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讲解学习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讲解学习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讲解学习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讲解学习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功能锻炼在骨折康复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广泛重视。对骨折或关节损伤后的患者应以恢复原有功能,降低致残率及残疾程度为根本目的。根据康复护理的原则,护理行为或护理程序,都是直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

一、功能锻炼的意义及原则

功能锻炼是通过患者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维持肌肉、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畸形,最大范围地恢复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致残率。患肢是康复护理地重点,对骨折或关节损伤的患者虽然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复位固定,但是如果只注意固定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可能会使患者本应该恢复的功能得不到恢复,甚至造成残疾,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原发损伤。康复锻炼必须积极地科学地进行,讲清原理,动作轻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功能锻炼地临床作用

1、促进肿胀消失:肿胀是外伤后的炎症反应:

(1)体液渗出→肌肉痉挛→静脉血液及淋巴淤滞→回流障碍→肿胀肢体。

(2)肌肉收缩→加速血液循环→肿胀消退→疼痛减轻。

2、减少肌肉萎缩程度:肢体废用必然导致肌肉萎缩,锻炼可避免肌肉萎缩,并使大脑始终保持对有关肌肉的支配。

3、防止关节僵硬粘连:肌肉不活动→静脉淋巴淤滞→水肿→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滑膜粘连。

4、促进骨愈合过程的正常发展:肌肉代谢产生乳酸→刺激血管→血管扩张→促进循环→新生血管较快成长→促进骨痂形成、强固骨痂→骨折愈合、早期活动关节面。

三、运动方案制定

针对每个患者的运动能力、损伤性质、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年龄及身体素质等制定运动方法及运动量。运动方案应做到个体化,对于运动的设计是按要达到目的来进行的。

(一)基本步骤

1、骨折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1-2周)

此期特点局部反应大,肿胀明显,骨痂尚未形成。骨折断端虽颈2整复,但不稳定,有时会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所以此期锻炼的方法是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以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练习为主,即静力练习。

(1)锻炼上肢肌肉的方法: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五指,反复交替进行,增强手的握力。

(2)锻炼下肢肌肉的方法: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增强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用力做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促进血液回

流,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3)被动活动:向心性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

2、骨折中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3-6周)

此期特点是,骨折肢体肿胀和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损伤基本修复,骨痂已逐步形成,骨折断端初步连接,接近临床愈合。

(1)此期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进行肢体活动,继续做肌肉舒缩锻炼,逐步恢复骨折上下关节的活动。

(2)由被动到主动逐渐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但不利于骨折连接和稳定的活动,仍须限制。

(3)对于下肢可做平卧、抬腿及下床负重练习;对于上肢可做举臂抬肩、屈肘、握拳伸指等主动关节活动,有条件可进行医疗体操训练等,另外还可以进行柔和的持续牵拉。

(4)患肢下地负重分三步走:

①第一步:以双拐和健肢“三点”支撑身体重量进行地面活动,但患肢不负重;

②第二步:在“三点”支撑的同时,让患肢足尖轻触地面进行半负重;

③第三步:患肢以全脚掌着地,进行全负重活动。

(5)循环渐进地训练,一方面在训练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可逐渐增强患者的信心。

3、骨折后期的功能康复锻炼(骨折临床愈合期6-8周)

此期骨愈合已较坚固,骨折已达临床愈合,关节活动范围已逐渐恢复正常。(1)功能锻炼不仅强调局部的锻炼,还必须进行全面的肌肉和关节锻炼。(2)坚持全身活动,逐步恢复肢体的功能。

(3)对于肢体活动功能仍有不同障碍的关节和肌肉,要继续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例如股骨干骨折后期遗留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股四头肌萎缩,即需要重点锻炼膝关节活动。

(二)常用方法

1、双下肢踝泵运动

即患者在皮牵引状态与健肢一起做静力性屈伸踝关节运动,并于背屈极限位置保持数秒,15-20次∕组,每日2-3组。此法除预防下肢肌肉萎缩、腓总神经压伤外,对于促进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均有重要意义。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即大腿前方肌肉放松及收缩练习,收缩保持10秒后再放松10秒,患肢15-20次∕组,健肢20-30次∕组,每日2-3组。健肢可练习直腿抬高,抬腿时慢慢抬起,当抬到10-20厘米时停止3-5秒钟,再缓慢放下,反复练习,以不疲劳为宜。

3、三点支撑法

即患肢在皮牵引状态下,健肢用力踩床,双手紧握牵引床上吊环,头部后伸,使背部尽量腾空后伸,臀部离开床面5-10秒,每2-3小时一次。此法既锻炼腰背部肌肉,又能有效防止骶尾部受压,防止褥疮发生。

4、扩胸运动

利用棍棒或徒手练习,10-20次∕组,每日3-4组,防止上肢及背部肌肉萎缩,同时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增进肺功能。

(三)根据不同部位,训练要求不同

1、肩关节:上肢划圈、上举、外展、内收、内旋,防止凝肩。

2、肘关节:屈、伸训练。

3、髋关节:髋部的外展、内收。

4、膝关节:屈、伸活动、下蹲等。

5、踝关节:足背伸、跖屈等。

(四)预防挛缩和畸形的护理

根据伤残者情况,预先采取护理措施,预防废用性萎缩与畸形,避免阻碍康复计划的实施。在护理时运用人体组合原理矫正伤残者姿势,保持关节良好的功能位置。受伤后应立即应用力学辅助物,如脚踏板、沙袋、枕头、体位垫等各种用具,摆放合适位置,防止足下垂、垂腕、爪形手和其他畸形。同时可做简单的预防训练,以维持肌肉的紧张力,加强正常的肌肉功能。

四、功能锻炼注意事项

1、首先要在训练前向患者交待康复锻炼目的,具体措施,取得患者及家属配合。

2、康复锻炼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主动为主,被动为辅。

3、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类型由易到难,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引起不良反应。

4、注意安全,避免损伤。严格控制不利于骨折端稳定的活动,应高度重视,加强宣教。如:

(1)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肩关节外展活动。

(2)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肘活动。

(3)前臂骨折的前臂旋转活动。

(4)桡骨远端骨折的腕背伸和桡骨侧偏活动。

(5)股骨下1∕3骨折的下肢内收活动。

(6)胫腓骨骨折的小腿内外旋活动。

(7)踝部骨折的足跖屈活动。

5、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生理机能为主,如上肢的各种活动,以增强手的功能为主,下肢以增加其负重、步行能力为主。

6、进行功能锻炼时,不应急于施行手法牵拉和对骨折部位的被动按摩,任何练习都不应引起剧痛。有时练习可出现轻微疼痛,但停止活动后,疼痛应消失。锻炼不应让患者感到疲劳,不应在骨折部位发生疼痛,如运动后疼痛剧烈,甚至出现浮肿,表示运动过量。

五、效果评估

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详尽的训练计划,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才能使锻炼不至于停留在口头上。同时医护配合,详细指导,检查动作是否正确,有否出现不良反应,有无进展(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及范围)等。

六、功能锻炼的临床意义

1、卧床患者训练坐起,有利呼吸及尿液引流,防止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及结石。

2、上肢的伸展扩胸、腹式呼吸均可提高肺活量,保持呼吸道通畅。

3、腹肌收缩及腹部的按摩(顺时针)能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

七、各部位的功能锻炼

(一)上肢

主要是使手部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其方法是在不违反治疗原则,在医生指导下,围绕这一目的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1、肩关节:患者使肘关节维持于90°,而后做对肩、上举手部过头顶至枕

部及后伸将手放置腰部等三个基本动作。每日3次,每次50下。

2、肘关节:以主要活动为主,可辅助被动活动来锻炼肘关节的屈伸,次数

及频率等要求同情。

3、前臂:可让患者双手持筷,做内旋及外旋训练。次数及频率较前者增加

一倍。一般情况下不宜进行被动训练。

4、腕关节:腕关节进行伸、屈、尺偏及桡偏等活动,需主动与被动活动相

结合,要求同前。

5、手部:以对掌功能的训练与康复为主,兼顾手指的并拢、分开以及其他

各种类似动作等。

(二)下肢

不同于上肢,锻炼是以负重为主。因此,功能锻炼上的要求是站立及行走,其次才是诸关节生理活动范围的恢复。

1、站立:稳定性骨折者可在骨折治疗过程中逐渐开始。不稳定者,则至少

要在骨折临床愈合后进行。个别病例,例如股骨颈内收型骨折、中心性髋关节脱位及距骨骨折等,需在骨折愈合后酌情开始,否则易出现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肢体的负重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负载,使其有一个适应及被观察的过程,切勿操之过急。

2、行走:在前者基础上可让患肢逐渐迈步行走,亦应循序渐进。

3、关节功能恢复:在主动锻炼的前提下,可借助于功能器具(以电动为

主),先从小范围开始,逐渐增大活动幅度及增加活动频率,并按各关节的生理要求不断调整,以求早日恢复到正常范围。

(三)腰背肌功能锻炼

1、目的:恢复局部肢体功能和全身健康,预防并发症,使手术达到预期效果。

2、适应证:腰椎前路手术、腰椎后路手术、腰椎侧前方减压术后患者。

3、原则:

(1)全身和局部兼顾。

(2)以主动活动为主。

(3)辅以必要的被动活动。

(4)锻炼活动应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度,视病情和患者情况,可分解动作练习。

4、方法:手术后一周左右遵医嘱开始练习俯卧或仰卧位,同时锻炼腰背肌,方法:

(1)挺胸:开始5分钟,逐渐增加挺胸时间到10—15分钟,每日两次;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功能锻炼在骨折康复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广泛重视。对骨折或关节损伤后的患者应以恢复原有功能,降低致残率及残疾程度为根本目的。根据康复护理的原则,护理行为或护理程序,都是直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 一、功能锻炼的意义及原则 功能锻炼是通过患者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维持肌肉、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畸形,最大范围地恢复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致残率。患肢是康复护理地重点,对骨折或关节损伤的患者虽然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复位固定,但是如果只注意固定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可能会使患者本应该恢复的功能得不到恢复,甚至造成残疾,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原发损伤。康复锻炼必须积极地科学地进行,讲清原理,动作轻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功能锻炼地临床作用 1、促进肿胀消失:肿胀是外伤后的炎症反应: (1)体液渗出→肌肉痉挛→静脉血液及淋巴淤滞→回流障碍→肿胀肢体。 (2)肌肉收缩→加速血液循环→肿胀消退→疼痛减轻。 2、减少肌肉萎缩程度:肢体废用必然导致肌肉萎缩,锻炼可避免肌肉萎缩,并使大脑始终保持对有关肌肉的支配。 3、防止关节僵硬粘连:肌肉不活动→静脉淋巴淤滞→水肿→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滑膜粘连。 4、促进骨愈合过程的正常发展:肌肉代谢产生乳酸→刺激血管→血管扩张→促进循环→新生血管较快成长→促进骨痂形成、强固骨痂→骨折愈合、早期活动关节面。 三、运动方案制定 针对每个患者的运动能力、损伤性质、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年龄及身体素质等制定运动方法及运动量。运动方案应做到个体化,对于运动的设计是按要达到目的来进行的。 (一)基本步骤 1、骨折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1-2周) 此期特点局部反应大,肿胀明显,骨痂尚未形成。骨折断端虽颈2整复,但不稳定,有时会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所以此期锻炼的方法是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以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练习为主,即静力练习。 (1)锻炼上肢肌肉的方法: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五指,反复交替进行,增强手的握力。 (2)锻炼下肢肌肉的方法: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增强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用力做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3)被动活动:向心性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 2、骨折中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3-6周) 此期特点是,骨折肢体肿胀和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损伤基本修复,骨痂已逐步形成,骨折断端初步连接,接近临床愈合。 (1)此期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进行肢体活动,继续做肌肉舒缩锻炼,逐

运动损伤的康复讲解

运动创伤的康复 运动创伤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的创伤。多数运动创伤与专项运动活动有直接关系,因而具有特殊的机制和病理改变。随着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全民健身,体育休闲的广泛开展,运动创伤越来越多见。运动创伤中骨折,关节脱位等急性严重创伤较少,两者合计约占运动创伤的3%,大量的是韧带、肌肉、肌腱、关节囊及软骨的损伤及其他慢性软组织的微小创伤。 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 1专项运动技术的特殊要求,使运动器官局部在运动中承受异常大的应力,引起慢性或急性的损伤。 2运动器官存在解剖结构上的薄弱点,成为运动损伤的好发部位,例如结构上不适于负重的肩肘腕关节等在体操运动中被用于支撑;肘关节提携角和膝关节Q角过大,使运动应力分布不均等,增加了这些关节损伤的机会。 3运动训练计划安排和掌握不当,训练及比赛组织不当,使以上潜在的致伤因素发挥作用,导致运动创伤的发生 4运动员选材不正确;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等基本素质训练不足;未能正确掌握专项运动技术;未掌握自我保护技巧;训练强度及节奏安排不当;未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练习场地设备不合要求;天气剧变时缺乏适应措施等。 运动创伤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但仍有一定的规律性。发病性质,部位与运动项目有关:赛跑运动员易发生下肢肌肉,肌腱损伤及疲劳性骨膜炎或骨折;投掷运动员易发生肩部肌腱韧带损伤及腰部肌肉筋膜损伤;体操运动员易患腰部肌肉,筋膜损伤及肩部肌腱,肌鞘及膝部软骨损伤;篮球,足球,排球运动员易发生膝部韧带,半月板等损伤。 针对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其预防措施包括;

1正确的选材;2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训练,包括循序渐进,个别对待,重视全面的基本运动素质的训练,掌握正确运动技术包括自我保护技术,重视准备运动和整理运动;3正确的使用各种防护工具;4提高良好的运动环境,场地设备,运动鞋子及服装等。 康复评定 1疼痛 评定时除了询问静息状态及一般生活活动中疼痛情况外,还要检查负荷下包括肌肉收缩时及肌腱韧带紧张时诱发疼痛的情况。在各阶段运动训练中应避免引起疼痛的动作。 2关节活动度及肢体柔韧性 用量角器测量创伤区域关节的各个方向活动度来评定各关节。 上肢柔韧性:伸膝站立弯腰测量手指渐与足趾的距离 3肌肉功能测试 4有氧能力测试 5其他:运动的灵敏性,协调性检查等,通常由教练员根据专项运动特殊要求设计测试和评定方法,在运动场地进行。 6恢复正规运动训练及参加比赛能力的评定 对运动创伤的正确处理,首先要了解创伤的基本病理过程。组织损伤后,断裂处出血,在创伤局部形成大小不定的血肿。随后出现炎症反应,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液增加,出现组织水肿。损伤部位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肉芽组织,肉芽机化最后形成瘢痕。述病理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组织损伤及出现; 2. 炎症反应及肿胀;

肢体功能锻炼

①保持良好的功能位:保持肢体处于良姿位,如仰卧时在背后垫一软枕,使患肢肩略向前, 手关节保持背屈,肘关节微屈曲,手臂稍上抬高于肩部水平;病侧卧位时患侧肩向前,患侧肘伸直,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侧下肢在前,病肢在后,屈膝,脚掌和小腿尽量保持垂直;健侧卧时患侧肩向前伸,肘伸直,患侧髋前伸,屈膝。 ②②被动及主动锻炼:包括肌肉按摩及各关节的活动,入院d1即开始给患肢进行肌肉按 摩,从偏瘫肢体的近端依次反复向远端轻捏肌肉,4~5次/d,20min/次;关节活动由大关节开始至小关节,依次做抬高、伸屈、内收、外展活动,2~3次/d;当瘫痪的肢体功能开始恢复时应鼓励患者增加主动运动,如两手握紧,健肢带动患肢抬高过头、放下,反复训练,逐日增加次数,或者下肢作拱桥位训练。 ③③步行训练:随着病情的好转,先进行床边坐位的训练,之后开始训练站立及步行锻炼, 先在原地踏步,走时宜缓慢,行走时还应养成正确的姿势。 脑血管病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患病后要抓住时机,病情稳定后宜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肢体功能锻炼方法: 1. 床上卧位活动:两手握拳,手臂及下肢交替屈伸或抬起放下。 2. 床上半卧位活动:从床上借助外力(两侧床档或床尾链)坐起,除进行床上卧床活动外,还应增加上下肢撑床等抗阻力练习。 3. 床下半卧位活动:从床上坐起,借外力移于椅子上,作提腿。原地踏步动作。 4. 站立运动:从坐位转为主位,可扶床架或椅背站立,一腿提起片刻再换另一退提起。 5. 步行练习:开始可以扶床架或桌子行走,然后可拉手仗行走,最后逐渐摆脱辅助物行走。 6. 日常行为于精神动作锻炼:让患者自己穿脱衣裤,刷牙洗脸,刚开始可协助患者做,以后逐渐放手让患者单独去做,让患者多作一些摘菜、拨豆,串纸帘等精细动作的训练。 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要将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必要时应有专人陪同,以保证病人的安全。 中风患者 2.3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①按摩:按摩应轻柔缓慢,对瘫痪肌予按摩揉捏,对拮抗 肌予安抚性按摩,可使其放松.②对偏瘫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内的屈,伸,内旋,外 展被动活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作髋关节和肘关节活动时,注意手法柔和,活动 幅度不宜过大,应≤90..③翻身锻炼:协助,鼓励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运动,逐渐从被动运动过渡到自主运动.④进行坐位,立位,步行,上下楼梯锻炼.在他人的

肺功能锻炼

肺纤维化患者如何进行肺功能锻炼 冬季来临,很多肺纤维化的患者都迎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有非常多的患者都询问我们关于肺康复锻炼的方法及效果,在这里我们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院肺纤维化肺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治疗效果。 肺康复的目的及意义: 肺功能锻炼又称为肺康复锻炼,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肺康复的目的,肺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运动耐力,改善肺纤维化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通过康复治疗使肺纤维化患者减少呼吸困难症状,减轻呼吸残疾,使患者恢复体力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从而改善肺纤维化患者的生活质量。肺康复锻炼所针对的肺病人群主要是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和继发性的呼吸障碍,包括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各类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等。 肺康复锻炼的形式: 肺康复的形式有住院康复、门诊康复、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住院康复的优点是可以使重症或伴随其他系统疾病的病人得到在医疗监护下的肺康复,住院康复更安全,门诊康复可以节约费用,同时也有应医生监督和指导能够保证康复的质量。家庭康复锻炼的优点是节约和方便,家庭康复是延续住院康复效果的最佳选择,但效果小于门诊和住院康复改善。社区康复介于门诊康复和家庭康复之间,在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取得与门诊康复同样的

效果。 肺康复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肺康复不受年龄限制,对于肺纤维化的患者来说只要疾病在稳定期存在呼吸困难、运动耐力减退、活动受限就是肺康复的适应症。 禁忌症:肺纤维化的病情急性加重期、有较严重的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糖尿病酮症、血氧饱和度小于85%,这些禁忌症都是相对的,主要是针对运动疗法而言,比如肺纤维化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85%仍然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用其他运动方法进行肺康复锻炼。 肺康复的观察指标: 肺纤维化患者在做肺功能康复锻炼之前要做一些肺功能检查,肺功能锻炼一段时间后再次复查,以对比病情的改善程度,从而调整肺纤维化肺功能锻炼方法及方案。观察指标为血氧饱和度、肺功能(FVC、FEV1、FEV1/FVC),动脉血气分析,具体数值分析就不在这里详细说了,可以向医生询问相关检查的变化。 肺纤维化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病一样目前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病变的进展,一部分病人只有当肺功能受损,临床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时才就医或明确诊断,因此肺康复对于改善肺纤维化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和提高生活治疗来说则是一个积极的手段。有研究表明肺纤维化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受限,无论是在体格健

运动损伤康复学教学大纲

《运动损伤康复学》课程教学大纲 (Sports injury rehabilitation)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体育系 课程代码:044032 课程学时:64 课程学分:4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运动损伤康复学》,张笃超,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 2.《运动损伤康复治疗学》,王予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 3.《运动生理学》,邓树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运动解剖学》,李世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运动损伤也逐渐增多,运动损伤康复学随之产生,运动损伤康复学是一门新兴的特殊专业,综合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知识,是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治疗各种急性、慢性运动损伤所导致的伤病、功能障碍和残疾的预防、功能评定以及治疗等问题,包括身体、心理功能和运动技能的全面康复的科学。 运动损伤康复学是社会体育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康复治疗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主要讲授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和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三篇共35章,前两篇以了解和理解为主,第三部分要求掌握。能够充分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等多学科知识,理论结合实践;了解延伸教材以外关于运动损

伤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案。 (三)课程目的: 使学生了解运动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运动系统解剖、运动卫生、运动生理、运动心理等;理解康复医学的基础医学理论,包括康复学特征、康复学评定、康复学技术、康复学工程等;掌握各种运动损伤的发病机制、预防措施和12种运动损伤的中、西医康复治疗方法。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 (一)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篇运动医学概论(18学时) 第一章了解运动医学的研究内容(1课时) 1.了解研究内容 第二章了解运动系统解剖(1课时) 1.了解运动系统 第三章了解运动卫生(1课时) 1.了解运动的卫生常识 第四章运动生理(2课时) 1.理解神经系统调节 2. 理解激素、水和蛋白质代谢 3.理解并掌握心血管系统调节、呼吸系统调节、运动系统调节 第五章运动心理(2课时) 1. 理解运动员心理紧张 2.理解运动员竞赛时的身心变化 3.理解运动心理能量变化、心理能量的自我调节 第六章运动员的体格检查(1课时) 1了解体格检查的内容 2理解心血管功能检查和评定 3掌握呼吸功能检查和评定 4掌握医学检查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运动员营养(2课时)

功能康复训练

功能康复训练 (1)基本活动训练 基本活动训练包括各个关节的活动度、站坐位的平衡及移动躯体动作的协调。这是病人生活自理的先决条件。 训练方法是: 1、坐位平衡训练:先屈膝依靠背架支持坐在床上,渐去除支架,把双腿放在床边, 也可在床侧或床头设上围栏杆、把手或捆上绳索,以助坐起。坐位平衡训练增强躯干肌(同时收缩)肌力和坐位平衡力等; 2、站位平衡训练:要有人训练:要有人扶持,或在特制的双杆中训练,可能的话用手杖协助。站立时两足分开约3厘米,先以健肢持重,缓慢试着用患肢,逐渐有两足交替,直至站稳,也可扶着凳子或其它工具,渐渐移步行走。 3、行走训练:初由他人扶持,渐渐过渡到独自行走,同时注纠正行走时的问题,如偏瘫病人画圈步态。训练时主动作屈膝动作和踝关节背伸动作,选择较轻而坚韧的拐杖,长短适宜,一般是腋下3~5厘米至脚底的长度,或病人身高减去40厘米也可选用双拐,因人而异,合适为度。 4、上下楼梯的训练:上楼时先用健足跨上然后再提起患足与健足在同一台阶,下楼梯则相反。如用拐杖,可先将拐杖支在上级台阶,再跨健足,最后再跨患足,下楼动作与之相反。有时下楼有居高不安感,可试行面向后方下楼法。

5、使用轮椅训练:初由人扶持及协助,协助人员站在轮椅后面,用两手握住轮椅扶手或背,再用足踏住下面的横轴以固定轮椅,轮椅放在病人健侧,上下时要挂上手闸;上去后训练椅上活动,前后动和左右旋转。 6、改乘动作训练:病情稳定、身体情况好转后,可做改乘动作训练。方法是除上述动作轮流练习外,再做床→轮椅、轮椅→椅子或便器、手杖→椅子、床→行走等改乘动作。边转动患侧边进行改乘,易做、安全。 (2)日常生活训练 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由院内到院外,逐步扩大。 1、垫操:让患者在垫子上学习如何来去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及起床、上下床等。 2、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 3、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修面;上厕所或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带手表、开灯、打电话、戴眼镜等。 4、旅行活动:上下汽车及其它交通工具。

烧伤后功能康复锻炼

烧伤后功能xx锻炼 一、烧伤后为什么要进行功能xx锻炼? 二、怎样预防疤痕增生? 三、怎样进行功能锻炼? 一、烧伤后为什么要进行功能xx锻炼? 烧伤后为了预防和减轻烧伤治愈后瘢痕挛缩畸形,有助于肌肉力量的恢复,改善血液循环,治疗关节僵直与肌肉萎缩。 二、怎样预防疤痕增生? (一)可用预防和软化疤痕的乳膏,如硅酮霜、舒疤宁、康瑞宝等。先用温水擦洗患处,将乳膏均匀地涂在愈合的创面上,进行按摩,使皮肤充分吸收。 (二)舒疤宁与弹力绷带、弹力衣、弹力套合用,预防和压迫增生的疤痕,抑制其生长,24小时持续使用效果更佳,从创面愈合后开始使用,一般为半年至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三)饮食上应注意不吃含胶原纤维多的食物,如猪蹄、肉皮等,少吃辛辣刺激发物,如海鲜、螃蟹等,防止加重瘢痕的疼痛、瘙痒。 三、怎样进行功能锻炼? (一)功能锻炼必需在病情稳定后遵医嘱进行。方法主要有: 早期应尽量正确摆放体位对抗关节挛缩;采用夹板固定保持关节活动度;尽量主动活动各关节以增强肌力;护士或家属帮助按摩增加关节活动;日常生活训练: 如洗脸、吃饭等。 (二)如果您是颜面部烧伤的患者,待面部消肿后,应训练眨眼、转动眼球等动作预防眼睑外翻。用张大口叼一段黄瓜或胡萝卜在嘴里等方法预防小口

畸形。面部按摩,有利于疤痕软化。仰卧位时使头居中,侧卧位时使用棉垫圈,使耳部悬空,避免耳部受压。 (三)如果您是颈部烧伤的患者,颈前创面愈合后应去枕保持头部充分后仰,防止颈部粘连、疤痕挛缩畸形。一侧有瘢痕时,头向健侧倾斜和转动。 (四)如果您是手部烧伤的患者,手背烧伤时将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外展;掌侧烧伤时,以背屈为主;手部做握拳、拇指末节掌面与其余四指末节掌面做对掌运动;健侧的手或家属、护士帮助烧伤手的掌指、指间做屈曲运动;肘部创面肘应做伸屈、旋转运动;腋部创面则将上臂外展90度或上举过头,仰卧时双手交叉于脑后使腋伸展;应尽量自己洗漱、吃饭等,日常生活训练是最有效的活动方式。 (五)如果您是下肢烧伤的患者,髋关节、膝关节保持伸直位,膝前瘢痕做屈膝运动,下地后练习下蹲;膝部后侧瘢痕,俯卧时膝伸直,窝伸展,踝关节保持中立位,仰卧位时用支撑板顶在双足上或穿丁字鞋,防止足下垂。 (六)如果您长期卧床,下地之前先坐在床边,双下肢下垂;能下地时双下肢缠弹力绷带;行走时应抬高双下肢,以防下肢水肿。 (七)如果您是双下肢植皮术的患者,术后7~10天后在家属或护士的协助下可进行功能锻炼,创面用弹力绷带缠绕后开始由坐—站—走循序渐进功能锻炼。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 搜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I.早期康复的内容: 包括1.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2.体位变换;3.关节的被动活动;4.预防吸入性肺炎;5.床上移动训练;6.床上动作训练;7.起坐训练;8.坐位平衡训练;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10.移动训练。 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 一般认为,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应为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康复训练开始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蛛网膜下腔出血未手术病人,应观察1个月左右在谨慎开始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1.正确的床上卧位 体位摆放关系到康复预后的好坏,为预防并发症,应使患者肢体置于良好肢位,即良肢位。这样可使患者感觉舒适,又可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预防压疮和肢体挛缩,为进一步康复训练创造条件。 具体如下: A.健侧卧位 健侧肢体处于下方的侧卧位。头枕于枕头上,躯干正面与床面保持直角。患侧上肢用枕头垫起, 肩关节屈曲约100°,上肢尽可能伸直,手指伸展开。患侧下肢用枕头垫起,保持屈髋、屈 膝位,足部亦垫在枕头上,不能悬于枕头边缘。健侧肢体在床上取舒适的姿势,可轻度伸髋屈 膝。健侧卧位有利于患侧的血液循环,可减轻患侧肢体的痉挛,预防患肢浮肿。 B.仰卧位 头部枕于枕头上,躯干平展,在患侧臀部至大腿下外侧垫放一个长枕,防止患侧髋关节外旋。 患侧肩胛下方放一枕头,使肩上抬,并使肘部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开手中不握东西。患 侧下肢伸展,可在膝下放一枕头,形成膝关节屈曲,足底不接触物品,可用床架支撑被褥。

C.患侧卧位 患侧肢体处于下方,这样有助于刺激、牵拉患侧,减轻痉挛。患侧头稍前屈,躯干后倾,用枕 头稳固支撑后背,患侧肩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手腕背伸、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开。患侧 下肢髋关节伸展、微屈膝。注意,一定要保持患侧肩处于前伸位。 2.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早期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不仅可以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还可以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并可促进全身机能恢复。 A.肩关节的屈曲和外展、肩关节的内收和外旋:治疗师一手固定肩关节加以保护,另一手做肩 关节的屈曲、外展、内旋和外旋。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之令狐文艳创作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令狐文艳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功能锻炼在骨折康复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广泛重视。对骨折或关节损伤后的患者应以恢复原有功能,降低致残率及残疾程度为根本目的。根据康复护理的原则,护理行为或护理程序,都是直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 一、功能锻炼的意义及原则 功能锻炼是通过患者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维持肌肉、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畸形,最大范围地恢复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致残率。患肢是康复护理地重点,对骨折或关节损伤的患者虽然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复位固定,但是如果只注意固定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可能会使患者本应该恢复的功能得不到恢复,甚至造成残疾,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原发损伤。康复锻炼必须积极地科学地进行,讲清原理,动作轻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功能锻炼地临床作用 1、促进肿胀消失:肿胀是外伤后的炎症反应: (1)体液渗出→肌肉痉挛→静脉血液及淋巴淤滞→回流障碍→肿胀肢体。 (2)肌肉收缩→加速血液循环→肿胀消退→疼痛减轻。 2、减少肌肉萎缩程度:肢体废用必然导致肌肉萎缩,锻炼可

避免肌肉萎缩,并使大脑始终保持对有关肌肉的支配。 3、防止关节僵硬粘连:肌肉不活动→静脉淋巴淤滞→水肿→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滑膜粘连。 4、促进骨愈合过程的正常发展:肌肉代谢产生乳酸→刺激血管→血管扩张→促进循环→新生血管较快成长→促进骨痂形成、强固骨痂→骨折愈合、早期活动关节面。 三、运动方案制定 针对每个患者的运动能力、损伤性质、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年龄及身体素质等制定运动方法及运动量。运动方案应做到个体化,对于运动的设计是按要达到目的来进行的。 (一)基本步骤 1、骨折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1-2周) 此期特点局部反应大,肿胀明显,骨痂尚未形成。骨折断端虽颈2整复,但不稳定,有时会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所以此期锻炼的方法是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以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练习为主,即静力练习。 (1)锻炼上肢肌肉的方法: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五指,反复交替进行,增强手的握力。 (2)锻炼下肢肌肉的方法: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增强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用力做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第八章 运动损伤的的康复

第八章运动创伤的康复 第三节肌腱损伤 要点解析 学习要求 一、掌握 1.肌腱和肌腱损伤的概念 2.常见肌腱损伤的临床特点(肩袖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肱三头肌肌腱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股内收肌腱损伤、 髂胫束损伤、股四头肌腱损伤、髌腱断裂、髌腱末端病、跟腱断裂 和跟腱末端病) 3.肌腱损伤常用的康复评定方法 4.肌腱损伤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肌腱损伤急性期处理的基本原则 6.肌腱损伤慢性期的处理方法 二、熟悉 1.常见肌腱损伤的病因 2.常见肌腱损伤的康复治疗 三、了解 1.常见肌腱损伤的术后康复程序。 内容精要 1.有关概念肌腱(tendon) :是把肌肉连接到效应骨或其它结构的束状物或膜状物。肌腱的功能:主要是传导肌腹收缩产生的力并牵引骨骼产生运动。肌腱损伤(tendon injury) 是常见的运动创伤,也是临床软组织损伤中的常见类型。 2.肌腱损伤类型肌腱损伤可以是急性损伤,但更多见的是慢性劳损;肌腱损伤多表现为肌腱和/或腱止点的急性或慢性炎症,严重的肌腱损伤则表现为肌腱断裂。 3.肌腱损伤的好发部位肌腱损伤好发于肩袖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股

四头肌腱、髌健和跟腱。 4.肌腱损伤的病因:主要为①过度牵拉(急性损伤):一次剧烈运动肌肉强力收缩引起肌腱拉伤;②过度使用(慢性劳损):长期或长时间的运动或活动中肌腱发生退变和慢性劳损。 5.临床特点 (1)肩袖损伤(cuff tear): 1)病因:肩部慢性撞击性损伤;创伤:肩袖肌腱受到过度牵拉损伤或摔倒时上肢伸展撑地,暴力使肱骨头穿透和撕裂肩袖前上部;医源性原因:因手法治疗时力量过大而损伤肩袖肌腱。 2)临床表现:症状:伤后肩痛,呈撕裂样痛。体征:60o~120o疼痛弧征阳性;肩外展及内外旋抗阻痛;肩峰前外缘及肱骨大结节处压痛。 3)临床分型:第I型:一般活动时不痛,当投掷或转肩时痛。检查只有反弓痛。第Ⅱ型:除重复损伤动作时痛外,还有肩袖抗阻痛,肩部一般活动正常。第Ⅲ型:较常见,症状有肩痛和运动受限,检查有压痛和抗阻痛。 4)肩袖肌腱断裂:①完全性断裂:症状:伤时局部剧痛,伤后疼痛减轻,随后疼痛程度又逐渐加重。体征:肩部广泛压痛、肌腱断裂部锐痛;常可触及裂隙及异常骨擦音;患侧上臂外展无力或不能外展至90o。X线片:早期一般无异常改变;晚期可见肱骨大结节部骨质硬化囊性变或肌腱骨化。②不完全断裂:肩关节造影有助确诊。 5)肩袖肌腱有无断裂的鉴别:①1%普鲁卡因10 ml痛点封闭;②上臂下垂试验。 (2)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injury of the biceps brachii long head tendon): 1)病因:肩关节反复超常范围的转肩用力活动,使肌腱在结节间沟内反复磨损致伤;一次突然的过度牵扯致伤;其它:增龄、肩袖炎症、肩胛下肌腱止点损伤、多次局封等。 2)临床表现: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炎和/或腱鞘炎:症状:肩前部酸痛不适,向三角肌或肱二头肌上下放射。体征:结节间沟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可触及局部条索状物;上臂外展上举后伸痛阳性;叶加森(Yergason)征阳性;肩关节活

功能锻炼 -

是由原因引起的, 、小 。昏迷患宜翻身、拍背,翻身应在鼻饲或鼻饲后半小时进行。 ,下肢由臀至小腿置低平

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护理 2.1 功能锻炼的时间早期实行功能锻炼是一项重要的康复措施。根据病情,可以在急性期过后即第2周到第4周起把护理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功能的恢复,因为偏瘫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是病发后的4~6周。 2.2 功能锻炼的方法一般分为3个阶段。 2.2.1 第一阶段偏瘫患者的基本恢复阶段,主要是在站立和上肢简单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练习走路,手的精细动作和语言功能恢复。步行锻炼先在扶持下左右摆动身体,两腿轮流负重,继之踏步,逐步过渡到手扶拐杖独自行走。在出现划圈步态时,应练习屈膝和提腿动作。上肢锻炼可练习拿碗、汤匙、筷,穿脱衣服以及编织、打算盘等精细活动。失语者要帮助语言功能恢复锻炼。卧床期病人尚处于急性期或恢复早期,卧床不起。这时候,护理人员要向病人及家属讲明功能锻炼的意义,其目的主要是防止肌肉萎缩,并临床示范,教会病人家属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对病人患肢的大小关节做屈膝、屈肘、伸指等被动运动,可以避免因关节长期不用所产生的僵硬,并起到放松肌肉,牵伸挛缩的肌肉和韧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间断辅助病人在床上练习坐起,以过渡到能自己坐起,坐在床上或椅子上练习提腿,伸膝活动。最好在足和踝关节处做一个足托,以防止病人因棉被压足背而形成足下垂。由于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发生障碍,局部血管神经营养差,若压迫时间较长,易发生褥疮。通常每个2小时翻一次身,并用50%酒精或跌打油进行

按摩。床铺应保持干燥、松软,并保持患者身体卫生,擦浴过程中要注意保暖、水温适当,既防止受凉又要防止被烫伤。病人翻身时,应扣击其背部,鼓励咳痰,防止坠机性肺炎,多吃水果、蔬菜,以保证足够营养摄入量,尤其是水、维生素和纤维素。养成排便习惯,防止便秘。早餐前喝一杯热饮料(热开水、茶水(不是浓茶)、牛奶等,不喝碳酸饮料),以促进肠胃蠕动。为促进排便,还可以按摩腹部,每次5-10次。 2.2.2 第二阶段在部分功能恢复阶段,患者要继续前一阶段的各项锻炼。同时帮助病人翻身、起坐。站立锻炼,先扶床架、椅背站立,然后徒手站立。肢体简单运动锻炼,如上肢的上瘵、外展、外旋、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下肢的伸屈和足的伸屈活动。离床期病人处于恢复期,患肢虽开始有活动的动作,但仍没有力量完成主动运动时,可有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帮助。开始由坐学会站立,先是扶物起立,原地踏步,轮流将两腿抬高,离开地面,在家人的保护下双手扶住椅背或床架向前移动脚步,或一手持拐杖,练习走路,足尽量不要外翻。此时上肢仍多处于瘫痪状态,可以在练习步行时,用宽布将患肢臂肘部吊在胸前,以保持肩关节的功能位。上肢的功能锻炼也应早期进行,通常上肢的恢复要比下肢慢而且困难,这与大脑神经支配的解剖部位有关。最初可以将患肢抬高,做上举动作,能改善上肢的血液循环,在平卧时可以由旁人将上臂放在离身的位置,然后病人自己将上臂移向身体,来回地移动练习,也可做曲臂、伸臂、抬臂、屈肘等活动。对手的功能锻炼除早期采取按摩和被动运动外,应经常做各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功能锻炼在骨折康复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广泛重视。对骨折或关节损伤后的患者应以恢复原有功能,降低致残率及残疾程度为根本目的。根据康复护理的原则,护理行为或护理程序,都是直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 一、功能锻炼的意义及原则 功能锻炼是通过患者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维持肌肉、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畸形,最大范围地恢复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致残率。患肢是康复护理地重点,对骨折或关节损伤的患者虽然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复位固定,但是如果只注意固定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可能会使患者本应该恢复的功能得不到恢复,甚至造成残疾,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原发损伤。康复锻炼必须积极地科学地进行,讲清原理,动作轻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功能锻炼地临床作用 1、促进肿胀消失:肿胀是外伤后的炎症反应: (1)体液渗出→肌肉痉挛→静脉血液及淋巴淤滞→回流障碍→肿胀肢体。 (2)肌肉收缩→加速血液循环→肿胀消退→疼痛减轻。 2、减少肌肉萎缩程度:肢体废用必然导致肌肉萎缩,锻炼可避免肌肉萎缩,并使大脑始终保持对有关肌肉的支配。 3、防止关节僵硬粘连:肌肉不活动→静脉淋巴淤滞→水肿→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滑膜粘连。 4、促进骨愈合过程的正常发展:肌肉代谢产生乳酸→刺激血管→血管扩张→促进循环→新生血管较快成长→促进骨痂形成、强固骨痂→骨折愈合、早期活动关节面。 三、运动方案制定 针对每个患者的运动能力、损伤性质、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年龄及身体素质等制定运动方法及运动量。运动方案应做到个体化,对于运动的设计是按要达到目的来进行的。 (一)基本步骤 1、骨折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1-2周) 此期特点局部反应大,肿胀明显,骨痂尚未形成。骨折断端虽颈2整复,但不稳定,有时会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所以此期锻炼的方法是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以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练习为主,即静力练习。 (1)锻炼上肢肌肉的方法: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五指,反复交替进行,增强手的握力。 (2)锻炼下肢肌肉的方法: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增强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用力做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3)被动活动:向心性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 2、骨折中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3-6周) 此期特点是,骨折肢体肿胀和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损伤基本修复,骨痂已逐步形成,骨折断端初步连接,接近临床愈合。 (1)此期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进行肢体活动,继续做肌肉舒缩锻炼,逐

四肢骨折功能锻炼方法

上肢骨骨折手术临床康复的临床体会 1锁骨骨折的康复 患者受伤后,对骨折行妥善固定,保持功能位置,整复固定后行患侧部位远端及对侧健康肢体有计划活动,从手指、手掌、手腕前臂到肘关节,按照这个顺序由远向近,活动次数由少逐渐增多练习。姿势挺胸提肩,肩关节外展后伸,如挺胸双手交插动作。增加活动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可以带动患处肌肉血管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先在医生护士指导下被动活动,逐渐形成主动训练,训练中手法轻柔,力度适中。正常肩关节姿位:外展50。,前屈20。,外旋25。,肩前屈、肩关节环转活动、两臂作划船动作等,关节功能如不能得到充分恢复,则必须保证其最有效的起码的活动范围。即以关节的功能位为中心,扩大活动范围。如果锁骨骨折伴合并伤不能立即整复的情况下,只能平卧保持复位和固定,在指导早期功能锻炼时,禁忌作肩前屈、内收等动作。定期机能评价,为下步活动调整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2肩胛骨骨折的康复 一般情况下提倡早日伤肢功能锻炼。在使用颈腕带或三角巾悬吊固定伤肢2~3周内进行伤肢远端手指抓握.手腕旋转端杯子、端碗、拿筷子.肘关节前屈等活动,配合按摩,恢复肌肉张力,协调肌肉间支能力配。固定2~3周后进行肩关节主动活动,首先由患者自己掌握,一般开始不过分活动,双手叉腰外展、前屈、后伸、内收、双手放下来。避免急于求成,过分牵拉肌肉,又防止放任自流,一味轻视功能锻炼,注意心理寻视。按照正确指导方式循序渐进,每天指导、检查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方案。 3肱骨上端骨折的康复 首先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作用和意义,在思想上认识,在行动上合作。早期:一般在伤后2周内,此时损伤部位肿胀消退,骨痂尚未形成,锻炼方式主要限于肢体原位不动,自主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练习握拳、伸指及腕、肘关节活动,练习次数由少到多,频率由慢到快,主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体力而定。手术病人术后在伤肢无痛苦的情况下,即可开始伤肢未固定部位功能锻炼。中期:骨折后3~4周,损伤反应消失,骨痂逐步生长成熟,开始

功能锻炼的原则

功能锻炼的原则 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所以,被固定的肢体,均要作适当的肌肉收缩和放松锻炼。对于没有固定的关节,应及时鼓励病人作主动的功能锻炼,当骨折端已达临床愈合就逐渐加强负重锻炼。临床上功能锻炼有两种形式: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 (一)主动运动是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根据病人的活动能力,在不影响骨折断端移位的前提下,尽早进行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未固定关节的各向运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减轻创伤对全身反应,防止关节僵硬,因此主动运动应自始至终贯串在整个骨折修复过程中。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骨折l一2周内断端虽经整复,但不稳定,偶而伴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的残余,此时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因此锻炼主要形式是通过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在不影响断端再移位的情况下,进行上下关节屈伸活动,以帮助血液回流,促进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使压力垫效应力增强,对稳固断端和逐渐整复残余畸形有一定作用。例如尺、挠骨双骨折,经复位固定后,即可进行指间关节、指掌关节的屈伸锻炼,手指内收外展,肘关节屈伸和肩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锻炼。 骨折2-3周后肢体肿胀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创伤已基本修复,骨痂开始形成,断端初步连接,除加强进行肌肉收缩与放松运动外,其他关节均可逐渐加大主动活动度,由单一而到几个关节的协同锻炼,在牵引架上的病人,也可通过肌肉收缩、放松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来带动患肢的活动。 2.第二阶段:此时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和牵引拆除后,除了固定期间所控制的关节活动需继续锻炼修复外,某些病人由于初期锻炼比较差,固定拆除后,还可能存在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肢体水肿等症状,那么必须继续鼓励病人加强功能锻炼,配合中药外洗和推拿来促进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的迅速恢复。另外,还可据病情需要适当配合物理治疗,但应仍以主动锻炼为主。 (二)被动运动 1.按摩:适用于骨折断端有肿胀的肢体,通过轻微按摩帮助肿胀消退。 2.关节被动活动:骨折固定初期,少数病人因惧怕疼痛不敢作主动锻炼,宜在医务人员帮助下进行辅助性活动,促使病人更好地作主动锻炼。对早日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囊挛缩有一定作用,但操作时要轻柔,不使骨折再度移位和加重局部创伤。 (三)功能锻炼注意事项 1.功能锻炼必须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 2.功能锻炼应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可从轻微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不能操之过急,若骤然作剧烈活动而使骨断端再移位,同时也要防止有些病人在医务人员正确指导下不敢进行锻炼,对这样的病人应作耐心说服工作。 3.功能锻炼是为了加速骨折愈合与恢复患肢功能,所以对骨折有利的活动应鼓励病人坚持锻炼,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要严加防止,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外展活动,内收型骨折的内收活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直活动,屈曲型骨折的屈曲活动,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胫腓骨干骨折的内外旋转活动,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背伸挠屈活动等都应防止。 功能锻炼是促使骨折痊愈的重要因素,也是治疗骨折不能缺少的。骨折部位不同,其锻炼方法也不同。 上肢骨折,主要是握拳,伸屈、外展、内收及大前臂旋转等活动。

骨科病人功能锻炼

骨科病人功能锻炼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骨科病人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绵阳四0四医院骨科谷红明 骨科护理学是具有人体力学问题及应用人体力学的一门护理专业学科,通过护士进行有效的专科护理,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骨科护理学的任务:首先要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及功能锻炼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功能锻炼在骨折康复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广泛重视。对骨折或关节损伤后的患者应以恢复原有功能,降低致残率及残疾程度为根本目的。根据康复护理的原则,护理行为或护理程序,都是直接争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 一、锻炼的意义及原则 功能锻炼是通过患者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维持肌肉、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畸形,最大范围的恢复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致残率。患肢是康复护理的重点,对骨折或关节损伤的患者虽然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复位固定,但是如果只注意固定而忽略了功能锻炼,可能会使患者本应该恢复的功能得不到恢复,甚至造成残疾,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原发损伤。康复锻炼必须积极地科学地进行,讲情原则,动作轻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功能锻炼的临床作用 1.促进肿胀消失:肿胀是外伤后的炎症反应

⑴体液渗出→肌肉痉挛→唧筒作用消失→静脉血液及淋巴淤滞→回流障碍→肿胀肢体 ⑵肌肉收缩→唧筒作用恢复→加快血液循环→肿胀消退→疼痛减轻 2.减少肌肉萎缩程度:肢体废用必然导致肌肉萎缩,锻炼可避免肌肉萎缩,并使大脑始终保持对有关肌肉的支配。3.防止关节僵硬粘连:肌肉不活动→静脉淋巴淤滞→水肿→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滑膜粘连。 4.促进骨愈合过程的正常发展:肌肉代谢产生乳酸→刺激血管→血管扩张→促进循环→新生血管较快成长→促进骨痂形成、强固骨痂→骨折愈合、早期活动关节面。 三.运动方案制定 针对每个患者的运动能力、损伤性质、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年龄及身体素质等制定运动方法及运动量。运动方案应做到个体化,对于运动的设计是按要达到的目的来进行的。 基本步骤 骨折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1-2周﹚ 此期特点局部反应大,肿胀明显,骨痂尚未形成。骨折断端虽经整复,但不稳定,有时会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未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所以此期锻炼的方法是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以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练习为主,即静力练习。

脑血栓后遗症的康复功能锻炼及中医特色治疗效果

脑血栓后遗症的康复功能锻炼及中医特色治疗效果 目的对康复功能锻炼与中医特色治疗在脑血栓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作以评价。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8月~2017年3月先后就诊我院的48例脑血栓患者,按临床治疗所采取的方案不同随机将入组对象分为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与接受康复功能锻炼与中医特色治疗方案治疗的观察组,依据《实用内科学》中的临床标准评估本次治疗效果。结果显效、有效患者在观察组占88.0%,在对照组占37.5%,观察组治疗有效临床显著高于对照组(x2=31.47,P<0.05)。结论康复功能锻炼联合中医特色治疗脑血栓后遗症效果确切,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汤剂治疗措施联用显著改善患者躯体功能障碍,提高患者肌力等级,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广泛推广。 标签:脑血栓后遗症;康复功能锻炼;中医特色治疗;效果 脑血栓是指脑内局部血流在脑动脉肝活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状态下血流减少或中断,脑组织缺氧、缺血继发软化、坏死,患者表现出一系列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1]。高致残率是脑血栓病症的显著特点,幸存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躯体功能障碍,患者生存质量急剧下降。常规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基础上实施康复功能锻炼可帮助患者恢复部分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院予以2015年8月~2017年3月收治的24例脑血栓后遗症患者采用康复功能锻炼联合中医特色治疗取得显著疗效,先就临床治疗体会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8月~2017年3月收治的48例脑血栓后遗症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给对照实验设置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分24例患者,观察组14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区间63~82岁,平均年龄(73.4±3.6)岁。对照组纳入的患者中有13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分布范围在62~84岁,平均年龄(73.5±3.4)岁。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口服、辛伐他汀、拜阿司匹林治疗,前述药物每天服用次数分别为、1次、1次,单次给药剂量分别为10 mg、100 mg,连续服用28天。 在观察组开展康复功能锻炼与中医特色治疗方案治疗。常规康复功能锻炼,主要训练说话、行走、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同时积极预防重症患者褥疮形成与关节痉缩变形。在观察组开展康复功能锻炼与中医特色治疗,结合患者后遗症发生部位与机制选择不同针灸治疗方案,针灸取穴以内关、人中、三阴交作为主穴,以委中、天泉、极泉、凤池、尺泽作为配穴,以上穴位每天针灸两次,连续针灸14天[2]。通过手法推拿改善患者气血运行,为患肢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同

第三节常用功能锻炼方法(1)

第三节常用功能锻炼方法 (一)颈项功(每个动作重复十二到三十六次) 1.与项争力 预备姿势:双足分开,与肩等宽(可取坐位),两手叉腰,头颈正直,目平视。 动作:1抬头望天;2还原;3低头看地;4还原。上身腰部不动,抬头时吸气,低头时呼气,呼吸自然,并逐渐加深。 作用:活动颈部小关节,增加颈部肌力,辅助治疗颈部扭挫伤、落枕和颈椎病引起的头颈项背筋肉酸痛。如能配合热敷则效果更好。 2.向后观瞧 预备姿势:双足分开,与肩的宽(可取坐位),两手叉腰,头颈正直,目平视。 动作:1头颈向右后转,目视右后方;2还原;3头颈向左后转,目视左后方;4还原。作用:同“与项争力” 3.颈项侧弯 预备姿势:同“与项争力” 动作:1头颈向左侧弯;2还原;3头颈向右侧弯;4还原。 作用:同“与项争力” 4.前伸探海 预备姿势:同“与项争力”。 动作:1头颈前伸并侧转向右前下方,目视前下方似向海底窥探一样;2还原;3头颈前伸并侧转向左前下方,目视前下方;4还原。转动时吸气,还原时呼气。 作用:同“与项争力”。 5.回头望月 预备姿势:同“与项争力”。 动作:1头颈向右后上方尽力扭转,目视右后上方,似向天空看望月亮一样;2还原;3头颈转向左后上方,目视左后上方;4还原。转动时吸气,还原时呼气。头颈转动时不必向前伸出。 作用:同“与项争力”。 6.颈部环转 预备姿势:同“与项争力”。 动作:头颈向左右各环转一圈。 作用:同“与项争力”。 (二)肩臂功(每个动作重复十二到三十六次) 1.幼鸟受食 预备姿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下垂。 动作:1屈肘上提,两掌与前臂相平,提至胸前与肩平,掌心向下;2.两掌用力下按至两臂伸直为度。上提时肩部用力,下按时手掌用力,肩部尽量放松,动作宜缓,呼吸均匀自然。作用:增强肩关节的活动能力。对肩部外伤及肩关节周围炎引起的粘连、疼痛有防治作用。2.左右开弓 预备姿势:两足开立,与肩同宽,两掌横放目前,掌心向外,手指稍屈,肘斜向前。 动作:1.两掌同时向左右分开,手逐渐握成虚拳,两前臂逐渐与地面垂直,挺起胸部;2.两上肢仍屈肘,两拳放开,掌心向外,恢复预备姿势。拉开时两臂平行伸开,不宜下垂,肩部稍用力,动作应缓慢,逐渐向后拉,将胸部挺起。 作用:增进肩部肌肉力量,恢复肩关节外旋活动的正常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