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完整版)

2020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完整版)

2020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

望(完整版)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占90%以上,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规范化的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甲状旁腺保护技术、颈部无瘢痕美容手术等新技术的开展和规范化应用,使甲状腺癌外科治疗实现了精细化和微创化,提升了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早期发现和精准手术治疗、术后规范化长期随访、动态观察病情进展以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是对复发甲状腺癌再手术病人,可以进一步提高存活率和术后生存质量。

2针对DTC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和关键调控基因靶点的研究,使得更具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物得以应用于晚期甲状腺癌病人的治疗,为其争取了手术机会。同时,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诊治系统的研发为甲状腺癌的精准诊治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思路。建立系统化、智能化随访管理平台,可更加科学地开展术后规范化管理及评价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甲状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发

病率增长最快的实体肿瘤。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最新

发布的数据显示,甲状腺癌总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7位,女性位于第4位。尽管甲状腺癌的发病位次没有变化,但是发病率仍有相对明显上升趋势。甲状腺癌病理学类型中,DTC占

绝大多数,主要包括状癌和滤泡状癌。临床中应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手术作为DTC治疗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术后随访计划的制定。此外,内分泌治疗、131I治疗、放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等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

具有重要的作用。

4综上所述,甲状腺癌外科治疗已经实现了精细化和微创化,通过早期发现和精准手术治疗、术后规范化长期随访、动态观察病情进展以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存活率和术后生存质量。针对DTC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和关键调

控基因靶点的研究,以及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诊治系统的研发,为甲状腺癌的精准诊治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思路。未来,建立系统化、智能化随访管理平台,可更加科学地开展术后规范化管理及评价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超声检查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是明确甲状腺病理学类型和手术切除范围的重要方法。根据XXX(ATA)2015年版《成人甲状腺结节及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式。超声检查可以通过结节大小、形态、边界、纵横比、钙化和血流情况评估结节性质。然而,准确度取决于超声机器清晰度和医生临床经验。随着超声造影、弹性成像评分和三维成像技术的发展,超声判断结节性质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

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FNAB)是确诊结节性质最准确的方法,为甲状腺疾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XXX等多个组织联合制定了《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专家共识及操作指南(2018版)》来规范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共识中指出,FNAB分为细针抽吸活检和无负压细针活检,两种方式获取细胞成分无差异,但后一种方法标本中血液成分更少,更有利于诊断。无论选择哪种方法,均推荐超声引导下完成,使穿刺更准确。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开展穿刺洗脱液检查。但由于病理科医生水平差异,或穿刺有效组织过少,均可能导致即便行FNA仍不能确定结节良恶性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测序技术能够有针对性地检测甲状腺癌的基因突变。对穿刺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如BRAF突变、Ras突变、RET/PTC重排等)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文献报道,基因突变检测可使诊断敏感度提高至86%~100%,阳性预测值提高至84%~100%。

XXX发布的《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中详细介绍了CT、MRI、PET-CT及功能代谢显像等检查手段的应用指征和在协助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虽然CT检查在鉴别良恶性方面不如超声,但对于评价甲状腺肿瘤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此外,CT检查还可以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转移部位。MRI和PET-CT检查不作为甲状腺癌常规检查手段,MRI检查组织分辨率高,可以评价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但存在对钙化灶不敏感、检查时间长等缺点。PET-CT检查可以对131I全身显像(Dx-WBS)阴性者明确有无远处转移灶。此外,该方式还可以用于131I治疗前的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尤其是最常用的CT检查,可以与超声检查相互补充,使术前病理学分期评估更加准确,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手术是DTC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手术规范与否直接影

响病人后续治疗和预后。过去,甲状腺癌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缺乏统一的规范。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多个学术组织对甲状腺癌的手术范围进行了规范。对于淋巴结清扫,亚洲地区与欧美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更倾向于进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

目前,甲状腺癌的主要切除方式有两种:XXX切除和全

或近全甲状腺切除。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超声、FNAB、CT等

主要辅助检查,以评估肿瘤大小、单灶或多灶、有无侵犯包膜或周围组织、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情况、病理学亚型等,以明确甲状腺癌手术切除范围。根据疾病分期、复发危险度、病人及家属意愿等,制定规范的手术方案,兼顾个体化治疗。

我国指南指出,腺体内单发DTC、肿瘤原发灶≤1 cm、复

发危险度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对侧腺体无结节,均可行XXX切除。而2015年版ATA指南则扩大了XXX切

除的指征,即对于肿瘤最大径≤4 cm、不伴腺外侵犯及术前未

发现淋巴结转移者,均可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

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复发风险为中低危、TNM分期为Ⅰ期的病人,分别行腺叶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术,随访5年,两组病人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肿瘤直径>4 cm、有腺外侵犯或远处转移者,应行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有助于术后131I治疗及长期监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

有研究表明,手术方式直接影响DTC复发率和病死率。对于复发高危病人,若未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其复发风险增加2倍,死亡风险增加4.9倍。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行全甲状腺切除手术,失去了131I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行全甲状腺切除手术时,喉返神经损伤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风险高于单侧切除。因此,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要兼顾功能保护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因素。

2.2淋巴结清扫范围

针对中央区淋巴结,建议进行预防性清扫。而对于侧颈区淋巴结,仅进行治疗性清扫,不建议进行预防性清扫。颈部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癌病人术后复发率增高和存活率降低的危险

因素。因此,规范化甲状腺切除和彻底的、合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案。

我国的《分化型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专家共识(2017版)》进一步规范了D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和

外科治疗方式。DTC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中央区(Ⅵ区)和

侧颈区(Ⅱ~Ⅴ区)。中央区是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常

见的转移部位,对于该区域淋巴结是否行预防性清扫目前仍存在争议。文献报道称,对于术前超声、CT、MRI等检查均未

发现颈部有异常淋巴结的情况,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后送病理学检查,会有28%~33%的病人存在淋巴结转移。如果

不进行预防性清扫,将导致近1/3的中央区淋巴结已出现转移

的病人未能得到清扫而发生转移。由于中央区淋巴结也是甲状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复发转移部位,如果初次手术不彻底清扫该区,一旦术后该部位淋巴结出现转移,再次手术清扫淋巴结会造成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确有必要。然而,2015年版ATA指南推荐,对于T1、T2、cN0、非侵袭性状癌及大部分滤泡状癌病人,

不常规预防性清扫中央区淋巴结。对于美国人群,此项推荐是否合理,仍需要国际性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和明确。对于

DTC不推荐预防性清扫侧颈区淋巴结,仅对于术前影像学等

检查评估怀疑侧颈区淋巴结存在异常情况,则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

3应用新技术助力外科手术水平提高

在遵循甲状腺癌规范化手术治疗的同时,功能保护和美观需求日益得到重视。因此,应用新技术助力外科手术水平提高。

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单侧喉返神经损伤会导致声音嘶哑,而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则可能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甚至需要气管切开。因此,术中神经监测技术(XXX,IONM)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规范神经监测操作步骤,XXX于2013年制定了《甲状

腺及甲状旁腺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临床指南(中国版)》。此外,随着病人对术后声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 branch of r laryngeal nerve,XXX)的保护也变得

日益重要。为此,XXX等多个专业委员会或学组联合制定了《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术中喉上神经外支保护与监测专家共识(2017版)》。

近年来,XXX和XXX一直致力于XXX的推广应用,并在国内多个甲状腺外科中心建设了培训基地。这些努力将有助于提高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在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的损伤一直是一个难题,包括挫伤、血供障碍和误切等。误切尤其容易发生在存在旁腺位置变异、体积较小等情况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可以自行恢复,但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会导致永久性低钙,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XXX在2015年发布了《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保护专家共识》。共识中指出,在手术操作中,应正确处理甲状腺上下动脉,以更好地保留甲状旁腺的血供。此外,共识还介绍了多种甲状旁腺识别方法,如肉眼识别、沉浮试验、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洗脱液PTH检查、纳米炭负显像等。近年来,纳米炭负显影技术逐渐开展应用,可以使甲状旁腺特异性负显影,有利于准确识别甲状旁腺。另外,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成像技术也可以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可以帮助特异性识别淋巴结,并可以达到实时动态成像,使淋巴结清扫更加彻底。这些新技术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优势。

腔镜和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出现解决了传统甲状腺开放手术的美容问题。传统手术的颈部切口会影响病人的美观,特别是对于瘢痕体质的病人,颈部瘢痕会带来心理压力。腔镜甲状腺手术可以高度隐藏切口,实现颈部无切口,达到很好的美容效果。腔镜甲状腺手术已经有20余年历史,逐渐发展成为多

种手术入路,包括胸前入路、锁骨下入路、腋下入路、腋乳入路和经口入路等。随着腔镜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术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应坚持“治病第一、

功能保护第二、美容第三”的原则,避免盲目开展和随意创新。

腔镜甲状腺手术的适应证应该严格把握,只有分化型甲状腺癌直径≤2cm,且未侵犯邻近器官的病人才适合行腔镜甲状

腺手术。虽然腔镜甲状腺手术可以达到美容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不规范的操作会造成出血、污染术区等问题,严重者需要中转开放手术。淋巴结清扫存在盲区,对于淋巴结转移较严重的病人,难以达到理想的显露效果。腔镜手术所使用的器械为直杆器械,清扫时操作空间受限,会造成清扫不彻底。

近年来,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甲状腺手术操作空间狭小,需要精细操作,机器人手术以其高分辨

3D成像、器械腕部7个自由度、滤除震颤、“主-仆式”远距离

操作等独特的优势满足了此项要求。我国《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手术专家共识》中也明确了甲状腺癌应用该项技术的适应证。虽然机器人甲状腺手术近年来得到不断开展,但高额的手术费用和系统维护费、较长的手术时间等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普遍开展。腔镜和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目前仍处于开始阶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数据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可以制定科学的治

疗策略,已经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推广。通过定期、定时、定员、定址的多学科讨论会形式,不同学科之间可以无缝连接,汇集多学科最新发展动态,进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诊疗策略,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最终提高疾病综合疗效。对于甲状腺癌治疗模式来说,整个诊治过程涉及多个学科,特别是对于复杂疑难的甲状腺癌,MDT模式应该贯穿疾

病诊疗全过程。

术后规范化管理包括规范化辅助治疗和规范化随访,对于评价和巩固外科疗效有很大帮助。甲状腺癌是相对惰性病程的恶性肿瘤,经过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整体预后较好,但

是约30%的病人会出现复发或转移,约2/3发生在术后10年内。因此,对于甲状腺癌术后病人,尤其是对于复发高风险者,通过术后规范化随访,可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虽然目前我国的甲状腺癌5年存活率低于美国,但相信通过早期筛查的普及、外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术后规范化管理,此生存差距会逐渐缩小。

术后危险度评估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包括初始危险度评估和再次危险度评估。初始评估需要收集术前、术中和术后数周的信息,以确定复发危险度分级,分为低、中和高危组,并根据分级制定治疗和后续随访计划。对于高危复发者,必须进行131I治疗和其他系统性辅助治疗,而对于低危复发者,无需TSH抑制治疗或其他辅助治疗。对于低或中危者,需要进行

个体化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辅助治疗。治疗1-2年后,需要

重新评估复发危险度,并将治疗反应纳入评估体系。

评估分为良好组、一般组和欠佳组。良好组指抑制状态下和刺激状态下,Tg均<1μg/L,超声检查未发现病灶。一般组

指抑制状态下Tg<1μg/L,刺激状态Tg为1-10μg/L,超声检

查未发现特异性改变或仅见到稳定的直径1cm病灶,尤其是

病灶体积增大或FDG-PET显像阳性。

对于评估良好组的患者,可以降低后续随访频率。对于一般组的患者,应密切观察,仅在有证据表明病灶存在及血清

Tg升高时给予辅助治疗。对于欠佳组的患者,应积极给予辅

助治疗。

5.2 术后辅助治疗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来说是非

常重要的,主要包括TSH抑制治疗和131I治疗。TSH抑制治

疗通过补充甲状腺素来维持正常水平,并抑制垂体分泌TSH,从而降低DTC复发率,改善病人存活率。术后TSH抑制的目

标应该在正常参考值的低限或低限以下,甚至检测不到的程度。根据2012年我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

中提出的基于双风险评估的TSH抑制治疗目标,根据疾病的

复发分级结合不良反应风险分层,TSH抑制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在随访过程中,根据术后危险度再评估结果调整新的

TSH目标范围。术后131I治疗是DTC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清除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除所有癌灶直径<1 cm且无腺外浸润、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DTC外,均可考虑给予131I治疗。同时,它也可以清除手术不能切除的转移灶,对于无法手术切除、但具备摄碘功能的转移灶(包括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应行131I治疗。131I治疗可以降低术

后复发率,提高病人存活率。目前靶向治疗相关的药物也不断被证实其有效性,对于无法行R0手术切除的晚期甲状腺癌,

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新的选择。在靶向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评估肿瘤分期,依然有行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5.3 术后定期复查项目对DTC病人进行长期规范化随访复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访内容包括甲状腺功能和Tg测定、

颈部超声、必要时穿刺活检及131I全身扫描、18FDG-PET等。通过随访,可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早期发现复发,仍有再行手术治疗的机会。通过复查可以客观评价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2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策略全文

2022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策略(全文) 摘要 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少见,与成人相比常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更多的腺外侵犯率以及更高的远处转移发生率和复发率,但总体病死率低于成人。现有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指南及共识对于外科治疗的方式提出了推荐意见,但对于这部分病人的个体化治疗仍存在争议。临床应综合考虑这一部分病人的特点,将更加精准的术前评估与个体化外科治疗相结合,在制定外科治疗策略时兼顾肿瘤的彻底根治与功能保护,以期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少见,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 )数据库的数据以及国内最新数据显示,其发病率不足1/10 万[1-4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病理学分型与成人一致,但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与成人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以占比约9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为例,该人群PTC与成人相比常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LNRl更多的腺外侵犯(ETE )率以及更高的远处转移发生率和复发率,但总体病死率低于成人[5 ]o基于上述特征,手术仍是首选的治疗方式[6 1 目前的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对于外科治疗的方式提出了推荐意见,但在针对个体化治疗与预后评估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7-11 J O本文结合主要指南和共识的推荐意见、现有文献的研究进展以及近年来的诊治体会,从原发灶的切除范围、颈部淋巴结的处理、手术并

发症等方面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外科治疗策 1 儿童及青少年DTC原发灶的切除范围目前,甲状腺癌原发灶的切除范围仍存在争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提示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尤其是对无淋巴结转移和ETE等危险因素的单侧微小PTC [ 1 2 ]o 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TA)的《儿童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B月确建议对儿童及青少年DTC行全甲状腺切除术(TT ),其主要依据是TT可降低持续性/复发性疾病的风险。当时支持该推荐意见的研究多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少,并且缺少对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病人的分层探讨,对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不同预后危险因素的患儿缺少个体化外科治疗策略的推荐意见[7 ]o 2020年荷兰的专家共 识支持对儿童及青少年DTC行TT ,但对于肿瘤直径<1 cm、局限于甲状 腺内以及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可选择性应用腺叶加峡部切除术(LT)[ 8 ]o 2021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AACE )和美国头颈学会内分泌外科分会 (AHNS-ES )发布了共识声明,虽未对原发灶的切除范围提出具体推荐意见,但总体态度是支持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并建议由高手术量的医生在高手术量的中心对儿童及青少年病人进行诊治[9 ]o2020年《中国儿童甲状腺结节及分化型甲状腺癌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中国共识)推荐将TT作为DTC的首选术式,但同时强调对于局限于单侧腺体内且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可选择行LT [ 10 ]o这些推荐意见有助于个体化治疗理念的推广。 目前支持TT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1)儿童及青少年双 侧或多灶性肿瘤比例较高,进行小于TT的切除范围后出现复发须再次手

甲状腺癌诊治指南

甲状腺癌诊治指南 简介 甲状腺癌 (thyroid carcinoma)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是来源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1.5%,且近年有增长趋势。除髓样癌外,绝大部分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按病理类型可分为乳头状癌(60%)、滤泡状腺癌(20%)、未分化癌(15%)、髓样癌 (7%)。其中乳头状癌较早出现颈淋巴结转移,但预后较好;滤泡状腺癌肿瘤生长较快,属中度恶性,易经血运转移;未分化癌预后很差,平均存活时间3~6个月。 临床上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有时不易鉴别,处理亦感到困难,故需加以重视。此外,还可有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或转移癌,也有少见的甲状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甲状腺肉瘤及恶性畸胎瘤等。甲状腺癌中以乳头状癌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流行病学 甲状腺癌在国内外均为散发性。 1.发病率 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因受到被调查人群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通常认为,甲状腺良性结节是常见疾病。目前,我国没有甲状腺结节发病率的确切统计资料,美国的资料表明,4%~7%的成年人在体检时可发现甲状腺结节,而通过超声波检查甲状腺,或尸检发现的甲状腺结节更多,可高达30%~50%。但甲状腺结节中恶性结节的发生率仅为1%~5%,在甲状腺外科手术中可占甲状腺肿瘤的14%左右。也有报告甲状腺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女性占73%,男性占27%,并与外源性射线有关。 (1)地域分布:甲状腺癌的年发病率因地域、肿瘤登记系统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而言,男性甲状腺癌的年发病率为1.2/10万~2.6/10 万,女性为2.0/10万~3.8/10万。冰岛和夏威夷是高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地区,几乎是北欧和北美,如美国和加拿大的两倍。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较低,据天津市1993~1997年肿瘤发病登记资料,甲状腺癌的年发病率为0.35/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78%。在医院收治的病例中,甲状腺癌所占的比例因医院的类别有所不同,广西肿瘤医院15年收治各种恶性肿瘤18064例,甲状腺癌占1.70%,为第13位。 上海科大学肿瘤医院 1957~1990年收治甲状腺癌1732例,为该院头颈外科收治患者的首位。天津市肿瘤医院1954~1984年收治甲状腺癌1261例,占该院同期收治恶性肿瘤的4.42%。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近10年也治疗400余例甲状腺癌。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高,甲状腺癌占内分泌系统癌

临床甲状腺结节诊断标准、流行病学、风险筛查、甲状腺功能检查、良性结节处理及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方法

临床甲状腺结节诊断标准、流行病学、风险筛查、良恶性鉴别、甲状腺功能检查、随访管理、良性结节处理、妊娠期结节处理及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方法 甲状腺结节通过超声检查发现直径0.5cm以上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达到20.43%,其中8%—16%为恶性肿瘤。 种类甲状腺结节有恶变 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滤泡性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 甲状腺结节定义及流行病学 甲状腺腺体内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局灶性生长引起的离散病变。 流行病学方面,成人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20.43%,且患病率与年龄、体重指数增加呈正相关。 甲状腺结节的评估最主要的目的为判断并鉴别其良、恶性。 强调筛查 高危人群筛查 需要进行筛查的甲状腺癌高风险人群包括: 童年时期头颈部放射线暴露史、全身放射治疗史; 一级亲属患甲状腺癌家族史以及有甲状腺癌相关遗传综合征家族史或个人史等。 对非甲状腺癌高风险人群不推荐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甲状腺结节的常规筛查。 对于超声检查发现直径<1.0cm的甲状腺结节,需严格把握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检查指征,对较小结节进行评估处理可能弊大于利。 超声良、恶性鉴别

所有已确定或怀疑恶性的甲状腺结节患者首选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超声检查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标准如下:结节良性特征包括纯囊性、海绵样和伴有“彗星尾征”伪像的点状强回声(-1分); 结节可疑恶性特征包括垂直位( +1分) ; 实性(低回声或低回声为主时+1分); 极低回声( +1分); 点状强回声(可疑微钙化时+1分); 边缘模糊/不规则或甲状腺外侵犯( +1分)。 囊性吸收后改变的结节或亚急性甲状腺炎这些病变可追溯病史给予C-TIRADS3类诊断典型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可直接诊断C-TIRADS 3类。 甲状腺功能检查

甲状腺癌指南解读

甲状腺癌指南解读 一、概述 甲状腺癌是一种相对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为了规范甲状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多个专业机构制定了甲状腺癌治疗指南。这些指南旨在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本文将对甲状腺癌指南进行解读,帮助患者和医生更好地理解指南内容。 二、甲状腺癌诊断指南 1、超声检查:甲状腺癌的首选检查方法是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可 以发现甲状腺内的结节,并评估其大小、形态、边界和内部结构等特征。 2、细针穿刺活检:对于疑似甲状腺癌的结节,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 细针穿刺活检。该方法通过细针插入结节,取出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结节的性质。 3、其他检查:某些情况下,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其他检查,如CT、MRI或PET-CT等,以评估病变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三、甲状腺癌治疗指南 1、手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全切或部分切除,以及淋巴结清扫。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大小、位置、数量以及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2、放射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放射治疗可以降低复发风险。放射治疗通常在手术后进行,以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 3、药物治疗:甲状腺癌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甲状腺素抑制剂和化疗药物。甲状腺素抑制剂可以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有助于控制病情。化疗药物通常用于晚期或复发的患者。 四、甲状腺癌随访指南 1、定期检查:甲状腺癌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通常建议每月进行一次甲状腺功能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 2、调整药物:根据随访检查结果,医生可能会调整患者的药物剂量或种类,以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陈立波教授:CSCO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

陈立波教授:CSCO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 编者按 根据全球最新研究数据,发病率经过30年的持续快速上涨,甲状腺癌已经成为位列第9的实体肿瘤。其中,96%的甲状腺癌为来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甲状腺腺癌,而甲状腺腺癌中99%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2021年CSCO指南会首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陈立波教授为大家带来了2021版《CSCO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指南“剧透”和展望。 陈立波教授 1 诊断、治疗决策与疗效评价 目前,高分辨率超声及其引导下的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已成为DTC诊断的首选方法。对于FNAC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建议行分子病理诊断,后者不但可以明确肿瘤来源,还可能对后续治疗策略起到指导作用。林岩松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指出,TERT阳性DTC患者几乎无法从碘-131治疗中获益(下图)。

甲状腺球蛋白(T g)是反映甲状腺术后碘-131消融后DTC存在与肿瘤负荷的可靠标志物,它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将对DTC的术后处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Tg水平的变化在生化方向上为DTC的疗效评价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基于解剖影像的CT/MRI的RECIST评分是实体瘤疗效评价的主要方式,对甲状腺癌的疗效评价非常重要。基于分子影像的SPECT/PET显像能够进一步提升甲状腺癌的诊断水平并改进患者的处置方案。 2 临床治疗策略 随访监测和射频消融:众多国内外学者认为对小于1厘米的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应以随访监测为主,可推迟或避免手术。近年来,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的良好疗效和安全性引人关注,可起到消除病灶、保护甲状腺功能的效果。鉴于当前缺乏长期随访和随机对照研究,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仍然有必要。术前新辅助靶向治疗或转化治疗:对于一些局部晚期患者,采用新辅助靶向治疗进行降期,有可能改善患者症状,提升患者手术切除率,我们期待大样本研究数据对此做进一步支持。手术治疗:对T1-2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一侧腺叶切除或全甲切除术都是可以推荐的;对T3-4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而言,应推荐全甲切除术;对于CN1患者建议行淋巴结清扫术+全甲切除术;而对于有远处转移患者而言,推荐全甲切除术,倘若转移瘤可手术,亦可行转移瘤切除术。外照射治疗:作为另一种局部治

中国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诊治指南

中国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诊治指南 (外科部分)

3-2 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治疗 3-2-1 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手术适应证 下述情况下,可考虑实施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①出现与结节相关的压迫症状,如呼吸道、消化道、神经压迫症状等;②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内科治疗无效者;③肿物位于胸骨后或纵膈内;④结节进行性生长,临床考虑有癌变倾向或合并甲状腺癌高危因素;观察一年以上体积增大50%⑤因外观或思想顾虑过重影响正常生活而强烈要求手术者可作为手术相对适应症。 推荐:良性甲状腺结节符合以上适应证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3-2-2 病理确定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术式 在彻底切除甲状腺结节的同时尽量保留正常甲状腺组织,根据结节的数量、分布、是否合并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可依次考虑采用甲状腺肿物切除、部分切除、腺叶切除、次全切除、近全切、全切除术式。常规保留术侧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 定义: 甲状腺肿物切除术指仅切除甲状腺内肿物,而保留其余正常甲状腺组织的术式; 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指切除包括肿物及周围部分腺体,而保留剩余正常腺体的切除手术; 甲状腺腺叶切除仅切除病变一侧腺叶,而保留对侧腺体及峡部甲状腺组织; 甲状腺次全切除即切除大部分甲状腺组织,只保留>1g的甲状腺组织或后被膜; 甲状腺近全切除即切除几乎所有甲状腺组织,只保留喉返神经入口处<1g的组织; 全甲状腺切除即切除所有甲状腺组织,无甲状腺组织残存。 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此术式应慎重使用,建议仅限于甲状腺双侧弥漫性病变、术中难以保留正常甲状腺组织且术者具备甲状旁腺、喉返神经保留手术技巧。

内镜甲状腺手术因其拥有良好的美容效果,可作为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手段之一。应慎重选择手术适应症,常用的内镜甲状腺手术径路有:胸骨切迹上径路、锁骨下径路、前胸壁径路、腋窝径路及其它径路。但目前内镜甲状腺手术在美观和手术微创性上尚不能达到完美的平衡,建议优先选择micotin手术等手术创伤小的径路。 3-2-3 术后处理 手术治疗后,应观察手术并发症(如出血、、呼吸困难、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损伤等)的发生情况。研究表明,甲状腺手术经验丰富(年甲状腺手术量超过100例)的医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经验较少者明显降低。手术由于切除了部分或全部甲状腺组织,因此有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可能,伴有高滴度甲状腺自身抗体者更易发生。因此,术后应当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如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应及时给予左旋甲状腺激素(L-T4)替代治疗。 推荐:建议由经过良好的专科培训或甲状腺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手术。 推荐:手术后发生甲减的患者应进行左旋甲状腺激素(L-T4)替代治疗。 二、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DTC) D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占甲状腺癌的绝大多数。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约占85%,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 FTC)约占10%,Hurthle细胞或嗜酸性细胞肿瘤占3%左右。一般来说,PTC和FTC的分期、预后均相似。DTC的某些组织学亚型容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侵袭血管及远处转移,这些亚型包括PTC的高细胞型、柱状细胞型、弥漫硬化型以及FTC的广泛侵润型等,总体复发率高、预后相对较差。因此临床上应根据合理的危险分层,细化外科处理原则,不可一概而论。 低分化型甲状腺癌((poorly differentiated TC),此类肿瘤容易出现大范围的肿瘤坏死以及肿瘤细胞核有丝分裂,临床生物学特点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完整版)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完整版) 一、概述 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也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迅速,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地区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我国甲状腺癌将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 根据肿瘤起源及分化差异,甲状腺癌又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以及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其中PTC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85%~90%,而PTC和FTC合称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DTC生物行为温和,预后较好。ATC的恶性程度极高,中位生存时间仅7~10个月。MTC的预后居于两者之间。 二、诊疗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有如下病史时需要高度警惕甲状腺癌,尽早进行筛查:①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②全身放射治疗史;③DTC、MTC 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某些甲

状腺癌综合征[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multiple hamartoma syndrome)、Carney综合征、沃纳综合征(Werner syndrome)和加德纳综合征(Gardner syndrome)]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没有临床症状。通常在体检时通过甲状腺触诊和颈部超声检查而发现甲状腺小肿块。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晚期局部肿块疼痛,可出现压迫症状,常可压迫气管、食管,使气管、食管移位。肿瘤局部侵犯重时可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交感神经受压引起霍纳综合征(Horner syndrome),侵犯颈丛可出现耳、枕、肩等处疼痛等症状。颈淋巴结转移引起的颈部肿块在未分化癌发生较早。髓样癌由于肿瘤本身可产生降钙素和5-羟色胺,可引起腹泻、心悸、面色潮红等症状。 2.体征 甲状腺癌体征主要为甲状腺肿大或结节,结节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并逐渐增大,质地硬,边界不清,初起可随吞咽运动上下移动,后期多不能移动。若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触诊颈部淋巴结肿大。 3.侵犯和转移 (1)局部侵犯:甲状腺癌局部可侵犯喉返神经、气管、食管、环状软骨及喉,甚至可向椎前组织侵犯,向外侧可侵犯至颈鞘内的颈内静脉、迷走神经或颈总动脉。 (2)区域淋巴结转移:PTC易早期发生区域淋巴转移,大部分PTC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_2

---------------------------------------------------------------最新资料推荐------------------------------------------------------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全网发布: 2019-09-11 16:00 发表者: 蒋宁一 (访问人次: 3086) (部分摘要)供患者及家属参考最近中华内分泌协会年会上发布了《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特选择部分内容供大家参考,如需要全文阅读,请注意杂志发表的原文。 ----蒋宁一前言甲状腺结节是内分泌系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触诊获得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 3%~7%,高分辨率 B 超检查获得的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 20%~76%。 甲状腺结节中的甲状腺癌的患病率为 5%~15%。 近年来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增高的趋势,非必要的甲状腺结节的手术率也显著升高。 甲状腺癌的术式、放射性碘治疗、TSH 抑制疗法和甲状腺癌复发的监测等方面都缺乏共识和规范。 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涉及内分泌学、头颈外科学、普通外科学、核医学等多个临床学科,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疾病。 为了规范我国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2019 年 4 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普通外 1/ 23

科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决定联合编撰我国首部《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 编撰工作历时一年,四个学会共 56 位专家参加了编写和审阅工作。 编写委员会本着立足国情、循证为本、求新求实、趋同存异冶的原则,认真总结了我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治疗的实践经验,充分汲取国际多个指南和国内各个学科现有指南的精华,编撰了这部目前四个学科都能够接受和认可的《指南》。 本指南包括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两个章节,采取问题条款和推荐条款并进的模式,共计 54 项问题条款,72 项推荐条款。 推荐条款标示推荐强度。 内容包括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细针穿刺活检(FNAB)结果判定、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的适应证;DTC甲状腺手术术式的选择和颈部淋巴结的处理、TNM分期和复发风险评估、131 碘清甲治疗的适应证和具体方法、DTC 转移的 131 碘清灶疗法、DTC 的 TSH 抑制疗法、DTC 复发的血清 Tg 浓度的监测等。 编写委员会以2009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TA)的《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为蓝本,参考了 2010 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甲状腺癌诊治和随访指南》和 2010 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意大利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ME)/欧洲甲状腺学会(ETA)《甲状腺结节诊治指南》等权威文献,采用了这些指南提供的

2023年《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2023年《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 版)》解读 摘要: I.背景介绍 -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定义和特点 - 2023 年《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的目的和意义 II.诊断 - 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方法 -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方法 - 诊断标准的变化 III.治疗 - 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方法 -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法 - 治疗方案的选择 IV.随访与预后 - 随访的重要性 - 预后因素 - 随访和预后的变化 V.总结与展望 - 2023 年《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的主要内

容总结 -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正文: I.背景介绍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为了提高我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联合修订了2023 年《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具有参考价值的诊治方案。 II.诊断 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新版指南对超声检查的细节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包括超声检查的方法、标准切面和测量指标。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除了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外,还需结合超声、核素扫描、细针穿刺活检等检查手段。新版指南对诊断标准进行了更为明确的阐述,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III.治疗 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手段包括观察、药物治疗和手术。新版指南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新

2023年《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2023年《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 指南(第二版)》解读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为了规范 和优化其诊断和治疗,2023年发布了《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 诊治指南(第二版)》。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和应用这一指南。 甲状腺结节一直是临床常见的问题,大部分患者的结节是良性的, 只有少部分患者是恶性的。《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对于结节的评估和诊断提供了新的指导。指南强调了细针穿 刺活检的重要性,这是评估结节恶性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同时,指南 推荐使用超声的定量参数来辅助结节的评估,如回声形态学、血流分 析等。 在诊断和分型方面,指南对结节的恶性风险进行了明确划分。根据 结节的超声特征、FNAB(细针穿刺活检)结果和PET-CT(正电子发 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结节被分为高、中、低恶性风险。这有助 于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结节的恶性概率,并为后续治疗和随访提供指导。 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指南,指南在手术和术后治疗方面进行 了详细说明。对于初发的甲状腺癌,手术仍然是主要治疗手段,一般 建议进行全切除手术。指南对于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进行了详细分类 和分析,根据不同类型的癌症,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建议和预后评估标准。

除了手术治疗,指南还提出了术后的辅助治疗策略,如碘131治疗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等。指南强调了术中神经损伤和颈部淋巴结清扫等手术并发症的注意事项,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在随访和监测方面,指南提供了详细的建议。对于不同恶性风险的结节和甲状腺癌患者,随访的频率和方式有所不同。指南推荐使用甲状腺球蛋白测定、颈部超声等方法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 综上所述,《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为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面指导。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指南中的建议,进行评估、治疗和随访,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然而,确诊和治疗决策仍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学经验进行综合判断,指南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和指南更新,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战胜这一疾病。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整合诊治指南(完整版)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整合诊治指南(完整版) 摘要 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C)是内分泌系统和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既往的30年中,全球范围内TC 发病率大幅增加,成为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如何对 TC 进行筛查、诊断、规范化治疗,如何对持续/复发/转移性TC 基于多学科会诊(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客观评估地系统性整合治疗,以及规范、有效的治疗后动态评估及系统随访,将是提高中国TC 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甲状腺领域专家肩负的重要责任。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 TC 的临床管理,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结合中国经验,撰写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本指南涵盖不同病理类型TC 的疾病管理,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旨在为中国TC 的规范化诊治提供指导与参考。 概述 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C)已成为国内外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跃居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女性更是居前5位,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TC 的临床管理,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结合中国经验,撰写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1]。本指

南秉持“整体整合”的学术理念,涵盖了TC 主要病理类型,兼顾”指南-共识-经验“等不同层次的学术成果和观点,体现中国特色的”防-筛-诊-治-康”癌症整体防控服务体系。 01流行病学 TC 起源于甲状腺D 滤泡上皮细胞或滤泡旁细胞。滤泡细胞源性TC包括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FTC)、低分化癌(poorl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PDTC)和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ATC)、滤泡旁细胞源性TC即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MTC)。PTC 占所有TC 的8 0 % ~8 5 % ,FTC 占1 0 % ~1 5 % ,PDTC 和ATC 约< 2 % ,MTC 占甲状腺恶性病变的1%~5%。 世界卫生组织(WHO) 近期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 TC 病例58.6 万例,居第9位,其中女性44.9万例,居第5位[2]。中国TC 同样增长迅速[3],2003年至2012年平均每年增长20.43%,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TC 发病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7位,居女性肿瘤第4位。欧美发达国家TC 的5年生存率为98 .6%,中国年龄标准化5年相对生存率为84.3%。不推荐对普通人群常规行TC 筛选,对TC高风险人群(童年有辐射暴露史、遗传综合征病史者及其一级亲属、MEN-2及其一级亲属、携带胚系RET基因变异MTC的一级亲属等)建议行TC 筛查。

甲状腺癌的诊疗新进展

甲状腺癌的诊疗新进展 甲状腺癌是一种甲状腺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根 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2015年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已经 达到了每十万人中近5人,是十多年前的两倍。随着临床研究的 深入,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下面将 分为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病因方面 关于甲状腺癌的病因目前仍然不够明确,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 面进行探讨: 1. 遗传因素 一些研究发现,甲状腺癌的家族聚集现象并不罕见。父辈患者 患癌概率约为20%~25%,子女为9%~15%,兄弟姐妹为8%~13%。对于遗传性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目前仍在研究之中。目前已发现 如下可导致遗传性甲状腺癌的基因突变:RET (多易变性内分泌腺 瘤Ⅱ型基因)、TRK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基因)、SDH (线粒体三环 素酶复合体)、VHL (von Hippel-Lindau 病基因)、CBL (细胞信号调节分子)、PRKAR1A (蛋白激酶A 抑制剂)、MEN1 (多发性内分泌 腺瘤系统Ⅰ型基因)、MEN2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系统Ⅱ型基因)、PHOX2B (低氧诱导因子)、KIF1B (微管相关蛋白1B)、CYLD (CYLD lysine 63 deubiquitinase 基因) 等。

2. 放射性因素 对于儿童时期接受放射线治疗的人群,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日本针对福岛核事故随机调查了10万名18岁以下儿童,研究结果显示,经历核事故后1年到4年的儿童甲状腺癌罹 患率为关键核辐射下癌症多发的Kuypers 早期发病的1.5~2倍,由此也充分说明了放射性因素对于甲状腺癌的影响。 二、临床表现方面 对于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三类:早期甲状腺癌至无症状,中期甲状腺肿瘤压迫邻近组织结构导致症状发生或者部分颈 部淋巴结转移引起不适,晚期甲状腺癌大且深淋巴结和器官转移 伴有明显的症状。 其中,常见的症状包括:颈前可触及、质地较硬的飞蝗状肿物,伴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三、诊断方面 1. 影像学诊断 当前经典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三种:甲状腺成像、超声、 CT/MRI。 甲状腺成像:简单易行,能显示多个病灶、局部淋巴结转移和 转移灶。但是其对于癌前病变和微小病变的检出率较低。

甲状腺癌诊疗指南

甲状腺癌诊疗指南 一、本文概述 《甲状腺癌诊疗指南》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和公众提供全面、权威且最新的甲状腺癌诊疗信息和指导。本指南详细介绍了甲状腺癌的基本知识、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医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计划,提高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同时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清晰、易懂的医学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 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提高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本指南的编写旨在整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为甲状腺癌的诊疗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指导。 本指南的编写团队由来自肿瘤学、内分泌学、放射学、病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权威的医学文献和指南,结合临床实践,力求使本指南的内容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用性。 希望本指南能够为甲状腺癌的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力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

的积累,本指南能够不断更新和完善,为甲状腺癌的诊疗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指导。 二、甲状腺癌的分类与病理特点 甲状腺癌是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颈部肿块或结节。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因此,正确的分类对于制定诊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甲状腺癌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80%以上。乳头状癌通常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但也可能发生淋巴结转移。滤泡癌则相对少见,恶性程度较高,常通过血液途径转移至肺、骨等部位。髓样癌是一种中度恶性的甲状腺癌,其特点是可以分泌降钙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未分化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甲状腺癌,通常发展迅速,预后极差。 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肿瘤细胞的异型性、浸润性和转移性。异型性指肿瘤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与原正常细胞存在显著差异。浸润性则指肿瘤细胞能够侵入周围组织,破坏正常组织结构。转移性则是甲状腺癌的重要特征之一,肿瘤细胞可通过淋巴道或血液途径转移至其他部位,如淋巴结、肺、骨等。

甲状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甲状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现状及研究 进展 摘要:甲状腺肿瘤是头颈部经常会出现的肿瘤疾病,这种疾病的患者在发病 早期一般都没有明显的症状,并且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声音 嘶哑,吞咽困难以及呼吸困难。由于甲状腺肿瘤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疾病和生存质量,因此临床上建议及时采取有效医治方案。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对甲状腺 肿瘤病人行腹腔镜外科手术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较少且安全有效。鉴于此,本 文主要分析甲状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甲状腺癌是一种内分泌恶性肿瘤,发病率很高,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一项调查,2019年甲状腺癌总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7位,居女性群体疾病第4位,较2017年调查数据有显着增加趋势。分化型甲状腺癌是甲状腺癌中较多的一种类型,对于该病临床上应该坚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原则,但早期症状不明显,所 以需要使用CT,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其他仪器来诊断病人,这样才能准确检测甲状 腺肿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联系等等,为了能给病人制订出有个性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概述 甲状腺肿瘤(Thyroid Tumor,TT)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第9位,在中国 癌症人群中发病率居第7位。中国肿瘤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范围内新发恶性肿 瘤392.9万例,其中TC为20.1万例,年龄标准化发病率(WAIR)为10.44/10 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中国女性人群中TT发病率在15-19岁时快速上升并在

45-54岁达到高峰。近年来甲状腺肿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快速增长,其中恶性肿瘤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占比最大和增长最快,女性甲状腺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且发病年龄存在年轻化趋势。2018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新发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为567233人,约占新发癌症的3.1%。 3、甲状腺手术技术的研究进展 3.1、传统甲状腺开放手术(Conventional open thyroidectomy,COT) Theodor Kocher被公认为甲状腺手术之父,1909年他因首创的COT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奖。自此,外科手术成为了治疗甲状腺肿瘤(Thyroid tumor,TT)的主要措施。Billroth和Kocher于19世纪后期对COT进行了规范,此后,COT 逐渐成为了甲状腺手术的金标准。 3.2、微创甲状腺开放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open thyroidectomy,MIOT) 在COT经验不断积累和技术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外科医师开始追求创伤的控制和美容满意度。2001年,Cheong Soo Park等所开创的MIOT技术,将COT颈部低位8-10cm的横向切口缩短至3.0-6.0cm,在安全可行的基础上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和美容满意度。 MIOT技术的麻醉方法和体位与COT类似。单侧腺叶切除取患侧颈部低位横向切口,如行双侧甲状腺切除则取颈部低位横向切口。切口长度根据肿瘤大小、是否需要进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切除以及是否需要单/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决定。以双侧甲状腺手术为例,手术切口取于胸骨切迹上约2-3cm皮纹处,长3.0-6.0cm切口(也有报道取最短切口为 2.0cm),之后的手术操作类似于COT。 3.3、腔镜下甲状腺手术(Endoscopic thyroidectomy,ET) 20世纪90年代,有“微创手术”之称的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在此大环境下,Gagner等于1996年报道了首例腔镜下甲状旁腺手术,为ET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7年,Hüscher等所成功开展的ET开创了该项技术的先河。之后,世界

2020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完整版)

2020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 望(完整版)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占90%以上,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规范化的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甲状旁腺保护技术、颈部无瘢痕美容手术等新技术的开展和规范化应用,使甲状腺癌外科治疗实现了精细化和微创化,提升了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早期发现和精准手术治疗、术后规范化长期随访、动态观察病情进展以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是对复发甲状腺癌再手术病人,可以进一步提高存活率和术后生存质量。 2针对DTC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和关键调控基因靶点的研究,使得更具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物得以应用于晚期甲状腺癌病人的治疗,为其争取了手术机会。同时,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诊治系统的研发为甲状腺癌的精准诊治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思路。建立系统化、智能化随访管理平台,可更加科学地开展术后规范化管理及评价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甲状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发 病率增长最快的实体肿瘤。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最新 发布的数据显示,甲状腺癌总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7位,女性位于第4位。尽管甲状腺癌的发病位次没有变化,但是发病率仍有相对明显上升趋势。甲状腺癌病理学类型中,DTC占 绝大多数,主要包括状癌和滤泡状癌。临床中应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手术作为DTC治疗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术后随访计划的制定。此外,内分泌治疗、131I治疗、放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等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 具有重要的作用。 4综上所述,甲状腺癌外科治疗已经实现了精细化和微创化,通过早期发现和精准手术治疗、术后规范化长期随访、动态观察病情进展以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存活率和术后生存质量。针对DTC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和关键调 控基因靶点的研究,以及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诊治系统的研发,为甲状腺癌的精准诊治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思路。未来,建立系统化、智能化随访管理平台,可更加科学地开展术后规范化管理及评价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美国国家癌症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1985~2005年非西班牙裔的白种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增加了1倍,而其他种族的女性患者也增加了20%~50%。目前,甲状腺癌已是女性恶性肿瘤第5位的常见肿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于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本文就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甲状腺癌的诊断 1.1 病理诊断 1.1.1 术前细针穿刺活检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具有创伤小、快捷、准确的优点。有文献报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符合率达到了96.7%,结合免疫化学细胞计数,可以使敏感性达到100%。 1.1.2 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冷冻切片是确诊甲状腺癌的可靠方法,随着高档冷冻制片机的使用,其制作出来的冷冻切片质量高、染色好,能够辨认乳头状结构及毛玻璃样核,部分可观察到砂粒体、钙化灶或磷化灶。 1.1.3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是确诊甲状腺病变良性和恶性的金标准。乳头状癌一般有乳头状结构,可见毛玻璃核;滤泡癌可伴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髓样癌可见条索状结构,浸润性生长,可见玻璃样变性或淀粉样变性,癌组织挤压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 1.2 影像学检查 1.2.1 超声方少兵等研究结果显示,高频超声表现为实行肿块呈低回

声或无回声,内可见沙粒状钙化,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血流阻力增加,提示肿块内血流丰富。乌丽亚提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能显示肿块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脉冲多普勒显示血流高速、阻力高、宽频带,部分逆向频谱。 1.2.2 CT 冯浩等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甲状腺癌的符合率达到 92.5%。国外有研究认为甲状腺恶性病变多边缘强化,而良性病变多不均匀强化。罗德红等研究认为,当肿块中显示颗粒状的钙化点时,应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 1.2.3 核素显像核医学对患者安全、无创伤,能以分子水平在体外定量地、动态地观察人体内部的生化代谢、生理功能和疾病引起的早期、细微、局部的变化,提供了其他医学新技术所不能替代的简便、准确的诊断方法。普通的核素扫描不能明确诊断甲状腺的良恶性,临床上常常通过静脉注射亲瘤显像剂做进一步的检查。 1.3 实验室检查 1.3.1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TSGF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可以促进肿瘤毛细血管的增生,肿瘤的早期在血清中明显升高。血清TSGF水平的升高可以较临床症状早3~6个月,因此是早期检测的指标之一。孟彦等对甲状腺癌患者血清TSGF进行检测,结果发现TSGF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均有一定关系。 1.3.2 癌胚抗原(CEA)CEA是非特性肿瘤相关抗原,有报道甲状腺癌约有50%患者的CEA升高。李英淑等对22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CEA检验,结果发现54.5%患者的CEA呈阳性,而5例良性患者均为阴性,说明

CCS2020田文教授: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

CCS2020田文教授: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 引言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CCS2020)于2020 年5 月11 日- 23 日在线召开。众多专家云集盛会,共享学术大餐。在5月16日的甲状腺外科分会场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甲状腺专病中心主任田文教授作开场致辞,并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的精彩报告。 近年来,甲状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癌症,其发病率在中国、美国及其他国家都在持续上升。甲状腺癌发病“偏爱”女性,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已跃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通过规范化的诊疗操作,我国甲状腺癌五年生存率已从2003年的67.5%上升到了84.3%,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因此,我国甲状腺癌的诊治仍然任重而道远。 甲状腺癌规范化诊疗操作 新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及指南共识的推广是甲状腺外科的重中之重。例如神经监测技术、纳米碳注射负显像技术、机器人腔镜技术以及能量外科器材的规范化应用和相应指南的推广。甲状腺癌手术中喉返神经变异,不进行规范化操作容易导致喉返神经损伤增加。 国内制定了术中喉返神经监测“四步法”的标准,以规范化术中的操作行为,减少神经损伤的机会以及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中国神经监测技术与国际组织一直保持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在国内的培训基地也从12个扩散到了25个,从而为这项技术得到规范化的推广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此项技术在全国开展的学习班中也得到了专家们的热情支持,很多外科医生积极参与学习。

除了神经监测以外,甲状旁腺保护对于甲状腺外科而言也尤为重要。《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专家共识》是国内外首个该领域专家共识,它规范了术中甲状旁腺保护技巧和方法,从而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术后低血钙等并发症的发生。纳米碳甲状旁腺负显影保护技术在辨认旁腺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有利于寻找旁腺组织,避免甲状旁腺的误切,提高了手术精度及安全性。此外,术中冰冻确认、重新植入法以及组织洗脱液PTH检测等方法也有助于提高术中的旁腺保护。 腔镜甲状腺手术包括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全腔镜甲状腺手术以及机器人辅助下腔镜手术。这些手术现已有规范化的共识指导,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所提高。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的优势在于可旋转臂、精细稳定的操作。目前,贺青卿教授团队已开展了1000多例机器人的手术,为临床提供了大量的规范化的诊疗经验。 外科手术过程常使用各种能量器械包括电刀、超声波凝血设备等。对于这些能量器械,国内也制定了相应的共识——《甲状腺外科能量器械应用专家共识》,以减少出血及手术并发症、减少喉上神、喉返神经损伤的风险以及缩短手术时间。由于能量器械使用不当会造成皮下积液、皮肤瘀斑和皮肤损伤等问题,要求规范化操作腔镜技术的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