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物理易错难点汇总精编版

高中物理易错难点汇总精编版

高中物理易错难点汇总精编版
高中物理易错难点汇总精编版

高中物理易错难点汇总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高中物理难点捞分点汇总

一、游标卡尺 1、原理

(1)设计目的:更加精确的测定小于1mm 的长度。

(2)设计结构:主尺——cm 单位,最小分度值1mm ,就是一把毫米刻度尺

10分度 20分度 50分度 游标尺长度 9mm 19mm 49mm 游标尺格数 10 20 50 标注数字 0,5,0 0,5,10,15,0 0,1,2,……,9,0

最小分度值

与主尺最小

分度值的差值△l

①校零:未测量时,游标尺零刻线与主尺零刻线对齐,同时游标尺最后一根刻度线也

与主尺9mm\19mm\49mm 刻度线对

齐。 ②测量的

是什么:待测物体长度,就是游标尺零刻线与主尺零刻线之间的距离;该距离可直接从主尺读出——游标尺零刻线正对的主尺读数,但这样就要估读,读数误差大;为了更准确读取1mm 以下的长度,则从游标尺读数。

③读数原理:

a 、游标尺零刻线对齐主尺5mm 刻度线,读作l =5mm

b 、游标尺1刻线对齐主尺刻度线,零刻线相对主尺5mm 刻度线后移,故游标尺零刻线左侧读数为l =5mm+=

c 、游标尺7刻线对齐主尺刻度线,零刻线相对主尺5mm 刻度线后移7×,故游标尺零刻线左侧读数为l =5mm+7×=

d 、游标尺零刻线左侧整数倍毫米数为12mm ,此时4刻线对齐主尺刻度线,即零刻线相对主尺12mm 刻度线后移4×,故游标尺零刻线左侧读数为l =12mm+4×=

(4)读数规则:整数倍毫米数由主尺读出(游标尺零刻线左侧)为l 0,小于1mm 的部分由游标尺读出,且第n 条刻线与主尺刻线对齐,则读作n ×△l ,这里△l 指游标尺最小分度值与主尺最小分度值的差值——即精度,公式为:0l l n l =+??

l

l

l

l

2、易错提醒

(1)分度识别:根据前表识别出是多少分度的游标卡尺,进而读数时乘以相应的精度△l 。

(2)游标尺零刻线相关问题:游标尺左边沿线和零刻线同时出现时,要注意读取游标尺零刻线左侧长度,而不是游标尺左边沿线左侧长度;整数倍毫米数l 0应先以mm 作单位带进公式计算。

(3)特殊读数:

若遇到如右图所示情况,则首先搞清楚游标尺上几号刻线与主尺上多少mm 刻线对齐了——本图中是游标尺上4号刻线与主尺上16mm 刻线对齐了;然后分析游标尺零刻线的位置——本图中,游标尺零刻线在主尺上16mm 刻线左侧4个分度值处,即4×位置处,则本题读数为:

l =16mm —4×=

二、摩擦力做功与摩擦生热

1、功和热的区别

功是功——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热是能量——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内能的增加量。 2、计算式中位移/路程的区别

功的计算式cos W Fl α=中的l 是力直接作用在其上的物体对地的位移,而摩擦生热时产生的热量f Q F s =相对中的s 相对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相对滑动的路程。 3、两者关系 (1)推导过程:

如图所示,木板M 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其上表面粗糙,一滑块从其左端已某一速度v 0向右滑上木板,经过一段时间,木板对地位移为

x 1,末速度为v 1,滑块

对地位移为x 2,末速度为v 2,则由动能定理,有

摩擦力对木板做正功,对应木板动能变化:21

1

10

2

f F x Mv

=-

摩擦力对滑块做负功,对应滑块动能变化:22220112

2

f F x mv mv -=-

由能量守恒,有该过程摩擦产生的热量为:2220

12111()222

Q mv

Mv mv =-+ 三式联立,得到:21()f f Q F x x F s =-=相对,其中21=s x x -相对

(2)两者关系:

从前述推导过程可看出摩擦力的功和摩擦生热两者之间的本质性区别。

若从能量角度作一分析,则可这样分析,即:摩擦力对滑块做负功,将能量“拿

来”,使滑块动能减少;摩擦力对木板做正功,将能量“送走”,使木板动能增加;但是由于21x x >,所以“拿来”的能量多于“送走”的能量——这没有送走的部分就是两者共有的内能增量——热量。

4、相关结论

(1)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为负功:

(2)水平传送带匀速运动,将物块无初速度放到传送带上,则物块动能增加量数值等于该过程的摩擦生热:

物块位移为12

v x t =,摩擦力对物块做的功等于物块动能增加:21102

f F x mv =-

传送带位移为212x vt x ==,则摩擦生热22111()2

f f f Q F s F x x F x mv ==-==相对。

(3)相对滑动路程的计算:如果两物体的相对运动是单向直线运动,则可直接用两物体的位移求差;如果相对运动是往返运动,则必须分段求解相对滑动位移,然后绝对值相加。

三、能量-位移图象(E -x 图象)

1、功和能

(1)功的计算式为:cos F l W Fl F l F l α==?=?,其中F l 为物体在力的方向的分位移,

l F 为在物体位移方向上的分力。

(2)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W E =?;高中物理涉及到的有五大功能关系——合力功与动能,保守力的功与势能,除重力之外其他力的功与机械能,摩擦生热,安培力的功与电能等。

2、能量-位移图象(E -x 图象)的斜率

将力分解到位移x 和垂直位移方向上来,就得到x x F x

E W k

F x x x

???====???,即E -x 图

象的斜率是该能量对应那个力在x 方向的分量。

力正交分解到垂直和平行x 方向,E -x 图象的斜率就是对应的力在x 方向的分量。

3、举例说明

【例1】(2015武汉市二月调考17)如图1所示,固定的粗糙斜面长为10m ,一小滑块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小滑块的动能E k 随位移x 的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取斜面底端为重力势能的参考平面,小滑块的重力势能E p 随位移x 的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重力加速度g =10m/s 2。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求出(D)

A 、斜面的倾角

B 、小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

擦因数

C 、小滑块下滑的加速度的大小

D 、小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的大小

【解析】本题中,图2是动能-位移图象(k E x -图象),其斜率是物体所受合外力

=sin cos F mg mg θμθ-合,由图可知:=sin cos F mg mg θμθ-合=;图3是重力势能-位移图

象(p E x -图象),其斜率的绝对值是物体重力沿斜面的分量=sin x G mg θ,由图可知:

=sin x G mg θ=10N.则可求出小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 =cos F mg μθ=,D 答案正确。

【例2】(2014安徽卷17)一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仅受静电力作用,做初速度为零的直线运动。取该直线为x 轴,起始点O 为坐标原点,其电势能E P 与位移x 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图象中合理的是(D)

【解析】p E x -图象的斜率的绝对值是带电粒子所受的电场力F qE =,由图可知图象斜率——即电场力随x 增大而减小,故可知电场强度E 应随x 增大而减小,粒子加速度随x 增大而减小,A 错、D 正确;k p E E +=定值,可知E k 应随x 增大而增大,但是电势能减小得越来越慢,所以E k 增大得也越来越慢,故B 错——此处还可如此分析:k E x -图象的斜率就是粒子所受合力——即电场力,而由前面分析已知电场力是随x 增大而减小的,故B 错;若C 成立,则B 成立,故C 也错。 四、卫星变轨问题

1.卫星在圆轨道上做稳定圆周运动时,2

222

2

4GMm v m m r m

r

r

r

T πω=== 2.卫星变轨分析

当速度v 增加时,根据向心力计算公式2

v m r

可知卫星所需向心力变大,即万有引力不足

提供向心力,所以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轨道半径变大,当速度v 变小时,所需向心力将变小,即万有引力大于所需向心力,则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轨道半径变小。 如图所示

速度变化问题,轨道a 变到轨道b,在P 点加速,b 变到轨道c ,Q 点加速,反之,若卫星回收问题中,对应两点都减速;在轨道b 上从P 到Q 点引力做负功,速度减小,动能转化为引力势能

速度大小问题,轨道a 的线速度大于轨道c 的线速度;若要比较轨道a 线速度和轨道b 上Q 点的速度大小,应将轨道c 补充进来

加速度问题,受力决定卫星的加速度,力相同则加速度相同。故a,b 轨道P 点加速度相同b ,c 轨道Q 点加速度相同 五、双星系统

一般考虑为两个天体只在彼此万有引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

1. 模型建立,如右图,双星间距为L ,m 1的轨道半径为r 1,m 2的轨道半径为r 2

2. 基本规律

受力规律,向心力相同2

21L m m G F =

运动规律,具有相同的周期和角速度,两星及圆心O 三者始终在同一直线上 则1122m r m r =,即轨道半径与质量成反比 又v r ω=,线速度之比等于半径比

易错点,易将两星的轨道半径视为L

若出现双星中一个吸收另一个的物质的问题,抓住中基本方程以及双星质量之和为定值,轨道半径之和为两星之间的距离即可 六、卫星追击相遇问题

1.卫星在圆轨道上做稳定圆周运动时

22

224GMm m r m r r T

πω==,可知外层卫星的角速度小,若某时刻两卫星间距最小,则经历一定时间之后一定会再次出现间距最小的情形。 2.模型建立,如图

某时刻a ,b 相距最近,到下一次再相距最近,应该是a 比b 多转一圈,即a 转过的角度比b 多2π,计算公式为

()2a b t ωωπ-=,或者22()2a

b

t T T πππ-=

若问题仅为相距最近,则多转n 圈 七、示波管示波问题

其原理图如图所示,YY ′决定电子竖直方向的偏转,XX ′决定电子水平方向的偏转,设极板YY ′、XX ′间距、板长均相等,设YY ′极板间电势差为U y ,右边缘离屏距离为

L y ,XX ′极板间电势差为U x ,右边缘离屏距离为L x ,U 1为进入偏转电极前的加速电压。屏上以中心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XOY ,则可推得电子打在屏上的位置坐标为:

11X=22x

x U L L

U d

(+L ),21=2

2y y U L

L Y U d

(+L )

根据以上表达式推测极板YY ′、XX ′上加不同规律电压时电子打在屏上的位置或径迹。(注意对应X 、Y 轴正方向在屏幕上的对应方位),下面列举几种简单情况:

a .YY ′上加正向恒定电压(Y 极板为正),XX ′上不加电压;

b .YY ′上加如图(1)所示的正弦交变电压,XX ′上不加电压;

c .YY ′上加如图(1)所示的正弦交变电压,XX ′上加一恒定正向电压(X 极板为正);

d .YY ′上加如图(1)所示的正弦交变电压,XX ′上加如图(2)所示的扫描电压,且两电压变化周期相等;

e .YY ′上加如图(1)所示的正弦交变电压,XX ′上加如图(2)所示的扫描电压,且(2)扫描电压变化周期是(1)电压变化周期的2倍;

f .YY ′、XX ′上都加如图(2)所示的电压。

【注】根据以上情况和对应在屏幕上显示的图像,自己寻找规律,也可以进一步推测在XX ′和YY ′方向加上其它不同的交变电压时在示波器屏幕上对应的图像。分析亮斑在屏上移动所形成的轨迹:先分别分析x 、y 两个方向的分运动,再根据运动的合成得到亮斑的和运动,从而得出屏上的图像。

八、电源电动势\路端电压、电源内电压及电源功率问题

1.闭合电路电动势与内外电压的关系:E =U 内+U 外(如在电路的动态分析中比较不同部分ΔU 的大小)

2.电源工作的两种特殊状态:

①断路:E =U 外,U 内=0; ②短路:E =U 内,U 外=0

3.电源伏安特性曲线函数关系式:U 外=E -Ir

①图线与横轴交点的物理意义:坐标原点电压和电流均为0时,横截距表示电源的短路电流,若坐标原点电压不为0,则横截距不表示短路电流。

②与纵轴交点的物理意义:电源电动势;

③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斜率绝对值等于电源内阻。 4.纯电阻闭合电路

(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 I R r

=+,R

U E R r

=

+ (2)纯电阻构成的闭合电路中,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路总电阻R

的变化关系

2

2

4+

E P r R

出(R-r )=

,其图象如右图; ②当外电路总电阻R =r 时,电源输出功率有最大值2

4E P r

出m =,且等于此时电源总功率的一

半。

③外电路电阻分别取R 1、R 2时,其输出功率分别为P 1、P 2,当满足212R R r =时,P 1=P 2。

注意:1)推导此关系式时,R 是可变电阻,r 是定值电阻.当外电阻等于内电阻,即R=r 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最大输出功率为

r 4E P 2

m =

;若R 与r 不相等,则R 值越接近r 的值,P 出越大.

2)电源的输出功率与电源的效率是完全不同的物理量.电源的效率

所以当R 增大时,效率η提高.当R=r 时,电源有最大输出功率,但效率仅为50%,效率并不高.

5.对某一闭合回路,各功率随总电流的关系图线(即P —I 图线)中

①表示电源的总功率图线,其斜率表示电源的电动势;P EI 总=

②表示电源内阻的发热功率;2

P I r

内= ③表示电源的输出功率;2P EI I r 出=-

②与③的交点表示此时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内阻,电源输出功率最大

九、对电阻的理解 1.定义式:U R I

=

2.形状规则的电阻决定式:L R S

ρ=(当然一般材料的电阻率ρ与温度有关)

3.定值电阻:电阻不随所加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电阻值为一固定值,其伏安特性曲线为一过原点的直线。定值电阻为线性原件,满足下列关系:

4.非定值电阻:电阻随所加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其伏安特性曲线为曲线。非定值电阻为非线性原件,满足下列关系: 5.非纯电阻元件不满足欧姆定律:R ≠U I

【注】电学元件或用电器在工作中表现为纯电阻时均可使用公式

U R I

=

,如电动机在被卡住而没有转动时其内阻r 、所加电压U 、流经

电流I 之间满足:U r I

=,而当电动机正常运转时其内阻r 、所加电压U 、流经电流I 之间

满足:r <U I

。又如在远距离输电中,输电导线电阻的计算:

22

U R I ≠

,而应是R =232

U U I -。

十、等效电压源定理

该实验的理论依据的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设一个闭合电路中外电路两端的电压即路端电压为U ,通过电源的电流为I ,则有Ir U E +=。

伏安法测电源的基本电路有两种——电流表的直接法(如图1)和电压表的直接法(如图2);设电压表读数为测U ,电流表读数为测I ,则有方程①测测测测r I U E += 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值测E 、用同一电路作两次实验即可计算出电

测r 。实验的系统误差来源于测U 、测

I 与U 、I 的偏差。

1.电流表的直接法 (1)误差来源分析

如图3所示,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电源的电流,但电压表测量的“外电路中除去电流表之外其余部分”两端的电压,有:I I =测U U U U A <-=测 则由A U U U +=测和A A r I U 测=,有准确方程②

r I r I U E A 测测测)(++=变形得:)(r r I U E A ++=测测

对比方程①,可看出实验测量值为E E =测r r r r A >+=测

(2)“等效法”分析

如图3所示,电压表实际测量的是虚线框内部分“电源、电流表”的“路端电压”,电流表也是测量的通过该部分的电流,则由方程组①计算出的应该是虚线框内这个“等效电源”的电动势E ′和内阻r ′,而对这个“等效电源”,有

E

E ='r r r A +='故有E E E =='测r r r r A +=='测。

由上述分析可看出,用电流表的直接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时,要求r r A <<,但实际上A r 很接近r 甚至大于r ,故一般不用此方法,除非A r 是已知的。

2.电压表的直接法 (1)误差来源分析

如图4所示,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两端的电压——路端电压,但是电流表测量的却是通过“外电路中除去电压表之外其余部分”的电流,有 则由V I I I +=测和V

V

r U I 测=

,有准确方程③r r U I U

E V

)(测测测

+

+=

有:r

I U r r r r I U r r U

E V

V V 测测测测测

++=++

= 图

变形得:

V

V

V V r r r

r I U E r r r ++=+测测

对比方程①,可看出实验测量值为E E r r r E V

V <+=测r r r r r r V

V <+=测

(2)“等效法”分析

如图4所示,电流表也是测量的通过虚线框内部分“电源、电压表”的电流,电压表实际测量的是该部分的“路端电压”,则由方程组①计算出的应该是虚线框内这个“等效电源”的电动势E ′和内阻r ′,而对这个“等效电源”,有

E r r r E V V +=

'V V r r r r r +='故有E r r r

E E V

V +=='测V V r r r r r r +=='测。 将上式变形,有E

r r

E V

11+=

测和

r

r r r V

11+=

测,而r r V >>,故用电

压表的

直接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误差一般极小。 3.小结与拓展

等效电压源定理:一个包含电源的二端电路网络,可看成一个等效的电压源,等效电压源的电动势等于“二端电路网络”两端的开路电压,内阻等于“二端电路网络”中去掉电动势后两端间的等效电阻。

由上述分析可知,“等效法”分析“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的系统误差,基本思想是看电流表、电压表实际测量的是哪个“等效电源”的路端电压和总电流,实验测得的就是那个“等效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如图5、6所示,R 为电阻箱;在图5所示实验中,R 相当于电压表,R I U 测测=,该电路实际

测量的是虚线框内“等效电源”,故有

在图6所示实验中,R 相当于电流表,R

U I 测测=,该电路实际测量的是虚线框内“等效电源”,故有E r r r E E V

V +=='测V

V r r r r r r +=

='测

【例1】如图3所示,电源的电动势E=2V ,内阻r=1Ω,定值电阻R 0=2Ω,变阻器R 的阻值变化范围为0~10Ω,求:

(1)变阻器R 的阻值为多大时,R 0消耗的功率最大?

(2)变阻器R 的阻值为多大时,R 上消耗的功率最大?是多少? (3)变阻器R 的阻值为多大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是多少?

【解析】(1)R 0消耗的功率

2

0R U P =

,由于R 0是定值电阻,故R 0两端

的电压越大,R 0消耗的功率P 0越大.而路端电压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当R=10Ω时,R 0消耗的功率最大.

(2)可以把电源和定值电阻R 0合起来看作一个等效电源,等效电路图如图所示,等效电源的电动势

E ′=V

34

V 21

22E r R R 00=?+=+等效内阻r ′=Ω

=Ω+?=+32

1221r R rR 00

当R=r ′时,即

32

R =

Ω时R 上消耗的功率最大,

.

W 32

W 3

24)34(r 4E P 2

2max R =?

=''=

(3)当外电路电阻与内电路电阻相等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即

r

R R R

R P 00=+=

外时,代

入数值得:R=2Ω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最大输出功率.

W 1W 142r 4E P 2

2max =?==

【例2】如图所示,已知电源电动势E ,内阻r ,R 0为一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R ,R>R 0+r 且R 0

【解析】由上文讨论可知,电源的输出功率取最大值的条件是外电阻的阻值和电源内阻相等,因此只要令R+R 0=r 即可,所以R=r-R 0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欲求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最大值,因滑动变阻器为可变电阻,R 0为定值电阻,可将R 0等效为电源内阻即可,即令R=R 0+r 即可;因R 0为定值电阻,只要令通过R 0的电流取最大值即可,所以令R=0即可让定值电阻R 0消耗的功率取最大值。 十一、欧姆表原理

1、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x

R R E I +=内

2、结构:如右图,欧姆表有内置电源,表笔(插孔)电流遵循“红进黑出”,所以黑表笔接的是内置电源正极;多用电表欧姆档测量电阻时,黑表笔电势高于红表笔。

3、操作:

(1)选档:用欧姆表测电阻,应选择合适的倍率(档位),使得指针指在中间区域。

(2)调零:红黑表笔短接(0=x R ),调节欧姆调零旋钮,使得表头满偏,即通过表头电流为I g ,,则有:内

R E I

g

=

由此公式可得欧姆表内阻为g I E R =内。

(3)测量:断开红黑表笔,指针回到左侧零刻线,将红黑表笔接触待测电阻x R 两端,则有:

x

R R E

I +=

由此公式可知,当内R R x =时,2

g

I I =,即表头指针半偏(指在中央刻度)。因此欧姆表

的中值电阻就是其内阻:内中R R =。

(4)读数:从欧姆档刻度线读出相应的数据后,还应该乘以相应的倍率。 3、易错提醒:

(1)红黑表笔电势高低关系:黑高红低;

(2)先换挡后调零,调零的对应方程:内

R E I g =,以及内阻计算:中内R I E R g

==;

(3)断开表笔后,测量电阻前,指针在左侧零刻线,如果将待测电阻接在两表笔之间后,指针偏转角度过小,是指从左侧向右偏转角度过小,即示数过大的意思,因此需要让指针回到中间区域(示数变小些),需要换高倍率档位;反之,指针偏转角度过大,是指从左侧向右偏转角度过大,即示数过小的意思,因此需要让指针回到中间区域(示数变大些),需要换低倍率档位。

十二、半偏法测电阻

用半偏法可以测量电流表的电阻(含灵敏电流计)、电压表的电阻和未知电阻的阻值.如何设计实验电路,如何测量,怎样减少实验误差,下面分类解析.

1、 用半偏法测电流表的内阻R g

电流表的内阻R g 的测量电路有图1和图2两种电路.

应用图1电路测量电流表的内阻: 步骤:

(1)先闭会开关S 1和S 2,调节变阻器R ,使电流表指针指向满偏; (2)再断开开关S 2,仅调节电阻箱R /,使电流表指针指向半偏; (3)电流表的内阻等于电阻箱的阻值R /. 实验仪器的基本要求:R <

图1是串联半偏,因为流过R g 和R /的电流相等,应比较它们的电压U g 和U 2的大小,S 2

闭合时,两者电压之和和U =U g +U 2=U g +0=U g ,S 2断开时,电路的总电阻增大,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得:总电流减少,R 的右端电阻、R 0和电源内阻三者电压之和减少,并联部分的电压U 并增大,即U 并=U g /2+U 2/>U g

所以U 2/>U g /2,R />R g .故测量值偏大.

注:在图1电路中,R /只能用电阻箱,而不能用滑动变阻器,其阻值只需比灵敏电流计的电阻大一点就可以了.R 一般使用滑动变阻器,其阻值要求较小,要求R <

应用图2电路测量电流表的内阻: 步骤:

(1)先将R 调到最左端,闭合S 1,断开S 2,调节R 使电流表满偏;

(2)使R 不变,闭合S 2调节电阻箱R ’使电流表指到满刻度

的一半;

(3)此时电阻箱R ’的读数即为电流表的内阻R g . 实验的基本要求:R >>R /. 表流表内阻误差分析

图2是并联半偏,在半偏法测内阻电路中,当闭合S 2时,引起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大于原电流表的满偏电流,而此时电流表半偏,所以流经R ’的电流比电流表电流多,R ’的电阻比电流表的电阻小,但我们就把R /的读数当成电流表的内阻,故测得的电流表的内阻偏小.

注:图2电路中,R ’只能用电阻箱,而不能用滑动变阻器,其阻值只需比灵敏电流表的电阻大一点就可以了,R 一般使用滑动变阻器,也可用电阻箱或电位器,但其阻值要求

较大,要求R >>R /

,以减小因闭合S 2而引起总电流的变化,从而减小误差.

2、用半偏法测电压表的内阻 应用图3电路测量电压表的内阻 步骤:

(1)先将R 调到最左端,闭合S 1和S 2,调节R 使电压表满偏; (2)使R 不变,断开S 2调节R /使电压表指到满刻度的一半;

(3)此时电阻箱R /的读数即为电压表的内阻R V . 电压表内阻误差分析:

在半偏法测电压表内阻电路中,在断开S 2时,引起总电阻增大,滑动变阻器两端分得电压将超过原电压表的满偏电压,调节R ’使电压表半偏时,R /上的电压将比电压表半偏电压大,故R /的电阻比电压表的内阻大,所以测得电压表内阻偏大.

注:在图3电路中,R /只能用电阻箱,而不能用滑动变阻器,其阻值只需比电压表的电阻大一点就可以了,R 一般使用滑动变阻器,其阻值要求较小,以减小因闭合S 2而引起总电压的变化,从而减小误差.

3、用半偏法测未知电阻R x 的阻值

拓展1:如果已知电流表的内阻为R g ,将一个未知的电阻R x 按图4连接,可以测出未知的电阻R x 的阻值. 步骤同图1;

测量结果为:R x =R /-R g 误差分析如图3;

拓展2:如果已知电流表的内阻为R g ,将一个未知的电阻R x 按图5连接,可以测出未知的电阻R x 的阻值.

步骤同图2;

测量结果为:R x =R /-R g

误差分析如图2

易错点:操作步骤及原理 十三、电桥法测电阻

原理

如图为惠斯通电桥的原理图,待测电阻R x 和R 1、R 2、R 0四个电阻构成电桥的四个“臂”,检流计G 连通的CD 称为“桥”。当AB 端加上直流电源时,桥上的电流表(检流计)用来检测其间有无电流及比较“桥”两端(即CD 端)的电位大小。 调节R 1、R 2和R 0,可使CD 两点的电位相等,检流计G 指针指零(即Ig =0),此时,电桥达到平衡。电桥平衡时,U AC =U AD ,U BC =U BD ,即I 1R 1=I 2R 2,I x R x =I 0R 0。因为G 中无电流,所以,I 1=I x ,,I 2=I 0,。上列两式相除,得:

021R R Rx R =(1)R x =0

21

R R R =CR 0(2)

式(2)即为电桥平衡条件。

显然,电桥法测电阻的原理,就是采用电压比较法。由于电桥平衡须由检流计示零表示,故电桥测量方法又称为示零法。当电桥平衡时,已知三个桥臂电阻,就可以求得另一桥臂得待测电阻值。

在实际测量中,为了方便调整电桥平衡。其中一个桥臂采用变阻箱或采用如右图所示的可读出长度的滑线电阻丝,通过调节灵敏电流计G 的滑动头D ,使电流计中的电流为零,则电桥达到平衡,即可测出AD 段和DB 段的长度L 1、L 2由公式:1

2L L R R X =求出待测电阻

R x 的值。

3.特点:利用电桥法测电阻,结果比较精确,只取决于已知电阻、灵敏电流计的精确度,与电源的电动势没有关系,因此在要求精确测电阻时采用此方法。

易错点:电桥原理,计算方法 十四、电表的改装

1、扩大微安表的量程

G R 2

R 0

R 1

R

x

C

D

B

A

E

K

1

K

2

I g

I

2 I 1

图3

若要扩大微安表(或毫安表)的量程,只要在微安表两端并联一个低电阻R s ,(称为分流电阻)即可,如图1所示。由于并联了分流电阻R s ,大部分电流将从R s 流过,这样由分流电阻R s 和表头组成的整体就可以测量较大的电流了。

设微安表的量程I g ,内阻为R g ,若要把它的量程扩大为I 0,分流电阻R s 应当多大? 当AB 间的电流为I 0时,流过微安表的电流为I g (这时微安表的指针刚好指到满刻度),

流过R s 的电流I s =I 0-I g ,由于并联电路两端电压相等,故

通常取I 0=10I g ,100I g ,…,故分流电阻R s 一般为R g /9,R g /99,…。

即:要把表头的量程扩大n 倍,分流电阻应取

1

g s R R n =

-

2、把微安表改装成电压表

若要把微安表改装成电压表,只要用一个高电阻R m (称为分压电阻)与原微安表串联即可,如图2所示。由于串联了分压电阻R m ,总电压的大部分降在R m 上,这样由分压电阻R m 和表头

组成的整体就可以测量较大的电压了。

设微安表的量程为I g ,内阻为R g ,若要把它改装成量程为V 0的电压表,分压电阻R m 应取多大?

当A 、B 两点间的电压为V 0时,流过微安表的电流为I g (这时微安表的指针刚好指到满刻度。因此只要在微安表的标度盘上直接标上与该电流相应的电压,微安表就成为电压表了),根据欧姆定律,得 设微安表的满偏电压为V g ,把微安表的电压量程扩大了n 倍,则有:

V 0=n V g ,所以有R m =(n-1)R g

易错点:为了电路设计的方便往往把电流表的两个量程设计成如图

3的形式。当开关接到b 时相当于改装之前的电流表的内阻是R g +R 1满偏电流还是I g 。此时可知开关接a 是小量程,开关接b 是大量程 十五、回旋加速器

1.回旋加速器的加速条件:交流电源的周期与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相同.

2.在回旋加速器中,带电粒子的最高能量为: 在带电粒子一定的条件下,E km 取决于D 形盒的最大半径R 和磁感应强度B . 易错点:1.交流电源周期与运动周期关系 2.最大动能相关因素 十六、霍尔效应

原理:

如图所示,厚度为h 、宽度为d 的导体板放在垂直于它的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当电流通过导体板时,截流子(电子)会在洛仑兹力的作用下向A 侧板偏转,在导体板的上侧面A 和下侧面A ′之间会产生电势差,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

稳定时有eBv=eEE=Bv

上下两侧电势差U=Eh=Bhv ,又I=nesvS 为导体的横截面积s=hd 得nqhd

v 1=

所以d

kBI nqd

BI Bhv U ===k 称为霍尔系数

易错点:1.金属导体载流子为电子(负电荷) 2.粒子偏转方向

十七、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图2

图1

m

R q B E 22

22k m =

有效值的定义:让交流电和直流电通过同样阻值的电阻,如果它们在相同时间里产生的热量相同,这一直流电的数值就叫做该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平均值的定义: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导线的电荷量与时间的比值。

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按电流产生焦耳热相等角度,使变化的交变电流与不变的稳恒直流等效;交变电流的平均值是按电流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量相等角度,使变化的交变电流与不变的稳恒直流等效.两者都是使问题简化,但角度不同。

所以交变电流通过电阻R 产生的热量(或消耗的电功率)要用有效值计算,且与电流的流向无关。交流电通过电阻R 的电量要用平均值计算,且与电流流向有关,即如果所求时间内电流方向发生变化,通过电阻的电量应是两个不同流向时电量的差值。千万记住不能用交变电流的平均值计算功率,也不能用交变电流的有效值计算电量。

(一)光电效应疑难分析

1.金属中的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

从光开始照射,到释放出光电子的过程非常快,所需时间非常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后,立即离开金属表面逸出成为光电子.如果这个电子吸引一个光子的能量后不能逸出成为光电子,那么这一能量就迅速耗散到整个金属板中,所以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而不能把几个光子的能量积累起来。特殊条件下(强激光照射时)可发生多光子光电效应。

2.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

当光照射金属时,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首先应克服原子核对它束缚,才可以离开金属表面逸出成为光电子。电子克服金属原子核的引力所做的功,叫做逸出功。不同的金属的逸出功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的极限频率也是不同的。逸出功W 和极限频率的关系写作:

0W hv =或0W v h

=

3.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出的。

金属表面的电子从入射光中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hv 时(电子吸收光子能量,不是光子与电子发生碰撞),一部分用于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所做的逸出功W ,另一部分转换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即

212

m hv mv W =

+或2

12m mv hv W =-

由此公式可以看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是线性关系,而不是成正比。

4.光强的正确概念以及逸出的光电子数与光强的关系。

光强一般是指单位时间内入射到单位面积上光子的总能量。若用n 表示每秒钟射到每平方米上的光子数,每个光子的能量为hv ,则光强可写作:E 光强=n ·hv(J/s ·m 2)

由公式可以看出光强是由光的频率和光子的发射率两个因素决定的,对同一色光来说,光强相等时,光子数当然相等,光强不等时,也就是说光子数不同。对不同色光来说,尽管他们的光强相等,但由于频率不同,每个光子的能量不同,单位时间内入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也就不同。并且和频率成反比关系。由下面关系可以看出: 因为E 1=E 2n 1hv 1=n 2hv 2所以n 1:n 2=v 2:v 1

某单色光使某一金属逸出光电子,是因为大量光子射到金属表布时,所谓“万箭齐发、一箭中的”,按统计规律,金属表面的电子能吸收光子的能量而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与入射的光子数成正比。若使这一单色光的强度增大一倍,由于其频率不变,发射的光子数也就增大一倍,那么逸出的光电子数也必然增多一倍。从这个意义上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发射出的光电子数跟入射光频率无关,跟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二)与光电效应相关的图象分析

1、最大初动能E k 与入射光频率υ的关系图线

(1)极限频率:图线与横轴交点,(2)逸出功:纵截距的绝对值,(3)普朗克常量:斜率

2、颜色相同、强度不同的光,光电流与电压 的关系

(1)遏止电压:图线与横轴交点 (2)饱和光电流

(3)最大初动能:E km =eU c

3、遏止电压与入射光频率υ的关系图线

(1)截止频率:图线与横轴交点

(2)遏止电压: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普朗克常量:等于图线的斜率与电子电量的乘积 二十、碰撞可能性的判断技巧

(一)二体对心碰撞可能性判断三个判据:一,动量守恒判据,二,能量守恒判据——碰后系统总动能小于等于碰前系统总动能,三,现实可能性判据——碰前追得上,碰后不对穿。

(二)基本结论

所有碰撞的可能,都介于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之间。

即:先计算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得出两种情况下物体碰后的速度值,则物体的速度只可能介于这两个值之间。

而:完全非弹性碰撞(碰后共速)好算,弹性碰撞(动能不变)也好算——用动量守

恒和能量守恒得出的结论式221

1v v v v '+='+(即牛顿速度公式:2112v v v v -='-'),联立动量守恒即可。

(三)结论推导 1、弹簧模型

如右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物块B 向右以速度v 0运动,碰上连有弹簧的物块A 。

(1)弹簧压缩阶段,v B 一直大于v A ,对应碰撞过程的压缩阶段,这种情况下,A 、B 不可能分开。

(2)当v A =v B 时,弹簧压缩最短,对应完全非弹性碰撞。

(3)弹簧恢复阶段,v A 大于v B ,这之间任意时刻锁定弹簧,弹性势能无法全部释放出来转化为两物块动能,这对应一般碰撞。

(4)弹簧恢复原长,这对应弹性碰撞。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A 、B 动量变化(速度变化)最小的是完全非弹性碰撞,A 、B 动量变化(速度变化)最大的是非弹性碰撞,所以先计算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得出两种情况下物体碰后的速度值,则物体的速度只可能介于这两个值之间。

注意,此处我假设A 静止,若A 有初速度,可以以“与A 初速度相等的坐标系”为参考系,从而仍用这个模型分析,将得出相同的结论。

用此模型还可以得出所有碰撞中,完全非弹性碰撞,系统动能损失最大——弹簧弹性势能最大。

2、恢复系数

牛顿通过对大量碰撞实验的总结,提出了恢复系数的概念。

恢复系数是反映碰撞时物体变形恢复能力的参数,它只与碰撞物体的材料有关。其定义为碰撞前后两物体接触点的相对分离速度与法向相对接近速度之比:2

112

v v v v e -'-'=

很显然,时,e =1,材料变形可以完全恢复;时,e =0,材料变形完全不能恢复;其他情况下,10<

))(1(2121211

v v e m m m v v -++-=',))(1(212

11

22v v e m m m v v -+++='

碰撞过程中损失的动能为:

可见,恢复系数反映了物体碰撞过程中耗散能量的性质,e 越大,能量耗散越低。

碰撞物体的材料 铁对铅 木对胶木 木对木 钢对钢 象牙对象牙 玻璃对玻璃 恢复系数 0.14 0.26 0.50 0.56 0.89 0.94

撞,动量变化(速度变化)最大的是非弹性碰撞,所以先计算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得出两种情况下物体碰后的速度值,则物体的速度只可能介于这两个值之间。

(四)应用示例

【例】质量为m 、速度为v 的A 球与质量为3m 的静止B 球发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弹性的,也可能是非弹性的,因此,碰撞后B 球的速度可能有不同的值.碰撞后B 球的速度大小可能是( )

A .

B .

C .

D .v

【解析】先计算完全非弹性碰撞的情况:共v m m mv )3(+=,解得v v 25.0=共 再计算弹性碰撞情况:213mv mv mv +=,联立21v v v =+,得v v 5.01-=,v v 5.02=。 则B 的速度必须满足:v v v 5.025.02≤≤,本题选B 。

(五)特殊模型

1、“完全非弹性碰撞”模型

如图,质量为1m 、2m 的两大小相同的球分别以速度1v 、2v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沿一直线运动,其中12>v v ,两球碰撞后粘合在一起以速度v 一起运动.

系统碰撞前后动量守恒有:v m m v m v m )+(=+212211. 碰撞后系统动能损失:2212

22211)(2

1-2121v m m v m v m E k

++=

?.

上面就是典型的“完全非弹性碰撞”模型,在一些力学综合问题中,有很多两物体间

的相互作用过程就与上面两球的碰撞过程类似,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相互作用后两物体具有共同速度;②作用前后系统动量守恒(或在某一方向守恒);③作用后系统有动能损失,损失的动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2、“弹性碰撞”模型 完全弹性碰撞是一类特殊的碰撞,如果主碰球的质量为1m ,被碰球的质量为2m ,根据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有:

''

11221122

m v m v m v m v +=+①

22'2'21122112211112222m v m v m v m v +=+②

解得:

'12211212122m m m v v v m m m m -=

+++'

211221

1212

2m m m v v v m m m m -=+++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必修一)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必修一: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是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高中物理易错点整理

高中物理易错点整理 高中物理易错点整理(一)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平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3.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12.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页1 第 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13.“速度”一词是比较含糊的统称,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一般指瞬时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四个概念中的一个,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义。平常所说的“速度”多指瞬时速度,列式计算时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4.着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学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响,很难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实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初中所学的“速度”就是现在所学的平均速率。 高中物理易错点整理(二) 1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6.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7.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8.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9.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20.加速度的正、负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21.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物体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高一物理难点知识点总结

t v v x t )(2 1 0+=高一物理难点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直线运动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将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我们研究问题的影响不大可以忽略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2.瞬时速度: (1)物理意义: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物体在从t 到t +t ?这样一个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的变化也就很小,当t ?非常非常小时,我们把t x ??称做物体在时刻t 的瞬时速度。 (3) 标矢性:矢量,就是该时刻物体的运动方向 3.瞬时速率: (1)物理意义:精确描述质点的运动快慢,不描述运动方向。 (2)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通常叫做速率。 (3)标矢性:标量。 4.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量:又叫速度的增量,是指物体在一段时 间内速度矢量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速度的变化量也为矢量。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常用公式: 速度时间-公式 at v v t +=0 位移-时间公式 202 1at t v x + = 速度—位移公式 ax v v t 22 02=- 平均速度公式 202t t v v v v =+= ;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公式 2 1 ++= =n n n x x v v 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公式 2 )(aT n m x x n m -=-

第二部分相互作用 1.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但重力不是地球的引力。 (1)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2)重力的方向 (3)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变化问题 2.弹力: (1)弹性形变:物体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当外力撤消后,物体又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2)弹力的方向:

关于高级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 的合力的公式: F= θ COS F F F F 212 22 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角: tg?=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 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F 1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高中物理易错点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易错点归纳总结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 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 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 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 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 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 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 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

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 进行计算,其中FN 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高中物理突破示波器几个重难点的方法

突破示波器几个重难点的方法 示波器的原理是高中物理比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学生不能理解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示波器为什么能够直接观察电信号随时间变化,扫描原理及扫描频率与完整波形的关系,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笔者设计以下教学过程,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现笔者总结如下,希望对同学有所启发。 1.为了让学生弄懂原理笔者采取类比的方法,先根据以下装置设计一些问题,并现场演示所设计的问题。 装置,如图1,把漏斗吊在支架上,下方放一块硬纸板,纸板上画一条直线,漏斗 静止不动时正好在纸板的正上方,在漏斗里装满细沙。 问:纸板不动,只有沙斗摆动看到什么现象? 答:看到垂直的直线。 问:纸板沿匀速运动,沙摆不动看到什么现象? 答:看到沿的直线。 问:沙摆摆动同时纸板沿匀速运动,看到什么现象? 答:看到正弦或余弦图,即单摆的振动图像。因为沿移动的位移除以速度即为时间。

问:以纸板为参照物沙摆怎样运动? 答:沙摆同时参与两个方向的运动,即垂直方向的简谐运动和沿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 问:如果纸板不动怎样得到相同的图形? 答:沙摆摆动同时,使沙摆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问:纸板长度一定,怎样使纸条上正好得到一副完整的正弦(余弦)图?二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三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 答:设纸板的长度一定,纸板从始点运动到终点时间为纸条运动周期,若纸板运动周期是沙摆振动周期一倍正好得到一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若纸板运动周期是沙摆振动周期二倍正好得到二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若纸板运动周期是沙摆振动周期三倍正好得到三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 补充:纸板运动的周期是沙摆周期的n倍就在纸板条上得到n个完整的正弦(余弦)波形。或沙摆频率是纸板频率n倍就在纸板上得到n个完整的正弦(余弦)波形。 2.示波器工作原理与沙摆类似,它的工作原理可等效成下列情况:如图2,真空室中电极K发出电子经过加速电场后,由小孔沿水平金属板间的中心线射入板中。在两板间加 上如图3所示的正弦交流电压,竖直偏转位移与偏转电压的关系,在两极板右侧且与右侧相距一定距离与两板中心线(图中虚线)垂直的荧光屏,中心线正好与屏上坐标原点相交。 如果前半个周期内B板的电势高于A板的电势,电场全部集中在两板之间,且分布均匀。在每个电子通过极板的时间内,电场视作恒定的,电子在竖直方向按正弦规律上下移动。 问:荧光屏不动,只在竖直方向加正弦电压看到什么现象? 答:看到沿y轴的一条直线。由于视觉暂留和荧光物质的残光特性,电子打的径迹可显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排版版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GAO ZHONG WU LI GONG SHI ZONG JIE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r 表示卫星 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 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③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 2 3 24GT r M π=

高中物理7大模块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7大模块重要知识点总结 声与光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3.乐音三要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 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7.真空中光速:c =3×108m/s =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 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0.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1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 12.平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13.人远离平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 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 1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 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运动和力 1.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①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7.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8.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9.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高中物理10大难点突破 物体受力分析

高中物理10大难点突破 目录 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1) 难点之二:传送带问题………………………………………………………………难点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难点之四:卫星问题分析……………………………………………………………难点之五:功与能……………………………………………………………………. 难点之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难点之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难点之八: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难点之九: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难点之十:电学实验………………………………………………. …………………

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一、难点形成原因: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想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逻辑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 2、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 3、受力分析时除了将各力的产生要求、方向的判断方法熟练掌握外,同时还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联系,这就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不全,导致综合分析能力下降,影响了受力分析准确性和全面性。 4、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难点。教学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过高,想一步到位,例如: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一些受力个数多、且又难以分析的物体的受力情况等。这样势必在学生心理上会形成障碍。 二、难点突破策略: 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周围其它物体的作用。为了保证分析结果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难点。 1.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2.受力分析的依据:各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及各力方向的特点 3.受力分析的步骤: 为了在受力分析时不多分析力,也不漏力,一般情况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 (2)按顺序画力 a.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

高中物理必修一重点难点

精心整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教学重点:①质点概念的建立;②明确参考系的概念及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①质点模型条件的判断;②坐标系的建立。 2时间和位移 3 4 信息。 5 1. 2.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①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②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①v-t图象中位移的表示;②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关系的推导;②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以及速度—位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①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有用的结论;②灵活运用所学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 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教学重点:了解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观察现象→实验探索→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式。第三章相互作用 1. 2. 3. 4. 5. 1. 教学重点:①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①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②怎样提供并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选器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象,得出结论。 3.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4.力学单位制 教学重点:①知道单位制的作用;②掌握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教学难点:单位制的实际应用。 5.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重点: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教学重点: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7.

高中物理易错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易错知识点归纳总结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 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 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 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 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 建议同学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 (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里难就难在相对

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最大静摩擦力。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 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其中一个最大的误区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总是负的。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是动力。 (4)关于一对同时出现的摩擦力在做功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可能两个都不做功。(静摩擦力情形) 可能两个都做负功。(如子弹打击迎面过来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但其做功的数值不一定相等,两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静摩擦可不做功)、可能小于零(滑动摩擦)也可能大于零(静摩擦成为动力)。 可能一个做负功一个不做功。(如子弹打固定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如传送带带动物体情形) 3.对弹簧中的弹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变)。 在利用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还有,在弹性势能与

高一物理 【必修一】知识脉络、重难点及易错易混点

高一物理 【必修一】 知识脉络、重难点及易错易混点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由下面四个基本关系式表示: (1)t 0 v v t a =+(2)2 01v t 2 x at =+(3)22t 0v =2ax v -(4)()0 t v v v 2x t +==平均 常用的推论: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0t 2 v v v 2 t +=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 、a 正、负; 2、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二、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①t v gt = ②2 1h 2 gt = ③2t v 2gh = 竖直上抛运动: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 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三、运动的图象 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1) x —t 图象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2)v —t 图象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3)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 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 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 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2、相遇和追及问题: (1)物体A 追上物体B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 0,则A 追上B 时必有A B 0x x x -=,且A B V V ≥ (2)物体A 追赶物体B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 0,要使A 与B 不相撞,则有A B 0A B x V V x x -=≤,且 易错现象: 1、混淆x —t 图象和v-t 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四、重力 弹力 摩擦力 1、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 2、弹力: (1)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 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2)大小: F=kx 3、摩擦力: (1)摩擦力的大小: ① 滑动摩擦力: f N μ= 说明:a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b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 N 无关。 ② 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 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 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α F 2 F F 1 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