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济地理学考研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研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研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研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研试题

东北师大经济地理学

1998年

一、名词解释,3分×5

1、经济地域系统

2、工业区位论的核心问题

3、区位商

4、区域与区域规划

5、工业枢纽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其经济地理意义。10分

三、经济地理研究中如何处理条块关系?10分

四、影响经济地域系统运动的条件和因素通常包括哪些方面?试举一项具体说明。15分

1999年

一、名称解释,3分×5

1、复种指数

2、原料指数

3、回路指数

4、通达性,写出表达式

5、区位商,写出表达式

二、简答,5分×3

1、经济地理学为什么要研究结构问题?

2、作为不同运输方式转运点的交通枢纽,为什么往往是布置企业的理性区位?

3、对下述文字简述你的见解:“番禺市的区位优势之一是土地肥沃,地貌类型多样而且面积广大。”

三、谈谈你对城市与区域关系的理解。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应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20分

2000年

一、名词解释,4分×5

1、地理学的综合性

2、经济地域系统

3、城镇体系

4、支柱产业

5、通达性,写出表达式

二、谈谈你对区域与城市关系的认识。10分

三、从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出发,阐述你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理解。10分

四、经济地理学是否应该研究企业(公司)地理问题,根据是什

么?10分

2001年

一、名词解释,3分×5

1、影响经济地域系统的社会经济条件

2、位置、区位与地缘

3、复种指数

4、原料指数

5、网尼克指数

二、简答,5分×3

1、衡量区域农业专业化水平的指标有哪些,试举5项

2、简答解释地理学的综合性。

3、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10分

1、试述你对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见解。

2、设计一个评价区域投资环境方案的基本框架,表达式不限。

2002年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区域城市化

2、产业结构高度化

3、区域优势

4、信息环境

5、区域政策

二、论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及实践意义。10分

三、分析城市扩散机制与途径。10分

四、简述经济地理学新的研究领域。10分

华东师大经济地理学

1999年

一、名词解释,经济地理位置、经济腹地、不合理运输、飞地型城市化、CBD、点轴开发模式。

二、试对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与方法作简要评价。

三、举例说明国内政治条件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四、经济区与行政区的主要区别以及按经济区组织区域经济运行的必要性。

2000年

一、名词

综合运输枢纽、商业中心、郊区城市化、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主导产业、经济网络。

二、简答

1、简述农业商品基地选建的基本原则

2、试述现代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及其特征

三、论述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生产布局的影响

2、知识经济发展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

2001年

一、工业地域结构及类型、经济地理位置、贸易中心、城市职能、区域经济联系

二、1、划分农业区的主要原则及其作用

2、简述农业布局模式及其一般演变规律

3、城市体系及其主要类型与特征

2002年

一、区域经济差异、商业小区、城市性质、农业地域专业化、经济区

二、1、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2、概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要点

3、简述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三、1、从交通运输业的布局原理,论述我国快速干道交通网络建设的经济意义

2、试述科技进步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2003年

一、1、大都市带及其主要特征

2、可运输性及其变化

3、空间扩散的三种类型

4、增长极理论及应用中的问题

二、1、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对城市化的影响

2、举例说明地理边界对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3、城市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发展

4、简述多核心模式与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关系

2005年

一、1、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2、简述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3、简述工业区位论的发展

4、简述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5、分析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6、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

二、1、论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2、论述创新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

2002年

1、试析区域规划、经济区划、区域发展战略、经济区、国土规划之间的关系25

2、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25

3、区位论和人地关系论的研究进展如何?试分析说明两类理论间的联系25

4、试述基本——非基本理论的应用领域及其应用情况25

2003年

一、名词,每题5分

城市、经济地域综合体、集聚、经济区

二、论述题

1、试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20

2、试述对区域经济结构进行合理性评价的基本标准20

3、论述城市与区域的关系30

4、试述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30

5、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经济全球化对策30

2004年

1、杨万钟先生主编的《经济地理学导论》和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结构框架各有何特点?10

2、举例说明地理现象的空间扩散规律20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你作过或拟作何种研究?请介绍你的研究思路20

4、试述区位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0

5、试比较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20

6、试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20

7、试分析跨国公司不同功能组分的区位特征20

8、简述新产业区的概念、类型和特点20

2005年

一、名词解释(6分/个)

区位杜能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极化-涓滴效应学说PETTY-CLARK定理

二、论述

1、简述增长极的特点并举例说明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0)

2、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及其最新变化.(20)

3、简述克鲁格曼相似条件下的贸易理论.(20)

4、用区域合作相关理论论述"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开展区域合作的可能性并预测其趋势.(30)

5、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30)

福建师范大学

2003年

一、简答,每题12分

1、产业集聚是如何对经济活动区位起影响

2、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3、何谓区位指向?简述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的通常表现形式

4、何谓区域分工?区域分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论述题

1、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因素,其通过哪些方面对经济活动起影响?结合实例分别阐述23

2、如何正确看待韦伯工业区位论28

3、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应如何评价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23

4、农村工业化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中的重要组织过程,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地区发展的作用28

2004年

一、简答题,每题13分

1、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主要区别

2、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如何对经济活动起影响

3、何谓主导产业?简述主导产业的重要功能

4、何谓技术创新?简要说明技术创新的主要表现和结果

二、论述题

1、简述农业用地的杜能圈结构形成机制,阐明如何正确看待杜能农业区位理论23

2、简述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特征,并结合实例论述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26

3、何谓经济全球化?阐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素23

4、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你认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解决好哪些问题26

上海师大

1999年

一、简答题

1、大经济地理学与小经济地理学5

2、区域学派5

3、土地5

4、农业区位论10

5、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10

二、问答题(1题必答,2、3题选一)

1、试分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相互关系,举例说明40

2、试分析经济中心与经济区之间的辩证关系

3、试用梯度推移战略分析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在产业布局中的相

互关系25

2000年

一、试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30

二、说明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其自然条件对其发展和布局的影响20

三、试对钢铁工业布局的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评解25

四、请说明经济中心(综合)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举例说明25

2001年

1、请分析人口移动对地区生产布局和结构产生的影响25

2、请论述交通运输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评价25

3、农业部门结构及其变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请举例说明25

4、试述我国经济区划的演变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25

2002年

一、名词,每题5分

区位条件、经济中心、区域空间结构、行为矩阵、区域分工、极化-涓滴效应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简述经济活动区位中的土地因子

2、简述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述评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试述区位结构与空间组织

2、试论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2003年

一、名词,每题5分

逆杜能圈、经济网络、需求圆锥体、集聚指向论、梯度推移、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简述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2、简述技术创新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简述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试论经济活动区位中的市场因素

2、试述中心地理论及其发展与应用

2004年

一、名词,每题5分

新经济地理学、区位的可进入性、中心地的等级性、增长极、区域合作、新产业区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为什么啤酒厂几乎都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地区?

2、解释下图所反映的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教材82页,图3-20

3、简述企业空间增长的过程

4、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选择

5、结合实际,讨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6、简述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试述影响汽车工业的因素及我国汽车工业布局及其变化

2、以我国为例,试论经济区与行政区的相互关系

3、阐述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武汉大学

简答

1、布局规划目标、布局影响因素与布局原之间的关系

2、运用评分法进行布局条件评价时,如何体现布局条件评价的基本原则

3、工业布局时,如何体现环境保护的原则

4、为什么工业在城市中的位置一般分为远离城区、城市边缘和城市内或居住区内三种情况

5、合理的农业生产地域结构主要具备哪些特征?如何定量描述?

6、交通线路布局时,如何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

7、如何理解生产布局条件分析与布局规划工作的关系

8、生产布局时,如何考虑生产布局经济效益的地域性特征和完整性特征

9、农业生产地域专门化的前提和基础

10、简述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过程

11、交通运输业布局中,如何把握运输产品的非物质性、非实体性和同一性特征

12、如何理解生产布局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13、如何正确出来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的关系

14、城市总体布局的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论述

1、如何分析城市用地现状的合理性的要点和难点

2、区域发展决策时,如何分析地区发展的优势和找出现状存在问题?

3、论述地区发展决策时应坚持走“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首都师范大学

2002年,综合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

1、简述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并举例说明20

2、简述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20

3、简述土地类型结构研究对大农业生产布局的意义,试举例说明10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10

5、试析产业布局的演变及其运行机制20

6、论述我国经济区划的原则20

2003年,经济地理学导论

一、名词,每题7.5分

佩弟——克拉克定理、综合运输枢纽、原料指数、农业生产地域分工、城市地域结构、专门化指数、增长极模式、门槛人口

二、问答题,每题15分

1、简要分析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产生空间运输联系的基本前提

3、举例说明主导产业的基本特性和确定主导产业的主要指标

4、对某一区域,在满足杜能“孤立国”假定条件的前提下,根据下表反映的信息,求解以下问题:

⑴填补表格中遗漏的数据;

⑵以上两产品的运费率;

⑶林业产品和谷物的区位地租方程;

⑷两种产品的合理种植范围。

(假定以上产品的产量相同且均为1个重量单位)

5、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及类型

6、举例说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2004年

一、名词,每题9分

经济全球化、支柱产业、地域生产综合体、相对成本论、城市化、工业地带

二、问答题

1、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5

2、举例说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15

3、简要分析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社会经济条件15

4、简要分析城市和区域的关系15

5、分析不合理运输产生的原因以及实现合理运输的途径16

6、根据中国的国情,谈谈你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和理解20

中山大学2001年

考试科目:经济地理学专业:人文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农业地域专业化

2、核心—边缘模式

3、区域比较优势

4、经济全球化

5、城市经济区

6、区位决策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简述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区域规划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3、评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以及两类研究方法结合的重要性。

三、分析、设计题

1、依据人口转移理论,利用表一(为1949年—1998年中国的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提供的数据,分析

(1)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变化的特点

(2)这一变化特点对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主要影响

2.拟用半年时间进行某县“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项目,制定出简明的工作方案

四、论述(20分)

论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协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理论依据。

2002年

一、概念辨析(每题6分,共30分)

1、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2、地域生产综合体与城市经济区

3、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

4、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地方化

5、市场区位与门槛人口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工50分)

1、简述城市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

2、与旧国际劳动分工比较,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背景和特点有何不同

3、试述产业高层次化的基本趋势

4、试述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扩散的时间—空间过程的影响

5、评述核心—外围模式

三、设计题(20分)

拟在某一地区开展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完成《产业空间组织的自然条件评价》专题,就该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工作程序和方法手段,完成研究大纲的设计。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04年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配第—克拉克定理”

2、城市体系

3、老工业基础

4、产业布局三种模式

5、土地的特点

6、中央商业区

二、简述近30年来西方工业区位研究动向。(10分)

三、简述经济地理学思想方法的演变过程,当代经济地理学思想方法的主要特点。(25分)

四、区域发展政策包括哪些方面?试论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含义是什么?(30分)

五、产业布局有哪几种主要模式?产业布局演变的规律是什么?(25分)

六、举例说明大城市经济圈的主要特征和扩散规律。(以我国4大城市经济圈为例,可任选其一或多选)。(30分)

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

1999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

1、城市型工业

2、信息技术产业

3、香港的城市性质与城市功能

4、城市的门户位置与城市的中心位置

5、第九个五年计划的七个经济区域

二、回答题(每题15分)

1、垂直地带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别说明杜能圈与逆杜能圈的形成机制。

3、南昆铁路对我国区域开发的影响。

4、试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环境条件。

2000年

一、简要回答题(计40分,每题5分)

1、区位与区位条件

2、地理扩散规律

3、地理滞后效应

4、中心地

5、门对门运输

6、工业垂直联系

7、交易费用8、集中型产业

二、论述题(计60分,每题15分)

1。根据对本专业文献的阅读理解,简述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的看法。

2。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解释与分析产业国际转移现象。

3。论述决策者行为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4。举例分析企业家对城市或区域发展的意义。

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经济地理

一、简答题

1、区位理论的基本含义

2、跨国公司总部布局要求与现实布局

3、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地倾向于哪些区位

4、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这个打死我也没想到会考)

5、区域经济协调的途径

二、论述题

1、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2、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联系江西农业发展的实际

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经济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价值规律

2、股份制

3、宏观调控

4、菲利普斯曲线

5、需求交叉弹性

6、贴现率

二、简答(每个8分,共40分)

1、什么是规模报酬原理

2、我国政府为了保护农民种田积极性,使农民能够增产增收,多次提高粮食、棉花的收购价格,并放开收购农民的剩余粮食。请用需求弹性理论加以说明。

3、简述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效率标准的关系。

4、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有哪些。

5、什么是虚拟资本。

三、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

1、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2、试述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症的对策。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考试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2018年1月1日最新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即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与前者正好相反。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运费、非运费)、收入)、非经济因子)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企业增长的因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激励。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产品周期理论: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出来到退出市场一般要经历:创新、增长、成熟、衰退、老化等阶段。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 跨国生产单位分为的几种组织模型:全球集中生产、市场地生产、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域的类型: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 配第—克拉克定理: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人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一,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第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第三,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网络式。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A.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B.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C.带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域条件、外部环境。 增长极的概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C.极化与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部分)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 答: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一)史志描述 史志描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17世纪以前)代表作《山 海经》、《禹贡》、《地理学》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前身 1.时间——17世纪至19世纪。 2.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及大规模商贸出现 (2)地理大发现 3.特点: (1)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3)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诞生阶段 1.背景 (1)产业革命(2)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特点 经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本书观点)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答: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 (1) 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 (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 (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1

《经济地理学》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何谓经济地理学?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6.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7.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8. 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 9. 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 10. 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1.概念题: 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可进入性;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交通网;交通网的密度;通达性;连接度;机场产业区。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4.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 5.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6.试述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7.试述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8.试述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9.试述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0.试述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1.分析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2.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3.产业环境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4.政府如何影响经济区位? 15.环境因素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6.可进入性分几种类型?它们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7.试分析交通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概念题:

区位地租;区位因子;一般因子;特殊因子;区域性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原料指数;区位质量;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临界等费用线;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加工系数;经济人;满意人。 2.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区位地租的形成机制。 3.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4.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5.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6.简述区位因子类型。 7.韦伯是如何抽取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因子的? 8.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9.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 10.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 11.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12.简述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13.简述胡佛的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14.简述区位相互依存学派的基本思想。 15.简述霍特林模式。 16.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17.分析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方法特点。 18.简述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19.简述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20.简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21.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1.概念题: 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性;补充区域;经济距离;市场区;经济距离;门槛人口。 2.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3.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4.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5.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 6.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1.概念题: 规模效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接触扩散;等级扩散。2.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 3.简述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 4.试述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 5.简述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 6.试述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重点整理by老眠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3 、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第二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外,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另外,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其他利用方式。 3 、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 1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2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 3 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 1 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2 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 3 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5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 1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 2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 3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第三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1 、概念题 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简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研究理论不断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到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思维方法的变化。 (一)研究的区域尺度的变化 1. 20世纪上半叶——区位论研究代表 理论:1. 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位企业的微观分析。 2. 区域经济研究 (1)1950s——创立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代表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艾萨德主张从“空间经济论”出发研究区位论。他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要求,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立区域的总体空间模型,研究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 (2)1950s后——

区域之间发展研究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代表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弗兰克等人的依赖理论,布鲁克弗尔德的互相依赖理论,等等。 3. 全球化研究特点: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经济地理的研究尺度也日益扩大,范围覆盖全球。 (二)研究的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式,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的空间结构研究、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1. 规范性分析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 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C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13.下列著名经济学家中,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无关的是( D )。 A.配弟 B.库茨涅兹 C.克拉克 D.佩鲁 14.从世界发达国家工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看,属于知识密集型工业发展的阶段的是( C )。 A.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B.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时期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规模经济:指由于专业化水平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成本下降,规模扩大,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P115 2,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P94 3,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P174 4,互补产品:指两种产品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 5,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产生的阶段扩展。P117 6,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的扩大。P117 7,范围经济:指企业由于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益。P115 8,霍夫曼比例:是一个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比利式,其重点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此比例被称为霍夫曼比例,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增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增值。P181 9,增长极:指区域经济中,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而成的经济中心。P209 10,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长生示范、祖师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了其与周围的联系,而在此过程中受到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的扩大和强化,影响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大的效应。P209 1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的效应。P209 1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效应。P209 1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P209 14,区域管制:指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变化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控制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P228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P38 答: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其所处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其自身特性的主要表现,它一般以一下两种方式参与并影响经济活动。 其作为劳动对象,如在农业农业活动中自然特性就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为作业的空间活动场所影响经济活动,如在城市的交通、建设用地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则起着决定性作用。 2,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形成机制P60 答:农业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合理行动。其研究认为交通工具唯一时,运费与距离成比例,运费率也因作物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度能给出了地租收入的公式: R=PQ-CQ-KtQ=(P-C-Kt)Q 其中,R为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K为生产地距离城市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3.简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P69 答:运费指向论: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如何确定仅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其主要理论内容包括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最小运费原理和综合等费线的提出等三个方面。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 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 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⑷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大都市带。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