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找规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找规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找规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找规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找规律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二年级表内乘法基础上的。鉴于此,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本班学生特点,我对本课做出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环节旨在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受规律的存在。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反馈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分为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旨在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畅谈收获,关注情感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表现欲。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兴福镇中心小学属于镇级小学,与本镇其他小学相比较,教学设施较先进,做到了微机终端进教室,学生自一年级开设微机课。学校阅览室全天开放,学生可随时借阅、查询资料。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一部分为来我镇打工者的孩子,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数为初中文化水平,家庭教育状况不是很理想。学生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来源于学校(包括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查询等),至今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表内乘法,并且已经初步具备在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倾听意识不强,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高。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那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你还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师:如果我们继续说下去,数会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母N来表示数量,说成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评析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兴趣高涨,初步感受到规律的存在。)

(二)自主探索

1.第一组算式:51, 510,5010

(1)课件出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计算这些算式的得数。

(学生动手计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发现了算式的变化,从51到510,乘数1扩大了10倍,再到5010,乘数5和1都扩大了10倍。

生2:我们组发现计算结果,由5到50到500都是扩大10倍。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计算5010的吗?

生3:我这样想的,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上知道它就是500。

生4:我是这样想的,5010=5025=500。

生5:我用51=5,然后再把省略的0写上就等于500。

生6:老师,我发现了很重要的问题:51=5,510=50,乘数1扩大10倍,5没有变,它们的积也扩大了10倍;5010,乘数10没有变化,5扩大10倍,它们的积也扩大10倍。

生7:我补充一点,用51和5010比较,乘数5和1都扩大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100倍。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第二组算式:32,320,3020

(1)课件出示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发现了算式的变化,从32到320,乘数2扩大了10倍,再到3020,乘数3和2都扩大了10倍。

生2:我们组发现计算结果,由6到60到600都是扩大10倍。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计算3020的吗?

生3:我这样想的,3020表示30个20相加,从数位表上知道它就是600。

生4:我用32=6,然后再把省略的0写上就等于600。

生5:老师,我发现了很重要的问题,32=6,320=60,乘数2扩大10倍,3没有变,它们的积也扩大了10倍;3020,乘数20没有变化,3扩大10倍,它们的积也扩大10倍。

生6:我补充一点,用32和3020比较,乘数3和2都扩大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100倍。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3.第三组算式:124,1240,12040

(1)课件出示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发现了算式的变化,从124到1240,乘数4扩大了10倍,再到12040,乘数12和4都扩大了10倍。

生2:我们组发现计算结果,由48到480到4800都是扩大10倍。

生3:我们组发现了,124=48,1240=480,乘数4扩大10倍,12没有变,它们的积也扩大了10倍;12040,乘数40没有变化,12扩大10倍,它们的积也扩大10倍。用124和12040比较,乘数12和4都扩大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100倍。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们在计算这三个算式的时候,都是这样想的吗?真了不起!

4.探索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三组算式都计算完成,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三组算式,找一找在计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然后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观察算式,交流规律,然后汇报。)

生1:我们组找到的是,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如124 和1240,12没变,4扩大10倍,积由48变成480扩大10倍。

生2:我们组找到的是:两个乘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如51和5010,5和1同时扩大10倍,积由5变成500扩大100倍。

师:你同意他们的发现吗?有了这么好的发现,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规律进行计算了。你们真了不起,为我们的发现鼓掌庆贺一下吧。

(三)巩固反馈

1.基础性练习

(1)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第2题。

(采用抢答的形式进行。教师出示算式,学生抢答说出得数,以此巩固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

2.提高性练习:练一练第2题

(巩固所找的规律,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课教学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出计算规律。

2.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学生亲历计算、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方法等数学能力。

3.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积极发言,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交流,让学生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三组算式的处理上,形式单一,创造性不够。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借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环境宽松、学习兴趣浓厚,在课堂上乐学、敢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为各层次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3.营造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教师自始至终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独立计算――自由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集体探究规律,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平台上尽情地发挥,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让思维得到充分地锻炼。

三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试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找规律(一) 这一讲我们先介绍什么是“数列”,然后讲如何发现和寻找“数列”的规律。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数列。例如, (1)1,2,3,4,5,6, (2)1,2,4,8,16,32; (3)1,0,0,1,0,0,1, (4)1,1,2,3,5,8,13。 一个数列中从左至右的第n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如,数列(1)的第3项是3,数列(2)的第3项是4。一般地,我们将数列的第n项记作a n。数列中的数可以是 有限多个,如数列(2)(4),也可以是无限多个,如数列(1)(3)。许多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我们这一讲就是讲如何发现这些规律。数列(1)是按照自然数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的,也叫做自然数数列,其规律是:后项=前项+1,或第n项a n =n。数列(2)的规律是:后项=前项×2。数列(3)的规律是:“1,0,0”周而复始地出现。数列(4)的规律是:从第三项起,每项等于它前面两项的和,即 a3=1+1=2,a4=1+2=3,a5=2+3=5,a6=3+5=8,a7=5+8=13。 常见的较简单的数列规律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数列各项只与它的项数有关,或只与它的前一项有关。例如数列(1)(2)。第二类是前后几项为一组,以组为单元找关系才可找到规律。例如数列(3)(4)。 第三类是数列本身要与其他数列对比才能发现其规律。这类情形稍为复杂些,我们用后面的例3、例4来作一些说明。 例1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 (1)4,7,10,13,();(2)84,72,60,(),(); (3)2,6,18,(),(),(4)625,125,25,(),(); (5)1,4,9,16,(),(6)2,6,12,20,(),(), 解:通过对已知的几个数的前后两项的观察、分析,可发现 (1)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16。 (2)的规律是:前项-12=后项。所以应填48,36。 (3)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54,162。 (4)的规律是:前项÷5=后项。所以应填5,1。 (5)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1=1×1,4=2×2,9=3×3,16=4×4, 所以应填5×5=25。 (6)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2=1×2,6=2×3,12=3×4,20=4×5, 所以,应填5×6=30,6×7=42。 例2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 (1)1,2,2,3,3,4,(),(); (2)(),(),10,5,12,6,14,7;

三年级数学找规律

孩子的成长需要您的关 注! 请您签名: 义乌昂立启航学校(09秋) 三年级数学新思维内部讲义(5) 思维能力训练之找规律 重难点突破: 1、根据算式左右相等的关系,计算物体的个数或重量。 2、仔细观察图形,分析规律。 例题精选 例1:按规律填空 (1)8352、8364、8376、8388、( ) (2)790、760、730、700、( ) (3)64、32、16、8、( ) 例2:先找找规律,再看看括号里应该填什么 (1)192、170、150、132、( ) (2)2、5、14、41、( ) (3)0、1、1、2、3、5、8、( ) 例3: 认真观察各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填空。 (1)2、3、4、6、4、9、( )、( ) (2)(1、4、10)、(2、8、20)、(3、12、30)……第9个数组是 学校: 班级: 姓名

( )。 热身演练 1、按规律填空 (1)5000、4994、4988、4982、( ) (2)198、297、396、495、( ) (3)3、4、7、11、18、( ) (4)1、5、3、10、5、15、7、( )、( ) 2、根据下列各题中数的变化规律填空 3、观察下列各题中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填空 (1)(2,3)、(4,9)、(6,27)、( )、( ) (2)5、 18、 13 (3)5、 6、 8 9、( )、4 10、 24、 48 7、 25、 18 20、 36、( ) 4、下面数列的每一项是由4个数组成的数组,它们依次是:(2,3,1,5)、 (4,6,2,10)、(6,9,3,15)……第20个数组内的四个数之和是多少? 5 45 25 9 7 56 49 8 3 18 6 9 81 7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P33—35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一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时间分配: 2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板书:30×16+40×18 提出问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乘除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一种运算进,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加法和乘法,或者有减法和乘法,或者有加法和除法,或者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独立完成,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然后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练一练的第4、 5题。 2、第33页第1——7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课时练习及答案

第三单元《乘法》 第一课时找规律 一、填一填。 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 2、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10倍,积就扩大()。 3、根据2×3=6填一填。 20×3=() 2×30=() 20×30=() 2×()=60 ()×3=60 ()×()=6000 二、口算。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三、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我发现了: 四、根据24×20=480,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 240×20= 240×2= 24×200= 五、把结果相同的算式连起来。

六、解决问题。 1、(1)、体操队要买大号运动服13套,小号运动服16套。各需要多少元? (2)、张老师带了2000元买运动服,够吗? 2、学校组织买溜冰鞋,每双30元,三(1)班45人,三(2)班38人。 (1)、两班分别花多少钱? (2)、张老师带2500元,够吗? 3、1盘能装下30个鸡蛋,那么10盘能装多少个鸡蛋?20盘呢?30盘呢?

第三单元《乘法》 第一课时找规律 一、填一填。 1、10倍 2、100倍 3、60 60 600 30 20 200 30 二、口算。 15 12 56 60 30 400 80 200 三、5 50 500 6 60 600 48 480 4800 我发现了: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四、4800 480 4800 五、略 六、解决问题。 1、(1)、13×70=910(元) 16×60=960(元) 答:大号运动服需要910元,小号运动服需要960元。 (2)、910+960=1870(元)1870元<2000元 答:够了。 2(1)、45×30=1350(元) 38×30=1140(元) 答:三(1)班花了1350元,三(2)班花了1140元。 (2)、1350+1140=2490(元) 2490元<2500元 答:够了。 3、30×10=300(个) 20×30=600(个) 30×30=900(个)答:10盘能装300个鸡蛋,20盘能装600个,30盘能装900个。

三年级数学下册三乘法找规律作业北师大版

找规律 基础题 1.口算下面各题。 30×6=13×40= 120×3=40×10= 500×3=42×20= 60×70=36×30= 70×12=130×30= 2.填一填。 300×()=240030×()=180 400×()=2400 60×()=180 3.算一算。 12×6=18×3=24×5=32×4=4.先算一算,再照样子写出两组算式。 5.根据21×3=63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结果。 210×3=210×30= 21×300=21×30= 6.夺小旗。(算一算) (1)30()()()()

(2)4 ()()()() (3)20()()()() 7.填一填。

30×13 120 50×12 100 能力题 10.画一画,选一选。 (1)象妈妈生了三只象宝宝,三个兄弟的长相相同,大宝体重最重,小宝体重最轻,你能区分它们吗?在大宝下面的()里画“△”,在小宝下面的()里画“○”。 ()() () (2)下面四个算式中得数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40×90B.6×60C.12×30D.120×3 11.在○里填上“>”“<”或“=”。 31×20○60050×16○800 29×40○120049×20○1500 21×20○21×1033×20○33×22 12.算一算,填一填。

13.一只青蛙每天大约吃掉73只害虫,照这样计算,20只青蛙每天大约吃掉多少只害虫? 1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 ()×()=800 ()×()=800 ()×()=800 ()×()=800 15.解决问题。 (1)太平洋中的复活节岛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向东漂移,从现在开始,30年后这个岛将向东漂移多少厘米? (2)研究发现,吸烟是产生自由基最快最多的方式,每吸6口烟至少会产生60万个自由基,如果一根烟能吸16口,那么至少会产生多少万个自由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这样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二、说学情 根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现在,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哦采用了猜游戏、分析、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比较与练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猜游戏,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先出示一个神奇的纸盒,在纸盒中放有两种颜色的球—红球和黄球,先拉出第一个球是红色,请同学猜第二个球是什么颜色,再拉出第二个球……第四个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找规律思维训练

找规律(一) 这一讲我们先介绍什么是“数列”,然后讲如何发现和寻找“数列”的规律。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数列。例如, (1) 1,2,3,4,5,6,? (2) 1,2,4,8,16,32; (3) 1,0,0,1,0,0,1,? (4) 1,1,2,3,5,8,13。 一个数列中从左至右的第n 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 项。如,数列(1)的第3 项是3,数列(2)的第3 项是4。一般地,我们将数列的第n 项记作a n。数列中的数可以是有限多个,如数列(2)(4),也可以是无限多个,如数列(1)(3)。许多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我们这一讲就是讲如何发现这些规律。数列(1)是按照自然数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的,也叫做自然数数列,其规律是:后项=前项+1,或第n 项a n =n。数列(2)的规律是:后项=前项×2。数列(3)的规律是:“1,0,0”周而复始地出现。数列(4)的规律是:从第三项起,每项等于它前面两项的和,即a3=1+1=2,a4=1+2=3,a5=2+3=5,a6=3+5=8,a7=5+8=13。 常见的较简单的数列规律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数列各项只与它的项数有关,或只与它的前一项有关。例如数列(1)(2)。第二类是前后几项为一组,以组为单元找关系才可找到规律。例如数列(3)(4)。 第三类是数列本身要与其他数列对比才能发现其规律。这类情形稍为复杂些,我们用后面的例3、例4 来作一些说明。 例1 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4,7,10,13,( ); (2)84,72,60,( ),( ); (3)2,6,18,( ),( ),(4)625,125,25,( ),( ); (5)1,4,9,16,( ),(6)2,6,12,20,( ),( ), 解:通过对已知的几个数的前后两项的观察、分析,可发现 (1)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16。 (2)的规律是:前项-12=后项。所以应填48,36。 (3)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54,162。 (4)的规律是:前项÷5=后项。所以应填5,1。 (5)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1=1×1, 4=2×2, 9=3×3, 16=4×4, 所以应填5×5=25。 (6)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2=1×2,6=2×3,12=3×4,20=4×5, 所以,应填 5×6=30, 6×7=42。 例2 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1,2,2,3,3,4,( ),( ); (2)( ),( ),10,5,12,6,14,7; (3) 3,7,10,17,27,( ); (4) 1,2,2,4,8,32,( )。 解:通过对各数列已知的几个数的观察分析可得其规律。 (1)把数列每两项分为一组,1,2,2,3,3,4,不难发现其规律是:前一组每个数

小学三年级奥数 找规律 知识点与习题

第5讲找规律(一) 这一讲我们先介绍什么是“数列”,然后讲如何发现和寻找“数列”的规律。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数列。例如, (1) 1,2,3,4,5,6,… (2) 1,2,4,8,16,32; (3) 1,0,0,1,0,0,1,… (4) 1,1,2,3,5,8,13。 一个数列中从左至右的第n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如,数列(1)的第3项是3,数列(2)的第3项是4。一般地,我们将数列的第n项记作a n 。 数列中的数可以是有限多个,如数列(2)(4),也可以是无限多个,如数列(1)(3)。 许多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我们这一讲就是讲如何发现这些规律。 数列(1)是按照自然数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的,也叫做自然数数列,其规律 是:后项=前项+1,或第n项a n =n。 数列(2)的规律是:后项=前项×2,或第n项 数列(3)的规律是:“1,0,0”周而复始地出现。 数列(4)的规律是:从第三项起,每项等于它前面两项的和,即 a 3=1+1=2,a 4 =1+2=3,a 5 =2+3=5, a 6=3+5=8,a 7 =5+8=13。 常见的较简单的数列规律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数列各项只与它的项数有关,或只与它的前一项有关。例如数列(1)(2)。 第二类是前后几项为一组,以组为单元找关系才可找到规律。例如数列(3)(4)。 第三类是数列本身要与其他数列对比才能发现其规律。这类情形稍为复杂些,我们用后面的例3、例4来作一些说明。 例1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4,7,10,13,( ),… (2)84,72,60,( ),( ); (3)2,6,18,( ),( ),… (4)625,125,25,( ),( ); (5)1,4,9,16,( ),… (6)2,6,12,20,( ),( ),… 解:通过对已知的几个数的前后两项的观察、分析,可发现 (1)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16。 (2)的规律是:前项-12=后项。所以应填48,36。 (3)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54,162。 (4)的规律是:前项÷5=后项。所以应填5,1。 (5)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 1=1×1, 4=2×2, 9=3×3, 16=4×4, 所以应填5×5=25。 (6)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 2=1×2,6=2×3,12=3×4,20=4×5,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1单元秒的理解 第1课时 课题秒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借助交流、合作,自主理解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点。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准确的时间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1分、1秒的长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实行倒计时 2、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理解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理解钟面上的秒 1、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仔细观察钟表,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反馈: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电子表,能够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 ③小结 5、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呢?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12,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小结:秒针走1圈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1分=60秒。(三)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1分钟能做什么呢?分组写字、做口算等,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2、补充: 3、活动:

(完整版)三年级-找规律填数

三年级找规律填数 例1、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4,7,10,13,( ),() (2)84,72,60,( ),( ); (3)2,6,18,( ),( ); (4)625,125,25,( ),( ); (5)1,2,4,8,16,(),() (6)1,3,9,27,(),243 (7)35,(),21,14,(),() (8)64,32,16,8,(),2 例2、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15, 2, 12, 2, 9, 2,(),() (2)21, 4,18, 5, 15,6,(),() (3)10,5,12,6,14,7,( ),( ) (4)1,1,2,1,1,4,1,1,6,( ),( ),( ) 例3、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18,20,24,30,( ),(); (2)11,12,14,18,26,( ); (3)1,3,6,10,(),21,28,36,(). (4)1,2,6,24,120,(),5040。 (5)252, 124,60,28,(),4。 (6)1, 4,9, 16,25, 36,()。 例4、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1, 2, 2, 4, 8, ( ) (2)1, 3, 3, 9, ( ) (3)2, 3, 5, 8, 13, ( ),( ) (4)3,7,10,17,27,( ); (5)1,2,2,4,8,32,( )。 例5

(2) 例6、 32, 6,10),(3,9,15)……问:第100个数组内3个数的和是多少? 例7、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1)37037×3=111111 (2)37037×6=222222 (3)37037×9=333333 (4)37037×( )=444444 (5)37037×( )=666666 (6)37037×( )=999999 综合练习: 1、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2,5,8,11,(),17,20。 (2)11, 15, 19, 23,( ),… (3)56,49,42,35,( )。 (4)19,17,15,13,(),9,7。 (5)1,3,9,27,(),243。 (6)3,6,12,24,( )。 (7)84,72,60,( ),( ),24,12; (8)1,4,7,10,( ),( ),19,22,25 (9)2,5,8,11,(),17,…… (10)25,20,15,10,() (11)64,32,16,8,(),2 (12)1,3,9,27,() 2、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3,5,3,10,3,15,( ),( )。 (2)2,8,5,6,8,4,( ),(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 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 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 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 教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定案 星子镇中心小学陈海带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进行乘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法: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幻灯片2)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1)要从两、三位数的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2)用两、三位数的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结果要和那一位对齐。 2、出示口算卡片(幻灯片3) 9×6 = 24×2=

8×11= 17×3= 12×3= 40×4= 5×13= 5 ×61= 3、指名说一说。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 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4、出示算式,指名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出示幻灯片 4) 40 × 4 = 160 5、揭示新课题。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找规律(幻灯片5),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幻灯片出示5) 5×1=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这道算式的乘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

三年级数学上找规律填数(一)

第四讲找规律填数(一) 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例如 1,2,3,4,5,6,7,8,9,10,...... 就是自然数排成的数列,每个数比前一个大1,第n个数就是n。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其中第1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第2个数称为第2项......通过观察数列,可以发现它的内在规律,填出所缺的数,这里的规律应力求简单明了。 【例1】发现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1,3,5,(),9; (2)2,4,8,16,32,(),(). 随堂练习1 发现规律,在括号中填入适当的数; 2,4,6,8,10,(),(). 【例2】找出数列的排列规律,并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1,4,7,10,13,(),19. 随堂练习2 发现规律,在括号中填入适当的数; 2,5,8,11,(),17,(). 【例3】有一排加法算式: 4+2,5+8,6+14,7+20,... 按这个规律排的第10个加法算式是怎样的它的结果是多少

随堂练习3 如何求出这排加法算式的第1999个 【例4】观察已有数的规律,在()内填入恰当的数。 随堂练习4 你能根据这一规律,写出杨辉三角形第7层、第8层的所有的数吗 【例5】观察下面数列的规律,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3,5,9,15,23,33,45,(). 随堂练习5 发现规律,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1,4,9,16,25,(),49,64. 练习题 找规律,在()内填数: 1. 130,125,120,115,(),105,(). 2. 10,13,16,19,(),25,(). 3. 0,3,6,9,(),(),().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202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2020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认识分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出版的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

三年级数学上找规律填图形完整版

三年级数学上找规律填 图形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三讲找规律填图形 宇宙中,很多现象的后面都是规律,科学就是寻找、发现规律。 找规律,需要观察和推理。 填图形,可以培养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填图形,应从图形的个数、形状、性质入手。 【例1】观察图1-1,并按规律填出空白处的字母。 图1-1 随堂练习1 观察图1-2,并按照图形的变化规律,在(3)中填入适当的图形。 图1-2 【例2】仔细观察图1-3,并按照它的变化规律,在“?”处填上适当的图。 随堂练习2 在图1-5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图形。 【例3】观察图1-6,并按照变化规律在“?”处填上合适的图形 。 随堂练习3 观察图1-8,按照变化规律在“?”处填上合适的图形 图1-8 【例4】观察图1-9,并按照变化规律在“?”处填上合适的图形 随堂练习4 龚老师给晶晶带来了三个同样的正方体,每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都按同样的规律画着“猴”、“猫”、“虎”、“兔”、“狗”、“鸡”六种动物。龚老师让

晶晶收起正方体,然后再一张纸上画了三个正方体的示意图(图1-11)。请根据这个图说出“猴”、“狗”对面画的动物。 图1-11 【例5】按照图1-12的排列规律,第23个图形是什么小动物? 随堂练习5 黑棋子和白棋子排成一列,如图所示,问:第99个棋子是什么颜色?这99个棋子中,有多少个白棋子? 练习题 1.观察下图,在(4)中填上合适的图形。 2.观察下面的图形,并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图形。 3.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图形。 4.一个正方体六个面上分别图上红、黄、绿、蓝、黑五种颜色,其中有两个面涂了相同的颜色。下图是这个正方体的三种方法,从图中能够看到三个面所涂的颜色。问:哪种颜色涂了两个面? 5.按照下图的排列规律,第27个图形是什么动物? 6.观察下图,按照(1)和(2)的变化规律,根据(3),在(4)中填上适当的图形。 7.观察下图,在(4)中填出适当的图形。 8.观察下图,在(4)中填出适当的图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

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三年级奥数找规律(图形规律)(1)

第 4讲找规律(图形规律) 数学故事/游戏 有一个立方体,每个面上分别写上数字1、2、3、4、5、6、,有3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的结果如下图所示,这个立方体的每一个数字的对面各是什么数字? 6 2 5 1 4 3 1 4 3 例题 1. 观察图 5-4 中各组图形的规律,填出问号处的图形 . (1) (2) 2.下图表示“宝塔”,它们的层数不同,但都是由一样大的小三角形摆成的.仔细观察后,请回 答:(1)五层的“宝塔”的最下层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 (2)整个五层“宝塔”一共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 3.下图是由9个小人排列的方阵,但有一个小人没有到位,请你从下面图10—2中的6个小人中,选一位小 人放到问号的位置,你认为最合适的人选是几号? 4. 图 5-3所示的两组图形中的数各自都有规律,请先把规律找到,再添上空缺的数. (1) 5.根据下面的图和字母的关系,将 ad 的图补上. 6.左下图中共有 12 个小图形,每一个不同的小图形表示 1~9 中的一个数码,每行的三个图形表示一个三 位数,四行表示四个三位数:146,521,658和692.问第二行表示哪个三位数? 课堂练习 练习 1.下图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请按这一规律在“?”处画出适当的图形. ? 练习 2.按规律填图. 如果变成那么应变为 练习 3.在图中找出与众不同的那个图形(). (1)(2)(3)(4)(5)(6) 练习 4.观察下图中各图形的规律,填出“?”处的图形. (2)

练习5.下面的每一个图形都是由△,□,○中的两个构成的.观察各图形与它下面的数之间的关系, 则“?”应当是几? 课后练习得分__________________ 1.下图中已经画出了三个图,请将第四个图补全. 2. 请找一找图形的变化规律,在空格处画出恰当的图形. 5.图8-1中的3个图形都是由A、B、C、D(线段或圆)中的两个组合而成,记为A*B,C*D,A*D.请你 画出表示A*C的图形. 6.右上图中,每个圆代表一个数码,每横行的三个圆从左到右看做一个三位数,四行表示的四个三位数是 890, 784,361,256. 那么, 代表的五位数是几? 3. 观察图 5-9 中各组图形中数的规律,填出“?”处的数. 个性化补充练习 (1) 【思考题】如图,请按照已有图形的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 ——————— (2) 4. 按规律填画图. 如果变成那么应变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