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

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王修艳

[教学目标]

了解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及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当时历史,体会文学艺术家们的创作心境,从而加深对历史和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锻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充分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浪漫主义者们的不幸遭遇或结局的思索,引发学生对生命的追问,提升心灵的感悟。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以浪漫之旅的方式整合课堂内容,融合历史课中文学、音乐、美术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既体现文学艺术的时代性,又彰显历史对于文学艺术的强大支撑。老师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到达三个主要景点:一、英国国家图书馆,感受浪漫主义文学的魅力;二、维也纳金色大厅,体会浪漫主义音乐的震撼;三、巴黎卢浮宫,再现浪漫主义美术的冲击。浪漫之旅,一路探寻,且行且思,从历史的角度探究“浪漫主义”思潮出现的原因,最后进行“生命的追问”,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

[课题导入]

师:从专题导入

[教学过程]

师:首先明确一下我们的“旅行须知”:任何时代的文艺,都离不开现实的支撑,在历史课堂上品尝文艺的盛宴,第一步要从常识的角度了解文艺,第二步从情感的角度感受文艺,第三步,在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做到从历史的角度思考文艺。明确基本方法后,让我们开启浪漫之旅,老师只是路标,不是导游,真正的探寻者,是各位同学。

第一站:英国国家图书馆——文学之旅

师:这里有丰富的藏书,根据掌握的资料,你认为在这里我们能了解到哪些19世纪初杰出的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完成表格。(老师请一位同学填表,不完整的内容由其他同学补充。)充实后的表格如下:

师:除了这些外,浪漫主义文学在意大利、美国、波兰等其他国家也很流行,但英法两国成就最高。我们选择一本经典作品来品读小说中的浪漫主义。(一同学介绍:《巴黎圣母院》)

师:这是个非常浪漫凄美的故事,《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雨果把笔锋直指宫廷与教会,揭示他们如何压迫群众,人民怎样同两股势力斗争。听完同学的介绍,老师采访一下,你觉得哪个主人公最美?美在哪里?你觉得卡席莫多丑吗?在他身上我们能找到哪些美丽的东西?(由此师生展开一场关于美丑的讨论)

师过渡:除了文学作品之外,我们班几位同学对文学家颇有研究,接下来有请拜伦和他的亲友们。(同学表演自编自导的历史剧——《拜伦》) 师:拜伦和雨果都很注重自我感情的表达,在他们的作品中,描写广阔的历史现实,强调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这正是浪漫主义文学在内容上的特点。

师过渡:让我们继续浪漫之旅,且行且思。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出现了这么一种批判现实,热烈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呢?请大家阅读几则材料,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浪漫主义思潮出现的原因。

展示材料一(动荡的法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

1792—180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1815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

1815—1830复辟的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

1830—1848七月王朝

1 848—1 85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1870法兰西第二帝国

(动荡的欧洲)

1820—1823西班牙(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

1820—1821意大利革命

1821—1829希腊独立战争

1825—1826俄国(要求废除农奴制)的革命

1830法国七月革命

1830年比利时革命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材料二启蒙运动引导了法国大革命,但法国大革命之后,并没有建立起启蒙思想中的理想社会。相反,暴力、恐怖和战争似乎在嘲弄着人们的理性。在理性缺失的现实面前,一种反叛、变革的情绪在各个领域滋生,最终汇成了巨大的浪漫主义潮流。

——摘自复旦大学赵立行教授《世界文明史》讲稿

师总结:浪漫的文学反映了现实的历史,现实的历史又支撑着浪漫主义的文学。这就印证了一个哲学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当革命后的欧洲依然忍受战争和动荡拷打时,浪漫主义者们则以美好的理想拷问着当时的社会,同时也鼓舞了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抗争,这就是浪漫主义的影响。

师过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需要我们诉诸阅读;音乐就是声音的艺术,需要我们诉诸倾听,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影响下兴起的,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中心。我们浪漫之旅的下一站:

第二站: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之旅

老师展示一段错误的材料,请同学伴着优美的《春之声圆舞曲》阅读课文,然后甄别。史实甄别:

“一代音乐宗师贝多芬从他的故乡法国出发,来到了素有‘音乐之都’的柏林拜会了‘歌曲之王’舒曼,舒伯特为贝多芬演奏了一曲自己的浪漫主义乐曲《蓝色多瑙河》。贝多芬认为,虽然自己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但舒伯特却把浪漫主义音乐推到了全盛时期。

——老师自编

一学生指出材料的失真之处:贝多芬的故乡应该在德国;音乐之都应为维也纳;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歌曲,他才是“歌曲之王”;《蓝色多瑙河》的作者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舒曼的乐曲无一不散发着诗歌般的韵味,认为只要感情浓烈,形式完全可以不拘一格,他才是浪漫主义音乐全盛时期的代表。

师过渡:除这些外,我们熟知的《卡门》《马赛曲》《国际歌》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请欣赏一组贝多芬的交响乐,并从中体会贝多芬作品前后期题材的不同、命运的变迁、创作手法的变化。(老师播放大气流畅又冲击力极强的《命运交响乐》和《合唱交响乐》高潮部分。)

学生任选老师提供的话题,各抒己见,摘要如下:

题材方面:贝多芬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社会大动荡时代,他前期作品以革命和英雄为题材,如第三交响曲《英雄》完成于1804年春,本想献给拿破仑,但得知拿破仑称帝后,贝多芬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并涂

去原来的题词,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事实上拿破仑没死,只是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死了。拿破仑帝国后,人们整天生活在动荡之中,所以贝多芬又寄情山水,也描写一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第六《田园交响乐》。从贝多芬的作品能看出来浪漫主义音乐在内容上,多与梦想、大自然、对英雄的赞美密切相关

命运变迁方面:他一生充满挫折,30岁后听力渐弱,直至两耳失聪,但他决意扼住命运的喉咙,《命运交响曲》正是作者同命运搏斗,追求崇高理想的呼声。

创作手法方面:如欢乐颂,在交响乐中加入合唱的部分,将声乐与器乐完美交融,节奏生动优美,感染力强,更酣畅淋漓的表情达意。

师过渡:艺术源于现实,贝多芬的作品中,我们似乎能听到激进的革命,威武的进军和革命失败后的悲壮。那个动荡的时代,孕育了像贝多芬这么伟大的音乐家,他不仅代表着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也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结束音乐的鉴赏,让我们继续浪漫之旅。

第三站:巴黎卢浮宫——美术之旅

师:卢浮宫名画云集,从墙壁到屋顶,都挂满了油画。19世纪初,浪漫之风也吹到了美术领域。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梅杜萨海难:1816年7月法国“梅杜萨号”巡洋舰在贵族船长错误指挥下,触礁,沉船,舰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之夭夭。余下的150余名乘客,在一个临时拼凑的木筏上与狂风恶浪作斗争,13天后只剩下15条生命奄奄一息。法国政府封锁消息,但几个幸存者披露了这一骇人听闻的事件。

师:如果你是画家,将如何用自己的作品来描绘这一重大事件。请简述你的构思? 老师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不妨把构思的作品画出来。

师:籍里柯以幸存者的口述为依据,以金字塔形构图,把焦点定格在木筏上的幸存者发现天边有船影掠过时那种绝处逢生的激情。

师:这木筏中的人就是处于水深火热的法国人民。那条摇动着的红巾,正是法国人民在苦难中斗争的象征。整个画面阴冷,充满着动荡不安的焦虑,让人看了非常震撼。这幅杰作发表了浪漫主义的宣言,可当这幅作品在沙龙展出时,受到古典主义画家猛烈的攻击,他们认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死尸样的人物,完全破坏了古典主义追求的宁静和单纯的美。在当时最能理解这幅画的是一位比籍里柯小七岁的青年画家,这个人就是德拉克洛瓦。他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又名《1830年7有28日》。

师:这幅画取材于“七月革命”,画中最吸引我们的是谁?

生:自由女神。

师:这就是画魂所在。自由女神左手持枪,右手高举着三色旗,画面其余人物都是现实中存在的。带礼帽的职员,举刀的工人,受伤的人正仰着头鼓励自由

女神的前行,女神的左侧,一个挥舞双抢的少年毫无顾忌的在炮火中向前冲去。这画面,其实就是七月革命的真实再现。如果我们能配音的话,你认为女神喊出的会是什么?

生:冲啊!

师追问:冲向什么?

生:冲向复辟的波旁王朝。

师:美术家或许不能直接扛枪上战场,但德拉克洛瓦用他手里的画笔,鞭笞着复辟的波旁王朝,为法国人民轰轰烈烈的革命摇旗呐喊。

师:两幅画放在一起对比一下,这到底是一种艺术创作的雷同,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呢?(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从色彩看,都比较阴沉;从题材看,都反映当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构图看,都突破了古典主义美术工整的布局;从情感表达看,都淡化理性,强调感性。

师过渡:这次浪漫之旅一路探寻,有了文学,我们的心灵就不会孤独;有了音乐,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寂寞;有了绘画,我们的精神将会更加振奋。结束浪漫之旅,老师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贝多芬终身未娶,生命的黄金时期开始耳聋;舒曼的大部分时间被一种痛苦的幻觉和恐怖的心理所折磨,患上严重的精神病;拜伦36岁死于希腊战场;籍里柯33岁坠马而亡;舒伯特才华超群却英年早逝。他们的生命如烟花般短暂,他们的生命又如烟花般绚烂。我们不禁要追问生命,感悟心灵。请用一句话描述你对浪漫主义最深刻的感受。

(学生踊跃谈自己的感受,

[结束语]

师: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这三件事情使得当时的欧洲成为各种矛盾聚集、碰撞、冲突的焦点,也孕育出了热情、勇敢、忧患、良知的浪漫情怀,那是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精神财富,也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璀璨光芒。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2)不同点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规模上、深度上和影响上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要大得多。 A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许多技术的发明来源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匠。如珍妮机的发明者是个织工,水力纺纱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钟表匠,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也是个机工。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所有发明发现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几个先进的大国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全面开花取代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中德国、美国贡献尤多。而且,其规模更加广泛,某一国的重大发明,很快就被别国所吸收,相互推动,发展迅速。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时间上的交叉,如德国、日本就属于这种状况。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第二次 起止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开始部门从棉纺织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标志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应用 社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工业化社会建立 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形成

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姓名:丁胜 学号:1003607008 目录: 一、工业革命前,中国和西欧经济的对比 二、“韦伯疑问”和“李约瑟之谜”的辨析 三、林毅夫教授观点的思考与感悟 四、文化、政治制度因素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内容摘要: 17世纪的中国和西欧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甚至略强于西方,但工业革命却发生在了西欧,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将从韦伯疑问和李约瑟之谜出发,结合林毅夫教授的观点,将历史对比,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综合分析,论证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必然性。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同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此后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前,中国和西欧经济的对比 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它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这使英国长时间以现代工业的鼻祖自居,从而令许多世界大国汗颜,其中就包括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赞叹英国人的开创精神的同时,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呢?先来分析一下工业革命产生时中国与西欧的不同 在15、6世纪欧洲形成了以一批科学家为主导的科学热潮,到16、7世纪,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初步形成了与中世纪神学与经验哲学完全不同的新兴科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后经开普勒、伽利略,特别是牛顿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正是这些以发现、发明为主的科学家的引导,形成了一种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明的科学浪潮,之后与资本家结合,使这种浪潮引起巨大的产业效应,之后大批资本家跟进、利用,甚至发明各种生产方式,以致生产方式的彻底改变,即工业革命发生。 那么,工业革命发生时的中国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是整个清朝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时期。其实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这只出现在个别地区和生产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了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揽朝政,残酷地迫害异己、镇压人民。土地集中达到惊人的地步。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剥削,加上灾荒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环境下资本主义萌芽自然不会得到发展。后来随着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朝代的更迭势不可挡。连年的战火,使得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所以清朝的前几位君主要做的是恢复农业经济,而不是现实地去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韦伯疑问”和“李约瑟之谜”的辨析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教学设计

必修川专题八佃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一课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授课教师:林明芳(福州教院二附中) 指导教师:林景和(福州教育研究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作为专题八的第一课,阐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 初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倾向,它上承卢梭的浪漫之声,下启批判现实主义。 2.[课标内容】 ①了解19世纪初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②列举19世纪初期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③欣赏19世纪初有代表 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教学目标】 A(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19世纪初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重要的艺术价值。结合课外资料及相关的图片等资料赏析这一时期主要的文艺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联系必修1、2、3相关内容,对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锻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由此明白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都是当时社 会现实的反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图表法列出和归纳19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以便于识记和掌握,从常识维度认知浪漫主义。 引导学生赏析这个时期特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感受浪漫情怀,感悟浪漫主义特点,从情感维度认知浪漫主义。 引导学生充分使用历史联想法,在学习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音乐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从历史维度认知浪漫主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19世纪初期众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和掌握,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类 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通过对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特色的分析,培养学生 健康的审美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感受文学艺术大 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感受音乐的魅力,认同音乐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4.【教学重点】 浪漫主义文艺作品怎样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19世纪初,文学艺术领域中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思想文化领域的总体特征。因此,一定要弄清这些作品浪漫体现在哪里,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思潮的独特风格,乃至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5、【教学难点】 浪漫主义形成的原因;浪漫主义的影响。 对于浪漫主义成因,教材只有结论性的语句,而缺少分析性内容,所以,学生难 以理解。我校为新晋的二级达标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多数学生还不能自觉地把对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

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12-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十二.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推荐理由】2015-2019五年高考14套全国卷,本知识点共出现选择题11道,考查频率79%。【真题例证】 1.(2019全国I卷,35)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残酷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从而出现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主义美术,材料中“达达派”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它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一战的绝望,表达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故选D项;抒发了浪漫情怀是浪漫主义,排除A项;遵循了写实原则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B项;突出了理性思维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C项。 2.(2019全国III卷,33)33.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答案】C 【解析】“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选C项;《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人的价值的尊重,排除A项;《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期特征是强调表现现代人的自我感受,故事背景模糊不清等,排除B项;《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更强调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排除D 项。 3.(2018·全国Ⅰ卷·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起源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它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化劳动取代了个体工场的手工劳动,史无前例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摆脱了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劳作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凭借这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些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材料市场,倾销其工业品,走上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所谓的再工业化不断占领制造产业发展制高点,主导世界产业发展大势。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了起来,因为工业革命需要的资源和劳动力是可流动的,所以促使一些外国人在中国这个资源丰富、劳动力不缺的国家开设工厂,发展产业,这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还给中国国际竞

争力的提升形成巨大压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国要成为产业革命的赢家,要成为先进发达的世界强国、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应对德国工业4.0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浪潮的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信息化与工业化 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推出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这也是一个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1.拥有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战略性、 前沿性制造领域,中国应该掌握整机或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于这些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和产业链的 核心环节,同时建立起世界领先地位的生产技术参数体系,构筑国际公认的制造品质量标准体系;在高端制造和主流制造品方面,建立起“中国质量”信誉,打造“中国制造”标签,引领制造领域重要行业的发展方向。 2.拥有享誉全球的著名企业和著名品牌。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课题名称: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班级:高二十班 组员:吴宇杰陈钰杰 陈雨欣缪珊 苏佳文张佳敏 分工: 陈钰杰研究学习论文陈雨欣结题报告 吴宇杰制作ppt 苏佳文、缪珊找资料、填写张佳敏课题自我总结

研究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3、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为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并且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奠定了基础. 研究目的与意义 让我们知道工业革命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鼓舞我们勇于创新

研究计划: 1.寻找相关资料 2.询问相关教师 3. 整理论文 4.制作PPT

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作用,它与技术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大发明也主要在英国,其他国家的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新技术的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其规模广泛,发展也较为迅速。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日本等国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新的技术成果,便利了其经济迅速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涉及范围:主要是棉纺织业部门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革命性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间: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涉及范围:将蒸汽时代引入电气时

代、蒸汽改电力人类开始涉及高科技 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a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

2020版 (通史人民版)阶段十三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阶段十三 课时3

课时3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考纲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 (1)牛顿近代力学体系。(2)达尔文与进化论。(3)爱因 斯坦*与相对论。(4)量子论。 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 (1)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2)计算机与信 息时代。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 从17世纪至今,西方科学技术诞生到三次科技革命 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 的发展。 历史解释 (1)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 的创立、量子论的诞生的历程,人类认识从宏观世界 深入到微观世界。 (2)中世纪生物界的统治思想是神创论,达尔文提出了 生物进化论,打破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对后世影 响巨大。 (3)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的发展历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及人类生产 生活的巨大变化。 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材料及后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近现代科学 技术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影响,认识科技发展推动社 会进步的影响。 唯物史观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等理 论,理解科技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客观认 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考点一近代物理学的成就

1.牛顿近代力学体系的创立 (1)内容 ①狭义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有关,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广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2)意义?????①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揭示了空间、时间的可 变性。 ②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③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考点二 达尔文的进化论 1.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

一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一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主要作品及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学生通过对这一时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锻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师生共同创设历史情境,在相关历史背景中理解有关文学艺术作 品。可通过模仿某一位文学艺术大师或者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某一 人物,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通过对浪漫主义文学艺术 作品进行归纳,以更好地把握其特色。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19世纪初期众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和掌握,充分理解人 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特色的 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热爱。 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一.含义:18末19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宣扬,追求。二.背景:⑴政治:震荡了整个欧洲。 ⑵经济:在欧洲迅速延伸。 ⑶思想: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失去了的可能。 三.代表人物: 1.浪漫主义文学:以成就最高。英国文学以为主,代表有、、。 法国以为代表,俄国有杰出诗人,德国有作家、。 2.浪漫主义音乐:和是摇篮和音乐盛会的中心,代表有德国的、。 奥地利的。3. 浪漫主义美术:代表有法国的、。

⑴表现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不再刻意突出的特点。 ⑵各国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英法两国成就最高。 参考答案 一.含义:18末19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宣扬人的情感至上,追求个性的张扬。 二.背景:⑴政治:法国大革命震荡了整个欧洲。 ⑵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迅速延伸。 ⑶思想: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理性王国”失去了实现的可能。 三.代表人物: 1.浪漫主义文学:以英、法成就最高。英国文学以诗歌为主,代表有拜伦、雪莱、济慈。 法国以雨果为代表,俄国有杰出诗人普希金,德国有作家霍夫曼、海涅。 2.浪漫主义音乐:德国和奥地利是摇篮和音乐盛会的中心,代表有德国的贝多芬、舒曼。 奥地利的舒伯特。 3. 浪漫主义美术:代表有法国的籍里柯、德拉克洛瓦。

樊君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一.考试说明:(明确考什么)——学生板演,老师完整,归纳出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规律、近代化含意、社会转型。 二.经典考题:(明确如何考)——点明考点、设问角度、能力要求 1、(2012年江苏单科3分)左图是十八世纪七 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 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已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

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马克等《世界史考史》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1750年(%)1830年(%)1860年(%)1900年(

2020届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4 两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4 两次工业革命错因归纳:对两次工业革命在时间、成就、特点、影响方面的区别搞不清楚。 释疑解惑 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不同点时间 18世纪后期~ 19世纪中期 19世纪后期~ 20世纪初期 开始范围一国(英国) 多国(英美德法) 标志性成就万能蒸汽机电力 能源煤电力、石油 新交通工具火车、汽船汽车、飞机 新兴部门机器制造业、铁路业石油化工、电器制造等支柱产业棉纺织等轻工业重工业 技术来源经验积累实验室 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工厂) 垄断企业 对世界市场的推动初步形成最终形成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程度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科学和技术真正结合 相同点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阶级关系两大阶级的对立 社会生活城市化、环境污染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材料“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材料“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来源于劳动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排除B项;材料“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排除 D项。2.(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1785年蒸汽机在工厂开始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组织形式上,产生了工厂制度,排除B项;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排除C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3.(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故A项错误;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故B项正确;垄

中国为什么没发生工业革命

中国在古代经济、科技领先世界1000多年的原因很多。在制度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方早1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国家机器、科学发展、人文都优于奴隶制度);在社会方面,.中国处在一个比较稳定,且统一的区域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只有相对短暂的分列状态);在文化方面,百家争鸣、儒家学说促使了当时中国的封建管理、文化高速的发展找就了文化的稳定性和统一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外交方面,.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外主动交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对外交往吸收了外来的财富发展中国;在农业方面,中国的铁器得到有利的利用,大力发展农业,从而使得在用稳定的生产中发展进步;在管理方面,.中国的国家中央集权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强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控制和管理。 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技发展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古代科学家的探索和创造. ⑥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论中国近代衰败的根由 众所周知,清朝是因为闭关锁国而导致落后于世界,然而,闭关政策实际上是从明朝中后期就开始了.而且大家都知道,在明朝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却极其缓慢,其原因有很多,比如:明朝政府的压制和束缚,还有封建时代轻视商业的农本思想等等,这些都是遏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封建制度发展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政治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后果是什么? 他们与中国有怎样的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开创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确定了资本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这些机器大都是那些熟练的手工劳动者根据实际经验设计的,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而资本家们为了更好的发挥机器的作用,将整个生产工业化,建立“工厂”。在交通运输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在陆地的长距离运输还是在海上,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825年,史蒂芬孙亲自驾驶着一列托有34节小车厢的火车试车成功。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的应用,这使得整个社会的贸易往来更加广泛。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中国当时还处于封建统治时期,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下,闭关锁国,不可能发生工业革命,但是鸦片战争的发生使得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后面又有洋务运动,中国只能说间接的接受工业革命的产物和思想,学习西方,冲击了当时落后的生产模式。不得不说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开放了发明家的思想,虽然很艰难,但还是在一步步的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真正地将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应用到实际的技术中,对能源、交通、通讯、化工行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八)1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必修三专题八:1、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一、选择题 1.(2012年1月厦门市期末19题)有学生提出:“拜伦的《唐璜》具有批判现实倾向,为什么却列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作者属于浪漫主义诗人B.强调理性,追求自由 C.手法离奇,注重抒情D.关注现实,揭露时弊 2.(2012年1月滨州期末20题)法国浪漫主义的“产婆”斯塔尔夫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人人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忧郁”主要反映了人们对 A.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B.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 C.新社会制度的高度颂扬 D.人性解放的渴望 3.(2012年1月石家庄一模18题)“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象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漫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这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诗人拜伦的作品《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下列作品与此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蓝色多瑙河》B.《战争与和平》C.《红楼梦》D.《向日葵》4.(2012年1月南阳市期末30题)“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这—特点属于 A.古典主义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C.现实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5.(2011年11月江西四市联考24题)英国诗人雪莱在脍炙人口的诗篇《西风颂》中,豪迈地预言:“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临了,春天还会远吗?”恩格斯赞美他是“天才的预言家”。对这句名言的正确理解是 A.它反映了一种自然现象,冬天来后,春天不久也将到来 B.与“失败是成功之母”意思相近,在经历失败的冬天后,成功的春天也到来了 C.相信丑恶的现实总会转瞬即逝,真、善、美会永存 D.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到来 6.(2012年1月南京、盐城一模20题)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与这一创作风格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2018届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6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扩展_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试题61

板块6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扩展——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名校联盟段考)1792~1804年、1848~1852年,法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二共和国;1875年,法兰西共和制虽得以确立,但仍然历经曲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国的( ) A.历史文化传统 B.经济发展特征 C.社会结构复杂 D.共和思想缺陷 解析:B 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时期,由于法国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故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反复曲折,直到1875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长,共和制才最终得以确立,故B项与题意相符。其他各项不是题干材料所属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 2.(2017·江西新余二模)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任何一邦的商品均可自由输入另一邦,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 A.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皇帝的行政权受议会约束 D.皇帝拥有征税自由 解析:B 材料中《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体现了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中央的权力加强,B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现了专制主义的特色,议会的立法权受到皇帝的控制,皇帝的行政权几乎不受限制,A、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皇帝需经帝国联邦议会批准后方能行使任命地方税务官的权力,D项错误。 3.1815年后,“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个人主义”“女权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先后在欧洲涌现。这些学说井喷而出主要是为了解决( ) A.君主专制制度与代议制的矛盾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15世纪是一个崭新而别样的世纪,更是一个影响力直达今天的世纪,世界的大变局由此开始。自那时起,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勃兴。侵略与开拓相联系,贸易与搏杀相混淆,经济与军事相纠缠,崛起与争霸相伴随。 500年来,世界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王雄争霸的正剧,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世界各大国家江山代代,各领风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同时也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带去了不同程度的伤痛。而今天,实力和信心日增的中国,选择了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和真正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历史和现实。 15世纪的中国正值鼎盛,郑和率领当时天下第一的舰队七下西洋,彰显着大国无与伦比的风范。15世纪的欧洲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早起期殖民主义的开端。21世纪的欧洲不管是经济,军事,或是政治,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1世纪的中国,正趁着改革开放的良机,努力发展,已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500年的时间漫长的足以颠倒世界的格局,鸦片战争的屈辱还历历在目,抗日战争的惨烈至今无法忘怀,到底是什么让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的中国被狠狠的抛弃,中间的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万,但工业革命这一因素绝不会被忽略,发生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为什么工业革命无意垂青正值鼎盛的中国,而对新生的欧洲情有独钟?个中原因,恐怕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了。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土地兼并和大地产的产生,而土地兼并和大地产产生的结果,并不是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仍然是小块土地经营,所以仍是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的局限下,土地占有方式趋向集中,而土地经营方式则趋向分散。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下,相对于人口来说,土地都是稀缺的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土地是不能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的,所以不得不采取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生产方式。男耕女织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最典型写照。事实上,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农业。在通常情况下,小块土地的产出除供一家人的口粮外,已经剩余不多,而往往还要缴纳繁重的税务,所以农民常常是不得温饱的。因此,农民必须通过家庭手工业来补充个土地的产出,通过出售手工业产品获得收入以补充口粮的不足。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阻碍商品生产,阻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成长。 清朝入都北京后,为解决八旗官兵生计,决定强占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饥寒迫身;同时又强迫汉族农民“投充”,补充其壮丁队伍。清朝时的圈地更是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门,背乡离井,因此纷纷起而反抗。顺治四年,大规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碎的圈地、换地、带地投充仍不断发生。康熙八年六月十七日作出永远不许再圈的决定,圈地至此最后停止。清初大规模地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赖租种旗地为生”。 清朝的这项政策,更是让中国与工业革命背道而驰。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并持续发展。这时中国的经济虽然繁荣,但这种繁荣只是以农业为主的手工贸易的发达,没有上升到工业上面去。例如,中国的纺织历史要比欧洲国家早好多年,中国汉代和唐代是两个鼎盛期,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国”。不同的是,中国永远是手工作业,永远是人代替机器。北宋的繁荣不是真

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从有记载的古代文明开始,人类社会已经存在和发展了数千年。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革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它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这使英国长时间以现代工业的鼻祖自居,从而令许多世界大国汗颜,其中就包括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赞叹英国人的开创精神的同时,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呢?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工业的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意义。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继而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这主要表现在英国的圈地运动;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这主要是从殖民地掠夺而来;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进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它引起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厂;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 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王修艳 [教学目标] 了解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及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当时历史,体会文学艺术家们的创作心境,从而加深对历史和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锻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充分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浪漫主义者们的不幸遭遇或结局的思索,引发学生对生命的追问,提升心灵的感悟。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以浪漫之旅的方式整合课堂内容,融合历史课中文学、音乐、美术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既体现文学艺术的时代性,又彰显历史对于文学艺术的强大支撑。老师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到达三个主要景点:一、英国国家图书馆,感受浪漫主义文学的魅力;二、维也纳金色大厅,体会浪漫主义音乐的震撼;三、巴黎卢浮宫,再现浪漫主义美术的冲击。浪漫之旅,一路探寻,且行且思,从历史的角度探究“浪漫主义”思潮出现的原因,最后进行“生命的追问”,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 [课题导入] 师:从专题导入 [教学过程] 师:首先明确一下我们的“旅行须知”:任何时代的文艺,都离不开现实的支撑,在历史课堂上品尝文艺的盛宴,第一步要从常识的角度了解文艺,第二步从情感的角度感受文艺,第三步,在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做到从历史的角度思考文艺。明确基本方法后,让我们开启浪漫之旅,老师只是路标,不是导游,真正的探寻者,是各位同学。 第一站:英国国家图书馆——文学之旅 师:这里有丰富的藏书,根据掌握的资料,你认为在这里我们能了解到哪些19世纪初杰出的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完成表格。(老师请一位同学填表,不完整的内容由其他同学补充。)充实后的表格如下:

高中历史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小结

高中历史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小结阶段特征 主干知识排查 一、政治:近代西方两种政治文明的发展 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 (1)完善 ①英国: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的议席,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峙、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2)发展 ①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和联邦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②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2.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1)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经济: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等积累了原始资本。 ③劳动力: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⑤市场:英国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成就 ①纺织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 ②生产方式:确立了工厂制。 ③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在中国

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在中国 读了《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想到在中国康乾盛世的同期,英国迎来了工业革命,为什么是英国而不是中国首先实现了工业革命?这是一个让中国学者一直耿耿于怀的问题。许多中外学者对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研究表明,当时中国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在许多方面并不落后于英国。在技术水平上,科技史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宋代时就居当时世界之首,相当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者们对中英的诸多要素进行了对比,给出的答案却没有取得共识和交集。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错过了率先工业化的机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者一直在试图回答。 本书中概述的流行有“两个半”答案,第一,夸大18世纪的英国等欧洲国家“迎接”工业革命,在政治制度、经济和社会形态、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准备,并武断论定同期中国,各方面早已经暮气沉沉,已经腐朽到了极点——乾隆皇帝轻蔑的对待英国马噶尔尼使团,成为这种观点的最佳佐证。 第二,美国“加州学派”及中国史学界的一些学者,近年来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工业革命同期的中英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当;在清政府治下,也有相对自由、高效率的土地和劳动力甚至资本市场;当时中国的农业收益非常高;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等欧洲国家,要归因于殖民地资源、本土充足煤炭的供给。部分中国学者援引伟人的说法提出,事情坏就坏在鸦片战争,如果没有外力挤压,清代中国本可以完成自己的工业化。 之所以说另外存在“半个”答案,是指某些经济学家常常会借历史分析之便,兜售原教旨经济学的一套把戏,说什么英国由于是市场经济、所以才能高效率的、率先完成工业化。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这本书名冗长的著作,却以不长的篇幅对前述两个半观点进行了辨析,对个中谬误作了一一驳斥。 正如这本书的作者皮尔?弗里斯所揭示的,“加州学派”,特别喜欢用特例、个例史料来佐证其观点,在对于中英两国18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比分析中,仅仅限于个例数据的衡量,轻率的得出了清代中国具备独自工业化各方面条件的结论,而忽视了中国与西欧、特别是与英国在现代社会早期的根本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