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看书,看的时间长了,他放下书本,想活动一下身子再看,同时让眼睛也休息一下。他尽力把自己的视线推得远一些,看看窗外..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贴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他很有兴趣地看着那奇形怪状的陆地地形,看着那曲曲折折的海岸线,那海洋,那岛屿。看着看着,他发现:大西洋西岸的巴西东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与东岸非洲几内亚湾的凹进去的部分,一边像是多了一块,一边像是少了一块,正好能合拢起来,再进一步对照,巴西海岸几乎都有凹进去的部分相对应。魏格纳想:“看起来就像用手掰开的面包片一样,难道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原来是一整块,后来才分开的吗?会不会是巧合呢?”一个个问题在他脑海中跳跃着,这个偶然的发现,使他感到十分兴奋。

“如果我的推测是正确的话,我一定要用事实来证明它!”魏格纳又冷静地思考起来:“假如现在被大西洋隔开的大陆原来是一整块的话,那么,形成大陆的地层、山脉等地理特征也应该是相近的,隔在两岸的动物、植物也应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曾有过相同的生存环境..”病好之后,魏格纳走遍了大西洋两岸,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他发现:有一种蜗牛既生活在欧洲大陆,也生活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可以想象,蜗牛不可能远涉重洋,也没人听说过曾经有人“引进”过这种野生的蜗牛。

他还对同样出现在巴西和南非地层中的龙化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这种爬行小动物也不可能跨越大海,最重要的是,这种龙在其他地区的地层中并没有被发现过..根据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进化原理,相同的生物不可能在相隔很远的两个地区分别独立地形成,它们必定起源于同一个地区。种种迹象表明,两岸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整块!

于是,1914年,魏格纳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学说——大陆漂移说。他指出:现在的美洲与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大约两亿年前,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陆慢慢分裂,开始缓馒地漂移,渐渐成了现在的样子。并且,现在还在慢慢地漂移着,他认为:印度次大陆是从南极洲漂移过来的,与正在向东漂移的亚洲相撞,而突起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形成的。这种运动至今还在悄悄地进行着,喜马拉雅山至今也没停止向北拥挤。对资料的分析研究证明,1300多年以来,西藏与印度之间缩短了大概60米。而澳大利亚也正在向北漂移。

“整个人类居住的陆地,就像巨大无比的航船,在非常缓慢地漂流,移动。世界千百万年后的面目,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资料内容 “沧海变桑田”,是古代人们观察所得,说明海陆在不停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引起的这种巨大的变化呢初始地球的海陆是怎么分布的呢现在的海陆位置还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近年来“格罗麦挑战”号船在公海上游弋,记录在航海日志上的勘测航程非常重要,绝不逊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任何航海成就。船上的科学工作者钻探海床,研究有亿万年历史的沉积泥和沉积岩。每次把三英里半长的钻杆提上来,都证实了一项当代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世界各大陆都在地球内部的上地幔漂移。 这项发现产生一种称为“全球板块构造”的概念,推翻了一切认为地球是一个稳定行星的传统观点。新概念认为,地球是个活动不息的星球。在过去的四十六亿年历史中,地球上的海洋开开闭闭好像手风琴一样,各大陆互相冲击宛似笨重的大船在怒海中相撞。 这项崭新的认识,也解开了很多从自然科学萌芽以来就令人困惑的谜团,例如各大陆、山脉、海洋、岛屿等是怎样形成的;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竟会嵌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峰上等等。以上所举只不过其中一部分。 美国海洋学老前辈尤英博士说:“全球板块构造的学说不应再视为仅是一种理论。就科学上的意义来说,这个学说的重要性,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能量与运动定律并驾齐驱,而且对人类也同样重要。” 一些地质学家从地质的现象方面提出了下列几个论点: ①地壳并不如地质学家从前所想像那样是一整块硬壳,而是由若干单独的板块(十大板块,每块再分为若干小块)构成。板块由厚四十至六十英里的岩石构成,都在极热的黏质地幔上漂浮。 ②地球表面的陆地就搁置在这些板块上(洋底也是如此),从前一度连接一起,形成单独一整块的超级大陆,约两亿年前才开始分裂。裂开的碎块终于形成现今的七大洲和各大岛屿。这些大块的陆地缓缓漂移分离,像流动输送带上的包裹一样。 ③从洋中海渊裂缝涌出来的熔岩,凝聚在这些地壳板块的边缘,使板块逐步增大;同时这些板块又受到来自地球深层的力量所推动,以每年一英寸半至六英寸的速度在地球表面朝不同方向漂移。从地质学的观点来看,这种速度可以说是猛烈的。 ④板块互相推挤争取空间,产生种种蔚为奇观的现象:移动中的大陆板块(大体都是花岗岩)碰及洋底板块(由质地致密、浮力较小的玄武岩构成)时,就像巨大的推土机炉到洋底板块上面,把海床上亿万年来层叠的沉积物刮掉,也把地壳岩石成片地刮走。这类岩屑堆积在大陆板块的边缘,像弄皱的毛毯似的,形成一系列的山脉。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地图上的发现》资料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精品)

《地图上的发现》资料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 “任何人观察南大西洋的两对岸,一定会被巴西与非洲间海岸线轮廓的相似性所吸引住,不仅圣罗克附近巴西海岸的大直角突形和喀麦障附近非洲海岸线的凹进完全吻合,而且自此以南一带,巴西海岸的每上个突出部分都和非洲海岸的每一个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呼应。反之,巴西海岸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这就是德国伟大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名著《海陆起源》一书的前言。在这部巨著中,魏格纳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开创了地球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是:规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大陆——泛大陆。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和欧洲、非洲分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中间形成印度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片”,便成了岛屿。这个漂移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规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大陆漂移说较好地解释了今未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及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后期冰成层的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并可解释许多地质学上的以前无法解释的难题,如过去人们对南极发现煤层迷惑不解,其实,在石炭纪时,南极正好位于南纬25度附近,是热带雨林地带。大陆漂移说发表后,在全世界地学界引起很大震动,许多人为之喝彩;但在当时,海陆位置固定说占统治地位,因而也遭到许多“权威”的指责和嘲讽。有人称之为“大诗人的梦”,更有人称之分“疯话”。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 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1930年魏格纳第四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北极黄河站: 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2004年7月28日成立。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中国也成为第八个国家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 极地考察对国家的战略意义虽然我国的极地考察工作已进行了20年,虽然我们在南北两极都建立了科考站,但提起极地,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遥远。实际上,从国家战略意义的角度来讲,南北两极离很多国家都“非常近”。 这种战略意义可概括为四大类: 一、环境意义。 南北极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左右着全球的冷暖过程。以中国为例,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北极是我国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来自北极的寒流常常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危害。我国牧区经常遭受的“白灾”(即雪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是东亚季风,研究表明,北极海水与海冰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东亚季风的重要因素。只要东亚季风发生变异,就很容易在我国形成气象灾害。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对北极气候变化的预测性研究,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除了对中国能产生巨大影响,两极也牵动着世界各国的心。美国科学家曾在一份科研报告中指出,阿拉斯加冰川融化的速度惊人,每年平均矮了半米多,成为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单一水源。研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 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在培根之 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 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 制得像模像样。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 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许多人也许 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 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 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 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 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 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 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 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 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 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 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 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 岸的北美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 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 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 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 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 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

论证据法的发展方向—《漂移的证据法》和《现代证据法与对抗式程序》读

《前沿》2009年第2期 论证据法的发展方向—《漂移的证据法》和《现代证据法与对抗式程序》读后 张吉喜*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美国达马斯卡教授的《漂移的证据法》和英国麦克埃文教授的《现代证据法与对抗式程序》 两部著作都基于几乎相同的理由论证了英美传统证据规则所面临的挑战,但是这两部著作都没有言明未来 的证据法将会向何处发展。从制度层面和哲学层面来看,从证据法学到证明科学是未来证据法的发展趋势; 在证据法学向证明科学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强调对基本人权的保护。 [关键词]证据法证据法学证明科学基本人权 [中图分类号]D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8267 [2009] 2—0156—03 一、证据法向何处去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米尔建·R·达马斯卡(Mirjan R Damaska)教授在其1997出版的著作《漂移的证据法》 (Evidence Law Adrift)中归纳了支撑英美证据法事实认 定特殊性的三大支柱:二分式的法庭审判结构、集中型诉 讼程序和对抗式诉讼制度,并指出“侵蚀这三大支柱的任 何一个,英美证据法上最具特色之可采性规则的理论基础 都会被严重削弱。然而,对三大支柱的侵蚀已经成为二十 世纪的重要趋势。如果这种侵蚀过程进一步向前推进,那 么它可能会威胁整个规范式大厦的稳定性。”[1]一年之后,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詹妮·麦克埃文(Jenny McEwan)教 授在其著作《现代证据法与对抗式程序》中也对证据制度 的未来走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指出“是对抗式程序发 展了证据法,产生了那些熟悉而又复杂的困惑”,“审判程 序此刻正处在变革的关键阶段,正在一步步地远离对抗式 模式,那么迫切要求我们重新考虑保留那些证据规则的必 要性”。[2]两位学者分别来自英美法系的两个代表国家美国 和英国,他们基于几乎相同的理由论证了英美传统证据规 则所面临的挑战,但是他们在打碎了一个旧世界之后,并 没有为建构一个新世界提出自己的构想。达马斯卡教授在 《漂移的证据法》的结尾说到:“本书审视过的普通法证据 法正在崩塌的支柱,最有可能经由本国泥瓦匠及本土的其 他建筑材料得以修复或取代。新建筑物将要呈现的面貌当 然是不可预测的……”詹妮·麦克埃文教授在《现代证据 法与对抗式程序》结尾处写到:“……我们的民事和刑事诉 讼程序正在逐渐远离它(对抗式程序———笔者注)。可惜的 是,这种纯粹转变没有得到承认;如果被认可了,就不会 坚持保留仅适用于对抗式程序的证据排除规则了。”读完这 两部著作的读者都将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未来的证据法到 底将会向何处发展呢?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

读漂移的证据法

读《漂移的证据法》 法学01 康文航2010132017 一、作者简介: 米尔建·R·达马斯卡(Mirjan R. Damaska),国籍:美国,原籍:前南斯拉夫;现任职务 :耶鲁大学斯特林讲座法律教授,《美国比较法杂志》编委,国际比较法学会会员,国际社会防卫学会会员,美国人文与科学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刑法与刑事司法、证据学、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以及比较法。 教学背景: 1955年毕业于前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大学(University of Za-gred),获法学学士学位。 1960年在卢布雅那大学(University of Ljubljana)获法学博士学位。 1956-1957年在前南斯拉夫的审判法院和上诉法院担任书记员。 1961-1962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Uv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作“两百周年校庆纪念访问学者”(Bicentennial Fellow)。 1964-1965年暑期任卢森堡国际比较法学院教授。 1966-1968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1968-1973年任萨格勒布大学教授,期间,于1970年出任系主任。 1970-1971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1975-1982年为耶鲁大学教授。 1982-1996年为耶鲁大学福特基金讲座教授。 1996年至今,任耶鲁大学斯特林讲座教授。 主要著作: 《被告的地位》 《刑事法律与程序辞典》(塞内维亚-克罗地亚语) 《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The Faces of Justice and State Authority) 《比较法》(与Schlesinger、Baade和Jerzog合著) 《漂移的证据法》(Evidence Law Adrift) 《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Evidence Acomparative Study) 本书的产生: 据前言,1989年冬天,作者应彼得·蒂勒斯的邀请在本杰明·卡多佐法学院的一个国际研讨班上作的关于普通法系证据法之特点的讲演。之后作者尝试着将该讲稿写成一篇论文,并进而被老朋友劝说着手写作一本书,己经波折,甚至几乎考虑放弃本书的写作,但最终于1995年秋天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初稿。由罗杰.帕克阅读了初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朋友艾莉丝.米斯基明从法律事务中抽出时间为本书做编辑,并为本书内容的实质性改进提出了颇为有价值的建议。

从南极洲的位置看大陆漂移学说

从南极洲的位置看大陆漂移学说 本学期,我们小组研究了大陆漂移学说,那么究竟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呢? 简单地说,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最先在1620年由英国人法兰西斯·培根提出的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有哪些呢? 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 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 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 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 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 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历程: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教学设计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报答等认识能力。 2、通过对相连证据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板块运动及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形成探究,求真求实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现象;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尤其能解释 界上一些著名山系的形成和火山、地震等的分布。 教学方法:地图法、探究式、讨论式、实验演示等。 教学过程: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导入: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和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正像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而创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年轻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有了--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阅读:P14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提问:1 魏格纳发现南美洲、非洲轮廓的什么特点?(大西洋两岸的两洲轮廓凹凸相吻合)注意读P15图。 2.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什么设想?(两个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3.为了证明这个设想,他怎么做的?(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寻求证据) 4.他找到了哪些证据?指导学生,讨论。(1、大西洋两岸两大陆古地层的相似性,证明两大陆可能曾连在一起;2、大西洋两大陆两岸动物的相似性-海牛、鸵鸟。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它们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从而证明两块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参看地图册P10"科学依据",拓宽思路。 活动:用剪好的大陆轮廓纸片蘸水在黑板上粘贴、移动演示这一假说。 简介: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建立,从中学习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培养坚强意志品质。 提问: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 演示:参看P16图H。(用标有各大陆漂移方向箭头的图,更为直观和生动,如下图和地图册P10"大陆漂移过程")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说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说 一、选择题 1.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了 A.人类可以随意改变海陆的分布B.海陆是固定不变的 C.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哪位科学家观察世界地图之后引发了思考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A.魏格纳B.哥白尼C.哥伦布D.麦哲伦 读下图,完成3~4题。 3.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图中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①③②④4.台湾海峡海底有古森林遗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海水运动B.地壳运动C.气候变暖D.人类活动5.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源于曾经在较低纬度地区,有茂密的森林; 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④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6.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B.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C.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道的遗迹 7.下列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 A.B.C.D. 8.按时期先后,大陆漂移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①③② 9.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B.世界陆地边缘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10.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海牛和鸵鸟 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1.观察下图,依据大陆漂移说分析现在的大西洋 A.最终将消失B.没有变化C.不断扩张D.不断缩小 二、解答题 12.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从东西半球看,甲半球是______半球。 (2)读图1,赤道穿过了哪两个大洲的大陆?______和______。(填名称) (3)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从_______洋的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创立了大陆漂移说。(4)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它位于图中的______大洲。(填序号) (5)读图2,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依次为 a.乌拉尔山 b.乌拉尔河 d.里海 c.______e.黑海f._______。

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_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

【中国论坛】China Forum 作者简介: 今年是德国气象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 e g e n e r,1880-1930)发表大陆漂移学说一百周年。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开启了20世纪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60年代初,美国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Harry Hammond Hess,1906-1969)和海洋物理学家R.S.迪茨(R o b e r t S. D i e t z,1914-1995)在古地磁学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独立提出了海底扩张说。一年后,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生弗雷德里克·瓦因(Frederick Vine,1939-)和他的导师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家马修斯(Drummond Hoyle Matthews,1931-1997)通过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研究,对海底扩张说作了进一步论证,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965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John Tuzo Wilson,1908-1993)提出大洋盆地从生成到消亡的 演化循环,建立转换断层概念,即威尔逊旋回(Wilson cycle),并最早使用“板块”一词。1967-1968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摩根(William Jason Morgan,1935-)、英国地球物理学家丹·麦肯齐(Dan McKenzie,1942-)和R.L.帕克(Robert Ladislav P a r k e r,1942-)以及法国人勒·皮雄(X a v i e r L e Pichon,1937-)等联合发表了数篇论文,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综合模型。人们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1968-1983年得到了格洛玛·挑战者号(Glomar Challenger)钻探船等深海钻探成果的验证。 由魏格纳创立并经过后人完善的近代地球科学理论取得的革命性进展,改变了整个地球科学的面貌,给地质构造学、地球动力学、地磁学、矿床学、地震学、海洋地质学等……几乎所有地球科学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 ——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 路甬祥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 1880-1930

1.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基本简介 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发展历程 提出学说 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他先请教了柯彭教授,教授肯定了他的想法。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本世纪(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历史分析 主要特点 这场革命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处在学科工作中的地理学家普遍意识到他们正在经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许多科学家撰写文章或专论都强调了考察大陆和地球的思维方式所发生变化的革命性质;他们写出了标题醒目的著作,如《地球科学中的革命:从大陆漂移说到

自然辩证法与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发展进程

自然辩证法与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发展进程在准备此文之前,“自然辩证法”这个名词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虽然上着XX老师的课,但在课堂上我基本听不懂他在讲什么,或者说,他事实上什么也没讲,我自然也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接下来的写作。 稍微百度了一下,我知道“自然辩证法”这个高大上名词另一个名字叫“科学技术哲学”。他的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观——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我自己是从事地球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的,故而我选择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研究地学非常重要的假说——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作为我的研究对象。 与千千万万林林总总的假说一样,大陆漂移学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非常相似的大陆轮廓、地层分布和化石证据,开始了大陆漂移说的雏形。而后的古冰川证据、蒸发岩等古气候标志,也证明了大陆的确有过飘移。在大量证据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魏格纳1912年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由于该假说有可能撼动地球科学的理论基石,未能得到充分的检验;再者魏格纳在不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的观点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存疑;另外,魏格纳在大陆飘移的动力学机制方面,未能说服广大的地质学家,种种原因,该假说最初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赫斯的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中脊处的地幔对流使老的洋壳不断向外推移造成海底扩张,以及后来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岩石圈是由一系列板块边界所围成的构造单元拼接而成,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也得到广泛的认可,对地学的研究形成长足而深远的影响。而到板块构造理论提出的那一天,魏格纳已去世38年。 从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简史来看,我可以得到许多启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理论的提出,要不断地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深化对某一现象的认识,科学理论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从运动观和时空观的角度来说,沧海桑田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目前也正发生的事,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运动是绝对的。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科学的理论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手段的进步,也会带动理论的发展。从规律观的角度来说,规律是客观的,也是相对的。只有敢于打破陈规、勇于标新立异的人,才可能在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看书,看的时间长了,他放下书本,想活动一下身子再看,同时让眼睛也休息一下。他尽力把自己的视线推得远一些,看看窗外..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贴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他很有兴趣地看着那奇形怪状的陆地地形,看着那曲曲折折的海岸线,那海洋,那岛屿。看着看着,他发现:大西洋西岸的巴西东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与东岸非洲几内亚湾的凹进去的部分,一边像是多了一块,一边像是少了一块,正好能合拢起来,再进一步对照,巴西海岸几乎都有凹进去的部分相对应。魏格纳想:“看起来就像用手掰开的面包片一样,难道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原来是一整块,后来才分开的吗?会不会是巧合呢?”一个个问题在他脑海中跳跃着,这个偶然的发现,使他感到十分兴奋。 “如果我的推测是正确的话,我一定要用事实来证明它!”魏格纳又冷静地思考起来:“假如现在被大西洋隔开的大陆原来是一整块的话,那么,形成大陆的地层、山脉等地理特征也应该是相近的,隔在两岸的动物、植物也应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曾有过相同的生存环境..”病好之后,魏格纳走遍了大西洋两岸,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他发现:有一种蜗牛既生活在欧洲大陆,也生活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可以想象,蜗牛不可能远涉重洋,也没人听说过曾经有人“引进”过这种野生的蜗牛。 他还对同样出现在巴西和南非地层中的龙化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这种爬行小动物也不可能跨越大海,最重要的是,这种龙在其他地区的地层中并没有被发现过..根据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进化原理,相同的生物不可能在相隔很远的两个地区分别独立地形成,它们必定起源于同一个地区。种种迹象表明,两岸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整块! 于是,1914年,魏格纳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学说——大陆漂移说。他指出:现在的美洲与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大约两亿年前,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陆慢慢分裂,开始缓馒地漂移,渐渐成了现在的样子。并且,现在还在慢慢地漂移着,他认为:印度次大陆是从南极洲漂移过来的,与正在向东漂移的亚洲相撞,而突起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形成的。这种运动至今还在悄悄地进行着,喜马拉雅山至今也没停止向北拥挤。对资料的分析研究证明,1300多年以来,西藏与印度之间缩短了大概60米。而澳大利亚也正在向北漂移。 “整个人类居住的陆地,就像巨大无比的航船,在非常缓慢地漂流,移动。世界千百万年后的面目,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 论文摘要 系统的介绍了大陆漂移说的发展过程,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并从大陆边缘形态的计算机拟合、地质古生物证据、地层层序的一致性、古生物种属的相似性、古冰川和古气候古地磁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根据其不足方面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看法。 关键词大陆漂移魏格纳依据讨论结论 一、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1.、。。。。。。。。。。。。。。。。。。。。。。。。。。。。。。。。。。。。。。。。。。。。。。。。。。。。。。。。。。。。。。。。。。。。。。。。。。。。。。。。。。。。。。。。。。。。。。。。。。。。。 (二)、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三)、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 (四)、大陆漂移说的存在的问题 二、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今天地球上的地质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是整个地球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对此长期以来有着种种不同的假设和争论。【4】 1.1569 年荷兰地理学家、地图学家基哈德斯墨卡托( G Mercator, I512- 1594) 在地理大发现基础上, 发明了墨卡托投影法, 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后, 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形状的互相吻合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2.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 1626)根据大西洋两岸的相似形,提出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是后期分离的。 3.18 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丰( Georges- LouisdeBuf fon, 1707- 1788) 根据北美和欧亚大陆动物群的相似性, 推测这两个大陆早先一定是相连的, 他将物种组合成动物区系 ( Faunas) ,并揭示出一些生物地理分布的规律, 他也是第一个对地质史划分时期的人; 4.19 世纪法国科学家斯尼德- 佩利格里尼( A Snider- Penigrini) 根据大西洋两边大陆的生物和古生物亲缘关系, 推测大西洋是因大陆漂移而形成的 5.1880年,惠兹坦因认为大陆因太阳对地球的潮汐引力而向西移。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 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1880 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 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1910年提出“大陆 漂移说”,1912年得到证实。他在《海陆 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 说”。 少年探险 魏格纳少年时便向往到北极去探险,由于父亲的阻止,他没能在高中毕业后就加入探险队,而是进入大学学习气象学。190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致力于高空气象学的研究。1906年,他和弟弟两人驾驶高空气球在空中连续飞行了52小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后来他又参加了去格陵兰岛的探险队,岛上巨大冰山的缓慢运动留给他的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后来他面对世界地图迸发的联想和兴趣。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地学资料,查找海陆漂移的证据考察研究 1910年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把南美洲跟

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大陆漂移说一提 出,就在地质学界引 起轩然大波。年轻一 代为此理论欢呼,认 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 时代,但老一代均不 承认这一新学说。魏 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1930年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的雪原上。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做错误抛弃或是被当做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做信条来接受。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吉安二中张昌安 【知识目标】1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2知道植物进化历程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3说出化石和地层的关系 【技能目标】尝试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 【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资料的探究过程,掌握对比的研究方法 2.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动植物化石与较晚的动植物化石进行对比,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对比、讨论 【教具准备】有关化石方面的证据资料化石进化的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上生活着丰富多样和生物,有绿色开花植物,有脊椎动物,有无脊椎动物……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类群,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讲述:生命诞生之初,地球上只有最简单的单细胞藻类和单细胞动物。而今的地球上,到处是丰富多彩的各类生物。那么现今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由于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直到人类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古生物化石以后,生物进化的观念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化石是什么呢?生物是怎么样由简单进化到现在复杂的各类生物的呢?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提问:化石是什么? 回答: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讲述:地质年代:地质学家将地质历史从老到新分成冥古代, 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一代再分成若干个纪,如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晋垩纪。每一代和纪都有其特征的化石记录。 观察图片: 探究:下列资料,分析你所获得的信息,得出你的结论。 (1)科学家们在石炭纪以后,白垩纪以前的地层中发现了恐龙等爬行动物的化石,在新年代以后的地层中没有发现恐龙化石。 (2)1861年,在德国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始祖鸟化石,科学家通过对始祖鸟化石的分析,发现这种生物的大小跟乌鸦差不多:满身披有羽毛,与鸟相似,但它的两翼前端生有三个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