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

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

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
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

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提高网络研训有效性

——创新性教师“基础平台”的研究

郤云江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概念界定

(1)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指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1]

教育信息化技术层面特征为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教育层面的特征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2]教育信息化有很多关键环节,包括硬件设施、资源、教师的理念思路、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技能、评估奖励机制、管理制度等。如何将这么多环节有效打通,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常规应用?关键是要整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环节,选一些典型领域,分批分层深入地推动下去,真正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教师基础平台,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教师进行资源管理、信息交流和业务研修的综合性平台,基础平台可以挂接教育教学中的各类应用,实现应用软件的“协同工作”。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基础平台是各种应用的统一入口,教师通过基础平台可以进行研修学习、资源管理和信息交流。从学校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基础平台则是一个学校性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它包括进行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科研管理、和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的活动及查询本校教师的各种业务信息等。从教研员及区域性行政和业务管理人员的角度看,基础平台是一个信息传达、业务管理(包括学分管理、教师获奖荣誉情况记载、教科研管理等)、活动组织、考核检查的综合性管理平台。

2.研究的背景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如何整体推进我区的教育信息化?”

我区近几年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巨大,2001年全区总投入2500多万元;2002年全区总投入1102.4万元;2003年全区总投入1617万元;2004年总投入1328.79万元;2005年投入1401.2万元;到2005年12月止,全区共建有校园计算机网络信息点(不含计算机教室内部局域网)12193个,标准型校园网35个,简易型校园网2个。(图略)在网络的应用方面,我区也进行了不少努力,2001年,建立了西湖区教育信息网,创建了西湖区教师基础平台,采用K12系统,全区每个老师都建立了实名制的帐号,内容包括信息发布、消息收发、电子邮件、通知通告、资源库、论坛、聊天室等模块。

经过6年的实践,发现学校老师们的最多的是消息收发,对购买来的资源库提了很多意见,同时认为基础平台中的很多信息是和他们无关的;学校领导用的最多的是通知能告;信息管理员用的最多的是信息发布。

由于第一代基础平台的定制功能不强,很难满足对我们区广大教师及管理者的众多需求,2007年下半年我们着手开发了第二代的西湖教育信息网,对基础平台进行了改版,目前已完成了一期的部分功能。(图略)

改版后的基础平台,改变了以往平台布局不合理的情况,整体布局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功能上没有太大的创新。我们觉得这和我们的预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期望在二期有更多的突破,能够对全区的信息化进程有一个推进。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我们开拓和创新更多的应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师的需要——“我能不能一登录就看到所有和我相关的信息?”

经常有老师问:“现在我们网络上有教研信息、科研信息、培训信息、还要收消息、看邮件……我能不能一登录就看到所有和我相关的信息呢?”

随着教育信息网应用的推广,其模块不断增加,而每个模块中的信息都和老师密切相关,想要了解这些信息,老师需要分别登录到各个模块,这些信息过于分散,模块数量越多,教师花费的时间也越多,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有的老师因此觉得使用网络工作十分烦锁,效率低下。能不能利用基础平台将教师必须的各种应用及资源有机的整合起来,一次登录,就可以查看与自己相关的业务信息,实现个人的资源集中呈现、进行信息交流与研修管理等所有的应用呢?

(3)进修学校业务管理的需要——“能不能利用让网络来减少我们重复的工作?”

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承担了教研、科研、培训、教育信息化等工作,也就是全区教师的业务主管。除了常规的工作以外,我们还要协助教育局参与教师的职评工作、学校的考核工作、各类先进的考核、各类评比……很多时候,我们要查阅教师的档案,统计学校的信息,大量重复的低效的劳动花费了我们宝贵的时间,教研员们经常问:“能不能利用网络来减少我们重复的工作?”

教研室每年都要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如教师的公开课/优质课等各类评比活动,一年中大大小小的活动都要记录下来,整理为档案,并给教师颁发相应的证书,作为评职称及评选先进的参考依据。有时时间一长,教师的证书丢失,又要进行查证和补办,在真正评职称和考核的时候,由于数据量大,我们又很难辨别真伪。作为信息网本身承担就要发布活动的通知及活动的结果的责任,如果能直接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自动保存到教师的个人档案中不是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为以后的查证留下一份档案吗?

科研室负责了全区教师的课题/论文成果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每年都要开展课题立项及论文的评选工作,事实上,这些工作都有一个固定的流程,理论上都可以作为一种工作流,在网络中得到实现,并记录到教师的个人档案中,实现教师业务的规范化管理。例如,区的一次论文评比可以用以下一个流程来完成。(图略)

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来完成这个流程,而且工作量将大大减轻,工作流程也可以缩减为如下,这不仅仅使论文评比流程的缩短,更主要的是减少了大量的后续工作,如教师的个人档案,证书的制作,教研员的工作档案等,学校及全区性的业务统计都会变得非常简单。(图略)

培训部主要负责是全区教师的继续教育管理,在这过程中也缺乏一个统一的学分管理机制,采用网络规范化管理也迫在眉捷。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出现及存在的的问题。

近几年来网络研修已经成为教学界的热门课题,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网络研修平台。将这研修平台进行分类,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论坛和博客为主要形式的,不计教师学习学分的研修;另一类主要是侧重于教师学分的网络研修。前者以著名的“东行记”(https://www.sodocs.net/doc/9b18403194.html,)为突出代表,网罗了全国众多的优秀教师,成为全国性的教师交流讨论的一大阵地,“海盐教师博客”(https://www.sodocs.net/doc/9b18403194.html,)是海盐县推出的教师研修阵地,注重教育行政的参与,对学校老师列入了考核,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后一类以各大高校为主,推出了很多网络的研修课程,通过网络研修,授予一定的学分。

从某种积极的意义上说,网络研修改变了传统教研的形式,扩展了传统教研的范围,促进了教研的发展。经过一系统的尝试和冷静的分析,我们也发现,目前的网络研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利用博客、论坛等单一的形式,难以对复杂的研修活动作良好的支持,尤其是缺乏对教师的考核,完全要教师“自觉”。博客主要特点是个人的“日记”,反映个体的成长过程,论坛的长处是群体的讨论,适合于对某一主题大家的讨论。博客和论坛作为研修的一部分是可以的,但目前很多地区以博客或论坛作为教师研修的主阵地,弊端也是很明显的。(2)以学分为目的的网络研修活动功利性太大。有些大学开展了网上学分研修系统,但管理上很不成熟,成为很多老师“买学分”的商店。我们调研中了解到,个别老师觉得通过现实的培训获得学分速度太慢,太累,但继续教育又有必须获得一定学分的要求,网络研修管理松懈,就参与某师大的网上研修,随意点一下网上的视频,胡乱上传一个作业,轻轻松松拿到了大量的学分,失去了学分使用的意义。

教师基础平台和教师网络研修平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基础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包含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作用。作为基础平台,强调的是其基础性和扩展性,他是教师各种应用和管理的统一入口,网络应用的功能是可以扩展的,因此,网络教研、网络

研修都可以通过基础平台得以实现。但基础平台又不是单一的网络研修平台,它是集网络研修、网络管理、网络资源等各种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平台。

2.社区学习的研究为基础平台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国际上有关网上学习社区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有Ruth Brown(2001)的研究,他发现网上学习社区活动呈现阶段性特点,第一阶段是在线交友阶段(Making friends),第二阶段是社区接纳阶段(Community acceptance),第三阶段是社区友谊阶段(Community camaraderie),以上三个阶段实际上也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社区。并且,Ruth Brown还提出了学习社区建构的模式,以及异步环境下学习社区建构的15个步骤(不是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但是为理解社区建构过程提供了一个框架)。

2004年,北京市西城区提出了网上研修组织有两大类,一类与传统的组织模式相似,可以称为“引领型”的网上学习组织,在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的组织、策划和引领下,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从以往的资源提供者转变为活动组织者,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另一类是以“自主、协作”为特征的“自组织型”学习社区。前者是对传统教研活动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具备传统教研活动的优势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能发挥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但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一些教师的自主发展;后者为教师之间专业与情感交往、同伴互助、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能实现更充分、更广泛地知识共享和协作。

教师基础平台,既要实现个体学习、团体交流,又要结合可引领的网上学习和自主协作社区,甚至是学校与学校的联盟。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1.基础平台的架构。

所谓架构是在组件,彼此间和与环境间的关系,引导设计发展原则中体现的系统的基本结构([IEEE 1471])。基础平台的架构包括软件架构、硬件架构等,是基础平台对结构组件、组件之间的联结及任务流的定义与分析。

举个简单的例子,通常我们把校园网的应用我们可以分为管理平台、信息平台和教学平台,正是基于这种架构,教学、信息和管理有时是互相独立的,但事实上一个教学活动往往是既然有信息发布与交流,又有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三者同时存在的。所以这样的架构的优势在于把教学、管理、信息三块整理得很清楚,但却没有按活动来进行组织。如下图,只有纵向的联系,缺乏横向的沟通。(图略)

但如果我们换种思路架构,就可以用活动来将信息、管理、教学三者联系起来。如下图:(图略)

作为基础平台,涉及的内容比校园网要多,结点的网状也要复杂得多,因此,如何

架构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对基础平台界面上调整的基本设想:(图略)

2.教师对网络应用的需求

怎样才能让老师喜欢用基础平台?任何一个应用系统,如果使用都没有兴趣,那么即使开发的最好也没有用。除了通过一定和行政命令外,如果能让使用者体会到使用平台的“好处”,从而激发起内在需求,那么这个平台就不用我们去宣传老师也会去用。要产生这样的效果,前提是我们的软件要充分考虑到老师的需求,尽可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增强软件的功能和稳定性。

3.管理者对网络应用的需求

基础平台是面向教师的,同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又是面向学校管理者的,还是面向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管理的。对管理者的需求进行分析,比如,每年需要哪些方面的统计数据?职称评审中的档案能不能自动生成?教师的获奖情况和荣誉情况能不能自动生成?教师的职称、年龄、学历方面的统计等等,这一些作为管理部门所关心的数据,基础平台应该可以提供,并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

1.建立区域性的教师业务管理平台。

管理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由于各项教科研活动都有相应的记录,可以查看活动的过程,因此可方便的利用基础平台实现教师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培训活动的学分管理。对于那些利用网络参与资源建设的教师也可在通过基础平台给予一定的学分。

管理教师的业务档案。利用基础平台详细记录每次教科研训活动的情况及相应的评比结果,教师就可以方便的查看到自己参与了哪些活动,在哪些活动中获奖,哪些论文参与了评比,研究过什么课题,甚至指导了哪些学生,获得了哪些学分,曾任教了哪些学科,这些记录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业务档案。

2.促进教科研培训规范高效的发展。

实现教研、科研培训活动的过程管理。通过基础平台,进修学校的教科研任务、培训任务及其他相关教师业务活动均以此为“统一出口”,在此过程中,活动通知、活动签到、活动内容、活动任务及作业、活动结果均在平台作相应记录,由此自动为生成教师个人记录,为全区教科研活动生成档案。

促进评比的规范。我们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参与校级评比的材料面向校内老师公开,参与区级的评比材料面向全区教师公开,由于各项评比均通过基础平台,所以从评比过程到评比结果都有记录,并且面向全区教师公开,无形中接受了全体教师的监督,这就更进一步保证了各项评比的公正性。

加强校本教研的监督机制,促进校本教研的正规化。校本教研是教师获得继续教育学分的渠道之一,但全区有几十所学校,仅靠培训部或者进修学校难以对所有学校的培训过程及质量进行考核和监督。利用基础平台开展全区学校的校本教研,管理部门就可以很方便查看每个教师参与校本教研过程,以促进校本教研更正规化发展。。

3.促进区域性教师的交流,增进学校间的合作

(1)融博客与论坛与一体。

基础平台中虽然没有单独的博客与论坛,但教师可以在任何一次活动中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每次活动的观点都将记录在自动生成的教师个人博客中,对于管理部门组织的一次活动,基础平台就会自动会产生一个以活动为主题的论坛。

这样将所有的教师观点以主题为线索进行整理,就形成每次活动的论坛,如果以作者为线索进行整理,就形成了教师的个人博客。

(2)资源共享的个人好友与学校联盟。

在基础平台上每个教师可以上传、管理自己的资源,并可以将自己的资源设定为公开。公开的级别可分为区级、校级和好友级。教师可以增添固定的好友,在两人或几人形成的好友组中实现共建共享的资源社团。

从学校的层面上,可以建立联盟学校,将本校学校级的资源库(即所有教师在本校公开的资源,不包括教师私有不公开的的),与联盟学校实现共享,这样不仅促进了学校间的资源交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师的版权。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及经费

第一阶段:2008年5月——2008年9月,提出基础平台模型,进行需求分析。

1.对整个基础平台重新规划,进行模块的划分,各模块尽可能相互独立。

2.对各模块分别进行需求调查,最终撰写需要报告。

3.对需求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5月,软件开发,分模块测试。

1.将需求递交软件公司,并和公司进行讨论,解释需求。

2.公司分模块开发,每完成一个,我们就进行测试,并在小范围试运行,重点检查模块内部是否存在问题。

3.公司将基础平台的各模块整体完成,重点测试模块之间是否存在冲突。

第三阶段:2009年6月——2009年12月,软件全面培训与试运行。

1.由实验组所在学校的老师先进行试用,搜集可能存在的问题。

2.对全区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由信息技术老师完成部分初始化工作。

3.全区全面试运行,同时检查平台运行情况。

第四阶段:2019年1月——2010年3月,全面推广,总结。

1.不断搜索建议,完善基础平台。

2.总结经验,回顾基础平台创建过程的得失,撰写总结报告。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如下:

姓名课题内分工工作单位职务、职称

潘国根策划/指导西湖教师进修学校中高/校长

李胜建中学教研方面需求分析西湖教师进修学校中高/教研室主任

倪宗红小学教研方面需求分析西湖教师进修学校中高/教研室主任

俞晓梅教科研方面需求分析西湖教师进修学校中高/科研室主任

程红培训方面的需求分析西湖教师进修学校小高/培训部主任

郑顺来需求分析/指导西湖区教育局中高

王理学校实践保俶塔实验学校小高

张建平学校实践钱塘外语学校小高

潘瑛璐学校实践学军小学小高

洪波学校实践九莲小学小高

周勇学校实验周浦小学小高

孙斌学校实践转塘小学小一

王泱平台测试/应用培训西湖教师进修学校中一

余钢平台测试/网络硬件西湖教师进修学校小一

许海燕平台测试/应用培训西湖教师进修学校中一

经费保障

本课题的经费已经包含在西湖区二期平台的开发经费中(总共费用130万),因为所有硬件设备及软件开发所需的费用均由西湖区教育局直接提供。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西湖区教育局对基础平台的重视。2007年,西湖区教育局决定投资130万,开发西湖教育网第二代软件平台。2008年,西湖区教育网第二代平台一期软件已经验收通过,一期软件中完成了基础平台的消息收发、通知通告、邮件、即时通等模块。二期的主要内容就是完善基础平台,增强基础平台中各模块的应用。同时,为了应用的落实,西湖区教育局决定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等级学校应用水平评估,对评估优秀的学校给予重奖,有效促进了教师网络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为基础平台的全面推进及创新奠定了基础。

2.管理规范化的需要。最近,西湖区修订了西湖区教学常规,制定了各项评比规范,出台一学分管理规范等。这一些规范的实施也需要基础平台来保证。

3.教师应用意识增强,迫切希望有一个交流、管理的平台。教师的需求是最根本的,老师的应用水平到达一定的层次相应的会产生一定的需求。经过前几年的努力,我区90%以上的教师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网络的基本操作,能够独立从网上搜索资源,下载资源并进行简单的课件制作,对于城域网的应用,他们也不再简单的停留在信息交流与资源交换上,他们需要更深入的应用,更高效的管理。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的实施方案信息化的学校,是以学校为对象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系统,它将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领域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和计算机处理,并最大程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日新月异,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正成为营造新型学校文化的强有力的催化剂,推动着学校教育飞速创新与发展。信息化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学习方式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的民主化。 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资源充实、丰富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新形势下,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已成为迫切需要。为适应这一需求,也为了使我我区各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进一步,我们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应用逐步完善”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我区各校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现从以下四个方面: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优化的教学设计以及培训方案来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在广大教师参与的情况下,特制定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初具规模, 尽管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与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学校正规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时也将研究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领域。 二、发展目标 (一)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1 、教师全员培训

浅谈教育信息化及其意义

浅谈教育信息化及其意义 近年来,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教育部推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各地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热潮,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理解,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对更好地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我们称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信息技术。因此,对某一系统、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系统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地信息分析,就不可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具体内容主要是: 1.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 教育信息化环境是指用于学习的环境,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环境。教育信息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及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篇一:XX年度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XX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 努力创造环境,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教研活动,加大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资金投入,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抓好信息化基础建设。本年度,我校顺利完成了校园工程, 为我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保证,学校设置了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DVD播放教室,还在办公室里为每位教师配备了台式电脑, 基本满足了教师备课、上课的使用。 二、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师资水平。本学期我校的 教师能认识到“教”而后知不足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为适应教学的需要,积极参加学习信息技术的培训班和自己自学信息技术,从而使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三、抓好常规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根据教材及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特点,我们采用了以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处理为主线,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从应用需求入手,重在让学生进入大运动量的操作和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络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兴趣、练习量和学习质量,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强调了计算机安全与道德法规, 同时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其求知欲。 四、注重第二课堂的训练,提高特长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在学校的安排下,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画图的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水平。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有新思想,有超前发展意识,掌握最新信息,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立足本校实际,顺应时势,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有所作为。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科学教学手段,借鉴先进教学经验,探索现代办学教育规律,从而使他们与学校同步超前发展。要教育学生全面学习信息技术,正确使用计算机,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信息技术文化,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其次,学校要有自己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要管好用好电教发展资金还要多方筹措,自力更生,坚持进行硬件建设。多媒体多功能教室,“班班通"”工程要本着超前、能升级的原则,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第三、加强管理,注重实效。学校要逐步实施自己信息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由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过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追求,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指导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大多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等方面,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意义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因此,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对学校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日实现多媒体进每一间教室,实现校校通。但在调查中发现,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 2、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 一方面学校教学软件数量较多,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部分资源被闲置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不知道学校有这些资源;二是这些资源一般由学校的资料室集中管理,教师使用时可以去借,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或是嫌麻烦;三是有些教学软件实用性较差,教师使用时感觉效果不好,不愿意用;四是多数教师不会对购买来的教学软件进行再加工或者没有时间加工等等。这些情况既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培训重技能轻应用 这几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及人事部门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评职称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从培训内容上看,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导致目前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大多都是单一模式一一课件,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也只是课堂中播放课件,使得信息技术真正的优势与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属于最低的层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仅有技术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面向教学应用、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

第1章 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1章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简要介绍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强调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并且说明区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引领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层面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信息化在规划、投资、管理与应用推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以县级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变以学校为单位孤立地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传统局面,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战略重点。(左明章,2016) 1.1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 1.1.1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阐述区域教育信息化内涵,说明“区域”的界定(省、市、区、县、集团校/学区……),与行政区域划分是否有关(本书中的“区域”倾向于行政区域化)。 (1)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祝智庭,2001) (2)区域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各地区在国家统一计划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技术),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本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发达国家政府推动全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内在要求。(陈琴英,2005) “区域推进”的概念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和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同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该计划是为了针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何去何从?”,如何解决“软件投人和实际应用与硬件投人严重失衡”状况,以及克服“高投人、低效益”等现实问题所实施的一项具体行动。“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就提出,“要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要认真总结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比较早的城市和地区的经验。通过典型引路,最终达到广泛应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应国良,2006)

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一) 本学期,在学校发展的需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得到全面的启动。学校信息化工作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得到深入,使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延伸到学校各个角落。 一、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学校信息中心,配备信息技术教学、网络管理、设备维护人员。学校健全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到人。信息中心成员虽然

都是兼职,但他们乐于奉献、勤于钻研,积极履行岗位工作职责。 二、健全设施,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软硬件运行能力 学校现有危机室一个,每个办公室配备了微机,开通了办公室内部通道并外接教育网,使得学校网络教室和各办公室都能上网。极大方便了教师使用电脑。许多教师的备课已运用电脑处理,多媒体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了较为普遍地使用。上网学习、查询信息、收集资料、参与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职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校先后出台信息中心工作制度和信息中心人员岗位职责,使得学校的电脑使用正常,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学校管理工作的顺畅开展。 学校的校园网络的终端安装了网络杀毒软件,加强了学校办公室电脑的维护。信息中心人员积极参与学校各类公开课的技术支持,确保学校各类教育教

学活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时的顺利进行。 三、学用结合,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教师运用能力 学校开展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教师能比较熟练的使用office和internet。在学校开展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率极高。教师使用电子教案、网络学习和收集信息的普及率也较高。在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一年级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师生教学的有力助手,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得到长足进步。在学校开展的教学评选活动等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电脑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和管理人员必备和必需的工作手段。教师的新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新信息的获得等大都依靠网络获取,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教育信息化培训方案(1.27)

禄丰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施方案 (2016至2017年) 为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云南省信息化工作和楚雄州教育信息化州级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和资源管理的水平,加快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结合我县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特制定此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为了有效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工作,成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领导小组。 组长:刘春麟 副组长:李永生胡秀芳陈忠云谢宝林 组员:李建伟李琼王卫荣吴华昌易坤富 陈则荣 培训的常规管理工作由陈忠云负责,县级的培训工作由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 二、培训对象 所有在编在岗公办教师(含教研室人员,工勤人员除外) 三、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为2016年和2017年两年。县级培训每年进1-3次,由县教育局组织实施,学校的校本培训由各学校组织实施完成。

四、培训的内容 见附件1:《禄丰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暨应用能力标准》 五、培训的标准 培训采用分层提高、分级达标进行。培训标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次(见附件1:《禄丰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暨应用能力标准》。培训对象根据年龄、工作性质分类培训分类达标。 1.初级:男55周岁(1960年12月31日前出生)、女50周岁(1965年12月31日前出生)以上。 2.中级: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 3.高级:各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电教设备维护管理人员(不限年龄)。 六、达标测评 高级班的在集中培训结束时组织考试测评,中级班的考试测评每年进行1—2次,由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申报考试,考试合格后进行网上公示。高级班和中级班的考试测评由教育局组织实施。初级班的由各学校自行组织考核测评。 七、培训结果应用 1.培训结果要纳入教师的履职考核、绩效分配,并作为评先进的依据之一。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年度计划

A1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精神,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2009年度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 一、指导思想 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结合海港区有关信息化工作的精神,以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能力,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主要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 要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 强化管理,构筑信息化管理网络。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重视管理,树立服务第一,建立三级领导小组:校级(校长、副校长);处室级(校长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学科级(教研组长)。 ? 教育信息化小组职责为: ①实施、维护校园网建设工作。 ②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发展,搞好局域网、计算机房、等硬件建设。 ③制定培训计划,分层推进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培训。 ④推动学校软件的开发与建设。 ⑤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培训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根据我校实际,教师的培训着力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初步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模式的探究,掌握网络条件下所必须的技能。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加强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青年教师100%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使网络学习成为教师自我进修的一种

2020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了一下发到这里[]。教育化(一) 本学期,在发展的需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教育信息化在学校工作中得到全面的启动。学校信息化工作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得到深入,使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延伸到学校各个角落。 一、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学校信息中心,配备信息技术教学、网络管理、设备维护人员。学校健全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到人。信息中心成员虽然都是兼职,但他们乐于奉献、勤于钻研,积极履行岗位工作职责。

二、健全设施,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软硬件运行能力 学校现有危机室一个,每个办公室配备了微机,开通了办公室内部通道并外接教育网,使得学校网络教室和各办公室都能上网。极大方便了使用电脑。许多教师的备课已运用电脑处理,多媒体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了较为普遍地使用。上网学习、查询信息、收集资料、参与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职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校先后出台信息中心工作制度和信息中心人员岗位职责,使得学校的电脑使用正常,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学校管理工作的顺畅开展。

学校的校园网络的终端安装了网络杀毒软件,加强了学校办公室电脑的维护。信息中心人员积极参与学校各类公开课的技术支持,确保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时的顺利进行。 三、学用结合,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教师运用能力 学校开展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教师能比较熟练的使用office和inter。在学校开展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率极高。教师使用电子教案、网络学习和收集信息的普及率也较高。在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一年级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师生教学的有力助手,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得到长足进步。在学校开展的教学评选活动等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 为贯彻落实《依安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应用能力培训考核方案》,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打造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新时代教师队伍,特制订此校本培训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通过集中培训与日常研训,促使教师基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技术、课堂多媒体操作、课件制作等信息化教学基本技能。 (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课堂信息化教学。 (三)建立全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师人才队伍。 二、培训与考核对象 1968年1月1日后出生的教师均须参加培训和考核,超龄教师可自愿报名参加。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还须参加Flash培训考核工作。 三、培训内容 1.白板的使用:教师能够会使用白板并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能较熟练地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能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公式运算。 2.信息技术应用部分: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基本知识,熟练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资源库管理系统,能够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 3.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使用:能规范操作液晶投影机、视频展台等多媒体设备,能规范操作卡座、功放等教学音响设备,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音响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并掌握一定的多媒体设备与教学音响系统的日常维护知识。 4.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⑴Powerpoint幻灯片的设计与版式;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的采集、加工、编辑、装饰的方法和技巧; ⑵学科动画工具(Flash)开发及设计方法。 四、培训方式及时间 1、分散自学:教师要通过自学,基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及相关技能。 2、集中培训:根据课程内容及参训教师的实际,采取集中讲授、操作练习、小组研讨、互相交流等方式,保证培训的实效,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我国教育信息化从20 世纪90年代在硬件落后、软件缺乏的情况下,一路走来实在不容易.日前,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含港澳台),主要体现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系统的建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建成2万km高速传输网,覆盖全国近30个城市,100所高校的校园网与其接入回!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已经实现了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信息平台.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经费、管理和技术等方面。面对新世纪世界各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激烈竞争,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在竞争中尾大难掉,势必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很多的困难.然而,只要我们看准形势,突出重点,把握力度,扬长补短,笃学慎用,大胆创新,就能转弱为强,化腐朽为神奇,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取得新的辉煌成就.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地区差异比较大.数据中还显示了教育信息化投资与建设成果之间的关系∶存在相增互长的内在联系,但并不成正比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既要重视整体的投入,又要明自∶不是投入了资金和拥有了硬件就意味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已大功告成.其实我国在教育信息技术上的总体投入并不少,如我国教育科研网在2000 年到2001 年之间提速,仅仪其中的主干网就耗资 2.2 亿元.但资金流向不尽合理,宝贵的资金未用到"刀口"上,造成了资金的投入与在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极不相称的局而.所有这些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经验不足,急于求成造成的;另一方向则是投资时缺乏结合性的长远考虑.这些都是我们以后在硬件投资过程中要认真面对的人问题 1.2 我国教育信息化成果本着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关精神,教育部教育管 理信息中心主办的"2004'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论坛",于2004年8月5日开始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降重举行,历时了3天.此次会议的召开积极地推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及时全面回顾、总结和推广了前一阶段国家及各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认真交流了当前国内外最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深入研讨了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所而临的挑战、问题及解决思路.论坛认为,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归结起来主要有6 个方面的重大突破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2)教育软件建设硕果累累; 3)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4)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信息化人才; 5)教育信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6)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 1.3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误区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开发者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不断加深,未来的教育资源建设将会不断成熟和完善,并将向普及化、专业化、地方化、个性化4个方向发展然而在技术发展与运用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却出现了以下8大误区∶ 1)瓶颈现象.什么是瓶颈现象呢?好比有很多水在一个瓶子里面,但是由于瓶颈太小,水无法倒出来,造成了守着水却无水喝的尴尬场面.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只有在信息大量的流通共享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才能将教育推动起来;然而,目前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却出现信息进出阻滞的严重现象.

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路

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路 ——榆林市靖边县专网建设交流材料 十一五期间,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县政府的领导和高度重视下,靖边县教育局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努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为促进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加快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率先实现靖边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取得的成绩 2006年以来,我县通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普及实验教学、双高普九、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等项目工程的实施,按照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专网、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培训为保障,以应用促建设,以应用促提高的发展思路,全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建设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近几年来,县财政投资5000多万元,为全县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语

音室,通过以光纤方式接入教育专网。目前,全县有计算机总台数为4202台,生机比为1:12,建有480套多媒体设备,城区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40所学校安装了校园安全电子监控系统。全县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基本实现了“斑斑通网络,人人能应用”的目标,75%以上的学校有自己的网页,广大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有效地促进了各学校间的均衡发展。2008年,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2009——2010年,县财政投资300万元,全部完成了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任务,今年,县教育局投资30万元,完成了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全部以光纤方式接入省教育专网的任务,从今年起,农村学校的专网费由教育局统一支付。目前,通往各学校的信息化高速公路已畅通无阻,全县高标准的完成了专网接入任务。 2、教育信息资源日益丰富。资源建设是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资源建设方面,我们通过下载、引进、研发、共建等多种渠道,目前已建成3000 G 的资源库,并将各类资源整合起来,放在靖边教育网资源平台里,供广大教师共享,同时,我们要求各学校在教师备课机与模式二接收机之间建立局域网,将国家配发、网络下载、市场购买、教师自制的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存储在电子备课室的服务器中,方便广大教师应用。目前,各学校的电子备

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Xxx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将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制定2010—2015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大力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推动我校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思路 1、以“现代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2、以“教科研”为先导,高标准、高质量实现信息化建设。 3、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建设原则。 4、坚持“突出重点、分层推进、注重实效”的工作方法。 三、组织机构 成立xx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xxx校长任组长、xx任副组长),负责统筹规划和管理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组建江流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小组(组长由赵辉担任),负责师资培训、技术咨询与服务。 四、工作目标 1、2012年春季开学,三、四、五、六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平均十人拥有一台计算机,2011年,适度调整机型配置及设备,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2、2013年4月,要高标准通过教育现代化创建验收。 3、建立健全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十五”期间,完成一轮全体专任教师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形成一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五、工作要求

1、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将统筹规划,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着眼未来,以信息化建设作为占城镇中心小学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从而加快全校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经费筹措上,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体制。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小组要强化超前、科研意识,指导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要站在科教兴国、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制定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大投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 2、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 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 建立奖励机制,制定相应措施,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树立典型、开展活动、全面推动、注重提高”的原则,加快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进程。每年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评优课、示范课等活动。继续做好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培养一批典型,以点带面,力争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专题报告、研讨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创造机会,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学习交流。 加大科研工作力度,用科研课题带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教学实践探索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证研究和学生使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研究,逐步形成师生互动、协作自主的多样化整合模式。

教育信息化培训计划

教育信息化培训计划 为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和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应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并逐步将教育、教学和管理架构到信息化的平台上,打造数字化的教育环境,特拟定此计划: 1、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积极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根据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和学校内涵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展分层、分项、分类的专业培训,达到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技能的目的。 2、开发校本资源,服务课堂教学。聚集课堂,开发和应用校本教育教学资源,既要有教的资源,又要有学的资源;形成一套各年级各学科的电子教案和课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整合,各学科都要有相当数量的课堂实录作为教研的素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后的诊断,为教师的网上教研提供资源,拓宽教研的组织形式,优化教研的质量。 3、完善校园信息化环境,打造数字化校园。利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提升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的水平,做到信息技术设备随处都有、随手可用;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初步建成能为全体师生提供综合服务的数字化平台。 4、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继续完善已有的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机会,巩固和

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 5、完善管理平台,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组建信息技术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和分工。充实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改进教学管理流程与运作方式。

教育信息化培训实施方案 1、加强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化专题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上海教育资源网应用培训;课堂摄录、基本编辑技能培训;教学管理平台使用培训积极组织参与教学设计、教学理论、课程整合、教育技术、信息能力等各项专项培训活动,提高学校管理者信息化的领导力,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的服务能力。 2、做好数字化资源的校本建设,积聚校本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一方面要利用好网络提供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要立足本校学科主题的校本资源建设,着重梳理优化,形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益。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大家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贡献。 3、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网络服务器的管理和使用效率,调整和修改学校网站的结构项目,体现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服务功能。全面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籍管理、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财务资产、图书管理、校务管理的信息化。做到电子办公、信息发布、会议通知、计划总结、师生管理、后勤财务等方面电子化操作,并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效能。 4、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建设,逐步搭建、充实和完善学校资源库,同时加强市、区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工作。要分学科、分学段建立充实学校教学资源,以ftp形式或网页形式存储。本学年,学校将购

教育信息化2.0讲课教案

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时代。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

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中国教育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 ------关注校园安全.你我共同的责任 亚洲教育网 二零一一年

前言: 国家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从2000年的“校校通”工程和近年实施的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已具备相当规模,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 亚洲教育网全力打造最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教学、管理、沟通一体化网络平台。为教师、 家长和学生搭建教学管理平台、交流沟通平台、资源共享平台,集成3G技术,支持手机、电脑、数字电视访问,引入社交平台、视频课堂和手机微博等,构建以网络教育社区为基础的“网络化终生学习体系”,促进大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 育作出贡献。 最具专业性和 权威性的教学、管 理、沟通一体化网 络平台 校园安全管理家校沟通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

亚洲教育网愿意携手共同构建终身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信息服务平台,努力为学校做出管理特色:一是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二是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三是创新信息化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四是推进管理信息化。 一、校园安全管理 ?校园安全卫士:管理校园访客、证件识别、人像抓拍、接送登记、进入登记、指纹读取、脸谱识别 ?身份识别:老师刷进行核对,加强校园管理,系统车牌的自动识别。 ?数据归档:系统自动保存所有访客详细信息,包括时间、头像、身份信息 ?学生接送安全:家长身份信息的核对,对应访问。 ?规管理:学校分部门管理,访客对应查找,系统自动打印身份凭条,离校情况扫描。 ?指纹识别:指纹容量2000—80000枚,采集、识别熟读小于1秒。 ?考勤系统:检查学生、教师的考勤情况 ?学生:详细记录学生上学、放学时间,便于班级管理。 ?老师:老师上下班进入校门刷卡,按月统计刷卡情况,可作为学校教师考勤的有效工具。 ?校园一卡通:一卡管理,是实现学校数字化校园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进出校门:学生进出校门刷卡身份核对、家长报平安信息 ?食堂消费:整合消费系统进行食堂刷卡 ?图书借阅:整合图书借阅系统,实现借阅管理 ?小卖部消费:捆绑消费系统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

巴州特教学校 2016年度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 为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教 师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打造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 要求的新时代教师队伍,特制订此校本培训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通过集中培训与日常研训,促使教师基本掌握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技术、课堂多媒体 操作、课件制作等信息化教学基本技能。 (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课堂信息化教学。 (三)建立全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师人才队伍。二、培训与考核对象 全体在职在岗教师 三、培训内容 1.办公计算机的使用:教师能够会使用计算机并对计算机 进行必要的维护,能较熟练地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能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公式运算。

2.信息技术应用部分: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基本知识,熟 练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资源库管理系统,能够制作多媒体 电子教案。 3.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使用:能规范操作投影机、展台等 多媒体设备,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音响设备 开展教学活动,并掌握一定的多媒体设备与教学音响系统 的日常维护知识。 4.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⑴Powerpoint幻灯片的设计与版式;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的采集、加工、编辑、装饰的方法和技巧; ⑵学科动画工具(Flash)开发及设计方法。 四、培训方式及时间 1、分散自学:教师要通过自学,基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 培训的内容及相关技能。 2、集中培训:根据课程内容及参训教师的实际,采取集中 讲授、操作练习、分组研讨、互相交流等方式,保证培训的 实效,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训时间及培训地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