历的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取得的经济成就。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11.2.2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和带来的挑战。

11.2.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但同时又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及其主要表现。

11.3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1.3.1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形成

旧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的形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

11.3.2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目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识记: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

领会: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特点。②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的形式。简单应用: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②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矛盾。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识记: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

领会: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共同问题。

简单应用: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和带来的挑战。

综合应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

(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识记:①国际经济秩序、国际经济旧秩序、国际经济新秩序。②旧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

领会:①新殖民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②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目标。③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简单应用: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综合应用:发展中国家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12章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以及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分析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瞩目成就。了解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的具体措施。

二、课程内容

12.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

12.1.1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是适应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12.1.2 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与发展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共产党对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进行的探索。

12.1.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遇到的挑战。

12.1.4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正确处理好从国外进口商品、引进技术设备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

12.2 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与战略格局

12.2.1 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对外贸易、对外资金交流、对外技术交流、对外承包工程和国际劳务合作,以及发展国际旅游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12.2.2 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中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

12.2.3 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多双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发展。

12.3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2.3.1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内涵。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主要表现为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12.3.2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本经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加入WT0的新形势,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3.3 实施“走出去”战略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在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竞争,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采取“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到新阶段的一项重大举措。“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

12.3.4 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在巩固已经形成的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

识记:对外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领会:①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②中国共产党关于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③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单应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与战略格局

识记:对外贸易、对外资金交流的基本内容、对外投资的含义及类型、对外技术交流的主要内容、对外承包工程的含义及形式、国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业。

领会:①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②引进外资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③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必须坚持的原则。④经济特区的含义及主要特点。

简单应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

综合应用: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识记:市场多元化战略、“走出去”战略。

领会:①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主要表现。②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内容。③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的要求。

④“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

简单应用: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综合应用: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00009自考本科政治经济学201804真题答案

2018年4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基本的动力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矛盾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 A.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D.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简单商品经济中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5.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发生质变的阶段是 A.简单价值形式1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劳动力商品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交换价值 7.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预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8.名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A.增加 B.减少 C.时减时增 D.无法判断 9.资本有机构成可表示为 A.c:m B.m:c C.c:v D.v:c 10.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贬值是 A.设备折旧 B.物质磨损 C.有形磨损 D.无形磨损 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 I(c+v+m)=I(c+△c)+Ⅱ(c+△c) B.II(c+v+m)=I(v+△v+m/x)+ Ⅱ(v+△v+m/x) C.I(v+△v+m/x)= Ⅱ(c+△c) D.I(v+m)= Ⅱc 12.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是 A.商品价值 B.生产价格 C.交换价值 D.垄断价格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公司 C.跨国公司 D.经济共同体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过剩 C.社会总供给不足 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居主体地位的是 A.公有制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外资经济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A.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作用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现代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 A.得不到任何补偿 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 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 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消费信用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原因是() A.劳动力商品有价值 B.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道德因素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这就是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 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两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C.两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两者在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正确答案】 C 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出卖劳动的收入 D.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小抄版)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辩证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决定,它们又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各种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②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③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3.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4.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①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②科学技术及其应用③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⑤自然条件⑥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⑦经济制度 5.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及涵义:①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③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2)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①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②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③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还存在矛盾④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存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7.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是金银所具有的天然属性,也不是人们进行协商的产物,更不是聪明人的发明创造。。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2)在商品经济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11.资源配置的目标:指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包括:(1)消费者个人效益(2)企业效益(3)国民经济效益(4)社会效益 1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市场经济就是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又是相互联系的,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 在:①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的基础②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 在根据③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 的成熟程度。 1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市场是商品生产 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领域, 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2)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3)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4)整个 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 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14.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的重要作用: (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 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2)它促进企 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 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3)它有利于打破 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 要素交流(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 经济效益提高。 15.试述市场体系的构成:市场体系是商品市 场和生产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 体。它们有着不同的交易对象和特定的交易 方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 要素市场。(1)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商品交 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 料市场。从市场形成的时候起就存在着商品 市场,它在市场体系中是最早发育成熟的市 场,是基础市场。在商品市场中生产者和消 费者直接见面,因此,这个市场直接反映着 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状况,调节着社会经 济最基本的供求关系。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 进入商品市场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从消费者市场来说,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发 生变化,在物质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 精神消费领域迅速扩大。从生产资料市场来 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资料不断创新, 劳动对象不断地扩展,这样,商品市场就具 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生产要素市场。生产 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 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 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①金融市场,是经济主体间融通资金的市场, 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前者是指债券和 股票的发行和流通,以及中长期融资活动的 市场,后者是指进行短期融资活动的市场。 ②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通 过市场交易方式与生产资料结合投入生产过 程的。因此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中主观因 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媒介③房地产市场, 其交换或经营的对象包括两类。一类是房屋 产业,其中有居民居住用房和非住宅用房。 另一类是地产,包括建筑物附着的土地和已 开发未开发的可作为建筑地段使用的土地, 房地产的交易方式可分为买卖和租赁两种形 式。④技术信息市场,是进行技术和信息的 交流、咨询、服务和转让的交易市场。技术 商品是一种复杂劳动的知识形态商品。信息 商品表现为信号、消息、情报、资料等。技 术市场有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技术咨询、 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交易方式,信息市场 有信息咨询、信息服务和信息转让等多种交 易方式。 1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 剥削的实质(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 了科学依据。 18.简述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规 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资本主 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 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 值,达到这一目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 雇佣劳动的剥削。(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 本主义生产的实质(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 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 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19.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 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 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有客观必然性的, 由两方面决定,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无止境的。另 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也迫使资本家必 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20.影响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1)对劳动力的 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 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量的大 小 21.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1)必 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 存在,即具有并存性(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 每一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 具有继起性。 2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 可变资本的划分有哪些区别(1)划分的根据 不同。前者的划分是依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 的不同,后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划 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 和劳动对象的资本,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 动资本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的 资本,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 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的划分 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 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量的不同影响;后者的 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 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第一 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 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 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 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Ⅰ(v+△v+m/x)=Ⅱ(c+△c) 引申另外两个:Ⅰ(c+v+m)=Ⅰ(c+△c)+ Ⅱ(c+△c)Ⅱ(c+v+m)=Ⅰ(v+△v+m /x)+Ⅱ(v+△V+m/x) 25.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表现在:(1) 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 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 值的变动(2)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 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3)从全社会来看, 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26.利息率及其影响因素:利息率是一定时期 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27.资本主义商业信用及其特点:(1)商业信用 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 提供的信用(2)特点:①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 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 品资本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家之间在 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③商业信用的发 展程度直接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状 况。 28.资本主义银行信用及其特点:(1)银行信用 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 而形成的借贷关系。(2)特点:①银行能把社 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借 贷资本②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 货币资本③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面是货币 资本家,另一方面是职能资本家。 29.垄断利润获得的途径:垄断利润是垄断统 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途径:(1)加强对本 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垄断组 织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并以 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来掠夺非垄断企业 剥削到的一部分利润(3)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 削(4)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 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30.论述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1)垄断在 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 义阶段的标志(2)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 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 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金和金融寡头统治; 资本输出在经济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 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 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垄断是垄断资本主 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 基础。(3)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 际生产关系的实质(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 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 有的矛盾(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 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从而必然把垄断 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 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垄断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3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1)国家与 私人垄断资本融合为一体(2)国家与私人垄断 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 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其实质是私人 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 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 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 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 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 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现代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

A.得不到任何补偿 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 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 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消费信用 【正确答案】 A

2017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00009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A.数学方法 B.系统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 2.自然经济 A.是开放性的经济 B.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 C.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D.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积累理论 C.商品二因素理论 D.劳动二重性学说

5.1只绵羊=2把斧头,是 A.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 B.扩大价值形式的公式 C.一般价值形式的公式 D.货币形式的公式 6.资本总公式是 A.W—G—W B.W—G—W C.G—W—G D.G—W—G 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资本集中 B.剩余价值 C.资本积聚 D.扩大再生产 8.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销售阶段 C.生产阶段 D.消费阶段 9.当剩余价值被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被称作 A.利润 B.利息 C.平均利润 D.超额利润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自考一次通过q39052026发展起来的国际垄断组织是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 C.国际托拉斯 D.跨国公司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于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 C.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 D.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 1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必须 A.完全限制政府干预经济 B.把市场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 C.使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唯一手段 D.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3.经济增长的内涵反映的只是 A.经济总量的增长 B.经济结构的优化

自考2017年10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2017年10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选项】 A.数学方法 B.系统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考点】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题干】自然经济()。 【选项】 A.是开放性的经济 B.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 C.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D.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答案】D 【解析】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势;二是自然经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封闭性经济;三是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考点】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3.【题干】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选项】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答案】B 【解析】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4.【题干】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选项】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积累理论 C.商品二因素理论 D.劳动二重性学说 【答案】D 【解析】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5.【题干】1只绵羊=2把斧头,是()。 【选项】 A.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 B.扩大价值形式的公式 C.一般价值形式的公式 D.货币形式的公式 【答案】A 【解析】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考点】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形成与本质 6.【题干】资本总公式是()。 【选项】 A.W—G—W

全国2020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及答案

D020·00009(附参考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课程代码:00009) 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 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 A.客观经济规律 B.自然运动规律 C.环境变化规律 D.思维发展规律 2.经济体制是 A.经济制度的基础 B.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C.社会形态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D.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3.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途径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心 4.历史上最早的信用活动是 A.实物借贷 B.商业信用 C.货币借货 D.消费信用 5.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生产使用价值 B.生产剩余价值 C.弥补生产成本 D.满足社会需求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7.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相对过剩人口问题 A.进一步加剧 B.得到缓解 C.已经彻底解决 D.失去存在基础 8.产业资本循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流通阶段 C.销售阶段 D.生产阶段 9.平均利润是通过 A.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B.部门之间竞争实现的 C.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D.部门内部竞争实现的 10.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生产成本的比率 D.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11.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是 A.绝对地租 B.垄断地租 C.级差地租Ⅱ D.级差地租Ⅰ 12.垄断时期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 A.竞争目的相同 B.竞争范围没有扩展 C.竞争手段没有变化 D.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13.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 A.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股份合作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4.市场体系中属于商品市场的是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02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称为()。 A、经济制度 B、社会形态 C、经济体制 D、生产关系 2、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 A、社会文明水平 B、社会经济制度 C、市场发达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 3、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A、思维 B、社会分工 C、生产资本 D、社会基本矛盾 4、()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宗教与政治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5、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是()。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资本主义制度 D、原始公社制度 6、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封建主不占有生产资料,也不占有生产者 B、封建主和生产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 C、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但不完全占有生产者 D、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同时占有生产者 7、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B、以青铜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C、以铁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D、以蒸汽机为主要生产工具 8、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A、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 B、电机的发明和利用 C、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 D、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9、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 A、自然经济 B、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 D、市场经济

10、自然经济是建立在()基础上的。 A、社会分工 B、自然分工 C、国际分工 D、生产交换 11、()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A、社会分工 B、货币的产生 C、经济的发展 D、市场的统一 1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A、社会分工 B、货币的产生 C、市场的统一性 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13、商品经济作为多个社会形态共同存在的社会经济形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A、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 B、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 C、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14、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A、计划机制 B、市场机制 C、竞争机制 D、供给机制 15、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 A、市场经济通过预先拟定计划分配资源,计划经济通过市场机制分配资源 B、市场经济直接分配资源,计划经济间接地分配资源 C、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间接地分配资源,计划经济通过预先拟定计划直接分配资源 D、市场经济按照预先拟定的计划直接分配资源,计划经济通过市场机制间接分配资源 16、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 A、自然经济 B、市场经济 C、计划经济 D、小商品经济 17、()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 A、社会形态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经济体制 D、社会经济制度 18、()是一定社会形态中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体制 D、经济制度 19、关于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 B、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自考2017年4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2017年4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选项】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答案】A 【解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考点】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题干】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始于()。 【选项】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D 【解析】发达阶段的商品经济始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初期,产业革命兴起,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被打破,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分散的、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这就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考点】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3.【题干】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 【选项】 A.在质上不同,在量上可以比较 B.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可以比较 C.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 D.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不可以比较

【答案】B 【解析】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在量上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4.【题干】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选项】 A.个别劳动时间 B.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D 【解析】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条件、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存在着差别,因而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生产同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存在着差别。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个别价值,而是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社会价值。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的价值量 5.【题干】货币用来衡量商品价值时,执行的职能是()。 【选项】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答案】A 【解析】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考点】货币与信用——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模 6.【题干】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 【选项】 A.实现个人消费 B.满足生活需要

2018年4月全国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基本的动力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矛盾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 A.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D.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简单商品经济中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5.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发生质变的阶段是 A.简单价值形式1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劳动力商品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交换价值 7.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预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8.名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2020年政治经济学(财)自考重点总结

2020年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总复习 方老师 一、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 世纪中叶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4.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中的能动因素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5.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6.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提法的人是:蒙克莱田 7.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8.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 9.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 10.经济规律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几个社会形态共有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 ③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规律) 1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经济运动过程,具体要运用:科学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12.区分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13.在一个社会整个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则是: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1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分工(一般条件);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15. 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16.商品的两种基本属性(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劳动,是历史范畴,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 17.交换价值的基础是: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使用价值。 1

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题与答案 (湖北专升本网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现代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 A.得不到任何补偿 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 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 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

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消费信用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原因是() A.劳动力商品有价值 B.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道德因素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这就是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 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08

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A、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B、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C、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 2、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B、是由某一阶段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 C、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具体体现 D、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不包括()。 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C、我国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 D、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不包括()。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 B、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除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多种非公有制经济 5、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础。 A、政治制度 B、法律制度 C、经济制度 D、社会制度 6、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 A、国有经济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是公有化程度较高的公有制形式 B、只有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把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C、与全民所有制相比,集体所有制的特点在于,仅在集体内部,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平等的 D、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相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混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7、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是()。 A、个体经济 B、集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外资经济 8、我国现阶段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是()。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9、“走合作化道路”是我国建国初期采取的()。 A、改造个体私有经济的办法 B、改造民族资本的办法 C、剥夺官僚资本的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