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评论真题名词解析

文学评论真题名词解析

文学评论真题名词解析
文学评论真题名词解析

4.名词解释

【2015】(20分)

1.文学性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指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的独特特质,也是文学能够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系统科学的显著标志。什克洛夫斯基从语言学入手考察文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差别。托马舍夫斯基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一种特殊的艺术性言语:“文学是具有自我价值并被记录下来的言语”,这种言语和日常语言是有区别的。雅各布森系统的提出了文学性的问题,他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文学性,它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就是文学的构造原则、手段、元素等,正是这些因素使一部作品具有了文学性的审美特性。

2.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文学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是衡量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文学形象中也包含了深刻的社会生活的本质与内涵。文学形象是具体的、感性的、个别的,又是具有普遍性的、现实的。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第三种高级形态。

3.文气说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曹丕之前,孟子曾提出“知言”、“养气”,可视作“文气”说之源头。清桐城派承袭曹丕气有“清浊”之说,以阴阳刚柔释气论文,创“因声求气”说。“气”本指构成宇宙万物本体的一种自然物质,此处则指作家的气质、才性和由此形成的艺术风格。“文气”说强调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气”论作家作品的理论传统。“文气”说的提出和发展,表明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已注意到作家个性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对于研究作家和作品风格的差异,具有积极意义。

4.叙事聚焦

“聚焦”是叙事学的一个术语,就是叙述中的视角处理问题,任何一部叙事作品的叙事者开始讲述故事的时候总要选择一个角度,经典叙事理论通常把聚焦分为:非聚焦(也叫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非聚焦指叙述者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仿佛像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帝,控制着人类的活动,对事件作出全知全能的叙述;内聚焦指从特定的某个人物的角度叙事;外聚焦指从旁观者的角度叙事,它像一台摄影机,摄人各种情景,但却没有对这些回面作出解秤和说明,不涉及任何主观内容。

5.心理批评

现代西方文艺批评模式之一,广义的心理批评就是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阐释文学活动,是从外在世界的研究转向内心世界的分析;狭义的心理批评是指把弗洛伊德的批评理论融入文学汲取心理学的成果,立足于艺术作为精神活动的特俗姓,对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接受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批评方法。心理批评涉及文学活动的内容广泛,主要有:①对作家及其创作心理的批评;②对作品的形象的批评;③研究读者接受作品的心理动机与效应。心里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荣格和拉康等人。

1.游戏说

游戏说是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理论之一,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但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德国诗人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因此游戏说也被成为“席勒-斯宾塞理论”。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无功利目的的自由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艺术就起源于人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或冲动。斯宾塞从生理学角度来解释过剩精力的由来,认为高等动物的营养物比低等动物的营养物丰富,所以人类在维持和延续生命之外,还有过剩精力。于是,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便导致了游戏和艺术这种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动的产生。

2.物感说

古代关于文学创作动因的一种见解,指创作活动起因于为客观事物所感。“感物说”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关注主体心灵对外在之“物”的“感受”或“感悟”。这种创作心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关注作家创作的心境和心态,发展了“养气说”和“虚静说”;②强调创作主体的个体能力,提出“才、胆、识、力”等概念;③突出创作过程中“内心意境”的形成。

3.新批评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也是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高峰,得名于此派中心人物兰色姆的一本同名理论著作。新批评强调作品文本是一个独立的、客观的自足体而与作者或读者无关,反对文学自我表现说和对文学做社会历史考察;新批评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它对立于逻辑推理的科学语言,因此批评应该关心的是寓意、修辞手段和象征喻指以及由这种特殊语言所造成的各种特性如反讽、含混、停谬和张力。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新批评要求对作品文本进行深入的细读,不引用任何外部材料,从而作到对作品的准确、精密的分析,新批评者的精力集中在诗歌上。新批评的代表人物有:艾略特、布鲁克斯、燕卜苏、艾伦·塔特、沃伦·韦勒克等人。

4.心理批评

现代西方文艺批评模式之一,广义的心理批评就是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阐释文学活动,是从外在世界的研究转向内心世界的分析;狭义的心理批评是指把弗洛伊德的批评理论融入文学汲取心理学的成果,立足于艺术作为精神活动的特俗姓,对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接受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批评方法。心理批评涉及文学活动的内容广泛,主要有:①对作家及其创作心理的批评;②对作品的形象的批评;③研究读者接受作品的心理动机与效应。心里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荣格和拉康等人。

5.解释团体

接受美学所倡导的从读者角度出发研究文学文本的方法虽然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但由于读者的个体差异容易陷入阅读的相对主义,于是就有理论家针对这种困境提出解释团体的概念,解释团体就是以有一定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的大多数的读者的解释为标准,避免阅读的相对主义。解释团体的出现使得接受美学的理论体系更完善。

1.滋味说

中国古代文论家有关诗歌形象性的理论,见南朝梁钟嵘《诗品序》,所谓“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如果“理过其词”,缺乏形象性,就会“淡乎寡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以”赋比兴”为具体创作手法;②以”直寻”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③“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即慷慨悲壮之情与华丽的文采相结合。钟嵘首倡文学“滋味”说,并阐明求其“滋味”的方法和途径,凭此而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以致耐人玩味。这正是人们对诗歌文学的审美要求。

2.酒神精神

又称狄俄尼索斯精神,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希腊神话中的日神和酒神用来象征两种基本的心理体验。酒神精神指希腊悲剧(泛指一切文艺作品)中具有酒神气质的要素和人格本质与艺术表现中的“狂喜”、“狂乱”、“非理性”的状态。在希腊神话中酒神象征狂烈的自然力量、人类的野性本能、过度的纵乐和悲伤,即如酒如狂的非理性精神。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分别产生悲壮和优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以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相融合而直视人生悲剧为己任。酒神精神教人直面人生的痛苦而超脱人生,向往永恒。因此,酒神精神较之于日神精神更带有悲剧色彩,更具有形而上学性质。

3.文学创作的主体性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指在创作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即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艺术家。文学创作的主体性,考查的是文学主体性的第一个层面,即作家的主体性。作家主体性具体体现在:①在创作中,作家个体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他必然自觉或不自觉的在他创造的艺术个性形象中注入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②表现为丰富独特的艺术个性;③摆脱既定的社会现存观念的周围,按照主题的审美理想,创造出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超载现实的精神世界,优秀作家都能自觉或不自觉的从生存需要层次到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的心理升华过程。

4.艺术生产理论

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是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具有三个意义,具体是:①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②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③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艺术生产理论强调文学艺术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最中的解释。

5.复调理论

复调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巴赫金指出的是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他借用了音乐学中的术语“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论述中指出:第一,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他并非是

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第二,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种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的,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第三,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2012】(20分)

1.诗言志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开山纲领”,出自《尚书.舜典》,在谈到教育育国之长子以诗、乐、舞时提出了“诗言志”的观点,即“诗言志、歌永言”。“志”指志向,有很强的政治倾向,在后来的发展中就加入了情感。《诗大序》对诗言志进一步进行阐发;孔颖达把“志”的解释具体化了,即“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闻一多认为“诗言志”中“志”有以下基层意思:①记载;②记忆,回忆;③怀抱,现在多倾向于怀抱。言志和抒情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两大审美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2.陌生化

“陌生化”这一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1914年发表的《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陌生化就是,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他认为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文学不同于日常世界之处,正是运用陌生化效果拉伸、扭曲和变形日常经验,从而唤醒读者的联想和记忆。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3.集体无意识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是指一种并非个人获得的、而是由祖辈遗传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它通过神话、传说、童话中的原型意象对个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于是,荣格用集体无意识来阐释文学事实,通过分析文艺作品中的重复出现的叙事模式、人物形象或意象、母题等,进而探索作品集体的原始精神意义,从而揭示出文学作品的价值。

4.文学结构

文学结构是文学作品中语言单位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所构成的系统,它不仅涉及词汇间的搭配、句子间的搭配,更多的还涉及作品中各种叙述成分间的搭配关系。不同的古帝国组合模式,就构成了文学上的不同题材。就拿诗歌来说,在诗歌中较为明显的是各种韵、格律,有严格的音节或字数限制,在朗读时能产生音乐上的形式美感。此外,文章整体的格局不直也非常重要,以什么为纲、主线,以什么为附着,都表达了不同的文学观念。结构主义认为,在文学的叙事中掩藏者更深层的结构,这个结构来自于人类的深层心理结构或社会结构。

5.文学典型

主要用在叙事性作品中,是西方文学理论对文学形象认识的深入,它是指一连串意象组成的形象体系,其中优秀的就是那些具有深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内涵,同时也具有高度个体性的典型形象。文学典型有一些特征:鲜明生动的个别性,每一个成功的典型都是互不重复的个别,对于典型人物来说,不仅有独特的外表,更要有独特的性格、心理、习惯等;广泛

而深刻的普遍性,能显示一定事物本质特征;个别性跟普遍性的统一。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对于每个读者,每个典型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1】(20分)

1.表现说

从作家的角度探讨文学就形成了表现说。文学作品是作者创造的,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可以通过作品与作者关系的理解得到说明,这就形成表现说。表现说关注文学作为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的表达与发现,关注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内省意识的流露。它是把文学的本质视为“一种主体的内在性的一种表现”,布洛克认为“艺术基本上是一种‘情感表现’的概念。”

表现说将注意力放在内部主观世界,即人感受的情绪和情感方面。把握住了文学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把握住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使文学得以感人;认识文学的个体性,因此不同作品是不同心灵的外化。但是它也有缺点,就是忽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文学的物质性的语言的审美特征,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自爱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狭隘的情感宣泄。

2.文学性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指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的独特特质,也是文学能够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系统科学的显著标志。什克洛夫斯基从语言学入手考察文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差别。托马舍夫斯基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一种特殊的艺术性言语:“文学是具有自我价值并被记录下来的言语”,这种言语和日常语言是有区别的。雅各布森系统的提出了文学性的问题,他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文学性,它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就是文学的构造原则、手段、元素等,正是这些因素使一部作品具有了文学性的审美特性。

3.批评理论

4.文学消费

在作家创作完成后,文学活动就进入到作品的传播、消费和接受阶段,在这个阶段,作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成为消费品,文学消费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近代以来出现的,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5.文本批评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语言不再是承载信息的器皿,而是意义发生之地和存在敞现之所。哲学和思想的转向随之波及文学理论和批评领域,从而激起文学批评“从作者到文本,再到读者的转向”。文本批评试图抛弃19实际那种强调文学的“社会-历史”唯独的实证研究,以及推崇作者的传记式、印象式批评,极力将目光放在语言文本上,因此,人们把回归文本、注重形式和结构、强调批评的科学性的流派,都汇聚在“文本批评”的旗下。雅各布森提出影响到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文学性,主张文学研究重在发现使文学成为文学的特俗素质。

【2010】(20分)

1.体裁

体裁是构成文学作品形式方面的内容之一,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在谋局布篇的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较相似的类,依照不同的类似程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义理方面,西方在传统中有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三分法;从形式层面,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些分法在使用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有交叉,如抒情诗歌、叙事诗、叙事散文等。黑格尔从辩证法角度提出了三分法的哲学基础,在客观、主观、主客观相合的思辨视角下,叙事、抒情和戏剧也分别被赋予了这样的辩证发展关系;别林斯基在黑格尔的理论基础上作了更加详尽的发挥。

2.文学接受

“接受”的基本意思是“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因此,“文学接受”是指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包括审美的阅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也包括非审美的阅读(即不以审美为目的的或不能达到审美水准的)。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知指导广大读者如何曲接受文学作品的活动,必须以批评主体自身的阅读欣赏活动为基础和前提,因此也应纳入文学接受的范畴。

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异常复杂的精神活动,很早就有人对它进行思考和研究,我国的刘勰早在1500年前就在其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中专辟《知音》等篇章对文学欣赏批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俄国的别林斯基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

3.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学接受需求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导致了人们根本性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把文学欣赏作为自己的重要生活内容和一种生活方式。这也导致了文学在内容何行石上与社会生活文学的渗透和融会。日常生活审美化使文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文学艺术不再是空泛的纸上谈兵,也不再是曲高和寡。在当代,审美化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生活方式。这一现象也可称为审美泛化或审美价值的扩散,而这种文学的泛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精神活动由分化向综合、整合发展的一种内在必然趋势。

4.生态文学

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看法。广义的生态文学几乎可以涵括所有文学领域的作品,全面研究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和文学艺术的关系;狭义生态文学比较关注相对纯粹意义上的具有生态意识的文学作品。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使得生态文学具有了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代表作家作品有: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

【2009】(10分)

1.灵感说

古希腊哲学家对艺术创作主体的思维过程中思维突变现象的论述。最早,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以后,柏拉图又作了进一步阐释。柏拉图认为,作家的创作必须依赖灵感。作家的灵感是因为受到“神灵的感召”而“陷入一种迷狂状态”,“失却了常人的理智”,“由神灵凭附着向人说话”而写出作品。因此创作的源泉不是生活中的人,而是“神灵”。柏拉图的灵感说具有神秘的性质,它强调文艺的非理性。

2.文学意向

意象在《周易》中已见端倪,如“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深刻揭示了言、象、意二者的关系。首次把意象引进文艺领域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的意象之艺术形象。意象是作家通过艺术想象创造的富于主观虚拟性、直觉感受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它是作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有人加工创造、经过想象而虚拟出来的形象。

意象和意境关系密切:意境可能由一个或多个意象构成,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多个意象构成完美的意境;意境由意象构成,同时,意象的意蕴也依赖于意境,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达相思之情;最后是出现在诗歌中的意象,并不一定是为构成意境服务的。

【2008】(15分)

1.诗言志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开山纲领”,出自《尚书.舜典》,在谈到教育育国之长子以诗、乐、舞时提出了“诗言志”的观点,即“诗言志、歌永言”。“志”指志向,有很强的政治倾向,在后来的发展中就加入了情感。《诗大序》对诗言志进一步进行阐发;孔颖达把“志”的解释具体化了,即“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闻一多认为“诗言志”中“志”有以下基层意思:①记载;②记忆,回忆;③怀抱,现在多倾向于怀抱。言志和抒情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两大审美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2.文学典型

主要用在叙事性作品中,是西方文学理论对文学形象认识的深入,它是指一连串意象组成的形象体系,其中优秀的就是那些具有深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内涵,同时也具有高度个体性的典型形象。文学典型有一些特征:鲜明生动的个别性,每一个成功的典型都是互不重复的个别,对于典型人物来说,不仅有独特的外表,更要有独特的性格、心理、习惯等;广泛而深刻的普遍性,能显示一定事物本质特征;个别性跟普遍性的统一。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对于每个读者,每个典型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3.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初产生于欧洲的一种广泛的文艺思潮。与现实主义同称为文学艺术史上两大主要流派。浪漫主义者主张摆脱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反对刻板僵化的艺术教条,提倡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波德莱尔给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主要特征在于:通过表现理想来反映现实。不注重对现实的如实描写,而偏重于抒发热情和表现理想,把情感和理想当作直接描写的对象,描述出一个作家、艺术家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因此又称为理想主义。它要求作家、艺术家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样子去塑造艺术形象,或者创造出超现实的境界和幻想的人物。它往往具有想象奇特、极度夸张、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热情奔放、格调高昂激越、直抒胸臆等艺术特点。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华兹华斯,法国的雨果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在中外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文艺运动,他对之后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07】

【2006】(20分)

1.“诗言志”说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开山纲领”,出自《尚书.舜典》,在谈到教育育国之长子以诗、乐、舞时提出了“诗言志”的观点,即“诗言志、歌永言”。“志”指志向,有很强的政治倾向,在后来的发展中就加入了情感。《诗大序》对诗言志进一步进行阐发;孔颖达把“志”的解释具体化了,即“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闻一多认为“诗言志”中“志”有以下基层意思:①记载;②记忆,回忆;③怀抱,现在多倾向于怀抱。言志和抒情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两大审美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2.文学意向

意象在《周易》中已见端倪,如“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深刻揭示了言、象、意二者的关系。首次把意象引进文艺领域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的意象之艺术形象。意象是作家通过艺术想象创造的富于主观虚拟性、直觉感受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它是作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有人加工创造、经过想象而虚拟出来的形象。

意象和意境关系密切:意境可能由一个或多个意象构成,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多个意象构成完美的意境;意境由意象构成,同时,意象的意蕴也依赖于意境,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达相思之情;最后是出现在诗歌中的意象,并不一定是为构成意境服务的。

3.共鸣与间离

共鸣是欣赏过程中情感活动达到最强烈程度的表现,当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强烈打动了欣赏者,激起了他们的思想情感的回旋激荡,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达到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境界,这种现象就是文学共鸣。间离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也成为陌生化效果或离情作用的戏剧理论,用种种异乎寻常的方式,如在戏剧情节过程中突然让演员跳出剧情、用独白,歌唱等方式直接向观众说话。对剧情或人物加以评点,或在剧情中加入唱歌、字幕、幻灯,故意破坏其顺畅的发展,或是对演员的戏剧动作及剧情发展的因果关系加以不合理的夸张或有意的破坏等。

4.文本批评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语言不再是承载信息的器皿,而是意义发生之地和存在敞现之所。哲学和思想的转向随之波及文学理论和批评领域,从而激起文学批评“从作者到文本,再到读者的转向”。文本批评试图抛弃19实际那种强调文学的“社会-历史”唯独的实证研究,以及推崇作者的传记式、印象式批评,极力将目光放在语言文本上,因此,人们把回归文本、注重形式和结构、强调批评的科学性的流派,都汇聚在“文本批评”的旗下。雅各布森提出影响到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文学性,主张文学研究重在发现使文学成为文学的特俗素质。

【2005】(20分)

1.“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文论中,很早就有从社会历史角度讨论文学的传统。孟子在《孟子.万章》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方法。就是要求读者把文学作品放到作家生活的环境中去,试图把握和重现作家的思想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作家的作品。司马迁在对屈原的评价中就用了这个方法。此外,中国古代文论还特别强调文学对社会道德、伦理建设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注重文学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和谐、社会的安定等。孔子就曾在《论语.阳货》中提到:“诗可以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强调的就是诗歌的社会功能。

2.文学阅读

所谓文学阅读,是这样一种阅读活动,它必须以公认的文学作品为阅读对象,其次虽然这种阅读可能会不同程度的包含着审美成份,但总的来说,就其根本目的和所达到的水平而言,是只需要也只能够形成一种非审美的,非功利性的阅读活动。

3.读者反映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是在接受美学基础上对文学的批评,包括①接受美学,有姚斯、伊瑟尔;

②解释学(阐释学),有伽达默尔,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一种表现,读者是根本性质的,但易陷入读者中心而忽视作品;③读者反映批评,有费什、卡勒、诺曼.霍兰德,费什试图通过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颠覆,否定读者对自身知觉的自信,从而说明意义的不确定性,他的名言是“意义是事件”,“阅读是一种活动,是一件你正在做的事”。卡勒更在意读者的潜在能力—即“文学能力,或者“文学接受的习惯系统”,所以文学正是通过旧的习惯系统被新的习惯系统替代而实现文学的演进。

4.“莎士比亚化”

马克思于1859年提出的,在《致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是指追求现实主义的美学创作原则,描写历史的真实,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具体、性格复杂、情节生动曲折)。其普遍意义在于,要求文学艺术的创作从现实生活出发,借鉴莎士比亚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经验,力求描绘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做到情节丰富、生动。塑造鲜明突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具体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三个内容:①要求严格的从客观的显示生活出发,严格的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②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的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下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③除此之外,还包括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

【2004】(30分)

1.意识形态本体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并且他们强调作家对于生活的掌握是“艺术的掌握”,并提出“艺术方式”的“加工”,强调文学创作要“莎士比亚化”,而不要“席勒化”。他们进一步提出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这样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2.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文学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是衡量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文学形象中也包含了深刻的社会生活的本质与内涵。文学形象是具体的、感性的、个别的,又是具有普遍性的、现实的。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第三种高级形态。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它的要点有:①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②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③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呈现的外部特征。法国学者布封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强调作家风格的重要性、独特性。歌德认为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马克思认为文学风格是作家在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表达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同时,通过对象表现自己精神个性的形式和方式。

4.“滋味”说

中国古代文论家有关诗歌形象性的理论,见南朝梁钟嵘《诗品序》,所谓“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如果“理过其词”,缺乏形象性,就会“淡乎寡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以”赋比兴”为具体创作手法;②以”直寻”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③“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即慷慨悲壮之情与华丽的文采相结合。钟嵘首倡文学“滋味”说,并阐明求其“滋味”的方法和途径,凭此而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以致耐人玩味。这正是人们对诗歌文学的审美要求。

5.“模仿”说

“模仿说”是艺术起源理论之一,是最早的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艺术起源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赫拉克利特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柏拉图从理念说出发,认为艺术是神的模仿,“影子的影子”;亚里斯多德从现实的角度认识到文艺的模仿本质,文艺模仿的不是超验的神的真理,而是人类社会的行动,模仿也是人类和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它从模仿的对象、方式、手段三方面探讨文艺的模仿的本质,悲剧实质上也是一种模仿。

6.“莎士比亚化”

马克思于1859年提出的,在《致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是指追求现实主义的美学创作原则,描写历史的真实,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具体、性格复杂、情节生动曲折)。其普遍意义在于,要求文学艺术的创作从现实生活出发,借鉴莎士比亚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经验,力求描绘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做到情节丰富、生动。塑造鲜明突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具体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003】(30分)

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对现实主义艺术典型的要求,该用语见于恩格斯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典型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典型人物是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在典型环境中描写典型人物对刻画人物形象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形成的基础,典型人物对典型环境有反作用。离开了典型环境,就无从产生典型人物;而没有典型人物,也无所谓典型环境。

西方现代文学的一个流派。20世纪20~40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这个用语首先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流动的状态中,故称之为“意识之流”。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对“意识流”文学都有极大影响。“意识流”小说一反传统小说的写法,不靠作者从旁描述,而让作品人物直接表露思想意识。作品具有如下特点:故事情节一般不受因果关系或逻辑的制约,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起来,时空跳跃性很大;主观性较强,以人的意识特别是潜意识活动为描写中心。代表作家作品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等。

3.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文论中,很早就有从社会历史角度讨论文学的传统。孟子在《孟子.万章》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方法。就是要求读者把文学作品放到作家生活的环境中去,试图把握和重现作家的思想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作家的作品。司马迁在对屈原的评价中就用了这个方法。此外,中国古代文论还特别强调文学对社会道德、伦理建设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注重文学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和谐、社会的安定等。孔子就曾在《论语.阳货》中提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强调的就是诗歌的社会功能。

4.以意逆志

战国时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上》。“文”指文采,“辞”指言辞,“志”指作者的思想感情。“逆”作“领受”或“理解”讲。其意思是:评论作品不能昧于文采,也不能只从言辞的表面意义去理解,曲解其中心意旨,而应着眼于其整个内容,认真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此说反对断章取义,主观臆测,强调从作品实际出发,整体把握,全面评价,这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近人王国维则又把“以意逆志”与孟子提出的另一条重要批评原则和方法“知人论世”联系起来加以解释:“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5.模仿说

“模仿说”是艺术起源理论之一,是最早的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艺术起源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赫拉克利特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柏拉图从理念说出发,认为艺术是神的模仿,“影子的影子”;亚里斯多德从现实的角度认识到文艺的模仿本质,文艺模仿的不是超验的神的真理,而是人类社会的行动,模仿也是人类和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它从模仿的对象、方式、手段三方面探讨文艺的模仿的本质,悲剧实质上也是一种模仿。

6.文学语言的自指性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中有三种属性:自指性、曲指性、虚指性。自指性,或称文学自足性(self-referentiality)。所谓“文学性”并非一个自足的范畴,而始终与一些相关的对立范畴相参照而提出,比如文学/政治、文学/社会、文学/商业化等。如果缺乏一个参照对象或拟想的对立物,关于文学的讨论事实上很难展开。当“文学性”被作为问题提出的时候,往往是它感受到来自“非文学”的压力过于强大或它的自足性表现得过分明显的时候。同时这也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显示出文学的一种品性,即文学性并非文本自身的特性。

文学评论写法

文学评论写作 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精选优秀作文赏析

高一语文周练:考场优秀作文欣赏 (新课标一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了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考题解析】 XXXX年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是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这是一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彰显大语文教学理念、洋溢着强烈时代责任感。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考生来说,写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题目没有做要求可以自拟,可根据你的立意拟一个贴切的题目,也可以直接写“给XXX的一封信”。注意材料中特别提醒,写信人姓名为“明华”。 可以写给老陈,也就是材料中的父亲。从感情上来说女儿报警了,表面上看是大义灭亲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是对父亲换一种方式的关心。提醒父亲,注意行车安全,这既是对父亲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其他行人负责,是为了父亲和更多人的安全。所以写给父亲老陈的信,可以从责任这个角度来写。可以提醒父亲,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可以违反交通规则,不可以在开车的时候打电话。 可以写给小陈,也就是材料中的女儿。女儿举报父亲,对她这一行为,你有什么

专项训练名词性从句训练题含答案解析

专项训练名词性从句训练题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英语名词性从句 1._______ you don't like him is none of my business. A. What B. Who C. That D. Whether 【答案】 C 【解析】【分析】句意:你不喜欢他,跟我没有什么关系。you don't like him为主语从句,其内容已经是完整的,所以用that,且引导主语从句的that不能省略。 2.It was he said disappointed me. A. that; what B. what; that C. that; which D. which; that 【答案】 B 【解析】【分析】句意:正是他说的话让我很失望。这是一个强调句型,"it is/was that..."是固定搭配,"what he said"是被强调部分, 你可以发现去掉"it was that"后, 句子仍然完整。"what he said"做主语,主语从句中"said"缺宾语用what补足,故选B。 【点评】考查主语从句的强调形式。 3.______ makes the school proud is ______ more than 90% of the students have been admitted to universities. A. what; because B. that; because C. that; what D. what; that 【答案】 D 【解析】【分析】句意:让学校骄傲的是,超过90%的学生被重点大学所录取。第一空主语从句中缺少主语,指代事情,故用what;第二空为表语从句,且从句中不缺少成分,故填关系词that。故选D。 【点评】考查名词性从句,本题涉及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和that引导的表语从句。 4.______excited Jenny most was ______ she finally succeeded in ______seemed to be the most difficult exam to him. A. That; that; which B. What; that; what C. That; because; that D. What; because; which 【答案】 B 【解析】【分析】句意:珍妮最兴奋的是对他来说似乎是最困难的考试,她终于成功了。______excited Jenny most是主语从句,从句中缺少主语,因此用关系代词what ;_____ she finally succeeded in ...是表语从句,从句中不缺少成分,因此用引导词that;______seemed to be the most difficult exam to him.是宾语从句,从句中缺少主语,因此用关系代词what ,故选B。

名师教你怎么写文学评论

短有短的难处——评张慧敏短篇三题兼谈短篇艺术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第一次接见刘姥姥时,随口说出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叫作“大有大的难处”。彼时彼地的王熙凤口出此言,一方面当然带有几分“端架子”、“摆谱”的意思,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泄露了她在荣国府初掌家政企图励精图治而受到上下左右掣肘的难言之隐。不管怎样说,这句名言饱蕴了王熙凤一份治家理财的经验和智慧、一种为人处世的精明和练达,甚至还闪现出了某些朴素的辩证法眼光;而且,这句名言还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神奇魅力,它简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之间的鲜明反差形成了一种极大的弹性和张力,使它实际所可能包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特定语境所规定的治家之谈,它甚至可以成为“×有×的×处”的公式而随意套用——譬如,在我们即将展开的关于长篇和短篇等小说样式的讨论中,就可以很方便地这样做了。 我们先说“长有长的难处”。 是的,写好长篇确实不易。构架宏大与严谨、人物繁复与多样、主旨深厚与丰满、文气磅礴与连贯、才情充沛与丰瞻……任何一个作家要想得心应手地驾驭这些长篇的基本要求都不能不感到嘎嘎其难。也正因为其难,人们才往往把长篇小说的成就视为衡量一个作家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的文学整体水准的标尺。同样因为其难,人们也才常常告诫那些初学写作者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稀里糊涂地干长篇,而是要从短篇开始练笔,由短而长,先易后难。如此这般,语重心长。 一般说来,这种劝诫是正确的。尤其相比较长篇而言,短篇小说的确篇幅短小、人物单纯、结构简单,是比较易于学习和掌握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短有短的好处。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短篇小说好写,甚至仅仅把写作短篇看成是创作中、长篇的一个过渡、一个“练笔”阶段,从而忽略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要素,那就误会得比较严重了。我们既要看到“短有短的好处”,更要注意到“短有短的难处”。 短篇之难不见人言为时久矣。 短篇何难?首先,短篇小说是有崇高地位的,它和中篇、长篇三足鼎立共同支撑着小说的庞大家族,它决不是中、长篇的附庸或“副产品”。(有些人总喜欢把中、长篇的“边角料”处理成短篇,这种做法并不聪明。)文学大师中固然更多的是因其长篇而成名,但同样也有像梅里美、莫泊桑、契诃夫、茨威格、欧?亨利、都德、鲁迅等一批主要是因了短篇而奠定地位的小说大家。同样作为世界名著的一部短篇和一部长篇,其容量和分量当然是有大小与轻重的差异,但它们的艺术品位却无疑具有相同的高度。作为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我们只能说长、中、短篇小说各有价值、各有千秋、各有特点,要经营好其中任何一种都决非易事。换言之,也就叫作“各有各的难处”。 笼统地说,短篇小说难就难在一个“短”字。这似乎有了一点悖论的意味了:易也在短,难也在短。 是,也不是。这要分两层意思来讲。其一,对于一个作者尤其是一个初学者而言,短篇因为其短,它总是便于分析、便于揣摸、便于把握也便于临摹。一句话,学习创作从短篇“入门”易。其二,入得门来后,还想继续登堂入室,窥其堂奥,得其真谛,写出地道的短篇精品来,那就太不易了。因为其短,首先在篇幅上就有了一个严格的限制,正好比“戴着镣铐的跳舞”,你就不能像在长篇小说中那样纵情挥洒、天马行空了。而且,短篇的短又决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短小而

文学考研文学评论写作专题

关于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也是我当初自己头疼的东西,大家反映都较难。其实真的不一定是难,而是平常见得少,写得少,老师的指导也少,因此没有把握而已。我不指望自己能给大家多高深的指导,只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找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资料给大家看看,希望有所启发,定有不足,望见谅。 一、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学评论的两个标准即: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政治标准是为了解决文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艺术标准则是为了解决文学如何服务好的问题。这两个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文学艺术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文学评论的写法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2019-优秀排版赏析-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优秀排版赏析 篇一:优秀经典杂志排版欣赏 杂志以其精致的印刷及充满创意的版面设计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一本富有 创意的杂志设计作品,往往能在瞬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当然,话说会来,一 般杂志要想在众多同类中脱颖而出,除了内容上要与众不同之外,极具创意的 杂志排版是其关键的关键。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些杂志排版欣赏作 品吧,保你大开眼界 ! 杂志排版欣赏之杂志版面设计的要点: 从版面编排角度看,形式美法则是多方面的,可概括为七个方面加以探讨:统 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条理与反复、动感与静感、整体与局部。 1、杂志设计统一与变化 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我们在设计版面时应注意处理好统一与变化的比重 关系。统一是主导,变化是从属。统一强化了版面的整体感,多样变化突破了 版面的单调、死板。但过分地追求变化,则可能杂乱无章,失去整体感。统一 之美,是指版面构成中某种视觉元素占绝对优势的比重。如在线条方面,或以 直线为主,或以曲线为主;在编排走文上,或以单栏为主,或以变栏为主;在版 面色彩上,或以冷色调为主调,或以暖色调为主调;在情调方面,或以幽雅为主,或以强悍为主;在疏密方面,或以繁密为主,或以疏朗为主。如北京晚报繁密,中国青年报则疏朗。多样变化之美,是指版面构成中某种视觉元素占较小比重 的一种形态,多样变化可使版面生动活泼,丰富而有层次感。 2、插图设计表现将方案的内容、主题的表达或产品的重点以绘书的形式加以 表现,其目的在于图解内文、强调原安,且具有完整独立性的视觉化造形图安 均谓之插图。商业广告频繁的现代社会、插图几乎被应用于任何肯有广告性质 的印刷物中,因此插图的形式与内、技巧等也成为广告诉求效果的重点之一。 3、色彩的设计表现色彩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它具有喜怒哀乐的表情,有时会 便人心花怒放、有时欲使人惊心动魄,除了对视觉发生作用,色彩同时也影响 于感觉器官,便如黄色使人联想到酸,柔软的色彩是触觉,很香的色彩是嗅觉,

高考英语名词性从句知识点技巧及练习题

高考英语名词性从句知识点技巧及练习题 一、选择题 1.As John Lennon once said, life is ________ happens to you while you a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 A.Which B.that C.what D.where 2._______football is such a simple game to play is perhaps the basis of its popularity. A.What B.Whether C.That D.Which 3.Mr, Smith, manager of the department, decided to assign the important task to _________had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whatever B.whichever C.whoever D.whomever 4.Andrew is such a rebellious person that he often offends against _______ others consider accepted rules. A.that B.what C.which D.whether 5.I want to know _______. A.what matter it is B.what’s the matter C.what the matter is D.the matter is what 6.Anyone who wants to can call any timepiece a clock, but technically speaking, only _________ ones ring out the time actually deserve the name. A.whatever B.whenever C.whichever D.wherever 7.They didn't discover until they happened to enter the back room _________ someone had stolen the priceless painting. A.that B.what C.which D.when 8.His mother did _______ she could ______ the boy. A.what help B.that help C.what to help D.that to help 9.— Would you please tell us the prospect of fighting against COVID-19? —We are sure to win the battle, but ______ it’ll be over soon I’m not s ure at the moment. A.whether B.that C.if D.when 10.Education is ______________ survives when knowledge taught in class has been forgotten. A.how B.who C.what D.which 11.—The hillside village remains primitive and unspoiled. —That explains ______ people desire to explore such a remote place. A.how B.where C.when D.why 12.We must be in a place of peace and faith, so internal conflict and disbelief do not hold back ________ it is possible for us to achieve. A.how B.what C.why D.where 13.—What’s your understand ing of success,Robert? —In my view,success is________preparation and chances meet. A.how B.why C.what D.where 14.The weather is fine. I’m sure ________ we can go camping this afternoon. A.why B.what C.that D.if

优秀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赏析800字

优秀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赏析800字 导读:本文优秀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赏析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书生】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读书者可称书生,而凡世间之人,或多或寡,必读此三书,故世间之人皆为书生也。 有字之书,文章着述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录。往圣先贤着经典,而后人传习之;诗仙词圣书佳句,而后人吟咏之。有字之书,乃作文章者之见闻经历、所思所想,付诸于文。孔夫子所着之《春秋》,太史公所着之《史记》,皆属有字之书也。李太白狂歌之《将进酒》,杜子美哀叹之《石壕吏》,亦属有字之书也。以文章传道义,以诗篇记良辰,此有字书之真谛也。 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无字之书亦是平日生活,秋风卷屋,五斗折腰,利锁名缰,虚苦劳神。于困顿失意之时,读泪湿汗浸之书。披荆斩棘,最重之书乃人生。 心灵之书,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观宇宙,观宇宙亦是观心。陆九渊曾言: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灵之书包罗万象,可绝非万象本身也。康德、柏拉图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而其着述非心灵之书,故此书无法外借也。心灵之书乃思想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 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学者以无字之书习有字之书,行者以无字之书证心灵之书;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哲人以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此三书连环相扣,缺一不可。书生在世,读尽经典,而读此三书断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辅相成。 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儡木偶。幸上苍非悭吝之辈,播此三书于人间。是故世人尽能读此三书,行此三书,传此三书。 故世人皆能成书生也。 【篇二:良性循环】读罢“船主与漆工”,深深地触动起我埋藏已久的心扉。 其实,我们不需要什么大道理,也不需要宏言阔论,只要我们用心地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多一份宽容,多一些微笑,每一次小小的举手之劳,就能换来知恩图报的良性循环! 某一天炎热的周未下午,闲来无事,我与几个朋友开车在街道上游荡。在某条街道,我下车买几瓶矿泉水,掏钱时,一张50元的纸币不小心掉了下来,不远处的朋友大声地提醒我,而我没意识地神态也误导了他,但事实上我并不知道他在叫什么。

名词性从句知识点梳理及经典练习(超详细)(word)

名词性从句知识点梳理及经典练习(超详细)(word) 一、名词性从句 1._____Macao has achieved shows _____"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inciple is the best solution to the Macao and Hongkong question, left by history. A. That; what B. What; that C. What; what D. That; that 【答案】 B 【解析】【分析】句意:澳门取得的成就表明,“一国两制”原则是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澳门和香港问题的最好办法。分析句子可知,_____Macao has achieved为主语从句,从句中achieve缺少宾语,所以第一个空用what来充当宾语。再分析句子可知,shows后接宾语从句,从句句意和结构完成,所以第二个空应填连接词that。故选B。 【点评】考查名词性从句,本题涉及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和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2.________ the weather will not clear up until next week is bad news for us. A. As B. If C. Whether D. That 【答案】 D 【解析】【分析】考查主语从句。句意:直到下周天气才放晴,这对我们来说是坏消息。此处是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that无实义,只其引导作用,故答案为D。 【点评】主语从句属于名词性从句,在名词性从句中,that无实义,只起连接作用,不做句子成分;if/whether起连接作用,不做句子成分,有实义“是否”。做题时注意看从句是否少成分。 3.______ amazed the NBA world is ______ Kobe Bryant scored 81 points just in one game. A. That, what B. What, that C. That, that D. What, what 【答案】 B 【解析】【分析】句意:使NBA世界惊讶的是Kobe Bryant在一场比赛中得了81分。根据句意可知,句子主语是一个主语从句,引导词即起引导作用又要做从句的一个成分,所以第一空填What;第二空是that引导的表语从句,只起引导作用,故选B。 【点评】考查名词性从句,本题涉及关系代词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和表语从句的应用。 4.______ is our belief that improvements in health care will lead to a stronger, more prosperous economy. A. Which B. What C. It D. As 【答案】 C 【解析】【分析】句意:医疗保健的进步将促进一个更强大、更繁荣的经济,这是我们的信念。that引导的是主语从句,故空格处应该用it作形式主语,代替真正的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故答案选C。 【点评】考查it的用法,以及主语从句的应用。 5.They lost their way in the forest, and ________ made matters worse was that night began to

新闻评论优秀作品赏析

新闻评论优秀作品赏析 作者:丁刚来源:人民网人民时评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爱国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信念。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面对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用一定形式来做出理性的表达是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最近, 日本右翼势力再次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激起了曾深受战争戕害的亚洲和 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连日来,针对日本政府纵容右翼分子,伤害中国人民感情 的作法,中国民众表达了强烈不满,展现了爱国主义热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日本右翼还有如此劣行,是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原因的。它既与日本对战争缺乏深刻反思有关,也与亚洲地缘政治格局近年来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快速发展有关,而美国的亚洲战略又一直影响着日 本对待历史、对待中国的态度。这些不同层次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日本出现了 右倾化的思潮。在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遭受严重伤害之际,我们理应表达自己的 义愤。但是,仅仅表达义愤是不够的。采取一些有违法制的过激行动也无助于问 题的解决。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国既要有热情的表达,更要能够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在表达义愤的时候,难免有一些过激的言词,但义愤的宣泄不应超越法律,非理性的无序举动不仅无助于揭露日 本右翼的真实面目,反而会授人以柄,给右翼分子攻击中国、欺骗日本民众增加 口实,甚至伤害一些真心与中国友好的朋友。 我们应当看到,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也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的。改变这一基础,既要有义愤和激情,更需要智慧与自信,做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当年犹太人为揭露德国纳粹的罪恶,为了让世界人民认识到纳粹的危害,扎扎实 实地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他们通过深入揭露德国纳粹反人类罪行,通过对战犯 坚持不懈的追查,让纳粹分子在国际上成为丧家之犬。二战的反思能够渗透到德 国和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与犹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今,“奥斯威辛”早 就超越了地名的含义,这个建有毒气室的集中营已经成为20世纪种族灭绝主义 的象征。在历史学、哲学、神学、文学等诸多人文学科中,它不仅是一个学术名 词,更意味着人类对历史苦难和人性的重新认识。而在战后这些学科的发展中,

文学评论经典范文————永远的蝴蝶

无尽的伤痛,永远的牵念 作者:孙新峰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随着电视剧《梅花三弄》和《大话西游》 的播出和风行,这句歌词曾经打动了多少痴男信女的心,促使他们前赴后继,品情尝情, 演绎出 多少让人唏嘘的情爱之颂歌?“情”这个字眼的确是既迷人又磨人。《永远的蝴蝶》也是这样,作者用画布般的文笔,浓墨重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间至爱至情的梦幻之境,让人读 后心情久久不能轻松。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写的一篇微型小说。 仅有524字。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在一个雨天,“我”的恋人樱子自愿帮“我”到 马路对面去寄信。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年轻的生命消失 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 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原因就在于作品巧妙而高超的表现艺 术。正因 为作家善于谋篇布局,匠心独运,作品才有了很强的感染力。其实,本文的情节完全可以概括为:未婚妻樱子寄信时不幸出车祸身亡。即文章由一个动作——樱子寄信和一个反动 作 ——被车撞死来组织文章,将环境、人物、情节缀连了起来。小说的线索很清晰,一封 信、 一场雨、一个寄信的动作、“我”的内心情感的变化等贯穿全篇,读起来丝毫没有阻和隔的感觉。众所周知,微型小说是一种篇幅短小、情节单一、结构完整、讲求寓意的小说品 种。 也被称为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袖珍小说。《永远的蝴蝶》故事情节虽简单,但给人 的 思想、情感带来的审美冲撞却是巨大的,让人回味无穷。与那些充满着政治烟火味的小说 不 同,本篇小说没有反映深刻的现实问题,它宣泄的只是个人的小情感,也就是男主人公那种失去恋人后的悲痛、悔恨、自责、惋惜、眷恋等种种情感浸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使小 说景 中有情,事中有情,像一团烟雾笼罩在文章中,使小说整体意境营造上显示出氤氲之 美。 《永远的蝴蝶》一文的景物描写并不多,但是它却具有非常丰富的意蕴,为人物活动提 供了一个极富于诗意的活动场景。主要采用了第一人称主人公视角的叙事方 式,使文章具有 浓厚的抒情色彩。富有意味的景物描写和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使小说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股 悲情,具有一种清新别致之美。作者着重抒写了“我”在雨中目睹车祸时的心理感 受。樱子 的死是那样突然,下月的喜庆婚礼变为泡影。面对惨剧,“我”心如刀绞。虽是春天, 却分 明感受到了深秋的凄冷。好像世间的一切都为之停转静默了。而且,这种第一人称叙事还和 “雨”这个大环境融合在一起。“我”所有的感受都是在客观的雨中发 生,这就为主客观相 融合传情写意创造了条件。这里的“雨”不只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 境,更重要的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观照和再现。如文章开头写道:“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寥寥 几笔就营造了一种愁苦的氛围,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伤感的基调,并暗示了后面的不幸。读者完全可以感觉到,作者笔下的“雨”没有杜甫笔下“润物细无声”的可人和亮度,有的只是李后主笔下的灰暗和凄迷。它是自然的春雨,如“那时候刚好下着雨”;它又是灾难和不

20XX【初中英语】名词性从句-知识点归纳与练习含答案解析

必备英语【初中英语】名词性从句-知识点归纳与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英语名词性从句 1.____ made me more unhappy was ___ the boy asked my friend to be his girlfriend and she agreed. A. What; that B. That ; that C. What; whether D. It; that 【答案】 A 【解析】【分析】句意:让我更不高兴的是那个男孩要求我的朋友做他的女友,她同意了。第一空填what,它一方面在句子中引导主语从句,另一方面又在主语从句中作主语;第二空用that引导表语从句且从句中不缺成分,表示对前面情况的说明。故选A。 【点评】考查了名词性从句,本题涉及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以及that引导的表语从句。 2.It was he said disappointed me. A. that; what B. what; that C. that; which D. which; that 【答案】 B 【解析】【分析】句意:正是他说的话让我很失望。这是一个强调句型,"it is/was that..."是固定搭配,"what he said"是被强调部分, 你可以发现去掉"it was that"后, 句子仍然完整。"what he said"做主语,主语从句中"said"缺宾语用what补足,故选B。 【点评】考查主语从句的强调形式。 3._______is known to us all is that Johnson broke his promise ______ he would come to help me as soon as possible. A. It; that B. What; that C. As; which D. What; which 【答案】 B 【解析】【分析】句意:我们都知道,Johnson违背了他会尽快来帮助我的诺言。分析句子结构可知,第一空为主语从句,从句中缺少主语,所以用what,第二空为同位语从句,从句结构完整,所以用that解释promise的内容,故选B。 【点评】考查名词性从句,本题涉及主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 4.________ manners are very important in every country is known to all,but the trouble is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________ good manners are. A. That; what B. That; that C. What; that D. What; what 【答案】 A 【解析】【分析】句意:众说周知,礼貌在每一个国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麻烦是,不同的国家对于什么是良好的礼貌有着不同的认识。逗号前有两个谓语动词,一个是are,一个是is known,故是两句话,需填连词连接这两句话,根据句意可知,前面是主语从句,故填that,此处的that,只起连接作用不作任何成分。about是介词,其后是个句子

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文学评论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文学理论来批评鉴赏文学作品。那么除了要求写作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文学理论。 具体的操作来说: 1.可以先看一些关于文学批评方法系统讲解的专著,在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批评方法,如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这本书比较好的就是会结合案例来讲批评方法;还有王一川的《文学批评方法教程》,这本书比较好的就是涉及了中国现代的批评方法,像王国维的意境说等。 前一本更适合外国文学,因为里面涉及的作品大多数是外国文学作品,后一本更适合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不过两本都对于掌握批评方法是有帮助的,属于入门级别吧。 2.去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章,关键词输入某种批评方法就行。搜文章的目的在于学会运用批评方法,看看别人是怎么运用方法来评论具体的作品的。我当时考研就是这么做的。 3.有一本叫做《文学评论》的期刊,是中文里比较顶级的期刊了,学术性很强,也可以适当读一读。 如果是深入研究文学评论,建议从文学批评方法开始;如果是浅尝辄止,搜一些具体的文章就够了。

评论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和能力考查。它往往在初试或复试中独立构成考试科目,或者在一科目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分值。评论写作往往要求学生对文章有着敏锐的发现力与感悟力、有着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题提供的原文往往短小精湛,内涵要么蕴藉丰富,要么尖锐深刻。对于前者,考生可从中引发多种论题,可从不同的阐释角度切入文章;后者则论题较为单一,但需要特殊的阐释角度(如女性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若没有特殊理论的支撑则无法阐释作品。要写好评论文,需要平时大量的阅读,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夫。此外,在备考阶段,有意识地进行专项训练也是很有帮助的。

名词性从句知识点总结1

名词性从句知识点总结1 一、名词性从句 1._______ caused the accident has not been found out yet. A. What B. Which C. The thing D. That 【答案】 A 【解析】【分析】句意:造成事故的原因还没有查明。此处为主语从句,从句中缺少主语,应该用what引导,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主语从句。以及what的含义。 2.While some behaviors may seem strange to you, remember you consider normal probably seems just as unusual to others. A. it; that B. what; that C. that; what D. which; that 【答案】 C 【解析】【分析】句意:虽然有些行为对你来说可能很奇怪,但请记住,你认为正常的行为对别人来说可能也不寻常。第一空为宾语从句,从句结构完整用that起连接作用,第二空为主语从句,从句中consider缺少宾语,应该用what,故选C。 【点评】考查名词性从句,本题涉及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和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 3.It has been pointed out ________ plays a vital role in driving away one's anxiety is one's sweet childhood memories. A. what that B. which C. that D. that what 【答案】 D 【解析】【分析】句意:有人指出,驱除焦虑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童年美好的回忆。本句时一个主语从句,it作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为that what plays a vital role in driving away one's anxiety is one's sweet childhood memories.,主语从句中又有一个主语从句,且此主语从句中缺少主语,所以用what引导。故选D。 【点评】考查名词性从句,本题涉及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 4. is even more important is the earth cooled down, water began to appear on its surface. A. When; that; when B. What; whether; as C. What; that; as D. lt; whether; as 【答案】 C 【解析】【分析】这题考查从句的用法,第一空填what引导主语从句,在主语从句中what做主语,第二空填that引导表语从句,在表语从句中,as是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句意是:甚至更重要的是:随着地球的冷却,水开始出现在表面。选C。 5._______ are playing an important part is well known to us all.

文学评论_《活着》

浅谈《活着》的叙事艺术 《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象。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这可以看作是福贵对生命的尊重,但小说并不仅仅想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悲悯,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小说中“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话还得说回来,你(指牛)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这里,福贵把他自己的生命投射到老牛身上,通过老牛追忆亲人缅怀生命,老牛成了晚年的福贵,晚年的福贵成了默默承受孤独终老命运的老牛。活着的意义在福贵与老牛生命的相互指涉中凸现出来,老牛成为小说的点睛意象,从整体上完成了小说的隐喻功能。 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故事。《活着》一书可以分为两个叙述视角层。第一层中的“我”是去民间采集歌谣的采风人,也就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第二层中的“我”即福贵,在这里福贵以主人公和自己故事叙述者的双重身份,感慨万千地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苦难和幸福。在第一视角层中,作为主人公的采风人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而这种关系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由来,使得小说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在第二视角层中,作为故事叙述者的福贵同时也是故事的主人公,面对一次次亲人的离去,福贵的叙述里充满了安详与从容。这种视角模式的运用很容易就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好像我们就坐在他们的面前,听他们娓娓的道来。例如“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读者被引入到当时“我”听故事时的内心感受,同叙述者一起感受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叙事循环是指小说的叙事序列呈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封闭结构。小说起笔是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开始的,结尾又以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结束,这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