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比的意义---1

比的意义---1

比的意义---1
比的意义---1

黄塘完全小学电子教学设计

课题或内容比的意义学科数学年(班)级六(2)课时第一课时设计者朱爱萍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活动一

1、情境引入:出示一面国旗联合国旗的图案,我国第一艘

载人飞船“神州”五号顺利升空。这是扬利伟在飞船上向人们展示的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联合国国旗的图案,这个图案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可提的问题很多,有选择地板书。①长是宽的几倍?②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揭示课题: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

用以前学过的除法对这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新的方法。这就是比(板书课题)

活动二:

1、教学比的意义。

有时我们也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

认识比评课稿

《认识比》评课稿 张丽亚 《认识比》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任小平老师所上的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学得扎实,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直接揭示课题。 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汪老师尊重了教材的这一设计,出示了2杯水和3杯大米,提问:“你会怎样表达水的杯数和大米的杯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用除法、分数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引出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二、交给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自学”是最大的亮点。任老师为保证学生的自学行之有效,出示了如下的自学提纲:1、水和大米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2、比怎么读?怎么写?3、比有哪些组成部分?通过呈现自学提纲给学生引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三、应用形式多样,发展学生思维。 “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应用”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组织科学结构的练习和应用,让数学知识和思想巩固和发展。汪老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层次的应用练习:1、辨一辨。球赛中双方比分为3:0,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运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2、慎密思考。针对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常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写反的问题,王老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要求学生解决甲乙两车的路程比、时间比、速度比等一系列的问题,有效扎实地巩固了比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的意义同步测试D卷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的意义同步测试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6题;共15分) 1. (4分)化简下面各比. (1) =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 2. (1分)甲、乙的比值是0.6,甲、乙两个数的比是________. 3. (2分)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 ________ (2) ________ 4. (4分)________∶15=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5. (2分)果园里有苹果树420棵,梨树350棵,梨树和苹果树棵数的比是________∶________. 6. (2分) 20千克:0.5吨的比值是________;被减数与减数的比是7:4,差与减数的比是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7. (2分)正方形的周长同它的边长的比是4:1。()

8. (2分) (2019六上·西湖期中) “10克:11克”的比值是克.() 9. (2分)把一根木料锯成10段,每段所用时间与锯完整根木料所用时间的比是1:9。 10. (2分) (2020六上·衡阳期中) 把10g盐溶于100g水中,则盐与盐水的比是1:10。() 三、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20六上·江城期中) 直接写出得数 × =×0.36=×1× =-= +=16÷ = 0.8: =:=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2. (5分)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1.2 : 24:44 0.375: 600米:0.7千米 13. (5分)(2020·烟台) 某校六年级有两个班,上学期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这学期转入3名女生,这样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为8:7。现在有女生多少人? 14. (5分) (2018六上·山东月考) 脱式计算: 简算: 解比例: 15. (5分) (2020六上·官渡期末) 学校购进图书2000本,其中文学类图书占80%,将这些文学书按2:3全部分给中、高年级,高年级可以分得多少本?

2.4.1比的意义

2. 4. 1 比的意义 编制人:李波复核人:使用日期:编号: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会读比、会写比,会求比值。 2?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会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 3?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学习难点】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思维导航】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表示方法。(读法,及比值的求法。) 掌握分数、除法和比的关系,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了解分数、比、除法中哪些量不能为0。自习环节 阅读课本38 —39页内容填空 问题1、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 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 长和宽的比是________ 比 _____ ,或宽和长的比是______ 比________ 。 问题2、“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 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这里实际上是问 _________________ 如何表示。速度可以用 _____________ 十__________ 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 两个不同类的量。因此不同类量的比单位可以不一样。 知识点: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例如: 即两个数()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15比10可写成(),其中15叫做比的()、“:”叫做(),10叫做( ), 比值是(、 42252比90可写成(、其中42252叫做比的(、、“:”叫做(、,90叫做(),比值是(、 . 3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比的意义 同步测试(I)卷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的意义同步测试(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6题;共17分) 1. (4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________.在6∶2=3中,6叫做比的________,2叫做比的________,3叫做________. 2. (4分)先化简比再求比值. 55:132=________ 0.125:12.5=________ : =________ 0.4时:12分=________ 3. (2分)表示两个数相除叫做________,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叫做________. 4. (3分)3: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分)化简下面各比. (1)0.2∶2=________ (2) =________ 6. (2分) (2020六上·绍兴期末) 把:0.75化成最简整数比是________,比值是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7. (2分)比和比例都是表示两数的倍数关系。 8. (2分)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比的后项可以是0。 9. (2分)既可以看成一个分数,也可以看成一个比。()

10. (2分) (2020六上·衡阳期中) 把10g盐溶于100g水中,则盐与盐水的比是1:10。() 三、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9六上·信阳期中) 直接写得数 ① × = ② - = ③ ×6=④1: = ⑤(× )×8= ⑥ ÷4=⑦ ÷ = ⑧4.6×1.5=⑨16:64= ⑩ ×11- =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5分) 12. (5分)(2019·嵊州模拟) 修一条路,甲队单独修要12天,乙队单独修要9天,现在甲队先修了若干天后乙队接着修,共用10天完成,甲队修了多少天? 13. (5分)用边长 4 分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 250 块,如果改用边长 5 分米的方砖,要用多少块?(比例解) 14. (5分)如果x和y成正比例关系,当x=16时,y=0.8;当x=10时,y是多少?如果x和y成反比例关系,当x=16时,y=0.8;当x=10时,y是多少? 15. (10分)一种什锦糖是由水果糖、奶糖、软糖按5:3:2混合而成的。 (1)如果先称20千克的水果糖,奶糖与软糖各需多少千克? (2)如果先称出15千克的奶糖,水果糖与软糖各需多少?

六(上)《比的认识》集体评课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集体评课记录 组织单位:巢湖市灯塔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形式:集体评课公开课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授课教师: 陈祠霞评课时间: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下午四点评课地点:三楼会议室 召集人:王建青参加教师(签名): 一、陈祠霞说课 1.说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课后“想想做做”。 2.说学生:学生整体上思维敏捷,在新授课上总是表现出较浓的兴趣,课堂反应与接受较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装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学生感悟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3.说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三)巩固练习(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 二、全体听课教师的发言记录 叶春莲发言:这节课上的很精彩。谁与谁比,她讲的准、透彻。 如果课前布置学生自学,并写出自学提纲,也许可以节省一些课 堂上的时间,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后项不能为0,与以前所学知识联系,学生易懂。 王洁琼发言:陈老师在教学之前,准备得很成功。复习题对新授 作了很好的铺垫。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点好多,陈 老师处理得很到位、很巧妙。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有教学机智。 林燕发言:从备课上看,她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吃透了教材。她 在组织教学时,注意资源生成。她不放过一个小的细节。如有学 生把比号说成冒号,她及时纠正了。陈老师能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 孙长华发言:陈老师能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方法,这 是值得我学习的。能用班级的学生数来讲解比的内容,可谓水到 渠成,条理清楚、层层深入。 黄启英发言:讲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时,强调用完整的话来说,这是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陈老师还注意培养学生分析、 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江传涛发言:陈老师的重点是放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上, 她主要是在引导、点拨。从学生的自学到后来的练习,效果都非 常好。 宋海兵发言: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自学,这是很好的。 有些内容教师不好讲,也可让学生自学。教师画图不是很严谨。 陈老师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是值得我学习的。这节课是成 功的。 王荣发言:陈老师一开始,让学生自主探究怎样用比表示果汁与奶牛之间的关系。然后,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个环节上,学生

六年级数学(北京版)-比的意义(一)-1教案

第二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一) 年级:六年级教材版本:北京版 授课教师单位及姓名: 指导教师单位及姓名: 一、教学背景简述 “比”是小学数学中“两量关系”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比的数学本质是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表达或度量。1在本节课学习中,重点引导学生逐步感知“比”,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充分体会比可以刻画两个量之间变中有不变的倍比关系。借助“1份”作为度量单位的学习经验,沟通“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生对“比”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像类似“比赛比分”这类生活语言,虽然在表达形式上雷同,但是意义却截然不同,学生容易被生活语言“负迁移”。在学习活动中可以抓住这一“困惑与争论”点,引发学生在思辨、讨论中,辨析比的含义、理解比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可以用比表示,体会比是两个量倍数关系的表达。 2.在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学会用比表达的过程中,探索并理解比的意义,初步体会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推理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比的意义解释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你们听说过比吗?请在生活中找找比,记录在练习本上,课上交1史宁中,娜仁格日乐.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比及其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4):1-5.

流。 活动一:配制奶茶认识比 1.了解学习经验,以问引学 展示课前收集资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比(出示:“比”)。同学们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比。 作品1:墩地时,配制84消毒水,原液与水的比是1:29 作品2:足球比赛的比分是3:2. 作品3:配制奶茶,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1 作品4:我看过金龙鱼油的广告:1:1:1 提问:对于比,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吗? 预设1:什么是比? 预设2:学习比有什么价值? 预设3:比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 2.研究牛奶与红茶的比2:1,感知“倍数关系”。 (1)出示奶茶制作图。 PPT呈现:要想配制出口味上佳的奶茶是门学问,琴琴爱喝的口味就是用香浓的牛奶和优质的红茶按“2:1”配制出来的。 (2)在配制过程中,初步理解2:1。 提问:如果请你帮琴琴按这个比配制牛奶和红茶,你打算怎么配制? 预设1:准备200mL牛奶和100mL红茶。 预设2:准备400mL牛奶和200mL红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评课稿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评课稿 比例的意义是在前面学习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节课上孔老师通过播放歌曲《五星红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新知的学习中。 亮点: 1.利用不同场景中的国旗引入,让学生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化简比和求比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即这三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相等,化简比相同,也就是长与宽的比都相等;然后介绍国旗法,让学生知晓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就是3:2,从而发现隐藏在国旗中的秘密。 2.整体教学设计紧凑,教学内容丰富。在整节课中教师不仅教学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还教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比和比例的区别,在知识的拓展中,还进行了知识链接,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教学知识点比较多,利于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既可以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还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另外,教师在教学比例和比的区别中,可以从意义、组成和性质三方面完整地辨析比和比例。 建议:

1.在国旗的教育方面,通过国旗法,教师还可以有一个点睛之笔,就是正因为不同大小的国旗,它们长与宽的比都是3:2,这也正是国旗的魅力所在。 2.教学知识点多,容易导致学生疲于走马观花式的听讲,学生静心思考、反思消化明显存在不足。对于比例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处于浅层知识状态。 3.用字母表示分数形式的比例,还应让学生加强练习,巩固分数形式的比例的书写格式。 4.对于概念教学中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应注重从多个具体事例抽象出概念的核心,进而总结概括出意义和性质。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4单元《比》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4单元《比》 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修订后的教科书把比单独设为单元。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 “比的意义”的教学是以富有教育意义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例子为载体,引出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接着以这几个比为例,说出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教科书联系学生学过的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相应的性质,然后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应用这个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科书涉及的比的应用,主要是按比分配。所谓按比分配就是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的基础知识安排在分数的乘、除法后面教学,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为以后教学比例、圆周率、百分数及其相关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学生在一至五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与比相关的现象已不陌生。因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感受比的含义和特征,进而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按比分配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感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 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比的后项不能为0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是一致的,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求比值与求商、化简比与约分、按比分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一致的,等等。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到新结论。教科书在例题、“做一做”以及练习的设计和编排上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同时还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2.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利于生成新知识,也能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为此,教学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应注意,揭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宜求全、求深。

1、比的意义与性质

比的意义与性质 一、填空题。 1、( ) ÷ 40 = 10( ) = ( ) : 5 = 0.4 = 4 : ( )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 56 ,则女生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占总人数的( ) ( ) 3、把32 小时:20分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求比值是( ) 4、15:7,若前项 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则( )。 5、在3 4 中,或比的前项加上1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则要加上( )。 6、把一克糖放入10克水中,糖和水的比是( ):( ),糖和糖水的比是( ):( )。 7、从甲地到乙地,小李用了4时,小张用了3时。小李和小张所用的时间的比是( ):( ),他们的速度比是( ):( )。 二、选择题。 1、化简比的依据是( )。 A 、商不变规律 B 、分数的基本性质 C 、比的基本性质 2、10克盐放入90克水,盐与盐水的比是( )。 A 、1:9 B 、1:10 C 、9:1 D 、10 : 1 3、一段路,甲车用6小时走完,乙车用4小时走完,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 )。 A 、3∶2 B 、2∶3 C 、1∶2 4、一个比的后项是8,比值是 3 4 ,这个比的前项是( )。 A 、3 B 、4 C 、6 5、比的前项缩小2倍,后项扩大2倍,比值( )。 A 、缩小4倍 B 、扩大4倍 C 、不变 6、一段路,甲3小时走完,乙4小时走完,甲、乙二人速度的最简整数比是( )。 A 、4:3 B 、 3:4 C 、 41 :31 D 、31:41 7、右图中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最简整数比是( )。 A 、1:2 B 、 1:3 C 、1:4 D 、无法确定 三、火眼金睛辨对错。 1、如果a 是b 的 1 3 ,那么b 就是a 的3倍。 ( ) 2、如果a 是b 的 1 ,那么a 就是1,b 就是3。 ( )

2020年《比的意义》评课

《比的意义》评课稿 尊敬的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有幸聆听了XXX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一课,给我的启发很大,感受很深。本节课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同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机会,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显著。我个人认为XXX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一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情景导入,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神五”升空杨利伟向人们展示的国旗的场景入手,以这样的情景把本课的一些数据呈现,再在其后的教学中逐一地提取使用,使学生在数据的比较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当然,这种情境的使用也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源自生活,又能很好地服务于生活,进而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中教师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获取知识。、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三、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结构安排紧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个层次: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内容较多,但老师安排适当,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在新课的教学中,采取了老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导、拨”适当,有扶有放,学生探索、讨论有序,充分体现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和比例》复习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和比例》复习评课 稿 毛老师的这节《比和比例》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适当,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学生既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掌握了两个比组成比例的标准,又发展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总结能力,较好的总结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合理的选择了教学方法,整个过程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浅出,因势利导,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复习总结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运用愉快教学方法,以良好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活而不乱。 二、教学内容方面 1.始终以复习课教学方法整理所学知识,让知识结构化 在知识处理上比较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把握住了比、比值、比例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学习比的意义和熟练求出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一本质进行教学。

在知识的复习检查这一环节中就强调了找比值相等的两个比,这就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抓住比和比值的特点,进行对比,比较。抓住了学生的弱项,有利的进行了教学。在钻研教材时,教师注意分析教材的来龙去脉和教材的内部结构,还注意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2.精心设计练习。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分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这组题起点低、题型简单,通过练习增强对比意义的深刻理解,为后面的练习打好基础。 第二层次是变式练习。基础知识特征没变,而练习形式多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第三层次是发展性练习。它具有启发作用,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发现规律。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

公开课课后评课发言稿 生活中的比评价与反思

公开课课后评课发言稿生活中的比评价与 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

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 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节课,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归纳出“比”的概念,而是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数、形的有效结合,感受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的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第 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又比如在抽象出比的意义后,由于前面

《比的意义》听课评课反思

《比的意义》听课反思 上个星期三,我听了双语李海芹老师的《比的意义》一课。“比的意义”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进行教学的。由于比与分数有密切联系,把比的一些最基础知识提前放在分数除法中教学既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以后学习其它方面的知识以及比例的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很多老师在上这一课时,都很茫然,学生好像一下子啥也不会了。但是李老师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不轻视知识结论的前提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能力。虽然说最后教学目标没有全部达成,但是学生对比的意义这一概念的理解已经非常透彻。 第一、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李老师采用复习旧知识的方法导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李老师在学生复习过比的概念、分数与除法和比的关系、商不变性质、分数的性质之后,才让学生进入比的意义的学习环节,学生很轻松的从前面的旧知识中类比、推导出比的意义,由于前后联系,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自然比较清晰。 第二、李老师的课还做到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

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除了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困难的时候,胡老师会相机安排合作讨论的环节,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作为一名新工作的年轻教师,听了李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6年级上册数学 第1课时_比的意义

第1课时比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迁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 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 理解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带★的题可选做。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1、比的定义:两个数()又叫做两个数的()。 2、10比15写作()或()。 3、35:21读作()。 4、自学后标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15 :10 =15 ÷10 =3 2 ︱︱︱︱ ()()()() 5、在两个数的比中,()叫做比的前项。()叫做比的后项。

6、()叫做比值。 二、合作探究: 例1、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0:5 0.8 :4 0.3:0.5 小结:1)、求两个数比的比值的方法就是: 2)、比值可以用()、()或()表示。 例2、讨论比和比值的区别和联系。(请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 例3、讨论: 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②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例4、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在组织内说一说解决此题的依据是什么,再总结方法) ():8=2 15:()= 1 3 小结: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过关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5:3 读作:35比36写作: 2、想一想,填一填。 1)、7比4记作(),7是比的(),4是比的(),写成分数形式是()。 2)、比和分数相比,()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分数值。 3)、0.3= = ():() 4)、甲是乙的5倍,甲和乙的比值是(),乙和甲的比值是()。5)、爸爸今年36岁,小红7岁,今年爸爸与小红年龄的比是():(),比值是();今年小红与爸爸年龄的比是():()比值是()。6)、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猎豹的速度是每小时96千米,猎豹与汽车速度的比是():(),比值是()。 7)、修一条公路,甲队18天修了1620米,乙队10天修了1000米,甲队与乙队所修路程的比是():(),比值是();所用时间比是():(),比值是()。 8)、360千克与0.84吨的比值是();40分钟与1小时的比值是()。 3、求比值。 0.8:1.6 60米:70米 1.5吨:1.2吨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组成比。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教案 教学反思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4 比 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修订后的教科书把比单独设为单元。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 “比的意义”的教学是以富有教育意义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例子为载体,引出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接着以这几个比为例,说出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教科书联系学生学过的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相应的性质,然后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应用这个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科书涉及的比的应用,主要是按比分配。所谓按比分配就是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的基础知识安排在分数的乘、除法后面教学,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为以后教学比例、圆周率、百分数及其相关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学生在一至五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与比相关的现象已不陌生。因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感受比的含义和特征,进而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按比分配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感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 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比的后项不能为0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是一致的,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求比值与求商、化简比与约分、按比分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一致的,等等。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到新结论。教科书在例题、“做一做”以及练习的设计和编排上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同时还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2.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利于生成新知识,也能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为此,教学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应注意,揭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宜求全、求深。

《比的意义》听课评课稿

《比的意义》听课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刘璇老师的《比的意义》,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老师充分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基本功扎实。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本堂课的教学给人印象颇深,老师能使用普通话授课,并熟练操作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见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尤其是教者始终以亲和自然的教态,快慢适中的语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这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学习探究的做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具体如下:

一、本节课体现的亮点: 1、贴近生活,强化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者围绕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系列贴近生活的实例,如:我班男生22人,女生16人,男生与女生比是多少?女生与男生比是多少?同学们使用的桌子与凳子张数的比等,这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意识。另外课本的总价、单价、数量之间比的关系的分析及“试一试中”几个数量关系式的理解用比的意义来表达,对学生加深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起到了强化巩固的作用。 2、结构安排,巧妙合理。

本节课教者采取了老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使得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效果较好。 3、练习设计,层次分明。 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三大版块:比的意义,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老师都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巩固,反馈交流,在练习设计上颇费心思,注意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与征对性,既有基本练习,又有开放性训练,在练习形式上有口答、有笔试,有板演后集中评议,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强调比号书这一点,实质是要求学生关注细节,培养良好的书写、学习习惯,这一点也是本节课成功之处。 4、细节把握,准确到位。

比的意义评课稿

《比的意义》评课稿 美国数学教育家迪尼斯认为:“应把数学的教转移到数学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比的意义》这节课,郑老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打破课本上的安排,另辟蹊径。现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颇有新意,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适当。利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求知兴趣,过渡自然。在新知过程中,教师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如在“自主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教师始终都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导--扶--放--收”的教学方法,结论的归纳也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推理、思索、发现而得到的,教师点拨的当。 二、注重学法指导,鼓励主动探索,发展学生能力。 1、培养问题意识,发展学生能力。郑老师在新课伊始,出示图片的长、宽数量后就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智慧的火花顿时被点燃,诸如“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等数学问题应运而生。不仅复习了旧知,也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培养自学能力,鼓励主动探索。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鼓励主动探索。“自学P55,圈出重要内容”、“自学,你学到了什么”诸如此类的教师语言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三、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融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即通过创设系列情境引导学生退回“生活”,联系生活经验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两个数量之间存在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及其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最后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把生活和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拓展学生思维。

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评课稿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评课稿 [《生活中的 比》评课稿] .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执笔:范启木听了范伟梅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一课,对六年级数学教学有了不同的认识,从中学习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范老师能从生活照片引入,并围绕对淘气四张照片的“像”与“不像”展开探索,让学生明白数学缘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整节课教学环节紧凑,教师评价语言巧妙,问题设计恰当。以下是我对范老师这节课的几点评价: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范老师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 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教学本课时,范老师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范老师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节课,范老师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归纳出“比”的概念,而是给学生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数、形的有效结合,感受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的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范老师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比的意义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 4 比 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修订后的教科书把比单独设为单元。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 “比的意义”的教学是以富有教育意义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例子为载体,引出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接着以这几个比为例,说出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教科书联系学生学过的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相应的性质,然后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应用这个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科书涉及的比的应用,主要是按比分配。所谓按比分配就是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的基础知识安排在分数的乘、除法后面教学,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为以后教学比例、圆周率、百分数及其相关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学生在一至五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与比相关的现象已不陌生。因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感受比的含义和特征,进而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按比分配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感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 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比的后项不能为0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是一致的,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求比值与求商、化简比与约分、按比分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一致的,等等。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到新结论。教科书在例题、“做一做”以及练习的设计和编排上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同时还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2.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利于生成新知识,也能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为此,教学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应注意,揭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宜求全、求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