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摘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主题的认识,创新和发展了我

们党指导发展的理论。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认识;深化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8)02-00016-03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陆志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我们党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主题的认识,创新和发展了我们党指导发展的理论。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世情。

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一方面,和平、发展与合作是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和平、发展与合作是世界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当今世界存在着的许多全球性问题,如局部战争问题、

粮食与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其解决的出路也在于促进和平、发展与合作。因此,当今的发展是和平式、合作式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从时代背景中产生出来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和平或合作式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首先,这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其次,这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次,这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最后,这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的成果。

3.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规律,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与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理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治党治国的重大方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目的和主体。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

FrontierForum

前沿论坛

FrontierForum前沿论坛

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如果发展的成果没有或很少被最广大人民享受到,发展为了人民就会落空,发展依靠人民就没有基础。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所增加,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科学发展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它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实现社会和谐,需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需要有民生建设,需要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做到既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能一下子把胃口吊得过高。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要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2.科学发展观必然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构成我们在发展中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大的关系,是对统筹兼顾方针的发展和深化。统筹就是为了兼顾,统筹就是为了整合,统筹就是为了协调。统筹兼顾就是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毫不动摇地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到各个方面,其结果就必然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五个统筹”的重要方针,使科学发展观有了明确的切入点和实现途径。

3.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民生建设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从时代特征和国情出发,全面地体现了我们党造福民生的社会追求。

民生问题千头万绪,但是摆脱贫穷过上温饱生活,这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所面对的最大的民生问题。在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民生思想及相应政策的推动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这个曾经是共同贫穷的国家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继而达到了总体小康的水平,并出现了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和社会群体,这是邓小平民生思想在实践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在我国不仅医疗、教育、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日渐突出,而且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差距的扩大带来了新的民生问题。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发展的民生取向。所谓“以人为本”,从执政的角度讲就是“以民为本”,关注和解决好民生问题;所谓“统筹发展”,尤其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其目标指向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十一五”规划更是以“民生取向”和“社会公正”为基调,侧重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和贫富差距的缩小。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亮点就是中央政府投巨资支持解决民生难题。根据报告,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约859亿元,同比增长41.7%;安排医疗卫生支出约313亿元,同比增长86.8%;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支出,将在去年较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增长13.9%,达到2019亿元。此外,安排30亿元支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贫困农民提供生存保障。不难看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从效率优先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令大多数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取向和目标,立足于从全局上改善民生,实现共建共享。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民生观更加科学。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加上前期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依赖于空间拓展和资源投入,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使资源和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这种发展有许多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损害为代价的。这就不仅损害了其他地区、其他人的利益,也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既破坏了代内民生也破坏了代际民生,既影响了社会和谐也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应该运用市场手段让社会各阶层进行生态补偿,以保证民生安康。

总之,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它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前瞻的眼光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本文作者:海南省三亚市市长)

责任编辑史小今

FrontierForum前沿论坛

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完整版)

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理论观点。如果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一个简明概括,那就是*报告所概括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我们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内容,又要具体认识这四个方面的各自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同时要关

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益,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在发展实践中得出的重要认识。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兼顾各方,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兼顾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是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中国特设社

科学发展观对个人生活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个人生活的指导意义 [摘要]科学的发展观对国家、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在微观的个人生活层面上,也同样需要培养科学的个人发展观,以协调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达到幸福的人生目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个人环境 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我认为是充分承认环境的重要性,将国家、社会的发展放在整个环境中看待,而不是过分强调人类的意志。 人类的狭隘和偏激常常导致失败和灾难的发生: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最终导致中国用加倍的努力弥补造成的透支;本世纪八十年代,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对峙,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在经济领域,济南“三株”、沈阳“飞龙”,珠海“巨人”、广东“爱多”、新疆“德隆”等等均如过往烟云,早已成为人们闲时的笑谈。对个人而言,“伤仲永”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当年让全国瞩目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才俊,现在的成就与人们的最初期望何其远也!所有这些事情,在深层次上而言,都是以人类的意志强加施行的结果,也是客观世界对于违背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必然惩罚。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新时代表达。 其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一个人的幸福人生同样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本文将科学发展观在个人层面的指导价值进行概念性的论述,以期待能够指导我们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人生。 一、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 过去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人类意志无法改变的。人类利用、研究过去的最大意义在于得到前进的启迪,而沉湎于过去拒绝改变或妄图将过去恢复都是可笑和荒唐的。“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是古人发出的无奈!在现实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喜欢生活在过去里,如:走不出失败的阴影;陷于不可挽回的感情旋涡;留恋过去的风光无限……历史上的“张勋复辟”和“袁世凯登基”等等这些笑谈,在我们身边常常以另外的形式发生,这些都是拒绝时间流逝的幼稚幻想,可是总有人相信时间还会回来,历史再次重现。 现在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它的成功失败和大程度上决定于三个因素:过去的筹划和准备程度、执行程度,机会成熟程度。所以,一个理智的人对待现在的态度应该是:专心做现在的事情,并适当准备将来的事情,而只在偶然休闲的傍晚看看夕阳,品味过去。 将来是现在的结果,现在就要为将来筹划。现实中,常常有人喜欢考虑得太远,如果作为畅想曲,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与现实条件太脱节,缺少实现的物

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123 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完整 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面对20xx年这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作出了科学的决策:“十项措施”、“七项工作”、“四项实施措施”、“20字总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的出台,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胜困难、转危为机的信心和决心。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又突出民生为重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对策和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quote]相关知识点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真理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 1.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是能够为人 们所感觉、所认识的,是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理论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坚持了可知论, 反对了形而上学。实践上则要求人们从“客观实在”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这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思想保证。 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意义。(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 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正确的理论指导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实践和认 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4.真理和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价值原则指人类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相关知识点2: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

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科学发展观相关内容 调 查 报 告 调查单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中文系09文秘(1)班2幢403宿舍 调查人员:25号曾奇凤19号谭桔萍7号黄杏带

22号许水仙24号余水艳12号梁燕飞 16号吕水清 前言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投入的情况下,科学发展观犹如一股剪不断的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带来了党和国家的优良政策和无限关怀。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举国上下刮起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风。科学发展观作为新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有利于促进我国的腾飞。 在基层农村,由于技术、科技等的影响,人们接受新信息的来源相对而言较为贫乏,接受新知识则相对滞后。由于教育、经济方面的影响,人民的知识水平较低,在贫困山区,许多中老年人还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无法独立接收书面知识,对新知识的了解相对困难。在基层农村,由于经济落后,人们为了生存得更好,他们努力劳动、辛勤耕耘,对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的关注力度不够。在基层农村,一些基层组织对上面传达的一些指示和政策的执行度不够,采取的方式方法也可能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只是做做面子工程或者跟风学习。面对种种问题,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并不是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基层农村的科学发展观的观测落实工作应该怎样做,怎样才会做得更好,怎样才会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怎样才是真正实现了党和国家的指示和政策····· 一言以蔽之,基层农村科学发展观的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存在困难和挑战,他们现在需要帮助。而我们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未来的希望,祖国的栋梁有能力帮助他们,当然,这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 他们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观,了解国家的政策;能够告诉他们“什么是科学发展观”?“通过哪些具体有效的方法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会给他们带来哪些真正的好处”?······ 因此,我们组织这次的调查。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基层农村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的情况,了解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疑惑,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点灯引路;为政府开展活动提供依据,使政府开展的活动能够切实符合农村的实际,能够给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七大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我国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呢?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相关材料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 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 社会安定团结。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命题视角点拨】 本知识点是目前热点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涉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以材料题、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来阐述,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来说明以人为本,还可以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执政能力等来进行考查。 [责任编辑:moninfu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范文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范文 通过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调研地点;多媒体教室 调研人员:支部书记, 支部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年级组长,教研组长。 调研主题: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和谐发展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推进学校和谐发展调研过程:1、分组讨论 2、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支部书记做最后总结 调研总结: 通过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不断将其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

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领导集体对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以何种观念统领将关系到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 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明确了影响学校和谐发展的问题: 第一,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部分领导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个别领导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工作作风也存在些问题,如工作不落实、不到位,与老师沟通交流较少等。 第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影响我校教学质量提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从总体情况看,学校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看法

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看法 摘要: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 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绩效观,正确的绩效观核心是“发展”。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绩效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全力支持“三农”信贷作为根本目的;要把实现风险防控作为创造绩效的重要内容;要把规范化操作作为实现绩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 正文: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样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脱离了中国国情。教训让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政治上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3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科学发展观的由来及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由来及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 二、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着重把握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我们要牢牢把握的主要就是四句话: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三大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本质要求的体现,在新世纪新阶段融进了新的时代内涵: ◆关心个人的合理利益要求 ◆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 ◆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 ◆尊重保护人权 ◆关注人的生活质量 以人为本强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经济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文化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社会建设则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推动铁路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从以“快速扩充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加快发展,到以“运能充足、装备先进、安全可靠、管理科学、节能环保、服务优质、内部和谐”为主要内容的铁路和谐建设,再到实现铁路的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 全面发展,铁路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步伐越来越坚实。 十六大以来铁路改革发展最基本的经验是:全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从世情、国情和路情

最新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彡彡九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最新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领导集体对中国****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以何种观念统领将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 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出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上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贯穿于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全过程,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一个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下面,就是我对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日前,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高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时代精英,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生力量。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努力学习并践行科学发展观。在我校全面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后,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将具体谈一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学习、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要求 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论述不仅界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还把它定位为重大战略思想。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胡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胡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必须”和“四个要求”:即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些观点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更加成熟。 二、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实践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本应是一个朝气蓬勃,渴求知识,充满理想,时刻准备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群体。但现实的状况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处在迷茫与困惑当中,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信心。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能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前途指明方向。 努力学习并实践科学发展观,我认为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国内,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开放浪潮而来的,还有一些不健康和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深重,使我们当

科学发展观相关问题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科学发展观相关问题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重从哪几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第二,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第五,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第六,进 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论 牢牢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要求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 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受 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 学发展观活动的总要求。这个总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指明了方向,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必须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通 过改革创新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力、解决我国发展中的深层次 矛盾和问题,显得重要而紧迫。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变压力为 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有效应对危机与完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 力和制度保障。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认真贯彻群众路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实践活动既是一个不断 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 过程。以

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8240-41 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完 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面对20xx年这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党中 央、国务院迅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作出了科学的决 策:“十项措施”、“七项工作”、“四项实施措施”、“20 字总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的出台,极 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胜困难、转危为机的信 心和决心。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各地、 各部门迅速行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又突出民生为重的扩大内需、促 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对策和举措,一场保民生、保 增长、保稳定、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的大决战、攻坚 战正在中华大地蓬勃展开。 面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党员干部如何作 为,怎样表现?不但老百姓很关注、很关心,而且也

是对干部执行力的极大考验和最好检验。向来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那么,挑战面前党员干部如何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中国古代诗人朱熹曾经说过的。经济要发展,事业要腾飞,源头在哪里?源头就在人的思想观念。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思想亘古不变,必然导致衰亡;唯有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创新求进,才能兴旺发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而观念的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新旧观念的反复交锋中才能完成。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为”。思路和观念,归根结底是靠思想来体现的;出路和行为,归根结底是由思想来决定的。现在人人都在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些只停留在了口头上,真正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党员干部带头转变观念、开拓思路;要在实际工作中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创新求进,接受新事物,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

2017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3篇)

2017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3篇) 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我校办学水平,根据省、市、县委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全校开展以“全面落实科 学发展观,推进林头中学向更高处发展”为主题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讨论”活动,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 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及省八次 党代会、市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 式发展的主题,以大讨论促进发展观念的大转变,创新发展模式, 提升发展能力,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学习、讨论、 整改、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进 我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统一全校上下 思想认识,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在全校形成人人思发展、议 发展、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全校党员、干部和教师的思 维方式、工作方式、领导方式转变,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 展的能力;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形 成成熟的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鲜明的导向和有力的制度保障,促使党员、 干部和教师把心思用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全心全意提 高教育教学质量上。 二、活动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针对我校教育发展现状和我校教育教学工作 实际,针对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科学发展观大学习、 大讨论活动,提高认识,形成合力。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①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②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是党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体系,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三大经济纲领,是指导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3)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党的十三大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又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又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 方针。(2)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 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 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 其艰巨。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 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 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 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 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 要结合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社会主义 的制度性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 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 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 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 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 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 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 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 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 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2)指导方针: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 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3) 基本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 战略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 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 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 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 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 的问题;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 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 题;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 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 题;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 范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 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 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 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 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 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 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基本原 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 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坚持民 主法治(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 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目标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 任务。党的十七大将之做了进一步的概 括。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 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按 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 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 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 期不变。 (2)重要意义:一是创造性地把和平 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 题;二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国家学说;三是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 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 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 灵活性;四是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 五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 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 主义。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 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一切从人民 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 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 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 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 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 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体现了党的指 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是加强和改 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 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