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元代文学二

元代文学二

元代文学二
元代文学二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第六编元代文学

主讲教师:陶贤都

授课班级:05级1、2班

授课时间:第3学期

课时计划:20课时

使用教材:《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007、10

第六编元代文学

【教学设想】1、元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是元曲,而元曲的重点是元杂剧。要理清本时期元杂剧代表作家作品;重点讲读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等以及南戏的代表作高明的《琵琶记》。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况

一、社会概况

1、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2、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且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

3、在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

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元朝民族等级表:

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

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二、文学概况

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

叙事性文学的新形式——戏剧——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元代话本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继续盛行。

(一)元曲概说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

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传世之盛,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之可传独北乐府耳。”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元杂剧和散曲作家作品的数量: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辑录,杂剧作家约200人,作品近600种。据明代臧晋叔《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选辑,现存元杂剧作品162种。

据今人隋树森辑录的《金元散曲》所载,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散曲作家200多人,小令3800多首,套数400多套。

(二)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1、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原始歌舞——“优孟衣冠”——汉代“百戏”中之角抵——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清戏曲

2、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

到底。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宫调】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北曲】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盛誉两宋的词,本来就是歌曲。曲,则突破了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格律。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

5、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音乐和声腔;

白,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带白、背白等;

科,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第二章关汉卿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于关汉卿的评论资料:

1、元?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2、明?臧晋叔《元曲选序》: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

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

4、天一阁本《录鬼簿》于传末附贾仲明《凌波仙》吊词: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二、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

(一)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二)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三)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窦娥冤》思想的核心

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一是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

二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这一结果彻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

《窦娥冤》第三折:全剧的高潮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写出窦娥作为封建社会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随着对黑暗现实的逐渐认识,性格由逆来顺受发展到反抗斗争。

成功地创造了使人生悲的审美情境。能够自觉地通过美的被毁灭,达到强烈的悲剧效果,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成功地表现了光照人间的理想。不仅写出感人肺腑的悲,也写出光彩照人的理想,它象划破夜空的闪电般耀眼夺目。

元曲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第三章王实甫和《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王实甫》: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记》耀中国古代剧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演变(1)

唐·元稹《莺莺传》: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谬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演变(2)

北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秦观的《淮海词》,毛滂的《东堂词》都曾歌咏崔、张恋爱故事。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的“说话”已有《莺莺传》名目;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又有“莺莺六幺”。

演变(3)

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诸宫调】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

演变(4)

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记》。

《西厢记》对传统杂剧的突破:突破四折的通例,扩展为五本二十一折;几个角色都可以唱;使用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

三、《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一是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

二是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西厢记》戏剧冲突的四个高潮

佛店巧遇→老妇人不许→孙飞虎事件→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赖婚

矛盾转移为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拷红四两拨千斤

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又一次“赖婚”

四、《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

反封建战斗性:

(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董解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而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人物形象:

老夫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代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赖婚,拷红,逼试。

莺莺——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佛殿邂逅,隔墙和诗,道场传情,月夜听琴,传简约会,自荐枕席。闹简,赖简。

张生——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封建礼教叛逆者。执着诚挚,“傻角”、“疯魔汉”、“志诚种”;软弱,“银样蜡枪头”。

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

聪明机智,勇敢泼辣,富有正义感。传书递简,拷红。

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五、《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多角色司唱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双线复合结构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烘托渲染

(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文采与本色相生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2、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3、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触处生愁,直抒胸臆。

(二)优美的戏剧语言。

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提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典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第四章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一、白朴《梧桐雨》

一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主要抒发一种人生变幻、盛衰难料的沧桑之感

“梧桐雨”的意象: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和重心所在。写战乱平息后,历经患难、失去权位的李隆基退居西宫养老的孤独生活,着重表现他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昔的凄楚悲凉的心理感受。梧桐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

《墙头马上》:

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颂歌。

李千金:渴望爱情和婚姻,无媒自聘,离家私奔,有胆有识敢作敢为;

反驳裴尚书,拒绝裴家父子,注重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坚毅而又倔强。

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

二、马致远《汉宫秋》:

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汉元帝不自由”: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王昭君:乱臣贼子横行天下时代的牺牲品

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抒情感人,曲文优美。

元杂剧中人物形象的矛盾(叠合)

窦娥:安分守己、忠于孝道、逆来顺受——不屈的复仇者、反抗恶势力的烈妇。

蔡婆婆:放高利贷者,见利忘义,引狼入室——善良、相依为命,刑场上痛心疾首。

红娘:丫鬟、奴仆——满口“子曰诗云”。

汉元帝:皇帝、富有三宫六院——对昭君怜香惜玉,平民。

李逵:粗鲁汉子,草莽英雄——诗兴大发

第五章南戏

一、南戏的源流和特点

南戏:即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南戏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南戏的体制特点:

(一)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二)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三)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王世贞《曲律引》:“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远。”徐渭《南词叙录》:“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

二、《琵琶记》

南戏之祖元杂剧殿军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1、关于高明的评论资料:

明?徐渭《南词叙录》:《赵贞女蔡二郎》,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

明?徐渭《南词叙录》: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指成《琵琶记》)。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创“瑞光楼”旌之。

明?魏良辅《曲律》:《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韵精绝。

2、《琵琶记》故事的演变

历史上的蔡邕:文人,博学多才;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义;

《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3、《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三辞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

4、《琵琶记》的主题:

作者原意:全忠全孝蔡伯喈有贞有烈赵五娘

客观效果:忠孝不能两全悲剧命运

5、《琵琶记》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蔡伯喈优柔寡断、委曲求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糟糠自咽,剪发买葬,体现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

(二)双线结构颇具特色。一条写蔡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反常。

(三)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一线语言本色;蔡一线辞藻华丽。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相协调。

第六章元代散曲

一、散曲的特点:

(一)散曲的类别: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二)散曲与词的异同:

同点:都是长短句样式,都是音乐文学。

异点:

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

2、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畅淋漓;

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

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三)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元〃乔吉: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引)

二、元散曲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则向南方转移。前期散曲多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对山林隐逸生活的赞颂,对男女爱情的歌唱,对自然风光的神往,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情绪。艺术上富有通俗化、口语化特点,饱含北方民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调。代表作家是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和白朴等。

后期散曲缺少前期作家那种横溢于作品中的牢骚和不平,在艺术上刻意求工,用词典雅华美,且追求格律严整,创作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比较重要的作家还有张养浩、睢景臣和刘时中。

古代文学史大三(元明清)简答题复习题

简答题: 【元朝】 1、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A、杂居作品中洋溢着干预现实的强烈愿望和鲜明的爱憎。 B、善于塑造各类典型的戏剧人物形象,尤为擅长刻画女性的悲喜剧角色。 C、完善杂剧体制,创立戏曲艺术范式,重视舞台效果。 D、本色当行的语言。 2、《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一)独辟蹊径的杂剧体制: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二)独具匠心的戏剧冲突:体制宏大而结构严谨,剧情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相互制约的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中国古典戏剧情节艺术的孤独高峰”。“曲”与“剧”的高度统一(三)独树一帜的心理描写:《西厢记》在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高超的心理描写。是塑造崔、张性格的重要手段。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成功的心理描写不仅表现在“充分调动擅长抒情的曲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活动”,而且“说白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容。”(四)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 语言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3、“长亭送别”赏析: 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占有重要地位。 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曲词华美,充满诗情画意,集中刻写了莺莺送行时的复杂心绪。 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 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分别。 通过莺莺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严重摧残。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一)赴长亭途中 【端正好】情景交融,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心情。 《董西厢》中此处作:“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元代文学史》教案

《元代文学史》教案 罗斯宁 教材:罗斯宁、彭玉平编著《宋辽金元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年出版。 教案进度: 第一章元代文学简况 第二章元杂剧的渊源、形成和体制 第三章关汉卿的剧作 第四章王实甫的剧作 第五章元代前期剧坛 第六章元代后期剧坛 第七章元代散曲 第八章宋元南戏 第九章元代诗文 第一章元代文学简况 第一节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元朝版图空前辽阔,横跨欧洲、亚洲。国家的统一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京城大都(今北京)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杭州则是南方最繁华的大都市。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杂剧、散曲、南戏、话本等通俗文学在元代都非常兴盛。 .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元代由蒙古族掌握中原政权,元蒙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西北少数民族如畏兀儿人,回回人)、汉人(原金朝汉族人)、南人(原南宋汉族人)。蒙古人政治地位最高,南人地位最低。政治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 元朝的阶级矛盾也很尖锐,官吏多贪赃枉法,造成冤狱,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对江南的搜刮尤为严重。尖锐的矛盾激起民变,爆发众多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元朝。这种社会现实,使元代文学作品多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

.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元灭金后,因蒙古贵族对文化的作用还未重视,八十多年未举行过科举考试,文士失去进身之道,落到社会的底层。宋末元初人郑思肖记载当时十种等级的职业分类:“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儒生地位排第九,在娼妓与乞丐之间。 元仁宗延祐二年()元朝才重行开科取士,但将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在出题和录取方面都优待蒙古人、色目人。在取消科举的八十年间,文士有的作小吏,有的经商谋生,更多的是成为“书会才人”,成为戏剧作家,使杂剧和南戏的创作队伍从以民间艺人为主变为以下层文人为主,促进了戏剧创作的兴盛。 .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蒙古贵族夺取中原政权后定居在汉族地区,随蒙古军征战的女真族、畏兀儿族,回回族等军士也与汉族人民杂居,他们的文化互相交流,形成元代文学以刚健、质朴、酣畅为主要风格特征,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 第二节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元杂剧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后期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 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元诗以宗唐为主,但亦受宋诗的影响。前期作家主要有刘因、卢挚、赵孟兆页等;后期作家主要有萨都剌、杨维桢、王冕等。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

元代文学(公元1234-1368)概说 一、大致时间断限 1206年,铁木真创立蒙古帝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234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灭掉金国;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取《易经》“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 1279年,忽必烈灭掉宋朝,统一全中国; 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即帝位,建立明朝。 二、元朝的政权性质及统治特点 性质:元朝结束了三百多年来国内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贫积弱的形势,XX、XX、澎湖等正式列入中国版图,XX也成为行省之一。元朝疆域比汉唐时更为广阔,势力X围直至欧洲。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庞大的帝国,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表现特点: 元朝统治,从文化上来说,是落后文化对先进文化的统治,因此表现出与历代王朝不同的特点。 (一)、四等人的划分及统治者的贪暴,激化了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 (二)、科举制的一度废除,突出了儒士问题,即儒士地位的下降及引发的文学、文化上的一系列问题; (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对生产力的破坏; (四)、东西方交通大动脉的打通,有利于各种XX的传播与相互影响;外来音乐及乐器等的传入,有利于新的戏曲样式及表现形式的出现; (五)、落后文化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 第一讲元杂剧 一、元杂剧的产生及其体制特点: (一)元杂剧的产生(元杂剧衰微的原因与此同理。) 1、综合艺术影响的产物(文学自身方面的原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与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并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戏剧。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大致脉络.doc 2、时代的产物:宋金元陵替过程中,各民族融合的同时,各种戏剧因素也在融合,同时各民族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也要求有一种战斗性和群众性都较强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而宋金元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为杂剧的发展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如勾栏、瓦肆的出现,市民的娱乐需求等。统治者的重视、提倡。 3、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元朝疆域空前广大,交通发达,各国、各民族文

古代史思考题

原始社会史部分 1.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北京人”有哪些了解? 2.原始社会可能有哪些分期法? 3.谈谈你对劳动与人类进化的关系的认识。 4.原始人的经济生活有哪些特点? 5.关于原始思维和原始文化,你目前知道多少?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些知识的? 6.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区别何在? 7.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8.我国原始社会解体时期有哪些著名的传说人物?为什么有很多重大发明都系于他们? 夏商西周春秋史部分 1. 我们依据什么来了解夏代的历史? 2. 二里头文化对了解和研究夏代历史又什么意义? 3. 对中国社会发展史而言,夏代居于何种地位? 4. 夏朝的国家机器达到了怎样的发展程度? 5. 试述夏代文明发展概况。 6. 简述商人的早期历史。 7.汤、盘庚、武丁在商代历史上各起了什么作用? 8. 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9. 商人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0. 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 哪些人物在周人的早期历史中起过重要作用? 12. 周人早期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3. 西周初年经历了怎样的震荡? 14. 述评周公的功业。 15. 分析周初分封的的动因和意义。 16. 西周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试析它的历史作用。 17. 西周官制设计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特点?

18. 谈谈你对西周社会性质的看法。 19. 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有哪些成就? 20. 何谓“国人暴动”?在历史上有何意义? 21. 西周是怎样走向灭亡的? 22. “春秋时期”因何得名? 23. 春秋时期最早称霸是哪一国?为什么? 24. 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大国争霸的局面? 25.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26. 春秋末年的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能否称为霸主?说说你的理由。 27. 春秋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28. 简述孔子的政治思想 29. “诸子”指什么?“百家”又指什么? 30. 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有哪些成就? 战国秦汉史部分 1. 战国时期因何得名? 2. 试论战国时期战争的新特点。 3.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实质是什么?比较这些变法,寻求共同点,并予以说明。 4. 试论战国时期政治、军事形势演化的基本趋势。 5. 试述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情况。 6. 试述战国时期秦国的发展轨迹。 7. 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于中国历史有什么意义? 8. 简述孟子、荀子基本政治思想。 9. 试述《楚辞》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影响。 10. 战国时期的史学有哪些特点? 11. 秦国是怎样诞生的?其立国之初的条件如何,对其后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2. 秦国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什么? 13. 秦国担当起统一天下的重任的原因是什么?

第六编元代文学习题集答案

第六编元代文学 填空 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134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南戏和杂剧两种类型。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杂剧一般由折组成一个剧本,角色可分净、旦、末、三类,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南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类,在剧中歌唱。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节,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4、杂剧的曲调由少数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的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两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均由中原传统衍繁,彼此同源;两者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南北差异差异的表现,加上区域生活习惯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5、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地区,流行杂剧;剧作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多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以北地区,既流行南戏,也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剧作更重视爱情的描写和个人情怀的宣泄。 6、散曲是一种新体,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可以增加衬字。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毫无联系。散曲的语言往往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散曲的艺术表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自然酣畅之美,与每以简直含蓄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二、填空 1、口传故事的传统,可远溯至上古神话传说,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隋《启颜录》载杨素手下散官侯白,以“能剧谈”而得杨器重,杨子玄感曾对侯说:“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这是目前所知关于“说话”的最早记录。 2、宋代“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特点。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当时,“说话”有小说、说经、讲史、合声四家。 3、小说话本突出的题材内容是爱情故事和公案故事。 4、“讲史”只是一种概称,“讲论古今”才是“讲史”的全貌。 5、今存的说经话本只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6、《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1、关汉卿,已斋叟号,大都人。至元、年间,活跃于创作圈中,是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不过他较能调适自己的。他的

元代文学试题与答案

元代文学试题 2329、元曲这一概念包括散曲和____两个容。 2330、元杂剧结构上常常在首折之前或折与折之间加一个______。 2331、元杂剧剧本末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括全剧容,称为_________。 2332、关汉卿《窦娥冤》的创作受到汉代______________故事的启发和影响。 2333、关汉卿现存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______。 2334、关汉卿杂剧中描写权豪势要人物彪为非作歹的是______。 2335、盼儿是关汉卿杂剧__________中的女主角。 2336、《拜月亭》的作者是_______。 2337、王实甫完整保存下来的杂剧除《西厢记》外,还有______、______。 2338、康进之的__________是元人水浒戏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2339、纪君祥的杂剧__________是元代最优秀的悲剧之一。 2340、廷玉的______刻划了贾仁这一吝啬而又刻毒的守财奴形象。 2341、行道的________是元代公案戏的优秀作品之一。 2342、《秋胡戏妻》的作者是_______。 2343、光祖的____________叙述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是元代四大爱情戏之一。 2344、宫天挺描写式和劭友谊的杂剧作品是____________。 2345、杂剧《东堂老》的作者是______。 2346、南戏又称_____杂剧或_____杂剧。 2347、高明的《琵琶记》是根据长期在民间流传的戏文__________改编而成的。 2348、散曲的两种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 2349、“叶儿”是散曲____的别称,因其形式短小而得名。 2350、《东篱乐府》是______的散曲集。 2351、钟嗣成的__________是第一部记载元曲作家和剧目的重要著作。 2352、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是______,著有《雁门集》。 2353、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 2354、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2355、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2356、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235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358、只道三,谁肯把你揪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2359、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2360、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2361、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2362、碧云天,黄花地,______,北雁南飞。

元代文学笔记整理

元代文学 (绪论) 一,起止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1368)止,其间约134年。 二,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由抒情文学为主体转入为叙事文学为主体,审美视角由贵族阶层转向普通的市民大众。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元朝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各族上层统一全国强大的封建王朝。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宋代遗留的南北两个政权的隔离局面,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元史》卷58《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近辽左,南越海表”,疆域超过了唐代。统一增强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2、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元朝成为当时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声誉远及欧亚非三洲。 忽必烈时,严禁权豪势要扰民圈地,并且把荒地分给无田的农户,蠲免赋税,兴修水利。这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城乡手工业、商业在停滞一段时间以后,在统一提供自由安全贸易的大背景下,也走向了繁荣的道路。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有史学家认为:“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过前代的。”(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地位的每一次提高,都标志着那个时代思想的相对解放) 许多城市的规模也超出了前代,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居民多达四、五十万。而当时的杭州,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据马可-波罗记载:“这座城市的庄严与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二、元朝存在的社会问题(大本史四2030) 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P187-188 2、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元代的痼疾。 三、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1、元朝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地位空前低下。2031 2、思想领域多元并存,礼教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与政治上的高压和歧视不同,元代统治者在思想领域相对开放,在儒学受重视的同时,来自不同民族的民众可以自由地有自己的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在中原地区都得到发展,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在元代,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局面。 第二节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 一、叙事文学 1、叙事文学兴盛的原因 在元代,传统的知识分子失去了进身之阶,这对于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的知识分子是个很大的打击。他们每每“沉抑下僚,志不得展”,而同时自尊的品格又不能让他们屈身于当权者,同时他们又不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因此

考试资料元代文学

第二编元代文学 第一节元代历史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34年蒙古灭金统一北方的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6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1368年明军攻下大都元室北迁 第二节元代文化精神 一多元并生二开阔正大三崇真贵俗 第三节元代文学全景扫描 以往讲元代文学主要讲元曲,而元曲中又主要讲属于剧曲的杂剧,形成了元代文学史中元杂剧一体独尊、一枝独秀的局面,这是不符合元代文学历史实际的。 元代的文坛,是诗、文、词、曲、小说以及文学批评的多元并兴,各体文学均取得了较高成就。 诗文依然是元代文学的大宗。元代的诗文别集数量相当可观2013年出版的《全元诗》共收录元代近五千诗人的约十三万两千首诗。 曲家只有二百多人。元代诗文数量可观,质量也相当高。元末杨维桢在《玩斋集序》中说:“我朝古文殊未迈韩柳欧曾苏王,而诗则过之。” 元代文坛的特点:雅俗分流、文道互补、华夷一体 诗词、散文、戏剧、小说四种文体第一次齐聚文坛。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宗教(儒、释、道、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文士齐聚文坛。 所谓“宋末词四大家”张炎、王沂孙、蒋捷、周密,从生活时代和政治倾向看,除周密可以确定为宋人外,其他三人,都应该说是元代词人。生活于金元之际的元好问,以及元人白朴、仇远、张翥、邵亨贞等,都是很有成就的词人 长篇白话小说,部分学者认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元人作品,但多数人认为两书成于明代。当然,成书于明代也并没有否定它们是在元代逐渐成熟的。 元人传奇仅有《娇红记》、《春梦录》、《紫竹小传》、《姚月华小传》、《绿窗纪事》、《名姬传》数种。其中《娇红记》是中国传奇小说史上的名篇。 第一章元代诗词 一、前期诗文(由金入元的:如元好问、李俊民;由宋入元的:如方回、赵孟頫。元朝本土的:如耶律楚材、郝经。理学家:刘因、许衡。) 二、中期诗文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诗作多宗唐,体现出和平雅正的时代风气。 三、后期诗文1、杨维桢与“铁崖体”2、萨都剌3、王冕 元诗,既不同于唐诗,它不要惊风雨、泣鬼神的强烈抒情,也不同于宋诗,它不追求警策与深致,不以翻新出奇、见解超人的议论取胜。它是形象的而非理致的,它是抒情的但却是以理制情的。它追求广泽漫流、平波微澜,但具有浩瀚无际的阔大气象,于平易和缓中寓深醇,自有一种隐然动人的力量。形成一种“清和”诗风。 塞上曲五首廼贤 秋高沙碛地椒稀,貂帽狐裘晚出围。射得白狼马上悬,吹笳夜半月中归。 杂沓毡车百辆多,五更冲雪渡滦河。当辕老妪行程惯,倚岸敲冰饮橐驼。 双鬟小女玉娟娟,自卷毡帘出帐前。忽见一枝长十八,折来簪在帽檐边。 马乳新挏玉满瓶,沙羊黄鼠割来腥。踏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 乌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莲漫地生。最爱多情白翎雀,一双飞近马边鸣。 廼贤(1309-1368),元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字易之,汉姓马,因又名马易之,号河朔外史。存诗集《金台集》二卷,游记《河朔访古记》残存三卷。 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

元代文学史大纲总结

一.元曲 散曲 分期 一般以元仁宗延祐年为界,将元散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一.书会才人作家:关汉卿、王和卿二.平民及胥吏作家:马致远、白朴 三.达官显宦作家:卢挚、姚燧 后期乔吉、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张可久,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 体制1、小令。2、套数,3、带过曲 题材 1.愤世嫉俗: 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 2.叹世归隐和山水田园: 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父》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乔吉[水仙子]《寻梅》3.言情寄恨: 关汉卿〔四块玉〕《别情》张可久[金字经]《春晚》 4.咏史怀古: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杂剧元代前期主要是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昂扬、明快的感受。 1.大都作家群 关汉卿A、社会公案剧《窦娥冤》B、爱情风月剧《救风尘》 C、历史剧,《单刀会》 马致远1)神道剧《黄粱梦》、《陈抟高卧》2)《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 纪君祥《赵氏孤儿》杨显之《潇湘雨》王中文《救孝子烈母不认尸》石子 章《竹坞听琴》 2,河北作家群 白朴1)《梧桐雨》2)《墙头马上》 (1)李文蔚的《燕青博鱼》《燕青射雁》(2)尚仲贤《柳毅传书》 (3)戴善甫《风光好》(4)郑廷玉《看钱奴》 3,山东作家群 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被称为“元代水浒戏双璧”。

李好古《张生煮海》武汉臣《老生儿》 4,山西作家群 (1)石君宝《秋胡戏妻》《曲江池》(2)李潜夫《灰栏记》(3)吴昌龄的西游戏 元代后期主要是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典雅,创作题材多为文人韵事和神道隐逸;宣扬伦理的题旨日益加强郑光祖、乔吉等。 郑光祖《倩女离魂》和《王粲登楼》《梅香》 秦简夫:《东堂老》、《剪发待宾》、《赵礼让肥》 乔吉《两世姻缘》 宫天挺《范张鸡黍》《七里滩》 金仁杰《萧何月下追韩信》 杨梓《敬德不伏老》 二.戏曲 元代戏曲分为杂剧和南戏 南戏 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南戏的代表作《琵琶记》 高明《琵琶记》创作意图:“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三.诗文 元代诗歌 元代诗人群体 A、蒙古诗人与色目诗人 B、汉人诗人(原金朝治下的北方诗人) C、南人诗人(原南宋治下的南方诗人) 元代代表诗人 前期: 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和移剌继先韵》)、理学家刘因(《白沟》) 中期: “雅正”的文学思潮 元诗四大家:虞集(《挽文山丞相》)、杨载、范梈、揭傒斯 后期: 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王冕(《劲草行》) 杨维桢和“铁崖体”(《传舍吏》) “铁崖体”的特征:七言歌行,多半是咏史、怀古之作,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眩人

元代文学填空题

元代文学填空题 1.公元1206年,创立了蒙古帝国,他就是后来著名的成吉思汗。1234年,其子联合南宋灭了金国,1271年,其孙改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灭南宋。 2.元代杂剧的发展大体以元成宗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家以为活动中心,后期创作中心则移向了。 3.元代文学取得最高成就的文学体裁是。这种文学体裁包括和两种类型。4.元杂剧是承宋金、、的直接影响,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的一种已很完善的戏剧形式。 5.元杂剧的每一折均由、和三部分组成。每一本的末尾还有一个总括,全剧内容的部分叫。 6.是元杂剧的典型结构,但也有多本结构的,如《西厢记》就是的连场戏。7.关于元杂剧作家作品情况的记载,主要见于元钟嗣成的《》、明贾仲明的《》和明朱权的《》。 8.至今可见的元杂剧有150多种,见于明代臧晋叔选编的《》和今人隋树森汇编的《》。 9.明初朱权的《》按题材内容将元杂剧分为12类。王国维的《》吸收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将元杂剧作家的时代分为蒙古时代、一统时代、至正时代。 10.元杂剧采用一角主唱的演唱形式,其中由正旦主唱的本子称为“”,由正末主唱的本子称为“”。 11.我国戏剧史上的三大高潮指:元代的勃兴、明中叶以后的繁荣、清中叶以后的鼎盛。 12.元杂剧的角色分为四大行,即、、、,而无丑角。13.元杂剧四大家指、、和。李调元《雨村曲话》又加上和,称为元曲六大家。 14.关汉卿的《》、王实甫的《》、白朴的《》和郑光祖的《》,被称为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15.关汉卿创作的杂剧,据傅惜华《》统计达67种,今存被吴晓铃等辑入《关汉卿戏曲集》的共种。这些杂剧按题材内容,一般分为、和三类。 16.代表元杂剧最高成就的作家是。1958年,在受到全世界纪念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中,仅有他和是中国人。 17.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认为关汉卿的《》和纪君祥的《》“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18.关汉卿的悲剧的代表作是《》,喜剧的代表作是《》。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 第一节绪论 一、元代社会概况 二、元代文学特点: 1.元代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文学迅速发展、繁荣。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臧晋叔《元曲选》、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元杂剧作品162种 元曲:元代文学的代表,主要包括杂剧(剧曲)和散曲。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王(郑) 2.抒情文学:散曲成为新的文学体式。 隋树森《全元散曲》:散曲作家两百多人,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数四百多套 3.传统诗词仍是广大知识阶层表达思想情感、人生追求、审美趣味的主要文学形式。 清顾嗣立《元诗选》等:诗人二千六百多人,诗作三万余首; 元诗四大家;杨维祯“铁崖体” 先秦歌舞 汉魏六朝百戏(角抵) 唐代参军戏、踏摇娘 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 元杂剧(北曲)、南戏 明杂剧、明清传奇;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结构形式:一本四折,楔子 2.曲词和演唱特点:一折用一个宫调并一韵到底,一人主唱,曲调由北方歌曲、少数民 族乐曲与中原传统音乐结合而成 3.科范 4.宾白 5.角色:旦、末、净、杂; 第二节关汉卿和《窦娥冤》 一、关汉卿(1225?—1300?),大都人,共写有六十多种杂剧,现存十八种。 二、关汉卿杂剧内容 其杂剧可划分为: 公案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三类。关的代表作《窦娥冤》即为公案剧。 三、《窦娥冤》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为关汉卿晚年之作,叙写了一个冤狱平反的悲剧故事。故事原型为汉代刘向《说苑》所载的“东海孝妇”故事。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窦娥冤 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家中颇有些钱财。 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 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争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 小字端云,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如今孩儿七岁了也。 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正待上朝取应,又苦盘缠缺少。小生出于无奈,只得将女孩儿

元代文学复习资料

元代文学 文学所处的环境:经济: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政治:二、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思想:三、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文化:四、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剧本结构特点,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一般一折用一套曲子,多少不一,但属同一宫调,第一支曲子标出宫调名称,最后一支用“煞”或“尾”(二)表演形式特点:曲、科、白相结合。(三)脚色分行特点: 散曲的特点:1、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抒情曲体,与科白情节没联系;2、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3、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4、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衬字可多可少,衬字的增加具有口语化、俚俗化,使曲意具有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5、散曲风格可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两种类型,前者本色豪放,后者斑斓婉丽。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一、自然与题旨显露。二、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三、大异于温柔敦厚传统的文学观念。 《西厢记诸宫调》思想内容:热情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队礼教的反抗。这部作品成了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艺术成就: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作者借助说与唱词,把张生的痴迷和莺莺的娇羞,还有婢女红娘的爽朗机灵,写的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在语言方面,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骏的独特风格。 《窦娥冤》思想的核心: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一是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二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一结果彻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 窦娥形象分析:1.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2.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3.敢于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第三折的艺术手法:1、塑造人物的特点:(1)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冲突中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2)在正面人物身上,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点。2、张弛交错的戏剧结构。3、强烈壮美的悲剧气氛。4、质朴明快而又具有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第三折思想内容:在注定要冤屈而死时,她先是咒天骂地,指斥天地不分清浊是非,怕硬欺软,使老百姓有苦难言;在刑场上发下三桩誓愿,并且三桩誓愿一一实现。正由于她那么软弱、那么善良、那么安分守己,她的负屈衔冤、她的愤怒反抗才能赢得观众的最大的同情。关汉卿通过窦娥形象的塑造,揭露了元代社会种种腐败黑暗的现象:高利贷的残酷剥削,流氓无赖到处横行,社会秩序的混乱,谋财害命随时发生,衙门暗无天日,官府的草菅人命,下层文人穷困潦倒,善良人民饱受欺凌,横遭虐杀,表现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两条冲突线索: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以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全剧的戏剧冲突的发展,并不是平铺直进,而是有张有弛,急缓相间,引人入胜。全剧四个高潮,每个高潮的出现,都有一个酝酿、积聚、渐进的过程,突发事变既出人意料,又是逻辑的必然。

元代文学汇总

【古】元代文学汇总 元曲的特点: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 折桂令元·周德清 倚蓬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瓮儿恰才梦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关汉卿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nèn]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zhuó]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口燕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 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杂剧 四大家作品概要 关汉卿《窦娥冤》 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其他: 王实甫《西厢记》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纪君祥《赵氏孤儿》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在太原境内纵贯北南,全长一百公里,占到整个汾河的七分之一。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山下的水母洞,周围的龙眼泉、支锅奇石支流,流经东寨、三马营、宫家庄、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关、宁化、坝门口、南屯、子房庙、川湖屯等村庄出宁武后,流经六个地市,34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3974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全省41%的人民。汾水千里古韵长,菏泽三晋丰饶乡。曾经的汾河水量充沛、水质清纯,汾河流域林海茫茫、溪流淙淙。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有奏穆公“泛舟之役”;汉武帝乘坐楼船溯汾河而行;从隋到唐、宋、辽、金、山西的粮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经汾河入黄河、渭河,漕运到长安等地,史书称“万木下汾河”。直到50年代,在《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里,依然生动地描绘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喜人景象。 汾河四周九山汇聚,林海茫茫,溪流淙淙,亭台楼榭,风光旖旎,自古以来,就被列入名山大川之列。《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黄河)。”《水经注》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有史以来,汾源和汾水为三晋悠久灿烂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汾源碱晋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三晋人民饮水思源,寻根感恩之处,其水之

纯净甘醇、景之优美别致,自古享有三晋第一胜境之美誉。现汾源旅游景点有汾源灵沼、雷鸣寺、楼子山等,为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是三晋儿女依恋、崇敬、向往之地,是全省人民民心凝聚、众志成城的象征。 走进汾河,就是走进了历史与现实。虽然历史的汾河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但在遥远的文学辞赋之中,我们还能看到汾河的“前世”。汉武帝刘彻在他的《秋风辞》里描述汾河:“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太原早秋》中借汾河抒情:“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元代文学家王恽在他的《汾水道中》记述汾河美景:“云林淡高秋,半岭翻晴露。十里九渡水,清流带寒沙。”现代诗人乔羽为山西电影谱写了著名的主题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庄。”然而现在,这些都只是我们梦中的汾河了。 现在的汾河却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刚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任总理朱镕基视察山西,用八个字概括当时汾河:“有河必干,无水不污”。汾河,已经勾不起任何人诗意的想象,人们看到的只有悲哀的干涸与污染。 汾河流域作为山西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由于长时间过度开发,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严重制约山西

中国文学史(二)

远程教育学院期末复习资料 注:本复习资料为依据本教材编制的课堂教学课件,除明确标示课件所在章节外,分别用sp/yp/mp/qp指代宋代文学史、元代文学史、明代文学史和清代文学史。 简答题 宋代文学史 1、简答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及其基本特色?(课件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 2、简答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课件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 3、简答柳永对词的内容及艺术方面的贡献?(课件第一编第二章第三节) 4、简答苏轼词在内容及风格方面的突破?(课件第一编第三章第三节) 5、简答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课件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 6、简答朱熹散文的艺术特色?(课件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 7、简答苏轼词与辛弃疾词在艺术特点上的异同?(课件第一编第六章第四节) 元代文学史 8、简答元杂剧的体制特点?(课件第二编绪论) 9、简答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课件第二编第一章第四节) 10、简要介绍《西厢记》的故事创作源流?(课件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 11、简答《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课件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 12、简答白朴《梧桐雨》的艺术特色?(课件第二编第三章第一节) 13、简答马致远《汉宫秋》的艺术特色?(课件第二编第三章第一节) 14、简答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课件第二编第四章第一节) 15、简答元代散曲的体制和特点?(课件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 16、简答元散曲作家的流派和分期?(课件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 17、简答高明《琵琶记》的艺术特色?(课件第二编第六章第二节) 明代文学史 18、简答明代中期复古文学思潮中“前七子”与“后七子”的主要理论主张?(课件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19、何为明代“小品”散文?(课件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20、简要介绍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课件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 21、简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课件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22、简答《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课件第三编第三章第二节) 23、简答《西游记》的艺术特色?(课件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

元代文学史填空100题【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 袁行霈】

1.在元代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他们把国民分为【】【】 【】【】四个等级 3.在元代,记载了很多当时的杂剧艺人的著作是夏庭芝的【】 4.描写到元代剧场情形的三区作品是杜仁杰的【】 5.元代的戏剧,有【】和【】两种类型,两个剧本都包括【】、【】、【】。 6.元杂剧包括【】和【】两种 7.元杂剧包括【】和【】两种体裁,因为两者都是【】的,故统 称为曲 8.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是【】和【】两种 9.杂剧角色可分【】、【】、【】三类,末分为【】和【】。旦分为【】、 【】和【】。全剧主唱的人只能是或【】,由此可将剧本分为【】或【】。南戏剧本由若干【】组成,角色分为【】五类。 10.杂剧的曲调主要来源与【】、【】和【】。南戏的曲调主要 来源于【】和【】。 11.宋代说话呈现出【】和【】的特点,说话有【】【】【】【】 四大家。 12.【】是如今仅见的元刻小说话本。 13.宋元小说话本文本大体由【】【】【】几个部分组成 14.《碾玉观音》题材上是【】 15.宋元小说话本表现出【】【】【】等特点 16.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讲史只是一种概称,【】才是讲史的全貌 17.现存的宋元讲史话本仅有【】和【】两部作品 18.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的【】 19.北方的诸宫调多以【】和【】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 20.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作者是【】,它的本事源 于唐【】的【】 21.关汉卿,号【】,【】人,至元、大德年间,活跃于杂剧创作圈,一生创 作杂剧【】,今存【】 22.关汉卿历史题材的杂剧有【】和【】 23.窦娥在临死前发的三桩奇愿是【】【】【】 24.《窦娥冤》的全名是【】,与汉代流传的【】故事颇为相似 25.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是名副其实的【】 26.王国维称赞【】的戏剧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27.被王国维称赞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的杂剧作品是【】的 【】 28.关汉卿作品及主人公 《救风尘》【】【】《金线池》【】【】 《玉镜台》【】【】《谢天香》【】【】 《哭存孝》【】【】 29.在元代剧坛中【】写出了具有惊世骇俗思想的【】表现出【】 般光彩照人的格调 30.【】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31.王实甫,名【】,《录鬼簿》把他列为【】,共创作杂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绪论 第一章关汉卿 第二章王实甫及其《西厢记》 第三章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第四章宋元南戏 第五章元代散曲 元代社会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城市经济的繁荣为俗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民族压迫使元代文学多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 3、文士落魄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创作。 4、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质朴刚健、酣畅自然的文学风格。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元曲: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代文学特点:叙事性文学的新形式—戏剧,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 中国戏曲发展经历:原始歌舞——“踏摇娘”——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形式特点: 南北方戏剧圈:(一)(前期)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杰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二)(后期)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二)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三)演员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四)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简称 一本四折加楔子,一折一调押一韵,一人主唱用北曲,题目正名是标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