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语文测试卷(附答案)

高考语文测试卷(附答案)

高考语文测试卷(附答案)
高考语文测试卷(附答案)

高考语文测试卷

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20分)

春冰刘心武

春水中,浮动着春冰。

当整个水面结成冰板的时候,在我看来,犹如本是清亮的眸子,却盖上了浊翳,但那是严冬的癖好。惟有大雪降临的时候,冰面覆雪,那硬冷的面目,改变为柔和的韵律,才稍慰心臆。不过,融雪的日子里,冰面往往又变得坑洼不平,雪消冰在,颜粗色灰,望去更令人心里发堵。

冰在化为水。初春的漾漾绿水中,往往浮着些残冰,犹如少女脸上的雀斑,我却认为这实在是焕发着比春水还要浓郁的春氲。

春水中的春冰,边缘是薄而透明的,给人一种婴儿小舌的稚嫩感,仿佛在舔着春水,享受着母怀般的温暖呵护。

水气是水的缕缕精魂么? 那么,冰又是什么? 是水的冬眠,水的沉思,水的诡谲,还是水的愚钝? 但春水中的春冰,却超乎溶溶水流和板结冷冰。它是水的诗吗? 那么地玲珑剔透;是水的仙子吗? 那么地晶莹秀美;是水的梦境吗? 那样地难以持久,在渐渐消失之时,竟能留下那么多朦胧的倩影,令人回味,惆怅而欣悦,百感交集而心皈淳朴。

常常的,徘徊在初春的水边,伫立在春池侧畔,凝视那浮动的残冰。那些小块的春冰,甚至于当着你的面,在缓缓地,其实又是刻不容缓地,从边缘到中心,融化到那春水里去。如此景象,昭示着什么? 象征着什么?预告着什么?警策着什么?全凭你当时的心境,你的想象力,你的理想,你的意识潜流,和难以解释清楚的种种微妙因素了。

我爱春冰。

这是短暂的爱情。

有时,忽然一夜春风来,第二天,所有冰面都已彻底化开,弯动的倒影中,寻觅不到春冰。春天一步到位,春水一汪爽亮。我的春姑娘啊,你在哪里?你不曾诞生么? 你只是在我心中勾出的一个春的幻影?只是明春预支给我的一个企盼? 我失恋了,踽踽独行在没有春冰的春水边,不会非常痛苦,却也一定非常忧郁。

我的人生,已经经历了很多的四季变幻,时空的,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非理性的,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在每一次“冬”“春”的转换中,我渐渐变得敏感,却又愈加平静,细琐精腻,却又全凭直觉,我盼冰面融化,欲春水溶漾,却又不愿没有一种必要的过渡,过渡之美,往往大于此岸和彼岸的风光。“冬”、“春”的过渡,其美便在于春水中一度浮着的春冰,仿佛那一杯散发着丝丝芳馥的威士忌中,有些晶洁的冰块,这便更令人陶醉,销魂。

春冰如蝉。

我居然试图用文字来传达心灵深处对春冰的一份情愫,一种憧憬,这是我的情不自禁,更是我的不自量力。

1 “缓缓”和“刻不容缓”,意思是否矛盾? 为什么?(3分)

2 在文中“春姑娘”是指什么? 见不到她,作者为什么会感到“痛苦”和“忧郁”? (3分)

3 “春冰如蝉”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4 请用简洁的文字分点说明正在融化中的春冰的状态(3分)

5文章第五段的文字表达有哪些特点?(2分)

6.作者通过春冰融化阐发了对人生经历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感悟,请用80字左右对本文主旨的意义说说你的理解和评价。(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句话非宋人唐庚独创。类似这样的意思在《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等作品中都表达过。此外,贾岛、周邦彦、白朴等人也一再写在自己的作品中,当然各有所侧重,所造意境也不尽相同。一叶之小,足以揭示秋之即至,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捕捉形象的本领。“一叶”是不能与“天下秋”相比的,其间巨细之差难以数计。然而天下之秋色,却无不呈现在千千万万种具体而细小的形象之上,因而在笔情墨趣之外,“一叶落知天下秋”颇含深邃的哲理。它的前联是“山僧不解数甲子”,颇似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所写的:“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这.正是以个别来展示一般,用形象来表现思想。这也正好说明了典型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宋人诗有“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用来比喻艺术构思,其道理与前例相同。它极为经济,却又极其丰富,它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苏东坡在《题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拍翅嬉戏的鸭子给我们透露了春的消息。这便是诗中的意境。历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春天,都各具自己的匠心,但这句诗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人抓住动人的春色,准确而生动地凸现在纸上,使读者通过活泼、嬉戏的鸭子的形象,感受到了春天的暖意。东坡很满意自己所创造的这一新的意境。在另一首诗中他还写了“春风在流水,凫雁先拍拍”。

艺术形象之动人,不在于多,而贵于精,一点传神。文学作品的一个细节,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有时是关系极大的,这便需要我们到生活中去捕捉。苏东坡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人家都感觉得到而说不出来时,他说出来了,这就是创造。艺术之为艺术,不必把逻辑推理上所包蕴的一切全都写在作品中,如果那样,最后就导致只用概念来代替形象了。陶渊明可以写“门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贾岛可以写“秋风知渭水,落叶满长安”。但这毕竟是另外的气势,另外的境界。我们须要肯定“万紫千红总是春”,肯定“花传春色枝枝到,雨递秋风点点分”。那五光十色的景象是动人的,但“浓绿万枝红一点”,不也是落意奇惊,造境幽邃吗?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写过一段话,来说明语言的形象表现力,其中举了《诗经》中的

许多例子,如:“‘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初日之容……”是否“灼灼”“依依”“杲杲”已把物象之情态完全写尽了呢?未必尽然。若是这样,后人还有什么创造可言呢?但他的最后结论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那就是“以少总多”,而使“情貌无遗”。

7 文中画线的“这样的意思”可概括为□□□□。(1分)

8 加点的“这”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9 引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是为了解说文中这一句(1分),

陶诗的大意是。(2分)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下句是。属《登高》的联。(2分)

10 作者认为“一叶落知天下秋”颇含哲理,涵盖了艺术创作的一些基本原则。从文中看,这些“原则”大致有以下画线的两方面,请作简明的阐述:(每一点不能超过15字)(6分)

在艺术构思和提炼素材方面:

概念和形象的关系:

11 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的艺术“创造”,就是在别人都感觉得到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他能首先说出来。

B“一叶落知天下秋”,“浓绿万枝红一点”,都体现了诗作者对生活的敏感和立意的新巧。

C陶渊明的“门庭多落叶”、贾岛的“落叶满长安”的写法,是与本文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基本一致的。

D物象之情态是不可能完全写尽的,后人可以不断地去创造。

12 苏东坡的诗《题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后面还有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请结合文本内容之所及,说说这首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3分)(注:蒌蒿,水草,是河豚的食物,又是鱼羹的佐料,且能解毒。)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四句)(4分)

13(1)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2)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

(3)江南可采莲,。(《乐府歌辞》)

(4),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陶潜)

(5)间关莺语花底滑,。(《琵琶行》白居易)

(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及附录材料,完成第14-17题(7分)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祗今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御街行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荫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14 你认为崔诗属于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为什么?(2分)

15后人常把晏几道的这首《御街行》词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作比,你认为晏词在哪些地方与崔诗颇为相同?(3分)

16 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崔诗从昔到今顺叙,晏词从眼前景象咏起,勾起回忆

B 晏词的上片前四句与后三句内容倒接,词中重复的“街南树”正是其连接点

C 晏词中的“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较崔诗更有花落人去之苦

D 从崔护的“桃花依旧”到晏几道的“落花犹在”,晏词有落入崔诗窠臼之嫌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19题(8分)

谕纪鸿(清)曾国藩

字谕纪鸿儿:

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

手谕(时在江西抚州门外)

-2020届高三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高三阶段性测试题 语文 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文人因本身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摘编自杨岚《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美的倾向。 B.艺术家只有在曲水流觞的雅和渔樵唱晚的俗中才能感悟到艺术的中和之美。 C.实用艺术以器物形式支撑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却没有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 D.因为文人始终把握着圈内的话语权,所以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系统。

(完整)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建设智慧社会是我国在新时代把握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的战略部署。智慧社会作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各种智慧系统 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②回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主线。 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造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 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 类更好地认知复杂事物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信息化新阶段,即以数据的深 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呈现融合发展新 态势。信息化新阶段已经开启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信息技术开始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 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进而催生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升级为前提,其重要表现 形式就是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高度智能化,从而形成智慧社会。 ③我国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当前,新的数据更是呈现指数增长 态势。然而,要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对 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的迫切需求,数据的“盘活”和“赋能’’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所 谓“盘活”,关键是要解决数据开放、流通、共享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数据实现大范围的流通与融合,才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从而赋予人类观察事物的全方位视角。而“赋能”则是要形成高效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一方面,要重 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数据融合分析的算法和工具,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萃取 价值。另一方面,要重视人们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每个人都应形成 基于数据建立概念、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结果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④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和服务系统,既包 括公共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 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同时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需要完成深度信息化。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 和“软件定义”将成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种感知设备、智能装置要嵌入到

2020年普通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答案)

一、(本大题4小题,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花卉.财会.污秽.不容置喙. B.游弋.飘逸.肄.业毁誉.参半 C.虔.诚掮.客颧.骨黔.驴之技 D.狭.隘辖.制狡黠.瑕.不掩瑜 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去年,北京大学一批曾接受过社会无偿资助的学生成立了学生义务劳动服务队,队员表示,社会予以他们帮助,他们理应用义务劳动来。 ②公民见义勇为,是对政府职责“缺失”的实时、现场“补救”,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公民见义勇为的付出,包括医疗费、误工损失等。 ③这项工作如果做得好,不但不会降低效率,有助于提高效率。当然,如果采取平均主义的办法,是可能影响效率的。 A.回报赔偿而且B.回报补偿反而 C.报答补偿反而D.报答赔偿而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于丹日前来到拥有“江南第一文庙”之誉的湖南浏阳文庙讲学,成了众矢之的 ....,受到热力追捧,足有三千余人聆听了于丹的精彩演讲。 B.德国诗人歌德作《浮土德》延续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不是侥幸偶得之物, 而是不辞艰辛惨淡经营 ....的成果。 C.人生的海上变幻莫测,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却波浪翻天,我们 只有勇敢地披荆斩棘 ....,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航道”!

D.真正聪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能正确分析事情的发展状况,他们常用的思维方式或是见微知著,或是管窥蠡测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B.截至年底,这个城市市区二手楼成交价最高可达7000元一9000元/平方米,就连十几年楼龄的无电梯住宅,开价也要5000元/平方米。 C.日前,省物价部门表示,将加强成品油市场的监测,强化价格的监督检查,对突破国家规定的价格和变相涨价,要严肃查处,切实维护成品油市场的稳定。 D.以“闪电”般的速度走马上任的中国新女足主教练法国人伊丽莎白,既有足球理论,又有丰富的指挥大赛的经验。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 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日:“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叉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日:“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

2019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附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 出题人:XXX 审核人:XXX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观涛先生发表了题为“反思‘人工智能革命’”的文章,文中表达的结论大致是今天面对信息文明高度繁荣的学者们的共识:科学与人文的隔阂甚至对立,对人类科技进步中社会性因素的忽视,导致了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 这个视角,从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来看却似乎不成立。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人们对智能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是比较重视的,也有过多次重大的争议和讨论,不同研究领域具有强弱各不相同的立场,从而反映出它们在智能基础问题上的重大差异。 人工智能具有工程和科学两种不同的维度,前者并不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数据等资源通过算法加工来完成人类实践生活中的任务;后者则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来实现人工智能。例如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是放弃传统的计算机,改为从结构上模仿人脑来开发芯片,从而希望从结构仿真的功能涌现中来产生智能。 对人类智能的认识是科学家当今面临的难题,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原理的不了解,不得不在工程上进行简化,即不对智能做任何明确的定义,而是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的过程中来逐步了解和解释智能的本性,这是任何具有工程和科学双重性质的技术性科学中不得不采取的务实态度,没有这种务实态度,简单地将工程实践和原理在认识论上对立起来,可能会对知识的进步产生不利影响。 人工智能虽不是理论物理学那样高度成熟和形式化的科学,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是其经验性定律及其使用的概念框架、假设也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因此当这些定律和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中的表述不一致时,往往会形成冲突,但这种冲突可以通过对其定律、理论假设和模型的科学解释,来弥补表达日常经验的常识语言与其定律解释之间的差距,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理论的成熟。问题是对于经验定律或理论模型的科学解释是依赖于语境和具体实践的,这种语境反映了解释者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金先生就是从传统控制论的背景出发,将当前人工智能和社会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还原到了错误的概念辨析中,而忽视了在人工智能历史的实证研究中,智能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维度和演化过程。 从早期人工智能研究中对“智能”概念的朴素性认识开始,经过长期的争论以及工程实践后,科学家已经对“智能”概念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不仅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智能的重大影响,而且也意识到当前人工智能所面临的重大困难,认为实现人工智能的目标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现在我们对“智能”的认识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可能比历史上更加成熟和完整。 (摘编自陈自富《我们对“智能”的认识退步了吗?——与金观涛先生商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天,有学者认为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使得科学与人文隔阂甚至对立。 B. 人工智能的工程观以完成人类生活中的任务为前提,其科学观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 C. 对人类智能的认识至今是个难题,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中必须务实。 D. 在研究中由于对人工智能的科学原理的不了解,对智能无法做出任何明确的定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的多次争论,以及人们对智能基础问题的不同认识,来质疑金先生的观点。 B. 文章用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为例,论证了人工智能科学维度的实现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 C. 文章分析了科学界对“智能”概念的认识是有发展变化的,批评了金观涛先生依赖具体实践的研究方法。 D.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以立为主,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类脑计算研究,从结构上模仿人脑开发芯片,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因此,传统计算机终将被取代。 B. 人工智能现在虽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在实证研究中.终将获得成熟的学科理论。 C. 人工智能的经验性定律及其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有时会形成冲突,这种冲突可以通过科学解释来解决。 D. 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对人类智能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的目标实现也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窗外的田垅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

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建设智慧社会是我国在新时代把握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智慧社会作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各种智慧系统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②回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主线。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造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复杂事物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信息化新阶段,即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呈现融合发展新态势。信息化新阶段已经开启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信息技术开始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进而催生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升级为前提,其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高度智能化,从而形成智慧社会。 ③我国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当前,新的数据更是呈现指数增长态势。然而,要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对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的迫切需求,数据的“盘活”和“赋能”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所谓“盘活”,关键是要解决数据开放、流通、共享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数据实现大范围的流通与融合,才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从而赋予人类观察事物的全方位视角。而“赋能”则是要形成高效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数据融合分析的算法和工具,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萃取价值。另一方面,要重视人们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每个人都应形成基于数据建立概念、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结果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④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和服务系统,既包括公共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需要完成深度信息化。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和“软件定义”将成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种感知设备、智能装置要嵌入到物理实体之中,通过无所不在的通信网络与后台具有强大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云计算平台相连,通过“软件定义”来实现灵活的功能配置和智能化的管理服务。(摘编自梅宏《夯实智慧社会的基石》《人民日报》2018.12.02)

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全国

仿真模拟(八)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境界之真,不等于实录、实描、实写。实录是史家的事,实描是匠人的事,实写是记者的事。然而即便是史学著述、新闻写作,面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也得有一定的选择与取舍。 艺术境界之所以需要真,乃是基于这样的审美实际:唯有真情实境,才能引人;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鉴赏者只有在信以为真的心绪的引领下,才乐于进入艺术审美的过程。看画,看戏,看小说,尽管观众读者明知这是画的,编的,造出来的,可他们会主动地进行虚实真假的心理转换:以虚为实,以假为真。可见,艺术创作的基点在于,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以生活真实为依凭进行艺术真实的再创造。由真而假,由假而真,出发点是真,落脚点在真,“真”的品格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铸炼与提高。 只有懂得艺术真实的这种真正底蕴,才能理解艺术境界之真的领域的广与阔—— 夸能显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谁说这不是情感之真?“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能讲这不是景物之真?“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佳人之美的真实感难道你会怀疑?艺术实践表明,夸张的美学功能,有如一面以艺术灵性为涂饰的、形制特殊的放大镜,最能突出人、物之真,情、景之真,让人于夸张的境界之中体悟艺术更高层次的真实感。 幻中有真。比如我国著名的幻想小说《西游记》,通篇以虚幻的境界来敷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似人似佛,亦鬼亦魔,上天入地,惊险离奇,然愈幻而愈觉其真。尤其孙悟空的形象,他叱咤风云、驱邪去恶的智慧与本领,已经成为体现我们民族心灵理想的最佳典型之一。这是荒诞化、玄妙化、魔幻化了的人生境界。似乎作者在巧施艺术的魔法,以期读者能于幻境之中更深刻地体悟世事之真、理想之真。借用艺术家的话来形容,就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 梦亦存真。人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确乎是一位艺术家,具有再现与重塑人生境界的本领。昔日美好的形象留存于梦境中,永葆青春的情韵。现实中追索不到的美好事物,

最新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三)教学文稿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 语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 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 A、B、C、D、E、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Ⅰ.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题型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70分,分为两类:现代文阅读35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表达题80分,分为两类:语言文字运用20分,写作60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2分。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4题19分;古代诗歌鉴赏,2题11分;名句名篇默写,1题5分。 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语言文字运用,5题20分;写作,1题60分。 全卷共22题。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二)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经历的历史真实。真实是历史的灵魂,然而口述历史因为经由口述者的记忆,叙述以及访谈者的文本整理这些环节往往使客观的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 ②首先是历史记忆的问题。历史真实经过口述者的记忆存储、保持与回忆诸环节的过滤 与筛选,形成了历史记忆。这中间口述记忆的特殊机能而使历史事实有所变形,并非全部的 历史真实都存储为历史记忆,大脑中存储的历史记忆之真也与历史之真有较大的间隔和差距,历史记忆的真实已经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真实打了一些折扣。可以说,口述者的历史记忆之真不再是全部的历史真实,而是选择后的部分历史真实,是经过记忆本身过滤和阻隔后的部分历史真实。 ③然后是历史叙述的问题。历史记忆的呈现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以语言表述出来 的就是口述,以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文献。语言和文字将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后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往往既非记忆的全部、也非记忆的准确呈现。记忆在呈现中既有数量的减少,更有容的变形甚或失真。在历史记忆转变为历史叙述过程中,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历史记忆的呈现结果。 ④最后是文本整理的问题。口述历史有双重主体,访谈者与口述者必须共同参与。访谈 者对口述历史的文本整理,实际上是对口述者呈现的历史记忆进行主观的检验、修订、补充 和取舍。经过访谈者这道工序的过滤与阻隔,口述者叙述的记忆中的历史事实再次经过处理。 ⑤历史之真经过记忆、叙述、文本整理的过滤和阻隔,口述历史的历史真实实在堪忧。 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口述历史存在着某种失真及不可靠性。为了保证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必 须着力保证历史记忆的真实和历史叙述的真实。历史记忆受其在机制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真实性很难为口述者所左右,但历史叙述的真实则是口述者所能把握的。所以,口述历史的主要环节应该放在历史记忆呈现过程中,研究影响历史记忆呈现的多重因素,从而将历史记忆完整而准确地以语言表述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历史记忆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来。 ⑥历史的真相是唯一的,口述者对历史之真的追寻很像是瞎子摸象,自以为摸到了历史 真相,但他所触摸到的仅仅是部分的历史真相,是其历史记忆中的部分真相,离客观存在的 历史之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口述历史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以挖掘历史记忆的方式无限逼近历史真实的追逐历程。(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视域中的真实性》)

高考语文测试卷

高考语文测试卷 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20分) 春冰刘心武 春水中,浮动着春冰。 当整个水面结成冰板的时候,在我看来,犹如本是清亮的眸子,却盖上了浊翳,但那是严冬的癖好。惟有大雪降临的时候,冰面覆雪,那硬冷的面目,改变为柔和的韵律,才稍慰心臆。不过,融雪的日子里,冰面往往又变得坑洼不平,雪消冰在,颜粗色灰,望去更令人心里发堵。 冰在化为水。初春的漾漾绿水中,往往浮着些残冰,犹如少女脸上的雀斑,我却认为这实在是焕发着比春水还要浓郁的春氲。 春水中的春冰,边缘是薄而透明的,给人一种婴儿小舌的稚嫩感,仿佛在舔着春水,享受着母怀般的温暖呵护。 水气是水的缕缕精魂么? 那么,冰又是什么? 是水的冬眠,水的沉思,水的诡谲,还是水的愚钝? 但春水中的春冰,却超乎溶溶水流和板结冷冰。它是水的诗吗? 那么地玲珑剔透;是水的仙子吗? 那么地晶莹秀美;是水的梦境吗? 那样地难以持久,在渐渐消失之时,竟能留下那么多朦胧的倩影,令人回味,惆怅而欣悦,百感交集而心皈淳朴。 常常的,徘徊在初春的水边,伫立在春池侧畔,凝视那浮动的残冰。那些小块的春冰,甚至于当着你的面,在缓缓地,其实又是刻不容缓地,从边缘到中心,融化到那春水里去。如此景象,昭示着什么? 象征着什么?预告着什么?警策着什么?全凭你当时的心境,你的想象力,你的理想,你的意识潜流,和难以解释清楚的种种微妙因素了。 我爱春冰。 这是短暂的爱情。

有时,忽然一夜春风来,第二天,所有冰面都已彻底化开,弯动的倒影中,寻觅不到春冰。春天一步到位,春水一汪爽亮。我的春姑娘啊,你在哪里?你不曾诞生么? 你只是在我心中勾出的一个春的幻影?只是明春预支给我的一个企盼? 我失恋了,踽踽独行在没有春冰的春水边,不会非常痛苦,却也一定非常忧郁。 我的人生,已经经历了很多的四季变幻,时空的,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非理性的,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在每一次“冬”“春”的转换中,我渐渐变得敏感,却又愈加平静,细琐精腻,却又全凭直觉,我盼冰面融化,欲春水溶漾,却又不愿没有一种必要的过渡,过渡之美,往往大于此岸和彼岸的风光。“冬”、“春”的过渡,其美便在于春水中一度浮着的春冰,仿佛那一杯散发着丝丝芳馥的威士忌中,有些晶洁的冰块,这便更令人陶醉,销魂。 春冰如蝉。 我居然试图用文字来传达心灵深处对春冰的一份情愫,一种憧憬,这是我的情不自禁,更是我的不自量力。 1 “缓缓”和“刻不容缓”,意思是否矛盾? 为什么?(3分) 2 在文中“春姑娘”是指什么? 见不到她,作者为什么会感到“痛苦”和“忧郁”? (3分) 3 “春冰如蝉”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4 请用简洁的文字分点说明正在融化中的春冰的状态(3分) 5文章第五段的文字表达有哪些特点?(2分) 6.作者通过春冰融化阐发了对人生经历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感悟,请用80字左右对本文主旨的意义说说你的理解和评价。(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句话非宋人唐庚独创。类似这样的意思在《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四)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40年来,现实主电视剧创作是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每一个历史阶段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也赢得了属于自身和电视剧史的辉煌荣光。其在创作上经历的曲折、呈现的症结也为今天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启示。 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整体环境,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获得了很大改观。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下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首推表现中国城乡改革大潮的作品,它们承继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题材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如《鸡毛飞上天》等。以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的纪实题材的电视剧如《黄大年》《太行赤子》都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取胜,向观众展现了主旋律创作的新意及其丰富性。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强势回归,也是适应受众需求、自我调整的必需,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涉案剧及其子类型的开拓上。如刑侦题材剧《湄公河大案》等。而近年来,家庭伦理剧、都市情感剧紧扣社会热点,也出现了一批上乘之作。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在叙事艺术、影像质量、表演水准、艺术风格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在典型人物塑造之外,成长型人物、“尖形人物”等大量出现,这些人物类型有着各自的审美价值。但性格特质最为丰富的还是典型人物形象,它是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追求与表现。 然而,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包括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在题材拓宽的同时,精神内涵却日益稀薄,在不同题材类型中都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如有的国产医疗剧因过于偏重情感表现成医生的“情感创痛记忆”,而淡化了医疗剧本应具有的职业伦理思考及社会意义。都市情感剧向来扣紧社会热点话题,但有的却总是将社会问题置换为情感纠葛,限制了作品的思想格局。此外,亟待提升的还有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如果说细节不真实还是艺术功力不足的表现,那么,“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失真”等问题,就不只是艺术功力的问题。它损害的是“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值得关注的还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着典型人物形象较少,人物符号化、定型化、泛偶像化等问题。最后,许多作品虽然影调唯美,但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现众的流行认知,如“颜值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女性独立意识造化、耽于梦想、缺乏理想等。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三卷及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三卷 及答案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全国卷Ⅲ:四川、云南、广西、贵州使用) ?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

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的内容,具体内容:高考考生复习语文的最好方法是适当做模拟试题查漏补缺。接下来,我为你分享。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高考考生复习语文的最好方法是适当做模拟试题查漏补缺。接下来,我为你分享。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南江永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女性文字,还是一种特殊的表音文字,被誉(y)为世界文化瑰宝,现已濒(bīng)临灭绝。 B.长株潭3市进入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长沙和湘潭还跻(j)身了国家10个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的行(hng)列,31个县(市)先后被列入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县(市)。 C.《恰同学少年》虽然具有华丽的时尚元素,但一个个俊男靓(ling)女背后,是激情飞扬的理想与倔强(jing)坚毅的性格。 D.世乒赛落幕,中国军团强势出击,当我们横(hng)扫天下诸侯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那些失败队伍的沮丧(sāng)和痛苦? 2.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轰"的一声闷响,熊熊烈火和滚滚浓烟从锰矿井口蹿出,挖掘机填土堵封井口——这是湘潭执法部门依法取谛非法小锰矿井的一幕。

B.没有噱头遍地的打斗和情感戏、没有明星"大腕"加盟、没有没完没了的花边新闻,《恰同学少年》这部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亮点"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恰恰点亮了近期的荧屏。 C.装饰公司优劣并存,装修材料鱼龙混杂,令众多业主颇为头痛心烦,稍有不缜,就可能跌进一个陷井。 D.利用直航的锲机,湘川两地旅游部门将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市场共托。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省气象台共同发布湖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强降雨今日又将湖南。 ② "80后"的购房行为,与其群体特质、经济实力极为。 ③ 国内多家媒体近期指称28岁的永州小伙子咏飞(化名)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内,把区区7.33万元变成了2004.54万元,仅仅320个交易日,就神奇地将资金翻了273倍。一时之间,"湖南股神"之名。 A.登陆适合名闻遐迩 B.登录吻合名闻遐迩 C.登录适合不胫而走 D.登陆吻合不胫而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基层,重视基层,进一步关心村干部的成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事关全局,至关重要。 B.长沙阳光100国际新城是一个瞄准青年白领的国际社区,"80后"在此购房比例大约占30%以上。 C.长沙生产力促进中心已自有孵化服务场所近30000平方米,累计孵化

高考语文考试试卷.doc

高考语文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第1至第4页,第1I卷第5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 2.答第1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1卷(选择题共30分) 。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隐秘黯然失色独挡一面化干戈为玉帛 B.涵养合盘托出惺惺相惜反其道而行之 C.鼓噪出神人化难辞其咎不登大雅之堂 D.膨涨抑扬顿挫不绝如缕如坠五里雾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B.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c.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 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②①④③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⑤③①④ D.①④②⑤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金开诚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仿}、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珀之间存在着心照不

高考语文试卷内容及结构

高考语文试卷内容及结构 高考语文试题是怎样的?考生要提前了解高考语文试卷排版内容,以分配好答题时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试卷内容及结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试卷内容及结构 一、第一大题(15分) 【设题】字音、字形、成语、病句、名著;5个小题,均为客观性试题。 【分值】每小题3分,共15分。 【解读】 1.字音、字形内容涵盖课内外,皆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关键字:常用、高频。例如,家具店,摄像机,笔杆子,美滋滋,敲竹杠。不考生僻字。 2.成语范围涵盖课内外常用、应知应会的词语。只考常用意,如:淅淅沥沥,只考下雨的意项;为所欲为,只考贬义。 生僻的不考,字形两可的不考(如名副其实,名符其实等),没有约定成俗的成语不考,现在基本不用的不考,如:空穴来风,弹冠相庆。 3.病句考查方式为: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病句类型考查六种: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逻辑混乱;表意不明;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只考典型的。 4.名著仍是四部:《草房子》、《简爱》、《老人与海》、《三国演义》。内容可能涉及:文学常识、故事梗概、情节、具体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甚至艺术特色。四个选项可能涉及1-4部名著。 二、第二大题(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6分) 【设题】3个小题,客观性试题。 【分值】每小题2分,共6分。 【解读】 1. 内容涉及实词、虚词、课文理解等方面。 2. 实词只限本课,虚词可能涵盖六册,只考典型的。 3. 课文理解重点在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6分)

【设题】2-3个小题,主观性试题; 【分值】共6分 【解读】因文设题,因题设分。 (三)课外诗歌阅读。(共6分) 【设题】2个小题,主观性试题; 【分值】共6分。 【解读】 1.只考四句的诗。 2.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考查。考查基本的诗歌知识、文学常识、诗歌的形象、内容、感情、语言、表现手法,要求学生能用规范的鉴赏术语对诗歌进行鉴赏。控制难度。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7分) 【设题】7个小题,主观性试题。 【分值】共7分。 【解读】 1. 五句古诗词。一句古文。一句现代诗词或者现代文。 2. 默写上下句,没有审题困难。 三、第三大题(30分) 【设题】 两个阅读文本,说明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文章体式与去年一致;主观性试题;每篇 文章设四个小题。议论文暂时不考。 【分值】前者分值12分左右,后者分值18分左右;合计30分。 【解读】 题目设置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设拓展和旁骛的题目。 四、作文(50分) 【设题】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 【分值】50分。 【解读】 坚决破除套作和宿构,要求学生能在45分钟左右的时间现场构思出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说明 1. 考试内容基本不变;总题量不变,保持23个小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