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两课时)

编制:殷盛雯审核:___________ 20XX年11月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3、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和难点:

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内容:

1、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把握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步骤。学习过程:

一、独立自学,合作探究(B级)

1、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知识链接

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因此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应遵

循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维流程进行。

意象

①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通俗地说,意象即带着有色眼睛看到的物象。

②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

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将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一种艺术形象。

③意象的情感色彩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

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客观物象原本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女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另寸用、、、、、、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

的词修饰后,藤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桥是 __________________ ,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

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 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④意象的类别

(一)象征性意

象: 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

美愉悦。 送兀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

更进一杯酒, 西出

阳关无故人。 (二)比喻性意

王维

“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 之情; “杨柳”象征 ,折柳相赠表示 , 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它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达效果。 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 绪喻为一江春水。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 站在城楼上眺望浩荡东流的长江, 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 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 这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因此该句遂成流传千古的名句。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诗中用豆萁比喻 __________ ,用豆子比喻 __________ 相煎何太急?

含蓄地指出了 -------------------------------- 。 (三)描述性意象: 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当然,描述不是客观的,而是 渗透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如:

这首绝句通过描述性的意象“ ”“ ”“ ”、 “ ”等渲染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气氛,其中渗透了作者

追求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和以画意入诗的审美情趣。

(四)通感性意象: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体化, 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

如白居易的《琵 琶行》中写琵琶高亢激烈的声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声响是在声息乐 止之后突然爆发的, 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声音, 如水浆的冲击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

这样的“大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它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 觉联想,无形化作有形,绘写出一系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

远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惊心。

意 境

① 什么是意境?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图景。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X 情思 意境=意象+意象 意境=意象+氛围 A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的意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鹿柴 王维 空

山不见人, 但闻人

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它们营造出 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意境。表现了游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B “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了的意境,淋漓—的悲哀。

C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绘深秋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感.

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的意境和诗人对塞外风光的赞美。

抓住意象,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

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②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鉴赏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景,离不开情。有如下步骤可以借鉴:

①、看诗歌标题、注释,首先获取一个总体印象。

②、找出诗中写景、物、人的词语,注意修饰语。

③、借助想象和联想,根据诗歌中的画面,明确那是怎样一幅图景,即诗歌描绘了什么或写了

什么。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感受那种情境下给人带来的感受,也就是说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

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问题示范】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步骤一)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雄伟气势,(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步骤三)

一般表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③、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诗不象散文那样直说,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沿着文字通道,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联想的渠道有“相关”“因果”“相似” “对比”“相近”,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如果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进行联想和相象,调动个人感受和体验,把文字作为媒介和通道,还原诗人所处之境,体会诗人所抒之情,再假以各种方法,如

改写、仿写、续写等,玩味把玩诗句的妙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会逐步提高,审美体验会逐步丰富。

小结:古诗鉴赏要求

f理解词义、句义

「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古诗鉴赏彳鉴赏]把握意境(景、事、情)

L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巩固检测

1掌握常用表述意境的术语

幽清明净沉郁孤愁雄浑壮丽和谐静谧高远辽阔开阔苍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读诗歌,回答问题:

倦夜

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找出这首诗的主要意象,说说这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附:意象的特定意义

1树木类

?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

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竹子:竹一一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一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一一隐士君子

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中谈经论道。

?柳树:柳一一“柳”者,“留”也,柳枝依依一一缠绵悱恻,离愁别绪一一送别怀人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柳絮:杨花(柳絮)一一飘忽不定一一离愁别绪一一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离别者的愁绪。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选“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梧桐:梧桐一一遇秋先陨一一悲秋之情一一孤独失意者。(凄凉悲伤)中国古代文人有“悲

秋”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最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先行陨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见的手法。

如:李后主《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只为引起下文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丝。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芭蕉:芭蕉一一凄苦之音(孤独与忧愁)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如: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

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侧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

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如: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又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梅花:梅一一最先开放,傲霜斗雪一一敢为人先,不畏权贵一一君子

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

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

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

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菊:菊一一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一一不畏权贵,坚守晚节一一志士。

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一一颜色淡雅一一淡薄名利,不求闻达一一隐士。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

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浮萍:漂泊不定。

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 莲:莲——纯洁、脱俗、高洁。

如:“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

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动物类

▲大雁①雁阵雄壮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对于边塞诗人尤为强烈。

②春秋迁徙春秋迁徙一一思乡之情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嘏《寒塘》)

③鸿雁传书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猿、杜鹃

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子规、布谷)一一叫声凄切一一悲凉凄清一一忧愁忧思。(哀怨、思归)

如: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

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

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

▲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

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蝉:蝉一一栖高饮露一一志行高洁一一高洁之士。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

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无

人信高洁”喻自己的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唐虞世南《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表达痛别离之情。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乌鸦: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荒凉、衰败之景,表凄清之情。

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枯藤老树昏鸦”

▲黄鹂(黄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这两句以其写春天之美,给人以明快之感,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欢乐之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一以其声音之好,反衬物是人非的寂寞之情。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 ——以其声音之美来写音乐。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

之切。也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兴亡之感)。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抓住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大胆想象,让燕子成为四百年历史的见证人,在今昔对比中,表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通过“似曾相识”的燕子,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好景不常的人生感叹。

4、自然景观类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女口:“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流水:流水不返。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流水又剪切不断、延绵不绝。以此喻感

情的绵远、悠长、无尽。《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

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斜阳(落日)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

如范仲淹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秦观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

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

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

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怀古诗)

女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如: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过关检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检测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阅读题(4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气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义的无法确定,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这一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汇总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导入 1.复习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策略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感受特定诗歌作品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2.古典诗歌欣赏的第二层境界,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策略之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置身诗境 (一)何为“置身诗境”? 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想象的世界中,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1. 概念理解: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例: 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抽学生读古诗卡片,展示选句的全诗面貌,帮助进入例句联想。) ·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今宵酒向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北宋柳永《雨霖铃》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北宋苏轼《江城子》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以“梧桐”为例: (动图示范过程)讲授法讲授法

解析: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姜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一、激疑导入:许多同学在初读古典诗歌的诗歌,常因读不懂诗歌的内容而苦恼。自己的理解的意思往往与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读散文的方法去读诗了。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里说过“《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读诗才能读懂中国古典诗歌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话题。(课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小组合作探究:诵读理解诗句,把握感情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昼已昏:天已黄昏。②渔梁:州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③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⑤岩扉:岩洞的门。⑥幽人:隐士。隐居者,诗人自指。⑦喧,吵闹。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分各小组诵读,翻译诗句,把握情感,解读预习案探究题。 探究讨论学案思考题: 1、首联写山寺黄昏报时的钟声有何用意?此联可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诗人一边听着山寺黄昏中悠然的钟声钟声,一边看着尘杂的人声,感受到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颔联中的“向”和“归”有何言外之意? 颔联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依然自得。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境?哪些字用的传神,请简要赏析。 颔联的上句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现出格外的宁静、素淡和朦胧。诗人完全被这打字人的美景陶醉了。“忽”字,传达出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的尘世的杂念和欲望,身心得到的净化。 4、尾联诗人为什么要写岩扉的松?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心境?请简要赏析。谈谈你对“诗如其人”的理解。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being in the poe tic state, enjoying the scenery and feeling"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以下为小泰收集到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教学反思,大家可以借鉴里面写教学反思的方法哦! 作为已步入中年的教师,能有幸参加我校开展的“同课异构显风采,校本教研共提高”为主题的第六届教学研讨活动,感到分外的高兴和自豪。 作为一名已不再年轻的教师,接到这个任务时,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自己可以通过这个活动研究、探讨、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紧张的是万一课上砸了这张老脸往哪里搁呢!可一旦投入到活动中,第二种顾虑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有的是和同组的老师一起积极地研究探讨的热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山居秋暝》赏析示例一课,前前后后我准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开始琢磨上什么,之后考虑怎么上,最后就是与本组老师针对一些细节问题仔细推敲,制作课件,设计教案。从最初的准备到活动结束,虽然很辛苦,但在

这之中也充实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尤其是置身于活动中学到了许 多新知识,新方法,也发现了自身诸多不足。 一、是注重诵读这一教学环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 读精思子自知。” 这节课,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学听读、自由朗读、集体 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诗句,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 感情,很好地体现了赏析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诵读。 二、是重难点突破得法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 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是诗歌的景、情、理如何有机地 融合的。 在第一环节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之后,学生很快地找出诗 歌的意象。但意象承载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我将诗中的“松间”改成“林间”,将“清泉”改成“急泉”,问学生改得怎么样,为什么。这一问题 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点,在同学们的讨论发言中,诗中意象的特征 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松林’与‘清泉’两个意象,是作者正直,高洁,坚贞人格的写照。老师适时点拨:诗歌不是生活的客 观描写,而是艺术地再现生活。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制作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情景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自如贯彻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找准诗歌意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 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8课时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课堂活动 单元学习要点: 1、诵读 2、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3、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 歌的意境美。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4、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要求的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对诗人生平和为人的探究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要在鉴赏本诗词的基础上拓展开来,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者和词风等文学常识,为今后的诗歌学习作好知识的积累。 5、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 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检查预习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本单元知识点梳理 学生归纳整理笔记。 教师提问: 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两课时) 编制:殷盛雯审核:___________ 20XX年11月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3、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和难点: 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内容: 1、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把握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步骤。学习过程: 一、独立自学,合作探究(B级) 1、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知识链接 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因此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应遵 循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维流程进行。 意象 ①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通俗地说,意象即带着有色眼睛看到的物象。 ②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 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将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一种艺术形象。 ③意象的情感色彩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 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客观物象原本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女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另寸用、、、、、、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 的词修饰后,藤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桥是 __________________ ,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汝溪中学:李勇 1、什么是意象? “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离别、游子 ?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凄凉悲愁 ?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高洁隐逸 ?美人神女灵修-----------------------------------国君 ?杜鹃磁针-------------------------------------------------坚贞 ?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思乡 ?青鸟鸿雁雁足尺素--------------------音信、书信 ?白雪玉壶冰心-------------------------------------高洁 2、什么是意境? “意”,作者的感情;“境”,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3、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情感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意境: 萧瑟苍凉。 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分析:意象: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