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经济学第 三 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国际经济学第 三 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国际经济学第 三 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国际经济学第 三 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节H-O模型面临的挑战

新贸易理论的分析起点:

对H-O模型假定的放松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构造的是一个2×2×2的模型。放松这一假定,国际贸易将变成由多国、多种产品和多种生产要素参加的一场多边大博弈,即m×n×l 模型,更接近于现实。尽管假设放松会增加分析的复杂性,但只要产品数目(n)大于或等于要素数目(l),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论仍基本有效。

如果放松技术相同的假定,允许国家间存在技术差异,那么只需把技术视为一种生产要素,把技术差异视为禀赋差异,这样只需修正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论,而不影响其正确性。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两国是同一的,这实际上排除了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但正如前面的讨论,要素密集度逆转会推翻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所幸的是实证研究表明这种逆转现象在现实世界发生的概率很低。

不完全分工是在成本递增下一种趋近现实的假定,放弃这一假定,并不会改变模型的结论。

放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的假定,仅仅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并不改变其基本的有效性,而且上一章的要素均等化理论也指出,国际贸易只是以商品的流动代表了生产要素自身的流动。

在贸易条件方面,如果我们放弃运输成本为零以及没有贸易壁垒的假定,这只会减少贸易量和贸易得益,只有当贸易壁垒对产品和要素价格造成的扭曲足够大时,才会扭曲正常的贸易模式。

最后,放松要素充分利用和贸易平衡的假定,我们发现,这只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结论,并未动摇其对贸易基础的解释这一理论根基

但是,放松以下几个假定,我们将看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在根本上的动摇。

放松规模报酬不变假定,我们将发现国际贸易也可以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贸易发生的一个独立源泉,这就解释了很大一部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未涵盖的国际贸易模式,如产业内贸易,这也正是下一节将要介绍的新贸易理论的一个主要发展。

进一步放松完全竞争的假定,将使我们的理论更加贴近现实,因为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往往存在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所以,为了更有效的解释产业内贸易,我们需要把不完全竞争理论整合到国际贸易理论中来。

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国际贸易,我们发现技术差异及技术变化也可视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来源,这也是静态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放弃禀赋差异和偏好相似的假定,我们将看到禀赋相似国家仅仅因为偏好差异也能产生贸易。

综上所述,放松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大多数的假定仅仅是修正理论的有效性而不能推翻它的基础,但是放松模型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等几个关键假定后,要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就需要新的贸易理论对贸易基础进行重构。

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内涵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是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生产状况,换言之,即是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所以又称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由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进行

专业化分工,所以规模报酬递增是有可能发生的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用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和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来刻画规模经济的存在。

还有一种与我们前面所讨论的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规模经济形式,通常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发生于每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依赖于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大,即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这种规模经济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而外部经济所导致的企业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依赖于整个行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故这种规模经济是从外部对企业发生作用的。

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0 1

图3-4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

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

关于内部规模经济还需要补充说明几点:

其一,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两国封闭经济的均衡点E成为不稳定的均衡点;

其二,A国分工生产X商品和B国分工生产Y商品并不是必然的,现实世界中,这种分工模式可能是由于某种历史原因造成的;

其三,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两国进行互利贸易并不需要两国在各方面完全一致,我们的上述假设只是为了简化分析。

三、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

有关外部经济的分析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论述。马歇尔把厂商的集中所导致的行业规模扩大而产生的外在经济归结为三个主要原因:厂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队伍的形成;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知识外溢、技术扩散。

第三节由需求决定的贸易

一、林德的偏好相似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 Linder)提出的偏好相似理论,第一个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偏好相似理论建立在三个基本命题之上。

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

两个国家的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也就越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越大。

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

图3-13 偏好相似模型

二、偏好差异下的贸易

基于偏好差异的贸易模型

第四节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

P

O

X B

D ’ B ’

C (C ’)

D A

A ’

I I I I ’ 商品 H G Y F E D C B A 500 4000 5000 平均收入

一、技术差距模型

技术差距模型是1961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波斯纳在这一模型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是: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能够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后才逐步消失。而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所获得的垄断利润的消失会促使其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出新产品,创造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

主要内容:

1.一国能够出口新产品,是因为该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来自生产这种商品上的技术差距。

2.这种技术差距主要是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在世界市场上暂时居于垄断地位而形成的。

3.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能够逐渐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后才消失。

4.技术领先会不会导致两个各方面均相似的国家开展贸易,要取决于生产者模仿时滞和消费者需求时滞。

5.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所获得的垄断利润的消失会促使其不断的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出新产品,创造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如此循环下去,贸易就会不断的持续下去。

波斯纳指出,从一国引进新技术或开发新产品到外国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对这种创新、技术领先作出反应有一个时间上的滞后。他把这种反应滞后具体分为消费者的需求滞后和生产者模仿滞后。

所谓需求滞后是指外国消费者对这种新产品从不了解即无需求到接受该产品进行消费之间的时间间隔。

而模仿滞后则是指从创新国的新产品问世到外国生产者感到进口此新产品已对其构成威胁,开始起而模仿并自行生产以抵制这种进口的一段时间间隔

技术差距模型证明了:即使在禀赋和偏好均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贸易。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实践中常见的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但该模型只说明了技术差距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并未解释其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同时它也不能确定技术差距的大小,因而该理论模型还需进一步的发展

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就是关于技术变化在国际贸易中作用的一个重要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

(二)图形分析

产品周期理论是属于谜外解的理论之一。是将时间因素引进对比较优势的分析中,对比较优势的转移进行了动态分析。

净出口

净进口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对波斯纳的技术差距模型所做的拓展表现为:

一是解释了技术差距产生和消失的原因。

二是指出了技术的动态变化导致比较优势本身的变化。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说明,在现代技术创新日益重要的经济中,贸易是建立在随着时间推移各国要素相对丰裕度的变化基础上的,一国的比较优势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它解释了动态的比较优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不具有永久的比较优势。

第五节 不完全竞争下的国际贸易

一、不完全竞争的特征

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同行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主要厂商;二是在消费者眼里,各家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异的。这两点正说明了规模经济和产品的差异性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在关系。

基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生产必然导致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的市场结构,这也是产业内贸易得以开展的原因。

二、垄断竞争下的贸易分析

三、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

导致产业内贸易的(Inter-industry Trade )的规模经济模型和导致产业间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的要素禀赋说的最大区别在于二者所决定的贸易模式的不同。前者的背景是一个由众多生产差别产品的企业组成的垄断竞争行业,这为产业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而后者是以各国要素禀赋差别所产生的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的,因而两国的专业化分工必然导致产业间贸易。

通过以上两种贸易模式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产业间贸易反映了两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者说是两国基于要素禀赋差异上的比较优势。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反映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性,并不反映比较利益。所以,规模经济本身即可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基础和源泉。

第二,产业内贸易的模式难以预测,具有不确定性。

第三,两国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所占的相对比重取决于两国要素禀赋的相似程度。

(产量0 1 2 3 4 (时间)

消费

生产

生产

消费

图3-11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作业 题 目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0级8班 江沿 国际商务系 2010013558 陈菲菲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下降;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现象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于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这些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并推动着国际货易迅速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时代。从理论上总结和分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探讨新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外贸发展政策,是一项具有紧迫性的研究课题。 1.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当代国际贸易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iry trade)是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 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占世界贸易额相当大比重的一部分贸易并不是因为比较成本的差异或者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发生的。为了解释这些国际贸易的新现象,以克鲁格曼、雷蒙德·弗农等为代表的大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新的学说。这些学说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把这些学说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大致可分为新生产要素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动态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 我国的对外贸易现状 我国国有外贸公司在改革开放后直至加入世贸组织前夕,一直担负着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任。而从产业发展前景看,经营对外贸易这一行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大有可为的。但问题在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不断

人大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作业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版)(ZK028C) 第一章导论 1、【164096】(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由商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叫做()。 A.总贸易 B.有形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D 2、【164097】(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国之间从事的纯粹的商品交换,不含任何加工成分,这种贸易称为()。 A.一般贸易 B.加工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A 3、【164099】(单项选择题)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属于()。 A.转口贸易 B.无形贸易 C.总贸易 D.有形贸易 【答案】B 4、【164102】(单项选择题)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 A.1995年1月1日 B.1993年1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1996年1月1日 【答案】A 5、【164104】(单项选择题)第八轮多边关税及贸易谈判又被称为()。 A.乌拉圭回合 B.东京回合 C.尼克松回合 D.狄龙回合

【答案】A 6、【164124】(单项选择题)某年世界出口货物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货物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货物贸易额为()。 A.0.1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3.3万亿美元 【答案】B 7、【164133】(单项选择题)GATT是下列哪个组织的缩写()。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D 8、【164121】(简答题)为什么需要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 【答案】(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是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生效的临时协议,并不是正式生效的国际公约。从传统的法律和组织来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众多国际机构中级别最低的一个,没有自己的组织基础,仅是一个政府间的行政协议。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各缔约方同意临时接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法律义务,这就使一些国家以此为理由,在自己的贸易立法或政策制定中时常偏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义务,削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权威性。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不能适应国际经贸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管辖货物贸易,而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还不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约束。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做出决策时要求所有缔约方“完全协商一致”,只要有一个缔约方不同意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仲裁结果,则该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报告就不能通过。因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很难在公正、客观基础上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本身的规则对缔约方之间的贸易争端做出裁决。 (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各缔约方在经济贸易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妥协的产物,是一个“软法律文件”。 9、【164106】(多项选择题)下面属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有()。 A.关税 B.配额 C.许可证 D.海关估价 E.政府采购 【答案】A,B,C,D,E

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解析

第一章绪论 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最能体现国际经济学问题,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实体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中国与欧、美、日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影响为:减少中国对上述国家的出口,影响中国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加剧,经济联系加强,因而也会导致中国与上述国家在政治上的对话与合作。 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评价该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价比如一国政府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回震效应以及对外贸易对国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和所得,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和新保护主义的原因和效果。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因为他们把国家看作基本单位,并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 4、什么是外汇交易市场及国际收支平衡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什么是宏观开放经济学及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市场描述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交换的框架,国际收支平衡表测度了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情况。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调节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出现的不均衡(赤字或盈余);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节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而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外汇交易及国际收支平衡调节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这些内容被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或国际金融。 5、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 A (1) 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中国整体经济,降低出口、增加失业、经济减速等 (2) 美国大选:影响中美未来经济政治关系 (3) 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中国的能源价格及相关产业 (4)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商务部否决:《反垄断法》的第一次实施,加强经济法治 (5) 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产生外部性效应B 以上5条新闻对个人影响为:影响个人消费水平和就业前景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孤立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类消费品)。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而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越富有越强大。现在认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即生产商品的能力越高则一国越富强 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是绝对优势;贸易模式为两国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器有绝对劣势的商品。通过生产绝对优势商品并交换,资源可以被最有效的使用,而且两种商品的产出会有很大的增长,通过交换就会消费比以前更多的商品从而产生了贸易所得;斯密倡导自由贸易,主张自由放任也就是政府尽可能少干涉经济

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1)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和大卫李嘉图(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提出了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这两大学说主要以劳动生产率为出发点,从供给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 (2)西方经济学家穆勒(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和提供曲线理论。以国际交换比率为出发点,从需求角度分析和探索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形成。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 (3)两位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代表作《区际与国际贸易》)提出额生产要素禀赋模型。该模型以比较利益为出发点,分析探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形成和条件。(4)里昂惕夫反论(代表作《投入—产出经济学》)及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与要素禀赋理论结论相反,即美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绝对利益学说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绝对利益学说的内容:①强调了国际分工的利益,指出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②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商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③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后天的有利条件,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和贸易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2.比较利益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在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较利益学说的主要内容: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两国总产量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利。 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的异同: 相同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是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不同点:若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均占有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双方之间能否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绝对利益学说不能回答这一点。 3.比较利益理论的模型 比较理论模型可用转换曲线,或生产可能性曲线加以证明。 机会成本:公式:边际转换率=小麦的变动量/汽车的变动量 (1)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转换曲线呈直线状,斜率不变,机会成本不变。 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供给曲线呈水平线状。 在成本不变条件下,出现完全分工。 (2)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 特点:①成本递增导致转换曲线呈凹向原点的形状。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不同。 ②供给曲线向上,见P34分析。 (3)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与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的不同: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利益小于成本机会成本不变下的贸易利益。前者是部分分工,后者是完全分工。 4.无差异曲线与国际贸易 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各种可能的商品组合提供给消费者的满足度是相等的,或者说是无差异的。 特点:它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无差异曲线的反比关系表明,在满足程度不变的条件下,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习题答案要点

〈〈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习题答案要点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与国际收支 1、如问题所述,GNP仅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的问题。 在国民收入账户中,如果进口的中间品价值从GNP中减去,出口的中间品价值加 到GNP中,重复计算的问题将不会发生。例如:美国分别销售钢材给日本的丰田公司和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其中出售给通用公司的钢材,作为中间品其价值不被计算到美国的GNP中。出售给日本丰田公司的钢材,钢材价值通过丰田公司进入日本的GNP,而最终没有进入美国的国民收入账户。所以这部分由美国生产要素创造的中间品价值应该从日本的GNP中减去,并加入美国的GNP。 2、(1)等式12-2可以写成CA =(S P-I)? (T -G)。美国更高的进口壁垒对私人储蓄、投资和政府赤字有比较小或没有影响。(2)既然强制性的关税和配额对这些变量没有影响,所以贸易壁垒不能减少经常账户赤字。 不同情况对经常账户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关税保护能提高被保护行业的投资,从而使经常账户恶化。(当然,使幼稚产业有一个设备现代化机会的关税保护是合理的。)同时,当对投资中间品实行关税保护时,由于受保护行业成本的提高可能使该行业投资下降,从而改善经常项目。一般地,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关税保护有不同的效果。这个问题的要点是:政策影响经常账户方式需要进行一般均衡、宏观分析。 3、 (1)、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相应地,当美国人通过他的瑞士银行账户用支票支付时,因为他对瑞士请求权减少,故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这是美国用一个外国资产交易另外一种外国资产的案例。 (2)、同样,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当德国销售商将美国支票存入德国银行并且银行将这笔资金贷给德国进口商(此时,记入美国经常项目的贷 方)或贷给个人或公司购买美国资产(此时,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最后,银行采取的各项行为将导致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表的贷方。 (3)、法国政府通过销售其持有在美国银行的美元存款干预外汇市场,代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项目。购买美元的法国公民如果使用它们购买美国商品,这将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账户经常项目的贷方;如果用来购买美国资产,这将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账户金融项目的贷方。 (4)假定签发旅行支票的公司使用支票账户在法国进行支付。当此公司支付餐费给 法国餐馆时,记入美国经常项目的借方。签发旅行支票的公司必须销售资产(消耗 其在法国的支票账户)来支付,从而减少了公司在法国拥有的资产,这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 (5)、没有市场交易发生。 (6)离岸交易不影响美国国际收支账户。 4、购买answering machine记入New York收支账户的经常项目借方,记入New Jersey 收支账户经常项目的贷方。当New Jersey的公司将货款存入New York银行时,记入New York的金融项目的贷方和New Jersey金融项目的借方。如果交易用现金进 行支付,则记入New Jersey金融项目的借方和New York金融项目的贷方。New Jersey 获得美元现钞(从New York进口资产),而New York则减少了美元(出口美元资产)。最后的调整类似于金本位制下发生的情况。5、

4新国际贸易贸易理论

第四章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 2、产业内贸易 3、规模经济 4、规模报酬递增 5、外部规模经济 6、内部规模经济 7、规模经济理论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不同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2、产业内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同一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3、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 4、规模报酬递增,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的产出水平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5、外部规模经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经济概念,它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内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其他企业的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6、内部规模经济,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7、规模经济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部门内贸易替代部门间贸易成为主导性的贸易形式时,贸易理论家为探讨部门内贸易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贸易理论。该理论的研究方式决定与贸易收益判定这类基本贸易问题。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发表于1966年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提出,试图对如下现象进行解释,即作为技术创新产品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均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里创造发明的,而且随着产品标准程度的提高,该产品的生产于出口逐渐由原发明国转向其他国家。 二判断题 1、印度软件生产与出口业集中在班加罗尔的现象可用内部经济来解释。 2、当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水平而非单个企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内部经济。 3、汽车换汽车的贸易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4、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5、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6、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可以降低出口国消费者可利用的价格。 7、在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8、迈耶在比较优势动态模型中指出,“比较优势梯子”最下端是一种创造的比较优势。 9、产业间贸易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 10、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创新产品的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创新国要面临国外的竞争。 11、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结构。 12、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需求滞后的长度主要取决于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差距越小长度越短。 13、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技术差距也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贸易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技术差距的长短。 14、中国的丝苗米与日本的电子宠物之间的交换称之为产业间贸易。 1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出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16、内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10、错 11、对12、对13、错14、对15、错16、对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

国际贸易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 ) 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 B.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 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 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2.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 )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3.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 ) A.重叠需求理论 B.要素比例理论 C.规模经济理论 D.垄断竞争理论 4.能反映规模经济理论本意的是( ) A.规模报酬递减 B.规模报酬递增 C.规模报酬不变 D.规模成本递增 5.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A.雁形模式理论 B.产品周期理论 C.示范效应理论 D.大宗产品理论 6.下列不属于保护贸易学说的理论有( ) A.幼稚工业理论 B.贸易条件恶化论 C.国内市场失灵论 D.资源禀赋论 7.最佳关税水平应等于( ) A.零进口关税 B.零进口关税与禁止性关税之间的水平 C.禁止性关税 D.禁止性关税以上 8.最佳关税的长期目标是() A.从外国垄断厂商那里抽取部分垄断租 B.保护和发展本国工业 C.阻止国外商品进口 D.增加本国财政收入 9.从历史发展看,最为成功的国际卡特尔是( ) A.烟草贸易公司 B.铁路运输公司 C.橡胶生产国组织 D.石油输出国组织 10.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 )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11.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阶段不包括() A.重商主义 B.古典的自由贸易论及其自由贸易的政策 C.现代国际经济理论 D.重农主义 1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 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13.一国利用原材料或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本国收入,进而提高本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带动经济发展。该理论被称为() A.剩余物质出口理论 B.大宗产品贸易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 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应用文-一体化对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

一体化对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 '一体化改变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格局,同时,从多方面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战略性贸易政策、 贸易理论等的提出都与之密切相关。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扩大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合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xa0 一、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实际上是同一企业面临的不同选择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主体——跨国公司既是一体化的主要体现方式,生产国际一体化的载体,又是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随着 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和明朗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实际上是同一企业面临的不同选择,出口或到东道国建立生产基地所应考虑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因此,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战前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认定只有贸易才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的最明智的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则不被考虑,因此,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是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内衍生出来,其创始人海默在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提出垄断优势理论,说明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利益分配,这一前提与战前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前提完全不同。 被一些西方学者誉为“跨国公司理论之父”的海默在1960年开创性地将传统产业 理论 于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海默发现:知识密集型产业最容易产生对外直接投资,追求高利润率并非是其惟一的目标。他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及市场不完善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认为不仅国际市场,而且国内市场都是不完全的,跨国

公司对外投资正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性在商品市场表现为商品特异性、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形式;在要素市场表现为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以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方面的差异等,市场的不完全性还表现在规模经济以及不同国家在关税、 、利率、汇率上的差异等方面。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了少数企业拥有垄断优势,正是这些垄断优势的存在,使得部分企业可以跨越国界,克服跨国经营中增加的额外成本,在东道国与当地企业展开强有力的竞争。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确保其跨国生产有利可图的条件,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出发点。 从新要素论开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走向融合,新要素论对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进行了扩展,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在分析中,这一理论开始关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强调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与贸易、许可证和国际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国际投资实际包括人力资本在各国间的转移,而贸易可能是建立在技能密集型(人力资本)基础上的产品出口,许可证的转移也往往产生于某国人力资本的优势;强调自然资源的理论认为,自然资源禀赋除了解释国际贸易以外,还可以解释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尤其是企业为了获得原材料的供给而进行的向后垂直一体化国际投资,但新要素论仍然假定各国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各国之间则不存在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 二、对企业所做选择的分析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出发点统一于竞争优势的分析 较早把对外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纳入一体化的分析框架中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创立者弗农。他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 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指出垄断优势理论并没有彻底说明跨国

(国际经济学)金融名词解释

国际收支的概念: 狭义的:指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到期立即结清的外汇收支。(是建立在外汇收支的基础上的) 广义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国际间资金移动,从而发生的一种国际间资金收支行为。(是建立在交易基础上的) IMF定义:一国的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是指按一定的编制原则和格式,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交易进行分类、汇总、以反映和说明该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自主性交易:经济主体或居民个人等出于某种自主性的目的如追求利润、减少风险、资产保值、逃税避税、逃避管制、 投机等等动机而进行的交易,是主动的。 补偿性交易:又称调节性交易,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出于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维持汇率稳定的目的 而进行的交易。是被动的。 外汇的概念; 动态涵义:是指一种国际汇兑行为,即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借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的经营 活动. 静态涵义:是指它是一种以外币表示的支付手段,用于国际间的结算. 自由外汇:通常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不同形式的、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自由兑换的有价凭证。自由外汇无需经国家外 汇管理机关批准,在国际金融市场可以自由转换为其他国家的外汇,同时在国际交往中能作为支付手段广泛地使用和流通。 记帐外汇:又称双边外汇或协议外汇,即不经货币发行国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对第三国进行支付的外汇。即是指在双边协议安排之下进行清算时所用外汇。 外汇汇率(Foreign Exchange Rate)是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即在两国间,用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 比率.或者说,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它反映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汇率又称汇价,在实际的外汇买卖中,又称外汇行市. 关键货币是指在一国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中使用最多、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最大、自由兑换性最强、汇率行情最为稳定、普遍为各国所接受的货币。 外汇市场(Foreign Exchange Market):是指进行外汇交易(买卖)的场所,或网络。(前者指有形市场而言,后者则指无 形市场而言)外汇买卖既有本币与外币之间的买卖,也有不同币种之间的外汇买卖。 外汇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体,所有外汇业务都有外汇银行参与其间。它是由中央银行指定或授权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 包括本国的专营外汇业务的专业银行、兼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外国银行设在本国的分支机构及其 它金融机构等。 外汇经纪人:即在外汇银行和顾客之间起中介作用的,为买卖双方接洽业务牵线搭桥促成交易达成并收取佣金的汇兑商. 即期交易:(现汇交易)是买卖双方约定在成交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方式。现汇交易是最基本的外汇 交易,也是外汇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交易。 远期交易:(期汇交易)是一种预约性质的交易,指外汇交易成交后,根据合同的规定,在约定的日期按照约定的汇率 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 套期保值:指预计将来某一时间要支付或收入一笔外汇时,买入或卖出同等金额的远期外汇,以避免因汇率变动而造成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思想中已包含对外贸易的内容(色诺芬《经济论》,主张鼓励外国人来希腊从事贸易活动,使雅典成为国际商业中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关注国际交换中的“正当价格”)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

重农学派。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框架,将贸易的起因归结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对贸易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思路,使贸易理论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一种内生动态优势模型,是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统一的模型,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的模型,能够整合各种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趋于完整,当前,国际贸易的现状是国际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贸易分工也由水平化与垂直化不断发展,分工不断细化。货物贸易依旧是处于领先位置,但服务贸易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贸易也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各国不断组建区域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五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5.1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即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不同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的差异(李嘉图模型)或固有的资源禀赋的差异(H-O 模型)。按照这些理论,国家之间技术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越大,它们之间的贸易量也应该越大。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行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但战后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工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一出口工业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这种贸易模式被称为“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行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 ,简称IIT) 来测度一个产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1X M IIT X M -=-+ 其中X 和M 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IIT 的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么,IIT =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IIT >o ,意味着该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有行业内贸易。IIT 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当出口与进口的价值相等时,X-M =0,IIT =1。当然,IIT 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一个行业或产品,行业或产品定义得越宽泛,IIT 的值就会越大,否则就比较小。 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在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贸易”)。到了60年代以后,这种格局逐渐改变,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到20世纪末,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接近全球贸易的50% (1999年,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口占全球总进口的48.4%,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46.9%),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 三、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当代贸易发展中的第三个重要现象是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位置在不断变化。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然而,战后这种产业领先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 5.2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 古典、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国际贸易时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两个重要特征: ① 商品的同质性,即各个厂商生产的商品都是一样的; ② 单个厂商在市场中的微弱地位,面对的都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战后国际贸易的现实离完全竞争的假设已经越来越远了: 首先,各行业的商品结构:一般来说,初级产业中的产品基本是同质的。如矿产品、农产品等,虽有差别,但对消费者来说其基本效用是差不多的。一个国家在出口小麦的时候一般不会进口小麦,本国与外国的小麦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所以初级产品间的贸易通常是行业间的贸易。 从制造品来看,大多数产品则是同类不同质--差异产品:产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但有差异,因而消费者把它们认作是不同的产品。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就是行业内贸易。 其次,各国制造品生产者的规模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力:现在生产和出口商品的都不是什么小企业,也不存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汽车、家电、钢铁等行业。 可见,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之所以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中的许多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有关完全竞争的假设。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则在不完全竞争(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的基础上研究国际贸易。 (二)、不完全竞争、价格歧视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作为贸易的起因之一是与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的价格歧视行为紧密联系。 价格歧视: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在国际贸易中,这

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意义

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制定,要结合现阶段的经济积累状况来考虑长期性的目标指向,体现将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的战略意图,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不是单纯的计划制定,而应当让利益集团从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中,展望各自能够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利益,促使企业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利好项目大胆投资。因此,中国实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整体性框架应该是:以产业结构提升为目标的积极而可行的贸易政策,提高对外贸易部门的效率和竞争力,改善国内引资和投融资环境,采取灵活安排的汇率机制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发展。 采取适合本国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是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成败的关键,遵循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可以更好的利用中国的资源禀赋,加速稀缺生产要素的人均占有,从而形成产业结构的大幅度优化升级。在此过程当中,政府在利用比较优势对新兴产业进行选择、产业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上可以起到与市场机制同等重要的作用。 适合本国对外贸易的产业发展战略应当是出口创汇战略和利用进口促进发展战略并重的两个部分,出口至上战略中除了继续实施商品出口战略,还应当考虑资本和服务贸易的出口战略,利用进口促进发展战略应当包括进口产品战略和进口安全战略。

除关系国防安全的最重要资源型产业外,把大量资源型耗能型产业逐步向境外转移;把以产品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逐步改造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逐步推向销售国,国家积极支持组织跨国企业,甚至可以投入必要的强化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主要是扶持最有希望在国际市场占据战略地位的产业发展;利用外资政策要为产业政策服务,通过引进外资首先着重引进技术,利用引进的技术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转换。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根本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带来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能量和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稳定,对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只能靠国际竞争力取胜。内需、投资、对外贸易是个国名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在国际经济日益开放的大环境下,发展对外贸易是是取胜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也是优势手段。努力发展对外贸易是我们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将比较优势理论与禀赋要素理论融合进我们对外贸易的发展思想中,对我们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这两项理论也存在的一定局限性。比较优势理论,即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铲平的比较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这个国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化进程: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 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为重商主义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天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相互需求理论。 (1)、重商主义理论(15世纪—17世纪)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1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产生背景:15世纪以后,社会财富由土地转向货币,货币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情势和国家富强的意味。外贸被称为是财富的源泉。 主要内容:1、1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积累财富2、货币是1国财富的根本3、获得财富的途径是对外贸易顺差4、国家的政策:“奖出限入”5、各国间的贸易是:“零和博弈” 重商主义理论的两个发展阶段: 货币差额论: (15世纪—16世纪中期) 直接控制货币活动,制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遵守少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都保持顺差。 贸易差额论: (16世纪后半期—17世纪) 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出口贸易额顺差的原则。

(2)、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 产生背景:1、实践背景: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手工业正向机械大工业过渡。英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发展领先于其他国家,迫切需要突破重商主义奖出限入、反对金银外流等思想的束缚,进口原料,发展工业生产。2、理论背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 绝对优势理论观点概括: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一个国家都依照自己绝对有益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本钱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资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3)、比较优势理论(19世纪) 产生背景:1、理论背景:亚当·斯密:《国富论》;1815年,罗勃特·托伦斯:《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提出“比较优势”的概念;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劳动价值论。2、实践背景:19世纪早期,英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第1次工业革命时期。1815年英国政府为保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益,而严重地侵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基本概念:古典定义:1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本钱相对地比另外一国低。新古典解释:指1国以比另外一国低的机会本钱生产1种商品的能力。 (4)、要素天赋理论(20世纪) 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 (5)、里昂惕夫之谜(20世纪) 代表人物:瓦西里·里昂惕夫,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

武大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对其他国家居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分文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上是指一国的外汇收支,即凡是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必须通过外汇收支进行清算的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的内容。广义上指不涉及外汇收支的各种经济交易,如清算支付协定项目上的记帐、易货贸易等也包括在内。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s)也叫国际收支账户,是一国将其一 定时期内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内容与范围,按照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理表示的会计报表。 ●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又称为往来账户,反映了一个经济体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真 实资源的转移情况,并在整个国际收支账户中占主要地位。具体包括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等四个子账户。 ●货物(Goods)。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购买的 货物和非货币黄金。IMF建议,货物按边境的离岸价格(FOB)计价。 ●服务(Services)。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 有权的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其他商业服务。 ●收益(Income)。包括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两大类交易:一是职工报酬,主要指支付给 非居民工人(如季节性的短期工人)的工资报酬。二是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储备资产的收入。 ●经常转移(Current Transfer)。是排除了以下资产所有权转移的单方面价值转移:一是 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二是同固定资产收买/放弃相联系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 三是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经常转移包括各级政府的转移(如政府间经常性的国际合作、对收入和财政支付的经常性税收等)和其他转移(如工人汇款)。 ●资本和金融账户(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主要反映资本所有权在一国与其他国 家之间的移动,即国际资本流动。具体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大部分。 ●资本转移。即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同固定资产收买/放弃相联系或以其为条件的资 产转移和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 ●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主要特征是投资者对另一经济体的企业拥有永久利益。 这一永久利益意味着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关系,并且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管理施加着相当大的影响。直接投资可以采取在国外直接设立分支企业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购买国外企业一定比例以上股票(最低10%)的形式。 ●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主要对象是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股本证券包括股票、 参股和其他类似文件(如美国的存股证);债务证券可以分为期限一年以上的中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和其他派生金融工具。 ●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包括货币当局可随时动用并控制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外部资 产,主要有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IMF的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和其他债权。 ●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又叫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是指那 些基于商业(利润)动机或其他考虑而独立发生的交易,如商品、劳务、技术交流,收益的转移,无偿的转让,各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等等。 ●国际收支均衡(Equilibrium of BP),即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交易平衡, 或者说,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状态下的自主性交易平衡。 ●偶发性失衡(Accidental Imbalance) ●又称临时性失衡(Temporary Imbalance),即短期的、由非确定和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 收支失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