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本结构的深层结构名词解释

文本结构的深层结构名词解释

文本结构的深层结构名词解释

深层结构名词解释:原是美国乔姆斯基的用语。指语言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它是语言句子中稳定不变的关系。各民族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各不相同,正因为有这种共同的深层结构,能互相翻译、交流。认为这种深层结构是人类特有的天然能力,是先验的。这一术语后来为许多结构主义者广泛运用。

例文:

叙事理论认为,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其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一是历史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二是共时性向度,即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称为表层结构,即由叙述的顺序所确定的字面意义层次的文本自身结构;后者称为深层结构,即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的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本文试对《史记·荆轲传》(以下简称《荆轲传》)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探讨。

一、《荆轲传》的表层结构

一般情况下,从叙述层面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最小

的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做叙述句。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对故事结构简化提炼的结果是形成若干叙述句,这些句子之间是不可任意错乱的结构关系,即序列。《荆轲传》的主要故事内容可以用以下几个叙述句构成一个基本的单线序列:(1)荆轲是卫国人,好“读书击剑”和与诸侯“贤豪长者相结”;(2)太子丹辗转结识荆轲,两人共同谋划如何对付秦国;(3)荆轲在秦廷上刺杀秦王;(4)荆轲刺秦王失败,燕国灭亡;(5)高渐离筑击秦王,鲁勾践感叹自己当初错看了荆轲。

《荆轲传》首先用几个片段简要介绍荆轲的身世爱好和交游情况。荆轲“好读书击剑”,文武兼修,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在其父母之邦卫国受到秦国兼并威胁的形势下,荆轲“以术说卫元君”,可见他关心时势,以天下为己任。荆轲在榆次与盖聂论剑,在邯郸与鲁勾践赌博争赢局,都在别人的怒目或怒叱下逃去。尽管这样会被别人视为胆小懦弱,但荆轲都没有为了逞一时之强而意气用事。到了燕国后,“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荆轲始终胸怀天下。这里再次提到他“好书”,可见他不仅仅是胸有大志,而且有真才实学。“好书”和与诸侯“贤豪长者相结”,说明荆轲一直为实现自己的

理想而努力。另外,作者写荆轲的交游,还特别提到“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通过这些描述,作者已为我们粗略勾画出荆轲个性深沉、志向远大的特点。

在介绍了荆轲的身世爱好和交游情况后,作者接着写燕太子丹谋划如何对付秦国。荆轲因田光的推荐而去拜见太子丹,被太子丹委以劫刺秦王的重任。面对太子丹的“刺秦”计划,荆轲先是沉默,继而是推辞,在太子丹的恳请之下最后才应允。劫刺秦王首先要能接近秦王,荆轲提出要用樊于期之头和燕国地图作为入秦的信物,这两个信物实际上代表了燕国表示归顺秦国,所以何时奉给秦王有个时机问题。在秦国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荆轲才开始行动,体现了荆轲选择时机的良苦用心。樊效期因得罪秦王而逃到燕国避难,太子丹不忍伤害他。于是荆轲面见樊效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樊于期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在与太子丹谋划刺秦的过程中,荆轲深沉的性格特点再次得到表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荆轲足智多谋的一面。

易水送别的场面突显了荆轲的英雄气概。荆轲入秦,太子丹及那些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戴着“白衣冠”来为他送行。在易水边,祭过路神之后,就要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筑声唱歌,悲凉凄怆的音调,让送行的人都被感动得流泪哭泣。荆轲一边前进一边

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在群情激愤的气氛中,荆轲登上车连头也不回地走了。这一悲壮的情景,充分表现了荆轲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荆轲在秦廷上刺杀秦王,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荆轲的英雄本色。先是“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的秦舞阳,在秦王的宏大排场面前“色变振恐”,引起秦王“群臣怪之”。眼看就要露馅,荆轲回头笑看了秦舞阳一眼,向前对秦王谢罪说:“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荆轲在如此紧急的关头能镇定自若。并在谈笑间就消除了秦王君臣的疑心,充分显示了他的大智大勇。接着写荆轲向秦王进献地图,当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完全展开、匕首露出来的时候,荆轲顺势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同时右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但秦王的反应也是出奇得快,荆轲的匕首还没有接触到秦王身体的时候,秦王在惊慌中抽身而起,一下子就把衣袖挣断了。于是荆轲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拼命奔逃。由于秦王群臣“以手共搏之”,加上“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让秦王有机会拔出剑来反击荆轲。荆轲的左腿被砍断了,倒在地上,便举起匕首投向秦王,但没有击中。秦王再用剑刺荆轲,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创伤。荆轲知道事情办不成功了,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秦王

左右的人上前杀死了荆轲。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充分体现了荆轲刚毅勇敢、无所畏惧的性格。

在传记的最后,作者写高渐离以筑击秦王不成被杀以及鲁勾践听说荆轲刺秦王之事后感叹自己当初错看了荆轲,再次烘托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作者就这样层层深入、有条不紊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大智大勇、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荆轲的赞美之情。从传记的结构来看,作者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开头写荆轲到燕国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从他们相同的志趣里,可以看出高渐离也是荆轲式的人物。易水送别时,作者再次写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进一步表明他们胸怀的一致。而传记最后写高渐离视秦王如寇仇,借击筑之机扑杀秦王,与前面的叙写正相呼应。又如写荆轲入秦前,太子急于行事,便找了一个“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的秦舞阳作荆轲的副手。荆轲似乎在出发前就已看出秦舞阳不行,所以他要等他的朋友与他一起去。这与后面写到秦廷之后“秦舞阳色变振恐”,不能起到助手的作用,又是遥相呼应的。另外,传记开头写荆轲与鲁勾践下棋争道,鲁勾践怒而斥之,而最后写鲁勾践引咎自责,也互为照应。这样写,不仅使得结构严谨,而且也有助于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二、《荆轲传》的深层结构

从表层结构看,《荆轲传》围绕荆轲刺秦王这一中心事件,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深沉多谋、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而从深层结构看,《荆轲传》则暗含着荆轲始终不被人们理解的人生悲剧。

《荆轲传》在交代完荆轲的身世后,即写荆轲“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卫元君不用荆轲之“术”,表明卫元君对荆轲的才学不以为然。荆轲的才学如何,传记中没有具体的描述,但从荆轲后来谋划刺秦的精细准备看,应该不差。可见,《荆轲传》从一开始就暗示荆轲处于不为人所知的境地。

荆轲在榆次与盖聂论剑,因两人看法不同,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就出去了,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断言荆轲不敢再逗留,已经离开了。派人到荆轲住的地方寻找,荆轲果然已经驾车离开榆次了。使者回来向盖聂报告,盖聂说:“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另外,荆轲在邯郸和鲁勾践下棋,由于争执棋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不再跟鲁勾践见面。后来鲁勾践听说荆轲刺秦王的事后感叹:“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很显然,盖聂“怒而目之”和鲁勾践“怒而叱之”,都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荆轲,而荆轲也不和他们争一时之强,是因为“志不同,道不合”,但这却被他们误认为是懦弱的表

现。荆轲受人误解不可谓不深。《荆轲传》还浓墨重彩地写到燕太子丹的“不知人”。太子丹由于质秦时受到秦王的侮辱,逃归后想报复秦王,鞠武批评太子丹只想自己个人雪耻而不顾全大局;后来得罪秦王的将军樊效期逃到燕国,鞠武主张立即把他送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的借口。这些建议都没有被太子丹真正接受。对于秦国日益严重的威胁,鞠武提出“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之策略,而太子丹认为:“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恬然,恐不能须臾。”鞠武批评太子丹的行为是“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后来太子丹被杀,燕国被灭,证明鞠武所说的不无道理。另外,鞠武是个十分谨慎之人,尽管他明确反对报复秦王,但他还是向太子丹推荐了田光,认为田光“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但太子丹对老师眼中的这个大侠,还要告诫他不要泄漏他们之间谈话的秘密:“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结果导致田光以死来表明自己不会把这事说出去。由此可见,太子丹既不了解田光,也不了解鞠武。另外,太子丹把秦舞阳配给荆轲作为刺秦的助手,实在也是“不知人”。秦舞阳虽然“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但其实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人。太子丹以秦舞阳为荆轲刺秦的助手,意味着对他寄予厚望,结果秦舞阳在秦王的宏

大排场面前就已吓得“色变振恐”,在荆轲追杀秦王的关键时刻更是不见了踪影。太子丹“不知人”的性格特征直接影响到他对荆轲的态度。太子丹把“刺秦”的重任寄托在荆轲身上,并待荆轲为上宾,“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就此而言,太子丹可说是礼贤下士的典范,但实际上他并不了解荆轲。荆轲准备入秦前,在等待一个朋友的到来,想和他一起去,但由于这个朋友住得比较远,没有及时赶到,结果被太子丹怀疑荆轲反悔:“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这里用“复请”二字,表明燕太子丹一再催促荆轲赶紧出发,写出了太子丹心中对荆轲的疑虑甚大。可见,太子丹对荆轲并没有真正了解,他之前对荆轲的厚望、厚遇,只不过是由于田光的原因。而面对太子丹的怀疑,个性深沉的荆轲好像一下子变得意气用事起来:“今太子迟至,请辞决矣!”或许有人会说,荆轲之前不是很能忍的吗,这时候怎么就不能再忍一忍?这也正是让人十分感叹的地方。从田光以死“明不言”,我们也就知道,荆轲这时非如此不能消除太子丹的怀疑了。荆轲作为一个刺客,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替太子丹行事,却得不到太子丹的真正理解,实在可悲可叹!

颇有意味的是,这篇传记的末尾写鲁勾践听说荆轲刺秦王之事

后感叹:“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这里鲁勾践为过去自己太不了解荆轲而感到羞愧,荆轲刺秦王的英勇行为也让鲁勾践明白了荆轲当初离他而去的原因。至此鲁勾践对荆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好像他终于明白了荆轲是个怎样的人。但鲁勾践把荆轲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荆轲的剑术不精,从这点看来,鲁勾践还是没有真正了解荆轲。荆轲的剑术如何,可从田光那里得到印证。起初鞠武把田光推荐给太子丹,上文已说过,鞠武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他认为田光可以担当起刺秦的重任。如此说来,田光的剑术应该不错。而田光去见太子丹时,说自己已年老力竭,力不能任,认为荆轲可以胜任。这样说来,荆轲又是胜过田光的。而这篇传记一开始就交代荆轲“好读书击剑”。所以,荆轲的剑术应该是很不错的。荆轲在身负重伤、知道事情最终不成之后说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这么说并不是自我解嘲之词,他在出发前就曾说过:“往而不返者。竖子也!”怎样才能活着回来呢?唯一的做法只能是生劫秦王。可见,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不在于他的剑术不精。鲁勾践终归还是没有真正了解荆轲。

综上所述,《荆轲传》存在“不知人”这一深层结构。那么,这一深层结构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意义呢?中国很早就有“士

为知己者死”之说,但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知己”与“士”之间真正做到相知的其实并不多。而这正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士大夫的悲剧所在。《荆轲传》的深层结构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体现。

三、《荆轲传》叙事结构的创作根源

《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司马迁并不是以冰冷的态度看待历史,而是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中,融入强烈的爱憎感情。具体分析,我们发现,《荆轲传》无论是表层结构还是深层结构,都蕴涵着司马迁的身世之感。

首先,与荆轲一样,司马迁也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司马迁在《与挚伯陵书》中曾说过:“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欲以立德、立功或立言的方式实现人生的不朽,这正是司马迁的人生追求。司马迁少年好学,二十岁开始外出游历,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元封元年(前110年),其父司马谈病死,临死前嘱托司马迁继承自己开创的事业。司马迁在悲痛之中做出了郑重的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从此,司马迁开始肩负起修史之重任。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写道:“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

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五百年而代有圣人出,司马迁以周公、孔子为楷模,志向不可谓不大。他在《报任安书》中也谈到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史记》中热情地讴歌了包括荆轲在内的各种英雄人物,因为他们“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这与司马迁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其次,与荆轲一样,司马迁虽然志向远大、才能出众,却难以得到人们的真正理解。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最后矢尽粮绝,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汉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和斥骂李陵。司马迁则认为李陵杀敌过万,虽然战败降敌,但其功可以抵过;李陵也并不是真心投降匈奴,而是伺机报答汉朝。起初,汉武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派使者慰劳李陵部下生还者,并“遣因杼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汉书·李陵传》)。但是公孙敖没有等候到李陵,却从捕获的匈奴士兵之口听到李陵教练匈奴兵来对付汉朝的消息(实际上教匈奴练兵的是另一降将李绪)。于是汉武帝大怒,族灭了李陵一家。至此,司马迁之前的说法也就被人说成是“诬罔”之词,按律当诛。此时,司马迁有口难辩,“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报任安书》),最后只能屈

辱地接受腐刑以免一死。本来司马迁是站在历史学家的立场上讲了事实真相,希望汉武帝公正地对待将士的成败,但他的“拳拳之忠”反而给自己招来腐刑这样的奇耻大辱,使他只能痛苦地感叹“明主不深晓”。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把自己的这种痛苦表露无遗。任安写信叫他“以推贤进士为务”,尽管他自己也很想为朝廷尽点力,但觉得自己没有了这种资格:“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虽才怀隋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哉”“向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延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闻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纵使自己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但“动而见尤,欲益反损”,还能再说什么呢?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

最后,与荆轲一样,即使不被人理解,司马迁也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宫刑乃人生之奇耻大辱,对于“颇识去就之分”的司马迁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但司马迁并没有一死了之,反而认为:“假公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也就是说,如果就这么死掉,世俗之人是不会把他看作是为节义而死的,

只会觉得他智穷罪极、难逃一死。这么死掉就像九头牛身上失掉一根毛,与蝼蚁没有什么两样,是毫无价值的。所以,他选择活下来,他要完成未竟的事业。虽然宫刑让司马迁“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任安书》),但即使这样,他还是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史记》的创作,实现了自己“成一家之言”的人生理想。《荆轲传》中的“太史公曰”赞美荆轲“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其实这不也正是司马迁本人的真实写照吗?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司马迁)发愤著书,意志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故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鲁迅的看法是很有见地的。《荆轲传》的表层结构就源于司马迁志存高远的人生态度,其深层结构则蕴涵着司马迁在现实中得不到理解的人生缺憾。

[摘要]叙事结构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从表层结构看,《荆轲传》围绕荆轲刺秦王这一中心事件,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深沉多谋、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从深层结构看,《荆轲传》暗含着荆轲始终不被人们理解的人生悲剧。《荆轲传》的表层结构源于司马迁志存高远的人生态度,其深层结构则蕴涵着司马迁在现实中

得不到理解的人生缺憾。

名词解释

1.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综合特点有三:一是定向性,二是选择性,三是刷新性。 2.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它常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浓涂重抹;二是淡化背景。 3.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可见简化的目的仍是突出,即突出核心。 4.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常用的方法有:(1)扩大与缩小法,既把形象变大或缩小;(2)粘合法,即把形象写成半人半鬼;(3)漫画法,使形象在荒唐可笑中道出真理;(4)夸张法;(5)幻事法,即创造幻觉形象。 5.陌生化:是以作者或读者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实际上作者已经见过,读者也可能见过),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6.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 7.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和文字符号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的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第八章 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即本质的把握,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是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艺术真实就是生活与人的本质的真实。 2.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3.情感表现:因伦理评价引发的情感表现是人类的心灵特质。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4.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使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第九章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

语言学名词解释

语言学常识----语言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语言学:①~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②从方法上分为历史…、比较…、历史比较…、描写…;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和普通…;③19世纪初的历史比较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2、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3、小学:指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学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虽然我国古代没有语文学,但一般认为…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4、训诂:是解释字义和研究它的演变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从词义方面来解释古书的文字。 5、专语语言学:以某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称为…。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根据语言体系的稳固和变化,把语言研究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研究,共时…研究的是在特定时期内相对稳固的语言体系,如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历时…研究的则是描写语言体系的历史演变,如对汉语发展史的研究。 *普通语言学:是对人类语言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称为…。*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叫…。 6、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7、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言语:是说的行为和结果。*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8、语言层级性(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上层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语言的线条性: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或者作为符号的形式的声音,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绝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或两个声音。 *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音义之间交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就是它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是约定俗成的。 *依存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9、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10、思维: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1、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体传统的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名词解释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1. 引言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载体。语言可以通过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分析和理解,其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本文将从定义、关系、特点等方面对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详细解释。 2. 表层结构 2.1 定义 表层结构是指语言中表面上呈现出来的形式,即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词汇组合方式。它包括词法、句法和语义三个方面。 2.2 关系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经过一系列转换规则生成的,它们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深层结构决定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而表层结构则是这种意思在形式上的体现。 2.3 特点 •表示形式:表层结构呈现出来的形式是可见、可感知的。 •逻辑性:表层结构与深层逻辑有一定关联,但不完全相同。 •句法结构:表层结构包括句子的句法结构,即词语之间的组合方式和句子的语序等。 3. 深层结构 3.1 定义 深层结构是指句子中所包含的思维内容,它是隐藏在表面形式之下的真正意义。深层结构决定了句子所表达的语义和逻辑关系。 3.2 关系 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转变为表层结构,而表层结构则是深层结构在形式上的体现。深层结构可以通过分析推导得出,而表层结构则需要通过语言学知识进行解读。 3.3 特点 •隐藏性:深层结构不能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推理和分析来获取。 •语义内容:深层结构包含了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信息。

•逻辑关系:深层结构体现了句子中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联。 4.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是紧密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深层结构是句子的真正意义和语义内容,而表层结构则是这种意义在形式上的体现。 通过转换规则,深层结构可以转变为表层结构。转换规则是语言学中的一种规则系统,它可以将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并保持其语义内容不变。这种转换过程包括词法、句法和语义等方面的转换。 同时,表层结构也可以推导出深层结构。通过分析和推理表层结构中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联,可以得出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5. 总结 在语言学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对于语言进行分析和理解时常用的概念。表层结构是句子在形式上的体现,包括词法、句法和语义等方面;而深层结构则是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和信息。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转换规则可将深层结构转变为表层结构,并保持其语义内容不变;同时,通过分析和推理表层结构中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联,可以得出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深入理解和掌握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对于语言学研究和语言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导言 1.语言学: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2.专语语言学:又称具体语言学,是指以一种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一具体语 言的规律的语言学门类。 3.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究人类语言的起源、发展、本质, 探究人类语言内部结构的共性,即普遍规律的语言学门类。 4.共时语言学:从语言发展的一个横断面对一种语言在特定时期的相对静止的 状态进行静态研究的语言学分支。 5.历时语言学:又叫历时语言学,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研究某种语言从一个时代 到另一时代的发展变化的语言学分支。 6.语文学:又叫传统语言学,用于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之前的语言研 究,这时的语言研究尚未独立,语言学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而存在,语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古籍和语文教学,从而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或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服务。 7.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研 究字义的训诂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形成了以字为中心、音形义的语言研究。 8.理论语言学:以侧重探索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为目的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9。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语言教学(包括聋哑盲教学)、文字的创制和改革、正音正字、词典编撰等,广义的应用语言学还包括与计算机有关的机器翻译、情报检索、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10。历史比较语言学:19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个语言学的重要流派,研究具有共同母语的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它的出现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结构语言学:又称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20世纪以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三大语言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 12。描写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对话语言的结构共时描写,偏重结构形式的静态研究,不重视意义,重视语言个性,不重视语言的共性,因此又被称为描写语言学。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它是以语音为形式、以语义为内容、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 2。说话: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方法上分为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19C 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即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形成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分别探讨和研究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 专语语言学:以某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根据语言体系的稳固和变化,把语言研究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研究,。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在特定时期内相对稳固的语言体系,如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历时语言学研究的则是描写语言体系的历史演变,如对汉语发展史的研究。 普通语言学:是对人类语言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语言学。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代表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简单要加补充)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就其本质而言,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就其社会功能来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的行为和结果。 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思维: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体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 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结合构成的,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的符号。“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义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符号。 语言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其声音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绝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或两个声音。 语言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这个线性序列中,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其他语言单位替换下来,犹如一根链条,某一环可以被另一环替换下来,从而形成一根新的链条。 语言习得性: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即,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如:炊烟代表人家。 语音部分 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意义,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来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 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主要使用拉丁字母和各种变形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记音符号。 语音的生理属性:指语音的动力、发音体和发音方法。 语音的物理属性: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振动,形成音波,音波传入人耳,使鼓膜发生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长、音重、音质。 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交际功能,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汉语的声调。 音重: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语音的强弱与气流量的大小和发音时用力程度有关。如汉语的轻声。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如:eat,it 音质: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取决于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腔形状的不同。 基音?陪音:声音大都是由许多频率不同的纯音构成的复合波,其中频率最低的那个纯音叫基音,其它叫陪音。 乐音:指基音与陪音的频率之间保持整数倍的比例关系,具有周期性重复的复合波形的声音。所有的元音都是乐音。 噪音:指基音与陪音之间不具有整数倍的比例关系,只有杂乱凑合起来的不规则波形的声音。有的辅音是纯粹的噪音,有的是噪音和乐音的混和。 共振峰:一个音的陪音经过共振腔时,一部分引起共振腔里空气的共振,从而得到强化的一簇陪音聚集而成的高峰叫…。 元音:气流从肺里出来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又没有受到任何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辅音:气流从肺里出来不一定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受到阻碍并克服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口音:软腭上升,挡住通往鼻腔的道路,气流只能从口腔出去,形成口音。如:d,g 鼻音:软腭下垂,口腔有一个部位闭塞起来,气流只能从鼻腔出去,形成鼻音。如:n,ng 鼻化元音(口鼻音):发音时软腭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道,呼出的气流不仅从口腔,而且也从鼻腔通过,形成两个共鸣腔,发出的口音就会带上鼻音的色彩,这样发出的音就是鼻化元音。 半元音(无擦通音):发音的持阻阶段口腔通道只形成很小的阻碍,气流通过时,只产生极轻微的摩擦,就产生半元音。 塞擦音:指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在成阻阶段按塞音方式完全闭塞,气流无法通过;进入持阻阶段时,按照擦音方式放松阻 流摩擦而出,就产生塞擦音。 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的最小语音单位。 如:汉语普通话中,“拔[pA]”和“爬[p’A]”是靠[p][p 的,分作两个音位。 对立原则:即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 别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那么它们一定分如:汉语普通话[-an]这个语音环境,如果分别用[ 以得到[tan](单)、[t’an](贪)、[nan](难)、[lan](蓝)这就说明[t][t’][n][l]具有辨义功能,出于对立关系中 互补原则: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或相互替换,自然不具 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条件如:汉语普通话中,[A][a][. .][. .][ ..]五个音素出现 同的,[A]要求零韵尾,[a]出现在[-i]和[-n]之前, 间,[. .]出现在[y-]和[-n]之间,[. .]出现在[-u]和[ 下,它们绝对不会出现在同一个语音环境里,且出因而把它们归为同一个音位/a /,让它们成为其四个 语音相似原则:指出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 件下才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 如:汉语普通话中的[k][ ], [k]只出现在音节开头, 是互补的,但音质差别太大,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是音位 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条件变体:一个音位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 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和分布条件,绝不出现在相同 出于一种互补关系。如果它们在语音上又相似,则一个音位,从而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举 自由变体: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自由替换而不影 自由变体各音素的音质虽有不同,但说这种语言或 们是不同的音,而把它们当作同一个语音单位来使如:武汉话里的[n][l]可以自由变换而不会引起意义 “蓝”同音,[n][l]就是武汉话/ n /音位的两个自由变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区别 非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长、音重的差别来区别 位、时位、重位。 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 自然辨别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肌肉紧张度说:人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 的,肌肉每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音节中紧音峰总是落在元音上。音节中逐渐减弱的最低点叫 节的分界处。

文本结构的深层结构名词解释

文本结构的深层结构名词解释 深层结构名词解释:原是美国乔姆斯基的用语。指语言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它是语言句子中稳定不变的关系。各民族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各不相同,正因为有这种共同的深层结构,能互相翻译、交流。认为这种深层结构是人类特有的天然能力,是先验的。这一术语后来为许多结构主义者广泛运用。 例文: 叙事理论认为,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其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一是历史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二是共时性向度,即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称为表层结构,即由叙述的顺序所确定的字面意义层次的文本自身结构;后者称为深层结构,即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的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本文试对《史记·荆轲传》(以下简称《荆轲传》)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探讨。 一、《荆轲传》的表层结构 一般情况下,从叙述层面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最小

的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做叙述句。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对故事结构简化提炼的结果是形成若干叙述句,这些句子之间是不可任意错乱的结构关系,即序列。《荆轲传》的主要故事内容可以用以下几个叙述句构成一个基本的单线序列:(1)荆轲是卫国人,好“读书击剑”和与诸侯“贤豪长者相结”;(2)太子丹辗转结识荆轲,两人共同谋划如何对付秦国;(3)荆轲在秦廷上刺杀秦王;(4)荆轲刺秦王失败,燕国灭亡;(5)高渐离筑击秦王,鲁勾践感叹自己当初错看了荆轲。 《荆轲传》首先用几个片段简要介绍荆轲的身世爱好和交游情况。荆轲“好读书击剑”,文武兼修,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在其父母之邦卫国受到秦国兼并威胁的形势下,荆轲“以术说卫元君”,可见他关心时势,以天下为己任。荆轲在榆次与盖聂论剑,在邯郸与鲁勾践赌博争赢局,都在别人的怒目或怒叱下逃去。尽管这样会被别人视为胆小懦弱,但荆轲都没有为了逞一时之强而意气用事。到了燕国后,“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荆轲始终胸怀天下。这里再次提到他“好书”,可见他不仅仅是胸有大志,而且有真才实学。“好书”和与诸侯“贤豪长者相结”,说明荆轲一直为实现自己的

语言学概论的重点名词解释

语言部分 语言学: 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是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它的基本任务就是从人们所听到的和看到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出的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 专语语言学: 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它包括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两种。总之,专语语言学只研究某一种语言。 共时语言学: 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发展。 历时语言学: 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集中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变化。 个别语言学: 探讨一种语言或一个语系、语族、语支语言的结构规律或发展规律,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 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 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语文学:

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小学”: 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 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理论语言学: 任何语言的结构状态和演变规律的研究都是理论的研究,可以称之为理论语言学,但实际上,现在一般听说的理论语言学就是普通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语言在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交叉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 历史比较语言学: 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 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微观语言学: 与宏观语言学相对。注重研究语言结构状态和内部规律的科学。通常包括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宏观语言学:

语言学的名词解释

语言学的名词解释

序论部分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方法上分为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19C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语言学。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

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

三维解读,挖掘文本价值

三维解读,挖掘文本价值 在数据爆炸的时代,文本数据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其中蕴含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要实现对文本数据的价值挖掘,就需要进行三维解读。 三维解读要从文本的内容维度展开。文本的内容就像一个信息宝库,其中蕴含了大量 的细节和信息。通过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和趋势。可以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将大量的新闻文章进行分析,提取其中的关键词、关联词和情绪等 信息,从而揭示出不同时间段的热点话题和舆情动向。还可以通过文本分类技术将大量的 用户评论进行分类,了解用户对产品的评价和需求,为企业的产品改进和推广提供指导。 三维解读要从文本的结构维度展开。文本的结构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个层次。表层结构主要包括段落、句子、词语等,而深层结构则是指文本中的语义、逻辑、情 感等信息。通过对文本的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其中的隐含关系和含义。在文本流程 分析中,可以通过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关联词进行语义分析,找出其中的核心节点和关系,从而了解文本的整体结构和思路。而情感分析技术则可以通过对文本中的情绪词语和情感 摘要进行分析,了解文本的情感倾向和用户的情绪状态。 三维解读要从文本的背景维度展开。文本的背景可以包括文本产生的时间、地点、人 物等信息,还可以包括文本所属的领域、行业等背景信息。通过对文本的背景进行分析, 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价值。在新闻报道分析中,了解新闻报道的时间和地点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报道的背景和影响;在金融领域的文本分析中,了解文本所属的行业 和公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行业动态和企业竞争情况。 三维解读是一种全面分析和挖掘文本价值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内容、结构和背景进 行解读,可以发现文本中蕴含的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和战略制定提供依据,推动社会和 企业的发展。

写作文本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写作文本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我们实际所听到的句子的形式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是语言的表 层结构,而说话者试图表达出的句子的意思则是语言的深层结构。 这就是说,语言的表层结构决定了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决定了句子的意义。 举例说明:玻璃击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用两种句式去表明。一种观点就是:“玻璃 击碎了。”——被动句式另一种观点就是:“击碎玻璃了。”——主动句式 两种说法,句式虽不同,但所表达的认识内容是同一回事。 我们晓得玻璃打碎了这个事实,这就是语言的深层结构,而定义这个事实的两种句式,则就是表层结构。 由此可知:同样的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 此外,相同的深层结构,有时也需用相同的表层结构去定义。再例如“张三跑了”这 句话,可以定义几个意思。 表示疑问:“张三走了吗?”表示肯定:“张三走了。”表示讨厌:“我早就想让张 三走了。”还可以表示出同情、惋惜、气愤等等。 可知,统一表层结构,可以则表示相同的深层结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 的深层结构就是重新认识的内容,表层结构则就是重新认识内容的具体内容定义。语言的 深层和表层结构的区别,在记忆的效果上很确切。当我们读完了一篇文章、或听到了一次 演讲后,在短时记忆里可以储存表层结构,而在短时记忆里却可以储存其深层结构。 不同民族的人,表述同样的事实,就语言的深层结构来说是一样的。表层结构则服从 于这个民族共同使用的那种语言的规律。很多民族的人把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并非 通过学习,而是先天就具备这个转化能力。 表层结构就是我们看见的句子结构,比如说: 花瓶被他打碎了。 深层结构就从这个句子中能打听出的以相同词为主体的描述结构,比如说上面那个句 子的深层结构就是: 他打碎(花瓶)碎了。 就是说,一部分就是“他击碎花瓶”,另一部分就是“花瓶打碎了”;一个就是相法 即为他以及这个动作,一个就是受到事即为花瓶的状态。这个用深层结构则表示的句子经 过删掉、减少、移位等变化可以转变为表层结构。

基础写作中层次的名词解释

基础写作中层次的名词解释 在写作中,层次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在论述、说明和阐述一些概念或事件时。层次的正确安排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而不会让读者感到混乱和难以理解。因此,在基础写作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层次的概念,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层次的定义 层次指的是一篇文章中不同部分之间的组织结构。它描述了信息在文章中的分布方式,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层次可以使文章更加通顺、连贯和易于理解。此外,层次的正确使用也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二、层次的类型 1. 递进式层次 递进式层次指的是文章中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展开的层次结构。这种层次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加有条理,易于理解。例如,在阐述一个概念的时候,可以按照从浅入深或由简到繁的方式逐步展开,使读者逐渐领会到这一概念的本质。 2. 平行式层次 平行式层次指的是不同主题或元素之间平等、并列的关系。这种层次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易于表达。例如,在比较两种事物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使文章更加全面,易于理解。

3. 混合式层次 混合式层次指的是递进式和平行式结合形成的层次结构。这种层次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加全面、有条理,同时也不会显得太过枯燥和单调。例如,在阐述一个复杂事件的时候,可以按照递进式和平行式的方式交替使用,从而使文章更加丰富和生动。 三、层次的注意事项 1. 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作者需要构建一个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层次结构,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2. 选择合适的层次类型。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层次类型可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 3. 确定合适的文本组织方式。文本组织方式以及信息布局也是层次结构的一部分。确定好文本组织方式,可以有效地整理文章中的不同部分。 4. 切勿使用过多的层次结构。过多的层次结构会让文章显得杂乱无章,使读者无法理解。因此,作者要注意合理运用层次结构,不要使用过多。

文本结构名词解释

文本结构知识解读 文本结构是指作者在文本中组织信息的方式。文本的结构可以分为外结构和内结构。外结构是文本所呈现的直观上可把握的形态特征,而内结构则包括托多洛夫句法层面的三类结构关系。 此外,文本结构还可以分为有机统一说、多样统一说、层次系统说和语法结构说。有机统一说强调文本各要素和各部分的整体和谐关系,多样统一说突出了文本由多种不同的因素或部分构成的这一事实,层次系统说认为文本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完整系统,而语法结构说则把语言系统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参照系统,从语言结构的基本特征来推导文学文本的结构关系。 在文学文本中,主导因素决定了结构和功能,形成了文本的整体性和独特性。文本的结构是一个完整体,所有要素或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虽然各个要素或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起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各要素和各部分同样重要。因此,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应特别注意那些重要的元素和部分。 文本结构是文本分析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还可以揭示文本背后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组织方式、信息分布、逻辑关系和情感表达,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在文本结构中,不同的结构和元素组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意义。例如,有些文本采用直线式结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或事件的发展过程组织信息,这种结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而有些文本则

采用螺旋式结构,通过反复、对比、暗示等手法来表达信息的深层含义,这种结构较为复杂,需要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此外,文本结构还可以反映作者的风格和特点。不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结构和手法,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特点,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个性和魅力。 在分析文本结构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篇章结构分析、语句结构分析、词汇结构分析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文本的结构特点,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总之,文本结构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进一步拓展我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复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复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 名词解释: 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2、文学言语层面:内涵: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3、文学形象层面: 内涵: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4.文学意蕴层:所谓文学意蕴层,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深层内容和意味。 5、哲学意味层:指通过具体事物对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即在诗意描绘中启发人产生对于人生、宇宙、生存等问题的思索、领悟。 6、审美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愉悦感(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 对于美的感悟、体验:自然美、人生美、人性美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重点: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人物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重点:2特征性《化》:就是通过以具体、生动、独特外在形象所表现的丰富、深刻的内在本质。 3: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重点:4意境的定义: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与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 韵味无穷:指由艺术作品的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6.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7、重点:审美意象:就是充分表现审美理想的意象,是高级形象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8、哲理:人类能够取得与自然的和谐却难以消除同类间的隔膜,并且无声地呼唤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和谐融洽。 叙事性作品 1、叙事的含义:最早的叙事文学是原始社会中通过口头流传的神话和史诗。如荷马史诗就是叙事体史诗。叙事(narration)的涵义: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黛玉葬花,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系 列事件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情节的事件; 2.塑造形象的事 件。

名词解释文本的结构特点

名词解释文本的结构特点 名词解释文本是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用于对特定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它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本文将探讨其一些重要方面。 首先,名词解释文本的引言部分往往包含对所要解释名词的定义。这个定义可能是在现有字典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可以是作者自身的理解和解释。在这一部分,作者通常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名词的基本含义,并且尽可能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复杂的词汇。 接下来,名词解释文本会展开对该名词的详细解释。这部分通常按照相关性和逻辑顺序组织,并且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或话题来进行阐述。对于每一个解释点,作者会提供充足的事实、例子或引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此外,为了保持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作者还会通过使用过渡词或短语,如“此外”,“然而”等,来引导读者从一个解释点流畅地过渡到下一个解释点。 随后,名词解释文本可以包含对该名词的历史背景或起源的介绍。这个部分有时也被称为上下文提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名词的来龙去脉。作者可以描述名词的起源、发展或演变过程,并且结合实际案例或事件来说明其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除此之外,名词解释文本的结构特点还包括对于适度使用图表或图像的依赖。这些图表或图像可以用来进一步说明或澄清文章中的观点,更直观地呈现事实和数据。然而,作者应注意不要过度依赖这些视觉辅助工具,并且确保它们与主要文本内容相互补充,而不是重复或替代。 最后,名词解释文本通常会对解释的名词进行总结,重申其重要性和价值。在这个总结部分,作者可以提出对该名词未来发展的展望或建议,或者探讨其在不同领域或环境中的应用前景。这不仅能够更好地点明名词对读者的意义和价值,还可以引发读者对相关话题的思考和讨论。

语言学中的名词解释总结(3)

语言学中的名词解释总结(3) 语言学中的名词解释总结 转义:以词的本义来比喻另一事物,因而双转生出另一种意义 ,这就叫…。 单义词和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可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象,前者叫单义词,后者叫多义词。 同义词和反义词: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叫同义词;语言中意义相反的词叫反义词。 22、 语言意义:指语言体系中所固有的意义,特点是抽象、概括、多义、相对稳定。言语意义:指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人们在使用语言交流思想时双方所理解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特点是个别、单义、多变。 23、语法形式: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 语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叫…。 语法方式:把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概括成的类别叫~。 24、语法:是词法和句法的汇集,包含词的构形、构词规则和词组合成句、名组合成句群的规则。 构词法:指在词根基础上按一这的构词规则创造新词的方法。 构形法:指以一个词为中心的多种变形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方法。 24、词类:具体说是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一类词的集合,抽象地说是一组分布环境的总和。 形态(词形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 内部屈折:指词内部的语音形式的变化。 25、显性意义: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词序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叫~,分为陈述、支配、修饰、平行关系。 隐性意义: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

施事—动作和动作—施事"等关系。 26、上限结构和下限结构:单句与单句组合成复合句叫上限结构;下限结构即单句,包括非主谓句和主谓句,人称句和非人称句,名词句、动词句和形容词句。 27、直接成分:句子分析中,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 句子成分分析法: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结构组合形式层次性的分析,把句子的各个部分不断地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切为止。 28、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缺乏词形变化;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以汉语为代表。 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日语、为其代表。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 29、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叫句法同义;同一个句式所表示的几种不同的结构意义,叫句法多义。 30、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义素:对词的一个义项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 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在词典中表现为一个条目。

文学理论分类真题5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文学理论分类真题5 (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 1. 叙事的构成 SSS_TEXT_QUSTI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叙事一词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第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第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叙述内容主要有故事、结构和行动三部分。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故事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对于叙事内容的分析有重要意义。 叙述话语包括时间和视角两个方面:时间则涉及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所谓“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一般分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叙述动作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离开了叙述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活动也就落空了。 2. 文学的叙事 SSS_TEXT_QUSTI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文学叙事由三方面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