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图版高中地理电子课本必修

中图版高中地理电子课本必修

中图版高中地理电子课本必修
中图版高中地理电子课本必修

中图版高中地理电子课本

必修1

篇一: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提纲

1、(1)天体系统的级别:『填空』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

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

(有原始的海洋)

2、(1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3、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 光照图的应用

①据图判读节气、地球自转方向、极点。②据图判读晨线、昏线

③据图判读昼夜长短情况或极昼极夜现象

④据图计算各点地方时、区时(比如北京时间)及昼长、夜长。

⑤据图判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关系或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或热水器安装角度⑥据图计算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⑦据图联系地球公转运动,考察远、近日点,公转速度等。

⑧联系其他地理环境(如大气、洋流)考察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等等。

(5)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6)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①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即通过地心与地轴垂直的平面。②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即公转轨道平面。

③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它的大小是2326`

(7)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9)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圈层结构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

地核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

如右图2所示,①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融再生。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见图3)

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是一对矛盾,内力形成高生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是同时作用。

褶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地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泰山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态: 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科斯特地貌流水沉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1、(1 (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

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3)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5

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路分布之间的水分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

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中有3个低气压带。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北半球,大致是夏季(7月)北移,冬季(1月)南移。

(3) 压带,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4)季风环流

南亚季风: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5

篇二: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教材(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地球具有适合生命演化和人类发展的条件,因此,它成为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下问题。

?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一颗什么样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 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在户外漫步的时候,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仰望星空。如果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连续数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辽阔的星空背景下,除了有闪烁的恒星,圆缺变化的月球外,还有不断移动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轮廓模糊的星云;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恒星。如

a、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它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b、行星是在椭圆形轨道上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的质量比太阳小,本身不

发射可见光,以表面放射太阳光而发亮。

c、流星体式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

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d、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果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恒星和星云.除了这些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天体外,宇宙中还有一些弥漫于星际空间的物质,如气体、尘埃等。所有这些天体和星际物质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里。

地月系是太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里。

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 2.7万光年。

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天文学家称它们为河外星系。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它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部分。

活动

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填写下面的构图。

图1.3 天体系统的层次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

活动

1.我们通用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来描述九大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试根据图1.4和表1.1回答下列问题。

表1.1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

(1)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方向相同吗?

(2)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倾角相差大吗?是不是近

乎在同一平面上?(3)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2、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三类。图1.5是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比和体积比,请结合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存在生命的行星

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这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自身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近,地表温度太高,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相反,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远,地表温度太低,生命物质也无法形成。

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原始大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不适合生

命生存的需要。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地球大气转化为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原来地球上没有水。由于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升高,不断产生水汽。这些水汽通过火山活动等形式逸出地表,逐渐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汇聚到表面低洼地带,形成了原始的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海洋中。 由上述可知,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就不足为奇了。

阅读

探索地外文明

为了探索地位文明的存在,人类采取了一系列办法,试图与地外智慧生物取得联系。例如,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通过广播、电视、雷达等发射了大量无线电波,并不断地加强对地外智慧生物可能发来的电波的接收工作;人类还在送往太空的一些空间探测器上携带了不少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人类的图像,太阳系的组成,二进制的一些基本常数,展示地球文明和风景的幻灯片,记录在镀金铜板上的各种语言、音乐等。人类期待着地外智慧生物的回音。

图1.6早期用于与地外智慧生物联系的射电望远镜阵列示意

活动

现在的天文观测和实验,越来越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宇宙间的天体,只要条件适合,就可能产生原始生命,并逐渐进化为高等生物。假如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需要思考的问题:

(1)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2)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

(3)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

(4)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5)

我的思考:(1)(2)(3)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达到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

期生物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请你谈谈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阅读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核聚变反应,变为1个氦原子核。在这个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

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变了能量。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而损耗的质量,大约为400万吨。在过去50亿年的漫长时间里,太阳因核聚变损耗的质量是它本身质量的0.03%。目前太阳正处于稳定的旺盛时期。

活动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地表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对照图1.8和图1.9。回答下列问题。

该图的横剖面表示的是某一时间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分布情况;纵剖面表示的是某一纬度太阳辐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1)(2)(3)(4)(5)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热带雨林和亚寒带森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问题(1)和(2)的结论有没有相关性?推测和描述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

自然景观是自然环境的综合反映。推测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胎压昂的大气层。它从外到里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三层。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它的亮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色球位于光球上,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它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有光球发射出来的。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光球表面常出现一些黑斑点,叫做太阳黑子。一般认为它是光球上的漩涡。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

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发现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人们称之为耀斑,又叫做色球爆发。它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一个大耀斑可以在几分钟内发出相当于10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射出,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

篇三: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3)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存在生命的条件原始海洋的形成——水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特点:地球运围绕中心动自转运动公转运动

太阳

地轴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自西向东

恒星日(真正周期)恒星年(真正周期)回归年

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点为0近日点:(1月初) 快远日点:(7月初) 慢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级递减

方向

周期

速度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 23°26′N 0 ° ………………………………………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黑夜到白天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白天到黑夜昼夜更替周期:24时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②特点:东早西晚15 °/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5、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6、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地方时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书本21页)

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昼夜长短的变化:

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大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则相反。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出

现极极夜;南半球则相反。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节气春分秋分夏至

北回归线

最大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最小值:南半球

冬至

南回归线

最大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最小值:北半球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浅析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处理

浅析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处理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04日点击次数: 118 作者:来源:本 站原创 浅析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处理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王桂芳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插图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图片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 要源泉,它既是一种内容丰富的直观教具,也是地理学科所拥的有一种特殊语 言。有人曾试验过,一个人识别同一种物体,用语言描述需 2.8秒,用线条图描述需 1.5秒,用黑白照片描述需 1.2秒,用彩色图片需0.9秒,这些数据表明采用地理图片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 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由此可见, 地理图片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正文】 打开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本),顿觉眼前一亮:教材设计新颖,图文并茂,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令人目不暇接。全书共306页,竟有各种插图354幅,有地图、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景观图,甚 至漫画等(表一),这些插图是高中地理新教材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它们和文字教材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具有目的明确、内容简明、主题突出等特点,它对教材的文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通 过读图,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读图,可 以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与规律,形成地理技能。因此,教师在使用地理新教材的过程中,应 注重图像系统的分析和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在教 学中教师应因“图”制宜,针对不同类型的插图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

书名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景观图其他总图幅页数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2454936012398高中地理教材必修2413013225111101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304223178120107 表一: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插图类型及图幅数 一、地图的功能及教学处理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 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 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它以图像的形式把信息传递 给人的大脑,具有任何文字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地图可以分为政区地图、专题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 多方面的:它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 理事物的分布知识;它有助于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它便于学生综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 动态变化规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是基本 技能训练的主要方式;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直观教具。它同 文字相比具有现象直观性、地理方位性和几何精确性等特点。 如在讲解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时,如果照本宣科,不 仅枯燥乏味,毫无趣味,而且会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如能 充分利用课本的“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分布”和“北美气候类型的分布” 两张插图进行分析讲述,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展 开思维推理的翅膀,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具 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在“欧洲西部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上找到52°N 和北极圈两条纬线,由此判断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大概在40°N 到60°N之间,并且位于大陆的西岸,回顾五带知识判断出这里受盛 行西风带影响,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温带海洋性 气候。在理解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把欧洲 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与北美洲进行比较,从地形、洋流、海岸线角度分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高中地理 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 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 /h 。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 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 26’)。

天津高中地理会考 一飞冲天知识点电子版

第一部分考点梳理基础练习 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内容标准: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知识要点1: 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系 体系其他恒星系 系 统系其他行星系 系 系:由和组成 知识要点2: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才生命物质的行星的原因或条件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普通性() 特殊性() ①() 宇宙环境 ②() 地球上存在的生命条件 ①()原因() 自身条件②()原因() ③()原因() 内容标准: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要点3:太阳辐射为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变化及人类活动提供了能源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维持为生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为大气、水体提供动力。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是一种没有污染,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知识要点4: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的周期,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和色球层上的--------。 2、黑子: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年 耀斑;段时间释放巨大的能量;周期-----年。 3、影响;许多地方降水量多少与黑子活动年变化周期有关 影响扰乱地球上空,影响无线电通讯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现象 内容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 意 图 少图 方向自____向____,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时 针,从____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____向____,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 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1.昼夜交替 昼夜现象成因:()昼夜交替成因:() 晨线:()晨昏线:昏线:()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案-表格式(pdf版)

必修一地理中图版 使用教师新课 岩

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同学们总结地理学科的特点 没有地理学” 掌握使用 学会 ,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 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

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或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获 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掌握太阳大气层的组成及 勤钻研、爱科学的习惯 教学难点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概况

太阳黑子活动 水量变化的关系 度带 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 .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读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来源:学|科|网] X|k |B| 1 . c |O |m 5.读课本P1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有什么规律? (2)推测一下,除了纬度 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 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 (3)举例说明太阳辐射的 纬度分布规律对自然景观 纬度变化的影响。 6.请举出5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 ② ③

:Z_x C (4)如何将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8.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材料见课本- (1)试着总结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 (2)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9.活动:请围绕两位同学的话题,收集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 甲: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 ②提供你 思你的不足。仔细聆听同学们的发言,看哪些说法更有道理。 掌

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doc

编写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 2003年9月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材分析 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分析实例入手,阐述基本原理(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并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2)从教材结构看,本单元分别用2课时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用2课时讲述工业区域,目的是通过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地域的分析,来论证基本原理。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3)讲述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工业区域,都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说明普遍规律的。典型案例的选取,除考虑到其代表性外,还照顾到世界各地,以使学生从小见大,了解世界各地人类生产活动的一般情况。(4)讲述基本原理或进行地域分析,都尽可能举中国的实例,或联系中国以及学生家乡的实际。 第三,体现发展的观念。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例如,教材分析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别关注各地域类型的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教学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 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 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重点强化卷1 Word版含解析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重点强化卷(一) 地球的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标明的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a B.b C.c D.d 2.当地球在a~d公转的过程中,全球昼夜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047】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长于夜 【解析】第1题,根据自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可知,a为冬至日,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第2题,a~d公转是从冬至日到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 1.A 2.D 3.下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此时北京时间是()

A.2时B.4时 C.8时D.10时 【解析】读图可知太阳直射150°E经线,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经线的地方时,此时是10时。 【答案】 D (2016·嘉兴高一检测)家在香港的王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时间和日期,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王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11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8时。据此回答4~5题。 4.该岛的经度可能为() 【导学号:32980048】 A.160°W B.160°E C.80°W D.40°E 5.此时,全球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 A.1:2 B.1:1 C.2:1 D.1:3 【解析】第4题,该岛区时较北京时间早3个小时,位于东十一区,故该岛的经度可能为160°E。第5题,因北京时间为8时,故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所以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1:1。 【答案】 4.B 5.B (2016·汕头高一质检)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6~7题。 6.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A.调快1小时B.调慢1小时 C.调快24小时D.调慢24小时 7.从广州到美国的飞行中,旅客观察窗外的昼夜状况,发现这天的白昼时间较平常的()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完善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 然 环 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 川融水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 机质少,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 —草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 类 活 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 化和盐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文化发达落后补 充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 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 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 期人口数)。

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期中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i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1.了解天体系统的概念、层次和常见的天体。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重点)3.能够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重难点)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概念:宇宙间的存在形式。 (2)常见类型:星云、、行星、、彗星、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二、行星地球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特殊性: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____________的星球。

(2)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____以及自身的____和质量决定了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生存和繁衍的 、 、水等条件。 3.宇宙环境保护 ―→宇宙环境亟待保护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 物质组成:炽热的 主要成分: 表面温度:约 K 2.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反应。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3.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石油、太阳灶、_______________、太阳能电站等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 图中A层是层,B层是色球层,C层是层。 2.太阳风:太阳大气不断释放的高速带电粒子流。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太阳活动概况 (1)概念:太阳的变化。 (2)主要的太阳活动现象 ①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其数量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②太阳耀斑:出现于色球层,其活动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③日珥:出现于色球层上,爆发时会喷射大量。 ④日冕物质抛射:破坏的流动,是最大、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3)活动周期:约为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增强―→ 太阳风 变强劲 ― ― ―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

---------------------------------------------------------------最新资料推荐------------------------------------------------------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篇一: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沪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 1 / 16

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和海岸带第二章海洋开发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海洋权益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2)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高中地理】2017-2018年高中地理必修一学业测评试题(26份) 中图版

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童谣:“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据此回答1~2题。 1.童谣中这些星星大多属于() 【导学号:32980007】 A.行星B.恒星 C.流星D.星云 2.下列天体中属于上题所述类型的是() A.太阳B.月球 C.木星D.陨星 【解析】第1题,能“挂在天上放光明”的大多属于自己能发光的恒星。第2题,太阳是恒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木星是行星,陨星不是天体。 【答案】 1.B 2.A 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可见宇宙的范围尺度取决于() 【导学号:32980008】 A.观测时间的延长B.观测位置的变化 C.观测空间的差异D.观测技术的提高 【解析】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答案】 D 4.关于天体系统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天体系统共有四级

B.图示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是银河系 C.我国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已经飞出图示最低一级天体系统 D.图示天体系统是我们目前能够观测的“可见宇宙” 【解析】图中有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三级天体系统,银河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神舟九号”飞船仍然在地月系中,“可见宇宙”是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所有河外星系的统称。 【答案】 B 5.人们往往用“太阳从西边出来”形容某件事情不可能发生,但在下列哪个天体中却是太阳从西边升起的() A.水星B.冥王星 C.金星D.海王星 【解析】太阳系中只有金星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故只有金星上太阳从西边升起。 【答案】 C 读下表,回答6~8题。 6.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平均密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