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二.1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二.1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二.1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二.1

第四章

1,营养(nutrition):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对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2,营养物(nutrient):指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在微生物学中它还包括非常规物质形式的光辐射等在内。总之,微生物的营养物可为他们的正常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结构,物质,能量,代谢调节物质和必要的生理环境。

3,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源。除水分外,碳源是需要量最大的营养物,微生物细胞含碳量约占干重的50%。

4碳源谱:若把所有生物当做一整体来考察,其可利用的碳源范围。

5,糖蜜:为糖精制过程后的副产品,有深褐色和浅褐色两种,似浓糖浆,一般用于香味较浓,颜色较深的产品中,像全麦面包。

6.氮源: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氮是构成重要生命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的主要元素。N占细菌干重的12%到15%。故与碳源相似,氮源也是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

7.氮源谱:微生物能利用的氮源范围。

8,蛋白胨(peptone):由动,植物蛋白质经酶消化后制成的

9.氨基酸自养型生物(amino acid autotrophs):一部分微生物是不需要利用氨基酸作氮源的,他们能把尿素,铵盐,硝酸盐甚至氮气自行合成所需要的一切氨基酸。所有的绿色植物和不少微生物如酿酒酵母,多数放线菌和真菌都是氨基酸自养型生物。

10,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amino acid hererotrophs):凡需要从外界吸收现成的氨基酸作氮源的微生物。所有的动物和大量的异养微生物属于氨基酸异养型生物。

11,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对于光能营养型生物,辐射能是他们的能源。

12,单功能营养物:某一具体营养物只有一种营养要素功能。如光辐射呢是单功能营养物(能源)。

13,双功能营养物:某一具体营养物同时兼有两种营养要素功能。如还原态的无机物NH4+是双功能营养物(能源,氮源)。

14,三功能营养物:某一具体营养物。同时兼有三种营养要素功能。如氨基酸类是氮源,碳源和能源。

15,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是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16,生长因子自养型微生物(auxoautotrophs):他们不需要从外界吸收任何生长因子,多数真菌,放线菌和不少细菌,如E.coli等都属这类。

17,生长因子异养型微生物(auxoheterotrophs):它们需要从外界吸收多种生长因子才能维持正常生长,如各种乳酸菌,动物致病菌,支原体和原生动物等。如一般的乳酸菌都需要多种维生素,许多微生物及其营养缺陷突变株需要碱基。流感嗜血杆菌需要卟啉及其衍生物。支原体常需要甾醇,副溶血嗜血杆菌需要胺类。

18,玉米浆:一种浸制玉米已制取淀粉后产生的副产品,生长因子含量丰富的天然物质。19,大量元素(macroelements):凡生长所需浓度在10-3到10-4mol/L范围内的元素。如磷,硫,钙,镁,钠和铁等。

20,微量元素(microelements):凡所需浓度在10-6到10-8mol/L范围内的元素。如铜,锌,锰,Co,Mo等。

21, 自养微生物(autotrophic microorganisms):凡以无机碳源作唯一或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22,异养微生物(heterotrophic 凡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

23.光能无机营养型:能源是光,氢供体是无机物,基本碳源是二氧化碳。举例有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和藻类。

24.光能有机营养型:能源是光,氢供体是有机物。基本碳源二氧化碳及简单有机物。例如红螺菌科的细菌,即紫色非硫细菌。

25,化能无机营养型:能源是无机物。氢供体是无机物。基本碳源是二氧化碳,例如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硫磺细菌等。

26,化能有机营养型:能源是有机物,氢供体是有机物,基本碳源是有机物。例如绝大多数原核生物全部真菌和原生动物。

27,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属于被动运送。指疏水性双分子层细胞膜(包括孔蛋白在内)在无载体蛋白参与下。单纯依靠物理扩散方式让许多小分子,非电离分子,尤其是亲水性分子被动通过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主要的物质有氧气,二氧化碳,乙醇,甘油和某些氨基酸分子。

28,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

29,主动运送(active transport):指一类需提供能量(包括ATP,质子动势或离子泵等)并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

30,基团移位(group translocation):指一类继续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送。经一位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中,尤其是一些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如沙门氏菌属,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和梭菌属等。主要用于运送各种糖类,核苷酸,丁酸和腺嘌呤等物质。

31.培养基(medium):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制作培养基时应尽快配制并立即灭菌,否则就会杂菌丛生,并破坏其固有的成分和性质。

32.难养菌(fastidious microorganisms ):绝大多数腐生性微生物和部分共生或寄生性微生物都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只有少数称作难养菌的寄生或共生微生物。例如类支原体MLO,类立克次氏体RLO和少数寄生真菌的至今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33.碳氮比: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的碳原子摩尔数与氮源中的氮原子摩尔数之比。

34,水活度(aw):在天然或人为环境中,为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其定量含义为在同温同压下,某溶液的蒸气压与纯水蒸气压之比。因此水活度也等于该溶液的百分相对湿度值(ERH)。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范围的水活度值在0.998-0.60之间。细菌的范围为,0.90-0.98,酵母菌的范围为0.87-0.91,霉菌的范围为0.80-0.87.

35.氧化还原电势(redox potential):又称氧化还原电位,是量度某氧化还原系统中还原剂释放电子或氧化剂接受电子趋势的一种指标,一般以Eh表示,是指以氢电极试纸以氢电极为标准时,某氧化还原系统的电极电位值,单位是V或mV毫伏。

36.刃天青(resazurin):一种化学指示剂。可用来测定氧化还原电势值。在无氧条件下呈无色(一般Eh为-40mV),在有氧条件下,其颜色与溶液的pH相关。一般在中性时呈紫色,碱性时呈蓝色,酸性时为红色;在微含氧溶液中则呈现粉红色。

38.天然培养基(complex media):是指一类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包括用其提取物制成的培养基,这是一类营养成分既复杂又丰富,难以说出其确切化学组成的培养基,例如培养多种细菌所用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的麦芽汁培养基。只适用于一般实验室

中的菌种培养,发酵工业中生产菌种的培养和某些发酵产物的生产等。

39,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天然培养基,其中的牛肉膏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和维生素,NaCl提供无机盐。配方:牛肉膏:3.0g蛋白胨:10.0gNaCl:5.0g琼脂:15-25g 水:1000ml pH:7.4-7.6

41.组合(合成)培养基(chemical defined media):又称综合培养基。是一类按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精确设计后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成的培养基。例如培养Ecoli等细菌用的葡萄糖铵盐培养基。培养一些链霉菌的淀粉硝酸盐培养基(称高氏一号培养基),培养真菌的蔗糖硝酸盐培养基即察氏培养基

42.葡萄糖铵盐培养基:用于鉴别细菌利用铵盐作为唯一氮源并分解葡萄糖的试验。配方(每升):氯化钠5g硫酸镁0.2g磷酸二氢铵1g磷酸氢二钾1g葡萄糖2g溴麝香草酚兰0.08g 琼脂15g最终pH6.8±0.2

43,高氏一号培养基:是用来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

44,察氏培养基:察氏培养基又称蔗糖硝酸钠培养基。察氏培养基(Czapek–Dox Medium)的用途是青霉、曲霉鉴定及其他利用硝酸盐的真菌、放线菌和保存菌种用。

45.半合成培养基(semi-defined media):又称半组合培养基。这一类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加有某种或某些天然成分的培养基,例如培养真菌的马铃薯蔗糖培养基等。

46,马铃薯蔗糖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用于霉菌增菌培养。

马铃薯浸粉、蔗糖提供营养素,琼脂是培养基凝固剂。

47,液体培养基(liquid media):一类呈液体状态的培养基,在实验室和生产实践中用途广泛,尤其适用于大规模的培养微生物。

48,固体培养基:由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凝固剂而成。例如加有1%到2%琼脂或5%到12%明胶的液体培养基。就可制成遇热可融化、冷却后则呈凝固态的用途最广的固化培养基。49,琼脂(agar):一种凝固剂。化学成分为聚半乳糖的硫酸酯。融化温度是96℃,凝固温度是40℃,常用浓度是1.5%到2%,耐加压灭菌

50.半固体培养基(semi-solid media):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而配制成的半固体状态培养基,例如稀琼脂。他们在小型容器倒置时不会流出,但在剧烈震荡后则成破散状态。一般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5%左右的琼脂制成。半固体培养基可放入试管中,形成直立柱,把它用于细菌的动力观察,趋化性研究,厌氧菌的培养分离和技术,以及细菌和酵母菌的菌种保藏等,若用于双层平板法中还有可测定噬菌体的效价。

51.脱水培养基(dehydrated culture media):又称脱水商品培养基或预制干燥培养基,只含有除水以外的一切营养成分的商品培养基,使用时只要加入适量水分并加以灭菌分装即可,是一类既有成分精确又有使用方便等优点的现代化培养基。

52.选择性培养基(selected media):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53. Ashby无氮培养基(富集好氧性自生固氮菌用):甘露醇1%,KH2PO4 0.02%, MgSO4·7H2O0.02%,NaCl 0.02%,CaSO4`2H2O 0.01%,CaCO3 0.5%

54. Martin培养基(富集土壤真菌用):葡萄糖1%蛋白胨0.5%。KH2PO4 0.1%, MgSO4·7H2O0.05% 琼脂2%。孟加拉红0.003%,链霉素30微克每毫升,金霉素两微克每毫升。

55.鉴别性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a):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需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最常见的鉴别性培养基是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即EMB培养基。在饮用水,牛奶的大肠菌群数的细菌学检查或在Ecoli遗传学研究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

56,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EMB):其中的伊红和美兰两种苯胺染料可抑制G+和一些难培养的G-细菌,在低酸度下,这两种染料会结合生成沉淀,起着产酸指示剂的作用。因此试样中多种肠道细菌会在EMB平板上产生易于用肉眼识别的多种特征性菌落。尤其是大肠杆菌因其能强烈分解乳糖而产生大量混合酸,菌体表面带H+,故可染上酸性染料,伊红与美兰结合故使菌落染上深紫色,且从菌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看到绿色金属闪光。其他几种产酸率弱的肠道菌的聚落也有相应的产气肠杆菌为灰棕色。其他几种产酸力弱的肠道菌的菌落也有相应的棕色。产气肠杆菌为灰棕色。

第五章

1.新陈代谢(metabolism):简称代谢,是推动生物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源和各种生命物质的加工厂,是或细胞中一切有序化学反应的总和,通常分成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两部分。

2,还原力(reducing power):或称还原当量,一般以【H】来表示。

3,最初能源:包括无机物、光源、有机物。

4,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与有机物的非生物氧化及燃烧有着若干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两者的总效应都是通过底物的氧化反应而释放其中的化学能。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和失去电子三种。生物氧化的过程可分脱氢,递氢和受氢三个阶段。生物氧化的功能有产能,产还原力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三种。生物氧化的类型包括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三种。

5.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或己糖二磷酸途径,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是以1分子葡萄糖为底物,约经10步反应而产生两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的过程。因此可概括为两个阶段,耗能和产能,三种产物和十个反应。

6. HMP途径:又称己糖一磷酸途径,己糖一磷酸支路,戊糖磷酸途径,磷酸葡萄糖酸途径。或wd途径。其特点是葡萄糖不经EMP途径和TCA循环而得到彻底氧化,并能产生大量NADPH+H+形式的还原力,以及多种重要中间代谢产物。

7, ED途径:又称2-酮-3脱氢-6磷酸葡萄糖酸(KDPG)途径。最初在嗜糖假单胞菌中发现。这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特点是葡萄糖只经过4步反应,即可快速获得由EMP途径须经10步反应才能形成的丙酮酸。

8,细菌酒精发酵:经ED途径发发酵生产乙醇的方法。细菌酒精发酵比传统的酵母酒精发酵有较多的优点。包括代谢税率高,产物转化率高。菌体生长少,代谢副产物少,发酵温度较高以及不必定期供氧等。缺点是生长pH较高(细菌约pH5酵母菌为pH3),较易染杂菌,并且对乙醇的耐受力低于酵母菌(细菌为7%乙醇,酵母菌为8%-10%)

9.TCA循环:即三羧酸循环,又称Krebs循环或柠檬酸循环。指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环节作循环式反应而被彻底氧化,脱羧,形成二氧化碳水和NADH2的过程。这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的重要生物化学反应,在各种好氧微生物中普遍存在。在真核微生物中,在线粒体内进行。在原核生物中,大多数酶位于细胞质内,只有琥珀酸脱氢酶属于例外,它在线粒体或原核细胞中都是结合在膜上的。

10.呼吸(respiration):又称好氧呼吸,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常以还原力【H】形式存在),经完整的呼吸链(RC)又称电子传递链(ETC)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了水,并释放出ATP形式的能量,这是一种递氢和受氢都必须在有氧条件下完成的生物氧化作用,是一种高效产能方式。1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是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氧化还原电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一组氢(或电子)传递体,其功能是把氢或电子从低氧化还原电势的化合物处逐渐传递到高氧化还原电势的分子氧或其他无机有机氧化物,并使它们还原,在氢或电子的传递过程中,通过与氧化磷酸化反应相偶联造成一个跨膜质子动势,

进而推动了ATP的合成。

12.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又称电子传递链磷酸化,是指呼吸链的递氢或电子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产生ATP的作用。递氢,受氢及氧化过程造成了跨膜的质子梯度差及质子动势,进而质子动势再推动ATP合成酶合成ATP。

13,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通过呼吸链有关酶系的作用,可将底物分子上的质子从膜的内侧传递到某的外侧,从而造成了膜两侧质子分布不均匀,此即质子动势的由来也是合成ATP的能量来源,通过ATP合酶的逆反应,可把质子从膜的外侧重新输回到膜的内侧,于是在消除质子动势的同时合成了ATP。

14,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又称厌氧呼吸,指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这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低的特殊呼吸,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途径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或有机物受氢,并完成氧化磷酸化产能反应,根据呼吸列末端氢受体的不同,可把无氧呼吸分成以下多种类型。如硝酸盐呼吸又称反硝化作用,硫酸盐呼吸,硫呼吸,铁呼吸,碳酸盐呼吸,延胡索酸呼吸。

15,硝酸盐呼吸(nitrate respiration):又称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在无氧条件下,某些兼性厌氧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为呼吸链的最终氢受体,把它还原成亚硝酸,NO,N2O直至N2的过程。称为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又称硝酸盐呼吸或反硝化作用。(要通过一种含钼的硝酸盐还原酶将其还原为亚硝酸盐)。能进行硝酸盐呼吸的都是一些兼性厌氧微生物-反硝化细菌,例如,地衣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脱氮硫杆菌等。有些原生动物如多孔虫也能进行硝酸盐呼吸。

16,硫酸盐呼吸(sulfate respiration):是一类称作硫酸盐还原细菌或(反硫化细菌)的严格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获取能量的方式,其特点是底物脱氢后,经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末端氢受体硫酸盐受氢。在递氢过程中与氧化磷酸化作用下而获得ATP,硫酸盐呼吸的最终还原产物是H2S。能进行硫酸盐呼吸的严格厌氧菌有脱硫脱硫弧菌等。在静水或通气不良的土壤中,厌氧微生物的硫酸盐呼吸极其有害,产物对植物根系生长十分不利,例如引起水稻秧苗的烂根等。

17,硫呼吸(sulphur respiration):以无机硫作为呼吸链的最终氢受体,并产生硫化氢的生物氧化作用。能进行硫呼吸的都是一些兼性或专性厌氧菌,例如,氧化乙酸脱硫单细胞菌,此外有些古生菌也有硫呼吸,如脱硫球菌属和热变形菌属的。

8,延胡索酸呼吸(fumarate respiration):在延胡索酸呼吸中,琥珀酸是末端氢受体延胡索酸的还原产物。能进行延胡索酸呼吸的微生物都是一些兼性厌氧菌,如埃希氏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和克氏杆菌属等肠杆菌。一些厌氧菌如拟杆属,丙酸杆菌属和产琥珀酸弧菌,也能进行延胡索酸呼吸。

19,发酵(fermentation):生物能量代谢中狭义发酵概念。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广义的发酵目前泛指利用好氧性或厌氧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或食品、饮料的一类生产方式。

20,同型酒精发酵(homoalcoholic fermentation):同型乙醇发酵,也称同型酒精发酵(homoalcholic fermentation),酿酒酵母能够通过EMP途径进行同型酒精发酵,即由EMP 途径代谢产生的丙酮酸经过脱羧放出CO2,同时生成乙醛,乙醛接受糖酵解过程中释放的NADH+H+被还原成乙醇。

21,同型乳酸发酵(homolactic fermentation):通过EMP 途径中丙酮酸出发的发酵。并且只单纯产生两分子乳酸。如德式乳杆菌,粪肠球菌。

22,异型乳酸发酵(heterolactic fermentation):通过HMP途径的发酵。凡葡萄糖经发酵

后处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如肠串明珠菌,两歧双歧杆菌。

23异型乳酸发酵的双歧杆菌途径:一条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才发现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通过HMP发酵葡萄糖的新途径。特点是2分子葡萄糖,可产3分子乙酸、2分子乳酸和5分子ATP。

24,异型酒精发酵:一些细菌能够通过HMP途径进行异型乳酸发酵产生乳酸、乙醇和CO2等。例如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肠膜明串珠菌)进行的异型乙醇发酵总反应式为:葡萄糖+ ADP + Pi ----- 乳酸+ 乙醇+ CO2 + ATP

25, Stickland反应:以一种氨基酸作底物脱氢而以另一种氨基酸作氢受体实现生物氧化产能的独特发酵类型。此反应的产能效率很低,每分子氨基酸仅产1个ATP。作为氢供体的有丙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等。作为氢受体的有甘氨酸,脯氨酸,精氨酸等。

26,循环光合磷酸化(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一种存在于厌氧性光合细菌中的原始光合作用机制。可在光能驱动下通过电子的循环式传递而完成磷酸化产能反应。特点有1. 电子传递途径属循环方式。2. 产能与产还原力分别进行。3. 还原力来自H2S等无机氢供体。

4. 不产生氧。

27,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具有循环光合磷酸化的生物分别属于原核生物细菌域不同门中的光合细菌。特点是进行不产氧光合作用,即不能利用水作为还原二氧化碳时的氢供体,而能利用还原态无机物(H2S、H2)或有机物作还原二氧化碳的氢供体。28,非循环光合磷酸化(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是各种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的利用光能产生ATP的磷酸化反应。特点为1. 电子的传递途径属于非循环式。2.在有氧条件下进行。3.有PSI和PSII两个光合系统。

29. Z图式:又称光合链,Z链。它包括质体醌和细胞色素等。当然还包括光系统I和光系统II的反应中心,其作用是传递水在光氧化时产生的电子,最终传送给NADP+。

30,紫膜:能进行独特的光合作用。由称作细菌视紫红质的蛋白质占75%和类脂占25%组成前者与人眼视网膜上柱状细胞中所含的一种功能相似的蛋白--视紫红质十分相似,两者都以紫色的视黄醛作辅基。

31,光介导紫膜ATP合成:嗜盐菌(halophile)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光能所造成的紫膜蛋白上是视黄醛辅基构象的变化,可使质子不断趋之膜外。从而在膜两侧建立一个质子动势,再由他来推动ATP合酶合成ATP。此即光介导ATP合成或紫膜光合磷酸化。这是一种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发现的,只在嗜盐菌中才有的无叶绿素和菌绿素参与的独特光合作用。嗜盐菌,是一类必须在高盐(3.5-5.0mol/lNaCl)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的古生菌。

32,两用代谢途径(amphibolic pathway):凡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均具有功能的代谢途径,称为两用代谢途径。以EMP,HMP和TCA循环等都是重要的两用代谢途径。

33,葡糖异生作用(gluconeogenesis):葡萄糖通过EMP途径可分解为两个丙酮酸,反之两个丙酮酸也可通过EMP途径的逆转而合成一个葡萄糖,此即糖异生作用。

34,代谢物回补顺序(anaplerotic sequence):又称代谢物补偿途径或添补途径,是指能补充代谢途径中因合成代谢而消耗的中间代谢物的那些反应。

35,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又称乙醛酸支路。因循环中存在乙醛酸这一关键中间代谢物而得名,它是TCA循环的一条回补途径,可使TCA循环不仅具有高效产能功能,而且还兼有为许多重要生物合成反应,提供有关中间代谢物的功能。乙醛酸循环的总反应为:2丙酮酸——琥珀酸+2CO2。

36, Calvin循环:又称核酮糖二磷酸途径或还原性戊糖磷酸循环。这一循环是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利用该循环进行二氧化碳固定的生物,除了绿色植物、蓝细菌和多数光合细菌外。还包括硫细菌,铁细菌和硝化细菌等许多化能自养菌。

37, RuBisCo (核酮糖二磷酸途径羧化酶-加氧酶):

38,厌氧乙酰-CoA途径:又称活性乙酸途径。这种非循环式的二氧化碳固定机制主要存在于一些产乙酸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化能自养细菌中,如醋酸梭菌等。

39,逆向TCA循环:又称还原性TCA循环。在称绿菌属(Chlorobium)的一些绿色硫细菌中,二氧化碳固定是通过逆向TCA循环进行的。其总反应为3CO2+12[H]+5ATP—丙糖-p 40,羟基丙酸途径(hydroxypropionate pathway):只是少数绿色非硫细菌绿弯菌属,在H2或硫化氢做电子供体进行自养生活时所特有的一种二氧化碳固定机制。这类细菌既无卡尔文循环,也无逆向TCA循环途径。而是采用一种称作羟基丙酸途径的独特途径把两个二氧化碳分子转变为乙醛酸。本途径的总反应是2CO2+4[H]+3ATP—乙醛酸+H2O.关键步骤是羟基丙酸的产生。

41生物固氮:(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是指大气中的分子N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生物固氮反应是一种极其温和及零污染排放的生化反应。

42,固氮微生物:最早发现的固氮微生物是共生的根瘤菌属和自身的固氮菌属(Azotobacter)。目前知道的所有固氮微生物及固氮菌都属于原核生物和古生菌类。在分类地位上主要隶属于固氮菌科,根瘤菌科,红螺菌目,甲基球菌科,蓝细菌以及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中的部分菌种。

43, 自生固氮菌(free-living nitrogen-fixer):指一类不依赖于其他种生物共生而能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例如固氮菌属,念珠蓝细菌属,红螺菌属。

44,共生固氮菌(symbiotic nitrogen-fixer):只必须与其他种生物共生在一起时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例如。根瘤菌属

45.联合固氮菌(associative nitrogen-fixer):只必须生活在植物根际,叶面或动物肠道等处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如肠杆菌属。

46.固氮酶:(nitrogenase)固氮酶是一种复合蛋白,由固二氮酶和固二氮酶还原酶两种相互分离的蛋白构成,他们对氧都高度敏感。固二氮酶是一种含铁和钼的蛋白。而固二氮酶还原酶则是一种只含铁的蛋白。

47,乙炔还原法(acetylene reduction test):既灵敏又简便地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固氮酶活性的方法,大大推动了固氮生化的研究。

48,固氮酶的呼吸保护:指固氮菌科的菌种能以极强的呼吸作用迅速将周围环境中的氧消耗掉,使细胞周围微环境处于低氧状态,借此保护固氮酶。

49,固氮酶的构象保护:在高氧分压条件下,维涅兰德固氮菌和褐球固氮菌等的固氮酶能形成一个无固氮活性,但能防止氧害的特殊构象,称为构象保护,目前知道构象保护的原因是存在一种耐氧蛋白,即铁硫蛋白II,他在高氧条件下可与固氮酶的两个组份形成耐氧的复合物。

50.固氮障的异形胞保护:在具有异形胞分化的蓝细菌,如,鱼腥蓝细菌属和念珠蓝细菌属。固氮作用只局限在异形胞中进行。异形胞的体积较一般营养细胞大,细胞外有一层由糖脂组成的片层式的较厚外膜,具有阻止氧气进入细胞的屏障作用。异形胞内缺乏产氧光合系统。加上脱氢酶和氢化酶的活性高,使异性胞能维持很强的还原态。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很高,有解除氧毒害的功能,此外,异形胞还有比临近营养细胞高出两倍的呼吸强度,借此可消耗过多的氧并产生对固氮必需的ATP。

51,类菌体(bacteroids):根瘤菌在纯培养情况下一般不固氮,只有当严格控制在微好氧条件下时才能固氮,另外当他们侵入根毛并形成侵入线再到达根部皮层后会刺激内皮层细胞分裂繁殖,这时根瘤菌也在皮层细胞内迅速分裂繁殖,随后分化为庞大而形状各异,不能繁殖,但有很强固氮活性的类菌体。

52,类菌体周膜(peribacteroid membrane,pbm):许多类菌体包裹在一层类菌体周膜中,维持这一个良好的氧氮和营养环境,最重要的是此层膜的内外都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豆血红蛋白。

53.豆血红蛋白(leghaemoglobin)根瘤菌属和豆科植物两者共生时由双方诱导合成。血红蛋白和球蛋白两种分别由根瘤菌和植物分别合成豆血红蛋白,通过氧化态(三价铁离子)和还原态(二价铁离子间)的变化可发挥缓冲剂作用,借以使游离氧气维持在低而恒定的水平上,使根瘤菌的豆血红蛋白结合氧气和游离氧的比率,一般维持在10000:1的水平上。

54, "Park"核苷酸:即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它的合成过程共分四步。都需UDP尿苷二磷酸做糖载体,另外还有合成D丙氨酰D丙氨酸的两步反应,且它们都可被环丝氨酸所抑制。

55.细菌萜醇(bactoprenol):是一种类脂载体,含有11个异戊二烯单位的C55类异戊二烯醇,它可通过两个磷酸基与N-乙酰胞壁酸分子相接,使糖的中间代谢物呈现出很强的疏水性,从而使它能顺利通过疏水性很强的细胞膜转移到膜外。

56,转肽作用(transpeptidation):通过转肽酶的转肽作用,最终使前后两条多糖链接形成苷酸五肽,从而发生纵向交联。甲乙两肽尾间的五甘氨酸肽桥是这样形成的:通过转肽酶的作用,在甲肽尾五甘氨酸肽的氨基端与乙肽尾的第四个氨基酸-D-Ala游离羧基间形成一个肽键,于是两者交联,这是乙肽尾从原有的五肽已变成正常肽聚糖分子中的四肽尾了。

57,次生代谢物(secondory metabolites):微生物的次级代谢物是指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合物。

58.组成酶(constitutive enzyme):细胞内以相对恒定量存在的酶。其含量不受组织、介质的组成和生长条件的影响。

59,诱导酶(induced enzyme):在正常细胞中没有或只有很少量存在,但在酶诱导的过程中,由于诱导物的作用而被大量合成的酶

60,代谢调节:指在代谢途径水平上对酶活性的调节和在基因调控水平上对酶合成的调节,目的是使微生物累积更多的为人类所需的有益代谢物。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 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 代、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 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 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 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 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 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 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形成一个折光性 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生孢子,简称芽孢 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 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 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 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6、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 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7、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可引起 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下 生长繁殖 19、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 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酶系统,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的,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 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3.原核微生物就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的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生 物。 4.细菌就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的 原核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后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6.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外膜的原生质体。 7.支原体: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适应自然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8.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原核生 物的细胞质就是不流动的,真核生物的不断流动。 9.贮藏物就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营养物。 10.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其化学成分就是大型 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的核区。除染色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1.质粒: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的遗传成分,通常就是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 折光性强、抗逆性强的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3.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为营养状态的细菌的过程。 14.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的子细胞。(Most) 16.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 的繁殖方式。 1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 18.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19.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20.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G+细菌。 2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基质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 射状向基质表面与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与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体。无分隔,直径与细菌相仿,可产生色素。 22.营养菌丝(二级菌丝),基内菌丝体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支菌 丝。 23.孢子丝,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称为孢子丝。 24.静息孢子,就是一种着生于丝状体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色深、壁厚的休眠细胞,富 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或冷淡。 25.链丝段,又叫连锁体或藻殖段,就是由长细胞链断裂而成的短链段,具有繁殖功能。 26.支原体就是一类缺少细胞壁的真细菌,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植 物支原体—类支原体。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 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 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 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 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 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 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 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 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 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 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 有运动功能) 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 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 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 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 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 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 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 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17.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 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 绿藻) 18.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 最小型原核生物。 19.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20.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 物。 21.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 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22.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23.霉菌: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 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24.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 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 25.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的菌丝。(也称基内菌 丝,较细、色浅) 26.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 较粗、色深。 27.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 丝. 28.蕈菌: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又称伞菌) 29.病毒: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活细胞外具 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30.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31.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 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32.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 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33.噬菌斑:一个由无数噬菌体粒子构成的群体,透亮不长菌的小圆 斑,每一个噬菌斑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34.溶源性细胞: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的细菌细胞。 35.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 原体。 36.类病毒: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 原体。 37.拟病毒: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也称类类 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 38.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又称“普利昂” 或蛋白侵染子) 39.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 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40.营养类型: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能源和碳 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41.光能无机营养型:是一类能以CO?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无机 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并利用光能进行生 长的微生物。(如藻类、蓝细菌和光合细菌)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版)分析

微生物名词解释 A 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能利用非氨基酸类简单氮源自行合成自身所需的一切氨基酸的微生物 艾姆氏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物的方法。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氨化作用:是指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而产生氨的作用。 B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疵壁菌:嗜盐菌、产甲烷菌等古生菌的细胞壁中不含有典型的肽聚糖成分,被称为疵壁菌。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宿主后,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光镜下可见、形态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病毒:是一类只含一种类型核酸、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活性的超显微非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巴斯德效应:酵母菌酒精发酵时通入氧气,发酵减慢,停止产生乙醇,葡萄糖消耗速率下降。氧对发酵的这种抑制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半合成培养基:是一类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加有某种或某些天然成份的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而制成的半固体状态培养基。 表型:是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所起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指只具备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 巴斯德消毒:用于牛奶、啤酒、果酱和酱油等不能进行高温灭菌、而又不影响食品风味的、但能杀死其中的无芽孢病原菌(如: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的一种低温消毒方法。 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20℃下,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日内所消耗分子氧的毫克数。反映水体总的有机物污染程度。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为补充培养基。 B细胞:即B淋巴细胞,一种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和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的淋巴细胞。 被动免疫:从胎盘或初乳中获得的或者注射抗体、细胞免疫制剂后获得的免疫。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体或动物体血清中的、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有补充抗体作用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激活。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是否发生溶血反应作指示的一种高灵敏度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 C 传染:是指寄生物与宿主间发生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即当外源或内源的少量寄生物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后,在宿主的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出发菌株: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对应的抗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反应,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初次应答:指首次用适量抗原注射动物后,须经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即待免疫活性细胞进行增值分化后,才能在血流中检出抗体,这种抗体多为IgM,滴度低,维持时间短,且很快会下降。 转染: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 COD:化学需氧量。是使用强氧化剂使1L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迅速进行化学氧化时所消耗的毫克数。反映水体总的有机物污染程度。 超敏反应:是致敏机体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的一种异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表现为机体的组织损伤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绪论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sonomy 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称为微生物分类学。 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命名nomenclature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鉴定identification 指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分类单元taxon, 复数taxa 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种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微生物的种可以看作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属g enus 是介于种(或亚种)与科之间的分类等级,也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通常是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称之属。 .居群population 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每一个物种早自然界中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分布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群体单元,这些群体单元就称居群。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当某一工人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称为亚种。亚种是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 变种variety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年修订本)发表以前,变种是种的亚等级,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1976年后,细菌种的亚等级一律采用亚种,而不再使用变种。 新种species nova, sp. nov, nov sp. 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型type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菌株strain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菌型form 曾用做菌株的同义词,现已废除,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缀。如噬菌体变异型Phagovar、血清变异型Serovar、生物变异型Biovar、形态变异型Morphovar、致病变异型Pathovar。 菌群group 指两种微生物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过度类型的菌种,具有某些共同性状。如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及它们之间的过度类型。 俗名common name俗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普通名称。其优点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但局限性是不便于国际间的交流。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或瞧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 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类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就是发掘、利用、改善与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磷壁酸:就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 核酸醇磷酸。 4、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露 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 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菌:就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 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7、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其 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与运输蛋白等。 8、 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 损菌株。 9、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细菌外膜层)的 原生质体。 10、外膜:就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11、脂多糖(LPS):就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 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与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 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 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与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4、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多见于 G+菌。 1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 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形成一个芽孢,故并无繁殖功能。 16、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与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 物。 17、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G-,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 大型原核生物。 18、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 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9、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20、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性能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1、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包裹,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的生物,叫真核生物。真菌、显微藻类与原生动物等就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2、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

10.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且不裂解细菌,但是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11.前噬菌体: 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12、溶原性转换: 溶原性细菌因前噬菌体的整合而产生新的性状。 13.接合: 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的方式。 14.转化: 供体菌裂解释放的游离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性状的过程。 15.转导: 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这种基因转移方式称转导。 16.基因转座: 通过转座元件等的作用使一段DNA从基因组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的现象。 17.条件致病菌: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18.菌群失调: 也称菌群比例失调,指宿主体内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特别是原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降,外籍菌和环境菌的数量和密度升高。可引起菌群失调症。 19.定位转移: 是指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生存部位的现象,正常菌群定位转移后可成为致病菌。

20.毒血症: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21.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 22.脓毒血症: 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其它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3.带菌状态: 有时宿主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致病菌并未立即消失,而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出于相对平衡状态,是为带菌状态,该宿主称为带菌者。24.医院感染: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主要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护理及其它医疗保健过程中或在医院逗留期间获得的一切感染。 25.交叉感染: 由医院内患者、病原携带者、医务人员直接或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26.医源性感染: 在治疗、诊断和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27.ASO试验: 又称抗O试验,即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是一种传统的体外毒素抗毒素中和实验,是用已知的链球菌溶素O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相应链球菌O抗体的中和试验,常用于风湿热或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28.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是旅游者和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热带尤为常见,由食入污染食物或水而致病,一般不侵入细胞内。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microorganism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bacterium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peptidoglucan or mucopeptide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lipoplysaccharide,LPS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flagella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pipi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spone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L-form of bacterium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 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 代、遗传变异、生态分类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 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 核酸醇磷酸。 4. 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 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 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 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7. 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 其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 8. 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 株。 9.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 质体。 10.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11.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

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 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 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4. 间体:由细胞膜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多见于G+ 菌。 15.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 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每一个营养细胞仅形成一个芽孢,故并无繁殖功能。 16.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17.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G-,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光合作 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18.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 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9. 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的G-原核生物。 20. 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专性能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1. 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包裹,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的生物,叫真核生物。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2. 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3. 菌丝体:霉菌的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 4. 霉菌:丝状真菌,通常指菌丝体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不具繁殖功能。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绿藻)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霉菌: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 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的菌丝。(也称基内菌丝,较细、色浅) 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较粗、色深。 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2.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细菌的运动器官。 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l.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1.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原来的敏感变为耐受的变异现象。 2.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4.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 5.接合:细菌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质粒上的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特性。1.血浆凝固酶:是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在体外,此酶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在体内,凝固酶能使纤维蛋白沉积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使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另外,由于纤维蛋白的沉积和细菌被固定,一方面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导致细菌栓子形成和局部毛细血管栓塞,一旦细菌栓子脱落可造成远距离转移和迁徙病灶形成。临床上检测此酶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IgG Fc段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另一方面,SPA与IgG Fc结合后IgG的Fab段仍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检测多种细菌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3.链球菌溶血素O:是A群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对机体多种细胞有毒性作用。人体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血清中可出现大量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抗体。检测抗“O”可作为链球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1.大肠菌群指数:是指1 000ml水中或100ml(g)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可反映待测样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我国的卫生标准是饮用水的大肠菌群指数不得超过3。2.肥达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得,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得微小生物得 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得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得科学、 3.原核微生物就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得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得原始单细胞生 物。 4.细菌就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得 原核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得合成 后得到得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得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6.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外膜得原生质体。 7.支原体: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得、适应自然条件得无细胞壁得原核生物。 8.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得除核区以外得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得总称、原核生 物得细胞质就是不流动得,真核生物得不断流动。 9.贮藏物就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得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营养物、 10.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得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得原始细胞核。其化学成分就是大型 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得核区。除染色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1.质粒:自主复制得染色体外得遗传成分,通常就是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 折光性强、抗逆性强得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3.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得芽孢变为营养状态得细菌得过程。 14.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得过程。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得子细胞、(Most) 16.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 得繁殖方式。 1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得肉眼可见得、具有一定形态得子细胞群、 18.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19.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得菌落。 20.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得G+细菌、 2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基质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 射状向基质表面与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得具有吸收营养与排泄代谢废物功能得基内菌丝体。无分隔,直径与细菌相仿,可产生色素。 22.营养菌丝(二级菌丝),基内菌丝体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得分支菌 丝。 23.孢子丝,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得菌丝,称为孢子丝。 24.静息孢子,就是一种着生于丝状体细胞链中间或末端得形大、色深、壁厚得休眠细胞,富 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或冷淡。 25.链丝段,又叫连锁体或藻殖段,就是由长细胞链断裂而成得短链段,具有繁殖功能、 26.支原体就是一类缺少细胞壁得真细菌,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长繁殖得最小原核微生物。植 物支原体—类支原体。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 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 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S蛋白M蛋白L蛋白,F质粒,又称致育因子,编码性菌毛,相当于雄性菌,接合时作为供体菌 prion朊粒,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 状脑病的病原体 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RTF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及转移,r-det决定菌株的耐药性 SPA(葡萄球菌A蛋白):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SPA为完全抗原,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 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 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包膜,某些病毒在成熟的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还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多 糖和少许蛋白质, 孢子(spore):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 用。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由蛋白质组成,是 细菌的运动器官 病毒体(virion):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有感染性 插入序列IS,是细菌中最简单的一类转座元件,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基因组的正常组分,两侧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 一般指编码一种参与转移作用的转座酶,可双向插入,通过正 反向整合与基因组上 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超抗原,是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刺激产生过量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是植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的,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 令狐采学 3.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 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4.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的原始核区而无 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细菌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 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6.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 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7.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外 膜的原生质体。 8.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适应自然条件的无细胞壁 的原核生物。 9.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 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原核生物的细胞质是不流动的,真核生物的不断流动。 10.贮藏物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 功能是储存营养物。 11.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 胞核。其化学成分是大型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的核区。除染色

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2.质粒: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的遗传成分,通常是小型共价闭 合环状双链DNA。 13.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 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折光性强、抗逆性强的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4.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为营养状态的细菌的过程。 15.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6.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 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Most) 17.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 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的繁殖方式。 18.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肉眼可见的、 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 19.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20.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