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摘要:中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6000多个岛屿,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长期以来陆权比较强势,海权相对弱势。“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纵观世界各强国,无一不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世界海洋强国的发展史,实质上都是海洋的掠夺史和海上霸权的争夺史。通过对海洋发展史研究,总结经验,制定合适的海洋强国战略,对我国相对被动海洋战略做出迎接挑战的准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发展战略,战略目标

从世界强国盛衰演变的历史中可以发现,海洋主动性是影响国家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洋权力直接影响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政治主动性、军事主动性、经济主动性和外交主动性。力争海洋主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日益清晰的一条强国思路。当今世界,陆地资源紧缺,而海洋中储有大量的战略性资源,日益成为各国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造成了争夺海洋的激烈场面。因此,制定海洋强国战略、争取海洋主动性,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也是当今中国面临历史机遇且能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一、海权论思想

2500年前的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和古罗马的西塞罗都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思想。公元前古罗马的西塞罗在总结了古希腊、迦太基和古罗马争夺地中海通商要道的斗争经验后,也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的理论。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提出雅典的根本战略是发展海军,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确立支配地位。16世纪英国的罗利爵士,19世纪近代美国海军理论奠基人马汉等人,都普遍把争夺海洋、控制海洋与控制贸易、控制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道出了争夺海洋的实质。

19世纪末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创立海权论,他认为,海洋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数量、政府政策等因素对海权的影响。

马汉的海权论,研究总结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

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等国海军的崛起,使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上升到了战略高度。

二、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与演变

15世纪,欧洲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探险兴起,欧洲各国开始通过海洋进行贸易和殖民掠夺,在此后的四五个世纪里,他们利用海洋实施对外扩张、实现原始积累、争夺海洋及世界霸权。

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海上强国,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体系。它们依靠强大舰队,各自建立了强大的海洋帝国,形成了“海洋两分”时代。17世纪中期, ,欧洲的海上贸易几乎全部掌握在荷兰手中。在航海、殖民、贸易等方面达到了全盛期。成为了欧洲经济中心。英国在16世纪中期走上了海外扩张的道路,先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17世纪末,贫穷的俄罗斯开始了海洋强国之路,彼得大帝决定发展海军。从瑞典人手中夺取了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俄国从此迅速崛起,跻身了世界强国之林。19世纪末,罗斯福总统把马汉的海权理论带进白宫后,第三代霸主美国迅速崛起。“二战”后美国迅速控制了世界海洋,美国海军取得了独一无二的海上控制权。日本明治天皇上台后,大力发展海军,开启了海外扩张的第一步,短短数十年,日本从一个落后挨打的小国变成了雄踞东亚的海洋强国。

三、中国的海洋发展史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介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

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然而,随着中国晚期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航海业从而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虽有晚清搞洋务运动,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民族造船业, 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 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民族高级航海专门人才,但是终是难成大势。

四、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进入21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顺应世界潮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如何对海洋强国的内涵再认识、再定位,坚持“以海兴国”的民族史观,使中国崛起于21世纪的海洋,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强盛与衰弱的重大战略问题。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跨越,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2003年,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海洋局制定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提高海洋实力(由海军力量,海洋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等构成)”,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首次将建设海上强国写入党和国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既是对既有海洋发展思想的继承,又是对海上周边形势的有效应对,更是当代领导人结合世界政治经济新特点而作出的全面战略选择。

(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总目标

到21世纪中叶,使我国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使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世界海洋军事强国之列,从而使我们在拥有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中国”的同时,拥有一个在约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上耸立起来的“海上中国”。分三个阶段实施,分别为:第一阶段,2006—2020年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2021—2035年为全面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36——2050年为海洋事业全面腾飞阶段。

(二)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条件

良好的国际环境:从国际形势看,冷战已经结束,总体趋向缓和,世界加快向多极

化方向发展,新的格局日渐明朗。世界要和平,人类要进步,国家要稳定,民族要团结,经济要发展,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呼声。

优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太平洋时代随着21世纪的到来悄然而至。美国、日本、韩国、东盟各国、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都对“太平洋时代”的观点持积极的认同态度。太平洋地区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重要舞台和世界经济技术中心。我国既面临太平洋,又处在东北亚经济圈及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位置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国内海洋开发与管理形势喜人:海洋开发与管理工作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

(三)海洋强国战略的意义和历史定位

从国家政治上看,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使一个民族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从国家经济上看,海洋是人类寻求解决陆地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的希望所在。从国家安全上看,海洋是一个国家的前哨和门户,具有重要战略作用。从社会文明看,海洋作为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

五、关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从历史来看,中国的惨痛近代史是从海上开的。

1840年至1949年间,日、英、法、俄、德等国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4次,较为著名的有中英鸦片战争、中法甲申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等。由此,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海洋不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要抵御外辱,必要发展海洋,确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海洋强国。

(二)从近代来看,中国越来越注重海洋经济的发展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内,储藏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量非常可观。仅中国大陆架海区的石油资源量就达150亿~20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到中国石油天然气总量的20%和30%。此外,还包括约2100万吨的砂矿和近10.5亿千瓦的海洋能。海洋是我国资源、能源宝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经济已发展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对与海洋空间的依

赖度大幅提高,海洋本身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因此,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不仅可以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动力,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文明、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建设海洋强国是对与海上邻国领土争端与主权争议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压力的有效应对。

在中国周边海域,围绕领海主权和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海上安全不容乐观。东海方面,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中日之间斗争异常激烈;针对东海资源开发问题,中日两国摩擦不断,且日本已经开始针对我国展开军事部署,谋求在该地区的军事优势。南海方面,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觊觎该海域丰富的矿产资源,想方设法在该地区主张权益,纷纷宣称对我国南海群岛的领土主权,并试图联合起来将南中国海问题国际化,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黄海方面,中、韩在领海基线、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划分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议。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其他国家故意挑起争端问题,都再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没有海权,更要受欺负。

(四)建设海洋强国是对日益激烈的大国海上战略竞争压力的有效回应,是维护我国

海上利益防止受到日益频繁的海上威胁的必然选择。

美国自称“太平洋国家”,在政治上不断增加对亚洲地缘政治的介入,在军事上不断强化其与日本、韩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并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建立新型多边军事合作体系,在经济上继续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并大力推进太平洋伙伴关系的进程,进而对中国形成全面的战略遏制。日本作为能源匮乏国家,只能进行海上利益扩张,是挑战我国海上利益的主要力量之一。此外,还有来自其他试图损害中国利益的威胁,这多处于发展到转型的中国是非常不利的。

在海上,海盗、海上恐怖主义行动、走私、贩毒等活动,其中覆盖范围最广,危害性最大的当属海盗与海上恐怖主义。海盗和恐怖势力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影响海上安全,特别是航道安全的重要因素,而海盗和恐怖势力活动较为频繁的海域恰为中国的贸易和能源运输的必经海域。过去几年来,中国船只在该海域频频遭遇海盗劫持,并遭受了重大损失。对于中国来说,海上安全对于国家经济的威胁日益严重。着力缓解这一紧张的安全局势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郭璐璐,朱效生.刍议当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J].理论界,2013,02:42-45.

[2]杨震,石家铸,王萍.海权视阈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与海军建设.长江论

坛.2014(2).-72-76

[3]陈建东,孟浩,陈颖健等.争取海洋主动性是我国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太平洋学

报,Pacific Journal2011,19(6)

[4]曹文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海洋争端对策.新视野.2014(3).-115-119

[5]杨金森. 海洋强国兴衰史略.北京出版社.2007

试析海洋环境保护对我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试析海洋环境保护对我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论文摘要海洋强国指的是在探索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综合管控海洋方面实力强大的国家,这就说明,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不仅要有发达的海洋经济、先进的创新科技和强大的海上力量,还要有健康美丽的海洋生态环境。2012年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说明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而海洋生态环境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也日益重要。 论文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生态海洋环境保护 一、海洋强国的概念 21世纪毫无疑问是“海洋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匮乏,海洋的重要性已不仅体现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资源和便利,它的发展更是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标准,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海洋,制定本国的海洋强国战略,然而,何为海洋强国,真正的海洋强国应具备哪些要素,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虽然如此,但发达的海洋经济、强劲的海洋科技、强大的海防力量却是所有学者公认的海洋强国的共同点。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对陆地资源的大肆开发所造成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出现,全球各个国家在加大对海洋的开发力度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在制定本国的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时,纷纷将保护海洋环境纳入其中,而优美的海洋环境和健康的海洋生态也成为新世纪的海洋强国的必备要素之一。 我国地处亚太地区的重要位置,拥有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同时拥有众多岛屿和油气资源,在海洋产业、海洋运输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然而,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海洋资源开发无度、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科技水平较低、海洋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与世界海洋强国之间的距离仍然较远,因此,我国只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而非海洋强国。 综上,本文认为真正的海洋强国必须是海洋权益、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海洋环境以及海上力量等各方面能力均位于全球前列的,是能够实现以海强国、国海互兴、人海协调的海洋综合能力较强的国家。 二、海洋环境保护对我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陆地资源终归有限,我国要发展就必须面向大海,进行调整,制定新的发展大战略,而海洋强国战略正是我国现阶段所需要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符合我国发展的规律。海洋强国指的是在探索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综合管控海洋方面实力强大的国家,这就说明,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不仅要有发达的海洋经济、先进的创新科技和强大的海上力量,还要有健康美丽的海洋生态环境。2012年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

海洋强国战略

浅析十八大之海洋强国战略 简介编辑 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 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 洋强国加以保障。 ; 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道路,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是对我们党历代领导集体海 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我们党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战略大致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以反封锁、反霸权为主要特征的第一阶段,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出为重要标志的第二阶段,以实现海洋综合安全为核心内容的第三阶段,以及以建设和谐海洋为重要内涵的第四阶段。 二、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应对国内外政治 经济新形势作出的全面性战略选择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方面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内,储藏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量非常可观。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经济已发展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对与海洋空间的依赖度大幅提高,海洋本身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建设海洋强国是对与海上邻国领土争端与主权争议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压力的有效应对

在中国周边海域,围绕领海主权和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海上安全不容乐观。 (三)建设海洋强国是对日益激烈的大国海上战略竞争压力的有效回应 (四)建设海洋强国是维护我国海上利益,防止受到日益频繁的海上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的必然选择 非传统安全问题在海洋领域表现为海盗、海上恐怖主义行动、走私、贩毒等活动,其中覆盖范围最广,危害性最大的当属海盗与海上恐怖主义。 三、发展力量、塑造观念、制定战略,全方位、多角度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一)建设海洋强国要发展敢打必胜的强大海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首先,要坚持积极防御的海军战略,实施防御与进攻相协调的战略手段。在斗争方式的选择上,应当优先运用非战争方式,慎重运用战争方式。 其次,应当调整海军的防卫范围,实现近海的绝对安全与远洋的有效威慑。在新时期的海上军事斗争中,有效地控制近海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控制住近海,才能形成大纵深、立体、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海上战略防御纵深,确保国家海上安全与利益不受侵犯。 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全面提高部队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二)建设海洋强国要培养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强国观念党的十八大将建设海洋强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 全民海洋意识的培养,进而树立海洋强国的观念。 1.要建立蓝色国土观念,全面认识海洋 通过教育、宣传等各种途径普及“蓝色国土观念”,使全民认识到中国领土并非局限于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还包括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观念基础与方法论

一、引言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对“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一论断深以为然。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与海洋关系的日益密切,其在不断寻求推进海洋运输与商贸、海洋科技等海上力量发展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来自海洋方向上的种种挑战与干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维护海上和平、促进海洋环境合作等国际责任。鉴于此,步入21世纪后,中国承继了以往对“海洋强国”梦想的追求,在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方面,不断加快步伐。 2003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该纲要是中国第一部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蓝图,而中国政府正是在这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08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建设海洋强国”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以前述两份报告为基础,中国的海洋事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渐趋提升,而这无疑为“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基础。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正式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正式浮出水面。 随着“海洋强国”第一次上升到中国的国家战略层面,关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与探讨不绝于耳。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国家发展的方向规划出现了巨大转变,由以往一味依赖陆地资源发展转向注重提升海洋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贡献。“陆海统筹,联动发展”的基本原则,虽然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的陆海兼顾特征,但无疑也第一次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方向的一次大的转向。对此,美国学者卡恩斯·洛德(Carnes Lord)也强调,与近些年中国工业经济迅猛增长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发展方向由陆向海的转变。在对中国“向海发展”持有肯定性、一致的看法之后,学界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探讨则更多聚焦于战略落实层面,其中的主要问题则大致有:一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内容,二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干扰,三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纬度与限度。实际上,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落实是一个连贯而不可分割的过程,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及以中国对自身的认知为基础。鉴于此,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哲学问题,也即中国“海洋强国”发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 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

论海洋强国梦

论海洋强国梦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共同的战略选择,是人类未来的出路。我国在实现海洋强国梦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阻挠,如何捍卫海权,如何发展海洋强国,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的问题。 关键字:中国梦海洋强国梦海权 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把海洋强国战略列为政府重要工作任务。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措施;建设海洋强国梦,已经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海洋强国梦,才会进一步的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建设“海洋强国”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梦,正是我们中国梦的一部分.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实现海洋强国梦 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首先必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我国应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积极调整并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强化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能力,建设现代渔业经济区。培植特色优势品种,加强水产养殖的规范管理,加快水产良种产业化,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健康生态养殖,强力防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于海洋经济发展过程。 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海洋环保.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兼顾”的原则,在推进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使沿海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资源承载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环境生态化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快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必不可少的是科技的创新发展。海洋资源的开采需要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公约》虽然规定国际海底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实行“平行开发”的原则,但由于各国综合国力相当悬殊,事实上难以平等。没有高科技的支持和经济的高投入,便没有资格成为“先驱投资开发者”,也无力在深海矿藏开发中竞争。同时,在有争议海域实施的“共同开发”合作模式中,科技优势也有助于收益分配。当今海洋开发难度大、投资多、风险高、周期长,要想取得最好的开发效益,必然要以科技的高投入为前提。全国政协委员周祖翼指出“海洋科技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将海洋科技纳入到国家海洋战略,制定相关规划,同时设立国内涉海机构的联盟,整合研究力量和研究设施的建设等”。 目前,我国建设的“数字海洋”专项网络与真正的“数字海洋”应用服务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迫切需要在已有框架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功能提升、数据充实、产品丰富、服务拓展等,提升我国海洋信息应用服务能力。我国应该用高新海洋科技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继续推动我国海上科技的创新发展 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发展海洋战略,已成为国家高层的战略考虑,海洋问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如果没有关注海洋意识,我们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就很难实现可持续,我们的海洋强国之梦就不会真正实现。要想真正成为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必须强化国民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孩子的头脑中有了深刻的海洋意识,整个民族的海洋意识就得到了普及。因此,依托公民教育,在孩子的知识体系中增添丰富的海洋知识,是普及、提高公民海洋意识的重中之重。对孩子进行海洋意识灌输应讲究阶段性、层次性、连贯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层次中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教育。 中小学的海洋意识教育可以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增加南海知识的教材,突出对300

关于把我国建设成太平洋地区海洋强国的战略思考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不仅是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活动都离不开海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必然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海洋。 首先,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地理单元。地球表面积约为5 l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3 6亿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1%。其次,海洋也是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3 6亿平方公里的海洋,被划分为沿海国家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五个法律地位不同的政治地理区域。其中,国际社会共有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2 517亿平方公里。第三,海洋是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学家由于发现了海洋蕴藏着巨量的资源和能源,而把海洋视为人类可以利用的“第六大洲”。第四,海洋是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最近几年,国际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都是在海上发生或从海上而来。可以说,国际安全,地区安全和沿海国家的安全,大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影响和威胁我国国家统一大业和国防安全的情况,很可能来自海上。 虽然我国疆域陆海兼备,但国人的海洋意识历来比较薄弱。中国急需提高和增强全民族自上而下的海洋意识。符合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海洋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观念:(1)国家管辖海域以外资源开发的观念。领海是领土的一部分,是海洋国土。沿海国家在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具有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从资源专属权利的角度说,这些区域是准海洋国土。公海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公土”;国际海底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因此世界各国都可以开发利用。(2)资源宝库的观念。海洋中有多种资源,必须把眼光转向海洋,越来越多地从海洋中获取物质财富。(3)全球通道的观念。虽然世界各大洲和岛屿被海洋隔开,但全球政治,尤其是经济联系都必须通过海洋进行,以世界大洋航线作为通道。(4)海洋健康的观念。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一个巨大威胁。树立海洋健康观念,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保护好海洋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5)海上安全的观念。财富来自海洋,危险也来自海洋,太平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太平的。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而一个世界大国同时必须是海洋强国。具体地说,中国应该成为世界上的海洋大国,尤其是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 中国的经济发展前途光明。21世纪20年代,我们有可能成为经济总量排名前三位的经济大国。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继美国、俄国之后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强国。但是我们的海洋事业还不很强大,海洋力量还比较弱小,与我们整体国力发展水平相当不适应。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保证出海权,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属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海洋资源,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有效防御来自海上的威胁。 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不能成为海洋强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也不能算真正伟大的复兴了。因此,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我们建设成为海洋强国,而建设海洋强国必须首先成为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这是摆在我们这一、二代人面前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战略任务。建设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之后,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强大的海上力量; (2)台湾问题解决之后,美国对我的威胁也将是长期的存在的; (3)由于处于太平洋西岸三个岛链包围之中,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我们就没有安全的出海通道; (4)从长期战略角度考虑,我们的海上近邻日本可能是最重要的潜在威胁; (5)韩国正在建设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蓝色海军",保卫包括其船舶出入台湾海峡在内

海洋战略

形势与政策论文_海洋战略时代的中国文化任务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拥有主权的海上岛屿数千个,发展海洋经济和保障海洋安全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完整、周边安全和核心利益。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对自己的正当海权长期有所忽略。而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中国日益频繁的海上活动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2009年4月2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以”和谐海洋“为主题的海上大阅兵在”海军城“青岛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举办这次多国海军活动,是中国政府和军队致力于推动建设和谐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人民海军与世界各国海军合作交流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海洋战略“时代。应该说,”海洋战略“不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国家的整体战略,是中国”开放战略“在新的时代起点上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国文化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海洋战略“的时代背景,如何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中国海洋战略问题,如何将中国文化置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使之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如何在”和谐海洋“理念中深度挖掘符合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文化内涵,搞好海洋文化建设,是具有战略性、紧迫性和现实性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海洋战略“的时代背景 (一)国内层面 首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航运为主要交通形式的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制约力日益突出,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目前,经过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约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70%以上,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是中国船只。[1]同时,中国的持续发展,对开发海洋资源的依赖度越来越大,东海及南海蕴藏丰富的天然资源和能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些资源关系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安全和持久动力。200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2492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成。[2]因此,保障海上战略通道的畅通、保护国际贸易和海上经济活动的安全正成为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其次,中国”反分裂、促统一、保主权“的国家核心利益在周边附近海域面临诸多挑战。美国第七舰队在我国台湾海峡充当台湾当局的”保护伞“,原本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被”长期化“,国家统一大业受到巨大阻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的钓鱼岛受到日本的公然侵犯,其势愈演愈烈。中国”南大门“南海领土主权被一些周边国家蚕食,”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互利共赢理念面临挑战,特别是在2008年,菲律宾、越南等邻国更是加快试图以法理和武力争夺我国南海领土的步伐,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正受到来自西方大国和多数周边国家的严峻挑战。

中国海洋强国梦

中国海洋强国梦 中国曾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有过一次通过海洋走出去的机会,不过被明朝的闭关锁国给耽误了。清末的海军实力据说是亚洲老大,这种“据说”延续到1894年。 甲午海战是关乎国运的一战,此战几乎终结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中国自此陷入一场半个世纪的内战中,而日本由此战跻身列强之中,成为亚洲唯一一个列强,没想到一个马背上打下的江山却断送在舟船之上。 而2010年中国海洋冲突的集中爆发,再次敲响了海洋问题的警钟, 或许这能成为中国的契机。反思国家海洋战略,建立海洋秩序及加强海上执法能力,方能奠定中国海洋强国的百年基业。再看当今中国,是否具有再次走出去的机会以及能力? 海权现状 应当承认,中国的海洋家底并不厚实。中国海洋国土绝对面积数位 居世界第四,但海洋面积和海洋资源相对贫乏。中国海岸线18000公里,岛屿线14000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中国对12海里以内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具有完全主权。连同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最长350海里的大陆架,中国有46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水体、海床及其资源能源、海洋勘探和水体以上空域部分的管辖权。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加上4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中国总体管辖国土面积应是1420万平方公里。另外,在中国管辖区内,还有6500

多座岛屿。但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方面来看,不仅中国海洋国土总面积不算大,人均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更是极端贫乏,而且目前面临着被多方蚕食和瓜分的现实危险。 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渔业资源、石油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受到严重侵犯。中国46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中,有150万~190万平方公里被相关国家觊觎或侵占。很多争议以前并不存在,各国历来对中国拥有黄海、东海、南海的主权并无异议,只是在近20年多来问题才突然增多。 让我们摊开地图:在北边的黄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有关国家与中国争夺相关海域;往南看,在东海日本单方坚持按照所谓的中线原则划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日本还无视历史事实,一直占据主权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并只字不提其长期窃据的琉球群岛,刻意抹杀其历史文化。继续向南,在中国的南海水域,除中国控制6个礁和中国台湾驻守最大的太平岛外,共有39个岛礁被侵占,其中越南一国就占有27个,该国多次联合外国公司在中国海域进行所谓海洋勘探和开发石油。有关国家竟加紧开发资源,并把国际开采资金和公司引入其中,增大国际化力度和事实占领程度。一些国家也已确从油气开采中获得巨大实惠。 国际海洋法存在重大缺陷,无论从法理还是事实都存在巨大不公平性。而个别国家不严肃地引用联合国海洋法,不顾中国多次主权宣示和警告,不顾历史事实和海洋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和以往判例,无视现实地理条件与海洋法的理论界定之间的客观差异,不恰当引用其中对其有利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摘要:中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6000多个岛屿,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长期以来陆权比较强势,海权相对弱势。“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纵观世界各强国,无一不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世界海洋强国的发展史,实质上都是海洋的掠夺史和海上霸权的争夺史。通过对海洋发展史研究,总结经验,制定合适的海洋强国战略,对我国相对被动海洋战略做出迎接挑战的准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发展战略,战略目标 从世界强国盛衰演变的历史中可以发现,海洋主动性是影响国家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洋权力直接影响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政治主动性、军事主动性、经济主动性和外交主动性。力争海洋主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日益清晰的一条强国思路。当今世界,陆地资源紧缺,而海洋中储有大量的战略性资源,日益成为各国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造成了争夺海洋的激烈场面。因此,制定海洋强国战略、争取海洋主动性,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也是当今中国面临历史机遇且能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一、海权论思想 2500年前的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和古罗马的西塞罗都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思想。公元前古罗马的西塞罗在总结了古希腊、迦太基和古罗马争夺地中海通商要道的斗争经验后,也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的理论。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提出雅典的根本战略是发展海军,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确立支配地位。16世纪英国的罗利爵士,19世纪近代美国海军理论奠基人马汉等人,都普遍把争夺海洋、控制海洋与控制贸易、控制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道出了争夺海洋的实质。 19世纪末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创立海权论,他认为,海洋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数量、政府政策等因素对海权的影响。 马汉的海权论,研究总结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观世界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崛起就是如此。进入21 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许多国家均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海洋。 自明朝中叶以后,由于封建王朝漠视海洋,疏远海洋,最终沦入有海无防、丧权辱国的悲惨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我国的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现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的道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5 个方面。

一、认知海洋 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一是瞄准海洋领域的重大自然科学问题,加快基础研究,力争在知识创新上有所突破,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所贡献。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提升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与转化能力。 二是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重点抓好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海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海洋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 二、利用海洋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坚持陆海统筹,完善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做好海洋事业发展规划、海洋经济规划、海岛保护规划同其他规划、区划的衔接与配合。 二是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围绕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升级、新兴海洋产业培育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加大产、学、研联合攻关力度,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生态海洋 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要自觉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5世纪以后,海洋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人类文明进入了更富开拓性的“海洋时代”。同时,世界海洋强国的历史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逻辑,即(1)国家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需求决定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地位;(2)国家经略海洋的能力决定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效用;(3)涉海大国都可以超越客观环境而崛起为海洋强国,但海洋强国的衰落也是必然的规律。而这些规律的核心要义便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海洋强国战略,必然能够在海洋时代塑造出一个成功的海洋强国。对于诸如中国一般的崛起大国而言,势必要通过合适的战略走向富强,也势必要走上海洋这条通途大道——它在昔日曾经是一条发展的捷径,而现在却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地区性濒海大国,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皆同海洋息息相关。当前,中国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以上,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量的90%通过海上运输完成,多数原油进口需要依赖海运,中国业已在海洋渔业、海运业以及造船业等领域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海洋上拥有广泛的战略利益。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相较于陆地边界局势的基本安定,中国近年来的外部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海洋疆土。中国面临着来自美国及其军事盟国、有海洋争端的邻国等构筑的战略围堵态势,国家的海上战略空间长期受到外部力量的压制。 作为全球性贸易大国,尽管中国一直都在参与地区海洋秩序的塑造以及融入全球海洋秩序的进程,然而赢得走向海洋的机会却并不等于“赢得海洋”。可以说,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中国保障国家综合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和塑造新型海洋秩序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无论是在政策和研究领域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设计在战略评估、目标确定和手段选择上多少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有鉴于此,本文将选择“海洋强国战略”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一种创新性的解读模式与设计框架。 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对海洋强国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将首先总结并归纳研究所需要涉及的核心概念,并将在国内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中西互通、古今互鉴”为原则,结合海洋时代的整体性趋势和阶段性变化,综合考虑海洋强国战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尝试在基础研究层面为海洋强国战略构建可行的分析框架:海洋强国战略分析的主体是涉海大国,其核心问题是国家与海洋之间

“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

2010年2月10日 超级欠扁的脑筋急转弯 论“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默认分类2010-03-06 16:03:04 阅读19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世界“连接性”的不断增强,中国人的视线越来越被海洋所吸引。中国正在逐步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国家转型为一个海洋国家,至少已经成为一个海陆并重的新兴大国。随着中国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深,海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日益显著。中国要制定怎样的海洋战略,以及制定的原因和意义将是本篇文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海权、海洋形势、海洋战略、海洋权益、海洋子战略、海洋观念 一、战略提出背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是世界各个名族繁衍生息的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自古至今也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垂涎的战略要地。争夺海洋水域管理权,海洋资源归属权、海峡通道控制权,已经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马汉的“得海洋者得天下”理论得到了践行。 遗憾的是,马汉的海权论思想在中国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影响甚微。中国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始终不是一个海洋大国。受古代禁海令、重陆轻海等观念的影响,一直没能组建强大的海上 作战力量,更没有产生过经略海洋的战略思想。 中国是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航海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创建过惊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自先秦时代已开始海耕,在南疆史载有“骆田”的海洋农业;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有了舟师,春秋战国时代,地处沿海的吴、越、齐、燕等诸国已经“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公元之初,中国已开始,构筑“海上丝绸之路”。唐朝,中国的远洋海轮抵达地中海,开辟了世界上最长的海洋航道。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探索新大陆早87年,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船尾鸵、水密舱、航海指南针等的发明和最早的利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航海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 中世纪晚期,我国的海洋事业比起地中海沿岸诸国并不逊色,在某些方面甚至与世界的领先地位。 从综和国力来说,其时我国与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国家相比,大体上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 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与世界上其他海洋国家相比落后了,正如黑格尔所言,中国“没有分享海洋赋予的文明”。中国海洋文化意识不强,更缺乏经略海洋,全面规划、经营、管理海洋的经略和措施。自明朝后期以来尤其是实行“海禁”政策,延至清代,“海禁“更趋激化从而给中华民族的海洋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限制,其结果严重抑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把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于襁褓之中。在“海禁”的高压政策夹缝中,挣脱、生存、发展的中华民族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相对于西方某些先进国家的成就来说,

论海洋强国战略

论海洋强国战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大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长,再次进入世界的中心舞台,成为了国际关注的对象。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契机,但在一部分国家面前却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欧美部分国家以及一些我们的邻国担心中国国力的增长会威胁他们的既得利益,特别是那些通过非法途径侵害中国利益的国家,他们提壶吊胆时刻担心中国为争取正当利益而威胁到他们的私利!于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时机,他们争先在我国的海洋领土胡作非为,企图以实际占有掩盖他们的人非法占据,东海钓鱼岛事件还没有完全平息,菲律宾就又枪杀和中国台湾的渔民,对中国的合法权益肆无忌惮的破坏,面对这样的局势,我认为强国之路离不对开海洋的维护,一个世界大国必须是一个海洋强国,海洋强国战略对我们的未来至关重!关键词:战争、利益、海军(防)建设、国家利益、民族复兴,资源利用 一:由利益争夺引发的战争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战争永没有停息过,人是有高等智慧的生命,但无论怎么样,人类也逃不出和

生物界类似的争夺地盘的争斗,只不过这样的争斗被人类称为战争。地球就这么大,它的资源是那么的有限,当人类的数量还是很少的时候,自然界的一切足以满足人类的要求,人类争夺地盘的矛盾还没那么明显。人类拥有高等的智慧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脱颖而出,成为了这个蓝色星球的主宰。地球上恶劣的自然环境,狼虫虎豹、以及各种疾病在无法大规模威胁人类的时候,人类的数量也开始激增。几十几百万年前,第一个猿因为学会了使用工具而成为了第一个人,而现在人类的数量已经超过七十亿大关,而这一数字还将不断地被刷新。世界上有一些国家醒悟了,如日本和中国通过计划生育,防止了人口大爆炸,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可是令人失望的是,这样的国家太少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则选择多生孩子,还似要将多生孩子进行下去。于是一个个人口大国被造就出来:2010年墨西哥人口达到一亿,2011年印度人口达到十二亿,2012年菲律宾人口达到一亿...... 在某些时候人多的确力量大,但人不多也无端的消耗的大量的资源,造就了贫困。纵观全球,除每日以外的人口大国无一不是相对贫困的国度。地球的资源是很有限的,但人的欲望无限,当现有的资源无法满

全力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_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3月/17日/第004版 专题 全力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十二五”重点成果回顾 “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坚定不移执行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决策,高举地质找矿新机制和“358”目标两面旗帜,瞄准前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海洋油气地质调查、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大洋科学考察、高科技装备研发及应用等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成果,全力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广州海洋地质人积极谋划今后五年的发展,为实现海洋强国梦继续努力奋斗,力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紧密围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目标,持续进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深入开展勘查技术、基础地质理论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与成果。 “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展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调查,圈定评价了一批成矿区块,确定了一批钻探目标和井位实施钻探评价,取得了重大勘查发现。2013年,广海局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成功实施钻探,钻获大量块状、脉状、分散状等多种赋存类型的水合物样品,探明巨量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经科学计算,天然气储量超过1230亿立方米。2015年在神狐海域实施23口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均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水合物矿体厚度大、储量大,呈高孔隙度、高饱和度特征,成藏机制独特。钻井控制水合物矿藏面积约128平方千米,控制资源量超过1500亿立方米,通过钻探取芯落实两个大型矿体,探明储量高达400亿立方米,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性开采提供了重要参考靶区,标志着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同时,技术研发、理论研究等取得重大创新,自主创立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技术体系,形成具有南海特点的水合物成矿地质理论,为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提供了重要支撑。 深海大洋资源勘查功勋卓著 “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重返中国大洋科学考察主战场,组织实施了由“海洋六号”船承担的5个航次大洋科考任务,并启动实施了3个航次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取得了丰富的科考成果和海量的调查实物、数据和资料,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合法权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连续5年组织“海洋六号”船赴中、西太平洋完成了9个海山的富钴结壳资源和环境调查,初步了解了海山的富钴结壳资源状况,对采薇海山开展了全方位长周期的环境观测;继续在东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了资源和环境调查,进一步补充完善合同区环境基线数据,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拟定的环境特别受关注区首次进行了多手段、多学科环境调查等;发现了新的多金属结核富集区,并积极提出有利于我国的富钴结壳勘探主张。科考工作为2014年我国成功申请到富钴结壳勘探矿区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按时履行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资源勘探和环境基线调查等国际义务,为未来新矿区申请奠定了重要基础。 自2013年开始,连续3年组织“海洋六号”船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新资源调查航次,调查区域横跨东、中、西太平洋,首次在国际海域使用多道地震为主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初步查明了调查区地质和构造特征,发现了大范围富含稀土元素的深海沉积物;现场获得高稀土品位样品,初步圈定了多个资源远景区,开拓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新领域。

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所谓海洋权益,指的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和。二战以后,各国战略利益空间不再仅限于陆地,也向海洋、太空、电磁等多维空间加速拓展。特别是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海洋逐渐成为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同时,随着国家安全意识的增强,海洋权益作为新的国家生存发展权益,其重要性日渐凸显,海洋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围绕海洋权益问题的争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为世界沿海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自然也是如此,事实上,我国当前就与众多国家存在着海洋权益之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一定的了解。 在讲授本专题内容之前,先普及一点知识。从法律性质上,可把我管辖海域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一)领海。是指处于沿海国主权之下、位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依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领海是沿海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续,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早在1958年,我国就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1海里=1.852公里)。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全面确立了我国的领海制度,再次明确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外国非军用船舶享有依法无害通过权,外国军用船舶经批准可进入我国领海。(二)毗连区。毗连区,顾名思义是连接领海的一部分海域。毗连区的范围是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我国在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才真正建立起我国的毗连区制度,规定我国的毗连区是在领海以外、邻接领海、宽度为12海里的一带海域。(三)大陆架。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1998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从法律上正式建立起我国的大陆架法律制度,规定我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四)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作为自成一类的区域,具有既不同于领海,又不同于公海的“特定法律制度”。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可以建立宽度不超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世界各海洋大国间展开的作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领域的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资源、海权力量竞争,说到底,是各自海洋文化力的竞争。世界上的海洋文化主要有两大体系,一是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海洋文化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主体的东方海洋文化体系。但我国千百年来的中原农耕文化主体观念和大陆文化思维定势,导致了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的弱化,掩没了我国作为世界上重要海洋大国悠久、灿烂的海洋文明历史的显示度。当代的世界一体化、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现代化的产物,我国在当代海洋国力竞争中发展当代海洋文化,无疑应建立在我国自己的海洋文化传统之上,对西方的海洋文化只能有选择地加以借鉴,而不能本末倒置。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报告首提“海洋强国”,虽着墨不多,却意义非凡。 什么是海洋强国?指的是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都是大陆国家,对利用海洋的传统认知,只有“兴渔盐之利”与“通舟楫之便”而已。传承至今,连小学生都知道,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边界线长约2万2千公里。却较少有人知道,中国还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从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管控海洋到生态海洋、和谐海洋,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民族的又一次伟大觉醒。历史反复昭示我们,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建设“海洋强国”之路是中国走向永续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海洋国家围绕着海权的争端态势进一步加剧。主要表现为资源争夺、岛礁主权、海域划界和通道安全等四个方面。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70.8%,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维护海权的斗争首先表现为海洋资源的争夺战。为什么原来相对平静的南海会紧张起来?就是因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南海发现了储藏量可观的油气与可燃冰资源,被世界称之为新的波斯湾。而越南正是依靠开发南海油气资源而一举从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输出国。中国对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却至今没有一口自己的油田。真是情何以堪! 争夺海权的核心是岛屿主权之争,它直接关系到沿海国家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与海域划界,关系到国家的核心利益。近来,中日钓鱼岛争端及中菲黄岩岛争端愈演愈烈,它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岛礁主权的争端是何等激烈。而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我们没有任何退让的余地!现在南沙群岛的130 多个主要岛礁中,中国(包括台湾省)只占了9个,越南占了29个,菲律宾占了8个,马来西亚占了5个,印尼占了3个,文莱占了1个,凡露出海面的岛礁几被瓜分一空,有的国家还在窃占的岛屿上驻有军队。面对如此严竣的形势,我们怎能放任不管,置之不理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成了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中国90%以上的对外贸易、60%以上的石油能源依赖海洋运输,为了保障我国海上生命线的安全,也急需建设海洋强国。 综上所述,建设海洋强国意义非凡,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维护海权必需有强大的海军作支撑;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必需具备必要的经济技术能力。没有这个“支撑”和技术能力,一切都是空谈。今天党中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说明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从浅海进入深海,从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走向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和两极,借以扩大中国生存发展和安全空间。总之,中国已经是陆海兼备的海洋大国。实现从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变,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这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其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都十分巨大而深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