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采莲曲古诗的意思

采莲曲古诗的意思

采莲曲古诗的意思

采莲曲古诗的意思是: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古诗原文:

采莲曲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

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

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王昌龄《采莲曲》古诗翻译与注释赏析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 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 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

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

【诗歌鉴赏】白居易《采莲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白居易《采莲曲》原文及翻译赏析白居易《采莲曲》原文 菱叶萦波荷?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苦笑,碧玉逗我救人中。 白居易《采莲曲》注释 、落花:氤氲 2、?:摇曳 3、玉逗我:玉簪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 菱叶在水面荡漾,荷叶在风中飞舞。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遇见 自己的心上人,想要跟他招呼又乔迪笑话。便低头害羞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坠落 水中。 白居易《采莲曲》赏析 《采莲曲》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作品,这就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创作于中唐 时期,此时白居易担任杭州,仕途平缓。抒发作者对江南水乡人民的钟爱。此诗描绘的就 是一位采莲姑娘害羞的情态和害羞的心理。前两句写下风中婀娜多姿舞动的荷叶荷花,画 面充满著了动感。后两句转至人物描写。诗人把握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大 胆扁蛛帮唱的鲜艳形象犹如就在我们眼前。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但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 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 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搬》七曲之一。内容多描绘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 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善良爱情的崇尚等。描绘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发生了,汉乐府中就存有《采莲曲》《江南可以采莲》“江南可以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发生了不少写下采莲生活 的名作,例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搬莲子,莲子明例如水头。”至 了唐代,写下采莲更是沦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例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吉等都写下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下得尤为柔和动人。

古诗采莲曲的意思

古诗采莲曲的意思 【作者】:无名氏【朝代】:唐女郎采莲去,江南可怜春。花落不归家,江上满风尘。【译文】女郎正要出门远行去江南看那如同落花的春天。一路上走过了多少青山绿水呀,这满江飘扬的春风将会吹得女郎她怎么还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呢?【赏析】《采莲曲》为唐教坊曲名。全诗四句二十字,押仄韵。前三句描写采莲时节情景,着重表现采莲人劳动之艰辛;后两句叙述因舟中颠簸而思念故乡、寄托愁思的情怀。第四句是作者直抒胸臆的倾诉。它借景寓意,以“满江”喻离别之久,喻怀抱之深。诗歌语言清新自然,通俗易懂。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江南早春美丽迷人的画面,勾勒出一个女子采莲时匆忙奔波的形象,活脱脱地显示出初春江南早春时节的勃勃生机和富有情趣的特征。第四句表明了采莲人思念故乡、眷恋家园的真挚感情,并用问答方式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关心与爱护。全诗流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蕴含着朴素真挚的情感。此诗不仅语言优美,音律谐婉,而且设想奇妙,笔触细腻,感情丰沛,是脍炙人口的佳篇。一年一度秋来到,百花凋零北风寒。只见寒霜染红枫,丝丝凉雨洒向人。1.采莲:泛指采摘荷花或莲蓬。2.女郎:指采莲姑娘。3.采莲去:采下莲蓬准备卖掉。4.江南: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大部分地区。5.可怜春:可怜没有人欣赏她们的采莲图。6.满江:飘荡在江中的满船的莲蓬花。7.江上满风尘:江边的风很大,随处都是烟尘。8.女郎:这里指采莲女。9.女郎未归家:不知道哪位漂亮的姑娘已经离开家门,但仍然留在江边苦苦等待。

10.采莲女已经出发了,她即将赶赴江南的采莲场去采摘莲蓬。11.一片一片霜白的花瓣在空中飞舞,我们看到江面被一层霜冻结成薄薄的冰层。12.最终落到哪里呢?不禁让人疑惑,也许飘向大海,也许飘向远方。13.就像大片大片凋零的花朵掉落在江面上。14.也许飘进了汹涌澎湃的大海,飘向更广阔的远方。15.北风呼啸着刮起,吹落叶堆积在一起,覆盖在这座小小的城池。16.整个城市弥漫在萧瑟凄凉的寒意当中。17.寒冷的西北风肆虐地席卷着一切。18.枝头的残雪纷纷扬扬,飘洒在大街上,满眼所见尽是凄凉之色。

白居易古诗:《采莲曲》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古诗:《采莲曲》原文译文赏析 《采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随着水波漂浮,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怯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净爱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消失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消失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

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许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闲划出,画面布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漂浮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由于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示意了荷花的茂密、宽阔,而“小船通”,则告知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实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见的极佳场所。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有意查找还是无意撞见,或许是兼而有之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敏捷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得意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当心将碧玉搔

采莲曲全诗的意思及赏析

采莲曲全诗的意思及赏析 采莲姑娘,绿裙飘飘,色如荷叶,难分彼此。朵朵荷花,迎风盛开,姑娘脸庞,相映成辉。池塘荷叶茂密,一片天然美景,采莲姑娘,隐藏不见。听到歌声,才知她们正在忙着采莲。 《采莲曲二首其二》原诗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二首其二》注释 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飐(zhǎn):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采莲曲二首其二》写作背景 在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采莲曲二首其二》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采莲曲》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 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有《王

采莲曲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古老而富有美感的诗歌,描述了一位年轻女子在湖边采莲,歌词表达了女子认真而用心的采莲过程,即使遇到恶劣天气也不言放弃,令人赞叹不已。 采莲曲古诗的原文如下: “采莲南塘秋,芙蓉花弄素。 东家女儿红,袅娜上高楼。 立马抽芙蓉,转角看绿莲。 有弟把钩头,伴我捉采莲” 这首古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描绘了芙蓉的美丽,第二段描述了女子采莲的画面,第三段则把女子与弟弟联系起来,表明女子正在和她的弟弟一起采莲。可以说,这篇古诗把一个无聊的采莲活动加以描绘,使之变得生动而充满仪式感,也就隐约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尊崇。 采莲曲解释与注释: 采莲南塘秋:采莲南塘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采莲池,秋季是采莲的最佳时间。 芙蓉花弄素:芙蓉是一种花,弄素指女子在采莲之前弄一下自己的衣袂,使之更加讲究。 东家女儿红:东家女儿表示女子来自贵族家庭,红指女子服装上有一抹红色,因此可以表示女子气质高贵,体现了一种传统文化观念。 袅娜上高楼:袅娜指女子姿态优美,上高楼指女子逐渐升上高处,

说明她不断在前进,表示女子勇于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 立马抽芙蓉,转角看绿莲:立马抽芙蓉指的是女子勤劳的采莲行为,转角看绿莲指女子在采莲时还能够有精力拾获美景,表明女子十分努力。 有弟把钩头,伴我捉采莲:这句话暗喻女子不弃梦,用弟弟的鼎力支持,一起捉采莲,又一次体现出纯净、勇敢和执着的女性特质。 总之,《采莲曲》是一首古老而典雅的诗歌,把采莲这一普通的劳动行为变为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活动,传达出女子勤劳、坚守、不断前行的人生态度,把一种对自然的依赖和尊崇意识,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它是一首让人铭记价值观的古诗。

李白《采莲曲》全诗译文及赏析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释 1、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2、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3、袂:衣袖。全校:“一作袖。” 4、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5、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6、踟蹰:徘徊。

译文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赏析 天宝六年,李白因受谗,不为玄宗所喜,愤而辞宫后,漫游至会稽(今浙江绍兴) 若耶溪,其时正值采莲季节,一群群娇丽明媚的吴越女子,于新荷绿水中,驾小舟,采莲子,或歌或笑,或闹或嬉,此情此景触动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他写下这样一首《采莲曲》。 诗的前四句,集中写采莲女的明丽与欢态。起句平淡自然,不事渲染铺排,点明地点,引出主人公——采莲女。次句突用一“笑”字,写出采莲女的灵动与活泼。或许是姑娘家私下互相调弄的悄悄话,惹动了那似羞又喜的情思,在这满溪荷花的深处,无可忌惮地笑了起来。笑声飞出荷花,引起岸上人多少遐想。因此,此处的“隔”字,不仅是采莲女子互相间的距离,更是岸上人与她们之间的距离。荷花隔笑,还有以荷花写人的修辞用意。 与李白同时的王昌龄也作有《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诗以荷花写人,采莲女与荷花两相辉映,

采莲曲的诗意与解释

采莲曲的诗意与解释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采莲曲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公元822~824年)之时。此时的诗人远离朝堂,沉醉在旖旎的江南风光和与友人的诗酒酬和之中,生活轻松、舒心。无意间捕捉到一对年轻男女在荷塘上相遇的有趣一幕,便写下了此诗。 原文: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释: 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飐(zhǎn):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诗意: 菱叶随着水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鉴赏: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

《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 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但是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 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 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 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 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 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 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

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 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 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 菱叶萦波荷�s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翻译 菱叶随着水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 萦:萦回,旋转,缭绕。 �s: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赏析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菱叶萦波荷�s风,荷花深处小船通。”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s风”,在碧水 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 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但是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公元822~824年)之时。此时的诗人远离朝堂,沉醉在旖旎的江南风光和与友人的诗酒酬和之中,生活轻松、舒心。无意间捕捉到一对年轻男女在荷塘上相遇的有趣一幕,便写下了此诗。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2 采莲曲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翻译 玉光闪闪的水塘边,绚丽芬芳的鲜花争相绽放,采莲的轻舟来来往往,塘中水波回旋荡漾。 恋人们在小河上相会,唯恐被水波分开,于是把小船紧紧靠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