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改革的历程和必要性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改革的历程和必要性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改革的历程和必要性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改革的历程和必要性

2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改革的历程和必要性

银行监管的理论与实践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是对银行监管改革历程和监管改革的必要性的了解是其中一个重要基础,为此本章将对相关问题进行介绍,以准确把握银行监管的全貌。

2.1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改革的历程

2.1.1计划经济下的单一监管阶段(1985年以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同这种体制相适应,银行业采取了“大一统”的银行运营模式。这一历史时期银行业表现的主要特征有:一是银行结构单一,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拥有从事储蓄、信贷和发行货币的权力,除了一些地方农村信用社,基本没有其他金融机构参与。二是银行开展的业务类别除了银行信用,基本没有其他的信用形式。

然而,在1978年至1985年间,我国重新建立了新的银行体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被许可独立开展专业的银行业务。此外,设立了中国农业银行的同时将全国现有的6万家农村信用社交给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在1984年,我国双层银行体系在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下而正式形成。但是,最终的情形是银行的主要职能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银行依然是主要扮演着向企业提供完成生产计划所需资金;同时,贷款的审查和资金使用的监督过程忽视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

2.1.2商业银行监管初步确立阶段(1985一1993)

198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银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明确的规定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业务围、机构设置,这是我国商业银行从法律层面上提供了金融监管职能的初步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银行监管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只能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检查,

监管的重心并没有体现在降低银行风险。普通居民和政府将银行视为中介机构没有改变,人们对金融行业的风险认识并没有保持合理的水平。

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帐准备金的暂行规定》(1988年7月)明确规定了呆帐准备金是用以弥补贷款坏帐损失,需要按银行贷款余额的比率建立相应的补偿基金。

在这段时期,部分银行开始实行了相关金融制度,例如中国银行的“目标责任制”、“行长责任制”;建设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审贷分离”、“分级分段管理和集体决策”的制度;中国银行的“外贸贷款目标承包责任制”。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银行虽然只是设立了简单的责任制度,但是对信用风险的监督管理同样也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1.3商业银行监管的探索与形成阶段(1994一1998)

1994年至1998年是我国银行监管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在1993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做了如下值得重要的规定:“国有商业银行要明确规定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数额、管理人员素质,并通过强化审批,管理。另外,自1995年以来,国务院相继通过了“四法一决定”,即《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以及《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进行金融监管的权力以及责任。

2.1.4银行监管的改革与调整阶段(1998一2003)

银行的监管技术以及手段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我国的银行体系开始探索进行分业监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依靠法律基础的阶段性分业监管规模式。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是确立将金融监管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业务的核心部分,针对人民银行各大分支机构的职能进行了改革,重点加强银行的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的力度,这一改革有效的提高银行监管的效率。在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先后在全国的部分省份成立九

个大区行和、两个营业部。此时,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管理已经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中心。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中央政府开始真正意识到银行安全对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性,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银行的监管,正式在这些国外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在这一时期里获取巨大的提升。尤其是通过改革完善了银行机构市场准入机制和银行机构高管人员的资格认证机制,并建立了健全的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体系。

在2003年,根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目的是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类型的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监管,以实现银行业整体的健康、有效运行。中国银监会在2003年4月28日成立,银监会的成立使得人民银行由原先的统一执行宏观调控与银行监管两项职能,转变为只进行宏观调控的单一模式,因而增强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度和履行的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能够根据实际经济形势在更大的空间围执行货币政策,从而提高货币政策水平,更有效的发挥中央银行在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作用。另外,通过成立银监会,银行、保险、证券三者之间的监管得到更加明晰的界定,分业监管的力度也相比得到强化,监管方式及理念也逐步走向专业化,从而不断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使得其国际竞争力的明显增强。银行监管加强后,将有助于促进公司治理、金融制度和业务方面的创新。

2.1.5银行监管日臻完善(2003年至今)

在这一时期,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行政许可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目的是促使银行业监管更加有法律基础。中国银监会作为银行业监管的行政机关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管法人、管风险、管控和提高透明度”的新的监管理念。最近几年,中国银监会的行监管工作也取日臻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监管法规建设不断完善,比如以及出台的《银监法))和《商业银行法》,就是在坚持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上对银行的日常经营行为进行规制和引导,初步的完善了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大监管的力度,提高监督效果,以期提高银行资产的质量。银监会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专项监管

以减低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对信贷资产进行监管,还对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全面监管;三是积极促进监管思路的具体落实,按照“提高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思路,及时督导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带来的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整贷款结构,要求商业银行对各类损失准备进行足额提取;四是多方监管合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银监会同证监会、保监会、人民银行等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承担金融监管的责任,同时这几大部门成立了一个联合机构—国际咨询委员会;五是参照《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状况进行了自我评价,并针对性的制定和落实监管方案,使得监管理念、监管标准、监管方法和手段得到不断改善,使得我国银行监管不仅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还力求与国际监管模式接轨。

当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不同形式的银行监管安排。不仅如此,银行业监管还是行业监管中相对严格的领域。从实践看来,银行监管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不少一流经济学家仍在不遗余力地研究“为什么要监管银行”呢?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正本清源”,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针对监管缺陷,对症下药,真正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因此,对银行监管必要性的研究是探讨银行监管诸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2.2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改革的必要性

2.2.1一般性分析

(一) 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1.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企业或者个人在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时,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差异、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或者某一经济行为主体在生产、消费等环节中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了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主要表现某一家银行的经营失败给其他个体的正常经营带来必要的负面影响,使得其这种负面影响带来的社会成本低于制造负面影响的企业个体成本,这一过程可能会有一个银行发生然后波及到其他金融单位,最终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

2.自然垄断。一个能够自由竞争的金融体系迟早会出现垄断。因为规模经济也存在于金融业务中,银行业务量越大,通过规模报酬的增加而收益也会越高。银行的规模扩大后不仅能够争取更多的客户,还会利用占据的一定市场份额增加其他金融机构的进入壁垒。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企业愿意与固定的银行建立稳固的关系以便更方便得以灵活方式获得贷款,这也使得其他银行的介入便得大为困难。垄断一方面可能造成价格歧视、寻租等现象,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降低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会降低银行的服务水平,造成社会整体的福利损失。所以,应该通过监管消除垄断。

3.信息不对称。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委托人是所有者(股东),代理人是银

行经理,由于委托人的利益必须依靠代理人的努力程度,而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

人的利益是经常会出现冲突。银行的目标是寻求权力、工资、职位等,进而会不

断的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规模,显然这种规模的无线扩大会与银行的利润最大化想

冲突。同时,在委托代理关系出现时,就会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所有者(股东)

也很难对银行经理实施有效的监督,银行经理寻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会给银

行带来风险。从另一角度说,如果银行经理的某种风险决策成功了,那么他将获

得丰厚的回报;即使决策失败了,对他而言,最坏结果也不过暂时失业,他可以

继续寻找下一份工作。所以,银行经理的理性行为总是倾向于做一些具有较大风

险的决策。因此,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银行经理进行监管,约束其经

营管理行为,使其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及时披露相关信息,透明经营,合理决策。

(二) 银行体系本身具有在的脆弱性

1.银行作为连接借贷双方的中介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两个环节满足资金供需双方的需求,将银行因吸收存款而形成的流动性负债,转变为对借款者的非流动性资产。一般情况银行资产与负债之间由于流动性的差异,所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会达到不平衡状态。一方面,存款人的存款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规律,完全符合随机行走规律,那么依据大数法则,银行的资金来源能够保持稳定的状

态;另一方面,如果银行对借款人形成的债权能够保持较高的回收能力,那么银行资金的收入也是稳定。所以在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情况下,银行的存款来源也较稳定,不仅能够满足日常提款所需的流动性的需求,还可以将一部分的资金投资于较高收益率的资产。但是宏观经济运行在众多有限理性经济行为人的作用下,表现出不可避免的波动状态,在不确定因素发生时,比如预期的悲观带来的资金抽逃,将导致存款人出于保全自身财产的目的而发生的“银行挤兑”,迫使一些银行倒闭或者停业。

2.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主要是通过利用吸收短期的存款,然后进行长期放贷,以较低的资本-资产比运营,因而具有较高的负载率。一般来讲,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负载率大约50%左右,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国际银行业的资本比率,按照标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仅为8%,这意味着银行拥有的百分之分九十资产均是由负债形成。因此,银行的经营者更容易受到利率、存款规模与结构、还款能力大小等因素变动的影响。

2.2.2特殊性分析

(一) 转轨的特殊性

转轨之所以特殊,就在于社会中存在着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因素,银行体系自身或者宏观经济波动引起了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所以要想使得银行业稳定发展和有效监管,就需要持续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其外部前提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大的经济转轨时期,其突出特点就在于经常有较大的政策调整、经济波动和外部冲击。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和宏观调控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经常调整,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使一部分经济风险转移到金融系统中,从而影响了银行业的平稳运行。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稳定和经济的平稳运行就难以保证了。一旦所有的银行都发生经营性风险,很难确保银行监管防风险的有效性。有鉴于此,更有必要对银行业进行监管。

(二) 开放的特殊性

我国已经加入WTO将近十年了,但是我国银行监管法规与金融全球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金融服务协议》是WTO关于金融服务业市场开放的文件,该协议规定了其成员国在维护本国金融服务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有义务在推行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等方面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外国的银行可以在两年获得与中国企业发展人民币业务的资格,五年后可以与居民发展人民币的业务关系,基本取消地域和业务围的限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相应的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的考验也愈加严峻。一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对我国影响越来越大,加大了我国金融业的风险;二是我国银行监管法规与WTO规则有巨大的差距,为了加快我国金融行业融入世界的步伐,需要对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既要扩大开放更要坚持深化改革。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始于1995年,199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3月,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到2010年,城商行数量持续增增加,至2010年达到最大(147家)。 通过处置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计提拨备,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城商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下面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1995年7月,以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成立为起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它的历程。截至2011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计144家,城商行资产总额为9.98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1.7%;负债

总额为9.32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6.5%;所有者权益总额为0.66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37.7%(图1、图2、图3)。这期间,城市商业银行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背负了沉重负担,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功能上讲,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它首先应该具备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图1: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 图2: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比重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任务1-1-1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认知 商业银行是在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为满足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汇划清算与内外贸易、货币融资与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与中介服务等需求而发展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商业银行已成为各国经济活动中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并成为各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商业银行 (一) 近代西方商业银行的起源和演变 据说,英语单词“BANK'’的意义源于拉丁文中的“Banco。”一词,“Banco”的意思是“长板凳”。在中世纪中期的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港口城市由于水运交通便利,各国商贩云集,成为欧洲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各国商贾带来了五花八门的金属货币,不同的货币由于品质、成色、大小不同,兑换起来就有些麻烦。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为商人鉴别、估量、保管、兑换货币的人。按照当时的惯例,这些人都在港口或集市上坐着长板凳,等候需要兑换货币的人,渐渐地,这些人就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坐长板凳的人”。“坐长板凳的人”由于经常办理保管和汇兑业务,手里就有一部分没有取走的现金,他们把这部分暂时不用兑付的现金借给急需用钱的人,以赚取利息。老百姓(现称为客户)有了闲钱就可以存到“坐长板凳的人”那里去,需要时取出来。这些机构就像一个存钱的箱子,所以后来人们又把它们称为“Bank”,这就是银行的英文名称“Bank”一词的由来。 在我国,过去主要使用银子作为流通货币,商铺又常常被称为“行”,所以“Bank'’翻译成中文就被称为“银行”。 在历史上,较早出现的银行是1171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和1407年成立的热那亚银行,当时的威尼斯和热那亚是地中海沿岸与欧亚地区贸易交往的中心。当时的银行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并以高利贷为主要特征来经营。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高利贷性质的银行已不能适应社会大生产对货币资本的需要,客观上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规模巨大的、资本雄厚的、能满足和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银行来为经济发展服务。于是,从治理结构角度看,大量旧式的高利贷银行兼并、重组,并以股份公司形式组建新的商业银行。1694年,在国家支持下,由英国商人集资合股成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它的成立标志着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的新信用制度的确定,各国相继仿效,对加速资本的积累和生产的集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在其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银行业作为经济的“助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教学文案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 发展历史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商业银行是随着近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产物。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不存在银行等近现代金融机构。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起步阶段(1840—1897年) 1.银行业发展概况 (1)第一家近代银行: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分行——第一家在华设立的外国银行。 (2)在华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的兴起 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着多家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形成外商银行独大的局面。如:汇丰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华银行等等。(3)传统金融机构与近代金融机构并存。钱庄、票号等类似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在华外国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并存。 2.影响 对中国传统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是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经济特权和经济利益的工具,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近代化,近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影响中国金融业。 二、发展、兴起、受冲击及遇危机阶段(1897—1949年) (一)第一家中国人自办银行的出现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 组织管理与营业规则参照外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被清王朝朝廷许可发行银两、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二)华商银行、外国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1.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票号已消失。钱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仍然存在。 2.多家华商银行设立:大清银行设立,中国通商银行转型为纯粹的商业银行。1908年,设立交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均采取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的形式。众多私营商业银行的设立。 (三)华商银行的兴起和中国银行业的繁荣 1.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四大银行为专职商业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 2.私营银行的快速成长(1920年—1930年) 民族工业崛起,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商业银行是随着近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产物。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不存在银行等近现代金融机构。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起步阶段(1840—1897年) 1.银行业发展概况 (1)第一家近代银行: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分行——第一家在华设立的 外国银行。 (2)在华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的兴起 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着多家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形成外商银行 独大的局面。如:汇丰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华银行等等。 (3)传统金融机构与近代金融机构并存。钱庄、票号等类似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在华外国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并存。 2.影响 对中国传统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是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经济特权和经济利益的工具,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近代化,近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影响中国金融业。 二、发展、兴起、受冲击及遇危机阶段(1897—1949年) (一)第一家中国人自办银行的出现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 组织管理与营业规则参照外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被清王朝朝廷许可发行银两、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二)华商银行、外国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1.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票号已消失。钱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仍然存在。 2.多家华商银行设立:大清银行设立,中国通商银行转型为纯粹的商业银行。1908年,设立交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均采取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 共同入股的形式。众多私营商业银行的设立。 (三)华商银行的兴起和中国银行业的繁荣 1.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四大银行为专职 商业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 2.私营银行的快速成长(1920年—1930年) 民族工业崛起,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 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 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 “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

建设银行发展史

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 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于1954年10月1日(当时行名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1996年3月26日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自成立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经办国家财政拨款时期。1954年10月,建设银行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后,其任务是经办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款,管理和监督使用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部门、单位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几十年来,建设银行为提高投资效益、加快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第二阶段,为国家专业银行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为适应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银行先后开办了现金出纳、居民储蓄、固定资产贷款、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国际金融、住房贷款和各种委托代理业务。通过开办各种面向社会大众的商业银行业务,丰富了银行职能,为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为国有商业银行时期。1994年,按照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 求,建设银行将财政职能和政策性基本建设贷款业务分别移交给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从功能转换上迈出了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的重要一步。 经过近50年的改革与发展,建设银行已经具备了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实力。到2004年6月末,资产总规模为37228亿元,负债总规模为35223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17%。按照境内外全口径统计,全行不良贷款余额657.1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3.08%,达到了银监会要求的3 —5%的标准。境内外营业性分支机构15401个,其中有6个海外分行,2个驻海外代表处。全行正式员工26.3 万人。同时,全资拥有建新银行,并持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43.35%的股权,持有中德住房储蓄银行75.1%的股权。 2004年9月15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和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开会议,决议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将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后,名称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承继原中国建设银行商业银行业务及相关资产、负债和权益。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后,将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实现股权

投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历程

投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历程 张月婷11402990215 金融一班 投资银行( investment banking,corporate finance)是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是最典型的投资性金融机构,一般认为,投资银行是在资本市场上为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筹集长期资金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证券承销、公司购并与资产重组、公司理财、基金管理等业务。其基本特征是综合经营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主要有四种:一是独立型的专业性投资银行,这种类型的机构比较多,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有各自擅长的业务方向,比如美国的高盛、摩根斯坦利;二是商业银行拥有的投资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通过兼并收购其他投资银行,参股或建立附属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这种形式在英德等国非常典型,比如汇丰集团、瑞银集团;三是全能型银行直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欧洲,银行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同时也从事商业银行业务,比如德意志银行;四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兴办的财务公司。在中国,投资银行的主要代表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证券等。 我国投资银行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证券流通市场的开放,产生了一批以证券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也可经营证券业务1997年以后,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及管理的体制逐步形成,银行、保险、信托业务与证券业务脱钩,因此诞生一批金融集团附属的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 尽管受到分业经营体制的约束,国内各商业银行并没有放弃参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努力中国建设银行1994年与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合资创办了中国境内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机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银行于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全资附属区域性投资银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如招商银行也在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目前,金融监管当局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如2001年央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我国投资银行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差异:(1)我国投资银行规模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投资银行的主体是证券公司,当然,一部分商业银行也有参与。证券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中重要的金融中介和市场参与者。中国证券公司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各个证券公司规模还不大,整个行业规模也偏小。与美国相比,美国的投资银行仅就美林和摩根史坦利等几家大型的投资银行就已经达到了几百亿美元的规模。但是相较而言,我国的107家证券公司规模相差不是很大,并且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像摩根史坦利那样的大型投行。资产规模小必然限制我国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开拓新业务的能力也受到严重的限制,走出国门去开拓国际市场更是力不从心。所以我国整体的证券行业还没有达到可以和国外投行竞争的实力。当然,导致这样的原因有很多:我国经济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的,也仅30年的时间而已,资本市场发展时间有限,证券市场发育还不是很成熟等等。要想使我国证券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所提高,就必须加强我国证券行业的集中度。各大投资银行应该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手段不断扩大规模,并进行有效整合,从而造就出资本总额较大的投资银行,进而促进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整体发展。加强投资银行业的集中度,缩小与国外大型投资银行在规模上的差距,我国投资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可能会提升。(2)我国投资银行经营业务狭窄,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广义上的投资银行业务包括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从国际证券公司的实践来看,主要可以分为证券发行、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而在我国又以证券发行占绝对主导地位。我国的投资银行的收入主要有六大块组成,即手

商业银行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最初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类银行在发展初期,只承做“商业” 短期放贷业务。放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放款对象一般为商人和进出口贸易商。 人们将这种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商业贷款为基本业务的银行,称为商业银行。中国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银行是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6世纪,在巴比伦已有一家“里吉比”银行。[3] 考古学家在阿拉伯大沙漠发现的石碑证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伦的寺院已对外放款,而且放款是采用由债务人开具类似本票的文书,交由寺院收执,且此项文书可以转让。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也从事各种金融活动。但这种活动只限于货币兑换业性质,还没有办理放款业务。 [3] 罗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类似希腊银行业的机构出现,但较希腊银行业又有所进步,它不仅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还经营贷放、信托等业务,同时对银行的管理与监督也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罗马银行业所经营的业务虽不属于信用贷放,但已具有近代银行业务的雏形。[3] 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银行”一词英文称之为“Bank”,是由意大利文“Banca”演变而来的。[3] 在意大利文中,Banca是“长凳”的意思。最初的银行家均为祖居在意大利北部伦巴第的犹太人,他们为躲避战乱,迁移到英伦三岛,以兑换、保管贵重物品、汇兑等为业。在市场上人各一凳,据以经营货币兑换业务。倘若有人遇到资金周转不灵,无力支付债务时,就会招致债主们群起捣碎其长凳,兑换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产”为“Bankruptcy”,即源于此。[3] 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世纪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尤其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封建割据,货币制度混乱,各国商人所携带的铸币形状、成色、重量各不相同,为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货币兑换。于是,单纯从事货币兑换业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专业货币商便开始出现和发展了。 随着异地交易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来自各地的商人们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而产生的麻烦和风险,开始把自己的货币交存在专业货币商处,委托其办理汇兑与支付。这时候的专业货币商已反映出银行萌芽的最初职能:货币的兑换与款项的划拨。[3]

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教学文案

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 历程

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年—1952年): 1951年8月成立中国农业合作银行。【也就是建国后的第三年,是新中国关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一次尝试】 主要任务:按照国家计划办理农业的财政拨款和一年以上的农业长期贷款,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的发展。 1952年,撤销。原因是农业合作银行成立后财政拨款和长期贷款业务基本没有展开。【农业发展的落后和合作化运动,使得农村根本就没有贷款业务的金融需求。】 第二阶段(1955年—1957年): 1955年3月,成立中国农业银行。 主要任务:办理财政支农拨款和农业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贷款对象主要限于生产合作组织和个体农民,贷款用途限于农业生产,其他农村金融业务仍由人民银行办理。 1957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合并。 第三阶段(1963年—1965年): 1963年,再次设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中,国家采取加强农业的措施,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支援。 1965年11月,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合并。【精简机构】 第四阶段(1979年—1994年): 1979年2月,决定正式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恢复设立中国农业银行是】 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 此后,中国农业银行再也没有撤销过。 第五阶段(从1994年4月-1997年7月):

以1993年12月国务院作出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基础,要求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督和管理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密切配合、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实际上就是把中国农业银行中的政策性银行功能、商业银行功能、农村信用社进行分离,分离的结果是:1994年4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中国农业银行分设成立,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等政策性业务与农业银行分离,农业银行开始按照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逐步探索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 1996年8月,国务院又作出《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合作经营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经营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银行认真贯彻执行《决定》的有关精神,在矛盾多、时间紧、压力大的情况下,统一思想,顾全大局,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省级以下分支机构的设立和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的改革。 1997年,农业银行基本完成了作为国家专业银行“一身三任”的历史使命,开始进入了真正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六阶段(1999年-2010年):股份制改革阶段 1999年,农行和工中建三家银行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2004年,农行第一次上报股改方案。 2007年1月19日至20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总的原则是“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 2007年9月,农行选择吉林、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四川、甘肃、重庆等八个省(区、市)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 2008年1月23日,农业银行明确提出“3510”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 2008年3月,农行开始推动在6个省11个二级分行开始“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 2008年5月底,“三农”金融服务第一阶段试点结束。 2008年8月,农行总行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全面推动全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

简析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历史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分析 姓名:杨萍学号:201001040123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四川成都 610059) 摘要:中国工商银行,全称: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ICBC),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上市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上证A股:工商银行(601398)。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2010年8月27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10年上半年业绩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工行继续蝉联“中国最赚钱公司”。 一.工商银行标志 整体标志是以一个隐性的方孔圆币,体现金融业的行业特征, 标志的中心是经过变形的“工”字,中间断开,使工字更加突出,

表达了深层含义。两边对称,体现出银行与客户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以“断”强化“续”,以“分”形成“合”,是银行与客户的共存基础的。设计手法的巧应用,强化了标志的语言表达力,中国汉字与古钱币形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现代气息。 二.工商银行成立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由于政府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开展商业银行业务,而将84年1月1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手中的个人及工商企业存款划拨出来单独成立中国工商银行。 全国工行总部分布图 中国工商银行分支机构地域分布表

分支机构数量分布 分行37 北京,安徽,青海,天津,湖南,宁夏,河北,广东,宁波,山西,江西,青岛,吉林,山东,大连,内蒙古,贵州,深圳,辽宁,重庆,厦门,上海,广西,三峡,江苏,海南,甘肃,黑龙江,四川,苏州,河南,云南,福建,湖北,陕西,浙江,新疆 营业部9 辽宁(原沈阳市分行),江苏(原南京市分行),吉林(原长春市分行),浙江(原杭州市分行),四川(原成都市分行),黑龙江(原哈尔滨市分行),湖北(原武汉市分行),广东(原广州市分行),陕西(原西安市分行) 海外分支机 构10 新加坡分行,香港分行,东京分行,汉城分行,法兰克福分行,卢森堡分行,阿拉木图子银行;悉尼代表处,伦敦代表处,纽约代表处 合资银行 1 工商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控股银行 2 香港友联银行、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三.工商银行的发展简史 (一)国家专业银行阶段(1984---1993) 企业化经营的国家融资渠道和金融调控工具 1、主要任务:筹集资金(存款),供应资金(贷款),支持经济增长, 保持社会稳定 2、经营范围 4个领域:、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企业技术改造、居民储蓄 4种对象:国营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居民个人 3、经营特点:初创期,快速成长与大幅扩张 机构:19199个(1984)---34002个(1993),增长77.1%(仅乡镇2853个) 人员:366248人---554931人,增长51.5%。 存款:671亿--5214亿元,增长6.77倍 各项贷款7950亿--11139亿元,增长3.5倍

城市商业银行按年份的历史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按年份的历史发展 1995到2002 城市商业银行是经国务院批准, 在部 分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1 9 94 年底, 全国共有城市信用合作社5 20 家, 其 中, 2 2 7 5 家设在地级以上城市, 29 25 家设 在县或县级市。由于城市信用社背离了合 作制原则, 实际上已办成了地方性小商业 银行, 存在规模小(全国平均每个城市信用 社的总资产为6 10 万元)、资金成本高、股权结构不合理、内控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经 营风险日益显现和突出。为了根本解决城 市信用社的风险问题, 19 5 年国务院决定 组建城市合作银行, 1 9 9 7 年城市合作银行 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从1 9 9 5 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 务院的要求, 加快了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 步伐。七年来已有1 1 家城市商业银行相继 开业, 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 也是我国银行体系中最具有活力和成 长性的一类金融组织。 截止2 0 02 年底, 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 行In 家, 营业网点4 96 1个, 从业人员1 0 .78万人。1 11家城市向U咋良行资产总额1 1 638 . 8 0 亿2 0元, 负债总额1 12 4 . 42 亿元, 净资产41 4 . 4 亿元; 各项存款8 9 8 4 . 97 亿元, 各项贷款 57 04 . 19 亿元; 当年实现利润37 . 3 亿元。按 总资产计算, 城市商业银行占全国商业银 行市场份额的6 . 5% 左右。 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中, 资产规模超 10 亿元的有29 家, 占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 产总额的71 . 25 % , 其中: 上海银行 、

中国银行发展史

中国银行中国银行1912年由孙中山批准成立,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目前,中国银行是中国领先的国际化的银行,其分支机构遍布全球,业务包括传统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在内的全面的金融服务。从中国银行成立到1949年建国的37年间,中国银行最先是国家的中央银行,之后成为了一家国际汇兑银行。从建立初的一家私有银行起步,中国银行在艰难的环境中开拓市场,树立信誉,体现出了创业精神。在随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银行面对政局变幻和中外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与各种问题和压力做斗争。解放前的中国银行以其优良的业绩在中国银行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现代银行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从1949年开始,中国银行成为国家唯一指定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中国银行通过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之后,中国银行成为了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与其它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一道成为国家金融业的支柱。1994年和1995年,中国银行分别在香港和澳门成为发钞行。中国银行的主营业务是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包括了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和金融机构业务。公司业务在基于银行的核心信贷产品之上,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创新的金融服务。零售业务主要针对银行的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基于长城卡之上的全套服务。而金融机构业务则是为全球其他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提供诸如国际汇兑、资金清算、同业拆借和托管等全面服务。迎合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银行在巩固其传统商业

银行业务的基础上又将经营领域扩大到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中银国际作为中国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全资附属机构已经成为中国在海外最为成功的投资银行,拥有最长的历史、最多的管理资产、最广阔的分销渠道及最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中国银行还在不断努力发展成为可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大银行。为了提高竞争优势,中国银行从2000年初开始围绕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2001年,中国银行成功地重组了香港中银集团,将10家成员银行合并成立当地注册的“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7月25日,重组后的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 2002年,中国银行继续成为中国利润最高的银行,实现拨备和消化历史包袱前营业利润5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1%。扣除中银香港上市收益,实际经营利润472亿元。截止2002年末,中国银行集团资产总额为35,939亿元人民币,所有者权益为2,197亿元人民币;境内机构共计12,090个,在26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境外机构共计581个;员工总数为192,468人。在《银行家》杂志按一级资本的排名中,中国银行列第11位;在《欧洲货币》杂志按所有者权益排名的全球新兴市场250大银行中,中国银行名列榜首。近年来,中国银行的声誉、地位稳中有升。中国银行连续14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002年分别被《欧洲货币》和《资产》评为“ 中国最佳银行” 和“ 中国最佳国内商业银行”;被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为“2002年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

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投资银行业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资本市场,当然更谈不上投资银行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证券流通市场的开放,产生了一批以证券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也可经营证券业务1997年以后,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及管理的体制逐步形成,银行、保险、信托业务与证券业务脱钩,因此诞生一批金融集团附属的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位于世界前列,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3.7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2.6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92%与此同时,我国国债及企业债券规模达到7251亿元,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为11688亿元,占GDP的比率为8.6%,最高时曾达到18%1993年至2004年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GDP的比率年均69%,而同期股票市场流通市值占GDP的比率为年均8.3%可见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并没有有效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

尽管受到分业经营体制的约束,国内各商业银行并没有放弃参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努力中国建设银行1994年与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合资创办了中国境内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机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银行于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全资附属区域性投资银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如招商银行也在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目前,金融监管当局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如2001年央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应该说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是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程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业务单一,收入严重依赖存贷款利差。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一个背景是市场利率走低,传统的利润来源——存贷款利差缩小,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银行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利润来源。在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中,利率将逐步实现市场化,存贷款利差也将逐步缩小。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客户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将日益缩小。这迫切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来源。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落后,表现为起步晚、品种少、收入占比低、管理体制和手段落后等。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真正起步是在1994年后的金融体制改革。从发展速度和中间业务量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效益也较差。 从1994——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在6.7%——9.6%之间徘徊。 据统计,2002——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3.8%提高到了8%左右,实现了较大的跨越,但此时国际上大的银行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贡献率高达30——70%,如花旗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70%,英国巴克莱银行更高达73%。可见与国际上的大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根据上市银行2005~2007年有关会计资料显示,伴随着上市银行营业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在逐步提升。当前,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已从2005年的5.4%提升到2007年的13.07%,特别是国有上市银行这一指标更是大大超过其他上市银行,显示出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看到,与国际上发达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左右的状况相比,我们尚有十分明显的差距。 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增长情况。2005~2007年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2007年资本市场的火暴,使得代理证券、代理基金、代理保险买卖等中间业务强劲增长,中间业务收入首次实现了翻番,特别是依托发达的网上银行销售渠道、灵活的销售政策、广泛的代销产品等,非国有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速度更是遥遥领先。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差异化,我国金融市场迅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司治理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中间业务产品日益丰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从总量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量增长迅速,远远超出同期利差收入的增长,也远远超出同期资产、负债的增长,如工行2009至2011年间中间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6%,而同期利息收入年均增长为21%,而资产与负债同比仅分别增长14%、15%,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是同期利差收入增长的1.7倍,是资产负债增长的2.4至2.5倍。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知识讲解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5.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6.8%,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浅谈现在,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互联网井喷式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业界的诸多关注,各种观点意见层出不穷。即使意见不一致,引发讨论的原因还是比较统一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出路在哪里?这需要大量的研究,需要对市场变化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深入剖析,了解过去发展历史,了解现在发展现状,规划未来发展路径,这不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利差收入,尤其是国有四大行表现特别明显。目前,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强烈冲击,这些银行意识到利差收入在未来银行收入的占比会越来越少,利差空间压缩已成定局。在利差收入受到限制时,要维持银行利润的增长,只有靠非利息性收入的增长,通过非利息性收入的增长来弥补并推动整体利润的增长,非利息性收入在银行发展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重要性不言而喻。 非利息性收入如何而来?这是银行管理层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国家对银行服务性收费的严厉监管,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竞争,非利息收入的途径受到限制。银行千方百计通过各种产品研发设计,通过大规模发行信用卡、借记卡,推出各种服务收费项目,大力推广电子银行发展,增加客户体验,建立大规模自助银行体系,目的就只有一个,拓宽非利息收入的来源,抢占新兴市场份额。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造成颠覆性冲击。暂时来说,

银行的主要收入还是利差收入,互联网金融出现,以高于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利息在基本不设门栏的情况下,对银行低成本资产造成冲击,在短短几个月内,流失的低成本存款数以亿计。尤其是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赖以生存的庞大的客户规模的优势瞬间化为乌有,所谓的“暴利”也就无从谈起。 现阶段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模式。只要在基层网点工作过的人,只要你稍微留心,对各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发展模式就是一目了然。“理财+存、取、汇+附加产品的销售”这是基层网点的服务职能,“开门红冲击存款+年中冲存款+年末甩存款”这是银行存款增长模式。从基层网点服务的职能,我们能看出什么?除了装修好点外,和九十年代的银行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现在已经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看看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说句心里话,这完全是在自欺欺人,什么存款增长多少,完全是花钱买数据,买报表,骗奖励,自掘发展基石,路只会越走越窄。 贷款等业务下沉网点。业务下沉网点,目的性很强,主要就是为了增加营业网点的服务职能,使网点的辐射能力更强,增强客户的体验。问题来了,业务下沉网点,网点的人员配置或者人员素质跟得上业务下沉吗?业务下沉,内部控制谁来监管?即使人员素质通过培训学习,或者时间的积累能得到解决,那营销人员的职业操守,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滥用到手的权力呢?这些问题都是事实印证,明显存在的。如果解决不好,银行就只能“背黑锅”,声誉风险的出现也是家常便饭。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备课讲稿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 摘要:我国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而银行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业经历了40载岁月的洗礼,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发展历程,然后对银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银行业的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银行业;历程;现状;未来 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一)银行业设立初期(1948-1952) 在1948年的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市正式成立,并发行了我国第一套人民币。1949年,我国正式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银行的职能,将其纳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的直属单位。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我国的国家银行体系,处理了一些国民时期遗留的经济问题。1949年,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外汇外贸专业银行。 (二)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 在这期间,我国实行统一的计划体制,而银行业也实行统一的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既要实行金融管理的职能还要经营全部的银行业务。 (三)改革开放以后(1978至今)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市场化经济,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而在同年的12月份,我国的银行业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改革。1979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恢复,打破了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制格局。1979年3月,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独立,迈出了专业银行体系的建设步伐。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专业银行体系得到初步发展。1986年7月,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

行—交行组建。1987年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相继建三个商业银行建立,此后,我国的商业银行陆续建立。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大政策性银行相继成立。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0年5月,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3年开始对我国的四大银行开始进行改制。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成立。2010年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2018年银监会与保监会合并。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速度与趋势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水平,货币化进程加快,全社会对于金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些都直接推进银行业的快速增长和发展。表1是进5年我国银行业人民币以及外币贷款与存款总额的基本情况。 表1 近5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以及外币贷款与存款总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