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

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

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
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

第二章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

一、城市设计为何古已有之——传统城市的历史积淀

1、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

2、?城市理想的不懈追求

3、地域特色的相对稳定

二、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从自组织到他组织

1、城市选址

2、古希腊城市设计

3、古罗马城市设计

4、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的城市设计

5、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设计

6、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古希腊时期

1、时代背景:①城市+村镇=城邦②神人同形的宗教信仰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体现人本主义,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

②圣地—卫城

③城市生活中心—广场

古罗马时期

1、时代背景:

A古罗马时期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B罗马征服了大部分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

C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希波丹姆斯式的城市设计原则在罗马的城市设计中得到进一步的运用与发展;

②注重城市中心广场的建设(广场);

③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雕像、凯旋门);

④“罗马病”。

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

阿尔汉布拉宫

欧洲中世纪

1、中世纪的城市发展状况

①中世纪初期城市处于衰落阶段,城市和乡村一样,完全依附于封建主。

②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的产生,出现了新的城市空间。

③中世纪中期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中世纪早期城市自发形成,以环状和放射环状居多,新建的无历史遗迹的城市采用方格网布局

②尺度巨大的教堂成为城市布局的中心,城市被划分为若干教区

③城市广场采用封闭的不规则的空间;教堂、钟楼、市政厅或雕塑不放在广场的几何中心,应避开交通位置偏于一侧或一角。

④讲究与环境和人体尺度的和谐,每个城市有自己的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

1、社会背景

①教会逐渐衰落,新兴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②整个社会转向对人的关注,空间理念中融入科学与人文精神。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理想城市模式的探讨

②城市建设集中在市中心与广场

③城市的改建设计追求庄严宏伟,显示资产阶级的权势

巴洛克时期(17世纪以后)

1、时代背景

①中央集权制和君主制逐渐取代教会统治,城市设计在指导思想上为中央集权的政治寡头服务。

②几何与规则的形式美成为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在观念意识上,是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

2、城市设计特点

①讲求轴线对称,尺度宏大,给人以威严感。

②放射性的城市轴线,串起若干个豪华壮丽的城市广场,形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

③纪念性、标志性构筑物作为城市结构的主体。

④城市道路一般是“环形+放射”。

三、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城市与城市设计

1、“城”与“市”----城市的历史特征

2、“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3、“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

4、“交替发展”----城市设计的规律

1、“城”与“市”----城市的历史特征

“一部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角度来写,即写成一部城市设计史。”

----吴良镛

“城”—是防御性的概念,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明,形态封闭、内向。“市”---是贸易、交易的概念,为生产活动、商品交换的目的而形成,边界模糊、形态开放、外向。

2、“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自下而上”的城市一般是以聚落为基础,从不自觉得自然村落逐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城市没有一个预先构想的目标与形态,依实际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客观规律做用下长期积累而成,因此也被称为“自然城市”。

特点:城市形态自由灵活、有机多变;体现出一种“约定俗成”的群体控制规律、“渐进的城市设计”思想;其自由发展的程度也是相对而言的。

3、“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

“自上而下”的城市是指主要按人的主观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或某一统治阶层的理想模式建设的城市。它通常以一种法定的设计准则,在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之下进行建设实施。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城市”,它是一种控制机制下的建设方式,一般在集权统治的社会制度下“自上而下”而形成的城市较多。

特点:城市形态表现着规则的用地、严谨的构图、鲜明的等级和全面的计划,几何形式很强。《城市并非一棵树》

4、“交替发展”----城市设计的规律

虽然城市大体上有这两大分类,但大多数城市是两者兼有之,不是能够完全分得开的。由聚落式的村屯“自下而上”逐渐发展,经过了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和秩序。以后,这类城市的发展、规划与设计是以其固有的体系和秩序为前提,再发挥人为的作用,“自上而下”使之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城市。

这类城市一般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者兼容并蓄,是符合特定条件下城市发展需要的。

“自上而下”的城市在设计上的控制较严格,必须遵循特定的法则和模式;而“自下而上”的城市在设计上就显得灵活、自由,因地制宜和随机应变。

城市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城市环境是能够被设计的,特别是现代城市尤其需要设计。无论哪类城市,只要经过良好的设计和再设计,其环境就具有“适居性”,反之不然。

可见城市需要设计,也能够被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设计。城市设计学科也因此必然将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这门学科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城市规划考试的262中国城建史

关于城市规划考试的262个常见问题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宗教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外国城建史 18. 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 19.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20. 希腊化时期城市特点 21. 古罗马不同时期城市特点(伊达尼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 22. 营寨城特点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23. 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 24. 中古城市社会特点、城市建设特征、典型城市的格局 25. 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特点 26. 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广场特征及典型广场格局 27. 阿尔伯蒂、弗拉锐特、斯卡莫齐的城市建设主张 28. 巴洛克时期城市建设特征及主要城市格居 29. 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广场和园林建设特征和典型案例 30. 在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思想、君权思想的穿插交锋,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穿插交锋的过程演变 31. 不同时期英国新城的特点、缺点,典型城市 32. 法国、美国、日本、瑞典新城建设的特征 33. 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营寨城——古典主义——雅各宾时期——拿破仑帝国时期——欧斯曼改建——1965年巴黎总规)

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

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 摘要通过对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的调查研究;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发现其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往往直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如果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保护约束力不强,就使许多优美的城市历史地段惨遭破坏。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针对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再生、保存、有机更新、公众参与 人类社会走过了三百万年的历史,经历了六千多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人类文明跨入了21世纪后,社会生存环境恶化、不可再生资源急据枯竭、现代工业化速度过快、物质主义倾向严重、城市建设困难重重、城市风貌雷同、城市历史地段破坏严重……。于是当今人们开始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中国自八十年代进入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其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往往直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保护约束力不强。致使许多优美的城市历史地段惨遭破坏:定海老街区面目全非,襄樊古城墙夷为平地,福建三坊七巷遭到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历史建筑被拆光、安阳穿城修路严重破坏历史街区。诸多城市的老城区陷入了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不断遭受着肢解和蚕食;而文物古迹则年久失修。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当今中国旧城更新的热潮中,认真地进行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科学涵义 1986年我国在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了历史地段的概念。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地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文件中所说需要予以保护的街区、建筑群等就是"历史地段"。而对其中价值较高的、采取法定保护措施,则冠以"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就是历史地段与历史文化保护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1.前言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 2.1初期实践探索 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 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之后,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着对城市布局问题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的手法,而且还传递了“人类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可以创造全新的城市环境,它远远优美于城市无序、自发的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基础。 2.1.3空想社会主义与公司城建设 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他借“乌托邦”之名,阐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立场,并描述了理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英国工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并建立了名叫“新协和村”的社会主义城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严峻条件下,实验失败。法国傅里叶也阐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社区思想,提出建立称为“法郎吉”的社会公共生活单位,但后来在美国建立的28个类似的“傅里叶殖民地”,均在建成后不久就失败了。 美国设计家汉密尔顿提出了建设公司城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将工厂和工人居住区结合在一起建设,并于1792年由朗方赫然哈伯德在新泽西州规划了帕特森城。19世纪后,这类

城市设计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设计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录 1 城市设计发展历史 (1) 1.1 古代的城市设计 (1) 1.1.1 古希腊时期 (1) 1.1.2 古罗马时期 (1) 1.1.3 中世纪时期 (2) 1.1.4 古代中国的城市设计 (3) 1.2 文艺复兴以后的城市设计 (4) 1.2.1 14至15世纪 (4) 1.2.2 17世纪后 (4) 1.2.3 18、19世纪 (5) 1.2.4 20世纪 (5) 2 现代城市设计 (7) 2.1 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背景 (7) 2.1.1 工业革命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产生的影响 (7) 2.1.2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 (7) 2.2 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 (7) 2.2.1 30年代起 (7) 2.2.2 60年代起 (8) 2.2.3 70年代以来 (10) 2.2.4 80年代以来 (11) 2.2.5 90年代初 (11) 3 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14) 3.1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14) 3.1.1 科学技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14) 3.1.2知识经济与城市发展动力 (15) 3.1.3高科技园区规划越来越显其重要性 (15) 3.2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未来的发展 (16) 3.2.1经济全球化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16) 3.2.2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结构体系重组 (16) 3.3 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16) 3.3.1 经济发展始终是推动城市发展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 (17) 3.3.2 城市社会 (17) 3.3.3 环境问题 (17) 3.3.4 科学技术 (17) 4 城市规划发展的展望 (19) 4.1规划理论 (19) 4.2规划的目标 (19) 4.3规划方法 (19) 4.4规划管理 (20) 5 小结 (21)

第二章 城市设计发展简史

第二章城市设计发展简史作为人类改造物质环境的手段,城市设计在历史上是伴随城市建设逐步发展的。 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设计 19世纪以前,西方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建筑的一个分支,被称为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CIVIC DESIGN),在城市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贯穿于城市设计中,城市和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设计中力求体现人的尺度,以视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以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手段。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of Miletus)最早阐述了“网格式”街道,并在规模的城市建设实践中予以实现。当代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家艾德蒙.培根(Edmund N.Bacon),在《城市设计》一书中把这一时期城市设计方法总结为:“以空间、轴线、建筑实体、连锁空间、建立张拉力及延伸等连接发展模式”

2、古罗马时期,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城市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发展了纪念性的设计观念。维特鲁威(Mareus Vitruvius Pollio)于公元1世纪末写的《建筑十书》中对古罗马城市设计建设思想,对城市选址、形态、布局等均有系统的论述。 3、中世纪时期,自然经济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空间封闭,尺度宜人。产生了“基于理性原则的城市设

计”。19世纪末奥地利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第一人的卡米罗.希特(Camillo Sitte)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在他的《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中总结归纳了适应当时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4、古代中国的城市设计 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奴隶社会夏代(公元前17世纪)和商代(公元前14世纪)的城市是经过规划营建的。

城市规划发展历史

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由于农业的发展,长期定居的村落开始形成。根据考古资料,长期定居的农村网络大约是在一万年前形成的,其最早出现的地点是在近东地区。当时,这些农村聚落规模比较小,很少超过200人,居民之间可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据考古的发现,西亚有一些早期的村落。例如,位于伊拉克东北部基尔库克以东60公里处发现的耶莫遗址,它是西亚地区早期的农业村落,遗址面积约1.6公顷,属于无陶阶段,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6100年间。其房屋呈长方形,墙壁为粘土构筑,房舍内分为几个小间,地面和屋顶可能是用芦苇铺设,并于其上沫泥。遗迹中发现有麦、豆等,以及驯化的山羊、绵羊的遗骨。这些都证明已进入农业经济阶段。估算该村落当时人口约有150人。另外,在约旦河口西北约15公里处,发现耶利哥遗迹,时代与耶莫遗址相当或稍晚,为前陶与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面积达4公顷。居民住屋为土坯砌的圆形房,村落周围有石筑高墙。根据规模估算,该村落约有2000人。 这类村落逐步发展,就可能演化成城市。在美索布达米亚南部的乌尔附近,埃利都遗迹的发现被证明是人类最早的城市。其面积约8—10公顷,估算人口在4000人以上。住房以粘土筑墙,但已有以砖坯砌的墙。比较重要的是遗迹的中心有座神庙,其四角正对四方。此后城市逐渐在东、西两半球的文明源地出现。 (一)关于城市产生的动因 关于城市产生的动因可分以下几种。

1.水利文明模型。该模型认为,大规模开发灌溉系统是城市出现的动力。因为,灌溉使农业获得较高的产量,有了大量的剩余的食物,这样就能维持大量的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有些人从事手工业劳动;有的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还有的成为军人、官吏、教士、贵族等社会阶层,接着就出现维持生产、分配以及管理社会的上层权力机构。在强大物力与众多人力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军事力量,不仅支持权力机构的统治,也用来向外侵略与扩张。城市的兴起是水利文明的重要标志。相应地随着某个城市的衰落,政治上的崩溃,各种水利设施也就无人维护与修整。结果,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被破坏了,于是生产下降、人口减少、文明衰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文明的兴衰、城市的兴起和衰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技术模型。技术模型是指一个集团由于利用新技术,或新资源从而获得优于其他集团的条件。例如,发明新的耕地工具(如犁)与使用河水灌溉,或驯化与培育出一种新的作物,或迁移到先前无人利用而又是十分肥沃的地区,这样该集团就因此而获得超过周围集团的产量,从而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例如,有人认为,原来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边缘丘陵地区的集团,由于有些人先从丘陵地区转移到平原地区,利用灌溉取得比仍在丘陵地区的农业集团高得多的产量,因而成为早期城市出现的地区。 3.环境压力模型。前两个模型说明是由水利与技术带来生产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条件,但未说明必然条件。因此,环境压力模型企图为此找到答案。某些学者相信,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推动发展与采用灌溉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原始农业最早出现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气候,在当时比现在冷湿。但在大约一万年前,气候开始转暖,而且比较干旱。降水的不足迫使丘陵坡上的农民到河谷中去取水,取水的困难,逐步地有部分农民迁移到泛滥平原上开垦农田。结果,首先适应这种环境变化转

第二章 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

第二章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 一、城市设计为何古已有之——传统城市的历史积淀 1、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 2、城市理想的不懈追求 3、地域特色的相对稳定 二、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从自组织到他组织 1、城市选址 2、古希腊城市设计 3、古罗马城市设计 4、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的城市设计 5、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设计 6、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古希腊时期 1、时代背景:①城市+村镇=城邦②神人同形的宗教信仰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体现人本主义,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 ②圣地—卫城 ③城市生活中心—广场 古罗马时期 1、时代背景: A古罗马时期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B罗马征服了大部分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 C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希波丹姆斯式的城市设计原则在罗马的城市设计中得到进一步的运用与发展; ②注重城市中心广场的建设(广场); ③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雕像、凯旋门); ④“罗马病”。 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 阿尔汉布拉宫 欧洲中世纪 1、中世纪的城市发展状况 ①中世纪初期城市处于衰落阶段,城市和乡村一样,完全依附于封建主。 ②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的产生,出现了新的城市空间。 ③中世纪中期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中世纪早期城市自发形成,以环状和放射环状居多,新建的无历史遗迹的城市采用方格网布局 ②尺度巨大的教堂成为城市布局的中心,城市被划分为若干教区 ③城市广场采用封闭的不规则的空间;教堂、钟楼、市政厅或雕塑不放在广场的几何中心,应避开交通位置偏于一侧或一角。 ④讲究与环境和人体尺度的和谐,每个城市有自己的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 1、社会背景 ①教会逐渐衰落,新兴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②整个社会转向对人的关注,空间理念中融入科学与人文精神。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理想城市模式的探讨 ②城市建设集中在市中心与广场 ③城市的改建设计追求庄严宏伟,显示资产阶级的权势 巴洛克时期(17世纪以后) 1、时代背景 ①中央集权制和君主制逐渐取代教会统治,城市设计在指导思想上为中央集权的政治寡头服务。 ②几何与规则的形式美成为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在观念意识上,是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 2、城市设计特点 ①讲求轴线对称,尺度宏大,给人以威严感。 ②放射性的城市轴线,串起若干个豪华壮丽的城市广场,形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 ③纪念性、标志性构筑物作为城市结构的主体。 ④城市道路一般是“环形+放射”。 三、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城市与城市设计 1、“城”与“市”----城市的历史特征 2、“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3、“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 4、“交替发展”----城市设计的规律 1、“城”与“市”----城市的历史特征 “一部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角度来写,即写成一部城市设计史。” ----吴良镛 “城”—是防御性的概念,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明,形态封闭、内向。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

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

美国城市规划发展史

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简史 简介: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简史 从哥仑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到美国现代城市规划专业的形成,其间经过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清晰看到美国城市成长的三个阶段。 1.在独立前约300年的殖民地时期内,美国的城镇从无到有,属于前城市化时代。 2.从朗方规划美国新首都华盛顿哥仑比亚特区,到19世纪末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是美国城市化急剧发展的时期。 3.从20世纪初开始,在强大的美国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城市美化运动与城市土地区划,分别从城市景观环境和城市房地产开发两个方面,奠定了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

目前,美国城市已形成了建立官方行政地图和总体规划这样两套系统的工作。其中,经过改造的德式城市区划得到最广泛认同,而用于传播的总体规划的趋势仍在不断增长。 毛其智:今天,我们把美国的一些城市规划情况拿出来,回顾一下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从中看到的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算是以他山之石来考虑我们中国的发展情况。现在学建筑和规划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了解的最多的就是中国的情况,除了中国之外,第二个最熟悉的国家恐怕就是美国了。很多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美国的方方面面都有讨论。今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历史的角度来看的时候,可能看到大家过去不太熟悉的情况,等于是有一些知识的补充。 美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有很多的五光十色的各种情况的建设,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个国家不能光看其表面的情况。这是一张美国的地图(见图),夏威夷不包括在内,美国的国土面积在地理一般讲的是比中国略小一点,936万平米公里的范围。但是从2004年开始,很多材料都显示美国的国土面积超过了中国,中国号称960万平方公里,美国现在是962万平米公里。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因为美国在世界上拥有很多托管的领土,其托管的领土加起来在目前的面积超过了中国,上升为世界的第二,第一是俄国。美国的人口这些年来也快速的增长,在二三十年前的时候,美国有2亿人。但是到今年年初美国已经拥有2亿9500万人。 我们都知道美国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美国问题也有很多人在解

城市设计与历史文化

城市设计与历史文化 论文关键字:城市设计历史文化保护文物 论文摘要:分析了在建筑设计中时历史文化保护的种洲误区.并就城 市设计中历史文化镶护的内笔实行了才探讨。 要了解城市设计的内涵,就必须注重城市中的生活的人。在城市设计中,人是第披注重的主体.而注重人的思想也显得地位重要。生活在城 市中的人的思想是在千百年发展中提炼、沉淀而形成了城市的文化, 而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也深刻地印刻在城市的历史巾影响了一代又 一代的城市人。所以,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城市建设得n益繁荣,城市人口的增加, 往往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带来极大的破坏性,这就有必要从理解上加以 提升,重点防范。在城市设计仁对历史文化明确予以保护,从法律上 给以保证。 一、当前城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保护存有的几个误区 一种是往往在想毁掉先人的东西时,就有人打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能够创造新的历史’的招牌.历史是大家创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独尊,作者赞成“让每个人都占有历史一页”的提法。据 说在英国古城墙要修复,砖川以不用古砖,就是荃于这种邢论的做法 之一有的城市任旧城瑞遗址处修的街道广场上还特意标l泪原城墙的 位置走向。历史不能像割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几年 就拆一茬。 第二种是“保护历史文化妨碍了经济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 往往一方而在破坏历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谈自己城市的历史t往㈣ 城拆了占建筑.叉到新区搞明清一条衡。这种做洼既破坏了很好的旅 游资源,义不能形成新的经济热点。

第三种是旧的建筑不适用,需要改造”的浇法。这个改就是火拆欠建,耐口垒=倘若西安也把城墙拆掉修成环路,其古都风貌及旅游价值就蜚;色不知多少。还有的地方为丁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在任何价值上部 搞上地区。民旌历电的特征.以示“文”的延续。侄个城前里应有不 同历电时期的建筑及J礼貌,怛绝没必要在每个建筑上看其五干年。 只要对历史做了大胆的保护.觥叫毫虻顾忌地作对现代化的追求。这样,殳就自然延续且通畅。 第四种是要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指导全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打E千 姿百态,文化底蕴备不相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种理论指导垒盘,显 然不切际中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亩目套用西方理论,只会牺牲 自己的城市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代袁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义系统的犬 拆大建、内外环道路超K度衡使北京传统城『l亍特色几近灭绝,便是前车之鉴。不过中国的现代城市设计教育思想,方法义一直在承袭两 方的城市设计体系,无法摆脱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当然惜鉴 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十如何往借鉴、套用中研究西方城市设计理论 对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适合性.逐步建构适合自己城市的地域特 点.地方风貌、文化韵味、经济规律,叉具备时代印记的1脏动性城 市理论,是当夸亟待解决的课题。 还有,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仕佧忽略对古树名未的保护,为J逛筑 能够任意砍伐树是J玎史的活的见旺.是无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难道 不应该更加霞视吗?城市既是经济社会疑腱的载体,义是历电文化的象征。这足任何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都不应该忘记或瞳师 的两方。 二,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保护设计的主要内容 历史文化的像?盐叶是城市设讣的重要内容.其魅力不但在下它具有 极大的艺术,反映…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格.而且它具有寓的文化内汹.能充分反映时代的延续性将历电史化占迹和城市设计结合起 来.组成几文、{l:会景观的结台俸,是一郝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