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 A.0.25~2 秒 B.0.2~25 秒 C.2 秒到 1 分钟 D.5 秒到 2 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个组块。 A.6± 2 B.6± 1 C.7± 1 D.7± 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 A.改造性
1
)。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 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 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 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 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时记忆 1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14.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
2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5.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 A.模像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实物直观 16.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17.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与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18.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19.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一周之后复习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 20.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 )。 A.两个子系统 B.三个子系统 C.四个子系统 D.五个子系统 21.学习把白菜、青菜、番茄概括为“蔬菜”,这种学习属于( )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3

C.连锁学习 D.命题学习 22.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都是三角形的( ) 。 A.反例 B.概括 C.变式 D.抽象 23.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24.个人能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属于( )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25.以词汇、实物、图片、图表图形等为内容的学习属于( )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6.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 )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7.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 )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上位学习 28.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这种学习属于( ) 。 A.概念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9.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学习 3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 式(V=Sh)属于( ). 。
4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学习 31.学习质量与重量、热与体积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 )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32.作为知识获得的首先环节,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 ) 。 A.抽象 B.概括 C.直观 D.比较 33.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属于( ) 。 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感知直观 34.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 ) 。 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形象直观 D.感性直观 35.对有关史地知识的领会,不能缺少( ) 。 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形象直观 36.儿童在知道“苹果”、“梨”等概念后,再学习“水果”的概念,新学习的概念就具有意义了, 这种学习叫做( ) 。 A.派生归属学习 B.相关归属学习 C.上位学 D.并列结合学习 37.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 ) 。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3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5

D.复述 39.长时记忆的容量( ) 。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 7± 个组块 2 4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41.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头,因而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属于( ) 。 A.理性概括 B.感性概括 C.形象直观 D.言语直观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_______和相关类属学习。 2.在知识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_______、保持和应用。 3.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即_______和理性概括。 4.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_______%时,记忆效果最好。 5.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理性知识和_______。 6.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办法是_______。 7.贮存时间大约为 0.25~2 秒的记忆是_______。 8.知识就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_______。 9.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_______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0.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_______和认知策略两大类。 11.命题学习必须是以符号学习和_______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 12.心智技能的掌握是以_______为前提的。 13._______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14.在读一首短诗时,某生学习 10 分钟就刚好能背诵,随后又增加学习几分钟,这种增加 的附加学习,叫做_______。它是促进知识保持,克服遗忘的记忆规律之一。 15.一般来说,概念或规则的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_______的信息,正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 概括的信息。 16.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人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 个成分是_______,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使用的知识信息。 17._______,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 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8.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直观和_______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6

19. 在直观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 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_______。 20.在直观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是_______。 21._______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 征与联系的过程。 22.在指导学生概括时,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_______和反例。 23._______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24._______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性的例证。 25.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属于_______。 26.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和______。 27._______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28.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_______。 29._______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 存在的知识。 30.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_______、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31._______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 整体。 32._______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闭的关系。 33.学生已有“哺乳动物”的观念,学习“鲸”这种动物,就可通过_______学习来进行。 34.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认识“认知策略的学 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_______学习。 35._______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6.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_______、知识保持和知识 提取三个阶段。 37.通过_______,个体体验着前人的创造成果,这对于创造态度的获得起到了积极作用。 38._______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 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39.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_______实物直观。 40.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_______、组合律。 41.创造态度和_______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 42.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_______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 三、简答题。 1.简述知识的类型。 2.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 3.简述知识学习的过程。 4.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5.简述知识直观的类型。
7

6.简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7.简述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 8.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9.简述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10.简述遗忘的理论解释。 11.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2.请简述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这三种知识直观类型的优缺点。13.请简要阐述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内涵及不同之处。 14.在运用变式时,常发生什么错误? 四、论述题。 1.李老师发现,班上的许多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问记忆英语单词,但在英语考试中还是出现 了很多的错误,请谈谈教师应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教给学生避免遗忘的复习方法。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3.论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4.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D 7.B 8.B 9.D 10.D 11.B 12.D 13.B 14.C 15.D 16.C 17.D 18.A 19.A 20.B 21.B 22.C 23.B24.C 25.C 26.A 27.C 28.C 29.B 30.A 31.D 32.C 33.B 34.A35.C 36.C 37.A 38.C 39.B 40.D 41.B 二、填空题 1.派生类属学习 2.同化 3.感性概括 4.150 5.感性知识 6.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 讨论 7. 瞬时记忆 8. 主观表征 9. 陈述性 10. 心智技能 11. 概念学习 12. 知识的学习 13. 知 识学习 1:4.过度学习 15.辨别 16.工作记忆 17.变式 18.概括 19.观察能力 20.感 性概括 21.理性概括 22.正例 23.正例又称肯定例证 24.反例又称否定例证 25.命题 26. 并列结合学习 27. 直观 28. 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29. 程序性知识 30. 痕迹衰退说 31. 组 合律 32.命题学习 33.派生类属 34.相关类属 35.并列结合学习 36.知识获得 37.知 识的学习 38.直观 39.优 三、简答题 1.(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2)根据反映活动的类别 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 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 结合学习。 3.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和
8
40.活动律 41.创造能力 42.概念学习

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 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 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 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 广泛迁移。在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 4.(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 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模像直观。 即通过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 作用下, 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 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 6.(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 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习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7.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括四个方面:(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 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 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 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 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 识的支撑点。(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 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 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 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 课时应间隔和停顿。 8.(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 概括。 9.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瞬时 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0.25~2 秒,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问大约 为 5 秒到 1 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 7± 个组块。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从 1 分钟以上 2 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10.(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2)干扰说。(3)同化说(奥苏伯尔)。(4、)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 弗洛伊德)。 11.(1)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将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 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 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 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2)有效运用记忆。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 识保持的策略。记忆术有:寻找记忆材料的规律;做一定的归类和整理;运用多种感官进行 记忆;将零散的材料用一定的方法串联起来展开想象等。 (3)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
9

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 程。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一词组甚至一个句子。组块的方式主要依 赖于人的过去知识经验。 (4)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首先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 进行复习;其次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再次反复阅读与 尝试背诵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最后,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12.知识直观的类型包括实物、模像和言语三种直观方式,各自优缺点如下: (1)实物的直观及其优缺点。①概念:实物直观即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的一种直观方 式。②优缺点:实物直观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同时,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 亲切感,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但实物直观难以突出本质要素。 (2)模像的直观及其优缺点。①概念:模像直观是对事物的模拟形象进行直接感知的~一种 直观方式。②优缺点:模像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 提高直观的效果。但由于模像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因此模像与实际事 物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3)言语直观及其优缺点。①概念: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语言的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 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②优缺点:言语直观不受时间、地 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能运用语言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 起学生的想象。但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13. 心理学家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 根据知识的性质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 知识。各自内涵及不同之处如下: (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内涵。①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 识,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 通常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②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 作步骤的知识,即是关“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来表 征,即“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是条件项,“那么”是动作项。它包括一系 列具体的操作程序。如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进行四则运算、概括一段材料的主要意思等。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①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②陈述性知识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程 序性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 14.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下列错误,必 须注意预防。(1)变式使用的时机不当,反而会引起学习者的认识混乱;(2)一类常见的错误 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作本质特征。 例如, 在动物分类中, 由于鲸和鱼类一样, 都有生活在水里的共同特征,于是就把鲸列入鱼类;(3)另一类常见的错误是在概括中人为 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例如,有的学生把直线看成是处 于垂直或水平位置的线,而认为处于倾斜位置的线不是直线。
10

四、论述题 1.根据遗忘规律,避免遗忘的复习方法主要有: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 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 性是先快后慢的,呈负加速型。 合理的复习方法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和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1)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学习 20 分钟以后,知识就被遗忘了 42%;一天以 后,遗忘就达到了 66%。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了。 所以,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 (2)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是相对于集中复习而言的。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问一次性复习 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 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 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 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单纯重复阅读的记忆效果之所以不如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主要在于前者不利于及时发现 学习中的薄弱点,因而在重复学习时,不利于集中注意力,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如英语、语文)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 与背诵交替进行。 2.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 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 面进行: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 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而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 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 关键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只限于知识的初 级学习阶段。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即更多地运用实 物直观,自然是必要的。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合理选 用, 而且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 给出确切的观察指导, 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 其次, 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 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 形象的结合方式。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 意和观察直观对象。 而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 必须运用感知规律, 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 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②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越来越容易。③活动律,指活动 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11

④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 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 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认真组织和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 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3.知识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 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活动过程。对于知 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 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 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 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 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一般而言,概念或 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2)正确运用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 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 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 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 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而,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 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同类比较;②异类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策略。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 发学生去进行自己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 忆或背诵。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在讨 论的时候, 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在概括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作结论,学生 背结论”的被动局面。 4.(1)遗忘的原因。虽然信息可以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但是我们还是常常体验知识的遗忘, 关于遗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论解释:①痕迹衰退说。这是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 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问的推移自动发生。桑代克在其“练 习律”中指出,习得的刺激一反应联结,如果得到使用,其力量会加强;如果失去使用,则 联结的力量会减弱, 以致逐渐消失。 这实际上是用痕迹衰退说对遗忘所作的解释。 ②干扰说。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说认为, 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一旦排除了干扰, 记忆就可以恢复。 在保持期间,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则原有的信息不会遗忘。干扰主要有两种情
12

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 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③同化说。奥 苏伯尔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他认为,在真正的 有意义学习中, 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 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 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前面的学习的加深和扩充。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 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 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 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④动机 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 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在给精神病人 施行催眠术时发现,许多人能回忆起早年生活的许多琐事,它们大多与罪恶感、羞耻感相联 系,因而不能为自我所接纳,故不能回忆。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 论也叫压抑理论。 (2)遗忘的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 依赖于以下因素:①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②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③情绪的作用。
13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 A、系统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 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 D)。 A、霍尔(Hall,G.S.1844—1924) B、鲍德温(Baldwin J.M.1861—1934) C、詹姆士(James W.1842—1910) D、桑代克(Thorndike E.L.1874—1949) 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 D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D、实验室实验

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 B )。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 B )。 A.控制条件 B.自然条件 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 的 D.均衡被试 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 B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 法 D.问卷调查法 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实验 法 D.问卷调查法 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 B )。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与教实际上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理解,要知道教师该如何教,首先就要理解学生该怎样学,故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多选题)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一、作为独立学科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此后,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因教育需要而产生,其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

教师职业《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库分解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_(C )___的科学? 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心理现象D.心理特征 2.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D )__。 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 3.人的个性心理是通过__(D )__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 认识过程; B 意志过程;C情感过程; D 心理过程。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__(D )______。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 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5.心理活动又被称为____(A )___。 A.心理现象 B.心理过程 C.理性活动 D.心理状态 6.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是__(C )_。 A 情绪;B需要; C 想像; D 兴趣。 7.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来研究,这是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___

(C )__。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个别化原则 8.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_____(C )_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系统性; D 教育性。 9.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依据别人可以观察并加以检验的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 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____(A )__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系统性; D 教育性。 10.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C)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调查法 11、由实验者主动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称作___(D ) __。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无关变量; D 反应变量。 12.心理学体系的二分法是把心理分为__(C )___。 A.心理过程与个性 B.情感与意志 C.认知与意向 D.内容与形式 13.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__( A )_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4.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__(B )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5.强调心理学应该以正常人为对象的心理学流派是__(C )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 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 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讲授法 .发现法 .掌握学习法 .头脑风暴法 .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 正面肯定属于( )。 .接受 .价值体系个性化 .反应 .形成价值观念 .在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 )是最高水平的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超越原先的 学习内容。 .知识 .应用 .评价目标 .综合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 .二个等级 .五个等级 .三个等级 .四个等级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 .心理变化 .信息加工 .智力活动 .信息输入 .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 .有影响 .没有影响 .几乎没有影响

.有实质性影响 .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称之为( )。 .个别化教学 .指导性教学 .合作教学 .情境教学 .( )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于此。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测评 .教学策略 .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称之为( )。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方法 .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教学策略被称为( )。 .发现教学 .掌握学习 .情境教学 .合作学习 .( )是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是对材料领会的一种形式。 .转换 .解释 .推断 .记忆 .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系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之为( )。 .目标分类 .目标表述 .任务分析 .任务执行 .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教学事项 .教学方法 .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2013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七

2013年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 C.智力 D.思维程序 2.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3.技能的种类有( )。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4.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按照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智力活动方式称之为( ) A.绘画技能 B.创造技能 C.心智技能 D.操作技能

5.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 )。 A.操作技能 B.技巧 C.操作能力 D.能力 6.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称为( )。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7.下面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1氐谷现象 9.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0.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不平衡现象 B.不协调现象 C.停顿现象 D.起伏现象 10.D.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起伏现象。 11.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2.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整合 D.原型内化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选填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B 】P9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C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D 】P9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B 】P10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B 】P12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P9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1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P10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起 1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P4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集及答案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集及答 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3.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桑代克)。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03)。 5.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乌申斯基)。 7.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 8.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人本主义)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10.(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11.有人把(观察法)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12.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3.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14.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15.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是(教育经验总结法)。 16.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观察法)。 17.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观察法)。 18.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个案法)。 19.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问卷法)。 20.教师通过分析学生近期的作业,来了解其是否掌握了所讲述的知识。这种研究方法叫(产品分析法)。 21.教育心理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牢记被试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该采用动态、变化的指标进行衡量,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 22.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习题答案 (1)

112.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C) A.老鼠打洞 B.吃酸的东西会流唾液 C.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 D.蜘蛛织网 113.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铃声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 A) A.条件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14.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理论基础的人是(D) A.斯金纳 B.桑代克 C.班杜拉 D.华生 115.“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句话出自( D)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米尔顿 D.华生 116.小刚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刚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了(D )的学习。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动作技能 D.态度 117.学习的“试误说”是由( C)提出来的。 A.苛勒 B.杜威 C.桑代克 D.班杜拉 118.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其做法依据的是学习的(A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条件反射 119.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D)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20.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21.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A ) 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B.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认知理论 122.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B )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 4)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主要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 答:1)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

《教育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 2. 实验法 3. 性格 4. 教师威信 5. 遗忘 6. 健康 7. 身心发展 8. 主导性动机 9. 智力技能 10. 学习 11. 知识迁移 12. 学习策略 二、填空题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和集中。 2.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 3.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应激和热情四种。 5.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乘期望值。 6.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 7.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之间的跨界学科。 8.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或依从变量。 9.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的内部动力。 10. 诱因可分为()和负诱因两种。 11.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动机。 12.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13. 心理学(psychology) 是以()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14. 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调查,一是访谈式调查。 15.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 16. 动机是由需要内驱力和各种内外()相互作用形成的。 17. 根据动机的自主性水平,可分为内在动机和()。 18.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体验。 19. 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人类的()与教育。 20. 需要是由人的生理或社会的、物质或精神的某些()与不平衡引起的机体的状态。 21. 动机的形成是以()为根本的内驱力。 22. 根据动机的意义,可分为合理动机和()动机。 23. 兴趣是带有积极()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三、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

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

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

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