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右图量程为 5 N ,分度值为 0.2N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

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滑动摩擦力:

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 压强 一、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

则F = 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如右图,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

S

F ⑶单位:

压力F 的单位:牛顿(N ),面积S 的单位:米2

,压强p 的单位:帕斯卡(Pa )。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 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度ρ的单位用kg/m 3

,压强p 的单位用帕斯卡(Pa )

3、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 0=760mmHg=76cmHg=1.01×105

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 、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 、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

D 、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 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 g=1.01×105

Pa 3

、大气压的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4、大气压的特点:

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 降低 ,气压增大时 升高 。

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上凸下平,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一、浮力

1: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施力物体:液(气)体

二、阿基米德原理

1.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排浮G F

称量法:F 浮= G -F(用弹簧测力计

测浮力)。

3.浮力的大小计算: 阿基米德原理法:F 浮=G 排=ρ液gV 排

平衡法(漂浮或悬浮):F 浮=G 物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F 浮>

G 物,

物体上浮,最后静止时漂浮 比较 F 浮和G 物 F 浮=G 物,

物体悬浮

F 浮<

G 物,物体下沉

ρ液>ρ物,物体上浮 ,最后静止时漂浮 比较ρ液和ρ物 ρ液=ρ物,物体悬浮

ρ液<ρ物,物体下沉

2、浮力利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体浸没在液体里)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2)、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3、功的单位:焦耳(J ),1J= 1N ·m 。

二、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公式:P=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W 的单位:焦(J ),时间t 的单位:秒(s ),功率P 的单位:瓦(W )。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 ,它们间的换算关系是:1kW=103

W 5、推导公式:P =F υ

公式中P 表示功率,F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υ表示物体在力F 的方向上运动的速度。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率P 的单位:瓦(W ),力F 的单位:牛(N ),速度υ的单位:米/秒(m/s )。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

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动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②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3、重力势能

①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t

W

②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高度相同的物体,物体

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4、、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近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硬物体(不一定是棒)、受力(动力和阻力)和转动(绕固定点)。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甚至是任意形状的,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且是硬物体,都可称为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 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 2表示。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 1L 1=F 2L 2 也可写成:F 1 / F 2=L 2 / L 1 所画的直线

1、定滑轮:

①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方向。 ③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1): F=G (2): S=h 2、动滑轮:

①定义:轴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1):F=G 物 (2): S=2h 只忽略摩擦,拉力:F=

(G 动+G 物)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 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 几分之一。 即:(1):F=

G 物 (2): S=nh 式中n 是吊着动滑轮和重物的绳子段数。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

2、 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

1

2

1

n

1

3、 总功:有用功加额外功 。公式:W 总=W 有用+W 额

4、 机械效率:

①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 公式:η=

③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有用W

W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一、力和运动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分类: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是指多个力的合力,分力是指一个力的分解。 4.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5.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6.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7. 力的单位:牛顿(N)。 8.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引力常数有关。 9. 重力的方向:垂直于地面向下。 10.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11. 摩擦力: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表面的粗糙程度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12.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3.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区别:滑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即将开始运动时的摩擦力。 14. 弹簧的弹性势能:弹簧发生形变时所具有的能量。 15. 弹簧的弹性系数:表示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机械能 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3. 动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动能保持不变。 4.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5.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重力势能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高度的一半。 6.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7.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当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物体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三、压强和浮力 1. 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2. 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3. 液体的压强特点: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液体的压强传递规律:液体的压强通过连通器传递。 5. 浮力的概念:液体对物体的向上托起的力。 6. 浮力的计算公式:浮力等于液体密度乘以排开液体体积乘以重力加速度。 7. 浮力的应用:船、气球等利用浮力的原理设计而成。 四、热学 1. 温度的概念:物体分子平均运动速度的快慢程度。 2. 温度的单位:摄氏度(℃)和开尔文(K)。 3. 热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传递的过程。 4. 热传导的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差、导热面积和导热介质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七章力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 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 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 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7.3重力(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①又叫重量(物重)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 其中g= 9.8N/kg ,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地球 5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①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 第八章运动和力 8.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全)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全) 和特点 1、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重力的特点:(1)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2)方向始终指向地心。(3)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4)是万有引力的一种特例。 知识点2:重力的计算 1、重力的计算公式:Fg=mg,其中Fg表示重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g≈9.8m/s²。 2、重力的单位:牛顿(N)。 3、重力的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注意要减去弹簧测力计的重力。 四、摩擦力 知识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种类 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物体相互接触,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知识点2: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和物体间的粗糙程 度有关,与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 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者相对静止的方向。 知识点3: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1、物体间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 2、物体间的粗糙程度:粗糙程度越大,摩擦力越大。 3、物体间的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物体间的材质:不同材质的物体间摩擦力大小不同。 知识点4:降低摩擦力的方法 1、涂油或涂蜡:可以减少物体间的摩擦力。 2、滑动或滚动:改变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式,减小摩擦力。 3、减小物体间的压力:减小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或减小物 体的重量,可以减小摩擦力。 4、改变物体间的材质:使用低摩擦系数的材质,可以减 小摩擦力。 万有引力是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的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是指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其符号为G,单位为N。 重力区别于其他力的基本特征有三点: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特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受力者是物体。 重力的三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通常把重力的大小称为重量,其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稳度是指物体的稳定程度,提高稳度的方法包括增大支持面和降低重心。 惯性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定律是指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与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快慢、物体的形状、所处的空间、是否受力无关。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1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

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六、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 ①两物接触并挤压; ②接触面粗糙; 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1)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减少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滑动为滚动; ④加润滑油。 七、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许多同学想要了解初二物理的知识点,那么初二物理下册的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小编为 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 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 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合集15篇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1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学得越多,懂得越多,想得越多,领悟得就越多,就像滴水一样,一滴水或许很快就会被太阳蒸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 第十章浮力 10.1浮力(F浮)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控制变量法):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10.2阿基米德原理 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重力G2; 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③ 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G排=G3-G2。 2.内容: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大小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其它因素无关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4、浮力的计算: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漂浮悬浮法:F浮=G物 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2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1、功的初步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力×力的方向上的距离)。 4、功的计算公式:W=Fs 用F表示力,单位是牛(N),用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功的符号是W,单位是牛?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焦耳的符号是J,1 J=1 N?m。 5、在竖直提升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Gh;在克服摩擦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全)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 7、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8、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9、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知识点1: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弹力的基本特征: ⑴.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⑵。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1 力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

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物理是中考一门重要学科,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给大家物理的学习带来帮助。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篇1 一、伽利略斜面实验 1、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2、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4、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二、牛顿第一定律 1、背景资料: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理解要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②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没有受到力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该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力对它的作用,这是理想情况;二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如: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可以不计,那么物体在水平面上将不受外力作用。 ④“总保持”是指“原来是怎样,后来仍然是这样”,如:原来是静止的,后来仍然是静止的;原来是运动的,后来以最后的速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理解要点:“保持原有运动状态”是指不受到力的作用时的状态。即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3、惯性不是一种力。只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因此不能理解为“受到惯性作用”。 4、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5、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物体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性质,不管物体是否受到外力。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所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惯性和惯性定律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因为物体具有惯性,才使得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遵循惯性定律所指出的运动规律。 ①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力和机械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有:⑴_改变物体运动状态_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 运动快慢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⑵_使物体形状改变 形变_.力的作用效果决定于力的_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 ,在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首先要校零,然后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测力时要使 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拉力方向在一直线上. 4.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它的方向是竖直向 下,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重力的公式是G=mg . 5.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为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6.摩擦力的作用总是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 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比如:在结冰的路面上开车,司机往往要给车轮胎 挂上铁链,这是为了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 擦防止车轮打滑的;鞋底下做有花纹是为了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旅行箱 装有四个小轮是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7.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支点,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省力杠杆是指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 8.杠杆的平衡: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做杠杆平衡.杠杆平衡时,动 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用公式表示为:F 1×L 1=F 2×L 2;或杠杆 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用公式表示为:1 221L L F F . 9.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可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1 浮力 一、浮力 1.当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时会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其的压力差,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3.称重法测量浮力: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即F浮=G-F′ 4.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二、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的重力。公式:F浮=G排。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m液g=ρ液gV排。 (2)阿基米德原理既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2.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⑴阿基米德原理阐明了浮力的三要素:浮力作用点在浸在液体(或气体)的物体上,其方向是竖直向上,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⑵“浸在”既包括物体全部体积都没入液体里,也包括物体的一部分体积在液体里面而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的情况;“浸没”指全部体积都在液体里,阿基米德原理对浸没和部分体积浸在液体中都适用。

⑶“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和物体的体积V物,它们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里时,V排=V物,此时,物体在这种液体中受到浮力最大。 如果物体只有一部分体积浸在液体里,则V排 ⑷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即F浮的大小只跟ρ液、V排有关,而与物体自身的重力、体积、密度、形状无关。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随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变化而改变。 ⑸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F浮=ρ气gV排,浸在大气里的物体,V排=V物。例如:热气球受到大气的浮力会上升。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2.应用 (1)轮船 ①原理: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从而来增大它所受的浮力,故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m排=m船+m满载时的货物 (2)潜水艇 原理:潜水艇体积一定,靠水舱充水或排水来改变自身重力,使重力小于、大于或等于浮力来实现上浮、下潜或悬浮的。 (3)气球和气艇 原理: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气、氨气、热空气),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大全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化学知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1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1㎏=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平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 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

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八年级下册物理全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全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学必记的三句话: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 N;2 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 1N。 6.力的表示法有2 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 口诀为: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注:①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可以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②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作用点一定在受力物体上,而且一般取中心。)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2 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 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产生条件

或依据:①物体间是否直接;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弹力的大小:F=k x 其中F:弹力;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x:形变量,即形变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 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其使用方法为: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⑥记(+单位)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12. 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大小 G=m g 其中 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 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9.8N。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 而非垂直向下(垂直于受力面)]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3.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14. 摩擦力(f)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通用14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②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5、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B、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3种类:A、滑动摩擦 B静摩擦、C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 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

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