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胯骨错缝(骶髂关节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6

胯骨错缝(骶髂关节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6

胯骨错缝(骶髂关节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6
胯骨错缝(骶髂关节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6

骶髂关节(搜集整理)

骶髂关节 一、骶髂关节位置、结构 骶髂关节是在骶骨与髂骨之间的关节,在臀部上部系腰带以下,大约在脊柱两侧约两三公分处各有一个看起来凹下去的地方,直接可以触摸到硬硬的骨头,此处为PSIS(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从这边往上下约4,5公分处是骶髂关节,,这是属于可动关节,但活动度很小,大约只有4度, 关节面凸凹不平,互相嵌合十分紧密,关节囊坚韧,并有坚强的韧带加固。主要的韧带是骶髂骨间韧带,位于关节面的后上方,连结于相对的骶骨粗隆和髂骨粗隆之间,在关节的前后还分别在骶髂前韧带和骶髂后韧带加强。骶骨侧为透明软骨,髂骨侧为纤维软骨,里面有滑囊液,最常发炎的部位是从PSIS以下的部位。 骶丛与骶髂关节关系密切。在解剖上骶丛贴于骨盆后壁,骶髂关节盆面之前,其中L4神经根的腰骶干支、L5神经根及腰骶干位于腰椎与骶髂关节之间。 骶髂关节的这些结构特征,增强了该关节的稳固性,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关节的活动,从而有利于重力通过该关节向下肢传递,以及自高处着地或跳跃时起缓冲冲击力及震荡的作用。 骶髂关节发炎时,因为它原本活动度就很小,因此不会严重影响行走能力,但它是属于中轴与周边的连结, 由于骶丛的解剖学特点,骶髂关节的无菌性炎症可刺激腰骶干,出现与腰3-4和腰4-5间盘突出相似的症状:腰臀部疼痛和大腿、小腿放射痛,甚至放射到足,因此行走翻身等活动都会造成疼痛,上身向后侧倾斜时特别疼痛,走路时落

在后方的一边可能比较疼痛.转移痛大多在臀部大腿后方,外侧,偶尔可以到小腿后外侧或大腿前内侧。 二、骶髂关节炎

症状: 1、疼痛:疼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特点为隐匿发作、持续钝痛,多发生于活动以后,休息可以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关节活动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时也可发生疼痛。睡眠时因关节周围肌肉受损,对关节保护功能降低,不能和清醒时一样限制引起疼痛的活动,患者可能疼醒。 2、晨僵和粘着感:晨僵提示滑膜炎的存在。但和类风湿关节炎不同,时间比较短暂,一般不超过30分钟。粘着感指关节静止一段时间后,开始活动时感到僵硬,如粘住一般,稍活动即可缓解。上述情 骶髂关节炎图示 况多见于老年人、下肢关节。 3、其他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挛曲、不稳定、休息痛、负重时疼痛加重。由于关节表面吻合性差、肌肉痉挛和收缩、关节囊收缩以及骨刺等引起机械性闭锁,可发生功能障碍。 骨关节炎是骨关节生理性退化的表现,尚无逆转或中止该病进展的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疼痛,缓解症状,阻止和延缓疾

赖特综合征

赖特综合征诊治指南(草案) 【概述】 赖特综合征(Reiter's Syndrome)是以关节炎、尿道炎和结膜炎三联征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的反应性关节炎,常表现为急性关节炎并且伴有独特的关节外皮肤粘膜症状。1916年Reiter首先作了本病关节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和结膜炎三联征的描写,故名。 本病有两种起病形式:性传播型和痢疾型。前者主要见于20~40岁男性,因衣原体或支原体原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后发生。另一类型在肠道细菌感染后发生,称之为痢疾型,肠道感染菌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是志贺菌属、沙门菌属、耶尔森菌属及弯曲杆菌属等。 赖特综合征的发病与感染、遗传标记(HLA-B27)和免疫失调有关。患者亲属中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发病数增加。滑膜的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炎症,韧带及关节囊附着点的炎症性病变是赖特综合征病变活动的常见部位。本病多见于青年男性,国外的发病率在0.06%~1%不等,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统计数据报道。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全身症状常突出,如在感染后数周出现发热、体重下降、严重的倦怠无力和大汗。热型为中至高热,每日1~2个高峰,多不受退热药物影响,通常持续10~40天自发缓解。 2.关节:全部患者有关节症状。首发症状以急性关节炎多见,典型的关节炎出现在尿道或肠道感染后1~6周,呈急性发病,多为单一或少关节炎,非对称性分布,呈现伴有关节周围炎症的腊肠样指(趾)。关节炎一般持续1~3个月,个别病例可长达半年以上。主要累及膝及踝等下肢大关节,肩、腕、肘、髋关节及手和足的小关节也可累及。受累关节呈热、肿胀、剧痛和触痛。膝关节常有明显肿胀及大量积液。背部不适常放射到臀部和大腿,在卧床休息和不活动时加重。肌腱端病的典型表现是跟腱附着点腱炎。 初次发病症状通常在3~4月内消退,并可恢复正常,但有复发倾向。某些患者可在反复发作过程中发生关节畸型、强直、骶髂关节炎和/或脊椎炎。 3.泌尿生殖道:典型患者是在性接触或痢疾后7~14日发生无菌性尿道炎。男性患者有尿频和尿道烧灼感,尿道口红肿,可见清亮的粘液样分泌物,也可以出现自发缓解的出血性膀胱炎或前列腺炎。阴茎龟头和尿道口的浅小无痛性溃疡称为漩涡状龟头炎。龟头炎的发生与尿道炎的有无或轻生无关。龟头炎一般在几天或最多几周痊愈,极少数可持续几个月。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膀胱炎和宫颈炎,有少量阴道分泌物或排尿困难。 4.皮肤粘膜:溢脓性皮肤角化症为病变皮肤的过度角化。见于10%~30%的患者,其病变开始为红斑基底上清亮的小水疱,然后发展成斑疹,丘疹并形成角化小结节,病变常发生在足的一端,也可累及掌、跖和指甲周围、阴囊、阴茎、躯干和头皮。疾病早期可出现一过性口腔浅表溃疡,开始表现为水疱,逐渐发展成浅小有时是融合的溃疡,多为无痛性,此表现也可见于阴茎龟头。 5.眼:大部分患者出现眼征,表现为结膜炎、虹膜炎和角膜溃疡。结膜炎多为轻度的无痛性发红,分泌物增加,单侧或双侧受累,2~7天

最详细的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与复位

最详细的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与复位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字“汉章针刀培训学校”快速关注【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关注公众微信号zhendaoxuexiao 【更多资讯】打开汉章针刀培训学校公众平台,点右上角查看历史记录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围极小,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递重量与支撑的关节,而双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半脱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

之得到缓解。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前错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后错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诊断: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症状: 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常以健侧臀部着床,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困难,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

92 推拿科 胯骨错缝(骶髂关节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胯骨错缝(骶髂关节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1)有急性腰骶部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 (2)一侧或双侧腰骶部疼痛,不能弯腰,患侧下肢站立负重、行走抬腿困难,严重者疼痛向臀部和腹股沟处放射。 (3)骶髂部有明显压痛,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4”字试验阳性,床边试验阳性,髋膝屈曲试验及下肢后伸试验阳性,严重者可见腰骶部脊柱侧弯。根据髂后上棘的位置,患侧高者为向前错位,患侧低者为向后错位。 (4)骨盆正位及骶髂关节双斜位X线摄片:患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或无异常。 2.西医诊断 参照《欧盟骨盆带疼痛诊疗指南》(Euro Spine, 2008, 17: 794–819.)。 (1)多有外伤史或孕产史。 (2)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处及臀外上方疼痛,可有下肢活动受限症状。行走时出现歪臀跛行,不能持久;站立时多以健肢负重;不能久坐,坐位时常以健侧臀部触椅。严重者甚至仰卧时不能伸直下肢,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侧侧卧。 (3)检查可见骨盆倾斜,脊柱侧凸,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不能挺胸直腰。骶髂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患侧骶髂关节较健侧凸起或凹陷,有压痛、叩击痛,有时可触及痛性筋结;两侧髂后上棘、髂后下棘等骨性标志不对称,髂嵴不等高、骶棘不居中或骶沟不对称;两下肢有外观上的不等长。骨盆分离、挤压试验,“4”字试验,下肢后伸试验,单足站立试验等试验可出现阳性。 (4)骨盆X 线平片可见患侧骶髂关节间隙略为增宽,耻骨联合两侧高度不在同一水平;部分病人可见关节边缘增生或骨密度增高。其他间接征象可见两侧髂嵴左右不等高,髋骨左右不等宽,闭孔左右不对称,骶骨不居中。骶髂关节CT扫描可见关节间隙不对称。 (二)分期诊断

骶髂关节紊乱症(损伤与错位)

骶髂关节紊乱症(损伤与错位) 骶髂关节损伤与错位(或半脱位),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妇女。过去所谓“骶髂关节滑膜嵌顿”,实际是关节错开移位滑膜嵌入的结果。中医对本病有论述,称之为“骶髂骨移位”,近年来有人对本病作了一些报道,但看法颇不一致。由于本病的临床症状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相类似,不少病例尚伴有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在诊断上易于混淆,应引起重视。 【临床表现】 1.坐骨神经痛:急性病例表现为骤然起病、患侧臀部及下肢胀痛麻木,以及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痛或“触电感”。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不能挺胸直腰。翻身起坐和改变体位时疼痛加剧。患肢呈半屈曲状,主动或被动伸屈均明显受限并剧烈疼痛。咳嗽或打喷嚏时患肢常有放射性疼痛。病情急重者,往往由旁人搀扶或持拐来诊。慢性患者上述症状略缓和,患者自觉下腰部隐痛乏力、患肢“短了一截”和酸软、麻胀、怕冷等。如勉强行走,则呈不同程度的“歪臀跛行”。患者站立时多以健肢负重,坐位时以健侧臀部触椅;仰卧伸直下肢时患肢常有牵扯痛或麻胀感,故患者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侧侧卧。临床上常将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患侧下腹部胀闷不适和深压痛,肛门急胀感,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排便次数增加,尿频、尿急,甚至排尿困难,会阴部不适,阳痿,痛经等。 3.骶髂关节炎症症状:患侧骶髂关节压痛和酸胀不适,患肢外侧牵涉痛、麻木。腰骶部酸软乏力,需经常更换坐姿或站立的重心。部分患者表现为骶尾部顽固性疼痛和触痛。妊娠期和产后妇女,则可引起耻骨联合处疼痛。 4.体征:急性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腰脊柱侧弯畸形(健侧凸),患侧骶棘肌痉挛。骶髂关节压痛并可往同侧下肢放射。直腿抬高明显受限。慢性患者,只有关节局部的压痛和患侧腰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 【诊断】 1.病史:有急慢性腰腿痛病史或外伤史,并具有程度不同的坐骨神经痛、盆腔脏器功能紊乱、骶髂关节炎症的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和典型体征者。 2.骶髂关节位置错动的检查:患侧骶后上棘(或下棘)下缘位置较健侧偏下者,为骶髂关节后错位,反之为前错位。对于肥胖患者,髂后上棘下缘触诊不清时,可触摸髂后下棘下缘或髂后上棘最高点,两侧对比。区分骶髂关节前错位或后错位是手法复位治疗的主要依据,必须详细检查。据我们观察统计,右侧骶髂关节以前错位居多,左侧骶髂关节以后错位多见。 3.骨盆扭转的各种试验检查:如骶髂关节旋转试验、单髋后伸试验、4字征,以及骨盆分离和挤压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等。急性病例以上各种试验检查可呈阳性。 4.X线平片检查:在腰骶椎正位片上,可见患侧骶髂关节密度增高或降低,两侧关节间隙宽窄不等。两侧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上,前错位者髂后上棘偏上,后错位者髂后上棘偏下。在斜位片上,病侧骶髂关节间突增宽,关节面凹凸之间排列紊乱。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 概述当人体处于直立位时.人体上部躯体的负载主要由骶骨承受.并经其自双侧骶髂关节迅速分散至双下肢。骶髂关节参与了下腰痛及退变性疾患中的许多病理过程。从解剖上看,骶髂关节具有关节所有的结构。是活动关节.较小的活动度是适应生活中减少某些应力的需要;从功能上看,它是微动关节.活动有限.从而有助于保持骶骨必要的稳定。 这是由骶髂关节所处的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其骨与韧带的特殊解剖结构决定的。 2骶髂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骨盆环的后方由数个复杂的关节构成:骶髂关节、轴向骶髂关节(axial sacroiliac joint)、副骶髂关节(accessory sacroillac joint).骶骨呈楔形.尖端自前向后、自上向下.以凹面紧密嵌入髂骨的凸面。骶髂关节外形变异很大,有耳状、C形或钝角形,不同性别及左、右关节面间有差异.骶髂关节角(横断面关节轴向与横轴间夹角)83.0°(54°~124°)X(min~max)下同;骶髂骨间角(横断面关节后方骶、髂骨间夹角)35.4°(0°~75°)。此两角及关节腔的宽度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平面差异较大,但左右两侧及性别间相差不显著。骶髂关节的结构很特殊t①骶髂关节面的骶骨侧为透明软骨,髂骨侧为纤维软骨,二者厚度比为3:1。髂骨侧软骨的退变重于骶骨侧,中央区重于两端;②骶髂关节逐渐由尾侧、前方的滑膜性关节向头侧、后方移行为韧带联合性关节,二者间无明显分界,软骨面渐呈退行样变而模糊不清。2.1骶髂关节特殊的骨性解剖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五个骶骨融合为一体以承受体重的机械应力。从进化的角度看,下肢承担的应力越大.参与构成关节的骶骨数就越多。骶髂关节的表面有软骨覆盖的凸起和凹陷,足月胎儿的骶髂关节是光滑、平整的,且两侧关节面相互反向成形,而非相互吻合。随着年龄增加.关节内突起与凹陷增加并发生相互交锁,男性比女性更明显。30岁后关节开始强硬并影响运动,使骶髂关节活动受限。骶骨面凸起主要位于头侧和尾侧,其最大平均高度2 mm(足月胎儿)~11 mm(50岁以上)。髂骨结节楔形突入骶骨侧块,骶髂关节骨间韧带附着于此,使此处牢固固定,而女性的骶骨的凹陷和髂骨的凸出皆呈以此结节为圆心的圆弧形分布,提示骶髂关节沿此轴旋转运动.这与以往关于骶髂关节运动轴的研究结果相符。这种凹凸不平究竟是正常生理表现,还是病理变化的结果,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它是骶髂关节适应非病理性应力的结果,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妇女怀孕的重负和重心的不同造成的,籍此增强关节的稳定性。这种不规则会被误认为是骨赘。2.2骶髂关节特殊的韧带性解剖结构骶髂关节的韧带结构显示适应于强大或长期作用的应力,是固定和限制关节活动的重要因素。髂腰韧带连接骨盆和脊柱,骨间韧带和背侧韧带均紧密附着于关节,而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具有阻止骶骨向腹倒倾斜的作用。骶髂关节囊内上韧带(superior intracapsular ligament)位于髂骨后上方至骶骨前下方.可能是骨间韧带在骶髂关节前方的延伸.会因关节退化性或病理性改变而缺如,或与骨间韧带融合。骶髂关节囊内上韧带具有防止骶骨相对于髂骨下沉并向腹侧旋转运动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所有邻近骶髂关节的肌肉均有纤维扩张部折入其前、后的韧带,加强关节囊及韧带的力量,

15种累及骨骼与皮肤综合征你知道几种(二)

15 种累及骨骼与皮肤综合征,你知道几种?(二) 多种疾病不仅累及骨骼而且累及皮肤。骨和皮肤结构有 共同的胚胎起源,并且在细胞分化早期发生的遗传缺陷可能导致两个器官系统疾病。或者,骨和皮肤疾病可由参与指导或控制两种系统的基因缺陷引起。许多累及骨骼和皮肤的疾病可以表现为不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或类似恶性骨骼病变改变。在遇到这样的疾病时,影像医师熟悉疾病的两个方面并通过寻找相关的皮肤表现来做出确定的诊断可以极大地有益于患者。类似地,临床医生通过皮肤损伤应当提示寻找伴随的骨骼病变。通过结合骨骼和皮肤的表现,影像医师和临床医生可以正确诊断许多这些疾病,从而帮助患者避免进步的非特异性侵入性检查和更早的进行治疗。本文篇幅较长,分三次进行发布,每次五个疾病上篇链接15 种累及骨骼与皮肤综合征,你知道几种(一) SAPHO 综合症无菌性骨关节炎伴相关性皮肤异常、原 六、 发性掌跖脓疱病、严重痤疮。这一缩写囊括了50 个相似的原发疾病。SAPHO 综合症被认为是源于敏感个体在基因层面对于丙酸杆菌属痤疮放大的免疫应答,厌氧菌通常在痤疮病变中发现;在一些病例,然而,骨关节培养菌为阴性。 SAPHO 综合症能出现于任何年龄,表现为慢性复发-缓解的 病程。患者表现为疼痛,水肿和运动受限,尤其更常见于前 胸壁。这些症状或许可以伴随着发热,尽管血沉和C 反应蛋白水平上升,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往往正常。一半多的患者表现为掌跖脓疱病,表现局限于手掌或脚底的黄色脓包和囊泡。不大常见的是,患者患有急性严重的痤疮发作,可能表现为面部,背部和胸壁的强炎症性的,触痛的溃疡结节或表面有硬壳出血斑块突然的爆发。皮肤表现可能出现在骨骼迹象之前、之间或之后,了解患者病史是必不可少的。骨骼疾病的分布依赖于年龄。在成年人,SAPHO 综合症骨肥厚倾向于累及中轴颅骨和前胸壁,尤其是胸锁关节,往往累及锁骨向中间侧进展。脊椎受累往往是多个椎体以及可能包括椎间盘炎(误认为感染),硬化和膨大(误诊为paget 病),不对称性

骨盆旋移综合征_李如茂

*包头市第三医院(014040) **内蒙古工人包头疗养院(014000) 2007年11月2日收稿骨盆旋移综合征李如茂* 敖 萍* 甄旭东* 摘 要:腰、骨盆、髋整体学说在欧美比较盛行,已成为西方整脊治疗理论核心;骨盆旋移综合征在国外已有较完整的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而在我国临床上尚未广泛展开研究和建立诊断标准。因此需要对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骨盆旋移综合征;病因病理;诊断;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8)01-0066-02 近些年,一些学者在我国脊柱相关病研究基础上借鉴西方的整脊理论,对骨盆旋移综合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骨盆旋移综合征病因病理的认识 1.1 过去给予诊断为骶髂关节损伤,滑膜嵌顿的患者或者中医诊断为“落小胯”的患者,大多数有明确的外伤史,其特点为下肢固定,身体过度扭转,或行动中患肢突然被磕拌均可使髂骨关节面略向前内或外方后错移,伤后为了避免活动加剧疼痛,必然发生抗痛性肌痉挛,续而出现骨盆倾斜,双下肢假性不等长等体征[1],或者当抬持或搬重物时斜扭,或摔倒时臀部或半身着地,身体向左和右扭转而产生骨盆旋转剪力,这一剪力主要作用于骶髂关节[2]。另外分娩使骨盆正常扩张未能及时复原[3]致使骶髂关节、耻骨联合、腰骶关节损伤。据腰、盆、髋整体学说,外伤暴力可以通过轴向冲击破坏这个自锁系统,而使之发生各种移位,常见的髂骨前倾(或称前旋)多因跌扑时受绊髋过伸所致,而跌坐过屈或腰骶侧弯、过伸可致髂骨后倾(或称后旋)[4],笔者体会临床中一些骨盆旋移征患者没有明确的外伤史,一部分病例可通过追问病史获得外伤史信息;另一部分病例可能与职业、日常不良姿势习惯导致的慢性积累损伤有关。 1.2 以骶髂关节损伤和中医“落小胯”命名诊断,不是简单的名称不同问题,而是对该病症病理认识的深度差异;虽然也注意到了骶髂关节损伤或“落小胯”时会有骨盆倾斜、下肢不等长,但对骨盆整体的病理变化及相关疾病的病理机理认识不足。以骨盆旋移综合征命名诊断,在局部即以骨盆为功能单位来研究其病理变化,而且不局限于单一关节,同时将骨盆的病理变化放回到“腰、盆、髋”共扼系统及“骶、蝶、枕”共扼系统中分析、阐释,使我们对该病症的认识更全面、更接近本质,对临床诊疗也更具有指导意义。而在这样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又为该理论提供了有力佐证[4]。1.3 在“腰、盆、髋”共扼系统中研究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理,揭示了临床中某些顽固性腰腿痛的原因是骨盆紊乱所致,骨盆错位引起腰腹肌拉力不平衡导致“腰肌劳损”性腰痛;有些顽固性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在纠正了骨盆错位导致的力量不平衡后,肌张力对称,疼痛也即迅速消失[4]。骨盆的旋转侧倾,身体的重心就会转移;腰椎轴线侧弯,椎间孔的骨性通道也因侧弯而变窄,椎间盘通过自身纠正姿势失衡无效,半年左右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4]。笔者在临床中曾遇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反复难愈的患者,经检查发现伴有骨盆旋转旋移症,给予矫正骨盆紊乱后痊愈。 1.4 “骶、蝶、枕”共扼系统的组成,分为6个部分[4]:①脑脊液流变学。②脊膜张力和拉应学。③C1、C2、C3的脊膜韧性。 ④S1、S2的脊膜韧性。⑤骶骨在骨盆的平衡位置。⑥骶-脊-蝶-枕的脊柱协调摇摆运动。这是骨盆紊乱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黄杰认为:如能结合中医理论加以探讨,则会加快该研究的进展速度。随着骨盆旋移症及相关病症的病因病理被揭示,脊柱病因学说更加明确与清晰,目前部分难治疾病或可通过治脊手法得以缓解,并可望获得痊愈[4]。 1.5 骨盆旋移症的临床发病部位[5]:①骶髂关节。②腰骶关节。③耻骨联合。④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骨盆旋移综合征。 ⑤骨盆旋移综合征致脊柱变形侧弯,引起颈椎、胸椎、腰椎部分椎间不稳致脊椎多部位发病。⑥继发性髋、膝关节劳损性骨关节病。其病理变化主要是:上诉诸关节错位,继而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病变,损害相关软组织、神经、血管而发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生物力学观点,用三维坐标系看骨盆运动,将骨盆旋移症分为4种错位类型[6]:①左右旋转式错位。②左右侧摆式错位。③前后滑脱式错位。④混合式错位。这是我国学者在脊柱病因学理论[7]指导下,对骨盆旋移症临床研究取得的成果。 2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诊断 2.1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对于骶髂关节损伤或“落小胯”的诊断是我们临床中所熟悉的,通过询问外伤史、症状及骨盆分离、骨盆挤压、“4”字试验、骶髂关节扭曲试验等临床检查进行临床诊断。而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在重视局部检查的同时更重视整体的检查[8]。如从面部和身体动作中 66内蒙古中医药DOI:10.16040/https://www.sodocs.net/doc/a817767682.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a817767682.html,15-1101.2008.01.0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