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铁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

关于铁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

关于铁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
关于铁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

铁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

陈天鹰 刘贺军 胡亚峰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北京 100073)

摘要:总结了铁路智能交通系统(RITS)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中国RITS的基本组成和总体结构,探讨了中国RITS标准体系,并分析了中国RITS的若干关键技术。

关键词:铁路智能交通系统 基本组成 总体结构 标准体系

Abstract: The paper sums up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railway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RITS) in the world, then presents the basic components and general structure of Chinese RITS, and studies the standard system, at last, analyzes the key techniques of RITS.

Keywords: RITS, Basic components, General structure, and Standard system

DOI: 10.3969/j.issn.1673-4440.2010.04.005

1 RITS概述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运输需求不断增长。受制于有限的运力,交通拥堵渐成常态,事故频发,对其有效控制和管理已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大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传统方法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新建或改造道路与其他交通设施。但城市空间越来越有限,拆迁费用不断升高,能源日渐短缺,这一方法越来越有局限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被引入运输系统,把道路、车辆、人等众多要素综合起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通信及控制等技术管理交通,从而产生了智能交通系统(ITS)[1][2]。

铁路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伴随着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安全高效、经济舒适的铁路交通日益获得大众的青睐。铁路智能交通系统是在较完善的轨道交通设施基础上,将道路、车辆、旅客和货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控制技术,完成对铁路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协同处理各种铁路交通情况,使铁路运输服务和管理实现智能化。

R I T S致力于强化铁路运输的安全可靠性,提升对旅客服务的水平,提高铁路企业的运营效益。R I T S的基础是信息集成,核心是智能。从广义上说,R I T S是一种人工智能系统,用感知轨道交通

***********************************************

议所规定的隔离度要求。

5 结束语

公众移动通信信号引入铁路的共建共享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多系统间的干扰和隔离度分析以及对共用方案的确定是首当其冲的任务。根据本文分析和计算,多系统间的干扰在采取合理工程措施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达到所要求的隔离度标准,多系统共建共享的建设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和节约投资。

参考文献

[1]向志华.GSM-R系统与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分析[C]// 2007铁路通信、信号、信息设计年会暨设计系统集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2007. [2] 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45.005,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S].

[3] 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25.104,Base Station (BS)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FDD)[S].

[4] 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25.105,Base Station(BS)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TDD)[S].

[5] 3GPP2 C.S0010-C v2.0, Recommended Minimum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CDMA2000 Spread Spectrum Base Stations[S].

(收稿日期:2009-12-11)

数据的传感器、带有轨道交通知识的处理器和执行轨道交通功能的执行机构来模拟人类智能,达到铁路运输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在R I T S中,人、系统与服务对象以全新方式相联并相互作用,智能贯穿于整个运输过程,信息在系统的各成员间共享,包括旅客、货主、司机、调度员、代理商及各级政府机构。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R I T S的研究进展,提出中国R I T S的基本组成、总体结构和标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RITS的若干关键技术。

2 RITS研究进展

2.1 国外RITS研究与发展现状

美国联邦铁路局在2002年制定的铁路研究、开发与示范5年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智能铁路系统(IRS)是未来铁路的发展方向,并将其中部分关键系统的研究开发列入具体规划中[3]。I R S集成传感器、计算机和通信等技术,可实现列车运行控制、故障检测、计划及调度等功能,使铁路灵活响应运输市场的变化。

欧盟于1980年12月设立了欧洲铁路运输管理系统 (ERTMS) 项目,作为欧洲21世纪干线铁路的总体解决方案[4][5]。该项目致力于建立全欧洲统一的铁路信号标准,保证各国列车在欧洲互通运营,提高运输管理水平。ERTMS以ETCS为列车控制标准,G S M-R为通信平台,欧式应答器为定位手段,包括ETCS、GSM-R和运营管理3个子系统。

法国于1986年开始研发名为ASTREE的地铁连续实时列车监控系统,作为ETCS的一个补充[6]。该系统的核心是使用最新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对列车运行实施全面的监控,从而有效地管理线路,改善能源和车辆的利用效率。系统包括车载设备、地面数据传输系统及计算机控制中心3部分。

日本铁道技术综合研究所于2001年开始了名为CyberRail的铁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7]。在CyberRail框架下,旅客、铁路工作人员、各运输公司可自由传输、收集和处理信息;旅客可随时收到依据个人需求而定制的旅行计划及个人导航信息;运输公司可根据旅客需求优化运输计划,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高的安全性;利用最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铁路运输方式与其他运输方式能实现无缝衔接。

2.2 中国RITS研究与发展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铁路运输系统的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如今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铁路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DMIS)和铁路客票预定和发售系统(P M I S)3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已日益完善,并初步实现了各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为将来RITS的实施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我国铁路智能运输正处于初级向较高级过渡的发展阶段,相关单位在列车时刻表自动编制、编组站自动化作业、列车智能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铁道部于2000年底成立《R I T S 体系框架研究》项目,标志着我国对R I T S体系框架的研究正式起步[8][9][10]。随着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和武广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营速度已超过世界最高水平。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18 000 k m的高速铁路网。为引领世界高速列车技术的发展,铁道部与科技部于2010年初联合设立《智慧型高速列车》项目,着力研制智能型下一代高速列车系统。

研究并开发适应我国国情的R I T S,已成为我国铁路发展的当务之急。

3 中国RITS构想

3.1 中国RITS基本组成

铁路运输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为出发点。结合我国铁路运输的具体现状,我国R I T S用户主体可分为内部用户、外部用户和关联用户等3类,如图1所示。

2!! SJUT

围绕R I T S“高安全可靠性、高效率、高服务

水平”的目标,结合我国铁路运输现状,对各类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可将中国RITS划分为智能旅客服务、智能货物运输、智能调度指挥、智能列车运行控制、车辆智能维护、路网智能维护及铁路企业智能管理系统等7个子系统。

(1)智能旅客服务系统

该系统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通过装备在轨道、列车、车站的传感器和传输设备,向铁路运营控制中心提供管辖范围内的实时交通信息;系统同时采集气象、政务、公安及其他交通系统的实时信息,并将处理后的信息实时发布给旅客。系统向旅客提供铁路交通信息、多式联运信息、气象信息及与出行相关的其他信息;旅客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出行方式并选择路线;系统对旅客出行提供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实时分析旅客偏好,提供从出行前至到达终点站为止的全程信息服务。

(2)智能货物运输系统

该系统以铁路网络及相关铁路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利用现代物流理论对货物运输进行智能化管理,并为货主提供从托运前至到站的全方位信息服务。系统综合利用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网络技术及多式联运信息,有效组织货物运输,提高货运效率。

(3)智能调度指挥系统

该系统面向调度指挥人员,具有计划制定与调整、行车指挥、设备监控与维护、环境监测等功能。系统对路网交通信息实时监视,对列车运行进行控制,涵盖了铁路运营调度的所有关键业务,涉及铁路运输组织、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监控、综合维护等诸多专业技术,是一个包括运营决策、过程控制、运输信息管理、设备管理和网络管理的综合系统。

(4)智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该系统包括调度集中、列车控制及联锁等3部分功能。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列车自动定位,对列车运行及车站作业进行智能化控制。系统具有自检测、自诊断和自决策能力,能实现复杂工况下高效运用及全生命周期能力保持与优化。

(5)车辆智能维护系统

该系统实时采集在途与在库机车、车辆、动车组的轴温、速度及各部件的状态参数等信息,综合协调运用、作业和检修等需求,实现检修基地内作业计划动态管理、过程自动控制、现存车追踪管理、故障自动预测与防护等功能,提高车辆维护智能化水平。

(6)路网智能维护系统

该系统整合工务、电务、高压电等部门的维修管理技术,对铁路网固定设施进行智能化保养和维修。系统对路基完整度、风速、落物等影响行车安全的参数实时监测并预警,为路网维修人员提供远程诊断手段及辅助决策支持。

(7)铁路企业智能管理系统

该系统立足于中国铁路的现状,结合铁道部、各路局及相关企业的已有技术和设施,对现有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建立以铁道部为中心的智能管理系统,并为相关运输业务系统提供支撑平台。系统整合各级企业资源,实现资源统一调度、流程统一优化、生产统一组织、信息集散共享,以降低业务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铁路运输的核心竞争力。

需要指出的是,各系统间业务数据与工作流程互相交叉,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服务于中国铁路交通智能化这一目标。

3.2 中国RITS总体结构

确保每一列运行列车的安全可靠、提升每一位旅客和货主的满意度是R I T S系统成功的关键。因此,研究R I T S结构必须以信息集成与智能决策为核心,统一考虑列车、线路、车站、供电、通信和信号等要素,整体设计和规划。

中国RITS通过各种数据中心实现列车、基地、车站、铁路局及铁道部等相关单位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配合各数据中心,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实现分布式海量数据的采集、交换、存储及智能化处理。中国RITS的信息流转关系如图2所示。

系统包含车载数据交互中心、交换站点和主数据交互中心等3类数据中心。车载数据交互中心负责统一获取和管理从车载传感器及旅客终端获得的各类数据,经预处理后将这些数据上传到交换站点;交换站点是连接列车和主数据交互中心的纽带,能有效提高实时性,降低主数据交互中心的数据传输负荷;主数据交互中心是所有数据的集散地,存储R I T S的所有数据,对数据进行集中式、一体化存储和管理。

基于数据流转过程,可按层次将中国R I T S划分为5个平台,如图3所示。

3!! SJUT

4!! SJUT

实时信息采集与传输平台:完成对车站、路网等地面设施的实时信息采集,通过车站终端获取旅客及货主的实际需求,通过车-地通信系统实现对列车运行数据的实时获取,通过骨干网与数据交换中心进行信息交互。

数据交换与处理平台:在物理架构、数据交换容量、数据库级别等方面满足海量数据处理需要,完成数据的交换、存储和处理,保证数据的实时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应用管理平台:从管理、设计及运行维护等层面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建立具有模拟、预警和展示等功能的监控中心,使列车与路网的每一关键状态都可被监测、评判和预警;能给出各类故障的维修方案,对各类运营实况给出应对策略。

智能决策平台:应用各类智能技术为旅客和货主提供决策支持,为调度指挥人员提供优化方案,完成对铁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服役性能、维修的评估与决策。

系统管理与维护平台:具有自监测和自诊断功能,对RITS的各平台进行维护,包括RITS设备维护、交互平台维护、数据库维护及系统安全保障等。

3.3 中国RITS标准体系

标准化是R I T S大范围应用的基础,同时也会大力促进R I T S的实施。建立中国R I T S标准体系,需要从系统框架的逻辑和物理结构出发,明确R I T S需制定标准的领域;从互操作性出发,对各子系统间交换的数据流进行抽象,确定系统总体架构,并将之分为若干组成部分;对每一部分进行分解与细化,确定数据接口规范。

R I T S标准可以多种形式的规范文件存在,包括组件规则、材料设备的功能定义与技术规格、数据协议、运行条件及系统操作规程等。根据功能层级,可将R I T S标准划分为通用标准与分系统标准两层。通用标准层包括术语及定义、基础信息分类编码及表述两部分。分系统标准包括7部分,即专用数据通信标准、旅客服务、货运服务、调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车辆检修及路网维护。

在R I T S标准体系里,所含标准并不一定都是新制定的标准,可直接借用已成熟的铁路技术标准,也可借用其他国家或其他行业的成熟标准。当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范围一致时,应尽量把国内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把中国RITS推向世界。

4 RITS关键技术分析

4.1 面向旅客服务的智能技术

(1)旅客出行前信息提示

系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及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通信工具,为旅客出行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为旅客提供各类客运信息的发布与查询,并及时获取反馈意见;为旅客提供电话、短信等声讯服务;通过公共媒体提供旅客信息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系统互通,为旅客提供关联查询服务;为旅客出行时间、方式、线路选择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关键技术包括旅客出行辅助决策、旅客个性化服务信息提取与推送。

(2)旅客站内信息服务

系统充分利用车站内的信息终端,为旅客提供全方位服务。系统以电话、触摸屏等方式提供交互式的列车状态、旅程和行包位置查询;以大屏幕方式提供列车正晚点预告及原因通告、列车到发时刻和站台信息;设立电子引导装置,为旅客提供便捷的站内向导;实时收集旅客的语音及文字反馈意见,并上报给相关部门。

关键技术包括车站信息通道设计、客服系统与调度系统信息交互。

(3)旅客在途信息服务

车载信息系统获取旅客偏好及需求信息,为旅客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车载信息系统利用滚动式电子显示装置,提供列车速度、位置、前方到站、预计到达时间等运行信息,同时可提供天气、新闻等外部信息;利用旅客信息终端为旅客提供音乐、电视、电影等多媒体点播服务;为旅客提供电话、互联网等通信服务。

关键技术包括大容量车-地信息传输、用户偏好分析、个性化服务设计等。

(4)自动售检票技术

该技术包括自动售票与自动检票。系统提供现金、银行卡、信用卡等多种支付手段;旅客可在车站自动售票机或服务窗口购票,也可通过互联网远程购票;系统提供纸质和电子式的检票方式,也提供基于旅客个人身份和生物特征的验票方式;系统

同时提供各次列车的乘客统计功能。

关键技术包括售票系统的网络安全、货币自动识别、车票防伪技术。

(5)多式联运服务

旅客多式联运指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将旅客从出发地运至目标地。多式联运可降低旅客出行成本,提高运输效率,进而解决交通拥挤等社会问题。系统提供旅客多式联运一票制服务;系统与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等系统交互,动态分析客流,设计并优化多式联运线路。

关键技术包括多式联运线路优化、各运输方式协作、各运输方式成本定价。

4.2 面向货物运输的智能技术

(1)货主托运前服务

系统通过互联网为货主提供各类货运信息的发布与查询;为货主提供电话、短信等声讯服务;为货主提供车辆预定与取消服务;提供面向货主的辅助决策支持;提供货主输入信息的挖掘功能,实现货运量的预测。

关键技术包括货运辅助决策、货运量预测。

(2)智能化编组

智能化编组主要是应用先进的智能技术,综合考虑各站场设备条件与货源分布,合理组织货物列车解体和编组,以最优路径和最快速度完成货物运输任务。

关键技术包括编组计划优化、解编作业优化、配流方案优化、到发线与调机的合理运用。

(3)货物在途信息查询

系统为每一件货物都配件电子标签,实时监测货物运输的运行状况,并对偏离计划时刻进行报警。货主能通过互联网查询货物的实时位置与状况。

关键技术包括轨旁无线传感器网络、货车车辆定位。

(4)货运费用结算平台

货主在该平台上进行运费结算。系统提供现金、银行卡、信用卡等多种支付手段,支持站内支付及互联网远程支付;支持根据季节和货运量灵活定价的机制。

关键技术包括结算平台的网络安全、货币自动识别技术。

(5)货物多式联运服务

货物多式联运指采用多种运输方式,将货物从接收货物的地点运送到交付货物的地点。货物多式联运具有责任统一、手续简单和安全迅速等优点。系统与公路、航海、航空等运输系统交互,动态分析货流,规划并优化多式联运线路。

关键技术包括多式联运线路优化、各运输方式协作、各运输方式成本定价。

4.3 智能调度指挥系统

中国R I T S调度指挥系统包括7个子系统:计划调度,列车调度,机车、车辆、动车组调度,供电调度,客运调度,综合维修调度和综合监控调度。智能调度指挥系统依靠先进的智能技术,实现各子系统的深度集成,采用集中控制方式来指挥列车运行,以计划为龙头,以行车指挥为核心,提升列车调度指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关键技术包括运输计划优化、列车运行自动调整、进路自动控制、系统可靠性保障。

4.4 列车运行智能控制技术

(1)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该系统能根据列车运行情况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实现自动或半自动的列车运行和道岔控制,使列车以更高的速度和更短的间隔安全运行。该系统包括车载计算机控制、地面控制、联锁及调度集中系统。

关键技术包括列车控制、高速的车地双向通信技术、故障-安全设计。

(2)列车运行安全评估与辅助决策技术

安全评估与辅助决策技术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实现列车控制系统自评估、自诊断和辅助决策的核心。其功能是应用先进的仿真技术和智能技术,处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数据,完成系统安全性、服役性能和运行状态的评估,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建模、数据自动识别与分析、专家系统、辅助决策。

4.5 车辆智能维修技术

(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辆状态感知技术

该技术根据列车运行实际需求,确定车载感知对象并布置传感器和电子标签,实现列车工作状态的自动感知;将感知对象划分为列车安全、列车运行状态、旅客舒适度及烟火报警等类别,分析各类的重要性差异,为车辆智能维修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技术包括敏感点优化技术、无线传感器网

络技术。

(2)车辆维修的智能决策支持技术

该技术基于专家系统,建立车辆工况模型库,定量评估车辆安全性和服役性能,将仿真结果与实测信息对比分析,结合履历数据,提供个性化维修方案,并对修竣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

关键技术包括车辆工况建模、专家系统、辅助决策。

4.6 路网智能维护技术

(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路网设备管理

该技术为轨道、路基、桥梁、隧道和站场等路网设施配备电子标签及传感器,实时感知这些设施的工作状态;同时将这些设施进行数字化集成。维修人员可通过数字化平台查询关键设备的实时状态与履历信息。

关键技术包括海量数据处理、数字化建模、可视化技术。

(2)路网维护的智能决策支持技术

该技术基于专家系统,建立路网设备工况模型库,辨识高压供电故障、轨道结构疲劳、轨道变形、坡体坍塌等信息,定量评估路网设备安全性和服役性能,将仿真结果与实测信息对比分析,结合履历数据,提供个性化维护方案,并对维护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

关键技术包括路网工况建模、专家系统、辅助决策。

4.7 铁路企业智能管理技术

实现铁路交通智能化,铁路企业管理智能化是其中一个重要和基础的环节,包括基础数据管理、运输资源管理与优化及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搭建。

基础数据的有效管理是R I T S的基础,包括各企业运营生产所需的各类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对这些基础数据应规范编码、统一命名并降低冗余度,同时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

运输资源管理和优化是中国R I T S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资源包括铁路运输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技术、设备、人员和资金等要素。通过对运输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优化,可提高设备、人员和资金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铁路生产效率。

企业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企业和企业—消费者两种商务活动,是客票系统及货运费用支付系统的有力支撑。该平台通过整合网络导航、内容、链接等要素,对用户数据进行挖掘,优化用户体验,提升铁路企业的营销能力。

关键技术包括资源优化配置、数据挖掘、网络安全。

5 结束语

智能铁路的发展方向影响着我国铁路的整体发展方向和水平,对我国传统的运输组织模式和观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 I T S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需整体规划,分步发展。我国R I T S的实施应充分利用现有各铁路信息系统,加强R I T S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并推广到铁路运输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 Shladover,S E. Introducing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Paradigm for 21st Century Transportation [J]. TR News,2002(218):4-9.

[2] Sussman,J. Perspective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 [M]. New York:Springer,2005.

[3] US DOT. The National ITS Architecture [R/OL]. [2010-03-21].Http://www.its.dot.gov/arch/.

[4]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2008) ERTMS/ETCS views and experiences [J]. IRSE NEWS,2008(133):2-6.

[5] L o c h m a n L. B a c k g r o u n d f o r E R T M S. I n U I C&P.Winter(Eds),Compendium on ERTMS [M]. Hamburg. DW Media,2009.

[6] De Curzon,E.P.(1994).ASTREE Real-Time Train Supervision Will Complement ETCS Development [J].Railway Gazette International,1994,150(9):15-18.

[7] Ryuji T.,Akihiko M.,Koichi G.,et al. Requirement-driven Approach to Interoperable Traveler Support System Specifica tion [C].//12th IEEE International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Conference (RE'04). Japan,2004 :316-321.

[8]贾利民,蒋秋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本质特征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2,23(5):18-22.

[9]贾利民,李平.中国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体系框架[J].中国铁路,2003(9):22-26.

[10]李平, 张莉艳.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4, 25(1):62-66.

(收稿日期:2010-05-21)

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附件1 指导原则编号: 【Z】

一、概述 (1) 二、基本原则 (1) (一)尊重中医药传统和特色 (1) (二)加强生产全过程的质控 (2) (三)根据中药材特点开展研究 (2) 三、主要内容 (3) (一)基原的确定 (3) (二)产地的选择 (4) (三)种植与养殖 (5) 1、重视种子种苗的质量 (5) 2、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 (5) 3、种植养殖过程的研究 (6) (四)采收与产地加工 (7) 1、中药材采收 (7) 2、中药材产地加工 (8) (五)包装与贮藏 (8) 1、规范中药材包装及标签 (9) 2、研究贮藏条件及复检期 (9) (六)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9) 1、性状 (10) 2、鉴别 (10) 3、检查 (11) 4、浸出物 (12) 5、含量测定 (12) 6、指纹图谱/特征图谱 (12) 四、参考文献 (13) 五、附录 (14) 六、著者 (18)

一、概述 中药材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具有生物多样性。中药材生产链较长,其质量受遗传、生长环境、种植养殖过程、采收加工和包装贮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质量波动范围较大,需要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中药材是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的源头,其质量是保证中药制剂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关键因素。基于全过程质量控制和风险管控的科学理念,针对基原、产地、种植养殖过程、采收和产地加工、包装贮藏及质量标准制定等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质控点,制定本技术指导原则。目的是加强中药材源头质量控制,建立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及可追溯管理体系,规范中药材生产,确保中药材安全和质量稳定,以满足制剂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需要。 本指导原则主要为中药新药用中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已上市中药、天然药物等可参照。 二、基本原则 (一)尊重中医药传统和特色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尊重中医药传

智能交通系统资料

土木工程与建筑系 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度第 2 学期) 智能交通系统 摘要 1.智能交通系统(r 巧)的基本概念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卫星定位导航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有效地运用于交通的运输、服务、控制、管理和车辆制造,从而使车辆靠自身的智能在道路上安全、自由地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调整至最佳状态,驾驶员靠系统的智能对道路交通情况了如指掌,交通和运输管理人员靠系统的智能对道路上的车辆行驶和交通状况一清二楚。使人、车、路密切地结合,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环境质量。 2.智能交通系统(1

书)的主要功能对车辆能提供道路障碍物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转向、自动制动、自动保持安全车距、车速和巡航控制功能; 对交通出行者能提供道路条件、交通状况、交通服务的实时信息,及车辆定位导航功能; 对交通运输企业能提供道路和交通信息,以及车辆定位、跟踪、通讯、调度功能; 对道路管理部门能提供交通流的实时信息,以及不停车的自动收费功能; 对交通管理部门能提供对道路交通流进行实时疏导、控制,和对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功能。 关键词:城市交通;智能交通系统;现状和发展;应用及前景分析;发展对策; 前言 智能交通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前面有效解决交通运输领域问题的根本途径,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展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ITS的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我国智能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起步比较晚,但各级政府对发展智能运输系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清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十五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建立健全综合的现代运输体系,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 智能运输系统利用现代科学系统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起职能的联系。优化和调整道路交通流量的时空分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人车路的和谐统一。ITS在极大的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充分保障交通安全,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能源里有效率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ITS总体设计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ITS总体设计

目录 背景及需求 (3) 形势与背景 (3) 规划定位 (4) 规划目标 (5) 系统总体设计 (8) 城市智能交通总体建设规划 (8) 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ITS子系统建设 (9) 以人为本开展交通信息交换平台建设 (18)

背景及需求 形势与背景 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公众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交通拥堵范围与程度扩大,需要ITS构建宏观调控手段。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在大规模进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要ITS软环境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速。 打击多样化交通违法行为,维持交通管理秩序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管理需求,通过开展多种专项整治活动,打击机动车闯红灯、行人闯红灯、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非法占用公交车道、道路逆行压线等行为,规范出行交通新秩序。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引进先进的IT手段,通过交通物联网等技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污染,实现“智慧交通、低碳出行”。 ITS信息服务体系形成新架构 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智慧交通、低碳出行、感知全程”的公众出行服务理念,全力打造城市ITS信息服务体系新架构。

构建人性化执法服务环境,合理规划勤务信息以人为本,构建人性化执法服务环境,确保道路执勤、执法、现场事故处理等工作的安全、严谨和规范性,并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合理规划勤务信息。 规划定位 强化指挥中心职能,紧密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城市ITS建设 指挥中心智能交通信息平台,作为城市ITS发展的基础,其依托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城市ITS建设将依托指挥中心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围绕秩序管理、事故管理、路网管理、特勤任务、交通肇事逃逸追捕、城市交通服务这六大业务核心,建设交通运行指挥中心、交通监管指挥中心、城市交通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改造15个子系统,即交通固定点监视系统、交通制高点监视系统、交通违法手动抓拍系统、车辆监测及参数采集系统、交通事件视频检系统、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违法占用公交车道监测记录系统、城市道路违法停车监测记录系统、机动车超速监测记录系统、机动车区间测速系统、人行横道智能监测系统、动态交通诱导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执法车辆车载取证系统执法系统。 依托城市已建成及规划格局,细分业务重点,构筑城市ITS感知网格 城市ITS感知网格的合理建设,依托于对城市已建成及规划格局的深入解读,综合考虑城市出入口、工业聚集区、商业聚集区、市民居住聚集区、道路分布、铁路分布、水路分布、客(货)运交通枢纽、建筑物空间分布及高度等因素,同时结合城市发展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和侧重点,进行科学的点位设置和前端感知设备类型选择,构筑“点、线、面、空”多维度一体的城市ITS动态感

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11T17:24:27.8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作者:范勇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数量庞大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城市道路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排水工程质量问题尤为突出。 中铁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公分司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数量庞大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城市道路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排水工程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市政道路排水工程与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也受到城市居民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施工单位要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确保排水工程施工质量和使用年限符合设计要求。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1导言 施工道路排水工程是城市排水管网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和排除城市污水和雨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经常会出现雨污混流、检查井处污水横流、排水管道位置路面塌陷、污水检查井处恶臭难闻、道路检查井跳车井盖松动缺失等质量问题。现在我们以道路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为导向,分析施工质量问题原因,加大市政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并在施工过程中科学运用,克服各种质量通病,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2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雨污混流现象原因有现场施工技术人员未深刻领会设计意图、施工过程中临时排水口竣工后未封堵等;管检查井处污水横流原因主要有使用劣质管材变形、管道回填材料质量不达标压实过程损坏管材、检查井施工不到位等造成管道堵塞排水不畅而漫出路面;排水管道位置路面塌陷原因有管口接头处理不当、回填材料质量不达标、压实不到位造成回填土沉降;污水检查井处恶臭难闻原因有污水检查井及管口连接未密封;道路检查井跳车井盖松动缺失原因有检查井发生变形、检查井下沉、井盖不符合质量要求、井周回填质量不到位等。 3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3.1图纸会审 开工前施工单位组织熟悉设计文件,核对排水工程管材型号规格、坡度、检查井结构、过街横管与市政管线交叉位置高程、槽底软弱地基处理方案,以及与施工区域的相关地质和水文资料。同时对照设计文件查勘新建道路周边既有埋地管线、已建道路排水管网、农排和自然水系情况,尤其是勾头雨污水井高程及排水管道通畅情况、雨水直排口现场情况。将发现的问题汇总上报监理单位,积极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交底会议,充分领会设计意图。 3.2材料检验及管理 选购信誉优良企业生产的管材、砖、水泥等材料,必须附带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检验报告等资料。材料进场后核对各类材料材质、规格和型号,再进行外观检查,管材不得有破损、裂纹、蜂窝露筋等,然后根据规范标准取样送检,试验合格方可使用。施工过程中注意成品保护,发现材料损坏及时更换。 3.3测量放线 运用BIM技术对新建道路市政管线及检查井进行建模,并做好排水工程相应调整。放线前电脑软件计算道路中线、各个井位坐标、井底及连接管管底高程。施工全过程采用全站仪现场放坐标,水准仪控制高程。首先进行中线测量,在现场测设出起点、终点、路口、渐变点等路线控制点,并设置控制中心桩(用木桩固定,桩顶钉中心钉设定),中线桩点定好坐标和高程,准确放出各个井位及开挖基槽标高,同时方便复核。测量放线关注检查井井底高程;排水管坡度、爬梯井室之间相对位置关系、井盖在路面上的位置。 3.4沟槽开挖 过街横管要与主管道同步施工。沟槽开挖前根据有关部门提供地下管线资料进行探挖勘察,确认管线位置做好警示标记。做好施工过程中临时排水措施:沟槽外两侧筑小土堆以防地表水进入沟槽;为了保证排水通畅,基槽内开挖先下游后上游,槽内两侧人工挖设排水沟,让积水自行流走;当地下水丰富或排水不畅时在检查井位置设集水井用抽水机抽水,保证干槽施工。管道地基承载力fka≥100Kpa,检查井地基承载力fka≥120Kpa,不满足要求时应根据设计文件进行处理。 3.5管材安装 下管前仔细检查管基中心线、边线、井基等尺寸和高程是否符合图纸要求。排管自下游向上游,用人工调整管节的标高和轴线,使管子平顺相接,做好两管接口施工质量。特别注意在砼管安装时因挤压而造成管内接口处必有3cm左右砂浆凸出接缝,每安一根管要及时抹平,否则流水不通畅,造成杂物堆积和管道堵塞。管道安装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不能使管头露出井壁过长或缩进井壁。雨季施工应采取防止管材上浮的措施,若管道安装完毕后发生管材上浮时应进行管内底高程的复测和外观检测,如发生位移、漂浮、拔口等现象应及时返工处理。 3.6检查井 预制井应在施工准备时联合预制厂家根据设计文件对检查井进行深化设计,确定每个井包含的井室、井圈和井筒调节块等预制节段种类数量;现场精确安装预制井节注意垂直度及密封性:H≤5m时构件安装垂直度允许偏差<5mm;构件接口处10~15㎜厚1:2水泥砂浆要饱满,内侧原浆勾平缝。预制装配式钢筋砼检查井与管道接口接触面依据管材不同分别处置,砼管应“凿毛”处理,当采用钢管、塑料管、玻璃钢夹砂管等其它管材时,应采用“中介层法”处理。 砖砌井材料必须使用标砖,普通硅酸盐水泥和天然河砂。砂浆采用1:3水泥砂浆,灰缝保持1cm,砖含水量为10~15%,每天砌筑高度不超过2m。井底、井面的标高要准确,井身尺寸要符合设计要求。砖砌井壁必须灰缝饱满、平整,抹灰应平顺密实,不得有空鼓、裂缝等现象。 爬梯设置要符合设计要求,尽量设置在无管道接入的井室方向,自井盖至井室底连续设置,流水面以下应设置脚窝。踏步安装,应随砌随安,调整好踏步夹角,平整度,外露长度,砂浆抹面后7天养护期内不得踩踏步。 检查井设在道路范围内的,井盖高程与设计路面相平。检查井井盖采用具有多防功能的地下设施检查井双层井盖,设置在道路范围内

铁道车辆系统动力学作业及试地的题目详解

作业题 1、车辆动力学的具体内容是研究车辆及其主要零部件在各种运用情况下,特别是在高速运行时的位移、加速度和由此而产生的动作用力。 2、车辆系统动力学目的在于解决下列主要问题: ①确定车辆在线路上安全运行的条件; ②研究车辆悬挂装置和牵引缓冲装置的结构、参数和性能对振动及 动载荷传递的影响,并为这些装置提供设计依据,以保证车辆高速、安全和平稳地运行; ③确定动载荷的特征,为计算车辆动作用力提供依据。 3、铁路车辆在线路上运行时,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具有多自由度的振动系统。 4、动力学性能归根结底都是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振动性能。 5、线路不平顺不是一个确定量,它因时因地而有不同值,它的变化规律是随机的,具有统计规律,因而称为随机不平顺。 (1)水平不平顺; (2)轨距不平顺; (3)高低不平顺; (4)方向不平顺。 6、车轮半径越大、踏面斜度越小,蛇行运动的波长越长,即蛇行运动越平缓。 7、自由振动的振幅,振幅大小取决于车辆振动的初始条件:初始位移和初始速度(振动频率)。

8、转向架设计中,往往把车辆悬挂的静挠度大小作为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9、具有变摩擦减振器的车辆,当振动停止时车体的停止位置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停滞区。 10、在无阻尼的情况下共振时振幅随着时间增加,共振时间越长,车辆的振幅也越来越大,一直到弹簧全压缩和产生刚性冲击。 11、出现共振时的车辆运行速度称为共振临界速度 12、在车辆设计时一定要尽可能避免激振频率与自振频率接近,避免出现共振。 13、弹簧簧条之间要留较大的间距以避免在振动过程中簧条接触而出现刚性冲击 14、两线完全重叠时,摩擦阻力功与激振力功在任何振幅条件下均相等。 15、在机车车辆动力学研究中,把车体、转向架构架(侧架)、轮对等基本部件近似地视为刚性体,只有在研究车辆各部件的结构弹性振动时,才把他们视为弹性体。 16、簧上质量:车辆支持在弹性元件上的零部件,车体(包括载重)及摇枕质量 17、簧下质量:车辆中与钢轨直接刚性接触的质量,如轮对、轴箱装置和侧架,客车转向架构架,一般是簧上质量。 18、一般车辆(结构对称)的垂向振动与横向振动之间是弱耦合,因此车辆的垂向和横向两类振动可以分别研究。 19、若车体质心处于纵垂对称面上,但不处于车体的横垂对称面上,则车体的浮沉振动将和车体的点头振动耦合起来。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 一、全文框架 本书可分为两个部分,以下做了简要的阐述: 第一部分,在宏观方面对国内外,主要对国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水平现状、发展趋势、发展的需求、发展环境以及和其发展战略目标及重点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在最后在发展战略和制度安排方面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本书在介绍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同时,对国外以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智能交通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第二部分,本书以参考文献的方式,先从大的方面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进行了介绍,然后按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分别从公路、铁路、水路和民航四个方面对智能交通在其领域的应用做了较系统的分析,最后对我国智能交通的标准化以及交通运输系统对智能交通的需求进行了介绍。 二、内容方面 在此,按以上两部分的划分方式并以章节的为模板对本书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加入部分个人看法。 第一部分 (1)现状分析:国家重视交通运输的发展,并已经基本建成了方式多样、覆盖全国的交通运输路网,按运输方式,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城市交通作为一个较综合特殊的交通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占地位日益提高。总体方面,我国交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体系结构改革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依托网络和相关系统(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等)的普及和应用,在管理水平上也有较大的提高。 如上从积极角度对我国交通现状进行了概括,交通水平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然而,要认识到,从路网密度、建设规模、路网质量、运输装备、管理水平和服务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运输供应能力脆弱、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缓慢、交通事故发生率高、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严重且交通能耗大和环境污染严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组织下,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跟踪智能交通系统相关技术,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和积累,在智能交通技术研发、产业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观我国智能交通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000 年之前,中国智能交通基本处于城际智能交通的科技攻关、国家智能交通体系框架和标准的研究等层面,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示范或开工建设的项目不多,主要围绕北京、上海、大连、广州等地展开。 2000~2005年,城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信号控制与诱导、视频监控等示范工程逐步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科研机构及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市场化等方面的发展,由此阶段开始,中国智能交通发展进入实质性建设、应用实验阶段。 2005~2010年,智能交通进入高速发展期,交通高清视频检测、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等多种主流技术在国内得到应用。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国家“863”计划智能交通系统专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设立和执行也都推动了产业发展。 2011年以后,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智能交通产业专业化分工日趋明确,专业性解决方案逐步成熟,增长服务运营成为新的发展目标。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产业化发展趋势 智能公交系统 “公交都市”的提出为全国公交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2 年以来,乌鲁木齐、银川、连云港、兰州、枣庄、宜昌、武汉等十余个城市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BRT工程,继深圳、郑州之后,有20多个城市将“公交都市” 作为激励“公交优先”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4]。各地大力开展公交都市示范 工程,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呈蓬勃发展之势,预计未来的5年内,智能公交系统每年的市场容量为50亿元以上。在这些项目的基础上,GPS运营调度、车载视频 监控、客流统计、电子站牌、公共交通领域的车载终端、通信系统、智能调度系统等科技手段将会得到全面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公交优先的可实现度。目前,国内涉及智能公交领域的厂家至少超过300家,而随着公交车辆对社会交通分担比例的不断提高,公交智能化需求会愈发旺盛,在产品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行业运作模式进一步成熟的前提下,智能公交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交通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的又一次颠覆性革命。智能交通作为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集成应用的产物,其系统建设的核心是数据的采集、存储与计算。数据采集涉及人、车、路、环境等诸多对象,包括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出行服务数据、基于行业运营企业生产监管数据、基于物联网、车联网的终端设备传感器采集数据、基于交通气象数据的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出行环境数据等,数据来源广泛、数据形式多样、数据量十分庞大,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典型的应用环境,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海量交通数据挖掘潜在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都在广泛地研究和应用大数据技术。北京市交通iFFF-r-F-FFF…一扌彳-F-FFF-i - F.-F- - - XFFF*FFXF* " ~ '

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体系(5T系统)

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体系(5T系统) 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体系简称“5T”系统,主要由五大系统构成:红外线轴温探测智能跟踪系统(简称THDS)、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简称TPDS)、货车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简称TADS)、货车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简称TFDS)、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简称TCDS)。以及与“5T”系统配套的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简称ATIS)。 THDS(TrackHotboxDetectionSystem): 系统利用轨边红外线探头,对通过车辆每个轴承温度实时检测,并将检测信息实时上传到路局车辆运行安全检测中心,进行实时报警。通过配套的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现车次、车号跟踪,热轴货车车号的精确预报,重点探测车辆轴承温度,对热轴车辆进行跟踪报警。重点防范热切轴事故。 TPDS(TruckPerformanceDetectionSystem): 系统利用安装在铁路正线直线段上的轨边检测平台,动态监测轮轨间包括脱轨系数、减载率等动力学参数,实现对货车的运行状态分级评判。通过配套的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现车次、车号跟踪。重点防范货车脱轨事故,防范车轮踏面擦伤、剥离以及货物超载、偏

载等行车安全隐患。 TADS(TrucksideAcousticDetectionSystem): 系统利用轨边噪声采集阵列,实时采集运动货车滚动轴承噪音,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货车轴承早期故障。通过配套的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现车次、车号跟踪。重点防范切轴事故,TADS系统使安全防范关口前移,对轴承故障进行早期预报。 TFDS(TroubleofmovingFreightcarDetectionSystem): 系统采用高速连续数字照像技术、大容量图像数据实时处理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利用轨边高速摄像头,对运行货车隐蔽故障和常见故障进行动态检测,及时发现货车运行故障,重点检测货车走行部、制动梁、悬吊件、枕簧、大部件、钩缓等安全关键部位,重点防范制动梁脱落事故,防范摇枕、侧架、钩缓大部件裂损、折断,防范枕簧丢失、窜出等危及行车安全隐患。 TCDS(TrainCoachRunningDiagnosisSystem): 系统通过车载检测装置对运行中客车的供电、空调、电源、车门、火灾、轴温、制动系统、转向架等关键部件进行实时监测、诊断和报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ITS 目录 背景及需求4 形势与背景4 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4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4 打击多样化交通违法行为,维持交通管理秩序4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4

ITS信息服务体系形成新架构4 构建人性化执法服务环境,合理规划勤务信息5 规划定位5 强化指挥中心职能,紧密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城市ITS建设5 依托城市已建成及规划格局,细分业务重点,构筑城市ITS感知网格5 “打基础、上业绩、出成效”三年三大步,合理推进城市ITS进程6 以人为本,推进人、车、路、环境协同发展6 规划目标6 提升全城路网实时态势监控和交通秩序监管水平6 打造全城一体的城市智能交通数据中心6 提升交通管理分析的智能化程度,加强涉牌违法目标车辆的打击能力7 提升应急指挥协作水平,加强应急处突综合调度能力7 提升道路科学辅助决策能力,优化路网渠化、信号配时等交通管理措施7 增加互联网+智能交通应用,增加道路交通信息交互能力,提升城市交通形象8 提高系统运维和数据运维的自主分析能力,提高智能交通系统健壮性8 提升业务需求迅速转换为实际系统建设落地的能力,打造城市交通管理亮点8 系统总体设计9 城市智能交通总体建设规划9 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ITS子系统建设10 以人为本开展交通信息交换平台建设18

背景及需求 形势与背景 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公众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交通拥堵范围与程度扩大,需要ITS构建宏观调控手段。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在大规模进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要ITS软环境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速。 打击多样化交通违法行为,维持交通管理秩序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管理需求,通过开展多种专项整治活动,打击机动车闯红灯、行人闯红灯、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非法占用公交车道、道路逆行压线等行为,规范出行交通新秩序。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引进先进的IT手段,通过交通物联网等技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污染,实现“智慧交通、低碳出行”。 ITS信息服务体系形成新架构 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智慧交通、低碳出行、感知全程”的公众出行服务理念,全力打造城市ITS信息服务体系新架构。

公路和桥梁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毛胡俊

公路和桥梁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毛胡俊 发表时间:2019-04-29T13:53:06.88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作者:毛胡俊[导读] 降低施工、维护成本等,所以一定要积极分析工程质量监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措施,保证施工质量。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科青海大通 810100 摘要: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的加强,公路桥梁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人民的生活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做好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及控制,既能够确保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也能够降低公路桥梁维护管理的难度,对我国公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本文针对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及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公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 展提供有利依据。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质量;管理方法;控制对策 引言:由于公路桥梁施工过程较复杂、涉及范围较广,所以为了提高施工质量,需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监督和管理。如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工程资源的浪费,降低施工、维护成本等,所以一定要积极分析工程质量监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措施,保证施工质量。 1 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的意义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也使得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建设问题受到了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关注。高速公路不仅能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并且还能够推动区域之间各方面的交流,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桥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速公路桥梁对于施工建设具有很高的要求,由于其本身是一项复杂并且系统的工程,同时在其实际的施工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必须要加强对高速公路桥梁施工质量的控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避免在施工中各种质量问题的发展,影响到整个高速公路工程后期的使用性能以及整体质量。 2 公路桥梁施工中质量管理的弊端2.1 施工材料的质量安全由于公路桥梁建设十分复杂,且工程庞大,相应的施工材料也是种类繁多体量巨大,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无法做到对施工材料的全面检查,如若只是部分抽查则无法保证建筑材料的整体质量。而要做到全面检查又是困难重重,面对这样的情况,施工单位也只是主抓建设进度,质检人员也只是尽量对各项施工材料进行检查,远不能满足,庞大的质检需求。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个别施工单位为了片面追求自身的利益使用各种方法以次充好,选择低劣的建筑施工材料,严重影响了公路桥梁施工的安全。偷工减料事件时有发生,使得公路桥梁在后期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严重危害了行车安全,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2.2 监管原因 公路桥梁工程的监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公路桥梁建造的知识,还需要接受完整的管理业务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监管经验和管理方法。但是,目前我国公路桥梁质量监管体系中,许多监管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足、业务能力较低、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导致施工出现质量问题。公路桥梁建设过程复杂,往往需要同时开展多项施工工序,为了防止遗漏和失误,施工企业一定要健全质量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很多路桥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而是依靠管理人员自身经验监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科学性。 2.3 桥梁裂缝 桥梁裂缝是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又或者是处理得不是很好,都有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桥梁裂缝的主要原因为在高速公路桥梁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时候没能很好地控制温度,将会直接引发大量的水化热,而这些热量得不到很好的散发,将会在混凝土中聚集,通过热胀冷缩反应,最终导致裂缝的形成。除此之外,如果预应力在腹板内部较为集中,那在实际的混凝土浇筑时,极易引发混凝土振捣不到位,这样将会导致桥梁路面出现各种程度的孔洞,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最终导致高速公路桥梁路面出现裂缝。 3 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及控制对策分析3.1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在公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路桥梁建设的质量。因此一个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是质量管理的人才保障。因此要对现有的人才队伍进行重点技能培训和质量安全管理教育,将最新的质量安全管理技能及时的教会给工作人员并按照相关技术标准配备一定的检测仪器,以便于在今后的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警醒质量检测,确保施工环节的质量安全,同时也要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充实人才队伍,扩大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使其能够胜任其复杂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同样的施工人员作为工程建设中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要进行施工人员的强化培训,使其能够在施工过程中不自觉的按照相关的质量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公路桥梁的一线施工过程保质保量完成。可见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培训也同样重要。 3.2 加强监督管理 (1)创新公路桥梁施工的管理机制。在实际的工作中,施工企业要从自身的发展情况出发,组建自己的技术研发队伍。同时要在具体的管理和控制中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机制。(2)施工方要建立自身的质量检测部门,并实时监督和检查其工作流程及规定,这样施工企业从上到下才能足够重视质量管理和控制。同时,质量管理部门要在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的前、中、后期分别对于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质量隐患发生的几率。监督管理一旦发现问题要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处理。(3)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促进监督管理工作的发展,使工作效率更高。计算机能够实现全天候监控,这将大幅度提高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 3.3 科学完善工程管理程序为了提高管理效果,需要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程序,在综合考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优化管理模式,确保能够提高工程资源利用率,在工程桥梁当中,需要完善工程的各项管理体制,并且了解施工现场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工程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增强。 3.4 实行全面质量控制制度

智能交通系统简介

智能交通系统综述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研究21世纪的新型交通运输模式,是当前交通运输学科的一个前沿领域,因此了解智能交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交通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发展阶段,各阶段发展的成果与特点以及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国内外智能交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初步设想了解决方法。另外还介绍了智能交通的组成及其应用领域,对智能交通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总之智能交通是我国交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智能交通发展阶段成果问题前景 Summary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Abstract:"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a new discipline rapidly developed in the 1980 s, it is a new transportation mode studied the 21 st century, is currently the subject of transportation front field, so learning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important meaning.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development stage, the achiev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g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Proposed the problems of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reliminary. Also introduc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he future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forecast. In short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 Stage of development Results Problem Prospects 引言:ITS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由于现代社会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快、个人旅行与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交通需求越来越高,ITS便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主要阐述智能交通的国内外发展,服务体系及出现的问题,整体的介绍了智能交通 一、概念及概况 所谓数字交通,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定位、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和其它相关技术实现交通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一体化,以减少交通拥挤、提高交通流量、改善交通安全状况、充分利用路网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是一种全方位的交通智能化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综合运用了现代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导航定位技术、图像分析技术等,将交通系统所设计到的人、车、道路和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发挥智能作用,从而使交通系统智能化,更好地实现安全、畅通、低公害和耗能少的目的。智能运输系统的英文为Inteligent Transport System,

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结课论文向)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结课论文题目: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 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信息工程*****班 姓名:**** 学号:**********

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承受着不断加剧的交通问题的困扰。 解决交通问题的传统方法是大规模修建道路。但目前大部分国家,可供修建道路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另外,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仅仅单独从道路方面或者车辆方面考虑,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此背景下,把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载工具和交通参与者综合起来系统考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交通工程等多项高新技术的集成及应用,使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式就是智能交通系统(ITS)。 本文阐释了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组成部分,关键技术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ITS,计算机网络,物联网

Research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the speeding civilization, the percentages of owning cars have been rising swiftly, thus problems including the traffic jam, traffic accident, evironment pollu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energy have become the common things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 have to face.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all have to endure the worsening traffic problem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solution is building large sum of roads , but the spare place is smaller and smaller. So it’s rather difficult to solve it in a fundamental way. So the ITS , 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 which combines traffic infrastructures ,vehicles, traffic participants together and makes a full use of the integration of, some new technology, inclu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information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to presen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cars, and the roads in a new way. The passage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of ITS, the constitution parts, and the vital technology that fully make sense, and intends to discuss the facing problems and its solutions.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 ITS ,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of things

软件项目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2-02-21;修回日期:2012-05-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1067);2011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任永昌(1969-),男,教授,博士,从事信息处理二软件工程二软件项目管理等研究三 软件项目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研究 任永昌,彭一霞,常革新 (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摘一要: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是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重要工作,有效地实施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是提高软件质量二降低质量成本的重要手段三首先,研究质量控制模型,包括产品二过程和资源三大控制要素,用PDCA 循环表示的质量控制模型结构,并对四个过程八个阶段分别论述;其次,研究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基础二手段二目的三层体系结构;然后,研究质量控制图,包括质量控制图结构,确定控制中心线二控制上线二控制下线的数学公式推导,阐明确定失控点的7条规则;最后,研究质量控制框架,包括控制框架结构和控制框架特点三结果表明,质量控制相关技术,为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持,是实现软件质量控制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三 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模型;质量控制图;质量控制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11一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一一文章编号:1673-629X (2012)10-0143-04 Relevant Techniques Research of Software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REN Yong -chang ,PENG Xia ,CHANG Ge -xi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13,China ) Abstract :Software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is the important work throughout the entire software life cycl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oftware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improving software quality ,reducing the cost of quality.First ,research the quality control model ,including products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of three control elements ,with the quality control model structure that the PDCA cycle expresses ,and elaborates separately to four process eight stages.Secondly ,research th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nclu-ding basis ,means and purpose of three -tier architecture.Then ,research the quality control chart ,including quality control chart structure ,to determine the mathematical formula of control center line ,upper control line ,lower control line ,to clarify the 7rules of the points out of control.Finally ,research the quality control framework ,including the control framework stru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rol framework.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quality control relevant techniques ,provide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quality control ,is the effective ways and mean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oftware quality control. Key words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software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control model ;quality control chart ;quality control frame-work 0一引一言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是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重要工作,是软件项目顺利实施并成功完成的可靠保证三随着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三实现软件项目质量管理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强软件管理二改善软件开发过程二提高软件质量,已成为软件行业面临的巨大难题三通过软件质量控制,提高软件产品的生产可靠性二降低软件产品的开发成本[1]三 高质量的软件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三质量和 成本,是衡量项目成功与否的两个关键因素,通过质量控制也能降低项目成本[2]三DonaldReifer 给出软件质 量控制的定义:软件质量控制是一系列验证活动,在一系列的控制活动中采取有效措施,在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监测点上,评估开发出来的阶段性产品是否符合技术规范[3]三 质量控制是软件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文中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三 1一质量控制模型 全面质量控制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过程三由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 )提出构想,经过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 )的深化和发展,总结出管理学的通用模型,称戴明环,在很多资料上也称为PDCA 循环三 第22卷一第10期2012年10月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计算机技术与发展COMPUT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Vol.22一No.10 Oct.一20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