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概论资料复习1

文学概论资料复习1

文学概论资料复习1
文学概论资料复习1

第一编导论

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世界(文学本质论、文学发展论),作家(文学创作论)、作品(作品构成论),、读者(文学接受论)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来源:西方古典美学,尤其是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学说时继承与超越的直接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

第二编文学活动

1.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集中地表现在:人类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产生的前提。第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第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合目的性{内在尺度}、合规律性{外在尺度})第三,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2.文学活动的地位: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分别以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非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两个方面来解释。

3文学活动的构成:(1.)世界:a.艺术模仿论: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柏拉图(否定性):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理念)世界、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艺术。艺术与理式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肯定性):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理论例证: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序言》、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需要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社会,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艺术模仿论之中国,观物取象说。

b.艺术表现论:(2)作者: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

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者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文学思想产生较晚。其真正的产生应归因于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1.文学本质的问题:在文学本质论上凸出作者的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应,表现论则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3.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需要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3)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与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文学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的本质所在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内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文学作品构成诗的内容的逻辑陈述肌质作品的个别细节,是诗的本质和精华,是文学的魅力所在。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把个别作品看成文学的表述,把文学系统看做语言,试图抽取出一种具有普遍性功能的文学语法。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4).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者创作出来的文学本文,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姚斯伊瑟尔

姚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

尹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需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辨析题:辨析1.科幻小说和神仙鬼怪小说所描写的世界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所以它们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

辨析2.作品的形式是完全独立的。

辨析3.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不等于现实中的纯粹个人情感。

辨析4.作品的意义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4.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A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提出:接触律与相似律。“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模仿某物并达到某种结果,可以使被模仿的事物达到预想中的变化。“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操纵某物可对接触过该物的人施与影响。宗教发生说:评价:文明时代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实用目的的精神,这一点与宗教精神却又共同之处,但他却不能完全将文学与它联系到一起。文学活动是从人类的超自然的宗教活动中产生的。代表人物:赫尔德,格罗塞。康德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自由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游戏活动。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文学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和对闲适生活的需要,人将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

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最早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

评价: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

劳动发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B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文学称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恩格斯。

①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②.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③.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④.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5.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发展的原因、时间。

文学的文化含义(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西方十八世纪前,中国魏晋前(3-6世纪)中国文学审美属性的独立在魏晋时期

文学的审美含义:(狭义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这种狭义文学与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和电影一起被称为“美的艺术”。

中国魏晋时期开始,宋文帝建立四学正正式脱离,西方16到18世纪,1747年,查理斯巴托其中美的艺术提出美的艺术才是文学。文学的审美含义脱颖而出。文学的通行含义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交相互渗,双重缠绕(1)目的:无功利性与功利性互渗(2)方式:形象性与理性互渗(3)态度:情感性与认识性互渗。

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是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有某种功利性。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审美地掌握世界)。第二,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文学语言与话语的区别:“语言”:指社会集团的语言规则系统“言语”:指个人的具体语言行为。“话语”:既强调文学语言行为的个人性,又认为这种个人性根本上是受制于社会性的,是在个人性中渗透着社会性。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

话语五要素:①说话人,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②受话人,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③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④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⑤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话语蕴藉有两种情形:含蓄(小中蓄大)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一中生多)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则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空间,令读者回味无穷。

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审美特征:第一、内指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话语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第二、音乐性。是指文学话语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第三、陌生化。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话语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第三编文学创造

1.文学创造客体: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客体即自然(认为文学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最初确立这种观点的是古希腊人,集中表现在“艺术模仿自然”的艺术观中。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在中国主要体现在《易经》),客体即情感(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认为艺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中国古代文论:“诗言志”、“诗缘情”),客体即原始意向(从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始意向”即集体无意识。),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2.文学创造客体的特殊性: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主体即“模仿者”,古希腊到十七世纪——强调世界的作用。主体即“创造者”。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强调作者的作用。。主体即“旁观者”主体即“移情者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客体的“主体化”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主体的“客体化”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3.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最初的构思往往得之于客观事物的触发。

4.创作动机:美学动机、社会政治动机、心理动机、对象刺激动机、经济动机。

5.情绪记忆:艺术家在对外部世界材料的积聚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时获得这一材料时的情绪、心境、情感存储下来了。这种存储,在文艺心理学上成为“情绪记忆”。

6.想象与联想:想象有三种形态:一是再现想象,指在内心复现外部事物或现象的过程“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二是比拟想象,指将某种难以言状的东西形象化的过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三是虚构想象,指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无物想成有物、或常物想成异物的过程. “白发三千丈”、“孙悟空”。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想象之一种。联想有三种形态:一是接近联想,这是将两种以上在时空上接近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二是类似联想,这是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是对比联想,这是把两种以上可以比照又有关系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7.灵感与直觉:含义:灵感是艺术构思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特点:突发性,创新性、亢奋性。来源:长期艰苦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是灵感产生的根源。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心理现象。

直觉与灵感的不同:第一,灵感是长久思索和艰苦劳动之后的的成果,而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的突兀判断;第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而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第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而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综合含义: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能体现自己意志的完整的而又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特点: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话语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把构思中已基本成熟的形象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作品的内在逻辑与意图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其具体情形有两种:第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第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8.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与生活真实不同,内蕴的真实(合情合理),假定的真实(假定性情境);与科学真实不同,主观的真实,诗艺性。艺术真实的含义:在作家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概括:含义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艺术概括的意义:艺术概括是创造艺术真实的基本手段和途径。

艺术概括的规定:从个别到一般,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诗意的裁判”内涵:善与美的统一,对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

要求:情感与善的价值追求,高尚的品格,利他的取向,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诚挚的情态,艺术的呈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表现艺术内容,并随着艺术内容的发展而发展。重视形式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形式可以反作用于艺术内容,既可以有助于艺术内容的完美展示,也可以阻碍艺术内容的充分表现。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第四编文学作品

1.文学的三种类型:一、现实型文学:写实、再现客观现实二、理想型文学:抒情、表现主观理想三、象征型文学:暗示、寄寓审美意蕴

2.理想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的区别:内容上:现实型立足现实、突出再现性,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理想型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创造理想世界。手法上:写实——以描写见长抒情——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等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上:平凡而普通的人,理想的英雄、美女形象。

3.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前者意义在形象本身,后者意义超越了形象本身;前者直接反应现实,直接抒发感情,后者不直接描述思想感情。

4.文学作品的题材分类:二分法:韵文(“文”)和散文(“笔”),三分法:叙事类:叙事诗、散文、小说、寓言故事;抒情类:抒情诗、抒情散文;戏剧类:悲、喜、正剧,话剧、歌舞剧、戏曲。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5.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言(基础)象(中介)意(最高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内指性(艺术真实)心里蕴含性(带作者的主管情感)阻拒性(陌生化)

文学形象层面:典型、意象、意境(艺术至境)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典型、意象、意境

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6.典型论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以前为类型说主导阶段,强调普遍性和类型性(代表人物:贺拉斯、布瓦洛)第二阶段:18世纪以后为个性典型说主导阶段,由重视共性转变为重视个性(代表人物: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第三阶段:19世纪80年代末为典型论成熟阶段。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

典型的含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环境是指充分的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小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互动作用:(1)典型环境决定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2)典型人物反作用于典型环境,即典型人物性格的发展反过来影响或推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2、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1)典型环境是人物赖以生存的基础。(2)人物是环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中心。7.意境的形成及界定:(一)萌发期:先秦至魏晋1、《庄子》:较早的使用了虚化的“境”的概念“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庄子·齐物论》)2、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说他们的诗“境玄意淡”,并提出“文外之重旨”、“余味曲包”等重要问题。(二)奠

基期:唐代1、最早使用“意境”一词的是王昌龄,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提出“景与意相兼始好”的命题。

2、诗僧皎然提出“诗情缘境发”,将“取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3、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说”

4、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三)发展期:宋代

1、梅尧臣谈到了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2、范温提出了“韵”的美学定义

3、严羽提出“水月镜花论”推动意境说到一个新的高峰(四)总结期:明清1、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说2、王国维的“境界”说(集大成者)(1)他把意境(境界)作为评词的最高标准(2)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3)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8.意境的含义: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的特征:(一)情景交融——形象特征1、景中藏情式2、情中见景式3、情景并茂式(二)虚实相生——结构特征(三)韵味无穷——审美特征。意境的分类: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1、“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2、“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中而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9.虚境与实境的关系:(1)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2)尽管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但是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没有实境,虚境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可能。

10.意象的含义:“意”指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象”指客体映入主体内心的物象;“意象”,就是情意与物象两相契合的艺术创造;“意”、“象”融合形成的文学基本单元。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哲理性:本质特征,象征性:表现特征,荒诞性:形象特征。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形象特征,求解性和多义性:鉴赏特征。

审美意象的分类: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将审美意象分为两类1、寓言式意象:通过故事直示哲理或观念。2、符号式意象:非情节性的整体性意象或单个意象。※符号式意象又可分为两种类型:抽象型: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具象型:由自然物的变形、夸张或拼接组合而成

11.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多数是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象重哲理的表述,意境重情韵的发挥。意象重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而意境重形象的感悟与联想。

12.叙事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罗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后,出现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逐渐酝酿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就被称作“叙事学”。叙事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story) :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2、叙述话语(text) :即叙事作品中讲故事的语句;3、叙述动作(narrative):即叙述本身,叙述人怎么说,谁在说,以什么方式说等。叙述内容三方面:

一、故事二、结构三、行动事件作用的两大类别:①推动情节,使故事具有连续性;

(张生去见杜确)②塑造形象——使故事具有生动性。(张生于访友途中渡河,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13.核心单位和辅助单位:核心单位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辅助单位只是在两个必要环节之间的过渡,并不能改变故事进程,只是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伸展。辅助性的事件不断地触发故事的张力,不断地揭示已经发生的事件同将要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了阅读中的期待心理,故事才因此而产生了吸引力。

借住厢房、隔墙酬韵、闹道场、兵围普救寺、张生相思成病、进京赶考。

14.情节的两个要求:(二)情节: 1.按因果关系组织的一系列事件;2、情节要有冲。。

人物: 1、故事中的第一位要素2、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推动故事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方面的意义构成了故事中人物的二重性:从推动故事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格雷马斯称之为“行动素”(也称为“行动元”) ①“行动元”功能:推动情节发展;行动的目的,意义与基本方法(情节的动因:“做什么”)

;从构造形象的意义上讲,人物是性格(也称为“角色”)②“角色”功能:显现性格特征。(形象的基础:“怎么做”)一个行动元却可能由几个角色来担任。一个角色也可能成为几个行动元。

15.内部结构的两个向度:(1)历时性向度: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表层结构)经典叙事结构:平衡——打破平衡——追求平衡——结果(新的平衡)(2)共时性向度:叙述内容在叙述背后的内在的文化背景关系。(深层结构)

16.行动的逻辑研究:布雷蒙德: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复合序列:首尾接续中间包含左右并联。

17.叙述时间:(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①文本时间: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是阅读作品文本所需要的时间;

②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自然时间关系。

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是不同的时间概念。前者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作品世界的时间关系。后者是与叙述行为直接相关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时间关系。文本时间的长度与故事时间的长度无关,是由叙述语言的长短决定的。叙述的语言越多,文本时间就越长,叙述的语言越少,文本时间就越短。

18.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时序和频率1、时距,又称叙述的步速,即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长度互相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1)匀速。文本时间几乎等于故事时间。作用:直接陈述故事内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2)概略。文本时间小于故事时间长度。叙述步速是加速状态。常用于交待不重要的事件过程。作用:一般用于交代一些不很重要的事件过程,串联前后情节,构成故事背景。(3)省略。即对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时间不加叙述就跳过去。文本时间为零,可以说叙述的步速无穷大。A、明确省略,说明省略的时间B、暗含省略

作用:对与故事无关的情节直接跳过,使故事紧凑简洁。(4)减缓。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减速状态。比场景叙述增添许多细节方面的内容,叙述语言加长。作用:使关键细节得以充分显示,形成细腻而深入的效果。(5)停顿。故事时间长度为零,叙述文本时间大于零。无论叙述进行多久,故事时间没有变化。作用:停顿造成整个故事进展速度的放慢,可以使读者从关心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转向关心故事的具体情境。

2.时序,是故事时间中时间接续的前后关系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所形成的关系。:顺时序;逆时序: 倒叙、插叙。

3.频率,是文本中的特定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的重复关系。作用:凸显意义,强调节奏。

19.叙述视角:1、零聚焦叙述。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优缺点:零聚焦可以比较简略清楚的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但容易剥夺读者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2、内聚焦叙述。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优缺点:内聚焦能缩短叙事者与读者的距离,因而带来真实感。缺点是只能写入观察者视野的事情,对未见的只能靠推测、判断。3、外聚焦叙述。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知道的还要少。也常用第三人称叙述。优缺点:外聚焦的优点是强烈的现场感,缺点是受视野限制,许多内容叙述不到,且难以洞悉人物的心理活动。仅在短篇小说中完整采用。

内聚焦和外聚焦经常用于渲染气氛,制造悬念等。

20.叙述动作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故事的叙述者和接受者。

叙述动作的完成共有6个参与者: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接受者→隐含的读者→真实的读者。21.叙述声音:叙述声音是指那种能体现叙述者的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

(一)显在叙述者: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二)隐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最典型的例子是剧本。隐在叙述者中还有一种,是处于显在叙述者与完全不露面的隐在叙述者之间的状态。这种隐在叙述者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但并不直接显现,读者只能间接地感受到叙述者声音的存在。

22.复调式叙述:复调式叙述是指在同一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借用音乐术语称之为“复调式叙述”。作用:在矛盾对立中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较强的感染力。

23.抒情性作品的结构要素:声音、情感经验、画面。在作品中的具体作用:押韵的作用:产生延绵回复的感受。平仄的作用:避免音韵单调,增强情感

抒情角色: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一)第一人称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可直接勾勒隐含作者形象,风格率直,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

(二)代言的抒情方式:多出现在戏曲歌词、新闻报道中,具有双重性(外抒情层和内抒情层),可以产生较丰富的意义。

23.文学风格:理解: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扬雄:《法言·问神》“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各师成性,其异如面”。——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布封:风格却是人的本身。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

文学风格的含义: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作家的创作个性(1):生活经历(2)人生观和世界观(3)艺术修养(4)个性气质。

作家创作个性与风格关系1.创作个性小于风格,创作个性制约和影响着风格的形成;作家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2.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还会受到题材主题、体裁,时代,地域等的影响

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言语组织是表现风格的第一要素:格调、色彩、气势、结构。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趋于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

风格的分类:简分法:刚柔,虚实,奇正。繁分法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

文学风格的特点:(一)风格的同一性与多样性(同一时代或民族).

多样化: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是一个时代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

同一性:时代的烙印,规范语体。

(二)风格的稳定性与变迁性(同一作家)。

稳定性: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形成不同的风格,但是从总体上看,必然会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基本风格

变迁性:风格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作家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作家社会地位、生活阅历、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他的创作个性也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相应地,其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重大的转折和嬗变。298页书。

24.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的关系: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必备条件与初级状态,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现实延伸与高级状态。文学消费包括但是并不等于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最终完成与价值实现。

25.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和尹瑟尔提出的。

26.期待视野的含义: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由德国的姚斯提出。

27.期待视野的层次:意蕴层次(作品意义期待)、形象期待(作品内容、叙述层期待)、文体期待(作品表层期待)。

28.三种接受心境:欣悦、抑郁、虚静。

29.隐含读者的提出者:尹瑟尔。召唤结构也是由他首先提出来的。

30.兴味: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31.误解的两种形式:正误和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读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32.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逆向遇挫:读者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心悦。(富有艺术魅力—)

①获得超越期待视野的新奇艺术空间;

②因扩充和丰富期待视野而满足。

33.文学接受的高潮: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34.共鸣的含义: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以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的状态。

35.共鸣产生的条件(原因):作品的魅力、与读者感情的相通(思想观念的相通、情感经验的相似、意志愿望的相近)

36.净化最早的提出者:亚里士多德。

37.领悟是文学接受的最高境界。

38.余味的作用:文本直接产生社会效应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判断文本价值的重要尺度。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内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姚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概论复习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 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4.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认为文学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6.文学理论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 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第二章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1.马克思建立“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 2.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3.艺术生产论: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揭示文学发展的奥秘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5.艺术交往伦: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2.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 第三章 1.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 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1.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2.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3.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4.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5.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4.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堆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伦、再现论由此而来 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 5.《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纸质所职业,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作者做了谱系学的研究 6.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概念 兰塞姆创造术语:文学本体论 7.弗雷泽:《金枝》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所谓文艺学,是对研究文学的各门学科的总称,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二个分支。 2、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文学本质论、作品构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以生发展论。 3、文学理论研究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包括四要素:宇宙、作者、作品、读者。 4、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5、文学的本呈是它的审美性。审美:将文学与宗教、道德、哲学区别开来。因此,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6、审美性的具体表现在:1)形象性:文学是以诗意、感性的形式来把握世界,这种诗意、感性的把握世界的形式,也就是艺术形象。文学中的世界总是具体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学形象并不限于视觉方面,它诉诸于整个感官的心灵;2)情感性:首先,从创作过程来看,情感是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其次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都离不开情感;再次,从艺术接受来看,艺术效果的产生是通过情感的感染作用来实现的;3)虚拟性:首先,语言表现的并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形态;其次,即使是这表现形态,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必然有所变动。 7、艺术分类主要有:1)以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想象艺术;2)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3)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为标准分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以艺术构成形象的手段和使用的材料为标准,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 8、语言艺术是把以语言为材料构建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其特点:1)形象的间接性:第一层含义是把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不能由人的感官直接接受到,第二层含义是指形象的模糊性与多义性。文学形象并不是一种精确的和定型的形象,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另外每个人看到的文学形象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间的限制。语言是心灵的表现。人的心灵的领域是极其广阔的,因而,语言活动的领域也是极其宽广的,另一方面,语言是一种人为的,它一般都能够加以表现;3)长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语言作用于人的心灵,特别适用于表现缺乏感官直接性的人的内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文学概论复习纲要

文学概论复习纲要 名词解释 1、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3、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地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4、流派风格:所谓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7、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8、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追求理论著作的可读性和趣

味性。 9、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10、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它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11、共鸣:共鸣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12、净化: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13、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4、文学批评的标准:所谓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或准绳。 15、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简答题 1、文学形象有什么特征? 答:文学形象有如下基本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2、叙事的构成有哪些?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2、唐代继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又把有关“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4、依据戏剧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与美学风格,可将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三类。 5、人物就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6、“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与游戏活动,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就是席勒与斯宾塞。 7、魏晋南北朝被认为就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8、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 9、文学文本由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与文学意蕴层面等三个层面组成。 10、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就是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与亚里士多德等。 11、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阶段、构思阶段与物化阶段。 12、文学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混沌、模糊、多义的特点。 13、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思维与仪式活动之中。 1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就是世界、作品、艺术家与欣赏者。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劳动。 16、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就是王国维。 17、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就是魏晋时代。 18、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就是象征主义。 19、小说起源于神话,就是因为小说从神话中继承了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即叙事性与虚构性。 20、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以抒情文学为主导。 21、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就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t试卷(精品)

文学概论(一) 总分:99 一、单选题(共19题,共19分) 1、文学文本的文法层面的构成要素有()(1分) A:语法、逻辑、修辞 B:声调、语调、情调 C:词法、句法、篇法 D:字法、词法、句法 2、“意象”的源头可上溯到()(1分) A:《周易?系辞》 B:《庄子》 C:王充《论衡》 D:叶燮《原诗》 3、以下不属于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是()(1分) A: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B:创作动机的发生 C:艺术构思过程 D:艺术传达、修改与润色 4、汪曾祺说:“一篇小说,要有一个贯串全篇的节奏。”这是指小说注重()(1分) A:结构 B:节奏 C:格律 D:押韵 5、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1分) A:显露情感 B:投射情感 C:表现情感 D:传达情感 6、20世纪提出文学文本四层面说的西方文论家是()(1分) A:艾布拉姆斯 B:艾略特 C:英加登 D:苏珊?朗格 7、明末清初评点《水浒传》的批评家是()(1分) A:毛宗岗 B:金圣叹 C:脂砚斋 D:张竹坡

8、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做()(1分) A:情节 B:情景 C:故事 D:场景 9、决定文本时间长度的条件是()(1分) A:故事时间的长短 B:叙述语言的长短 C:叙述节奏的快慢 D:叙述时距的变换 10、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叫做()(1分) A:创作冲动 B:创作动机 C:创作构思 D:创作经验 11、西方传统上的“三分法”把文字作品分为()(1分) A:诗歌、小说和剧本 B:诗歌、小说和散文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戏剧作品 D: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影视作品 12、西方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1分)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3、在德国,最早提出“特征”概念的是()(1分) A:黑格尔 B:希尔特 C:歌德 D:席勒 14、构成抒情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1分) A:意与境浑 B:真情实感 C:客观真实 D:典型环境 15、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称为()(1分) A:情调 B:气势

文学概论_复习题

一、是非判断题: 1、 接受关系的理论基础是新的阐释学(J )。 2、 风格形式的客观因素指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创作的影响。(X ) 3、 现实主义是按照生活的理想的样子来反映现实,塑造形象的创作方法。(X ) 4、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X ) 5、 小说在塑造人物性格方而,比苴它文学体裁更自由。() 6、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 7、 文学作品的容指作家从客观生活中提炼岀来的生活素材。(X ) 8、 文学形彖的意象性即指间接性。() 9、 文学的真实性是客观生活的真实。(X ) 10、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属于精神现象。() 11、 “二为”主向是在《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岀来的。(X ) 12、 文学风格是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创作过程。() 13、 文学作品的题材是一种自然形态下的纯客观的事物。(X ) 14、 文学作品的形式即文学反映生活的形象方式。(X ) 15、 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 16、 主题是以素材为基础,在素材的确定和提炼中形成的。(X ) 17、 “三一律”是欧洲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主。多采用开放式结构。(X ) 18、 艺术发现指作家、艺术家对客观生活的一种带情感性、形象性的感受和思考。() 19、 创作欲望中渗透了作家的感性因素。(X ) 20、 完成艺术传达的必要条件是作家要有熟练的艺术技巧。() 21、 制约整个创作过程的是灵感思维。(X ) 22、 典型化即指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X ) 23、 艺术感受力指发现生活意蕴,获取丰富体验的能力。() 24、 世界观制约着和支配着作家对创作方法的选择。() 25、 浪漫主义就是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生活。(X ) 26、 文学革新就是继承中外优秀古典文学之精华。(X ) 27、 文学鉴赏对于鉴赏对象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进行能动的再创造。() 28、 文学批评中方法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X ) 29、 把批判和继承结合起来,通俗化地名之为“推出新”。() 30、 作家的文艺思想往往受到思想的影响。() 31、 风格总是意味着通过特有标志在外部表现中显示自身的在特征。() 32、 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X ) 33、 灵感思维是从对自在之物的一种感悟性的思维活动。() 34、 典型环境影响甚至改变典型人物。(X ) 35、 艺术构思即写作阶段,是将教材转化为泄型的文学作品的过程。(X ) 36、 文学鉴赏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艺术感受、审美判断、寻索玩味。() 37、 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是经济基础和貝它社会意识形态。(X ) 38、 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起源说。() 39、 典型环境是指环境在人物周围的各种生活条件的总和。(X ) 《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2、唐代继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又把有关“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4、依据戏剧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和美学风格,可将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类。 5、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6、“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是席勒和斯宾塞。 7、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8、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 9、文学文本由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等三个层面组成。 10、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等。 11、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12、文学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混沌、模糊、多义的特点。 13、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 1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劳动。

16、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国维。 17、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是魏晋时代。 18、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的第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 19、小说起源于神话,是因为小说从神话中继承了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即叙事性与虚构性。 20、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以抒情文学为主导。 21、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22、一般说来,特别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的是浪漫主义。 23、提到阿Q,我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提到林黛玉,我们就会想到她多愁善感的性格,这说明典型性格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24、中国抒情理论史上最负盛名的美学范畴是意境。 25、一般说来,特别强调“艺术家不应在它的作品里露面,就象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 26、在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游戏说”的理论家是席勒与斯宾塞。 27、根据作品容量的大小和篇幅的长短,可将戏剧文学区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 二、名词解释 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2、艺术构思:是指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作家对所积累材料和艺术发现进行梳理、提取、综合、加工,以形成观念中的艺术意象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