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

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

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
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

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

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前来投奔的楚国大臣伍子胥建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城里仍有许多当年留下的地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苏州古城的古迹密度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和西安,列全国第三位。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进入国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的有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和江南水乡古镇.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苏州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著名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苏州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3个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苏州甪直),7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苏州东山、苏州西山、苏州光福、苏州木渎、吴江震泽、太仓沙溪、昆山千灯),还有一大批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昆山锦溪,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区的东山村、明月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的平江路,山塘街。

吴文化概述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 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原留在台地岗坡上的少数支族随后也渐次发展壮大。在周代,宁镇、太湖两区域的先民组合一体

——即春秋时代赫赫有名的吴国。它在传承良清文化的基础上,交融进了一定程度的北方中原文化、西面的楚文化与南面的越文化,创造出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有重大意义的吴国文化,即吴文化中极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限于篇幅,仅举其两个突出方面:一是军事领域,居当时中国的最前列。吴国不仅有几万精良的陆军,而且有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吴国兵器之精锐,在当时首屈一指。更具旷世意义的是,它孕育了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及其名著《孙子兵法》,至今还具有极大的生命力。二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姑苏城,乃“中国历史第一古城”, 2 5 0 0年来原貌仍存,这不仅在中国即使于全世界也难觅其偶!

由于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别很大,尤其太湖流域,水乡泽国,域内的地区性特别强,多元性明显。由于这种自然环境差异,必然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差异,进而导致居民的气质、习俗、风情,意识、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的差异。吴人从上古时期起,就显得秀慧、那腻、柔和、智巧与素雅。以后随着历史上北方一次又一次的大战乱,大批的北方地主、官僚、文上一次又一次地流徙吴地,他们的生活习气,加深了吴地吴人的上述特性。到唐与两宋时代,吴地城市经济、城市火化空前繁荣。特别是在明清期间,吴地中心的苏州,在人口、财富、工农业生产、国内外贸易以及文化、教育、学术、艺术等主要领域都跃居全国“第一大都会”,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这里孕育,从而使吴文化的内涵特别丰富,特性更加鲜明,生命力十分强大,辐射全国甚至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

苏州城建于公元前514年,是“中国历史第一古城”(第二古城是成都)。城周长近四十里,与当时首都洛阳相仿。水陆双棋盘格局,独一无二。城内宫室、花园、寺庙、茶室、酒楼、河道、桥梁之多之美之丽之巧,无他城可伦比。距今2500年左右吴人言僵(子游)求学手孔子,返回吴地后大力传播孔儒之学,被誉为“南方夫子”。汉代吴地郡学林立,诵读之声不绝于途。隋唐时创建科举制度,分科学校应运而生。至宋朝,府学县学,里、村的社学、义塾以及寺院经办的经舍,遍布各地,而且由学者主持的书院也以吴地为盛。明代,苏州地区有社学七、八百所,清代更见发展,凡少年子弟均可入学就读。吴人好读书,已成为传统风气。正由于这种深广的教育基础,故明清两代苏州一府的进土、状元人数遥居全国之冠。

杰出的文学家代有辈出:陆机、陆云、昭明太子萧统、韦应物、陆龟蒙、范仲淹、范成大、高启、文征明、冯梦龙、金圣叹等享有盛名。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的《三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居很高位置,冯氏对《吴歌》的搜集整理与创作有着历史性的贡献。吴歌乃吴人尤其

下层劳动者所创作的民歌,其形式、内容与感染力远较著名的刘三姐山歌优美动人。它源远流长,战国时的屈原就称羡吴歌的优美动听,而且历史、社会影响大。明清两代,全国主要城市都有专以演唱吴歌为专长的艺伎传唱,如著名的王翠翘、陈圆圆、童小宛等。崇祯皇帝的宠妃田妃、袁妃也均以这一技艺来取悦皇帝。当时普通百姓亦以会唱吴歌为时髦。笑语为我国一支最古老的语种,迄今稳定少变。唐代语音学家陆德明常以吴音去注释古代经传。吴语自先秦时起,就享有“糯软甜脆”的赞誉,精场帝也以效说吴语为荣。到明清时期,大凡上层人士,尤以妇女如妃嫔、名妓,下至戏曲演员、江湖艺人,均以操吴语为时髦。

戏剧曲艺,独树新帜。著名的昆剧孕育于明代的吴地,自此苏州就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最重要的发祥地与大本营。剧作家、剧本、演员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在全国居前列,至今依然为海内外所注目。评弹将评话与弹词合为一体,操吴语,博采小说、戏曲、诗歌、音乐、相声等表现手法之长,熔说、噱、弹、唱、演于一炉的综合艺术,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中华民族的轻音乐“江南丝竹”,于音乐天地里独树一帜。

吴中古典园林曲折幽遵,小巧玲球,变化有致,在构思、布局、造型上深蕴诗情画意,艺术与自然之美和谐地统一。城市建筑与居民的风尚、习性都讲究艺术化、典雅化,这是吴人的一大特征。

吴门的书画艺术为举世公认。沈周、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等在世时,就为国内外人士所钦佩。那时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人士,都以得沈、唐、文三人之书画为一生中之殊荣。

手工工艺精巧优良,不仅在历史上曾独步全国,至今在丝绸、刺绣、木石雕刻、灯彩、制扇等方面仍为海内外人士所叹服。丝绸、刺绣之精美绝伦,红木家具及雕刻技艺世无其匹。苏州灯彩与苏扇之华美精巧曾在历史上享第一之誉很长时间,兹仅举两小例以一斑窥全豹。

①担相。用泥捏成各种人物面相,肢体以香樟木做成,手脚都能活动,再配上四季农饰,组成各种艺术场景摆设,它将中国雕塑大师唐代杨惠之的技艺实用化,散布至家庭文化里去,其社会意义很大。仿照顾客的相貌,哪怕额上一块小疤都能维肖维妙地捏出来。②清朝前期,山塘街上有一种制作场店,能以一根发条作动力,制出像“童子拜观音”、“搅娥奔月”等高级玩具,不仅人物四肢眼嘴都能动作,就连月中的小玉免也能一下一下的捣药。“工巧绝伦,举国无双”,确是历史的真买写照。

吴中的饮食文化素以高、精、雅、鲜享誉全国。吴地不仅有自成体系的“苏帮菜”以及一大批高档菜馆酒楼,更以普通百姓家家讲究日常肴菜而名闻遐尔。历史上“船菜”特具水

乡地方特色,苏州的传统风味小吃及糕点糖果,其品种之多,门类之全,质地之佳,滋味之美,形色之巧,千百年来一直令海内外人士赞不绝口。

人文景观“聚宝盆”的吴地民俗是吴文化的又一代表。在历史上它就以博厚丰繁饶有兴致而称绝全国,而且无论其衣食住行、生产劳动、爱情婚姻、人生礼仪、生老病死、节令玩耍等等无一不多姿多采,别具一格,而且不少方面还品位高级。比如,明清时代的八月中秋节除通常的赏月吃月饼食菱藕外,还在虎丘山上举行通宵的全民性的戏曲演唱竞赛;又如每年清明、七月半及十月初一三节至山塘街“看出会”,好比西方许多国家最隆重盛大的“狂欢节”,其内容奇特丰富,传统色彩鲜明浓烈,传唱至今的古代中国民歌〈大九连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足以为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吴文化是一种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它有五个本质性属性:水文化十鱼文化十稻文化十蚕桑文化十船文化。它又孕育于“重群体、答道德、讲究和谐、崇尚中庸之道”的大中华文化母胎之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就凝炼出了它的“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的社会文化特征。

正由于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导致了吴地吴人千百年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持久不衰地繁荣昌盛,而且也使它具有较诸其他地方文化更强的开放性、吸收性与融汇性的特点。因而也可以看成是某种经济型的文化。优秀的吴文化必将对祖国的四化和统一大业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水文化是苏州的特征和个性

优美的城市都是一个城市的精与气、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统一。

良好的城市精神作为城市人文环境的首要构件,是该城市自古至今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凝聚和结晶,是包含该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以及正在凝结和发展着的城市的内在气质、价值观念、市民心理、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的抽象和总结,城市精神又是体现城市独特个性特征的符号系统。城市精神作为城市长期实践的精神积淀,成了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纽带、心理依存、行为导向和实践哲学,成了城市的本质形成和展开的思想基础以及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

用时间和空间的眼光和意识考察苏州的城市精神,一方面,要充分地认识苏州的传统文

化和传统精神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和现代价值;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地认识苏州的城市精神是在苏州这一特定的一方水土上孕育形成的。苏州是古老而常新的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灿若群星的文物古迹,巧夺天工的私家园林,技艺精巧的工艺美术,享誉艺苑的吴门画派,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戏曲以及字正腔圆而荡人肺腑的吴侬软语等,都是吴文化的载体和结晶。“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城”、“文物之邦”等美誉都凝结着苏州人的智慧和创造,洋溢着苏州传统城市精神的亮丽风采。从地理环境来说,苏州沿江临海,傍湖枕河,是著名的水城,“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小桥水巷多。”水既是苏州的生命之源,也是苏州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之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州文化就是水文化。水文化是苏州文化的鲜明特征和个性标志。

用水文化来诠释和考察苏州的传统精神、时代精神和现代城市精神,笔者认为苏州的城市精神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下述话语:“刚柔相济,兼容并包;奔腾不息,百折不挠;纯洁透明,创造美好。”

苏州城市精神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蕴。一方面,将苏州城市精神与吴文化的主线贯串了起来。吴文化的鲜明个性是水文化。苏州濒临长江和太湖,浩瀚的长江和太湖水,碧波万顷,浩浩荡荡,水是柔和的,但能克刚。一切源于水,一切又复归于水,可见水的强大力量。水具有伟大的心胸,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以广阔的胸襟容纳包括各个方面和各种事物。水每天都在流动,“千折百回东流去”,“奔腾到海不复回”。水是世界上最纯洁透明的物质之一,既洁身自好,又恩泽于民。在水的滋润下,万物欣欣向荣,充满了旺盛的生机。现代科学证明,某些生命现象即使在没有空气和阳光的条件下仍能存在,但是,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则会死亡,可见水对于生命和人类的价值。另一方面,将苏州城市精神与中国传统民族精神串联了起来。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包含了上述城市精神的基本内容。《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求人们应具有博大的胸怀,刚柔相济,自强不息。《史记》云:“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兼容并包的精神要求人们应摒弃小生产者的狭隘心胸,采取广阔的胸襟、气度容纳各个方面和各种事物。

这一城市精神突出概括和说明了苏州人的坚韧性、开放性、和谐性、进取性、民主性、法治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内涵。“刚柔相济”的柔,包含了对他人和对事业的满腔柔情,揭示出苏州市民是善良和富有情感的市民,具有爱心和韧性,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善天下”。刚,则包含了苏州市民生活工作中的旺盛的阳刚之气和坚持正义、嫉恶如仇的勇气和

胆气。“兼容并包”说明了苏州人的开放性和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奔腾不息,百折不挠”突出了苏州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能够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纯洁透明”,寓意苏州的政治民主、法治公正、办事公道、诚实守信等多方面的优秀品格。“创造美好”作为城市精神的结束语,阐明崇尚美、向往美、追求美和创造美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人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精神需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未来在于创造。“创造美好”的语言虽然非常质朴实在,但是却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如创造美好的科学技术、创造美好的社会制度、创造美好的人际关系、创造美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等等。这一精神昭示和鼓励人们,只要悉心创造,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评弹与吴文化

评弹与吴文化 历史探究 男女平等地位历史的追溯社会的变迁 方言的魅力 为何会有弹词的出现 当时人们何为会创作这些 现代人尤其是我们这些苏州本地的年轻人为何不重视这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能让苏州评弹陷入“发票门”困境! 郭凡 苏州评弹是中华文化瑰宝,也是苏州最靓的一张文化名片。 深受国人喜爱,尤其是受到吴文化地区老百姓的喜爱。 我曾在苏州呆了大半年,亲身感受到来自这门艺术的淳和儒雅至情至性的文化魅力。任何一位没接触过这门艺术的人,只要你能坐下听上十分钟,基本就会被其“拿下”。 原因是这门艺术的精致不由得你不为其折服! 这种精致来自一代又一代评弹艺人的精心打磨和不断丰富。 苏州评弹名家辈出,腔调各有精到、奥妙、迷人之处,大书小书均能令人百听不厌。(为帮助外地人听书,书场不备有文字小册子,以便理解,很是方便。) 苏州税务部门也是苏州人,为振兴苏州评弹自然责无旁贷。 苏州评弹真正的生命力源于民间,说的听的主要群体都在民间。这是苏州评弹得以生 存和发展的根本。 说实话,就我所看的苏州评弹民间艺人,是很努力很敬业也是很辛苦的。为了不误场,带病上场为观众演出,为了期间的一两声咳嗽,还向听众连连道歉。令台下听众为之动容。 民间评弹艺术家的劳动应当受到保护和尊重,尤其是在西风东浸的当下,中国优秀 传 统艺术更需要得到苏州当地父母官切实有效的保护,才能生存和发展。 如果苏州税务部门为那点碎银子伤了苏州评弹的根本,也就是聪明人办蠢事了。

苏州本是苏州评弹最后一块长年演出阵地,如果真为这事弄得民间评弹艺人难以为续, 不论是为官还是为人,也只怕是你们当下这些管事的难向后人有个交待了。 说唱形神 评弹目前问题与解决方案 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 客观: 地域的局限苏州评弹是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表演的地方曲种,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这两个不同的曲种在流传过程中和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相结合的产物。 苏州评弹是以苏州话为叙事语言 2014苏州人口数据显示:苏州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基本持平 2014年年底,全市总户籍人口数为6538372人,全市流动人口登记数为6538536人,两者趋于持平,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评弹这种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是一件好事吗,有着地域特色的评弹, 随着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进苏州,更多的是一些打工群众,生活得不到保障又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去听评弹呢?苏州评弹性质、特性(生活的娱乐方式) 这次走访,了解到没时间一般那些上班族工作狂现在科技发达电脑手机谁还会去听评弹呢 创作不新颖一大批青年作家还在上演”拿来主义”,直接从传统经典和大师手中直接拿来。。。 周团长 去了吴文化政协 评弹艺术究竟如何才能适应市场,评弹团如何才能摆脱困境走出低谷? 本次实践我们针对苏州特有的地域文化——苏州评弹做了一个深入的探究,对此也有了一个较详细的了解, 我们对本市最历史悠久的书场——光裕书社进行实地考察,采访了对评弹深有研究的周团长,,,,现任?并来听评弹的听众发放问卷调查,倾听听众的心声。(走访的形式) 苏州评弹目前一些基本情况 存在的问题 题材老 缺少接班人 听众都为老年人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学术交流与教学研究 主持:李艳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吴瑕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6)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发展名城时,不同名城在不同程度上遇到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本文通过对二十年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进而指出研究涉及较少的方面和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KN字07-005(2008)01-0045-05 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名城是人类发展历程的缩影,展示着不同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辉煌。随着经济、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成了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少名城正在积极加大旅游规划力度,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保护与建设的相互矛盾问题。在处理这一矛盾关系时,如何努力构建良好的环境因素,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建设城市,使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既符合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要,又不破坏传统的历史文化风貌,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重要问题。 一、研究回顾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回顾 1982年?国务院关于批转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通知#中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第14条规定,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阮仪三,王景慧等认为:确定?历史文化名城%的目的在于宣传,唤起人类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意识。研究者们在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研究时,首先是分析其保护的意义。王景慧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概念[1]中回顾了我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程,世界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概念的形成,通过对我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概念和国外的比较,指出,我国名城保护在内容上的特点是除了有形物之外还注意保护和发掘文化内涵,在保护范围上,我国的概念较复杂。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与行政范围有关的政策概念&&确定某个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决不等于说这个城市的整个市域或整个城区都是保护范围。在历史文化名城中保护什么,具体范围界线在哪里还要通过城市规划和地方行政规章进一步明确。邱静雯[2]认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文脉的见证,好好保护和利用历史遗迹,文化特色,可使后代子孙对居住城市的历史渊源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旅游资源的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多与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可见,研究者们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性都给予了明确的肯定。 那么,应该怎样界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概念呢?从国际上三部宪章的颁布,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其认知的变化过程。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的?雅典宪章#中专门论述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保护的意义和基本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产生的矛盾日益明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威尼斯宪章#进一步论述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文件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文明、一种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1987年10月,?华盛顿宪章#阐述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作用和意义,保护原则和方法等,并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并主张将城市的保护纳入城市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之中。[3] 另外,与名城相关的一些概念如何定义,学者们也给予 2008年第1期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S I C HUAN ENG I N EERI N G TECHN I C AL COLLEGE 2008年1月 Jan.2008 ![收稿时间]2007-10-02 [作者简介]吴瑕(1983-),女,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旅游学院2006级旅游文化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完整word版)中高档小区的规划设计

中高档小区规划设计初探 ——以恒大绿洲和恒大名都为例 本文以恒大名都和恒大绿洲为例,通过对两个住宅规划设计特征的对比分析展现其优势及突出的问题,探讨适宜的解决途径 居住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突出要求,业主对小区的建设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规划设计是小区建设的最先环节,深刻影响着小区的总体建设水平,因此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首先取决于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劣。近年来,西安市相继建成了一批具有西安特色、绿色宜居、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区,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推动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进程。但在小区规划设计方面容易被忽视的一些问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理念的创新而彰显出来,例如社区功能欠缺、居住组团布局不合理、环境维护不到位、服务性设施缺乏、居住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等。下面以恒大名都和恒大绿洲为例来说明 一、个案基本情况简介 图一恒大名都图二恒大绿洲 (一)恒大名都基本情况简介 恒大名都东临酒十路,南邻矿山路,北邻北二环延伸线,距东二环仅1200米,交通便利。恒大名都项目总占地117亩,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共31幢住宅,分两期开发。恒大名都一期有24栋18层的高层,面积区间从60平方米到180平方米,主力户型为80多平方米的两房和100平方米左右的三房。 恒大名都小区园林景观由美国奥斯本环境艺术有限公司设计,体现出尊贵不凡的欧式宫廷风格,在40000平方米的法国皇家园林景观中,有2700平方米开阔湖面,多处法式平台、喷泉、跌水,以及沿湖而生的植被,让人多方位领略湖岸景色。 恒大名都位于酒十路与矿山路十字西北角,占地面积117.8979亩,总建面31平米,小区绿化面积高达40000平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小区总规划约2597户,一期规划1716户。 (二)恒大绿洲的基本情况简介 恒大绿洲项目位于西安唯一的城市内河浐河的西岸,拥有1000米一线水岸景观,东与拥有万亩果林的著名旅游胜地白鹿塬仅一河之隔,半坡遗址,占据灞新区门户。恒大绿洲项目周边市政绿地面积超过20万平米,流水水面超过10万平方米,原生态自然环境优越。

小区设计说明范文

小区设计说明范文 长春市某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规划设计依据: 1、国家有关的规范、标准; 2、项目策划公司提出的原则设计概念要求。 二、区位分析: 该居住小区位于长春市,毗邻市中心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27000平方米,该居住区东面与前进大街相邻,北面是住宅小区,西面和南面是规划路。 二、现状分析: 基地现状大多为闲置空地,两条市政主要道路在用地两侧。基地地势平坦,基地内现有约27000平方米的水塘面积,长230米,宽118米。 三、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 1、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强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环境充分地溶入建筑群中;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的生态型小区。 2、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合理的规划布局,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创造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 3、设计流畅而经济实用的道路系统,体现“人车分流”的基本原则。 4、结合基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总体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为总体规划锦上添花。 四、总平面布置: 该小区西侧和东侧各开一个大门并有一条主路贯穿于小区中部,基地的东北角;C区位于基地东南面。 在本规划中,该区入口设于基地西面规划路的西侧,由于规划路切割的影响,用地较规整且和其余地块联系,住宅应地形环境错落布置,绿化庭院,活动场所及停车区则有机的与建筑相结合。 该小区位于规划路的东侧前进大街之间,相对位置充分利用其地段优势,同时可阻隔城市干道的噪音及汽车废气对居住区带来的影响。其余沿街裙楼设有配套的超级市场,方便居民的生活。区内布置的户型均为一梯两户8+1层的套型,正南北朝向,同时,通过种植绿化、隔音墙、部分建筑首层架空等措施,提高2区的整体环境质量。 该小区整体呈长方形规则地形,。北面接临普通住宅区,本小区主要布置以8层为主的多层住宅。3区由多种住宅单体拼接而成,总体布局大致呈现南北向的行列式布置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争取良好的朝向,住宅南北向间距大于1H,保证每户均有足够的日照和采光。主要户型以一梯两户套型为主,包括少量一体四户套型。本规划设计了一条环形的休闲步道,将住宅群体串接成一体,形成一大型中央景观区。 本居住小区的停车以地上带棚的停车库为主,并结合小区的主要干道设置地面停车以节约用地。。 六、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吴文化资料

在学习吴文化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精彩的讲解我学到了也知道了非常多的吴文化知识,现在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故吴人的风俗习惯虽与越人相仿,但吴地距中原为近,开发较早,接受华夏文明的浸润较深,其百越文化基因不够显扬,越人则保留了较多的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一种多少带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气质。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的太湖流域以及无锡、苏州等江南地区,其中苏锡常一带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吴国国都一直迁徙,诸樊为吴王时在今苏州吴中区的木渎建都,后公子光刺王僚后为吴王即是阖闾,在伍子胥主持下重新建造都城阖闾大城就是后来的吴郡郡城、苏州府城、今天的苏州城。这见诸于从《越绝书》、《吴越春秋》以来所有关于苏州历史古籍的记载。从此吴郡郡城、苏州府城、苏州成为吴文化的中心至今。 苏州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 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各族人民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互相交往,互相融合,逐步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政治制度,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作吴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其经济特别繁荣,其文化尤为发达,从这里的辉煌灿烂历史文化中,可见中华民族文化之一斑。 一、从全国第一古城说起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吉刚先生在他的《苏州史志笔记》中说: “1951年农历新年,苏州市长王东年偕同党方开老人会,予亦被邀请前往,席上请来宾发言,予因述:‘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 这里说的全国第一古城,是指历史悠久而城址不变者(注释:根据此标准,西周东都洛邑为周公所筑,且位于现洛阳市中心。故苏州为“全国第一古城”之说并不成立)。据历史上记载,比苏州城更古老的并不少,但能保持至今的则没有了,如郑州商城,距今3500多年,商代后期的都城安阳殷墟以及公元前11世纪周朝的都城丰与镐,建城均比苏州早,但都早已废弃或仅剩遗址。在历史古城中也不乏比苏州城更大更繁华的,如隋唐长安城,北宋汴梁城,明、清北京城等。但建城时间却都比苏州城晚建一二千年。由此看来,说苏州是中国“历久而不变”的第一古城,是言之有据的 世界上文明古国的建城历史和中国有相似之处,但3000年前乃至更早时间所建的城,大都较小,有的只是个大城堡。埃及古城卡宏,城墙长仅380米,宽260米;巴比伦城很大,但已不存在了。雅典城是规模较大、至今犹存的古城,但它是在公元383年马其顿帝国建立后,重新建造起来的,比苏州建城要晚得多。古罗马城在建设上有辉煌成就,但它是公元前一世纪经过较长的时间自由发展形成的,且没有统一的合理规划系统 由于城市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因军事、政治、经济发展和交换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标志着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缩影。苏州古城的建立,就表明当时吴国的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已相当高,后来又延续发展,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吴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000多年来,以苏州古城为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这块吴地延续繁荣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步形成了宁、沪、杭、嘉、湖、绍、甬、通、镇、扬、苏、锡、常等庞大的城镇群体,又进一步拉动了苏州的社会进步,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地区,共同

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文本说明0808cg

禹宏·启城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 第一章建筑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提供的数字化四线坐标及现状地形图 2、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和勘测红线图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02版)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6、《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9、《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10、《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1、《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 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1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14、现行的《蚌埠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5、《建设项目日照分析技术管理规则(试行)》(2005版) 16、《建筑工程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17、与本项目相关的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区位 本项目地块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东临中学西路,西接西外环路,南临健康路,北接禹王西路。交通十分便利,接近城西新城区中心,本小区和拟建的医院、第二中学,都在半径600米的距离之内。地理位置优越,随着相应市政配套的日益完善,本区域将成为蚌埠市未来又一高档商住圈。 2、用地性质及规模 项目地块规划为居住和商业用地,总用地面积约80838.0㎡,规划总建筑面积209983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19.39万平方米。 3、地形地貌 地块用地呈长方形,当前为闲置用地,现状地块内有堆土,东西两边略有高差,总体地势南低北高。 4、规划要求 ■容积率 地块容积率要求≤2.4 ■建筑密度 地块1建筑密度:26% (出让要求不大于26%)

小区规划说明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规划设计概况 二、规划依据及参考资料 三、规划设计原则 四、规划设计整体框架 五、公共建筑及配套设施规划 六、道路系统规划 七、绿化环境景观规划 八、建筑设计 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一、规划设计概况 规划背景: 峄城区隶属枣庄市辖区,是枣庄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位于山东省南部,是镶嵌在 稣、鲁、豫、皖交界的淮海经济开发区中心位置的一块绿色宝石。它北靠枣庄市区,南 通徐州,西接微山湖,东望大海,206、104国道纵贯南北,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中国 第一”的峄县万亩石榴园就坐落在其中,全区总面积627.6平方公里,人口34万人。 区位介绍: 峄城粮食局棚改安置小区项目位于峄城主城区中部位置,自由街以北,西靠城市道 路峄山路,明德街以北。区域内现状建筑布局散乱、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基础设施配套 不齐全,生活便利性和舒适性难以保障,也影响了城市整体风貌的统一性,因此该片区峄城?粮食局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的改造进程迫在眉睫。 该项目将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居住小区。该场

址地理位置优越,土地现状为部分棚户区散布民房及原粮食局大院,地势相对平坦,用地条件良好,加之其位城区腹地,与城区中心有城市干路相接,交通方便,是一片理想的居住用地。 二、规划依据及参考资料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三)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四)《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五)国家、山东省及枣庄市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六)《枣庄市峄城区城市总体规划》 (七)1:1000现状地形图; 三、规划设计原则与理念 1原则 根据对峄城区的社会、经济、城市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分析,以及小区功能定位,综合国内外居住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如下原则: (一)充分体现该片区的特色,使之成为峄城区的一处具有历史记忆的城市居住景观。 (二)提供一个适合城市长期发展的现代化环境,成为周围地区的重要居住示范小区。 (三)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创造适于人生活、工作、交往的场所,使人愉悦,获得精神享受的城市空间环境。 2理念 (一)注重环境: 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市场环境等诸多方面。 既要满足现实的市场需要,也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规划要求,使功能与周边环境相契合,又能起到应有的先导性。这就涉及到在多个“维度”上嵌入环境当中的问题。 人文环境:空间形态上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延续城区建筑风格。并通过提供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有文化内涵的住区,提高整个地区的城市空间质量。单体建筑形式上服从全区的整体风貌定位,以现代建筑为主,并以环保节能的材料、结构加以表现。 绿化环境:强调绿地水景与居民生活空间环境的融合。利用绿地、硬地、小品等元素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活动的需求,将住宅群与绿化融为一体。 市场环境: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类型的需求一方面在面积、档次有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需求也趋向于多元化。鉴于此,为了适应市场上多层次、多要求的选择,也为了创造多层次、富有人情味的建筑空间环境。 (二)特色原则: 对于“特色”这一概念,我们从三个层面加以解释。一是通过合理规划,使小区的整体环境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品位特征;二是通过精心设计使各小区与周边的住宅区相比,在建筑形式、户型设计上具有特色;三是在小区中引入符合信息时代特征的新技术、新设备,赋予整个小区设计以时代特征。 通过对建筑单体、空间形式的创意和新技术的运用,在整体格调统一、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使形体创造更具魅力。强调住宅环境与建筑、单体与群体、空间与实体整合性。注意住区环境、建筑群体、城市发展风貌的协调。通过小区的智能化系统建设,使小区住户能够高速便捷地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 四、设计整体框架 1)“景观轴线”——城市景观轴线导入小区,景观走廊贯穿南北,强调与整体环境有机融合。 这一理念突破了现有的住宅小区在规划范围内“各自为政”的设计模式,而是以一条景观轴贯穿小区南北,使之不仅成为了小区特有的标志性景观轴线,而东西向贯穿的景观走廊,又恰当的把城市景观引入小区,使小区完全的、有机的融合在周边环境中。 2)增强小区的“可识别性”与整体形象 “可识别性”是衡量城市形象的关键因子,城市的“可识别性”越强,它的形象也越鲜明。同样,住宅小区也有“可识别性”问题。如果“可识别性”弱,就会出现居民“有家难回”的尴尬局面。峄城粮食局棚改安置小区规划从城市的角度考虑,小区住宅布局紧密结合峄城区城市建设风貌格局,同时强调单体的有机布局,通过住宅单体的造型和空间限定,并结合户外绿化环境设计,形成邻里空间,创造空间丰富、亲近自然且具有人情味的居住环境,创造全新的住宅小区整体形象。 规划整体结构可概括为:“一带、一心、两轴、两片区。”

论吴文化的开放气质与和谐精神

第6卷第2期 2007年4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 ol.6 No.2A pr. 2007 =江南文化> [收稿日期]2006-12-26 [作者简介]孙周年(1958-)女,湖北武汉人,教授. 论吴文化的开放气质与和谐精神 孙周年, 肖向东 (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 要]在中国文化地图中,地处长三角的吴文化特具一种开放气度,凸显一种和谐精神,此与吴文化生成的历史元素、特殊的地理区位以及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吴地文化精神传统有着重要的文化关联,在当下中国/和谐文化/、0和谐社会/的建构中,研究吴文化的这一特性,探究/长三角经济文化圈0形成的文化秘密,应是一个极有价值的课题。文章在中西文化的纵横坐标系中着力搜寻吴文化的/开放0/和谐0因子,以纯文化的思维拨开历史迷雾,解读吴文化潜在的文化内质,这种学理性的探讨,或许对进一步认知吴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解开/长三角之迷0能提供一个有效的学术途径。 [关键词]吴文化;和谐文化;开放气质;精神特点;未来走向[中图分类号]G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07)02-0031-05 Characteristics of Wu C ulture:Open and Harmonious SU N Zhou -nian, XIAO Xiang -do ng (Scho ol of L iter atur e,Southern Y ang tze U niv ersity ,W ux i 214122,China) Abstract:Wu culture is o pen and harmo nious.Now adays,China is in the construction o 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harm onious culture ..T herefo re,it is important to pro vide an academic path into the under 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 istics of Wu culture and the constr uction o f -eco no mic -social cir cle of Chang jiang River Delta .through the contrastiv e studies of w ester n and eastern culture. Key words:Wu culture;harm onio us culture;o pening;spirituals;future directio n 当下,在理论创新的呼声中,/和谐文化0与/和谐社会0的构建,正成为中国学界关注的中心话题。/和0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家庭内部唯/亲和0、邻里之间求/和睦0、化解民族矛盾用/和亲0、消弭战争讲/和平0,社会发展须/和谐0。在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演变与历史演进中,/和0这一文化观念熔铸了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和治国理念,并以不同的形式渗透进了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之中,成为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袤的国家不同区域的人们普遍接受的文化思想。 然而,文化既有历时序的积淀,又有地域性的差异。/和0的文化理念,在中国思想的发展中,其内涵虽然是处在不断的创新与积淀中,但一个不能忽略的 文化现象,是它同时又因地域的差别而显现出不同的 文化特点与文化性征,我们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视角,试图来讨论当下中国颇为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化)))/吴文化0所特具的开放气质与和谐精神。 一、吴文化开放气度形成的历史元素 论及吴文化的生成,吴地学者具有共识的学术见解是,吴文化的起源应自/泰伯奔吴0而始。泰伯入吴之前,吴地已有土著人在此生息,但文化意义上的开化却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农耕文明有着很大的文化距离。泰伯奔吴为吴地先民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从此也开启了吴地打破文化封闭、接纳异质文化的先河。如果说近世以来在中国相关区 31

大型住宅小区综合规划设计

大型住宅小区综合规划设计 发表时间:2017-07-27T16:08:07.41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8期作者:许汉聪 [导读] 住宅小区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居住环境,而优秀的住宅小区规划是良好住宅小区建设的先决条件。 广州亚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各地对住宅小区的建设水平也不断提升,在建设大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规划师和设计师都会根据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而有所提高。但是也暴露出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方面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本文对大型住宅小区综合规划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住宅小区;生活;建设;规划设计; 引言:住宅小区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居住环境,而优秀的住宅小区规划是良好住宅小区建设的先决条件。规划设计是一门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学问,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完成现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从人的需求出发,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要求来综合设计。 1.大型住宅小区综合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1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准确 住宅小区的主要功能不管演变得多么复杂和多样化,生活使用功能都是位于第一位的,其他任何功能都是附属部分。便民利民的住宅小区设计要求,是需要建筑商更多的提供给居民能够使用的公共设备。设计人员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只关注房地产开发总造价,没有计算住宅区投入使用以后的运营维修成本,在使用过程中才发现后期的运营维护费用极高。在住宅小区建设初期没有完善的设计计划,当居民入住后有很多规划需要重新部署,给居民的出行带来很多不便。现代市场竞争的激烈,专业人员分工的细化,造成很多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点不是主要突出居住建筑的舒适,而是重点策划公建配套设施的规模、小区环境细部。 1.2道路与交通方面 由于停车位不足而随处出现乱停乱放现象,道路变得更加狭窄,造成交通不畅,有的居住区将草坪改成草坪砖供汽车停放,但降低了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居住区停车已经成为居住区规划亟待解决的首要不足。设计了非常复杂的绿化景观,比如假山、湖泊等,但是占据了较大的空间却不能供给人们使用,造成了行车道或者人行横道上的拥堵。大部分居住区在设计历程中常常强调封闭式,而封闭式不单单是围墙、围栏的围合,社区中道路也是强调内部独立的,这使得较大片区的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真正成为内部道路,与城市的道路以及其他小区的道路缺乏联系,造成了城市地块间距相隔很远才有一条城市性道路,增加了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 1.3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绿化不全面 一个良好的住宅小区不但是一个居住社区、更是集购物、休闲、娱乐和工作为一体的公共社区。满足多数老人和孩子的居住需求,有完整的绿化和运动器材设备,让居民有实际的活动空间和活动乐趣。在住宅小区中,自然环境的设定非常简单,甚至是单一,没有多元化的组合,也没有考虑到人们的观感和体验要求。很多小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高档社区户型虽然越造越大,而小区休闲、健身设施都跟不上,而很多小户型,根本不重视公共设施的配置。在住宅小区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建筑的质量和品位,要考虑长久的使用价值和环境风貌,建立环保模式的美观住宅小区。要拥有一套完整的绿化建筑体系,能够为外出活动的居民提供遮阳和挡雨的设施。 2.针对大型住宅小区综合规划设计的措施 2.1大型住宅小区综合规划设计原则 满足多元化要求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视觉审美以及生活需求。注重整体环境质量,充分利用资源,以崇尚自然、健康的人性化生活居住空间为主导理念,创造舒适、方便、卫生、美观的居住环境。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根据景观的不同方位设计户型中客厅的方位以及大阳台的方位,使住户能够更多的在开敞空间中享受中心景观所带来的舒畅感受。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以为居住者提供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和休闲自然的景观为原则,满足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综合组织好居民的社区生活。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分散组团绿地。提高绿化率的前提下,必须结合景观设计为住户提供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生活场所。? 2.2空间布局合理化,美化生态环境 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住宅及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居住区的规划和定位要综合考虑因素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资源,促进住区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设计之初设计人员就要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营造方面,尤其是水景景观方面,解决好经济良好的水源和水动力设施问题。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发展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 2.3合理分流交通道路 通过合理规划,把住宅区内的人车流线实现合理分开,并且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尽量减少对住户的干扰,以营造宁静舒适的生活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将道路设计与居住区内部设计相结合,强调对景与转折,以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共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空间景观。在设计中着重于道路及交通的丰富内涵,体现道路的三大功能:即交通功能,交往功能和景观功能要考虑到居住区道路、绿地公共空间资源能够最大程度上共享。这样不但可以分担城市主次干道的交通量,也会推动不同小区居民的交往和交流,改善城市功能。在设计规划区时,我们应避开地下车库满铺情况的发生,合理布置地下车库,为人居环境与城市进展的提供良性互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进展。 2.4完善社区配套,创新设计 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环境为设计目标,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

住宅小区总规划设计说明

住宅小区总规划设 计说明

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第一章建筑专业设计说明 ◆规划设计专篇 一、工程概况及用地现状条件 1.工程名称: 2.建筑性质及规模:- 由一,二期两部分组成。分别由22栋4-7层多层住宅,21栋别墅,一栋五层宾馆组成。总用地面积为74457.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87505.49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为87505.49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8910.48平方米。 3.用地位置及现状 北面,东面,南面,西面为农业用地。规划设计根据------总体规划,-----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力争有所突破,建设一个适宜居住的新型生态小区。 二、设计依据 ----------------------任务书及附件 基地现状地形图(用地红线) -----县相关建筑技术规范 国家相关的规范法规 《-----县城市规划管理规定》《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25 - )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三、规划原则 a.根据-----县城市总体规划,与屯昌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力争有所 突破,建设一个与农业配套的适宜居住的新型生态小区。 b.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环境意识,创造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 小区环境,争取每栋住宅有最佳的朝向和景观。 c.适当加大开发力度,节约用地、完善配套,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d.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强调小区特色与风格,加大建设开发的科技含 量,建设智能化居住小区。 ◆建筑设计说明 1、规划总平面设计 1)规划构思 ﹡强调组团式布局,组团绿化与中心绿地相结合,经过景观步道联接为一个绿色生态系统。 ﹡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形式,将车流与小区休闲人流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出来,互补干扰。

高档小区景观设计

1 绪论 1.1城市园林绿化的趋势 1.1.1“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导向 作为人居环境的城市居民区,其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小区住户的要求,即居住区的绿化造景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和休闲的要求。【1】现代人所要求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围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展开的,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精神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人们会追求一个更健康、与自己更有亲和力地环境。居住区绿化中,不仅要考虑到美的要素,更要充分考虑居住区里的主体——人的需要,只有了解了这种需要,再从这种需要出发进行设计,进行必要的美的处理,才能达到居民满意的效果。对于一个能满足实用、美观的原则小区设计,要“以人为本”的思想作思想基础,以人立足点,从人的方位去综合考虑,在此同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是城市发展到现在的一种趋势,就现在及未来很长时间都有其正确性。 1.1.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发展方向 18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均以工业化发展的程度作为衡量经济强国的标准,即“把追求 GDP的增长看做是建设强国的唯一目标与动力”,在这各思想导向下,人类对自然造成了无穷的破坏。不过人类很快看到了自己对世界所起到的负面影响, 1972 年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82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各界引起高度重视而用来指导城市小区绿化的直接表现就是出现了生态型小区绿化景观,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呈现空间结构,使廊道、镶嵌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于人类聚居。 1.1.3居住小区的健康理念 2002 年,零点调查公司,在全国做了一次市场调查:“你最想拥有什么?”被调查者中有 70% 以上的人选择了“健康”。由此可见,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就

小区规划方案设计说明

居住小区方案设计说明 指导老师: 设计者: 一.概况 1.区位条件:该基地位于南方某发达城市新城区,规划土地使用性质为居住用地,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0公顷,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为10公顷。该基地地形平坦,基地内现有部分闲置建筑,多为一层砖混结构,建筑质量较差,规划予以拆迁。该基地四周均为规划的城市道路,东侧紧邻城市绿地,并有一河道从东侧经过,其余各册均为规划中的居住用地。 二.目标: 重塑和提升区域市环境及城市空间,打造城市内标志性居住社区。 三.规划设计依据: 1.本地块规划设计(土地使用)条件 2.规划建设法规文件 3.业主的相关要求 4.数字地形图 5.国家相关的主要设计规范 a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GB50180-93) b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c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d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e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 f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I6-87.2001年) g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二.设计理念: 设计遵循高品质及现代化的整体构念,强调居,商,景的一体化整合。从对用地现状环境特质的充分分析入手,结合地形的特点,合理安排用地分块及空间形态,功能及交通设计,形成有机秩序。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形成以下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以自然的生态为思考,以人文空间为参照点,塑造各具形态的居住空间。 2.关注小区公共空间的构合,以烘托小区的“大客厅”功能。 3.注意小区整体环境及空间序列组合及构成,围绕中心区和景观,交通轴线,通过建筑与景观,绿化的纵横穿插,住宅高低错落,景观节点的精心营造。配套设置的科学安排,人,车行系统的合理组织,绿化景观的巧妙梳理,为之提供了具有良好通顺,合理,宜人景色的均好性居住环境。

吴文化与酒文化

吴文化与酒文化

吴文化与酒文化 苏州是我的家乡,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这里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独树一帜,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在吴文化的丰富宝藏中还蕴藏着一个灿烂的瑰宝:酒文化。 酒文化,在苏州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文化土壤里整整流淌了2500年。她源远流长,酿造了多少醉透古今的文化遗产;她独领风骚,在华夏酒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篇章。 吴文化和酒文化有着血溶于水的关系。可以说,吴文化孕育了酒文化,酒文化丰富了吴文化,酒文化是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吴文化中的一个精华。离开了酒文化,吴文化将逊色不少;有了酒文化,吴文化才更加绚丽夺目。 唐宋时代,苏州城开始走向繁华,酿酒业也开始发展。“倾如竹叶盈樽绿,饮作桃花上面红。”白居易在《谢李苏州寄五投酒》一诗中这样描述。苏州酿酒业的崛起,酒文化也随之悄然兴起。唐代壁画《吴王宴姑苏台图》,流传甚广。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五投酒至宋时仍负盛名,其法“曲米与浆水已入瓮,翌日又以米投之,有至一再投者,谓之投,其酒则清冽异常,今谓之五投。”到了清代苏州城的民间酿酒日益盛兴。出的名酒有坛酒、女贞酒、福贞酒。酿酒业的进一步发展,给苏州名城的酒文化注入了新的源泉。 苏州的名人贡献于吴文化,同时也酿造了酒文化。苏州的历史名人多,名人之中又数文人多。历代状元吴地独占鳌头,文状元45位,武状元5位。文人似乎和酒更有缘分。酒能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文,文思如泉,每有佳句华章。一部浩瀚的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着酒的芳香。历代文人嗜酒,苏州文人尤甚。据考证,苏州历史上的文人大都饮酒,且酒的诗文、绘画、书法佳作甚多。唐代“饮中八仙”之一的张旭是苏州人,号称“酒帝诗仙”的顾嗣立也是苏州人,还有陆龟蒙、范成大、唐伯虎、祝枝山、张灵、冯梦龙等也都是苏州人。张灵豪放喜饮,每以刘伶、李白自况。相传唐伯虎为其作《张灵行乞图》,盛传一时。冯梦龙撰写《酒史》,选录和描述当时名酒《酒品》一篇,其中诗词歌赋可征者占56%,为中国酒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唐寅更是酒酣作画,皆入神品,当时有“若得伯虎画一幅,须费兰陵酒千锺”之谚。祝枝山的《春日醉卧戏效太白》诗写独自饮酒的乐趣妙趣横生。还有外来定居苏州的文人墨客,如“汉书下酒”的苏舜钦,自称“醉吟先生”的白居易,“千日之醉我可醒”的范仲淹,一生爱酒兼咏酒的杨万里,等等。这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豪,往往饮酒也是鼎鼎大名。假如没有这些文人,苏州历朝历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将寡淡许多;假如没有酒,这些文人的佳作韵味也将少了许多。 苏州的名胜带动了旅游文化,也滋润了酒文化。苏州古城、古镇、古典园林,在江南一枝独秀,历朝历代生活富裕,经济发达。魏晋东渡以来,苏州就是旅游胜地。旅游业促进了餐饮业,产生了苏州的美食文化。美食文化和酒文化不可分割。苏州王四酒家的出名,就是文人与酒的结晶。苏州《小小得月楼》、《满意不满意》电影的拍摄,乃至小说《美食家》产生的轰动效应,使苏州成为驰名中外的美食之乡,同时也成为享有盛名的酒文化之乡。 苏州的地域习俗体现着独特的酒文化,也为酒文化抹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民间节日之一,纪念的是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苏州的端午节却与其他地方不同,它所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纪念伍子胥的端午节是苏州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民间节日,具有一整套

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

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 张硕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摘要:本文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以及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等方面入手,阐明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特别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关键词:吴文化;楚文化;吴楚文化 中国图书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张硕(1966—),湖北蕲春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楚文化因楚国楚人而得名,是对中华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区域文化,绵延800余年,与周朝相始终。 现在,我们一般把楚人先祖熊绎被西周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作为楚建国封号的开始。据《夏商周断代年表》,周成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从周成王时期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楚国约有800余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楚国作为江淮流域的最大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楚国八百余年扩张经营,为秦汉创立伟大封建帝国准备了重要条件,七国中秦楚应是对历史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 在8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楚从立国之初偏居今鄂西北荆山一隅的一个蕞尔小邦,经过不断扩张,逐步拓展到横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泱泱大国,在楚国鼎盛时期,曾经领有东至东南沿海,西至川东,北至河南、山东,南至两广的广袤版图,厕身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长,是“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天下之强国”。 随着楚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楚人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唱。人们熟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