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的常见考点集合

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的常见考点集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常见考点集合

第一章教育学

1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2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3 、制度化教育开始于近代。

4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

5 、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6、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7、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

9、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孔子。

10、世界上最早专门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世界上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大教学论》。

11、裴斯塔洛齐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夸美纽斯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他提出“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伟大艺术”。

14、学校教育产生与奴隶社会初期.

15、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16、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17、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18、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

19、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20、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提出和谐教育理论。

21、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22、我国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学制是在1922年。学制为《壬戌学制》

23、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终身教育。

24、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取消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提倡教育结果的均等;教育自由化。

25、学校教育制度在形成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2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无阶级性;为生产劳动服务;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手段极其简单。

27、白板说: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28、亚里斯多德主张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代表作《政治学》。

29、孔子关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有:注重修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30、1939年,苏联教育学凯洛夫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了《教育学》一书,对我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舒尔茨。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但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数量和质量。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政治经济制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表明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4、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文化。

6、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7、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8、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相反,传统的教育是金字塔型的等级制的教育。

9、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生产力。

10、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就是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11、科技与教育在当今世界被认为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

12、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13、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第三次信息几乎是革命,他的标志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15、学生文化的特征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向积极方面发展的过程。

2、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3、心理断乳期:指13、14岁——16、17岁的少年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起来的身心变化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又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

4、发展关键期: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5、个性: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人的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6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7、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一个人道德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

8、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格塞尔。

9、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时期。

10、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1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12、康德认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13、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4、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

15、少年时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16、皮亚杰将个体认识发展划分的阶段为:

感知运算水平(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17、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18、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是否得到了正常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他的发展水平是否同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相一致。

19、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20、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佛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2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2、初中阶段个体发展的任务是:身体方面,进行青春期和保健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和意义;认知方面;重视抽象和概括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自我教育方面,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所谓标准。

第四章教育目的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2、培养目标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一课、一单元、一学期等)工作者,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者产生变化的结果,比较具体,具有可测量性,而教育目的不能测量。

4、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5、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6、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能力。

7、素质教育:从社会和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以提高全面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

8、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9、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

10、普通中学的德育要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党、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最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状态和应变能力。

11、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教育目的体现出来。教育目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2、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包括: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14、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5、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16、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和评价。

17、孔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士;是具有一定的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和理想人格。孟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大丈夫”;荀子的教育目的:培养贤能之士;培养“大儒”善于治国理政。墨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18、洛克的教育目的:培养绅士。卢梭的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区分于封建社会的寄生虫,有丰富情感、身体强壮、心智发达、道德纯正、意志坚强,自食其力,独立人格。裴斯塔洛齐的教育目的:发展人内在的天赋力量,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赫尔巴特:德行是给予整个教育目的的名词。斯宾塞: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人怎样生活。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强调教育的民族性。蔡元培:培养完全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实现社会改良。马卡连柯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时代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的苏维埃工人。凯洛夫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19、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1 、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 、学生: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是教师工作的对象。

3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

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等。

5、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6、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7、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8、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

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0、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条件。

11、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教育教学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12、在校外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启发指导地位。

13、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献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14、“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反映了教师应具备创造能力的素养。

15、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颁布始于1985年。

16、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

18、《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均规定了教师应接受在职培训。

19、学生的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20、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首要途径是课堂教学。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于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于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于1998年;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颁布于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于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于2004年。

第六章课程

1、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2、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

3、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4、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

5、教学计划是指导与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材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6、教学大纲也叫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7、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斯宾塞。

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的是赫尔巴特。

9、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拓视野,发展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10、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展开的过程。

11、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13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14 、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5、课程安排的原则有: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16、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17、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如:合作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自学──辅导式;传递──接受式。

18、中小学的教学科目的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

19、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20、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有: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报告结果。

21、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重视基础学科知识的结构化;重视能力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22、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

23、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当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整体框架。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4、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初中阶段设置综合与分科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为主,开设选修课。

第七、八章教学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根据教学的认识任务数,将课的类型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以将课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3、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情况下,课的基本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4、班级授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

5、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否测出他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比如说你不可能用尺子去量体重。

6、测验的信度:同一个测量(或相等的两个、多个测验)对同一组被试测两次或多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7、测验的难度就是指测验包含试题的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8、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的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主要有: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9、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10、教学活动的本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认识过程具有特殊性(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1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2)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12、教学过程的结构(1)产生学习动机-启发(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学生练习复习(4)运用知识-教学实践活动(5)检查知识-教师检查,学生自查13、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4、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15、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6、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7、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8、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

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19、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导生制、特朗普制

第九章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通过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3、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作出规定。

4、德育的具体内容:

(1)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2)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革命理想、革命传统、劳动纪律教育等(3)道德教育道德知识、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等)

(4)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5、德育过程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是基本要素。

一般顺序: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和培养品德行为

特殊情况:可以有不同开端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8、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9、德育的途径: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基本途径);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10 、德育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

11、当代西方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重知):代表人物:皮亚杰(瑞士)、柯尔伯格(美国)(二)体谅模式(重情):代表人物: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

(三)社会模仿模式(重行):代表人物:美国班杜拉

12、道德认识: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等。

13、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的态度。

14、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15、道德行为:人在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第十章班主任工作

1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 、班级管理的意义(功能):

主要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基本功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

重要功能: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制度管理);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4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6、 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种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导生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除教师外,还为他们配备“导生”,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

7、平行教育原则(平行影响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学生集体并影响学生集体;对学生集体进行的教育同时要成为对个体每个成员的教育。

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资料分析和调查研究。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常见考点集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2、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个体与主体,存在着群体差异,即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存在着个体差异,即已有知识经验、智力、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差异等。

4、教学环境它可分为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

5、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核心内容。

6、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7、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2、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教育心理学的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500年代末)3、走向成熟的教育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4、教育心理学的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9、西方公认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扩充三卷本

的《教育心理学大纲》“《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10、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3、具有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2、少年期心理发展阶段(11、12-14、15岁)“矛盾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开始出现反省思维。

3、学习准备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

4、5岁以前是人类语言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全面发展的时期。

5、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

程。把认知发展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是指2-7岁的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接思维。

直觉思维:指儿童思维受到直觉表象的限制,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化、和自我中心化,泛灵论。

集中化即儿童只集中注意事物的单一维度;不可逆性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回到起点。

具体运算阶段指7-11岁年龄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分类序列能力。

形式运算阶段是指从11岁到15岁:1、个体认知已超越现实而无需以具体的实物为中介。2归纳概括3、提出假设、检验假设4、命题与命题直接的关系。

6、维果斯基被公认为当今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更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断言“唯一好的学习时先于发展的学习”认为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

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教育于发展之前。

7、埃里克森《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晚期、青少年期)

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儿童晚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8、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方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

学校教育:首先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等,其次,友爱和谐、平等互助

的班级环境。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父母的影响。

9、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

从观念上看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

10、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分为:认识方式差异、认识能力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型、场依存性;冲动型与沉思型;整体型与序列型。)11、智力差异分为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量和质的不同,大量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IQ超过130的人为智力超常。

其中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大于女性。

12、简答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宜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3、中学生的性格差异:1、性格的特征差异2、类型差异3、性格的性别差异

4、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4、心理学家将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顺从说。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人类的学习即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学习的一般分类: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八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学习

8、问题解决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学习。2、智慧技能学习

3、认知策略学习

4、动作技能学习

5、态度的学习。

4、联结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尝试-错误说“失误论”学习即联结,形成盲目的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

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学习的过程是尝试错误;刺激反应联结。

2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先有刺激后有反应。(条件反射)例如:狗样虎儿子。

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

泛化:即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辨别:指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3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人的行为大多数都是操作行为,它是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分为: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3、回避条件作用(2、3都属于负强化)4、消退5、惩罚。正强化即跟随某一行为后并能增强该行为反应的发生。(积极强化)

负强化指通过警告或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某一行为的过程。撤消厌恶刺激。(消极强化)

消退即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当个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的反应后,没有强化物相伴随,此类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便会降低。

惩罚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此刺激时不得不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

慎用惩罚,多用强化和消退。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联结学习论的基本思想是:强化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具体操作方式有:1、普雷马克原理;2、行为塑造。

普雷马克原理是可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行为塑造也称连续接近法,指通过强化每一个小的进步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

消除不良行为:根据联结学习原理,可采用多种策略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餍足、代价、孤立。

餍足即让学生持续某一行为,直到他们厌倦为止。(吸烟、零食、喝酒、上网)代价即个体发现,如果违反了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金钱、时间、权利、快乐)

5、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是格式塔理论的代表人物,完形-顿悟说与桑代克失误论相反的格式塔-顿悟学习论。

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他主张通过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由此他的理论被称之为认知—发现学习论。学习观、教学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获得即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理解新知识所描绘的事物或现象的意义,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各种联系,

转化,指对新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更抽象的形式,超越给定信息以适应新的任务,获得更多的知识。

评价即对新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

3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实质性的联系,指非字面的联系,即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实际意义都是同样的。所谓非人为性联系,指内在的、非任意的联系,是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起某种合逻辑关系的联系。

实现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的、简短的、概括性的材料,并与新旧知识关联。

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类:陈述性“组织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主动的建构信息意义。(主动选择、加工、建构)学习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还包含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准备的头脑。

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教学对话、认知师徒法和互惠教学等。

研究性学习:这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本身,当然教师必须做好准备、组织和监控工作。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时,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在积极互动中发生的共同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真实的学习环境和社会互动两个因素。

第四章学习动机

1、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或维持功能。

2、常见的学习动机的种类:1、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奥苏伯尔把学习动力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指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经有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学生学业成绩名列前茅)

附属内驱力指一个人想获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

致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但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的: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行为不仅受学习动机影响,还可受其他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影响,如学习方法、智力水平、个性、任务难度教师指导等。2正因如此,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容易使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焦虑状态中,使其注意和知觉范围变得过分狭窄,思维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3、动机最佳激起水平与作用难度有关;难的作用动机中等偏低,作业难度中等动机中等,作业难度容易,动机中等偏高。

4、动机与个性有关。

5、学习效果也影响学习动机。

4、斯金纳的强化论;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时生存所必须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和理解需要)如果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成为其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例如学生没有感受到被人关爱,爱和自尊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水平的成长目标。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归究。

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人们常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及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

能力:稳定、内在、不可控。努力:不稳定、内在、可控。

6、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驱动力。

力求成功者追求成就的获取,多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对于50%的任务采取回避态度。

7、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行为结果因素三种强化:1、直接强化2、替代强化(警示教育)

3、自我强化(奖励自己)。

强化的期待包括:结果期待;效能期待。替代强化影响自我效能感。

8、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包括:树立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如何树立自信心:(归因与努力,设置合理目标,短期易实现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来实现。其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此外,还可以通过提供挑战性任务来实现);

2设置合理目标(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难度中等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动力,自主确定目标,将长远目标分成多个近期子目标,提供有效反馈,注重自我纵向比较,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3进行归因训练(引导正确归因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其次,应让学生体验打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自信。此外,对于地成就的学生,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

“习得性无助”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

合理使用表扬,一般来说表扬、鼓励、奖励要比批评、指责、惩罚更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有效的应用表扬,在课堂教学中,表扬是对学生正确行为的反馈,主要用于强化那些恰当的行为,表扬要有理有据,真正的表扬。

表扬的评价体系有:竞争式、合作式、个人化的。尽量不用竞争式。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1、使任务更有趣2、引发认知冲突3、合理使用表扬

4、合适的反馈。

合适的反馈它必须明确、具体且及时的。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有理有据。

第五章学习迁移

1、迁移的种类:正负、迁移;顺向、逆向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水平迁移也作横向迁移,指先前学习的内容与后继学习的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属于同一水平层次上,这样的前后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2、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与关系装换理论。

3、影响迁移的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定势。(迁移体现,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相似性: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主要表现在:原有认知结构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和迁移的程度。1、相应的背景水平;2、原经验的组织性;3、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称之为心向。

4、如何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

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反应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例如菱形的两对角线互相垂直”。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心算、阅读、写作等技能)认知策略(变化阅读的速度)。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根据知识复杂程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新旧知识的复杂程度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1符号学习(只了解意义不概括本质),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包括词汇学习(汉字、英语单词)和非语言符号学习(实物、图像、图表、图形)2概念学习(涉及事物的本质)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鸟、无齿有)

3命题学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直角三角形与三角形的关系、圆、直径、半径等)。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不仅可使新概念或命题获得意义,而且可使原有概念或命题得到补充或证实。(哺乳动物—鲸)。

相关类属新知识对原有认知结构作部分调整或重新组合,是原有观念的扩充、深化、限定或精确化的产物。(平行四边形—菱形)。

(三)知识的获得:

1、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的优点:真实感、亲切感、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缺点: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受时间空间感官特征的限制。

模像直观的优点: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缺点:与实际事物有距离。

言语直观的优点:不模像直观更能表达本质。缺点:没有感染力。

2、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课堂上有效概括的方法:1、用好正、反例证。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自觉的进行概括。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括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

特征的例证。

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交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4、错误观念的性质:广泛性、自发性、顽固性、隐蔽性。

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1、引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1、诊断错误观念2、引发认知冲突3、理解新观念

4、应用新观念

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5、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贮存时间,视觉为0.25-2秒,听觉为4秒,容量相当大。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1分钟,有来自感觉记忆也有来自长时记忆,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工作记忆属于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永久性贮存,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到许多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7、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暂时性遗忘。

干扰说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8、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适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合理进行复习: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尝试背诵(20分钟遗忘42%一天遗忘66%)

第七章学习技能

1、技能的作用:1 调节和控制动作2 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

条件3 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2、动作技能的形成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1、操作定向阶段2、操作模仿阶段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3、动作技能的培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1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方式;练习的量;练习曲线;高原现象;)。

3 充分有效的反馈(反馈的方式、内容频率)、

4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练习指以掌握某种技能活动方式目的的学习活动,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高原现象:在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技能学习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常出现进步暂时停止的现象,称为高原期。

高原期现象的主要原因:1、提高成绩需要采用新的结构和新的方法。2、经过长时间练习后,学生的练习兴趣有所下降,注意力分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或者出现身体疲惫等,学习动机下降。3、在个人知识方面,知识基础不牢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期。

4、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分为五个阶段:

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默读)

5、安德森的心智技能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6、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中国):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7、心智技能的培养,(如何培养心智技能)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 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

第八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重复、抄写、记录、画线等)、精细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组织策略(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设置目标等);监控策略(自我检查、集中注意等);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复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安静地方等);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强化等);他人支持(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合作学习)。

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常用的记忆术有以下几种:1、位置记忆法2、缩减和编歌诀、3关键词法4、谐音联想法5、视觉想象6、语义联想。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学习或如何学习的知识。它包括学生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主要有: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等形式。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根据问题的清晰度分为: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

课本练习一般多为结构良好问题。研究性学习创造文明、论文、多为结构不良问题。

2、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特点:目的指向性、认知性、序列性。

3、问题解决的种类: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4、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理解与表征问题:抓住问题关键,不受无关信息干扰,(如画图表、线路图等使表征更明确、直观)。

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不能有效地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即找出相关信息,忽视无关的细节;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太急于得出答案。

5、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算法式、启发式。

算法式是指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

启发式指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它可以迅速解决问题,但也有可能失败。一般先用启发式再用算法式。

启发式包括: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特征2、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7、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教学:

(一)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和记忆大量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学生运用策略:1 在具体学科学习中教授思维方法

2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8、根据创造产品价值意义不同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

类创造是指创造产生的成品并非社会首创,只是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学生的创造多为类创造。

创造性,即指个体产生独特性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两大成分: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9、美国吉尔福特提出,创造思维是一个又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等组成的复合思维。

发散思维及其转换与创造性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0、发散思维有三个主要特征:流畅性(偏旁,成语接龙)、变通性(具体对信息新分类、对意义进行修正,改变熟悉物体的用途等)、独特性(新奇)。

11、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1、环境2、智力3、个性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有一定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1低智商者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者可能高创造性、也可能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者必定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12、创造性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性):

(一)创造适宜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予学生应有的信任;减少不必要的规定;不作评判;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

3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个性的塑造。1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 接受学生的想法

3 重视学生的独特性

4 提供榜样

(三)创造性思维策略: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发散思维训练3学会容忍模

糊性4推测与假设训练5自我设计训练6头脑风暴训练。

13、培养学生创造性还需要家长创造合适的家庭教育环境:1对规定和限制作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2 适时地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并恰当地运用奖惩手段。

3 在家庭中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

4 家长与孩子一起从事学业方面的活动。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是基础是核心)、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5、道德情感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表现形式上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6、皮亚杰认为10以前是他律,10岁以后是自律,从他律到自律。

7、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典型的道德两难故事。

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带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理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好、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8、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 自我意识增强

3 道德行为吸光逐步巩固

4 道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初二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于成熟。

9、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亲历学习、观察学习。

10、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1、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1 家庭教养方式2 社会风气3 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1 认知失调2 态度定势3 道德认识

12、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1 有效的说服—正、反面论据2 榜样示范

3 价值澄清

4 群体约定

5 赏罚控制

引导价值澄清必须经过三个阶段七个子阶段:

一、选择阶段:1 自由选择2 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3 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

二、赞赏阶段:4 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5 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三、行动: 6 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7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1、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躯体健康,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情绪稳定、乐观 2人际关系

和谐 3人格完善 4正确的自我观5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尺度和一般的要求。

3、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4、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

5、评估的手段多是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6、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

7、心理辅导的最基本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8、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9、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3、肯定性训练。

10、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1、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领域。

认知目标分为6个层次:1、知识2、领会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2、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连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分析教学任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确定学生原有基础2、分析使能目标

3、分析支持性条件。

3、教学活动围绕三种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个别化教育。

4、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有发现学习、情境学习以及合作学习。

5、三个经典的个别化教学模式: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

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小学教育学

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这是身心发展的( )。【单选题】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顺序性 D.阶段性 答案:D 2、《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 )。【多选题】 A.发展基础教育 B.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C.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促进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 答案:ABC. 3、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基本依据是( )。【多选题】 A.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B.学生特点 C.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D.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E.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 答案:ABCDE。 4、有位低年级教师,在教《谜语》这一课时,首先复习了一组过去学习过的词:“跃进”、“斗志昂扬”等,原因是新课文中有“笑迎”这一新词。这位教师运用了教学的( )原则。【单选题】 A.理论联系实际 B.启发性 C.巩固性 D.直观性 答案:C 5、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多选题】 A.普及性 B.免费性 C.基础性 D.强制性 答案:ACD。 6、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 )。【单选题】 A.职业道德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学科专业素养 D.品德专业素养 答案:C.P63 7、学校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水平,也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方向。( )【判断题】 答案:对 8、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单选题】 A.教学方法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目的

答案:C 9、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多选题】 A.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B.课外活动内容的灵活多样性 C.课外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D.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答案:ABCD. 10、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既指教师教的方法,也指学生学的方法。( )【判断题】 答案:对 11、下列有关素质教育的判断,正确的是( )。【多选题】 A.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主动、活动发展的教育 B.素质教育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C.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D.素质教育是代替全面发展教育的教育 E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答案:ABCE. 12、下列关于课外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题】 A.课外活动包括选修课 B.自习课也属于课外活动之列 C.课外活动仅指校内活动 D.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之一 答案:D。 13、试卷的难度越大越能提高区分度,拉开学生得分的差距。( )【判断题】 答案:错。 14、《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有关儿童的原则有( )。【多选题】 A.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B.尊重儿童意见原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

最新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最新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1.权威型教师往往严厉地管教学生,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忽视了( )。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学生是有创造性的人 2.平时嗓门很大的小强,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声音却很低,老师批评说:“声音这么小,难道你是蚊子吗?”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该老师的做法( )。 A.合理,有助于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B.合理,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反思 C.不合理,没有体现对幼儿的尊重 D.不合理,歧视幼儿的生理缺陷 3.某幼儿园在其教学计划中大量增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该幼儿园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 B.错误,背离了幼儿教育的的基本目标 C.正确,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水平 D.错误,只能适量增加小学教育的内容 4.王老师在教室里贴了一个“坏孩子”榜,哪些爱讲话爱打闹的小朋友都榜上有名,汪老师的做法()。 A.合理,有助于维护教师权威

B.合理,体现了对幼儿的严格要求 C.不合理,没有认真备课上课 D.不合理,没有尊重幼儿人格 5.在某幼儿园,当王老师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时候,他教的班级有个淘气的幼儿。每当教师讲课时,他总爱低头玩他桌子上放的“宝贝”横笛儿,有时候还会轻轻地吹一声“嘟——嘟——”。对此,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从该生喜爱音乐,擅长乐器入手,采取鼓励措施,使该生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认真学习 B.联系家长,让家长严加管束 C.对该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进行批评训斥 D.让他到教室外面吹奏,以示惩戒 6.在教学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教书育人”,这体现了下列哪一项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D.直观性原则 7.竞争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真正目的 D.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8.“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2018年上半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上半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为育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重(2分) 参考答案:D.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均衡发展,体现了义务教育具有(2分) 参考答案:A.公共性 3、儿童身心发展是由低到高、连续、不可逆的过程,这反应人的身心发展(2分) 参考答案:C.顺序性 4、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2分) 参考答案: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5、班主任李老师与学生协商处理班级事务,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这种管理方式属于(2分) 参考答案:B.民主型 6、作为青年教师,除自我学习之外,也应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这突出教师专业能力是(2分) 参考答案:A.沟通与合作能力 7、学生被蜜蜂蛰伤,教师应第一时间涂抹(2分) 参考答案:A.肥皂水 8、音乐诗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2分)

参考答案:D.联觉 9、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2分) 参考答案:C.趋避冲突 10、为了记住生字词,小蓉反复抄写,他在学习中运用了(2分) 参考答案:B.复述策略 11、“三角形的内教和是180°”这在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分类中属于(2分) 参考答案:D.命题学习 12、教师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背后的心理机制是(2分) 参考答案:B.共情 13、“产婆术”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2分) 参考答案:B.启发性原则 14、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观察瓶中的变化,这种教学方式属于(2分) 参考答案:A.实验法 15、《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学生对伽利略有了深刻理解,这教学目标属于(2分) 参考答案: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6、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参考的是 (2分) 参考答案:C.对课堂教学起辅助作用 17、针对班级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周老师上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这一课程实施符合(2分) 参考答案:D.相互适应取向

江西省上半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面试模拟试题

江西省2017年上半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面试模拟试题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幼儿在( )能用筷子吃饭 A.3---4岁 B.4---5岁 C.5---6岁 D. 6---7岁 2.幼儿游戏的前提是( ) A.和谐游戏环境 B.丰富的游戏材料 C.游戏的参与者 D.充足的游戏时间 3.启动Excel后,Excel将自动打开一个名为的工作簿。 A:文档1 B:sheetl C:bookl D:excel1 4.请找出下列作品中表现技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幅是。 A:《向日葵》 B:《风景》 C:《星月夜》 D:《日出·印象》 5. 这是最好的城际竞技场。每一次申办承办,都是一次巧妙的城市公关。对于新生显贵而言,这的确是千载难逢的登堂入室的绝好台阶。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在每一张选票上,并不是单纯的打钩画叉,他们亦在谱绘世界风云榜上城际间的升跌走势图。这段话意在表明。A: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投票决定承办奥运会的城市 B:公关工作是申办和承办奥运会成功的关键所在 C:申办和承办奥运会是世界城市之间互相较量实力的体现 D:申办和承办奥运会是新兴城市进入国际舞台的绝好契机 6. 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 )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A.综合性 B.灵活性 C.全面性 D.启蒙性

7. 我国学前教育中特有的一条教育原则是( ) A.独立自主性原则 B.保教结合原则 C.发展适宜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8. 《离骚》的作者是。 A:宋玉 B:屈原 C:郭沫若 D:蔡文姬 9. 下例哪项属于社会教育( ) A.认识周围自然环境 B.形成积极的态度 C.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 10.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 )诸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A. 德、智、体、美 B. 体、智、德、美 C. 智、体、德、美 D. 德、智、美、体 11. 使用游戏法时,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所采用的游戏是为( )的,所选游戏的目标和规则应与教学要求相吻合。 A.幼儿服务 B.教学服务 C.教师服务 D.家长的要求服务 12. 语言是( )的工具。 A.交流和思维 B.语言发展 C.各个领域 13. 幼儿的学习是以( )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A.自身兴趣 B.直接经验 C.实际操作 D.组织活动 14. 苹果相克的是以下哪种( ) A.牛奶 B.洋葱 C.鱼肉 D.萝卜 15.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B:团队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C: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重要考点1:素质教育的内涵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要考点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重要考点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重要考点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 记忆内容: 重要考点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记忆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总结:三爱两人一终身。 重要考点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重要考点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2014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卷(5)

2014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卷(5)?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刻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挑选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需一个最契合题意) 1.大强度力气操练对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体现为 ______。 A.可使两类肌纤维都呈现肥壮 B.对肌纤维横断面积无影响 C.快肌纤维呈现挑选性肥壮 D.慢肌纤维呈现挑选性肥壮 参考答案:C [解析]大强度力气操练首要是以较大的缩短速度和爆发力为 主的操练办法,这样的强度需要快肌的百分比占优势,所以快肌纤维会呈现挑选性肥壮。 2.下列有关骨质的描绘过错的是______。 A.钙化的细胞质 B.骨细胞日子的空间

C.结构成板层状 D.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参考答案:A [解析]骨质是由骨母细胞排泄的类骨质钙化转化而来,骨细 胞相当于人的成年期,骨母细胞排泄的一种叫类骨质的物质在骨母细胞周围会发生钙化,这时骨母细胞就会被包埋在其间,此刻细胞的组成活动中止,胞浆削减,成为骨细胞。因而,骨质的形成是钙化了的细胞间质中的基质,而不是钙化的细胞质。 3.关于肺的描绘过错的是______。 A.肺是进行气体沟通的器官 B.肺归于本质性器官 C.肺坐落胸膜腔中 D.肺大体呈圆锥形,上为肺尖,下为肺底 参考答案:C [解析]肺坐落胸腔中而不是胸膜腔。 4.成年人成长激素排泄过多可导致______。 A.侏儒症 B.肢端肥壮症

C.呆小症 D.巨人症 参考答案:B [解析]成年后,绝大部分长骨都中止成长,这时成长激素排泄过多会促进关节处的较小的骨持续成长,这些当地的骨细胞不断割裂、成长,会引起这些当地骨组织膨大,从而导致肢端肥壮症。 5.运动后为赶快消除乳酸,不宜采纳的办法是______。 A.平卧歇息,小强度的操练 B.大负荷活动 C.活动性歇息 D.收拾活动 参考答案:B 6.下列哪一项不归于运动性血尿发生的原因() A.肾静脉低压 B.肾脏缺氧 C.肾损害 D.膀胱损害 参考答案:A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 A. 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 杜威和赫尔巴特 C. 赫尔巴特和杜威 D. 夸美纽斯和杜威 2.“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A ) A. 《爱弥儿》 B. 《教育漫话》 C. 《普通教育学》 D. 《人的教育》 3. 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B)。 A. 传授知识 B. 发展学生的智力 C. 形成技能 D. 培养个性 4. 强调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B )。 A. 综合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学科课程 D. 潜在课程 5. ( C)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A. 初中 B. 婴儿 C. 小学 D. 幼儿园 6. 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C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7. 决定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是( C )。 A. 劳动任务 B. 工作性质 C. 劳动对象的特点 D. 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8. 个人活动包括( D )。 A. 体育竞赛 B. 学科小组 C. 科普讲座

D. 写日记 9.依据课外活动的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C )。 A. 探究性活动 B. 发现性活动 C. 训练性活动 D. 社会性活动 10.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 D. 演示法 11. 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A )。 A. 孔子 B. 墨翟 C. 董仲舒 D. 朱熹 12. 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 是同时的 B. 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2013全国统考中小学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2.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 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 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 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4.董老师上游戏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答题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 A.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 B.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 C.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扬 .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 ) A.国家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7.学生小涛经常旷课,不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对小涛进行教育的恰当方式是( ) A.将他交给家长批评教育 .了解情况后耐心教育他C.等待他自我醒悟并改正 D.批评教育无效果开除他 8.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 ) .行使教师权利 B.履行教师义务C.影响学校的秩序 D.给学校出难题 9.课间,小莉正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小娟的日记,被走进教室的小娟发现,小娟找到班主任诉说此事,班主任最恰当的做法是( ) .制止小莉这种行为 B.批评小娟总是告状C.劝说小莉不要声张 D.劝说小娟宽容小莉 10.教师对解除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后回校复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 ) A.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B.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C.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允许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11.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后5名的学生安排在教师的最后一排。张老师的做法( ) A.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 .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C.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2.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李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 ) 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 .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13.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于( ) .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 B.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C.教师的社会地位优势 D.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 14.有位学生讲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 A.廉洁奉公 .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15.右图漫画讽刺了某些教师的行为。这种行为所违背的师德规范是( )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df版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1. 在四科当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2.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关系是,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级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存在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二高等教育通过内部的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要素构成科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这种联系一方面放映了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定的文化功能阀作用与社会。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维斯康星思想明确的得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在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在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包括以下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及答案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②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③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

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④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⑤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⑥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处理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②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教师处理其与教师事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③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教师处理其与学生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关爱学生的范围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关爱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的关键是做到对学生平等公正。 ④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教师在处理其与职业劳动的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的头脑中必须明确,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是教师职业行为明确禁止的。 ⑤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⑥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发展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关爱学生是最基本内容。 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8、不同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学校】 (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2)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3)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

2018年下半年江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铭铭问吴老师“天上哪颗星星最亮?”吴老师说:“老师也不知道,回家后我们都去想办法找答案...... A尊重个体......B, 公平对待幼儿C.面向...... D、引导幼儿探索 2.刚进园时,小朋友们试图用旋转的方法打开水龙头,不出水就大声叫老师、这时蒋老师没有急于出手帮助,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试很快小朋友们发现,提起开关,水就流出来,按下去,水就关上了...... A、教师的主体作用 B、游戏的...... C、幼儿的...... D、环境的...... 3、中(1)班有一个现象:一个孩子向杨老师“告状”其他孩子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告状”,孩子们少吵嚷嘻,班上乱成一锅粥、...... A不理所有“告状”的孩子有 B先让孩子们安静...... C、训所有“告状”的孩子 D、选取部分孩子的...... 4沈老师在指导新教师耐时说:“学习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对做好工作极为重要...... A幼儿发展...... B通识...... C......知识的学习

D領域知识的学习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宪法......() A、人身自由权 B、信仰自由权 C、通信自由权 D. 教育自由权 6、联合国《儿童权利...... A、18岁以下的任何人 B、16岁以下的任何人 C、10岁以下的任何人 D、6岁以下的任何人 7、为解决新建小区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某房产开发公司在所建小区引入了-家由某教育发展集团独资举办的幼儿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A、当地人民政府 B、当地教育行政部门 C、该教育集团D.该房产开发公司 8某幼儿因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从所有教师工资中扣除100元用...... A合法,幼儿因有权管理...... B合法,幼儿园有按照章...... C不合法,侵犯了教师获...... D、不合法,侵犯了教师...... 9、未成年学生孔某在进超市的时候,管理人员怀疑他偷享物品,并对...... A、名誉权 B、人身自由权 C、生命健康权 D、隐私权 10、某幼儿园在上学期为大班开设了小学一 ......法( ) A、正确,幼儿园有权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

1.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 C ) A.研究范围B.研究对象C.研究任务D.研究课题 2.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教育学哪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A ) A.萌芽阶段B.独立形态阶段C.发展多样化阶段D.理论深化阶段3.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了人类社会教育的( B ) A.永恒性B.目的性C.生产性D.阶级性 4.为了扩大教育对象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而采用了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的 社会是( D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D ) 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实践 6.推动和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因素是( A )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政治思想 D.文学艺术 7.为我国正确的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 的( B ) A.阶级斗争理论B.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D.辨证唯物主义 8.义务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 C ) A.全面性B.全体性C.强制性D.基础性 9.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从小学至高中作为必修课程的是( B ) A.分科课程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D.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11.我国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人别教学制B.道尔顿制C.班级上课制D.分组教学制 12.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是( A ) A.道德任何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3.学生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以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是( D ) A.班集体B.正式群体C.非正式群体D.参照群体

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流程

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流程 教师资格考试怎样报名?在哪里考试?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流程,仅供参考~ 1、关注改革 1.教师资格考试改革从xx年下半年开始试点,由原来的各省自主考试改为全国统一考试。到xx年下半年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将纳入“国考”,仅新疆、西藏、内蒙古三地尚未给出改革时间表。 xx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报名时间确定!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 2.xx年-xx年的三年改革试点中,全国累计有84.7万人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平均35.1%。 3.最新数据显示,xx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全国报名人数高达838932人。随着国考省份的进一步增加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多年报名人数有望200万人。 2、前期准备 1.了解大概流程:笔试报名→笔试考试→面试报名→面试考试→取得考试合格证明→网上申请认定→现场确认、提交材料→通过认定→领取证书。【查看详情】 2.了解主管部门及信息获取渠道:参考以下示意图 3.确认是否符合报名资格:可通过当地以往的考试报名公告查询【点击查看公告】,也可咨询当地考试主管部门。 3、笔试阶段

1.报考资格确认:考生在报名前应查询并认真阅读考试公告(各省笔试公告一般在报名前两周左右发布),确定自身是否符合报名条件。 1.1已毕业的社会考生:不同种类的学历要求;户籍或人事关系的具体要求等等。 1.2在读学生:不同种类的学历要求;在读年级的要求;在校证明手续的办理等等。 1.3全日制统招在校学生符合条件的才能报名,非全日制的考生需取得学历证明后方可报考。 2.网上报名:在考试公告规定的网上报名时间内报名,包含注册个人信息、上传个人照片、选择考区、选择考试类别及科目等。(注:以往报考过笔试、面试的考生也需重新注册) 注1:初中学科知识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15个学科,考生任选其一。 注2:高中学科知识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学科,考生任选其一。 3.资格审核:考试机构对考生报名信息进行审核。有些省份为网上审核,考生提交信息后只需等待人工后台审核;有些省份为现场审核,考生需携带相应材料前往指定地点现场确认。

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及重点知识点梳理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学生观——“以人为本” (一)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三)尊重热爱学生。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3、教育观即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2.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较高的整体功能 3.坚持统一目标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全面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4、教师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 (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为什么对教育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是依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陈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陈述”。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陈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

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 5、教育学 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我们认可的观点 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的特点向儿童传授社会生活的规则和准则,便成为满足维持生命的需要和满足延续群体生命的必要手段。 9、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教育产生的根本条件;(2)语言的形成——另一个必要条件。 10、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1)教育的无阶级性; (2)教育的非独立性;(3)教育的原始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