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播学十大经典书籍 PDF

传播学十大经典书籍 PDF

传播学十大经典书籍 PDF
传播学十大经典书籍 PDF

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中传传播学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传播学参考书目: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 《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 《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传播学史参考书目

《传播学史研究》课程参考文献 1.[美]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美]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法]埃里克〃麦格雷:《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5.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8.[法]贝尔纳〃米耶热:《传播思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2.[美]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3.[美]苏〃卡利〃詹森:《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力、媒介、社会性别与科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法]让-埃诺尔〃让纳内:《西方媒介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 17.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8.美]哈特:《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0.[加]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2.[美]维纳:《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 23.[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不能不知道的著名传播学者

不能不知道的著名传播学者 对于传播现象给予较多研究、直接促成传播学产生的学者,是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以及拉扎斯菲尔德。他们的学术背景、事业生涯和兴趣爱好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的家庭大多与欧洲大陆有着某种联系,其学术成果与欧洲学术有某种渊源,有两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移居美国。这四位学者还都有较富裕的家境,较丰富的学识,进最好的大学,广泛涉猎欧美不同学科。他们都在中年时期突然改变事业生涯,从他们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转向传播研究,并以恢宏的气度一起结识。他们都在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出版了有关专著。他们的四周均聚集一批后来都成为该学科领袖的年轻学者,和一批批听他们授课的莘莘学子。在他们的传播研究中,都着重态度、行为改变的效果研究。正是这些推动了传播学的产生,确定了传播研究的某些方向,积聚了研究力量,为传播学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1.拉斯韦尔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7)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够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拉斯韦尔1902年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洲唐尼尔逊的一个牧师家庭。家境优裕,藏书甚丰。1922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后,赴欧洲英、法、德等国著名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最后获得博士学位。其间,他曾去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分析学说,并最先向美国学界引介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其《世界政治与个人不安全感》(1953)一书也深受弗氏理论的影响。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政治系任教的拉斯韦尔正式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随即在学术界引起反响。该书描述和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1935年,他又与人合写和合编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本书,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探讨宣传的本质和规律。1946年,拉斯韦尔和史密斯合著了《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认为宣传只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大众传播研究的范围要广得多,包括报刊、广播、书籍、电影、告示以及歌曲、戏剧、演讲等等。该书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并用四篇文章分别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渠道”、“传播者”、“内容”和“效果”等要素,从而显示出著者由宣传研究转向传播研究的思维轨迹和理论倾向。1979年,在拉斯韦尔逝世两周年的时候,他与勒纳、史皮尔合写的《宣传与传播世界史》三册巨著正式出版发行,从而将宣传与传播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传媒人必读100本的传媒书籍

1.传媒人必读100本的传媒书籍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第二编译室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1 3.《传播媒介的垄断》[美]巴格迪坎著林珊等译新华出版社1983 4.《传播学(简介)(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 5.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6.《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 7.《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美]宣伟伯著余也鲁译述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8.《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着陈韵昭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9.《信息学概论》[苏]谢尔茨基著刘克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信息?沟通?传播》居延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1.《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光元、邵培仁、龚炜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12.《社会沟通论》钟坚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13.《电视的影响与儿童电视博[美] 穆迪著卜卫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14.《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吴予敏著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 15.《跨文化传通》[美]萨姆瓦著陈南等译三联书店1988 16.《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17.《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英]邓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18.《人际沟通论》[美]库什曼、卡恩著宋晓亮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 19.《公关传播学》宋林飞、周世康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0.《中国传播效果透视》陈崇山、弭秀玲主编沈阳出版社1989 21.《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美]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 22.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3.《传播与现代化》朱增朴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24.《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编张国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25.《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著赵伯英、孟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26.《医学传播学》梁浩材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7.《经济传播学》邵培仁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28.《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迷》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9.《人类交流与传播》周晓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30.《实用电视传播学》吴信训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1.《传播手段基穿》卢仁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2.《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33.《大众传播学》钟文、余阳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34.《传播学原理》范东生、张雅宾著北京出版社1990 35.《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1990 36.《组织传播学》林瑞基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37.《传播心理学》韩向前著南京出版社1990 38.《应用传播学》苑子熙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 39.《教育传播科学方法》李克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0.《日常接触:社会学交往方面的两个问题》[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华夏出版社 1990

新闻传播类入门书籍

1,《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 最薄的传播学读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传播学是什么,因此也显得内容单薄乏力。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据张国良亲自透露:这本书写得不好的原因是,作者之一的裘正义在结稿前三个星期才将它负责的章节交上来,从而使得文风来不及统一。不过张国良在98年又有一本传播学问世,我没看过,好象复旦考博就指定了那本。 推荐指数:* 2,《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本书的收藏价值大于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于初学者,分散孤立的论文集,反而容易找不着北;对于研究者,自然会去寻求整部专著,孤立的论文意义也不的大。适合中等水平的读者阅读。 推荐指数:** 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出版社2001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本普及知识的读物,作为新闻学的入门读物很好。涉猎的内容丰富,论述也很饱满。然基本框架却是上世纪80年代构建的,这已经是第4版了,新增的章节大多为李的博士生所写。此书可以称为中国新闻理论第一书。想使得“新闻有学”,就必须彻底颠覆以李良荣为首的“新闻学”体系,它是建立在宣传学框架上的。 推荐指数:必读 4,《符号透视》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彬哥哥少数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学者之一。符号学是块难啃的骨头,没有一定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功底根本啃不下来。真实难为彬哥哥居然能将符号学的书写得文才奕奕。 推荐指数:*** 5,《媒介分析》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英语好的学者就是占便宜。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推荐张咏华,我说,我把这本书借你吧。 推荐指数:*** 6,《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丁柏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此书在李良荣的监督下完成,不谈新闻学基本理论,只谈与现实理论,如市场经济,如WTO等。代表了老丁的最高水平,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其前作《新闻理论新探》的新发展。其中南大青年学者夏文蓉所写的三章内容煞是精彩。李良荣教授还特地为此书写了一个书评,不过要是对书评仔细研究的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李大教授根本没看过此书。 推荐指数:** 7,《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复旦出版社2003

传播学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熊澄宇 一个学科的构成,有史、论和应用三个方面。传播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笔者从国外图书馆大量的传播学英文原著中,选了10种学界推崇的经典著作,不揣冒昧,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解读,推荐给中国读者。 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

传播学十大经典书籍

传播学十大经典书籍(转文) 保罗·F.;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在形成现代传播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在形成现代传播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思想影响,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从1930年在维也纳首次从事对广播听众的传播效果研究开始,到1937年在美国进行的“广播研究项目”和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研究,他通过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做出了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合作完成的《人民的选择》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著作。 《人民的选择》以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分析案例,试图阐释在大众传媒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下,选民如何做出投票的选择。促使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大众在总统选举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诱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机器直接推动了包括传播学在内的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在美国的发展:社会学家奉命研究士兵的士气,以使整个军队的精神面貌更利于作战;社会心理学家奉命研究政治宣传的有效性问题,以使政府的指令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而深谙世界各国文化的人类学家则负责向政府提供建议,以减少美国政府在与日韩等国打交道时产生的摩擦。这些学者在各自领域的成功为人文社科带来很高的声誉和愈来愈广泛的研究领域。基于社会需要的各种新兴研究领域也促使人文社科摆脱单纯的思辨式研究方式而代之以实证式的研究方式,因为每一个研究成果都被期待着对紧迫的社会问题做出解释或者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人民的选择》和实证派传播学都诞生于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在形成现代传播 《人民的选择》对于传播学学术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一是“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观点的形成。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在形成现代传播 早期的宣传理论家支持强有力的大众媒体,但是,后来的传播学学者在研究媒体对于选举行为、消费决策和其他类型的行为变化时,没有找到这类强效果的证据。开始怀疑强有力的大众媒体效果论的主要学者就是拉扎斯菲尔德,而正是他的伊利县研究引发了他的怀疑。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希望证实大众媒体在构成人们关于总统选举中如何行事的意向上具有直接的与强有力的效果。他假定,在总统选举的投票决定会在竞选过程中做出,并会受到大众媒体中出现的有关选举问题和候选人的新闻和专题报道的影响。但研究结果却揭示了相反的事实:许多伊利县的选民在选举竞选开始之前就拿定了主意。600名调查对象中仅54名曾从一个候选人转向另一个候选人,而这些转变者当中只有一些人是直接因为大众媒体的影响才这么做的。媒体只能告知和说服一些关键个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舆论领袖”的那些个人,它们转而通过与其追随者的人际传播联系,即以一种两级传播流通的模式将这种效果加以扩大。此外,将面对面的访谈和分组试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也是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方法论体系做出的一大贡献。阅读《人民的选择》不仅可以对传播学早年的学科发展有清晰的了解,也能从中学到不少有效的研究方法。 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思想影响,是传播效果研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李普曼认为,究的开创者。从1930年在维也纳首次从事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1、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3、基本观点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 5、发展与改进 6、现实意义 1、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 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 (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 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 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2)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也可能是涉及态度和行为的,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 3)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差人群之间,可能还存在与对政治的兴趣多少,以及年龄不同等。 6、现实意义 1)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

最全传播学阅读书目(研究生必读)

最全传播学阅读书目 1.《人类传播理论》,[美]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著译俱佳的传播学理论著作,作为美国大学的一部较为通行的教材,已经出到第七版。另外,清华大学出版社同一丛书系列的《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也可参考。 2.《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阿芒·马特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简介:作者是国际知名的批判学者,本书是他目前唯一一部译介为中文的著作,内容广博,思想宏富。 3.《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美]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 简介:作为美国传播学学科的奠基人,作者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写的这份著名的研究报告,成为所谓“发展传播学”的里程碑。 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简介:作者为美国传播学名家,以所谓“创新扩散”理论著称。本书是部学术普及性读物,以史话体的笔调描绘了美国传播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读起来既觉轻松有趣,又能清晰把握传播学的来龙去脉及其经典理论的生成背景。5.《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王君超,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6.《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简介:传播学批判学派,属于国际传播学界的前沿领域。其中,传播的政治经济学又是批判学派的一大分支,而本书即对这一分支做了详尽的论述。7.《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简介:对批判学派的另一大分支即文化研究,做了提纲挈领的描述,深入浅出,条分缕析。 8.《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简介: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闻新秩序,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奋争。这份驰名世界的研究报告,就是一个里程碑。 9.《富媒体穷民主》,[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新华出版社,2004。 简介:美国新一代批判学者的力著,对了解所谓“全球化”时代的大众传播颇有裨益与启发。

传媒人必读100本的传媒书籍

1.1981-1990年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第二编译室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1 3.《传播媒介的垄断》[美]巴格迪坎著林珊等译新华出版社1983 4.《传播学(简介)(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 5.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6.《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 7.《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美]宣伟伯著余也鲁译述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8.《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着陈韵昭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9.《信息学概论》[苏]谢尔茨基著刘克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信息?沟通?传播》居延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1.《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光元、邵培仁、龚炜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12.《社会沟通论》钟坚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13.《电视的影响与儿童电视博[美] 穆迪著卜卫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14.《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吴予敏著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 15.《跨文化传通》[美]萨姆瓦著陈南等译三联书店1988 16.《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17.《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英]邓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18.《人际沟通论》[美]库什曼、卡恩著宋晓亮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 19.《公关传播学》宋林飞、周世康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0.《中国传播效果透视》陈崇山、弭秀玲主编沈阳出版社1989 21.《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美]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 22.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3.《传播与现代化》朱增朴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24.《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编张国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25.《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著赵伯英、孟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26.《医学传播学》梁浩材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7.《经济传播学》邵培仁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28.《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迷》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9.《人类交流与传播》周晓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30.《实用电视传播学》吴信训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1.《传播手段基穿》卢仁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2.《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33.《大众传播学》钟文、余阳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34.《传播学原理》范东生、张雅宾著北京出版社1990 35.《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1990 36.《组织传播学》林瑞基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37.《传播心理学》韩向前著南京出版社1990 38.《应用传播学》苑子熙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 39.《教育传播科学方法》李克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0.《日常接触:社会学交往方面的两个问题》[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华夏出版社 1990 41.《政治传播学》邵培仁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新闻传播学入门书目导读和推荐指数

写在前面: 1,推荐指数等于适合考研的程度或个人偏见,不代表该书的真正含金量。 2,考研的朋友,没必要看这么多。在看好指定书的基础上,随便再翻几本就可以了。我是因为曾经阴谋考北大、清华才看了这么多的(其实还不止这么多,只是有的书不值一 提而已) 3,再次重申,自娱自乐。即使对书也不对作者。希望某作者的崇拜者别和我较真。 1,《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最薄的传播学读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传播学是什么,因此也显得内容单薄乏 力。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据张国良亲自透露:这本书写得不好的原因是,作者之一的 裘正义在结稿前三个星期才将它负责的章节交上来,从而使得文风来不及统一。不过张 国良在98年又有一本传播学问世,我没看过,好象复旦考博就指定了那本。 推荐指数:* 2,《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本书的收藏价值大于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于初学者,分散孤立的论文集,反而容易 找不着北;对于研究者,自然会去寻求整部专著,孤立的论文意义也不的大。适合中等 水平的读者阅读。 推荐指数:** 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出版社2001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本普及知识的读物,作为新闻学的入门读物很好。涉猎的内 容丰富,论述也很饱满。然基本框架却是上世纪80年代构建的,这已经是第4版了,新增的章节大多为李的博士生所写。此书可以称为中国新闻理论第一书。想使得“新闻有学”,就必须彻底颠覆以李良荣为首的“新闻学”体系,它是建立在宣传学框架上的。 推荐指数:必读 4,《符号透视》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彬哥哥少数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学者之一。符号学是块难啃的骨头,没有一定的哲学、 社会学、语言学功底根本啃不下来。真实难为彬哥哥居然能将符号学的书写得文才奕 奕。 推荐指数:*** 5,《媒介分析》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英语好的学者就是占便宜。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推荐张咏华,我说,我把这本书借 你吧··· 推荐指数:*** 6,《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丁柏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此书在李良荣的监督下完成,不谈新闻学基本理论,只谈与现实理论,如市场经济,如WTO等。代表了老丁的最高水平,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其前作《新闻理论新探》的新发展。其中南大青年学者夏文蓉所写的三章内容煞是精彩。李良荣教授还特地为此书写了 一个书评,不过要是对书评仔细研究的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李大教授根本没看过此

传播学必读书单(DOC)

学院推荐给我们看的一些书,你日志 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200份简历模板 ... |返回日志列表 [转] 北大和人大两年整理出来的阅读书单【无论你是什么专业】 [图片]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转载自刘吉明 2010年12月10日 00:14 阅读(3)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举报 ?字体:中▼ o小 o中 o大 北大和人大两年整理出来的阅读书单【无论你是什么专业】 今天 21:55 最近还真在读书,加油再多读一些! 北大和人大两年整理出来的阅读书单【无论你是什么专业】 分享

作者:浅唱已被分享1次评论(0)复制链接 货币金融学-------------------米什金第七版(人大) 金融学----------------------(PDF)-兹维?博迪、罗伯特?默顿(机械工业出版社)(主要讲的是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很实用,推荐!)人大黄达 经济学----------------------萨缪尔森、曼昆、斯蒂格雷茨(人大)、平犹克投资学---------------------兹维?博迪、威廉?夏普(人民大学出版社,是上下两册)(清华大学出版社)(不过个人认为博迪的投资学理论性更强一些,而夏普的更加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而且案例编排和剖析非常经典。两相结合可能大有益处。个人观点) 公司理财--------------------史蒂芬?罗斯(第6版)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人大),哈罗德〃孔茨韦里克 管理学----------------------周三多(高教) 管理经济学------------------James R. McGuigan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行为学------------------斯蒂芬.P.罗宾斯人大第N版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张维迎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冯诺伊曼〃摩根斯顿 金融学----------------------黄达(人大) 财政学-----------------------哈维.S.罗森人大出版社(2000) 、人大陈共的统计学-----------------------推荐用中国统计出版社的<统计学原理>(九五国家重点教材,统计学界的元勋黄良文主编).其它就不推荐了,因为国内应该没有比这更好的统计学基础教材了 漫步华尔街------------------伯顿?马尔基尔 华尔街45年-----------------威廉?戴尔伯特?江恩 投资艺术--------------------查尔斯?艾里斯 股票作手回忆录--------------爱德温?李费佛 Z理论----------------------威廉?大内 十年一梦-------------------青泽 2小时品牌素养------------------邓德隆 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框架方法与案例-----------黄世忠 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芭芭拉?明托 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定价(第2版)------------斯蒂芬佩斯曼刘力、陆正飞译 账务报表分析--------------------张新民 谈判是什么----------------------肯尼迪 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何飞鹏 博弈论的诡计-------------------王春永 货币战争-----------------------宋鸿兵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 弗里德曼

新闻传播学书籍100本

【第一部分:传播学早期的人物与著作】 1.《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H.米德 2.《公众舆论》李普曼 3.《李普曼传》斯蒂尔 4.《政治学》哈罗德·拉斯韦尔 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拉斯韦尔 6.《权力与社会:一项政治研究的框架》哈罗德·拉斯韦尔 7.《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 8.《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罗伯特·K·默顿 9.《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施拉姆 10.《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 11.《传播学概论》施拉姆 【第二部分:新闻史、传播史】 12.《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埃里克·麦格雷 13.《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戴维·克劳利 14.《传播学简史》阿芒·马特拉,米歇尔 15.《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新闻写法》罗杰斯 16.《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埃默里 17.《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迈克尔·舒德森 18.《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得斯 19.《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马特拉 【第三部分:法兰克福学派】 20.《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马尔库塞 21.《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霍克海默 22.《给本雅明的一封信》(英文版)阿多诺 23.《文化工业》(英文版)阿多诺 24.《霍克海默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奠基》(英文版)John Abromeit 25.《包容他者》(英文版)哈贝马斯 26.《注意失去了什么:后世俗时代中的信仰与理性》(英文版)哈贝马斯 27.《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哈贝马斯 28.《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哈贝马斯 29.《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 30.《交往转向再思考:阿多诺、哈贝马斯与交往自由》(英文版)Martin Morris

传播学经典理论报告

传播学经典理论------广告学必看 一个学科的构成,有史论和应用三个方面。传播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笔者从国外图书馆大量的传播学英文原著中,选了10种学界推崇的经典著作,不揣冒昧,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解读,推荐给中国读者。 1、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此外,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

传媒类60本经典书籍

传媒类60本经典书籍 1.《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第二编译室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1 2.《传播媒介的垄断》[美]巴格迪坎著林珊等译新华出版社1983 3.《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 4.《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美]宣伟伯著余也鲁译述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5.《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着陈韵昭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6.《信息学概论》[苏]谢尔茨基著刘克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7.《信息?沟通?传播》居延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8.《电视的影响与儿童电视博[美] 穆迪著卜卫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9.《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吴予敏著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 10.《跨文化传通》[美]萨姆瓦著陈南等译三联书店1988 11.《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12.《人际沟通论》[美]库什曼、卡恩著宋晓亮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 13.《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美]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北 京:华夏出版社1989 14.《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著赵伯英、孟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15.《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16.《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1990 17.《日常接触:社会学交往方面的两个问题》[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华夏出版社 1990 18.《政治传播学》邵培仁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19.《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罗洛夫著王江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0.《文化的传播》斯密斯等着周骏章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1.《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美]切特罗姆著黄静生、黄艾禾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1 22.《非语言交流》[美]巴克著孟小平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23.《人际传播新论》[美]泰勒著朱进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4.《跨文化理解》[美]罗滨逊著马啸、王斌等译华夏出版社1992 25.《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加拿大]麦克鲁汉著何道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6.《数字化生存》[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 27.《信息媒体革命》[加拿大]弗兰克?凯尔奇著沉泽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8.《数字化犯罪》尼尔?巴雷特著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9.《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0.《未来会如何:信息新世界展望》[美]迈克尔?德图佐斯著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31.《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美]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 大学出版社1999 32.《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美]威廉?J?米切尔著范海燕、胡泳译三联 书店1999 33.《数字化成长》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4.《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佛林、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十大红色经典书籍推荐

附件2:十大红色经典书籍推荐 1、《保卫延安》 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杜鹏程著。小说全面地描绘了1947年3月到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保卫延安》是杜鹏程的成名之作。正如有位评论家所言,杜鹏程一出手便显示出大手笔的风范。小说坚持从生活出发的真实性原则,所以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加之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突出、鲜明的特点,所以从各方面看,《保卫延安》能称得上是反映革命战争的艺术史诗。 2、《红日》 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吴强著。《红日》是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它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以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从1946年第二次涟水战役我军失利写起,到最后全歼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红日》的突出成就,是成功地塑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在艺术表现上,《红日》也有着鲜明的特色,堪称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3、《红旗谱》 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梁斌著。《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4、《青春之歌》 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杨沫著。作品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