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用字母表示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

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1、用字母表示数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

4、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5、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

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

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

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8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情景图)

师: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2——3千米。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新授: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

3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4年呢?5年呢?

师:怎样计算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

板书:

3年?四年呢?

造地年数造地面积

225×2=50

325×3=75

425×4=100

。。。。。。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造地面积和造地时间有关系

我发现求几年的造地面积;就用25乘几。

我发现求造地面积时;只有一个因数在变化。

师:能用一个式子简明表示任何年数的造地面积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小组交流)生:直接用25乘年数就写成25×年数

太麻烦了年数可以用一个符号代替。

师:这个符号可以代表几年呢?

生:代表2年

代表3年

代表4年

代表任意年

师:说的太好了;为了简洁、准确;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通常用字母T表示时间;那么;T年造地面积怎样表示?

生:表示为:25×T

师:回答的对。但是有件事情要说明:在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中;×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25T

三、自主练习。

自主联系1、2、3、4。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填写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目标:

理解式子中各部分的含义;能正确求出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情景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列式时;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我们知道T年造地面积可以表示为25T;那么继续来看情景图;你能根据图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求出T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吗?

二、新授。

生:T年后的面积就是现在的面积加上新造地的面积

可以用5450+25T这个式子表示

师:谁能说说5450是什么意思?25T是什么意思?

生:现在面积是5450平方千米;新造地面积是25T平方千米

T年后的面积是:5450+25T

师:谁能说说当T=8时;黄河三角洲的面积越是多少平方千米?

怎样列式?

生:5450+25T=5450+25×8=5650

师:你能说说T是什么意思吗?

生:T表示多少年

师:T=8呢?

生:T=8表示8年

师:同学们要注意: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时;计算的结果一般不写单位名称。

三、自主练习

5、6、7、8.练习时让学生说明图意;再解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课后自主练习9——15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熟练计算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学过程:

第9题。

是理解喊有字母式子意义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知道每个字母在图中的含义;然后试着解释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并相互交流订正。

第10、11题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综合练习题。

练习时;先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第12题是按运算顺序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指导学生完成第1小题;重点指导运算顺序与括号的使用;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面的题。

第13题;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14题;观察日历中数字的规律;练习用字母表示数

第15题;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题。可以允许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解释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中每个字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解读记录表。

二、新授:

师:根据记录表提供的信息;你能求出他们每天各漂流多少千米吗?

生:用漂流速度乘时间

23日11×7=77

24日12×6=72

25日6×7=42

······

师:谁能说说每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漂流的路程吗?

生:我用A表示速度B表示时间;C表示路程;那么C=AB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但通常在数学上统一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你会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S=VT

师:以前我们说求路程=速度×时间;以后我们就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数量关系;这不仅准确;而且简洁。

拓展:谁来说说S表示什么?V表示什么?T表示什么?如果知道了S和V求T怎样算?师:谁还记得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生: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用A表示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他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A×A可以写成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注意:A的平方和2×A容易混淆要大量举例区别。

独立完成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三、自主练习。

1、2、3题。独立试做。集体交流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2自主练习4——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第4、5题。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应先引导学生明确数量关系;再写表达式。第6题;进一步明确平方和乘2的区别;这一题建议在讲授新课时做举例用。

第7题;是一道结合实际巩固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综合题目;练习时;引导学生先找出图中其他物品价钱与文具盒价钱的关系;再解答。

第8题以游戏的形式加深理解喊有字母式子意义的的题目;练习时;重点让学生体会同一个式子在研究不同问题时;表达不同的意思。

第9题。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二、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

3472+(1206+786)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

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

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三、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四、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五、自主练习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自主练习第3、4题。注意用简算。

六、简要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2、5——11

教学目标:

巩固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2题。以游戏的方式巩固运算律

第6题。研究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第8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简算的自觉性。

第9题。引导学生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

第11题开放题。答案不唯一。

第8课时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巩固练习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师:在我学会了这个栏目中;设计了“挑战主持人”的情景。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先来计算两位选手两轮比赛成绩吧。

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完成。

师:我们在解答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

生: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用字母表示数;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样算的?

生:先算出第一轮选手得分

5号:89+76+91=256(分)9号:84+87+83=254(分)在根据第二轮比赛的规则;写出5号两轮后的得分256+10A当A=6时;5号选手得316分。

可以让学生继续拓展;比如求9号选手两轮后的得分。

教师针对“丰收园栏目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收获。第二单元:高速第二单元:第二单元------高速山东

乘法运算律

教材分析:

利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图;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的

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灵活合理的选择算法的能力;还要建立运用

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本P19─20;自主练习:1─3。

学生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降低了学习乘法运算定律的难度。本节课

会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2、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运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3、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感知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课前准备了数学挂图;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上一改过去的单一的师问生答的授课方式;以小组讨论为主;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放手学生;让他们在小组中通过探索理解乘法的运算定律。

3、促进学生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请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探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他们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的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4课时。

信息窗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看后的感受。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1、看了情境图之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小组讨论)

学生提后;教师板书: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

根据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运用不同的解答方法。

先算大巴车每天运送旅客的人数;再算一周运送的人数。

36 ×640 ×7

= 23040 ×7

= 161280

先算每周发车的辆数;再算一周运送的人数。

36 ×(640 ×7)

= 36 ×4480

= 161280

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展开讨论

通过计算中巴车的客运量来验证一下:

(生在小组内自己解答)

20 ×96020 ×(960×7)

=19200 ×7=20 ×6720

=134400=134400

自己举例验证:

7 ×8 ×5=7 ×(8 ×5)

90 ×50 ×6= 90 ×(50 ×6)

(3)生讨论发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4)师小结: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运算定律吗?

板书:(a . b). c= a . ( b. c)

乘法运算中还有其它的运算定律吗?

小组合作探究。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a .

b = b . a

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能使运算简便吗?

生在小组中讨论探索

125 ×7 ×8125 ×7 ×8

= 125 ×8 ×7= 7×(125 ×8 )

= 1000×7= 7×1000

= 7000= 7000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学生自己解答;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同位两个先说一说;再比赛。

第三题:小组内先说一说:运用什么定律;再自己解答;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结合律(a .b ).c= a .( b .c )

乘法交换律 a . b= b . a

信息窗1━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自主练习的4─9;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自主练习:

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题意;然后小组内说一说解题思路;自己解答。

第5题:弄懂题意后;独立解答;集体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第6题:小组内互相竞争;看看谁说得最多最快。你发现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怎样的关系?小组讨论解决。

第7题:这道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做统一的要求。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

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9题:先让学生弄懂题意;然后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打算选择哪一种草皮?为什么?

信息窗2━济青高速公路

教材分析:

在已学过的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继续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在学习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灵活合理的选择算法的能力;建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本P24─25;自主练习:1─3。

学生分析:

乘法分配律与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想比较;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让学生继续利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2+90 ×2

=220+180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200 ×2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a + b).c= a .c + b .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110 + 90)×2

=220 + 180=200×2

=400(千米)=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b .c

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的练习课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加法、乘法5个运算定律中的难点;在探索和练习的过程中力度要大一点。在简算的运算步骤可以有省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自主练习的4─12。

教学过程:

自主练习:

1、第4题: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先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题意;提出问题;再解答;最后集体

交流。

2、第5题:生自己解答;然后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6题:弄清题意;小组同学之间提出问题并解答。

第7题:先独立完成;同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第8题:这道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再集体订正。

第9题:提醒学生(往返)很多学生只是算出单次的票价。

第10题:在小组内同学可以用实物演示;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第11题: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第12题: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的同学讨论研究;最后集体讲解订正。

我学会了吗?不提过高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解答;独立完成。

第三单元蛋的世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通过解决问题;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4、在学习小数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

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名数的改写;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难点是:名数的改写和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信息窗一: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教学内容:第49-55页。

教学目标:探索小数意义及其读写法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师:同学们喜欢去超市吗?我们一起去逛逛好吗?(课件播放录像:超市或商场各类物品及其价格。)

2. 课件出现食品及价格。师: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

3. 教师指一食品的价格;先指小数点前面的数问:这表示多少钱?再问:小数点后面的数表示多少钱?

4. 教师指出:录像中的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

二、探索新知

1. 认识小数。师:像5.89、0.85、

2.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出示板书)这些小数中的“·”叫小数点;它是一个小小的圆点;请注意它的位置。(板书:小数点)

2. 读数。师:同学们;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

3.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4、理解小数的意义。

(1)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

同学们;刚才有同学发现咱们的铅笔0.8元一枝;0.8元是几角呢?8角可以用0.8元表示。还可以用以前学习过的分数怎样表示呢?8/10元与0.8元有怎样的关系?0.8元是什么意思?

那么1角、6角就是几分之几元?还可以写成多少元?观察这几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2)、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

出示米尺问: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

示是多少米?(教师口述并板书:0.01米)3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18厘米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根据板书讨论两位小数的含义。

(3)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10000……的分数。

三、巩固新知:

1、出示条形图;表示出;就是0.1。

2、出示方格图;表示出百分之一;就是0.01;0.25表示25个百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二十五。0.25由25个0.01组成。

3、出示立体图;表示出千分之一;就是0.001;0.365表示365个千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三百六十五。0.365由365个0.001组成。

4、小数:如0.1;0.25;0.365…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5、小数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记作:0.1;0.01;0.001…

6、小数的组成:小数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个位;十位;百位…

小数的数位顺序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整数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百分之一(0.01);千分之一(0.001)…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一;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一;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一…

7、在0.365中;3在十分位上;表示3个十分之一;也就是3个0.1.6在百分位上;表示6个百分之一;也就是6个0.01;5在千分位上;表示5个千分之一;也就是5个0.001.0.365

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有365个这样的计算单位。

8、怎样读写小数?

0.25读作:零点二五0.365读作:零点三六五

一点六五写作:1.65零点零六写作:0.06

四、巩固练习:第52页第1-11题。

信息窗二: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第56-61页。

教学目标:学习研究小数大小比较和小数性质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里填上“>”、“<”或“=”。(口答)

832○7996124○62141003○999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今天就来研究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大小的比较)

二、探求新知

1.比较3.25元和4.05元的大小。

你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先看哪部分比较?

引导学生明确:整数部分3比4小;小数部分就不用比了;所以比较小数的大小要先看“整数部分”(板书);从而得出3.25元<4.05元。

反馈:比较每组数的大小。(填上“>”、“<”或“=”)

6.4○5.912.4○13.08 2.99○3.14 5.2○6.39.14○8.330.6○29.98通过这部分的练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2.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2.35元<2.41元。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看十分位上的数比较大小?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部分相同的情况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图片,提取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展开对加法结合律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用字目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及加法运算律的作用,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自觉、合理应用运算律使解答过程简便。 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比较合适的问题;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综合和合理、有序的思考。 3.学生在利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课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中央综艺台的节目录象片断。 课件录像片段:播放《挑战主持人》录像片段。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挑战主持人) 你们知道挑战主持人的选手都要参加哪些项目的评比吗?举例说说看!(普通话、表演、采访……) 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个节目,了解得也不少。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搞一次挑战主持人的活动好不好? 板书课题:挑战主持人 课件播放比赛规则: 下面我先来介绍一下比赛规则:全班分为五组进行比赛,五组选手每轮成绩

带入下一轮,实行累计加分,第一轮比赛抢答,每次只能答一题,每答对一题的10分,答错不得分。第二轮比赛每队一题的一分,多对多得,答错不扣分,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综艺节目《挑战主持人》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挑战练习。 1.挑战记忆力(课件播放比赛题目) 现在让我们进入第一轮比赛——挑战记忆力 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性质) ②你能说出它们的字母公式吗? ③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字母公式? ④学习了本单元知识后对大家有什么帮助? 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简洁,运用运算律,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还能使我们的计算速度变快。 刚才四个小组顺利通过挑战,还有一个小组也不要气馁,争取后边的比赛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2.速算挑战 ①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②各组用自己喜欢的运算律设计一个算式,让其他小组的选手猜一猜运用了什么运算律,猜对组得分,猜错组出题组得分。 各小组选手请把你们的算式展贴在黑板上。 你们能说出这些同学是根据什么运算律来设计的吗? ③你们能快速说出每组三个数的和吗? (1)43 38 57 (2)126 69 31 (3)235 47 65 作这一组题你们主要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刚才大家在做这几组题的时候,运用加法结合律先将其中两个数凑成整百数,这样计算简便。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资料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计算器知识点 1、拿到计算器,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课本第3页)。 2、记住计算器计算的步骤。(课本第3页) 3、会用计算器计算一些有规律的算式并找出规律。 第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知识点 1、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a×a简写成(a2),a+a可写成(2a),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求路程s=vt 求时间t=s÷v 求速度v=s÷t 4、正方形面积:s=a.a或a2 周长:c=4a 长方形面积:s=ab 周长:c=2(a+b) 5、用c表示总价,a表示单价,x表示数量,计算总价可以写成:c=ax 第三单元运算律知识点 1、加法运算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规律叫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a+b=b+a 3、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这种规律叫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a+b) +c=a+(b+c) 4、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这种规律叫减法的运算性质。字母公式:a-b-c=a-(b+c)或a-(b+c) = a-b-c 5、乘法运算定律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6、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种规律叫乘法交换律。字母公式:a·b=b·a 7、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种规律叫乘法结合律。字母公式:(a·b)×c=a·(b·c) 8、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乘积。这种规律叫除法的运算性质。字母公式:a÷b÷c=a÷(b×c)。 9、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字母公式:(a+b)·c=a·c+b·c 或a·(b+c) =a·b+a·c 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减。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字母公式:(a-b)·c=a·c-b·c 或a·(b-c) =a·b-a·c 1)常见乘法计算: 25×4=100 125×8=1000 2)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 3)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50+98+50 488+40+60 =50+50+98 =488+(40+60) =100+98 =488+100 =198 =588 4)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 5)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25×56×4 99×125×8 =25×4×56 =99×(125×8) =100×56 =99×1000 =5600 =99000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一课一练(全册)

第1课时计算器

答案提示: 1.开关;清除屏;清除;清除 2. (1).ON/C;(2).1;7;8;(3).×;(4).6;9;(5).= 第2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先用计算器计算出每组前三道算式的结果,再按照规律写出后两道算式的结果。 1. 9×9= 99×99= 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9= 2. 19+9×9= 118+98×9=

1117+987×9= 11116+9876×9= 111115+98765×9= 答案提示: 1. (1).81(2).9801(3).998001(4).99980001(5).9999800001 2. (1).100(2).1000(3).10000(4).100000(5).1000000 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1.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到欢乐谷玩。车上有男同学m人,女同学15人,共( )人。看到路边红花有50盆,黄花有n盆,红花比黄花多( )盆。欢乐谷的成人票价为w元,儿童票价为成人的一半,儿童票价为( )元 2.已知2,4,6,8,10,…第(n+1)个数是()。 3.小小有n元,淘淘的钱比小小的3倍还多4元,淘淘有 ()元。 4.小明今年m岁,小刚今年(m+4)岁,五年后,他们相差()岁。

答案提示: 1. (m+15);(50-n);w÷2 2.2n+2 3. 3n+4 4.4 第2课时用字母表示等量关系

1.今年妈妈a岁,小明b岁,妈妈和小明相差岁。 A.ab B.(a+b)C.(a-b) 2. 小红家本月的用电量是70千瓦时,交电费c元,那么电费每千瓦时是元。 A.c÷70 B.(c+70)C.70 c 3. 汽车每小时行x千米,8小时行千米。 A.(8-x)B.(8+x)C.8x 4.每袋有a条鱼,3袋有条鱼。 A.3a B.(a+3)C.(a-3) 5.汉口到上海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以每小时26千米的速度从汉口开往上海。开出t小时后,当t=12时,离开汉口有()千米。 答案提示: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 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先看这个问题: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共有几个品种和共有多少箱苹果。

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184÷8,因为8个品种一共有184箱苹果,把这184箱苹果平均分成8份,就知道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了。 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 生3:我估计平均每个品种比20箱多一些,因为每个品种有20箱,8个品种就是20×8=160(箱),实际8个一共有184箱,所以商应该比20大一些。 2、谈话:运用估算我们知道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那么,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到底有多少箱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23箱。我们已经估算出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计算时可以先商20,20×8=160(箱),还有24箱,把这24箱再平均分成8份,每个品种分3箱,所以每个品种有:20+3=23(箱)。 生2:我们组用笔算 生3: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哪个同学来交流? 生进行交流 谈话: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8个十除以8,商是两个十,十位上商2。 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一人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做在本子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本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四年级一共一个教学班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学习状况悬殊太大,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对学好数学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中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成绩突出。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计算准确性较差,尤其是缺乏灵活的计算能力,对于概念学习,缺少应有的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有针对性。从解决问题来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的地方,如:不够灵活、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缺少对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这些都是本学期需要侧重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能认、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2.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结合实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统计与概率: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1.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运用分段统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在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初步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 2.在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比较、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探索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和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面积的意义及建立识面积单位概念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解决问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或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或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和结果的同一性。 2.能灵活运用对称或年、月、日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能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能简单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不断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 1.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关注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其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测试题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测 试题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单元测试 一、认真审题,准确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数一数下面的物体各有几个正方体组成。 ( )个 ( )个 ( )个 ( )个 2、摆一摆,填一填。 ① ② ③ 观察上面的三个物体可以知道:第①个物体从上面看到( )个正方形,第②个物体从正面看到( )个正方形,第③个物体从侧面看到( )个正方形。 2、从( )面和( )面看到三个物体的形状完全相同;从( )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二、请说出下面四张照片分别是在房子的哪一面拍的。( 12分) ( ) 面 ( ) 面 ( ) 面 ( ) 面 三、 观察连线。(6分)

从正面看从右面看从左面看 四、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18分) 1、如右图,数数它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 ① 9 ② 10 ③ 11 ④ 12 2、 左图是四个小正方体堆成的,从侧面看到的是() ①②③④ 3、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右边的物体,下面的图 形是从( )看到的。 4、下列图形,从上面和侧面看,形状完全相同的是()。 ①②③ 5 的是()。 ①②③ 6 )。 ①②③ 五、仔细看图,填图号。(8分) ①②③ ④ ⑤⑥⑦⑧ (1)从正面看到的是C的有( (2)从侧面看到的是B的有( (3)从上面看到的是A的有() ①正面②侧面③上面 B C

六、下面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请你 在方格纸上画出来。(18分) 七、创新提高。(18分) 1、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从上面看到的是,共有多少种摆法试一试,自己摆出来。 2、下图是从正面看到的图形,若是由3个正方体摆放,该如何摆若是由4个正方体该如何摆试一试,自己摆出来。 3、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如果从前面、侧面 是看到的形状都是,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你能搭出这个立体吗试一试。 ( (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绿色生态园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连乘、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列表和摘录等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孩子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日常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到生态园观赏花卉的情境,借助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引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教材通过摆学具,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问题“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探究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借助问题“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和”把番茄苗移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探究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呈现了多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列表法、画线段图等,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分析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乘法、除法或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等到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成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整理信息的方法。 五、教与学建议 1、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2、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 一、小小知识窗;显我本领强。(20分) 1、0.85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这样的个计数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是1。 2、图中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用小数表示是( )。 3、3分米=()米4角=()元 2.5千克=()克 4、已知一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字是7;十分位上的数字是8;其余数位上的数字是0;这个数是()。 5、若a×10=b÷0.1(a、b都不等于0);则a()b。(填上“>”、“<”或“=”) 6、0.30是( )位小数;读作();它与0.3的大小()。 7、2.7×2.8的积;小数部分有()位。 8、0.25扩大它的100倍是();再扩大它100倍是()。 9、把4.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也就是把原来的数()倍。 10、把6.068去掉小数点;原数就( )。 1 / 38

二、小小审判员(对的打上“√”;错的打上“ד。)(10分) 1、一个小数要扩大3倍;小数点要向右移动3位。() 2、近似数是5.38的三位小数不止一个。() 3、5.29在自然数5和6之间;它近似于5。() 4、四位小数一定比三位小数大。() 5、在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我来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6分) 1、比较大小:3.105 ( ) 3.15 A、> B、< C、= 2、大于2.109而小于2.209的数( )。 A、只有一个 B、只有两个 C、有无数个 3、把84.6缩小到原来的()分之一是0.846 2 / 38

A、10 B、100 C、1000 4、30个0.01和3个0.1相比较( ) A、30个0.01大 B、3个0.1大 C、它们大小相等 5、≈( )亿(保留整数) A、75 B、76 C、75.54 6、把0.5改写成大小不变;以百分之一为单位的小数是( )。 A、0.05 B、0.50 C、0.500 7、5.384中的“8”在 A、十位上 B、百位上 C、百分位上 8、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的大小() A、不变 B、发生变化 C、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四、把下列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 / 38

(完整word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2017)

第一单元备课计划 教材分析: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计算器键盘上各种常用键的功能。 难点:掌握计算器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计算器(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学情分析: 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信息窗1:小数的读写和意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49~5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的读写和意义。它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四种不同的鸟及鸟蛋的质量,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与鸟蛋质量有关的问题引入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学习。小数的意义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则、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名数改写的方法的基础,因此是本信息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2.在合作探索中,掌握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小数的计数单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除了整数外,你还知道哪些数?你能举一个我们学过的小数的例子,并说出它表示的意义吗?

(学生举例回答,师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组一位小数:0.1 1/10;0.4 4/1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这些小数有哪些共同特征?(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再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归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谈话: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作为奖励,老师带来一组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伴随音乐,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习了一位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再带领学生欣赏信息窗1,引入新知,培养情感,激发兴趣。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学习小数的读写。 谈话: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1根据以前的知识,请你从中任选两种蛋的数据试着把它们读或写在练习本上。 (2全班交流订正。 (3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写情况引导学生概括小数读、写的基本方法。 谈话:对于这些小数,你还想了解它们哪些知识?(学生自由提问。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 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书:

最新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备课计划 教材分析: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计算器键盘上各种常用键的功能。 难点:掌握计算器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计算器(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容: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1、师、生自备计算器。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计算器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课前小研究

(完整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所有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背诵或默写知识点 知识点一:用字母表示数第1点能理解,第2点要会背得分: 1、用字母表示数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 可以省略不写。省略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数字1与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字母按顺序写。如:a×b=ab、5×a=5a、1×a=a、a×a= a2 注意: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结果时要注意格式:首先写出字母等于几,再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脱式计算的形式,将字母换成数再计算即可。 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如:s=vt;计算公式,如: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a或s= a2 ; 3、正方形的周长:C=4a 长方形的面积:S=ab ;长方形的周长:C=2.(a+b)=2(a+b) 注意:2 a与a2学习时注意区分,不能混淆。2 a表示两个a相加,a2两个a相乘。当a等于0或2时,2 a=a2 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 (1)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那么,s=v×t ;v=s÷t ;t=s÷v (2)用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 表示求总价的公式是:(c=a×b ); 表示求单价的公式是:(a=c÷b ); 表示求数量的公式是:(b=c÷a )。 (3)用a表示工作效率,t表示工作时间,c表示工作总量。 表示求工作总量的公式是:(c=a×t ) 表示求工作时间的公式是:(t=c÷a ) 表示求工作效率的公式是:(a=c÷t ) 3、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公式: (1)长方形: 周长=(长+宽)×2 C 长 =(a+b)×2 面积=长×宽 S 长 =a ×b (2)正方形: 周长=边长×4 C 正 =a×4=4a 面积=边长×边长 S 正=a×a 或S 正 = a 2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黄河掠影 ——————用字母表示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1、用字母表示数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 4、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5、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

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8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情景图) 师: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2——3千米。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新授: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青岛版四年级下 一、填空题:(10 分) 1、在计算 567-67×5 时,先算( ),再算( ),结果是( ) 2、一个数加上 0,得( );0 除以一个( ),得 0 3、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 4、0.53 里面有( )个 0.01 ,如果把它保留一位小数是( ) 5、98400200=( )亿 ≈( )亿 (保留一位小数) 6、把 3.14 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小数( )到原数的( );如果把 3.14 小数点向( )移动两位,小数扩大到原数的( ) 7、按角分,三角形可分为( )、( )、( ) 8、小明在计 算( 2 8+22)×□时,漏 看了小括号,算出 的结果是 35 8,他现了错 二、判断题:(4 分) 1、 有一个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 ) 2、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却有最大的小数。 ( ) 3、5 千克 30 克=5.3 千克。 ( ) 4、8 个百分之一写成小数是 0.08 。 ( ) 三题:(4 分 1、把小数点先向右移三位,再向左移二位,这个小数( ) ① 大② 扩大 10倍 ③ 缩小 10 倍 ④ 扩大 1000 倍 2、98×101=98×100+98×1=9898,这是根据乘法( )进行简便运算的 。 ① 分配律 ② 交换律 ③ 结合律 3、下面每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 ) ①2 厘米 16 厘米 17 厘米 ②3 厘米 8 厘米 5 厘米 ③5 米 7 米 9 米 4、0.1 和 0.9 之间有( )个小数 ① 7 ② 8 ③ 9 ④ 无数 四、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4 分) 150×6= 0.72-0.28= 0.57+0.9= 3.8+0.12= 10-0.09= 5÷1000= 10-6.5+3.5= 15.3+15.3= 2、用竖式计算: (4 分) 3.906+0.66 28.56-14.76 3、用简便方法计算: (6 分) 1.29+3.7+0.71+6.3 125×89×8 57×101– 57 4、计算下面各题:(6 分)

青岛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克、千克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教法与学法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完整版)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小小知识窗,显我本领强。(20分) 1、0.85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这样的个计数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是1。 2、图中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用小数表示是( )。 3、3分米=()米4角=()元 2.5千克=()克 4、已知一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字是7,十分位上的数字是8,其余数位上的数字是0,这个数是()。 5、若a×10=b÷0.1(a、b都不等于0),则a()b。(填上“>”、“<”或“=”) 6、0.30是( )位小数,读作(),它与0.3的大小()。 7、2.7×2.8的积,小数部分有()位。 8、0.25扩大它的100倍是(),再扩大它100倍是()。 9、把4.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也就是把原来的数()倍。 10、把6.068去掉小数点,原数就( )。 二、小小审判员(对的打上“√”,错的打上“ד。)(10分) 1、一个小数要扩大3倍,小数点要向右移动3位。() 2、近似数是5.38的三位小数不止一个。() 3、5.29在自然数5和6之间,它近似于5。() 4、四位小数一定比三位小数大。() 5、在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我来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6分) 1、比较大小:3.105 ( ) 3.15 A、> B、< C、= 2、大于2.109而小于2.209的数( )。 A、只有一个 B、只有两个 C、有无数个 3、把84.6缩小到原来的()分之一是0.846 A、10 B、100 C、1000

4、30个0.01和3个0.1相比较( ) A、30个0.01大 B、3个0.1大 C、它们大小相等 5、7554000000≈( )亿(保留整数) A、75 B、76 C、75.54 6、把0.5改写成大小不变,以百分之一为单位的小数是( )。 A、0.05 B、0.50 C、0.500 7、5.384中的“8”在 A、十位上 B、百位上 C、百分位上 8、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的大小() A、不变 B、发生变化 C、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四、把下列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6.18 6.17 6.099 6.176 2、7.009 7.09 7.901 7.109 3、4.57 4.75 4.55 4.77 4、0.205 1.025 5.102 2.510 五、按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6分)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5.06 20.249 1.995 六、比较大小(在○里填上“>”、“<”或“=”)。(8分) 8.7○7.8 2.63○2.629 570厘米○5.70米 4.6千米○4603米70克○0.7千克 2.3千克○230克 1.09米○180厘米3元○30分 七、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8分) 1、5.064(精确到十分位) 2、3.1449(精确到百分位) 3、2.905(保留一位小数) 4、25498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两位小数)

(完整版)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复习汇总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复习汇总 小泊头镇小学孙洪烈 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s=vt 正方形周长C=4a 长方形周长C=2(a+b) 正方形面积s=a.a 长方形面积s=a.b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可以得出( a+b ) + c = a + ( b+c ) 例题(1)91+89+11 (2)85+41+15+59 (3)480+325+75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字母表示为a·b·c=a·(b·c)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a+b)×c=a×c+b×c (4+2)×25=4×25+2×25 4×(5+3)=4×5+4×3 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直角=90度平角=180度周角等于360度 1周角=2平角=4直角 角的大小可用量角器来度量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个锐角的,——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的,—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的,——钝角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就叫做等腰三角形。 我们把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第三条边就叫做底边,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底角,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另一个叫顶角。 任何一个三角形只要有两条边相等,我们就可以把他们叫做等腰三角形。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2—10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