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4.5凸透镜成像-教案(第一课时)

4.5凸透镜成像-教案(第一课时)

4.5凸透镜成像-教案(第一课时)
4.5凸透镜成像-教案(第一课时)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会找凸透镜的焦点,并测焦距。

4、了解凸透镜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并会作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凹透镜的区别,以及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课件、凸透镜、凹透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给出凸透镜和凹透镜,让学生摸摸镜子的厚度是否相同,指导学生观察桌上的两个透镜,让学生找出两个透镜形状上的不同点。

(二)新授:

一、透镜的种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二、给出基本概念: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

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 表示。

提问:一个凸透镜有几个焦点?

2、光心:凸透镜的中心为光心,用O 表示。

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 表示

4、主光轴:两焦点的连线是主光轴。如图中的AB 即为主光轴,主光轴用虚线表示。

让学生观看视频实验,带领学生找焦点测焦距,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物理实验的兴趣。

三、.透镜的作用:让学生看视频,观察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得出结论:

1、凸透镜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四、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出示幻灯片,教师讲解: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

主光轴

光路图。

1、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

2、经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改变

3、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主光轴

五、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出示幻灯片,教师讲解并画出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六、出示例题,让学生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

【知识小结】

一.透镜的种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二、凸透镜的焦点、光心、焦距、主光轴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 表示。

2、光心:凸透镜的中心为光心,用O表示。

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 表示

4、主光轴:两焦点的连线是主光轴。如图中的AB即为主光轴,主光轴用虚线表示。

三、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四、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

2、经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改变

3、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五、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异侧的虚焦点上。

2、经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方向不改变

3、经过凹透镜虚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板书设计】

第五节凸透镜成像

一.透镜的种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二、凸透镜的焦点、光心、焦距、主光轴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 表示。

2、光心:凸透镜的中心为光心,用O表示。

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 表示

4、主光轴:两焦点的连线是主光轴。如图中的AB即为主光轴,主光轴用虚线表示。

三、透镜的作用:

1、凸透镜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四、凸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以图的形式出现。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鞍山市汤岗子学校王久环 一、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测量。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题全

“靠近”,则对光线起会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透镜焦点。

像清晰 五.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明几点: ① 焦点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时不成像,成实像,成虚像。 f u =f u >f u <② 二倍焦距处是像大小的分界点,时,成等大实像,时,成缩小的实像, f u 2=f u 2>时,成放大实像或放大虚像。 ③ 成实像特点:成实像时,物、像在镜的两侧 f u 2<且倒立,同时,,像变小,,像变大,物像移动方向一致。 ④ 成虚 ↑u ↓v ↑↓v u 像的特点:成虚像时,物、像在镜同侧,且正立、放大,同时,,像变大, ↑↑v u 像变小,像物移动方向也一致。 ↓↓v u ⑤ 成实像时,物、像距离最小值为4倍焦距(即)。 f 4口诀:一焦分虚实,分正倒;二焦分大小;物近(与焦点的距离)像远大,物远(与焦点 的距离)像近小;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像距大(于物距)像放大,像距小(于物距) 像缩小。 例7: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凸透镜前30cm 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等 大的像。若把蜡烛从原来的位置向此透镜方向移动20cm ,则此时蜡烛经该透镜所成的像是 ( ) A .放大的虚像 B .等大的虚像 C .缩小 的实像 D .缩小的虚像 例8、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也能用光屏承接 B 、实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D 、实像是实 际存在的像,虚像是实际不存在的像,是人的幻觉形成的 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科学探究题 例9: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 处,屏上呈现出最 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____cm ;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7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 光屏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填“上”、“下”)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清晰 的实像,_______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填“照相机”、 “幻灯机”或“放大镜”)。 巩固练习: 1.如图8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 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 A.仍然平行 B.会聚 C.发散 D.无法确定 2.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凸透镜成像规律经典练习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经典习题 1、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 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 .大于10 cm B .小于10cm C .大于20cm D .在10cm 和20cm 之间 2、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 处移到15cm 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 .像变大,像距变小 B .像变大,像距变大 C .像变小,像距变小 D .像变小,像距变大 3、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 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40cm B .30cm C .20cm D .10cm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 5、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 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是(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正立放大的虚像 C .倒立缩小的实像 D .倒立等大的实像 6、小明和小红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照相机对小强同学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右图中的甲和乙,则( ) A.小红离小强的距离近 B .小明和小红离小强的距离相同 C.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减少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D.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7、下图为小红同学的脸庞外形和大小,通过凸透镜看她的脸庞时,不可能看见的像为下图的 ( ) 8、如图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cm 处,则( )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 .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 .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 .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9、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至物距为15厘米时,它的像一定是:( ) A 、放大实像; B 、缩小的实像; C 、放大的虚像; D 、缩小的虚像 10.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所给的有下面不同焦距的四块凸透镜,实验中,光屏移到离凸透镜16厘米处,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像,这块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f=4厘米; B、f=8厘米; C、f=12厘米; D、f=16厘米。 1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经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则物距u 应满足( ) A.u >2f; B.2f >u >f; C.u=2f ; D.u <f 12、在物体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移近的过程中,像距与实像的变化情况是:( ) A.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大 B.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小 C.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大 D.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小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复习——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复习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种类及其对光线的作用.,三种特殊光线的光路图。 2、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 3、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复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是问题的能力。. 2.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复习。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给学生发放课前复习提纲,让学生提前回家将知识梳理归纳,复习回顾。 2、让学生将知识内容四个板块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自己将知识提纲充完整,还可以到将黑板上的内容写得不全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3、让学生将不同板块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回顾。 二、教师指导与学生练习:对于不同板块的内容,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补充,给予适当的对应练习。 1、认识透镜 学生讲解:透镜的种类及对光线的作用。 教师补充:①、提问判别透镜种类的方法,学生总结。

②引导学生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共三种,后两种引导学生得出。 2、三种特殊光线的光路图。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并总结凸、凹透镜的特殊光线的光路图的区别。 传播方向不改变。 ⑴学生总结过后,老师对规律进一步将强理解、记忆,分析形成口诀。

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移动蜡烛分析像的变化与物距的 关系。 形成口诀: 2012-2-7蜡烛焰、凸透镜(f=10cm)、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把蜡烛放置距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的地方,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像的特点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蜡烛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再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的像4、把蜡烛移近凸透镜,使蜡烛在1倍焦距以内时,又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再观察像的特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与物理课程标准2.运动和相互作用2.3声和光2.3.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有关。本节课与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关。他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是探究,学习水平为经历,学习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学习水平为了解,学习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而研究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的能力。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通过对第四章和第五章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准备。 劣势: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所以应从他们的身边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材分析中指出:“让学生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实验探究的过程。” 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标要求“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验探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所以,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自主操作实验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将凸透镜紧靠书上的字,若适当增加凸透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教案

4.4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知识点梳理: 2. 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来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来表示。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左右各有一个。焦距没有实虚之分,一个透镜只有一个固定的焦距。由折射光路的可逆性可知,由焦点上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变成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平行光源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 6. 凸透镜成像规律: 将物体(一般来说用的是烛焰)、凸透镜(焦距f已知)、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并将凸透镜固定在某一位置,如40厘米处。然后在标尺上标出两个焦点的位置和两个二倍焦距处。将烛焰放在某一位置后,算出它到凸透镜的距离(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用字母u来表示),然后去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用字母v来表示。让烛焰从远处一点点靠近凸透镜,即不断的减小u,看一下像的性质及其像距。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间的最小距离是4f (3)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2f (5)当uv时,必定是缩小实像;u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生:不同。并回答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 师: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师: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 3.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生:实验验证。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 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生: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其实验方案。 师:点拨实验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4.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2)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师: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凸透镜焦距f=10cm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冰镜能够取火吗? 生:用冰做成一个凸透镜,对着阳光,就可以烧着干草 师:这位同学真聪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吗?

生:从书上看到的。 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请同学们看投影:在寒冷的原野,探险者们丢失了打火机,怎样生火取暖呢?博士想出了一个精巧的方法。他们砍下一块冰,先用斧头把它削平,然后用小刀精修。最后用手把它磨光,做成了一块水晶般透明的透镜。博士拿着这块冰迎着阳光,把太阳光聚集在棉絮上,很快棉絮就燃起了火苗。 师: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生:博士冰磨成凸透镜的样子,来取火。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生甲]什么叫透镜? [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例外,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甲]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乙]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丙]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5.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2.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 3.探究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 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 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题全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专题训练 【知识要点与相应例题】 一、透镜 1、名词:薄透镜,主光轴,光心, 焦点(F ),焦距(f )。 例 1、透镜上有一个点,从任何方向通过该点的光线都不会偏折,这个点叫做 ;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之后会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 ,一个凸透镜 有 个这样的点; 叫做焦距。 2. 典型光路(如图1) 例2.如图2画出了光通 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填 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3.凸透镜对光线有 __________作用,所以 又叫做__________透 镜;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 做________透镜. 4、判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应当用折射光线与 入射光线比较,若相“靠近”,则对光线起会聚 作用;若相“远离”,则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如图3) 二.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如图4) (1)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折射后,方向不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透镜焦点。 (3)过透镜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平行主光轴。 例3: 请在图5中两幅图上分别做出入射光线、出射光 线。 三.透镜的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 例4.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胶卷相当于 ________.若镜头的焦距为cm 5 f ,则相机中的胶卷应放在_______cm 与_______cm 之 间的位置. 例5、显微镜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都相当于一个 ,靠近眼睛的叫 做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做 ;某次实验时使用的两组透镜上分别标有 “×5”和“×20”的字样,则此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 倍。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 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 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例6: 把图6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网膜。 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 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 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 A .保持在原来位置 B .靠近透镜 C .远离透镜 D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使 像清晰

凸透镜成像 教案(第一课时)

凸透镜成像教案(第一课时) 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光源的位置关系 3.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 通过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疑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在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 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凸透镜、凹透镜的区别,以及三条特殊光线教学难点 1、理解并灵活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 2、懂得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课件、激光笔、凸透镜、凹透镜、自制研究三条特殊光线的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阳光通过凸透镜聚光烙画艺术,导入新课。并通过这个视频解释现象:太阳光通过一个玻璃仪器后形成一个火热的光点,能够产生烙画的效果,说明了什么?而这个玻璃仪器即为本节课要学习的凸透镜。 新课讲授 让学生在家中找出放大镜和近视眼镜,摸摸镜子的厚度是否相同指导学生观察桌上的两个透镜,让学生找出两个透镜形状上的不同点 一.透镜的种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二.透镜的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激光发出的光射到白纸上的光斑,和激光垂直通过凸透镜射到白纸的光斑大小有何不同。在指导时,将透镜靠近白纸,激光笔远离白纸。 1.凸透镜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三、凸透镜的焦点、光心、焦距、主光轴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 表示。提问:一个凸透镜有几个焦点? 2、光心:凸透镜的中心为光心,用O表示。 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 表示 4、主光轴:两焦点的连线是主光轴。如图中的AB即为主光轴,主光轴用虚线表示。四、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学生分组实验,根据学案的表格提示,探究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光路图。将完成情况用实物展示台投影出来 1.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 2. 经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改变 3. 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主光轴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 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源(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因为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需要学生进行全过程探究,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的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

“凸透镜成像实验”教案

20XX年周棚中心校暑期备课教案 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学校周棚中学备课者刘顶宝 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教材简析 《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内容是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准备和铺垫,本节内容学生可以获得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感性认识,对下一节的学生学习和本章内容的掌握都有很好的帮助,因此,这节内容的教学很关键也是很重要。 学情简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学生对本节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学生并不陌生,照相机、放大镜这些工具学生都接触过,因此,这节内容的教学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太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特征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特征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光屏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照相机、放大镜,让学生分别观察它们的镜头,然后问,它们的镜头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用它们成像时有什么样的区别?(学生讨论、交流)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二、教授新课 1、照相机 请一位会操作照相机的同学用相机给窗外的景物照相,并提问该同学,你从取景框里看到的像有什么特点?(学生操作并回答。) 老师接着提问:生活中的相机我们不便打开,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课桌上的放大镜做一个照相机的模型,请同学们按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做一个模型照相机,并试着用它照窗外的景物。(学生用大约7分钟时间做),观察时请注意,半透明纸上的像是不是头朝下的倒像?像与景物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教案示例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与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瞧,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就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瞧清楚它们,所成的像就是正立、放大的。

您们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能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瞧来,凸透镜真就是一个神秘,而又本事很大的东西,现在,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验与探究活动来进一步认识凸透镜。 二、新课学习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家想一想、大胆的猜一猜。 2、猜想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与提示,做出尽量合理的猜测。教师将有价值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分析整理。 3、设计实验 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就是否正确。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 4、进行实验 (1)测凸透镜的焦距 大家想一想怎样测得一个凸透镜的焦距?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 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 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 (2)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与2倍焦距的位置。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参考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冰镜能够取火吗? 生:用冰做成一个凸透镜,对着阳光,就可以烧着干草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吗? 生:从书上看到的。 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请同学们看投影:在严寒的原野,探险者们丢失了打火机,怎样生火取暖呢?博士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他们砍下一块冰,先用斧头把它削平,然后用小刀精修。最后用手把它磨光,做成了一块水晶般透明的透镜。博士拿着这块冰迎着阳光,把太阳光聚集在棉絮上,很快棉絮就燃起了火苗。 师: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生:博士冰磨成凸透镜的样子,来取火。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生甲]什么叫透镜? [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甲]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乙]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丙]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丁]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生己]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板书)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 [生甲]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乙]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2.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好奇的问题,具有进行假设和设计实验检验猜想是否正确的能力。但对有难度的问题想不清时,往往会有挫折感,没有耐心去全面细致的分析,甚至会对问题选择放弃,教师要及时引导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本章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明确了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焦距、实像和虚像等基本的物理概念,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通过上节课“生活中透镜”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欲望。本课存在的困难是学生如何顺利完成探究过程,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理解和应用得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探究目的出发,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指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帮学生细化实验步骤,使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探究全过程,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教法分析 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的教学方法。采取小

(完整版)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及习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五幅图 (1)当u>2f时,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当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当u=f时不能成像

(5)当u2f 异侧倒立缩小实像f<v<2f 照相机U =2f 异侧倒立等大实像V=2f f< U <2f 异侧倒立放大实像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一束平行光探照灯 U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单选题: 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u=8cm时,在透镜中看到正立的像,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u=10cm时,在光屏上看到倒立的像,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下列各值时,对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u=2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像B.u=15cm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C.u=9cm时,成倒立缩小的像D.u=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2、物体到凸透镜距离为1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到该透镜的距离为18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的范围为() A.10cm<f<18cm B.5cm<f<9cm C.9cm<f<10cm D.18cm<f<20cm 3、物体通过凸透镜可成() A.正立、缩小的虚像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放大的实像 4、放幻灯时,幻灯片应放在() A.透镜的焦点以内B.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 C.透镜焦点以外的任一位置D.透镜两倍焦距以内,一倍焦距以外 5、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离透镜30cm处向15cm处移动时,则()A.像变大,像距变大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二、填空题: 6、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像距________焦距,得到了________实像. 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 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实验中,物体距离凸透 镜24cm,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此凸透镜焦距的范围是_________. 9、物体从焦点处向2倍焦距以外沿主轴移动,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的像距如何变化?________;像的大小如何变化?________;像的虚实如何变化?________. 10、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_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________的工作原理;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在________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是________的工作原理;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_时,凸透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这是________的工作原理. 三、作图题: 11、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远大于2倍焦距的地方,在光屏上出现了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请完成光路图. 12、下图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示意图,图中A、B、C表示同一物体放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请通过画图大致表示出像的位置和像的性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