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概论复习材料

文学概论复习材料

文学概论复习材料
文学概论复习材料

1. 期待视野:由读者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综合形

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和鉴赏水平,它表现为一种定向性的期待,并圈定了接受的可能。所以,“期待视野”也就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

2. 灵感:思维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觉

和认知发生飞跃、升华的心理现象。

3. 文学风格:在一系列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显示出来的

作家的精神个体性。

4. 文学思潮:在一定社会历史运动或时代变革的推动下,一些政治

文化思想相近、创作主张和审美追求相似的作家共同形成的带有广泛社会倾向性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

5. 文本: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而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总是

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它未经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

6. 文学鉴赏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

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

7. 文学流派:由思想倾向、文学见解、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

群,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并以有影响的文学成果作为标志的创作派别。

8. 艺术构思:作家对静观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以致虚拟、结构、组合,直至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

9. 典型化:作家、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

法。

10. “形象大于思想” 即文学形象的内涵可能比作家对它的认识具有

更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11、现实主义: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

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12、社会心理:一种普遍流行的、低水平的、以感性形式表现的社

会意识,它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具有不系统、不定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在大众中广泛流行的情绪、情感心态、习惯等;社会心理往往呈现在社会风俗、传统习惯和时代风尚当中。

1. 艺术与科学的区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特定内容时所用的方

式的不同。

1.错。艺术和科学在处理特定嫩容时所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艺术是以

审美或形象的方式来表现特定的内容的,科学则以理论的方式来表现特定的内容的。

但是,科学之所以采用理论的方式,是因为每一门科学都以现实世界的某一方面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而艺术却是以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性的社会生活为反映对象的,故命题的前半句话表述错误。

2. 文学批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作品,评价各异,因

此文学批评没有标准可言。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活动,不能任凭情感随意为之,任何时代、任何阶级的批评家,总要依据一定的、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批评标准,评论作家作品和文艺现象,没有批评标准的文学批评是不存在的。因此,不能因为各阶级各时代批评标准的不同或评论者个人见地的差异,而否认批评标准的存在。

3.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其对象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无关,

所以,这类作品不是社会生活的反应。

4.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审美再创造是完全自由的全新创

造。

因为文学鉴赏中的再创造,要受原作品的制约,必须是在原作的基础和前提下进行再创造,是一种“有限创造”,也就不可能是全新的自由创造。一千个读者再创造哈姆雷特时,尽管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创造出李尔王或朱丽叶。

5、凡是引起人共鸣的作品都是好作品。

错。这是因为文学鉴赏存在着鉴赏者的主观差异性。这种主观差异性表明在艺术素养不同,读者自身的思想、情感、经历、处

境、时代、阶级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在具体鉴赏作品时,鉴赏者总是从上述条件出发,在一种“仿同心理” 的支配下,从作品中去寻找自己,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见到、经历到的一切,如果作家作品中描绘的思想内容正好与读者的要求相吻合时,就会产生共鸣。由于读者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思想感情不同产生共鸣的情况也不一样,思想落后的读者就可能同某些不良作品发生共鸣。例如思想反动的《荡寇志》能引起某些反动阶级的共鸣,一些黄色作品也可能引起思想不健康的读者共鸣。

1.文学风格形成的主客观因素是什么 ?

主观因素:1、才(才华、艺术能力)

2、气(气质、禀赋、性格)

3、学(学识、修养、审美意识)

4、习(人生经历、地位、环境)

素:1、时代性(时代精神、社会思潮、政治状况、道德风尚)

2、民族性(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地域特色、欣赏习惯)

3、阶级性(阶级意识、思想倾向、情感趣味)

2. 文学为什么具有补偿功能 ?

据西方学者的阅读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女读者之所以爱读罗曼司,是因为罗曼司使她们能够暂时地摆脱为人妻为人母的琐碎事

务……罗曼司还为这些家庭主妇们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机会。她

们从罗曼司中得到的是希望、安慰和知识。”

3. 为什么说形象思维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

4. 简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5、文学语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内指性:文学语言是

内指性的,它只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

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就文学活动而言,

人们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艺术世界。艺术世界

作为一个虚构的世界,它的逻辑与现实世界的逻辑是不同的。文学语

言也不同于普通语言,普通语言是外指性语言,即指向语言符号之外

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

2.心理蕴含性:文学语言具有心理蕴含性。人类的语言符号,——

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一般普通语言,侧重运用它

的指称功能。相反,文学语言则始终注意发挥语言的表现功能。文学

语言中往往蕴含着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暗示等心理体验,

因而比普通语言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3.陌生化(拒阻性),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

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4、音乐性: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

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也就是说,作家在组织文学语言时,不仅要追

求表“意”,而且要追求表“音”,甚至有时还会为着表音而重组语言,

或者完全让表意服从于表音。

6、你是怎样理解文学的社会功能的?

为什么说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1)文学的社会功能: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影响读者大众,反作用于

社会生活的能力。读者的不同需要规定着文学社会作用的实现。人的

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等等方面。接受文学作品属于精神需

要,但精神需要又有种种的不同:或是为了认识相关的社会历史生

活,或是为了情感的宣泄和满足,或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或是为了

娱乐消遣,或是为了提高审美能力…… 不同的选择,决定着作品某

种价值的实现。

1、娱乐功能

2、认识功能

3、教育功能

4、补偿功能

5、审美功能

2)审美功能居于所有功能的主导地位具体来说1. 审美是各种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和中介

2. 审美功能是各种有机统一的中心和粘合剂

7、试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恩格斯明确提出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

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行动的环境,包括历史环境和具体环境。

(1)典型环境决定着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如林黛玉、林冲

(2)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影响着典型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如阿Q

(3)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是辨证的统一。

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存在就失去了依据,从而不可能是典型的,离开了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也就失去了意义。

8、文学思潮有哪些基本特征?

⑴文学思潮和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有着密切联系。

⑵文学思潮常常表现为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文学思潮不是单纯的

思想形态的东西。

⑶文学思潮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为基础。

⑷文学思潮必定带来创作和理论的发展。

9、如何理解政治和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影响。

1)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因为表现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政治制度、设施、方针、政策对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由于体现着

统治者的意志,因而往往带有强制性,它们对文学的影响是直接

的,也会造成对文学的干预。就文学史而言,政治施加影响的动机

是各种各样的,所造成的结果也有好有坏,但是其影响的复杂性也

是客观的、切实的。

2、政治思想、感情对文学的影响。

这种影响一般来说不带有强制性,是以文学家们认同某种政治思想的方式体现的,因此,这种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就显得更为内在,

也更为隐蔽。有的时候,是以旗帜鲜明的观点提出的;更多的时

候,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之中。而这又与

人的政治情感和相关活动有关。

当然,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肯定的,但是又应该注意,政治意识并不是审美意识,文学也不是政治的一个分支。所以,对作家来

说,应当将自己的创作与直接的政治功利拉开距离,应当使政治意识渗透在审美意识当中,而不要让政治意识包孕了审美意识。既接

受政治的影响而又不限于政治的影响。尤其要看到,政治往往是有

限的,而文学所表现的人性内容却是无限的。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影响,对其中的文学的影响也就是自然的。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这种影响却具有根本的制约性。

经济基础对文学的根本制约性表现在:

1. 物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

决定着文学的时代风貌。

2. 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演变

(这其实是从动态的角度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当然,这种发展演变不是同步的,而是要缓慢一些。

3. 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之间具有不平衡关系

(这是经济基础决定文学的一种特殊情况)

10、在处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上,

要注意那几方面?

第一、联系古代文学作品产生的实际,

科学地阐明其历史地位和审美价值。

第二、从现实出发,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的实际意义。

第三、借鉴其他民族文学/文化的优秀成果,

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四、三~六章课件中的重点

1、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

A.语言层B.形象层 C.意蕴层

2、文学种类和体裁的划分:

1)二分法:根据所使用的语言是否押韵,把所有的文体划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的分类方法。

2)三分法:依据文学作品选取题材、构思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表现手法将各种文学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分

类方法。

3)四分法:根据文学作品的题材特征、塑造形象的构思方式、结构布局、语言运用及艺术表现手法将文学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

剧文学的分类方法。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即从事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并最终写出文学作品的人。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进入创作主体的实践和创作活动领域,和创作主体发生对象性联系的客观对象

4、你认为作家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有哪几个?一、文学创作的准备

阶段。

二、文学创作的实施阶段:

艺术触发——艺术构思——艺术传达

5、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文学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并不排除抽象思维的作用:

(1)对现实生活的一定思考和判断是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因。

(2)作家创作过程中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等,都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参与。

(3)作家在作品粗具规模后的加工润饰,更是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

6、灵感的含义:思维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

致感觉和认知发生飞跃、升华的心理现象。

7、灵感的特征:a. 产生的突发性、偶然性;

b. 存在的短暂性;

c. 出现时的亢奋性;

d. 产生后的创造性。

8、灵感的产生原因:a、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b、灵感往往产生于紧张的理性活动之后

c、灵感的产生还要有适当的机遇来加以诱发

9、创作个性:作家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天赋秉性、艺术修养、

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作,并在作品中作为一种

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

个体性的东西。

10、作家风格与民族风格

11、作家风格与地域风格

12、造成文学风格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呢?

1、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是文学风格多样性的社会基础。

2、作家创作个性的多样性是文学风格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优秀作家往往其主导的创作个性基础上配以多种色调,使其全部作品斑斓多彩。如杜甫;作家的创作个性同时是发展变化的。如曹植。

13、文学风格的同一性

14、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关系:

1、交叉重叠关系

2、包容关系

3、超越关系

15、现实主义文学的演变和发展之一,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在中国,如《诗经》、《史记》、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水浒传》《红楼梦》等

2)在西方,现实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第一,古典的朴素的现实主义。

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因

素的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喜剧等作为代

表。

第二、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的现实主义。如卜加丘、莎士比亚、塞万提寺、笛福、费尔丁等。

第三、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欧洲中叶出现的一股强大的文学流派和思

潮,也被人们公认为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早期代表司汤达

《拉辛与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代表是巴尔扎克,此外还有狄更

斯、托尔斯泰、果戈理、屠格涅夫、契诃夫等。

16、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1、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

2、富于真实感、真实性

3、注重写实白描的艺术手法

17、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代表作)

1、自然主义文学的出发点是“绝对的真实”。

卢卡奇对比了《安娜卡列尼娜》和左拉《娜娜》中赛马的场面。

同时细节,一个重在人,一个重在事。一个是典型的人物性格刻

画,一个是琐碎的生活事实的记录和描写。

2、自然主义文学强调从生理的、遗传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社会人生。

左拉《卢工马卡尔家族》基本意图是从遗传学角度对这个家族的四代人作详尽的医学鉴定。

3、自然主义文学主张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写作。左拉的《戏剧的自然

主义》

18、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

1、浪漫主义具有以理想的追求和表现来映照生活的文学精神。

2、为表现希望和激情,浪漫主义文学注重理想英雄的塑造,并以鲜明

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情感的倾向性。

3、浪漫主义文学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19、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法国作家卢梭、夏朵勃里昂、雨果,

英国作家华兹华斯、拜伦、雪莱,

德国作家诺瓦里斯、海涅等,

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代表

20、现实主义认为:

现实是一个外在于创作主体的客观的真实的存在,而艺术品则必须真实地描写出现实。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世界是有规律、有组织的连贯的

事实。

现代主义认为:这种有秩序、有规律的固定现实并不存在,世界的本质

是混乱、荒谬、不可知的,把人们在动荡不安的现代生活环境中所形成

的特殊心态普遍化、绝对化、永恒化,将畏惧、厌烦、恶心、眩晕、苦

恼、焦虑、孤独、失落和迷茫提升到本体的高度。

21、现代主义文学的四个特点:

1、内容上的“向内转”

2、表现上的“隐喻性”

3、形象的“符号化”

4、异化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五、1~2、7~8章课文的重点

一.文学艺术的起源(代表作家)

: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是人的天性

2、表现论西方: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

中国:“诗言志”说、“诗缘情”说

游戏说:康德:艺术是无功利的愉快的游戏;席勒、斯宾塞:“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谷鲁斯: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

4、巫术仪式发生说:

泰勒《原始文化》:“万物有灵 ”;

弗雷泽《金枝》:交感巫术理论

5、实用说:西方:贺拉斯《诗艺》“寓教于乐”说;中国:孔子“兴、

观、群、怨”说;周敦颐“文以载道”说

6、客观说:俄国形式主义学派;

捷克文学结构主义流派;

美国新批评派

7、体验说:法国诗人保尔·瓦莱里;

波兰现象派美学家英加登;

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

8、劳动起源说:

普列汉诺夫:劳动在时间上先于游戏,符合实际。

二.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论述)

1、文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文学既是反映生活的产物又是超越生活的创造。

2、“源”与“流”的关系:

“源”同“流”往往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古今

中外的作品都是“流”

三、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关系、区别)

区别:⑴生活真实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纯客观的,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统一。

⑵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典型化和审美化的反映

联系:

生活真实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它是艺术真实的基础

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它是经过提炼概括的

生活真实的精华。

四、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的区别

⑴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

⑵艺术真实是诗艺的真实。

五、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了解)

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文学虽然受制于经济基础,受制于上层建筑和

其他意识形态,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也能反过来对经济基

础、上层建筑和其他意识形态产生有力的影响。

六、艺术的分类(了解)

1)古希腊的五大艺术门类:

诗、音乐、绘画、雕刻、建筑

2)近代的第六、第七艺术:舞蹈、戏剧

3)现代的第八至第十一艺术:

电影、广播、电视、杂技

七、言意矛盾的三种表现形态(了解)

第一种情形,是“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

或不对等的矛盾,其接近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文不逮意”

第二种情形,表现为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

不尽的特点,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意之所随

者,不可以言传也”

第三种情形,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

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

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八、语言艺术的特点(教材)

1.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具有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动态性。

2表现情思的深邃性

3本文意蕴的含混性

九、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异同

相同之处:

1.在来源上,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

物,都属于社会意识。

2.在认识过程中,都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

律,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接受实践的检

验。3.在作用上,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

筑,都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不同之处:

1.反映的形式不同:社会科学用抽象的概念、判

断、推理、分析、综合等逻辑推理的方法,以理

论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

而文学则用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用形象说话,审美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

2.反映的具体对象不同:会科学一般只研究生活中

某一个方面的现象和规律,以形成某一学科;而文学则以人物为中心,把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来反映,其表现对象是经过审美主体情感体验即心灵化的对象。

3. 对读者起作用的特点不同:社会科学主要用抽象

的说理,用逻辑力量证明某种真理,以理服人,从理智上令人有所信;而文学则主要通过一幅幅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以情感人,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品的观点和思想。

4. 思维方式不同:社会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文学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

十、文学形象的特征:间接性心象性 概括性

十一、典型性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

要使作品比实际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强烈,无论哪一流派的作家,都必须追求典型性。

艺术作品的典型性愈高,它的社会意义也愈大,审美价值也愈高。十二、典型:或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

是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

的表现中显示出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

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十三、意境: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十四、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

2、虚实相生:

(1、寓虚境于实境 即“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2、化虚境为实境 化情思为景物)

3、韵味无穷

十五、王国维意境的分类法: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十六、意象: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审美意象

文学意象的特征:1.审美意象的哲理性

2.意象表现的象征性

3.意象形态的荒诞性

4.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

十八、文学鉴赏: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

特殊的精神享受。

文学鉴赏的性质:审美享受;再创造

(三)文学欣赏过程不仅允许读者主观的介入,甚至允许一定程度的误读现象的发生。如王国维的做学问三境界的比喻。

(4) 误读有正读与反读。

如《红楼梦》的解读、《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清代文字案、乌台诗案、阿Q形象的误读等

(五)文学鉴赏得以进行,需要鉴赏主体、鉴赏客体和鉴赏关系三个方面。

十九、体验:读者通过设身处地的方式,对作品所表现的种种情感进行感同身受、细致入微的体会、品位、揣摩和猜想;

共鸣:读者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与艺术形象产生了某种感应和认同,达到了情感上的震动。

二十、1、文学欣赏的差异性

(1)文学欣赏的时代性差异

(2)民族差异性

(3)阶级和阶层差异性

(4)个体差异性

2、文学欣赏的一致性

1)共同的文化背景、人生阅历、阶级立场、社会环境、都可以使不同的读者之间在对文学作品的选择、理解、评价上有共同的地方。

2)文学欣赏的一致性的最高层次是跨越了民族、时代、阶级与阶层的一致性,即文学欣赏中存在的人类共同性。

二十一、文学批评的作用

1)对作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2)对读者的阅读和鉴赏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3)对发展文学理论具有推动作用

二十二、文学批评的标准

思想标准:用来衡量文学作品所蕴含的 思想意义的正误深浅的尺度

艺术标准:用来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的高下优劣的尺度。

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是文学批评中带有一定操作性的概念,有着明确的对象和范围。

具体的批评尺度:语言的表现力;形象的生动性

文体的完善性;构思的新颖性

情感的真挚性;意蕴的深广性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1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 观念活动。(第100页) 2、灵感: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 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第137页) 3、直觉: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 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第138页) 4、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 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第161页) 5、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题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 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第162)6、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 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第170) 7、艺术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合、生成与呈示, 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第179) 8、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 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第132页) 9、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主张是:认为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是它 的“文学性”,“文学性”就在于它的形式,主要是语言形式,而与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无关,代表人物是艾亨鲍姆。(第175页) Ps:俄国形式主义不知道正确与否,是自己通过书上的话提炼出来的。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内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姚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文学概论整理

第一章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补充: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2.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3.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史这三者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的基础上。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信息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蓝色对应蓝色,红色对应红色,他们是同一体系的) 补充: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 (看看书本P3最后—P4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 第二章 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这里要注意两个词:“自由自觉”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看一下书,在P12)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列宁又说:“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是宗法式农村的软弱和‘善于经营的农夫’迟钝胆小的反映”(这句话要注意)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一概念是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西马就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 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4.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认为文学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6.文学理论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 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第二章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1.马克思建立“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 2.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3.艺术生产论: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揭示文学发展的奥秘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5.艺术交往伦: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2.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 第三章 1.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 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1.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2.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3.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4.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5.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4.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堆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伦、再现论由此而来 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 5.《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纸质所职业,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作者做了谱系学的研究 6.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概念 兰塞姆创造术语:文学本体论 7.弗雷泽:《金枝》

文学概论整理

1、现实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现实感很强的叙事文学,简而言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 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大特征。再现性指正视现实,真实地再现现实的矛盾和规律,作家的思想感情包含在真实的描绘之中。逼真性指以写实的方法仿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逼真地描绘。 2、理想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抒情诗歌、散文、《西游记》一类魔幻作品。简言之,理想型文学是一 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具有表现性与虚幻性两大特征。表现性指侧重表现作家的情感、理想、幻想等主观世界。虚幻性指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形象。 3、象征型文学:(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 态。具有暗示性与朦胧性两大特征。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某种意义、思想。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宽泛,难以用单一的确定意义去概括。 1、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特征?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生活。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虚幻性是指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2、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体裁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①凝练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②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感线索维系着。③音乐性(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小说的基本特征:①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②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③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地描绘环境,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的现实根据。 散文的基本特征:①题材广泛多样。题材广泛多样是我国散文的历史传统,它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怀友、访旧,也可以描写风土人情,展示国际风云,细摹花鸟鱼虫,对散文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②结构自由灵活。散文是一种结构自由的文学样式,它的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灵活、随意,是它的长处。 ③抒写真实感受。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戏剧的基本特征:①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②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的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③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 4、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 5、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审美特征。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总结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哪部着作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是什么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研究座标:强调文学研究要从世界、作者(艺术家)、作品、读者(欣赏者)四个角度进行,这就是着名的“四要素”说。 2、模仿说与表现说 模仿说:【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的特点,西方有古老的“模仿说”。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祭司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现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模仿说的文学观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详尽、系统的阐述。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史诗与戏剧的模仿对象是人,是人的“行动和生活”。显然,与前人偏重于模仿自然的说法相比,他更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表现说:“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因此,一首诗的本原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那必须先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而变为诗”。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对主体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和抒发。中国古代文论倾向于表现说。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与上述的观点非常接近,特别是“诗缘情”的认识,不仅注意到主体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而且把情感视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这大大推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特质的认识。(1)“言志说”。《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诗以道志”。(2)“缘情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由于叙事文学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表现说的文学观在西方产生的比较晚,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发生广泛的影响。表现论是近现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1)情感表现说。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2)本能表现说。弗洛伊德:“艺术即做梦”,是作家愿望的实现。合理性与不足:本能表现说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丰富的心理蕴涵,对文学的性质和规律有不少新的发现。但片面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性,忽视了文学与广阔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完整)文学概论复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①名词解释②辨析题③简答题④论述题⑤作品分析题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要素:作品、作者、作品、读者 关系: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 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 话语伙伴关系。 二、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发展:(1)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条件(2)人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根据(3)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原因:经济的制约;上层 建筑间的相互作用;本民族文学的纵向继承;各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标准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 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四、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概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2)形象与理性(3)情感与认识【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五、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六、话语蕴藉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七、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宗教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 八、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 的自然;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 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 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九、艺术构思的概念、心理机制以及构思方式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 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感情 5、意识与无意识 构思方式: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与陌生化 十、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十一、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1)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 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 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 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2)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所谓诚挚的情态,是指文

2021年文学概论名词及问答题整理第五部分需打印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与问答题(本) -01-18 12:20:04]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相应关系,即以为作品是对世界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地步,以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自身是一种自足体,浮现了所谓“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品,通过车运载,可以达到目地。如果车装饰得很美丽,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手段和工具。这样文学观念偏于文学教化目。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思想家贺拉斯提出。以为文学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她爱慕,才干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注重摹仿又注重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文学观念。 ★文学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它是具备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凝聚着个体体验,沟通人际情感交流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达阅读者“试图尽量敏锐和精确地描述出她在作品中所发现价值”。固然这里所说价值,一方面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在活跃状态主体,在特定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入条件下,对于客体美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互相渗入,一方面是个体心情,是详细感性,是会感动人,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结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而,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作品,它情致往往是无法简朴地用语言传达出来。 ★虚静: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极端安静状态,这样事物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呈当前眼前。因此“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心理状态。 ★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艺术形象合情合理性质。 ★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某些。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体验不但要能“入”,并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气愤。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反刍。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包括完整意义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基本存在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文学概论》作业

成绩: 文学概论 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会计学 学号: 1413001250069 姓名:张玲凤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作业一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2、是否运用(语言)来写作并最终形成语言作品,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基本特征。 3、中国原初的“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学(摹仿论)。 4、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寓教于乐”说。 5、文学是社会境遇中个体体验的(语言蕴藉)。 6、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文学)学科。 7、法国后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文本是指(文本关联性)。 8、(语言层)是文本的基本层面。 9、(民间文化)文本是体现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通俗趣味的文学文本。 10、(网络媒介)被视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 (B)”倾向。 A 摹仿论 B 实用论C体验论D 文化论 2、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与(C)之间的矛盾。 A 大众性 B 排他性 C 零散性 D 无序性 3、美国(D)派认为文学文本是独立自主的语言系统。 A 结构主义 B 解构主义 C 存在主义 D 新批评 4、再现型文本是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它的特征有客观性、(B)、细节逼真性。 A 待解性 B 理智性 C 说理性 D 暗示性 5、(C)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个个体理性沉思和对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 A 大众文化 B 民间文化 C 高雅文化 D 电影文学 6、(D)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A 印刷媒介 B 大众媒介 C 文字媒介 D 口语媒介 7、加拿大学者(A)提出“传播的偏斜”理论。 A 伊尼斯 B 麦克卢汉 C 麦罗维茨 D 麦克斯 8、文学语言是一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的、富有(A)的情感化的语言。 A 文采 B 陌生化 C 语境 D 蕴藉 9、文学意象的特征具有(A)、暗示性和朦胧性。 A 指意性 B 内涵性 C 象征性 D 形象性 10、诗的基本特征:语词凝练新奇、(B)、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郁强烈。 A 富有文采 B 结构跳跃简约 C 陌生化 D 新颖奇特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文学体验论:认为文学不是对世界的模仿或情感的表现,而是对于个体体验的传达;文学创作的任务不是忠实的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而是对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阐释,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和可传达性;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所传达的体验本身的特异性或神秘性,而在于她的普遍性和可理解性;读者阅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文学概论考题整理

文学概论考题整理 一、文学的性质 1、简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2006) 2、通过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的比较,谈谈你对艺术真实的理解。(2006 论述) 3、文学本体论(2005) 4、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2005 单科) 5、概括文学意识形态性的主要内涵。(2003 论述) 6、艺术真实(2007) 7、简述形式创作对审美价值实现的决定性意义。(2007) 8、诗学(1998) 二、文学与语言 1、怎样理解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2011 论述 2006论述) 2、立象尽意(2010 名词解释) 3、陌生化(2005 俄国形式主义) 4、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语言是一种更富有创造性的语言。(2007 论述) 三、文学与文本

1、从孟子的知言养气、庄子的听之以气、和曹丕的文以气为主来谈中国文学批 评体系中“气”的文学化过程。 2、以体和 s tyle 为例,说明中西文体论的异同。(2012 论述) 3、简述文学作品结构的一般原则。(2003) 四、文学与作者(包括创作过程) 1、柏拉图的灵感说和陆机文赋的灵感说(2013 论述) 2、比较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如其人和布封风格即人的异同。(2010 论述) 3、简述你对艺术灵感特性的理解(2004) 4、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2004 论述) 5、简要回答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2003) 6、分析文学典型和文学意境的异同。(2003 论述) 7、移情说(2006) 四、文学与读者(包括接受过程) 1、伊赛尔的文本接受论(2013) 2、隐含的读者(2009) 3、共鸣(2005) 4、论述想象活动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2004 论述)

《文学概论》讲义

第一讲文学与文学理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理论的含义。 2、了解文学理论的当前特征。 3、懂得如何学习文学理论。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文学对于读者来说都不陌生,我们一起不妨来看看牛汉(1923-2013)写作的诗歌《夜》(1997):关死门窗 觉得黑暗不会再进来 我点起了灯 但黑暗是一群狼 还伏在我的门口 听见有千万只爪子 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 灯在颤抖 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 诗不颤抖! 【赏析】 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流亡、饥饿、受迫害、被捕、监禁、坐牢、受审判、劳动改造,什么重活都干过……的确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他的诗就是这种生命痛感的真实记录。 读这首诗,我有一种独行者蹒跚在凄冷的暗夜里忽然得到了一盏灯的指引一样,莫名的兴奋与快慰! 从全诗的叙事情调看,它采用了具有象征寓意的故事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对人生历程的审视。从诗行排列形式看,它由六个小节组成,各节都由鲜明的形象;六节之间存在着严谨的因果逻辑,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生存场景。每节行数有着严格的控制,多则两行,少则一行,且每行字数很少,这样铺展在纸页的平面空间上,产生了一种醒目的视觉美感。从诗歌内容上看,六节完整地展现了一个紧张的故事情节。首节是故事的开端,关死门窗阻隔黑暗,一下子就揭示了对立双方的冲突。”觉得”,表明面对夜的黑暗,”我”尚未看清其狰狞面目,采取的抗争方式(”关死门窗”)太过幼稚,这也见出”我”的善良、单纯。次节,是故事的发展,”我点起了灯”,改变了与黑暗的斗争方式,灯是黑暗的反面,可以驱散黑暗而带来光明。第三、四节,是故事的再发展,”我”惊奇而恐惧地发现,”灯”并不能驱散黑暗。”但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这一句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黑暗的凶残。”千万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的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