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理部分)

《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理部分)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时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后,使电压门控Ca+通道开放,Ca+内流入接头前膜引起Ach小泡以出胞的形式释放,Ach与接头后膜N-Ach-R结合,引起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出现较强的Na+内流河较弱的K+外流产生终板反应,EPP通过紧张扩布,最终使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导致肌膜的电压门控Na+通道打开,肌膜产生动作电位,完成了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
一、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神经末梢传给肌纤维,而不能反方向进行;
二、有时间延搁:从神经末梢的动作电位到达至肌膜产生动作电位,大约需要0.5~1.0ms;
三、容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
四、保持“一对一”关系,即运动神经每一次神经冲动到达末梢,便使肌细胞兴奋一次,诱发一次收缩。同时胆碱酯酶可及时清除Ach,以维持这种关系。

凝血过程可分为:①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②凝血酶的激活③纤维蛋白的生成
特点:①内源性凝血反应步骤多、凝血速度慢②外源性凝血反应步骤少,凝血速度快。

5、临床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①鉴定血型:输血前必须鉴定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确定属ABO血型中何种类型,对输血者进行初筛②交叉配血:根据结果确定能否输血③同型输血:如A型血可输给A型血的人、AB型可输给AB型血的人④异型输血:只在情况危急、血源困难时方可进行异型输血,只限定将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人或将O型、A型或B型血输给AB型人,且应限定在300ml以内,缓慢输入并在输血过程中严密监护。

6、何谓心输出量,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因素: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均可影响心输出量,而搏出量的多少则决定于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

7、心肌细胞一次兴奋时兴奋性有何变化?其兴奋性的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①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从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到-55mv为绝对不应期,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细胞兴奋性为零,在膜电位从-55mv复极化到-60mv期间,钠通道开始复活,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可引起局部反应,但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此时和绝对不应期合称有效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膜电位从-60mv复极化到-80mv期间,钠通道逐渐复活,但开放能尚未达到正常状态,细胞的兴奋性仍低于正常③超常期:膜电位从-80mv复极化到-90mv期间,钠通道已经复活,膜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小于正常,细胞兴奋性高于正常。
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舒张早期结束,

心肌细胞只有在舒张早期之间,才有可能在受到有效刺激作用时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不可能发生完全强直收缩,这也就保证了心肌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可以交替进行,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8、何谓房室延搁?房室延搁有何生理意义?
房室交界区细胞的传导速度很慢,其中又以结区为最慢,且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唯一通道,因此兴奋由心房传至心室需经一个时间延搁,这一现象称为房室延搁。意义:可使心室的收缩必定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因而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在时间上不会发生重叠,这对心室的充盈和射血是十分重要的。

9、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
1、一个前提条件:心血管系统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2、两个基本因素:心室收缩射血和外周血管阻力两者相互作用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基本因素。Ⅰ收缩压的形成: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大动脉,外周血管阻止2/3的搏出量贮存在大动脉内,使大动脉内血量增多,动脉血压升高,达到最高值,形成收缩压。Ⅱ舒张压的形成:心室舒张停止射血,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使大动脉内血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形成舒张压。Ⅲ动脉管壁顺应性(弹性):动脉管壁顺应性对动脉血压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它能缓冲收缩压不致过高,维持舒张压不致过低,并保持血液在血管内连续流动。

10、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心脏搏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11、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②心脏收缩力量③骨髂肌的挤压作用④呼吸运动⑤体们改变

12、根据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原理,阐述影响水肿的因素。
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不断生成,又不断被重吸收,保持动态平衡,故血液量和组织液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受破坏,发生组织液生成过多或重吸收减少,组织间隙中就有过多的液体潴留,形成组织水肿,如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都将使组织液生成增多,甚至引起水肿②淋巴回流受阻时,组织间隙内组织液积聚,可导致水肿③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一部分血浆蛋白质也可滤过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故组织液生成增多,因而也可发生水肿。

13、在正常情况下调节血压相对稳定的重要反射是什么?简述该反射的过程。


14、吸入气CO2浓度轻度增加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说明其作用机制。
吸入气中CO2增加时,肺泡气PCO2随着升高,动脉血也PCO2也升高,

因而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肺通气增加可使CO2排出增加,使肺泡气和动脉血P CO2重新接近正常水平,当吸入气CO2含量超过一定水平时,肺通气量不能相应增加,使肺泡气和动脉血P CO2显著升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活动的抵制,引起呼吸困难、头痛、头昏、甚至昏迷,出现CO2麻醉,CO2刺激呼吸运动是通过两条途经实现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15、缺02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并分析其机制。
吸入气PO2降低时,肺泡气和动脉血PO2都随之降低,因而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16、何谓通气/血流(V/Q)比值?并试述通气/血流比值增大及减小时对肺换气效率的影响。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约为0.84。
①通气/血流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不足,部分肺泡气未能与血液气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②通气/血流减小,则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过剩,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混合静脉血中的气体未得到充分更新,未能成为动脉血就流回了心脏,犹如发生了功能性动-静脉短路。③因此,无论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都防碍了有效的气体交换,使肺换气效率降低,导致血液缺O2和CO2潴留。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哪些生理作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这种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1)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随肺泡半径的变小而增大,也随半径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在小肺泡或呼气时,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大,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强,肺泡表面张力小,可防止肺泡塌陷;在大肺泡或吸气时,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减小,肺泡表面张力有所增加,可防止肺泡过度膨胀,从而保持了肺泡的稳定性。(2)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3)由于降低了表面张力也就降低了弹性阻力,从而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17、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形成胸内负压的前提条件是胸膜腔处于密闭状态,胸膜腔内负压的形成与肺和胸廓的自然容积不同有关,因此,作用于胸膜腔的力包括肺内压(使肺泡扩张,外向力)和肺回缩压(使肺泡缩小,内向力),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吸气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并且以大气压为0,则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压。胸膜腔负压使肺维持扩张状态,有利于肺的正常通气,也有利于静脉

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18、简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①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杀灭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使食物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消化,促进胰液、胆汁分泌,促进钙、铁吸收②胃蛋白酶原:在酸性环境下激活成胃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质为月示、胨及少量多肽③粘液:润滑作用,并与碳酸氢盐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④内因子:保护VB12不被消化液破坏,有得于VB12在回肠吸收。

19、为什么说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1)胰液中含有水解三种主要食物的消化酶:①胰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率很高,消化产物为麦芽糖和葡萄糖;②胰脂肪酶,分解甘油三脂为脂肪酸、甘油一脂和甘油;③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两者都能分解蛋白质为月示和胨,当两者共同作用时,可消化蛋白质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2)临床和实验均证明,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它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

小肠有哪些主要运动形式?它们有何生理意义(1)紧张性收缩:是其它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可影响食糜在小肠内混合和运转的快慢。(2)分节运动:是一种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它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消化;还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利吸收;还能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3)蠕动:蠕动很弱,通常只进行一段短距离后即消失。它的意义在于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一步,到达一个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

20、简述胆汁的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
主要成分: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和黏蛋白。
作用:①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②促进脂肪的吸收③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④其他作用:在十二指肠内可中和胃酸,可直接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胆汁,防止胆固醇结石。

21、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①小肠吸收面积大:由于小肠粘膜具有环状皱襞,大量绒毛及微绒毛,使其吸收面积增加600倍,达到200m2左右②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③食物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较长,为吸收提供有利条件④小肠绒毛血液和淋巴供应丰富,也是有利于吸收的因素。

试述肾脏的泌尿功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肾脏的泌尿功能表现在对代谢终产物及其他无用物质的排泄,而吸收和保留机体需要的物质,参与机体水盐平衡,酸碱平衡的调节,有效地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⑴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根据机体对水的需求,通过ADH,调

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维持水代谢的平衡和血容量的稳定。 ⑵体内许多电解质浓度的维持,受肾脏的调节,如Na+、K+、Ca2+等,当Na+/ K+降低时,醛固醇分泌增加,肾脏保Na+排K+作用增强,使Na+/ K+恢复正常;当Na+/ K+升高时,情况相反,从而使Na+、K+维持在较恒定的水平。此外对Ca2+也有调节作用。 ⑶酸中毒时,体内H+增加:①肾内碳酸酐酶活性增强,肾HCO3-重吸收增加。②H+- Na+交换增强,肾排H+增加。③NH3分泌增加,NH4Cl排出增加。使体内[H+]降低,恢复酸碱平衡。碱中毒时情况相反,从而使体内pH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球滤过作用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滤过膜的通透性。即膜孔的大小和滤过膜上负电荷的多少。 (2)滤过面积的大小。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面积越小,单位时间滤过量也越少。 (3)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的高低,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它们的代数和的大小是影响滤过的主要因素。 (4)肾小球血浆流量。其它因素不变时,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滤过量也增加,血浆流量减少,滤过量也减少。

2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①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滤过,形成超滤液②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选择性重吸收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后形成尿液。

23、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多尿?
肾小管溶液中的溶质浓度升高,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从而阻止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水排出量增大,尿量增多,叫渗透性利尿。
糖尿病患者或正常人进食大量葡萄糖后,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量可超过近端小管对糖的最大转运率,造成小管液渗透压升高,结果将阻碍水和Nacl的重吸收,不仅尿中出现葡萄糖,而且尿量也增加,糖尿病病人出现多尿即渗透性利尿。

24、大量饮清水后尿量有何改变?试述其机理。
大量饮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液稀释,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25、简述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26、简述醛固酮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27、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突触传递有何不同
28、何谓EPSP和IPSP?试述两者的作用及产生方式。

29、试述中枢兴奋扩布的特征。①单向传播②中枢延搁③兴奋的总和④兴奋节律的改变⑤后发放⑥对内互不干涉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30、何谓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什么?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经典感觉

传导通路经过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的投射系统。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大脑皮层的第四层,能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经典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轴突发出侧枝,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向大脑皮层广泛区域投射的系统。向大脑皮层无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投射纤维在大脑皮层终止区域广泛,因此其功能主要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31、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和生理意义、反射弧的特点

简述下丘脑的功能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它能把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体温、营养摄取、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生理过程。(1)调节体温: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可通过调节散热和产热活动使体温保持稳定。(2)调节水平衡: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控制摄水的中枢,并可通过改变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控制肾的排水。(3)调节摄食行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下丘脑腹内侧核存在饱中枢。两个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4)调节腺垂体功能: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下丘脑调节肽,调节腺垂体激素的分泌。(5)调节情绪反应:下丘脑内存在防御反应区,与恐惧和发怒的情绪反应有关。(6)调节生物节律: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周期节律的控制中心

何谓去大脑僵直?其形成的机理是什么?
去大脑动物(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肌紧张方面表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正常情况下,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易化作用和下行抑制作用保持着协调平衡,其中下行易化作用稍占优势,从而维持正常的肌紧张。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其发生是因为切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联系,使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增强,肌紧张亢进,造成了僵直现象。当人类患某些脑部疾病时,也会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的现象。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何特征,其主要功能有哪些?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
1.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灰质侧角的中间外侧柱;副交感神经部分起自3、7、9、10对脑神经核,一部分起处脊髓骶部灰质相当于侧角部位。
2.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短而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则相反。
3.交感神经分布广泛,而副交感神经分

布局限。
4.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反应弥散;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反应局限。
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1.双重神经支配;
2.拮抗作用;
3.自主神经的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态度有关;
4.紧张性作用;
5.主要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交感神经主要参与应急反应,而副交感神经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贮存能量。

32、、试述周围神经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它们所释放的递质能与哪些受体结合?这些受体的作用及其阻断剂如何?

33、简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促生长作用:生长素在生长素介质的介导下通过促进骨、软骨、肌肉及其它组织细胞分裂增殖,蛋白质合成增加发挥其促进生长的作用;(2)对代谢的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钠、钾、磷、硫等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的消耗,加速脂肪分解,有利于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 生长素的分泌调节:生长素受下丘脑GHRH和GHRIH的双重调节,GHRH促进GH分泌,是GH分泌的经常性调节者;GHRIH抑制其分泌,在应激刺激GH分泌过多时才显著发挥作用。GH对下丘脑和腺垂体也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此外,生长素分泌还受多种因素影响:(1)睡眠:人在觉醒状态下,GH分泌较少,进入慢波睡眠后,GH分泌增加,一小时出现分泌高峰,转入异相睡眠后,GH分泌又减少;(2)代谢因素:血糖、氨基酸、及脂肪酸引起生长素分泌增加;(3)运动、应激刺激、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和睾酮可促进GH分泌。

34、简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与其分泌的调节?
1、对代谢的影响:①产热效应②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2、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尤其是对骨骼和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十分重要;3、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4、其它作用:加强或调制其它激素的作用;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分泌调节:甲状腺功能直接受腺垂体分泌的TSH调节,并形成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调节系统,维持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对稳定和甲状腺正常生长,此外,还存在神经、免疫以及甲状腺自身调节等调节机制。

试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胰岛素为促进合成代谢、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其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如下:(1)对糖代谢:能促进全身组织(尤其是肝脏、肌肉和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促进肝、肌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异生,使血糖下降。胰岛素缺乏时,血糖升高,易导致糖尿病。(2)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促进肝脏及脂肪细胞合成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

合成脂肪酸与甘油三酯,贮存起来;可抑制脂解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脂肪分解。缺乏时,血脂升高。(3)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①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②直接作用于核糖体,促进蛋白质合成;③加速细胞核内的转录和复制过程,增加RNA和DNA的生成④抑制蛋白质的分解⑤抑制肝的糖异生,使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质。 胰岛素分泌的调节:(1)血糖浓度为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反之,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2)氨基酸和脂肪的作用:许多氨基酸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如同时伴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加倍增加。血中脂肪酸和酮体大量增高时,也可促进胰岛素分泌。(3)激素的作用:①胃肠激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抑胃肽可刺激胰岛素分泌;②胰高血糖素可通过直接刺激β细胞以及升高血糖的间接作用,使胰岛素分泌增多;③生长素、皮质醇、孕酮和雌激素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④肾上腺素抑制胰岛素的分泌。(4)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可能通过M受体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并能通过胃肠道激素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35、简述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①促进糖异生,抑制外周组织对糖利用,使血糖升高。促进蛋白质分解,促进脂肪分解②弱的保钠、排钾、排水作用③因可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因而是维持正常血压所必需的④促进骨髂造血,使红细胞、血小板增加,促进附壁中性白细胞进入循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并促进其破坏⑤在应激反应中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适应能力⑥增加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的生成,增加骨髂肌张力,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形成,促进骨质分解,抑制结缔组织增生。

36、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为何不可骤然停药?
长时间应用人工合成的皮质激素制剂的最终结果是腺垂体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抑制,以及因ACTH不足而致的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网状带的萎缩,久之,受抑制的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轴将失去对刺激的反应性。所以临床上给患者长期应用外源性的皮质激素制剂过程中,如果突然撤除这类药物,将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危急症状。

睾酮、雌激素、孕激素各有哪些主要生理作用?
睾酮的主要生理作用: (1)促进男性附性器官的生长发育 睾酮能刺激前列腺、阴茎、阴囊、尿道球腺等附性器官的生长发育。 (2)促进副性征的出现 青春期开始,男性外表出现一系列区别于女性的特征,称为男性副性征或

第二性征。主要表现有:胡须长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毛发呈男性型分布、骨骼粗壮、肌肉发达等,睾酮能刺激并维持这些特征,还能产生并维持性欲。 (3)维持生精作用 睾酮自间质细胞分泌后,可透过基膜进入曲细精管,与支持细胞与生精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促进精子生成。 (4)影响代谢 睾酮对代谢的影响,总的趋势是促进合成代谢。如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特别是肌肉、骨骼内的蛋白质;影响水、盐代谢,有利于水、钠在体内的保留;使骨中钙、磷沉积增加。 另外,睾酮还可刺激红细胞的生成,使红细胞增多。男性在青春期由于睾酮与生长素的协同作用,可使身体出现一次显著的生长过程。 雌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1)促进女性附性器官的生长发育 雌激素对女性生殖器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子宫的作用较明显:促进子宫肌的增生,提高子宫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促使子宫内膜发生增殖期的变化,即内膜逐渐增厚,血管和腺体增生,但不分泌;可使子宫颈分泌稀薄的粘液,有利于精子的通过。此外,雌激素还具有促进输卵管的运动,刺激阴道上皮细胞分化,增强阴道抵抗细菌的能力等作用。 (2)促进副性征的出现 雌激素可促进乳房发育,刺激乳腺导管系统增生,产生乳晕;使脂肪和毛发分布具有女性特征、音调变高、骨盆宽大等。表现出一系列女性副性征,并使之维持于成熟状态。 (3)影响代谢 雌激素对人体新陈代谢有多方面的影响:如影响钙和磷的代谢,刺激成骨细胞的活动,加速骨骼生长,促进骨骺与骨干的融合;促进肾小管对水和钠的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的量,有利于水和钠在体内保留;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等。可见雌激素对青春期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孕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孕激素的主要成分是孕酮,在卵巢内主要由黄体产生,也称黄体酮;肾上腺皮质和胎盘也可产生孕酮。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为胚泡着床做准备和维持妊娠,但通常要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具体如下: (1)对子宫的作用 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在增殖期的基础上出现分泌期的改变,即进一步增生变厚,且有腺体分泌,为胚泡的着床提供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它还能使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降低,减少子宫颈粘液的分泌,使粘液变稠,不利于精子通过。总之,孕激素对子宫的综合作用是保证妊娠安全顺利地进行。 (2)对乳腺的作用 促进乳腺腺泡和导管的发育,为分娩后泌乳创造条件。 (3)产热作用 孕激素可促进机体产热,使基础体温升高。

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机体的能量代谢不是固定不变

的,而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常发生变化。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
(1)肌肉活动 :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任何轻微的肌肉活动都会使能量代谢率提高。肌肉剧烈活动时的能量代谢率比安静时要高出许多倍。肌肉活动停止后,能量代谢还将维持于较高水平,过一段时间才逐渐恢复。
(2)环境温度 : 机体安静时的能量代谢率在20~30℃的环境中最为稳定。在低温下能量代谢率的提高是由于寒冷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寒战及肌肉紧张性增强所致。在高温下能量代谢率的提高则可能由于体内化学过程的反应加速,此外呼吸、循环、出汗等活动的增强也有一定作用。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在进食后,虽仍保持安静状态,但能量代谢率却较进食前有所提高,进食1小时左右开始增加,2~3小时达到最高,一直延续到7~8小时左右。这种食物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之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若所进食物是蛋白质,额外增加的产热量可达 30%,混合食物增加 10%左右。这种作用的机理至今不明。
(4)精神活动 : 人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如恐惧、发怒或其他强烈情绪活动时,能量代谢率显著增高。这是由于紧张的精神活动伴随有无意识的肌肉紧张性增强及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分泌增多的缘故。这些因素都具有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作用。

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感受器可看成生物换能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当某一个恒定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持续作用,但其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已开始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4)感受器有编码作用,即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

试述正常人看近物时眼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当正常眼视近物时会发生调节作用,使近物发出的辐散光线仍可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眼的调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晶状体的调节:当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收缩,导致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变凸(以前突较为明显),便晶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增加,折光能力增大,从而使物像前移,成像在视网膜上。 (2)

瞳孔的调节: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这就是瞳孔近反射或称瞳孔调节反射。瞳孔缩小可减少入眼的光线量并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3)双眼球会聚:当眼注视近物时,发生两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集拢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眼球会聚是由于两眼球内直肌反射性收缩所致,也称为辐辏反射。这种反射可使双眼看近物时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避免复视而产生单一的清晰视觉。

试述眼的暗适应及其机制
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任何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恢复了暗处的视力,此现象称为暗适应。暗适应是人眼在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一般是在进入暗室后的最初约7分钟之内,有一个阈值的明显下降期,以后又出现阈值的更明显下降;在进入暗室后的大约25~30分钟时,阈值下降到最低点,并稳定于这一状态。暗适应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与视锥细胞色素的合成量增加有关;第二阶段亦即暗适应的主要构成部分,与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有关。

内耳耳蜗是怎样感受声波刺激的?
当声波振动通过听骨链传到卵圆窗膜时,压力变化立即传给耳蜗内的液体和膜性结构。如果卵圆窗膜内移,前庭膜和基底膜也将下移,最后鼓阶的外淋巴压迫圆窗膜外移;相反,当卵圆窗膜外移时,整个耳蜗内的液体和膜性结构又作反方向的移动,如此反复,形成了振动。振动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按照物理学中的行波原理向耳蜗的顶部方向传播。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都是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但声波频率不同,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部位也不同。声波频率愈高,行波传播愈近,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愈靠近卵圆窗处;相反声音频率愈低,行波传播的距离愈远,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愈靠近基底膜顶部。既然每一种振动频率在基底膜上都有一个特定的行波传播范围和最大振幅区,那么与该区域有关的毛细胞和听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到听觉中枢的不同部位,就可引起不同音调的感觉,这就是耳蜗对声音频率初步分析的基本原理。外毛细胞顶端的听毛有些埋植于盖膜的胶状物中,有的则与盖膜的下面相接触;由于基底膜与盖腊的附着点不在同一个轴上,故当行波引起基底膜振动时,盖膜与基底膜便各自沿着不同的轴上、下移动,于是两膜之间便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使听毛受到一个剪切力的作用而弯曲,引起毛细胞兴奋,并将机械能转变为生物电变化。由此引起耳蜗内一系列过渡性的电变化,最后引起听神经纤维产生动作

电位,完成耳蜗的换能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