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及其管理的演变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及其管理的演变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及其管理的演变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及其管理的演变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及其管理的演变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30多个科技计划,形成了具有多方面功能、多个层次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体现了“面向、依靠、攀高峰”的科技指导方针,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科技动力和成果储备,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布局和发展的特色。

1 国家科技计划出台的背景

1)向科学进军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迅速做出决策:集合科技人才,重建科研机构,制定科技规划,实现科技先行,促进经济恢复和国防建设,拉开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序幕。

1955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调集数百名科学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经过科技人员顽强拚搏和全国人民积极支持,我国科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蓬勃发展。随着《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任务的基本完成,党中央又提出制定并于1963年批准实施《1963—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得到延续和发展。但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1958年的“大跃进”,1959年前苏联撤走专家和1960—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使新中国科技事业元气大伤。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摧残,使我国科技事业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这一阶段,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可谓大起大落。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意义声音。两弹一星的试验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体现了新中国发展科技的能力和水平。

2)科学的春天

1977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人拨乱反正,把党的中心任务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尽快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一系列思想精髓的产生,为我国科技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崭新的阶段,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改革开放暴露了我国科技与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也极大地激发了各行各业对科技的迫切需求。为使科技与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确立科技与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科技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促进科技与与经济更好地结合,实现科技与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开始有意识地在经济建设中发掘科技问题,由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以国家财政和银行资金为主要支柱的科技计划陆续出台。

2 各个时期出台的国家科技计划

从1982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国家级科技计划和相关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开发活动,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广泛应用。

1)“六五”出台的国家科技计划

进入“六五”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年由原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组织制定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八年科技规划》),确定了“六五”发展的7个优先领域和108个重点项目。原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在《八年科技规划》重点项目和这些项目建议的基础上,进行汇总筛选,经反复咨询、分析和讨论,从中提出最迫切和可能的38个项目,编制为《“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于1982年11月经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讨论通过,由原国家计委下达,诞生了我国第一个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国家科技计划,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1—1985年出台的国家科技计划和相关工作主要有: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面向经济主战场,主要安排涉及国民经济建设、带有方向性、综合性和基础性的重大关键技术和项目。

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支持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跨部门、跨行业的大型项目。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推动科学研究所需的大型或较大投资的现代化关键装备与设施建设。

国家技术开发计划:针对工交企业开展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设计、实验和研制等各种技术活动而设立。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为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保持和稳定一批基础研究的骨干队伍,实现人才和资金的优化配置。

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计划:在取得试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生产验证和技术集成,考核技术及装备的可行性及规模生产的经济合理性,以促进产业化。

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计划:主要面向企业,目的是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2)“七五”出台的国家科技计划

1986—1990年出台的国家科技计划和相关工作主要有:

国家星火计划: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新时期的战略定位是依靠科技、服务三农、推进四化、建设小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通过面上、重大、重点项目三个资助层次和若干专项,以及由青年科学基金等组成的人才资助体系,采取科学基金制的方式,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着重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

科技扶贫工作:把大量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手段引入贫困地区,促进和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军转民科技开发计划:加强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过程中的科技开发工作,推动军转民科技开发成果产业化,推动军转民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积极开发新产品,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火炬计划: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国际化。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将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推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主要支持科技发展与改革中战略性、政策性问题研究,科技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研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问题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八五”出台的国家科技计划

1991—1995年出台的国家科技计划和相关工作主要有: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计划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目的都是为加强技术的工程化与集成配套能力。

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攀登计划):主要安排基础研究中相对比较成熟,对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作用的重大关键技术项目。

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计划和示范工程: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提供示范、样板,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生产力促进中心:扶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服务机构,宗旨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九五”出台的国家科技计划

1996—2000年出台的国家科技计划和相关工作主要有:

社会发展科技计划:解决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减灾防灾、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把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实现商业利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加速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推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主要安排瞄准科学前沿和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基础理论等研究项目。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

知识创新工程: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是提高我国知识创新能力的战略措施。199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该工程以中国科学院作为试点正式启动。

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以中央级科研院所为实施主体,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科技基础性工作基地的建设,促进科技基础性工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资源与成果的共享机制,保证社会共享的实现。

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央级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或工程技术为目标的应用开发研究工作。

科技兴贸行动计划:目标是调整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增强出口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重点支持若干社会公益研究基地建设,形成社会公益研究网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公益服务事业提供技术保障,促进社会公益研究的可持续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三峡移民科技开发专项:通过开发、推广和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解决库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促进库区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发展,培育特色新兴产业,恢复和治理库区生态环境,推进三峡库区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国家大学科技园: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把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并作为各类资金、人才、技术汇聚的平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序列。

西部开发科技专项行动:配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加强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主要通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86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来组织实施。

5)“十五”以来出台的国家科技计划

2001—2006年出台的国家科技计划和相关工作主要有:

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使我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高水平、高层次上开展,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以更加平等的身份参与合作,以互惠互利的形式分享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的成果。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研究实验基地、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和利用体系、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吸引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的资金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性开发,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有效支撑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与带动作用。

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科技提出的需求,并结合未来几年科技发展的趋势,优选出60项重点项目,分批、滚动实施,解决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关键技术问题。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年,科技部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主要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3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形成

1)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酝酿和产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将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为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开始有意识地在经济建设中发掘科技问题,并运用政府的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和行政手段组织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及企业进行攻关。

“六五”攻关计划的出台,标志我国科技计划已从科技发展规划中分离出来,具备了相对独立的形式,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科技计划,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也由此开始酝酿和产生。

2)国家科技计划和相关工作按三个层次的总体部署

“七五”期间,随着国家科技计划逐渐充实扩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多方面功能(研究开发、中间实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在三个层次部署的较完整的科技计划体系:第一层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计划。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计划、国家技术开发计划、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扶贫工作、军转民科技开发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第二层次:促进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火炬计划。

第三层次:加强基础性研究的科技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则是为国家发展提供宏观咨询服务的科技计划。

3)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完善、补充和调整

“八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我国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科技体制改革在全社会确立了技术成果商品

化的地位,科技工作形成了纵深部署、有机联系的格局,初步形成了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型科技计划体制,进入完善、补充、调整时期。加强技术的工程化与集成配套能力、推动基础研究发展、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计划相继出台。

“九五”是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5年。国家制定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部署20世纪最后5年乃至21世纪前1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对繁荣科学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1998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部门职能调整,国家科技计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由原国家计委分管的部分攻关计划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改由科技部主管等。在此期间,科技部研究提出了“3+2”的科技计划体系。

4)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

2001年5月,原国家计委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专项计划(科技发展规划)》(简称“十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

自 1982年出台第一个国家科技计划以来,到2007年底,已经有30多个科技计划从不同角度支撑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自身发展的科技需求,这些计划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在计划的组织管理上,形成了由中央、省(市)、地方以及部门组成的多层次组织管理体系。在《“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科技部依照“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了部署,对国家科技计划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即“3+2”体系。这一计划体系的建立使科技计划不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使国家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成为一个将项目、人才、基地能力建设与体制环境建设紧密结合的政策系统。

“3+2”体系由3个主体计划和两个环境建设计划组成:

3个主体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研究开发条件建设计划: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等。

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

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兴贸行动计划、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等。

此外,还有三峡移民科技开发专项、西部开发科技专项行动、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等科技专项和工作。

5)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为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工作,保障“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的顺利实施,科技部于2006年1月印发了《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其具体措施之一是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主要由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构成:基本计划是国家财政稳定持续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等;重大专项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由政府支持并组织实施的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或重大工程建设,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在若干重点领域集中突破,实现科技创新的局部跨越式发展。

4 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

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采取高度集中、指令性的科技管理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形势变化,逐渐显露各种弊端,如: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条块分割,机构、课题重复,力量分散;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滞流等等。

我国科技计划体系本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受国情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需要的影响,科技计划在运行机制、实施方法、管理形式等诸多方面没有先例可循。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在近三十年的实践和发展中逐渐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形成多种实施方法和管理手段的过程,是一个随主、客观环境不断变化进行调整和创新的过程。

1)国家科技计划在设置和管理上的特点

国家科技计划在计划设置和管理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与国家目标密切配合。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重大转变。与改革开放前科技规划主要由科学家参与制定不同,项目建议主要来自于部门的专家和管理干部,来自于大中型企业,体现了国家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联系的指导思想,管理部门对科技工作的经济效果已经开始关注,并开始采用经济手段管理科学研究工作,直接体现了科技工作服务于国家目标的作用。

②具有指令性和指导性双重特征。我国科技计划体系中大部分计划是指导性计划,但因其诞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带有许多指令性特征。而指令性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又引用了一些指导性计划的手段方法,使大部分科技计划不同程度具有指令性和指导性双重特征。

③各计划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科技计划体系已经形成,单个科技计划虽然多数只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但各计划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涵盖技术创新链全过程。

④具有广泛性。多数专项计划为涵盖学科领域或行业面较宽的综合性计划,具有广泛性。同时,由于某些计划在目标设定,项目安排上沟通不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设项、资源浪费现象。

2)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的目标推进

为了保证国家科技计划的顺利实施,有关部门针对不同计划特点,不断探索、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严格的项目咨询、评估管理程序。到“九五”期间,科技计划的管理工作继续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目标推进,项目采取了招标形式,严格评估程序,择优立项,强化对各类计划的分类指导,加强对计划实施的跟踪、监督与管理,加强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评估。为配合计划体系改革,科技部于2000年出台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等,为科技计划管理建立竞争、监督、制约机制提供了依据和规范。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中强调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遵循的原则是:

①制定、实施和管理国家科技计划必须依法进行;

②国家科技计划设立和项目选择必须保证国家目标的实现;

③简化管理程序,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政策、制度和规律的研究,提高国家

科技计划管理的效率;

④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公开制度,促进公众对国家科技管理的了解和参与,提高管理决策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3)以管理创新促进技术创新

“十五”期间,我国科技工作紧密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核心任务,以“创新、产业化”为指导方针,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部署。

“十五”科技计划强调以管理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规范、滚动、简化、透明”原则,大力推进招投标制和课题制,建立和完善科技评估制度,将决策、实施和监督职能分离,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基础性工作。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基本原则,各类科技计划在启动实施前均制定或修订了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纲要(实施意见),明确了计划实施的基本程序和管理要求,如863计划的组织管理,继续坚持专家负责制,同时全面实行课题制管理;攻关计划采用滚动立项机制,加强动态管理等。2002年,国家科技计划全面实行了招标投标和评估评审制度,实行了课题管理,规章制度日臻完善,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课题评审管理办法、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等相继出台,管理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4)继续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

30年来,我国的科技计划及管理不断调整和完善,基本适应了各个阶段科技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不同时期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为落实《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2006年,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着力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从诸多方面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公开、规范和高效,形成和完善与各项科技计划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将进一步落实分类管理的思想,重视区分不同科技计划对创新活动的不同支持,在支持方式和计划管理方式上更好地适应不同创新活动的需要。同时,在科技支撑计划、政策引导类计划等实施中,加大对政府科技资金多种投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统筹协调机制,提高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形成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和事权统一的科技经费管理体制。开辟渠道,推进科技金融,引导市场资本向优质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聚集。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综合运用科技计划、政策法规、评估监督等管理手段,提高科技宏观管理能力和效率。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格式)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组织单位: 科学技术部 二O 年月

项目信息表

编写说明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要求: (1)总体目标集中、明确、可考核,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2)研究任务和内容重点突出,课题设置合理,各课题之间关联度高; (3)所选的技术路线切实可行,关键点突出、有所创新; (4)配套条件落实,关联行动要明确与重大工程、基地建设及相关计划(工作)的衔接、配套; (5)管理措施具体,项目的管理方式及招投标等符合项目的特点; (6)经费预算根据充分,支出合理符合有关规定,配套经费落实; (7)相关证明文件等附件齐全。 2.报告涉及到外文缩写要注明全称。 3.本报告规定为大16开或A4,内容一律用4号宋体字打印,标题用4号黑体字打印,一式十五份。 4.课题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参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一、项目摘要 二、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含技术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等),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分析 三、项目的基础条件:与项目相关的前期工作情况,现有技术基础和工作基础,包括前期所取得的成果或技术(工艺)情况,国内外在该技术领域的专利情况,相关领域的试验及示范基地建设情况,研究开发队伍和产学研结合等情况

四、项目攻关总体目标,实施年限,具体的考核指标(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年度计划安排 五、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课题设置方案及承担单位选择方式 六、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点,关键技术内容,项目实施的技术、工艺路线,可能取得的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和取得国外专利)及知识产权分析 七、项目的关联行动:相关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落实情况,与其它相关国家科技计划(工作)、项目的衔接和分工,项目的组织管理措施,其它必要的支撑和配套条件(如基地、示范点、技术或工程依托等)落实情况 八、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 九、项目预期成果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力分析,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分析 十、项目的风险分析,含技术、市场的风险分析等 十一、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二、有关附件:1. 前期科研成果的证明材料;2. 项目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检索、查新报告等材料;3. 落实的关联行动的证明材料;4. 项目其它配套资金来源(如贷款、地方部门匹配资金等)的证明材料;5. 中试或产业化项目所需相关产品生产的许可证明文件;5. 与项目相关的其它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管理体系搭建思路

★★★ 机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搭建思路 版权所有请勿外传 二00九年十二月二十 二日 目录 封面 ---------------------------------------( 1 ) 目录 ---------------------------------------( 2 ) 前言 ---------------------------------------( 3 )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阐述 ------------------( 4 )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 ------------------( 5 ) 第三章人力资源工作任务与收益 --------------- ( 7 ) 一、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盘点 --------------( 7 )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诊断 --------------( 8 )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 9 ) 四、组织机构设计与完善 ----------------( 10 ) 五、部门职能梳理 ----------------------( 11 ) 六、岗位设置与职责描述 ----------------( 12 ) 七、职务权限体系设计 ------------------( 13 ) 八、工作分析与流程整改 ----------------( 14 ) 九、招聘甄选机制设计 ------------------( 15 ) 十、岗位评价 --------------------------( 16 ) 十一、薪酬福利体系设计 ----------------( 17 ) 十二、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 18 )

公司管理体系规划(1)

**公司管理体系规划 **公司的管理体系到底如何发展?为什么我们管理体系会选择这样的规划方向?每一版的管理体系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各版次管理体系之间如何衔接?如何实现?。。。。。。众多的问题也许都会存在于很多人的脑海中。那么我们就来深入的解释一下公司的管理体系的规划方向以及实施要点。 一、首先我们从理论上来看看,组织的管理体系应该如何建立、如何完善。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在其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建立合理、规范、适用的管理体系是组织保证良好的运行状态、提高组织整体运行效率的基础性建设工作。 组织的管理体系代表着一种资源配置的模式,是组织内相关人员的权利和利益保持均衡的一种机制,是组织文化建设的有效管理工具。管理体系要考虑到组织或组织有限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要考虑组织整体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的平衡,要考虑到组织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平衡,还要考虑所建立的管理体系如何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一个组织要想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并确保使制度落到实处,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同时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不同的组织因其成长阶段、组织规模以及领导者风格的不同,直接影响了组织的管理风格,在其管理风格上一般要经历“经验管理”、“制度/流程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 所谓的经验管理也就是“人治”,它以领导者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进行组织的管理规范,在这个管理风格下的组织不是完全没有制度,但主要是靠经验和习惯发挥着管理作用,一般出现于创业阶段的组织; “制度/流程管理”也就是所谓的“法治”,这时候组织一般拥有较为规范的、系统的管理体系,同时把领导者的管理经验进行了制度化的处理,此时的“经验管理”只在“制度空缺”的地方起作用; 文化管理就是所谓的“文治“,在文化管理风格下,仍然存在制度管理,只是不再反复强调制度的强制作用,制度管理正逐步升华,对于员工来说制度成为一种意识,一种载体和表达方式,遵守制度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组织所倡导的文化内置在制度之中,遵守制度也成为一种基本的组织文化。 这样以来,建立组织管理体系的焦点便是认清现状和问题,创建一个层次清晰、权责明晰又能充分体现组织文化内涵的管理体系,使组织的管理逐步从“人治”向“法治”最终“文治”过渡。 非正式的决策体系不可能带来稳步发展的结果,组织需要引入合理的架构和规则,来促进他的良性发展和目标实现。管理层需要非常清楚地描绘出谁应该知道什么以及如何让他们知道。这就意味着要明确决定权并以恰当的途径和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支持,业务流程不仅要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规定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规定 一、目的意义 为促进我市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加强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营造积极健康的科研氛围,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依照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的原则 为引导、支持、鼓励医疗卫生领域科技人员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市科技局设立了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作为一般性科技计划项目的一项补充,采取市科技局立项管理,项目承担单位自筹经费保障实施的原则。 2、科技创新的原则 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选题必须围绕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战略,符合相应行业操作与管理规范,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医疗水平。项目研究内容应具有新颖性与创新性,研究成果具有指导临床或应用临床的作用。优先支持技术先进、应用前景广、社会或经济效益显著的研究或应用项目。 3、资源整合的原则

鼓励市属及县医疗卫生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优先支持围绕“公益、共性、关键”技术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发和集成创新的项目,以及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三、项目申报与立项程序 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程序一般包括:市科技局发布申报通知;各医疗卫生单位组织医卫人员申报项目;申报单位组织内部评审并推荐;市科技局审核及受理申报材料;市科技局批准立项下文;双方签订项目合同书。共六个基本程序。 申报单位要严格把关,对所申报项目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内容要组织本单位学术委员会的专家进行集中评审,并在报送材料时提交推荐汇总表和评审推荐意见,作为立项参考依据。 四、项目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要求 申报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为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单位,包括:市属、县医疗卫生机构,驻昌高校、部队附属医院,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民营医院等单位。申报单位应具有保障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包括: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自筹、配套相应的科研经费能落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巨大,以PM2.5和O3为特征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范围重污染天气频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了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的要求。 然而我国大气污染来源多样、成因复杂,大气污染防治需要从重霾天气的应对向大气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转变,控制技术重点需要从以往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管理技术要求从城市向区域尺度的空气质量监管转变,这些都对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提出了新的迫切的需求。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英国伦敦煤烟污染事件之后,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的治污历程,通过建立严格的监测-减排-核查-评估等管理机制和支撑技术体系,不断升级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实施全过程的污染综合治理,实现

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从国内情况看,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开展了污染成因解析、污染源头治理、污染监测预警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相关技术成果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北京APEC会议等活动中得到应用,积累了短期保障城市空气质量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在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为严厉”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面对严峻的污染形势和艰巨的治理任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全面提升我国大气污染科学认知能力、源头治理能力和决策支撑能力。 三、现有工作基础 “十二五”期间,各部门、地方相继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制定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实施了“蓝天科技工程”、“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等专项工作,中科院启动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广大科学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2014年4月,按照国务院研究部署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

管理体系培训计划

1. 2. 4. 5. 6.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计划 主讲:陈永亮 第一次课程 一、质量管理体系培训材料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iso9000 标准基础知识 iso9001 标准简介 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及 iso9001 : 2000 标准的基本要求 质量管理的发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 质量管理标准的国际化 iso9000 现象 iso9000-2000 族标准 我国采用 iso9000 标准的过程 我国采用 iso9000 标准的过程 iso9000 系列标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基本步骤 (一)贯标和认证的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 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设计 第三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第四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完善 第五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注册 (二)认证程序 、 信息交换 2、 报价 3、 签订合同 、 纠正措施 、 核准发证 证后监督 三、 iso9001 标准简介 1 6 7 4、文件审查 5、现场审核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原则 原则 原则 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pdca ”的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 原则 原则 原则 原则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本事实的决策方法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gb 第二次课程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t 3. 19001 - 2000idt iso 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范围 引用标准 术语和定义 质量管理体系 管理职责 资源管理

7. 产品实现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应建立并保持记录, 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记录应保持清晰、 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 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第三次课程 五、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及 iso9001 : 2000 标准的基本要求 一、 宣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的注意事项 10 项 1 、各车间各部门应成立贯标工作小组, 小组人员由部门经理、 副经理、 各车间主任及技 术员等,负责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迎接公司内审及认证公司的监督审核。每年年初 要制订出本年度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学习计划,贯标学习阶段的工作要分工明确,职责 清楚,保证贯标学习的实效性。 2 、目前,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有关企业标准已经下发到各部门车间。 各单位应组织 职工进 一步做好标准宣贯和体系文件的学习,为 确保质 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打好基础。 3 5 6 管理标准讲座)以及学习掌握《质量手册》 程序文件的一部分) 、《标准》、有关的行业标准(即 中对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人员以及考核结果等应形成记录。 7 、通过 gb/t19001 — 2000 idt iso9001 : 2000 标准的学习,应清楚并掌握下一步在接受 内、 外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 《不符合项报告单》 中所列出的标准条款的含义, 以便对症下 药,制订纠正和预防措施,实现改进和提高。 8 、通过《质量手册》 、《程序文件》学习,应明确公司的“质量方针” 、“质量目标”是什 么?各主要岗位质量职责是怎样规定的?(见程序文件中《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汇编》 ); 特别要明确和掌握各单位应该做的条款和内容及工作程序。 9 、通过对《标准》 、和有关行业标准的学习,应进一步明确各岗位人员每一道工序上应 该执行什么标准 (操作规程和质量要求) ,达不到标准应得到什么处罚, 应该怎样建立质量责 任制,保证质量。 10 、《质量记录》 第四次课程 六、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的具体工作 第五次课 程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层次。 、文件发放规定 、各单位要认识到 、各单位要作出贯彻实施 gb/t19001 —2000 idt iso9001 :2000 标准(见 iso9000 质量 、《程序文件》(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汇编,属于 sy 、 sy/t 标准)的贯标学习计划。计划 13

2018解读《“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解读《“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100分 ? 1.《“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强调,坚持()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单选题10分)得分:10分 o A.改革 o B.创新 o C.高效协同 o D.需求引领 ? 2.《“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要求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单选题10分)得分:10分 o A.1% o B.2% o C.2.5% o D.5% ? 3.《“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强化了六方面的任务部署。 其中,围绕()战略,提出要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单选题10分)得分:10分 o A.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o B.拓展创新发展空间 o C.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o D.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 4.《“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强调,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单选题10分)得分:10分 o A.主线 o B.核心 o C.蓝图 o D.主体 ? 5.《“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强化了六方面的任务部署。 其中,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战略提出的任务部署是()。(单选题10分)得分:10分 o A.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 o B.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o C.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o D.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 6.《“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强调,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发展。(单选题10分)得分:10分 o A.创新型 o B.高效型 o C.引领型 o D.基础型 ?7.关于“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下列数据正确的是()。(多选题10分)得分:10分 o A.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参考模板)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以下简称我局)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加强我局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保证项目管理的公开、公正和科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局项目是指(以下简称公司)项目中安排,由我局组织实施,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第三条我局项目的宗旨是保证安全稳定运行,解决我局发展、建设、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和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增长,为我局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第四条我局项目实行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的原则,归口管理部门为生产技术处。 第五条项目费用支出归口管理部门为财务处。 第六条本办法主要适用于我局项目申请立项、项目实施管理、项目验收和专家咨询等项目管理工作。 第二章项目选题 第七条我局拟申请公司立项的科技项目应符合我局的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为我局建设、生产、经营、信息化、重大工程技术和中长期

发展服务的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关键技术;

2、对我局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关键技术的应用理论研究项目; 3、生产、建设中涉及安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项目,以及关键技术的工程试验和实用化示范项目; 4、解决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共性技术难题; 5、先进、成熟、适用,应用对象明确,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并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项目。 第八条各单位在启动项目申请前,应根据我局战略和近期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领域、技术方向、研究框架以及先进适用技术进行科技计划项目上报资料编制。 第三章项目申报 第九条项目申报包括部门申报、内部评审、向公司申报三个基本程序。 第十条我局项目的申报遵循逐级申报的原则。也可以由我局管理部门提出。申报项目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关于针对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关于针对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技术创新研究》 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技术创新研究》的管理,确保攻关目标的实现,根据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以四维变分同化技术、建立在新的多尺度通用动力框架基础上的、模块化的、能反映中国天气气候特点的不同尺度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及数值预报支持系统为研究重点,自主开发建立一套具有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气象数值预报新体系,包括资料四维变分同化系统、有限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全球中期天气数值预报系统以及环境支持系统,其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三条本项目采取项目—课题—专题三级管理。 第四条中国气象局受科技部委托为项目的组织单位,并指定中国气象局科技教育司承担具体的项目组织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接受科技部委托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组织课题评估或评审、课题的招投标,提出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经费预算安排建议,签订课题任务书;

(三)落实课题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配套条件; (四)组织项目的实施,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按要求汇总、上报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组织课题验收,按要求准备项目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并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第五条设立项目专家组。其成员由项目组织单位在本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水平与研究工作经验的专家中选聘。其主要职责是:(一)审定各课题研究方案与系统(资料同化、模式框架、中尺度与中期预报系统以及支持系统等)的科学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审定各课题的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各课题间的任务与进度,确保项目总体目标如期实现; (三)主持并批准项目内部阶段成果的验收; (四)审定研究开发成果的业务试验方案,组织协调跨课题的业务试验; (五)根据研究进展及时调整研究方案,确保按时完成项目总体目标。包括专题研究任务的撤消或承担单位的优化变更; (六)组织项目内或与相关单位、研究计划间以及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主持项目成果文集的编选。 第六条设立项目办公室,负责处理项目管理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负责项目立项、实施、验收过程中应由项目主持的各项活动(会议、评审、出版等)的安排与管理; (二)负责项目文档的建立与保管;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部令第 4 号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国家科技计划的设立 第三章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的制定程序 第四章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责任机制 第五章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制度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明确设立国家科技计划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强化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责任机制,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基本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国家科技计划是指: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的,以中央财政支持或以宏观政策调控、引导,由政府行政部门组织和实施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及相关的其它科学技术活动。国家科技计划是国家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涉及的重大科技问题、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第三条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制定、实施和管理国家科技计划必须依法进行; (二)国家科技计划设立和项目选择必须保证国家目标的实现; (三)简化管理程序,加强国家科技管理的政策、制度和规律研究,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效率; (四)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公开制度,促进公众对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了解和参与,提高管理决策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 (一)涉及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研究开发能力条件建设计划、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等; (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新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 第二章国家科技计划的设立

第五条科技部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规划,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对科技的现实需求,适时向国务院提出需由中央财政新增经费支持而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的建议。 第六条科技部应当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科技界、经济界权威专家对国家科技 计划建议讨论和咨询后,起草设立国家科技计划的建议报告草案。 国家科技计划的建议报告草案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拟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目标、任务和重点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相协调,并符 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要求; (二)应对国家科技计划的宗旨、目标、任务、范围、内容、管理和运行等明确地予以界定,并说明该计划 同现有的其他国家科技计划的关系; (三)应提供该计划的资金预算,包括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和资金来源,并说明该计划的实施期限(周期); (四)应提供该计划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和有关背景资料。 第七条科技部应将建议报告草案提交由科技、经济和管理专家参加的、独立于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层咨询委员会咨询,经高层咨询委员会对建议报告草案咨询审议并通过后,由科技部按程序报送国务院批准。 高层咨询委员会的专家由科技部聘任。 第八条国家科技计划在计划周期内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宗旨、目标任务的重大调整及撤销或更名,应 经科技部审议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九条利用现有中央财政经费而新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由科技部部务会讨论通过后即可实施。 第十条本规定第四条(一)所列的现有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的调整和变化不适用于本章规定。 第三章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的制定程序 第十一条各类国家科技计划启动实施前,应当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并可根据管理的需要,制定有关实施 细则。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办法在计划实施期内可以通过制定有关补充规定的方式予以修订。 第十二条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办法由科技部专项计划部门组织起草。起草单位应将草案及其说明、各方面对草案的不同意意见和其他有关资料报送科技部综合计划部门。 第十三条科技部综合计划部门负责对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办法草案进行审查,起草审查报告,并按科 技部规定的有关程序办理。 审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草案的审查结果和对草案主要问题的说明; (二)征求意见的范围及有关方面对草案的不同意见; (三)对不同意见的处理建议和对草案的修改意见。 第十四条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由科技部部长签发,在指定报刊上刊登予以公布。 第十五条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和补充规定应依照本规定第十二条至第十四条的规定程序执行。 第十六条根据科技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针对计划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可以就下列事项做出具体规定: (一)计划的目标、宗旨、性质、范围、周期等; (二)计划的组织管理。主要涉及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责任主体及其相应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计划实施的基本程序和相应的管理要求; (四)计划经费管理的有关事项,主要包括经费渠道、预算编制和经费下达的程序以及经费使用、监督和检查; (五)计划的有效期。 第四章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责任机制 第十七条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和实施的责任主体分为以下三类: (一)主管国家科技计划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 (二)经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授权或委托,行使部分计划管理权并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的机构;

公司建立管理体系规划

公司建立管理体系 规划
1 2020 年 4 月 19 日

文档仅供参考
1.总要求 本公司按照 ISO/TS16949: 标准的要求建立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经过
过程方法加以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 具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识别管理体系所需要的所有过程。 (2)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3)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所需要的准则和方法。 (4) 确保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有效运作和对这些过
程的监控。
(5) 测量、监控和分析这些过程,并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所策划的
结果和持续改进。 针对组织所外包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性的过程,组织须确保对其实施控 制。 本公司外包过程:a:设计外包,b:注塑外包,c:试验外包 ,d:模具外包,e: 木纹加工外包 用过程方法模式表示的公司的管理体系,如图 1-1 所示。
2 2020 年 4 月 19 日

顾客
要 求
管理职 文档仅供参考

资源管
测量、

分析、

入 增值活
产品 实现
改进
产输 品出 信息流

图 1-1
顾客 满

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图,如图 1-2 所示
地点 本公司
市场调查(顾客需求), 法律法规的要求
对应部门 管理规定 销售部 市场调研报告
本公司
产品设计开发的策划, 产品工程 QFD, DOE,
产品设计开发

本公司
过程开发的策划,过程 开发
工程样件的制作,评审; 工程样件的验
证和认定
试生产及评审,生产样 件的验证和认定
产品工程 部
产品工程 部 生产部 质保部
QFD,
DOE,FMEA,Proc
ess
flow
chart,Control
plan,评审报告,验
证报告,认定报
告,PPAP等
本公司
文件的标准化
产 品 工 程 相关工艺文件及
3 2020 年 4 月 19 日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法 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公司要立于不败之地。需要通过规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来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满足顾客要求,力争超出顾客期望。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能证实公司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适用法律法规和自身要求的产品的能力;通过体系的建立使TS16949标准转化为指导公司各过程的可操作的管理文件,并通过文件的实施,规范公司的各项工作,提高公司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第一阶段导入阶段 1.1 质量体系策划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每项工作的开展均应参照PDCA模式在开始前进行策划,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也一样。应成立由公司高层领导参与的质量体系推进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体系建设计划、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体系文件的编制和评审、确定体系的范围以及是否需请咨询公司等。 1.2 培训 公司在计划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需同步调查公司各阶层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了解及掌握程度,查看公司内审员资源能否达公司发展需求。一般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即包含对公司中高层领导及各部门重点业务人员进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内审员进行的培训计划,确保各部门在编制体系文件时不与标准条款相违背。必要时可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及质量意识普及。 为避免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以及脱离实际等,标准条款的培训需在体系文件编制前进行。 第二阶段体系建立 2.1 体系文件编制 2.2.1过程识别 质量体系推进小组根据公司发展规划、组织架构、各部门职责等以过程的方法识别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分为COP顾客导向过程、MOP管理过程、SOP支持过程。其中:管理导向的过程用来建立基本的管理平台确保顾客导向过程的实施;支持导向过程是支持顾客导向过程,是实现和完成顾客导向过程的关键;管理导向过程和支持导向过程均服务于顾客导向过程,确保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各过程之间的关系可用矩阵图形式表述。

解读《“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继续教育

解读《“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XX 总分:100 及格线:60 考试时间:2017-12-06 13:24-2017-12-06 13:52 100分 ? 1.《“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强调,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单选题10分)得分:10分 o A.主线 o B.核心 o C.蓝图 o D.主体 ? 2.《“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强调,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发展。(单选题10分)得分:10分 o A.创新型 o B.高效型 o C.引领型 o D.基础型 ? 3.《“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强化了六方面的任务部署。 其中,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战略提出的任务部署是()。(单选题10分)得分:10分 o A.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

o B.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o C.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o D.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 4.《“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强调,坚持()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单选题10分)得分:10分 o A.改革 o B.创新 o C.高效协同 o D.需求引领 ? 5.《“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要求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单选题10分)得分:10分 o A.1% o B.2% o C.2.5% o D.5% ? 6.《“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强化了六方面的任务部署。 其中,围绕()战略,提出要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单选题10分)得分:10分o A.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o B.拓展创新发展空间 o C.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o D.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国家资助科技项目的政策介绍

国家资助科技项目的政策介绍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依靠科技创新项目推动产业升级,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资金短缺对研究所和企业来说是个永恒的主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解决企业发展困难,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出台了各种资助政策。因此只有了解国家扶植政策的重点,才能正确运用国家政策,获得国家的资助,更能为研发单位及企业赢得无形资产。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科研单位及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进一步落实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纲要所制定的以下政策和措施: 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1.企业购置的设备已征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 2.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 3.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导致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 4.对购买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给予必要税收扶持政策。 5.加大对企业设立海外研究开发机构的外汇和融资支持力度,提供对外投资便利和优质服务。 6.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加强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1.通过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重点,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2.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3.通过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攻克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 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 1.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协调机制 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政府实施首购政策。 2.企业采购高技术设备 对企业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政府采购,支持形成技术标准。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1.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 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促进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 2.建立知识产权特别审查制度 建立对企业并购、技术交易等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 3.知识产权的管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法

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公司要立于不败之地。需要通过规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来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满足顾客要求,力争超出顾客期望。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能证实公司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适用法律法规和自身要求的产品的能力;通过体系的建立使ISO9001/TS16949标准转化为指导公司各过程的可操作的管理文件,并通过文件的实施,规范公司的各项工作,提高公司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第一阶段导入阶段 1.1 质量体系策划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每项工作的开展均应参照PDCA模式在开始前进行策划,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也一样。应成立由公司高层领导参与的质量体系推进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体系建设计划、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体系文件的编制和评审、确定体系的范围以及是否需请咨询公司等。 1.2 培训 公司在计划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需同步调查公司各阶层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了解及掌握程度,查看公司内审员资源能否达公司发展需求。一般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即包含对公司中高层领导及各部门重点业务人员进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内审员进行的培训计划,确保各部门在编制体系文件时不与标准条款相违背。必要时可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及质量意识普及。为避免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以及脱离实际等,标准条款的培训需在体系文件编制前进行。 第二阶段体系建立 2.1 体系文件编制 2.2.1过程识别 质量体系推进小组根据公司发展规划、组织架构、各部门职责等以过程的方法识别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分为COP顾客导向过程、MOP管理过程、SOP支持过程。其中:管理导向的过程用来建立基本的管理平台确保顾客导向过程的实施;支持导向过程是支持顾客导向过程,是实现和完成顾客导向过程的关键;管理导向过程和支持导向过程均服务于顾客导向过程,确保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各过程之间的关系可用矩阵图形式表述。

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净化科研风气,构筑诚实守信的科技创新环境氛围,规范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以下简称科技计划)相关管理工作,保证科技计划和项目目标实现及财政资金安全,推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4〕21号)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严重失信行为是指科研不端、违规、违纪和违法且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行为。本规定所指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是对经有关部门/机构查处认定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相关责任主体在项目申报、立项、实施、管理、验收和咨询评审评估等全过程的严重失信行为,按程序进行的客观记录,是科研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第三条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应当覆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实施的相关责任主体,遵循客观公正、标准统一、分级分类的原则。 第四条本规定的记录对象为在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管理或实施中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相关责任主体,主要包括有关项目承担人员、咨询评审专家等自然人,以及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项目承担单位、中介服务机构等法人机构。 政府工作人员在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依据公务员法及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条科技部牵头制定严重失信行为记录相关制度规范,会同有关行业部门、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根据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职责,负责受其管理或委托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相关责任主体的严重失信行为记录管理和结果应用工作。 充分发挥科研诚信建设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形成工作合力。 重大事项应当向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报告。 第六条实行科技计划和项目相关责任主体的诚信承诺制度,在申请科技计划项目及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实施前,本规定第四条中所涉及的相关责任主体都应当签署诚信承诺书。 第七条结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工作,逐步推行科研信用记录制度,加强科技计划和项目相关责任主体科研信用管理。 —2—

ICT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框架构建

精心整理 2019年9月 ICT 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框架构建 项目管理就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有效的项目管理是指在规定用来实现具体目标和指标的时间内,对组织机构资源进行计划、引导和控制工作。 ICT ICT ICT 项目组织体系、建立IPMS 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地增强。 参考PMI 的知识领域口1,结合ICT 项目的特征以及现阶段ICT 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ICT 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框架结构,如图2-1所示。 图 ICT 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框架 ICT 项目全过程理论体系各子模块内容说明:

精心整理 2019年9月 (1)ICT 项目过程管理: 本模块研究ICT 项目的过程定义和分析,将ICT 项目过程分为为“启动、计划、执行、收尾”四个阶段,分析了四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和任务,并重点研究了各阶段的关键点。 (2)ICT 项目组织体系建设:本模块研究如何为ICT 项目组建合适的项目组织结构。由于运营商以往沿用传统业务的项目组织模式来管理项目,导致项目成功率及客户满意度低,是当前管理体系中最为薄弱之处。本模块内容包括组建合适的ICT 化系统 ICT 规范、计划、工具来进行各阶段的管理,并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整个管理的过程。而ICT 项目过程管理模块是项目团队在管理过程中的方法和工具。ICT 项目信息管理模块是项目成员在具体工作中的文档依据以及各阶段的可交付成果。 建立并实施ICT 项目经理负责制 项目管理的主要原理之一是把一个时间有限和预算有限的事业委托给一个人,即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及其管理的演变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及其管理的演变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30多个科技计划,形成了具有多方面功能、多个层次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体现了“面向、依靠、攀高峰”的科技指导方针,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科技动力和成果储备,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布局和发展的特色。 1 国家科技计划出台的背景 1)向科学进军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迅速做出决策:集合科技人才,重建科研机构,制定科技规划,实现科技先行,促进经济恢复和国防建设,拉开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序幕。 1955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调集数百名科学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经过科技人员顽强拚搏和全国人民积极支持,我国科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蓬勃发展。随着《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任务的基本完成,党中央又提出制定并于1963年批准实施《1963—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得到延续和发展。但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1958年的“大跃进”,1959年前苏联撤走专家和1960—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使新中国科技事业元气大伤。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摧残,使我国科技事业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这一阶段,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可谓大起大落。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意义声音。两弹一星的试验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体现了新中国发展科技的能力和水平。 2)科学的春天 1977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人拨乱反正,把党的中心任务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尽快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一系列思想精髓的产生,为我国科技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崭新的阶段,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改革开放暴露了我国科技与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也极大地激发了各行各业对科技的迫切需求。为使科技与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确立科技与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科技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促进科技与与经济更好地结合,实现科技与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开始有意识地在经济建设中发掘科技问题,由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以国家财政和银行资金为主要支柱的科技计划陆续出台。 2 各个时期出台的国家科技计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