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原题库 全

马原题库 全

马原题库 全
马原题库 全

马原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D】

A.批判其错误观点B.吸收其合理思想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A.地理环境B.风俗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C】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A.宗教B.艺术C.哲学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C】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D】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B】

A.政治标准B.经济标准C.道德标准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D】

A.社会秩序的稳定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B】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C】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D】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A】【B】【D】

A.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 】【B 】【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A 】【B】【D】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A 】【B 】【D 】【E】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A】【B 】【D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B】【C 】【D 】【E】

A. 原始社会B.渔猎社会C.农业社会D.工业社会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C 】【D】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A 】【D 】【E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ABCDE】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C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C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C

A.哲学观点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D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D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D

A社会的阶级关系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C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C

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机械论

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D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D

A.人们的主观努力B.进行思想斗争;

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D.社会实践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B

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

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

16.真理的内容是D

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17.质和量的关系是B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

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9.相对真理是指A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

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

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C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

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

A.唯心论的错误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C.二元论的错误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

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D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

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C

A.矛盾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

26.事物的度是指C

A.事物的质变B.事物的量变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D.关节点或临界点

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D.人们的生活水平

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D

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B

A.完全适合B.基本适合

C.基本不适合D.完全不适合

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C

A天赋的B.独立自生的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对物质的反映

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

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C

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

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

C.只刮风,不下雨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运动变化的观点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B

A.政治制度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阶级力量对比D.政党的成熟程度

36.国家是D

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B.封建社会产生的

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37意识是D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D

A绝对对立的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

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D.一致的

40.辩证的否定是指B

A.外力否定B.自我否定

C.任意否定D.甲变乙,乙变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

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题1分,共10分)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区分为CE

A.复杂性部分质变B.非爆发式部分质变C.阶段性部分质变D.不完全部分质变E.局部性部分质变

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AD

A.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B.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无能为力C.它无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E.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

3.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CE

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AB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E.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BE

A.它是多样的B.它是唯一的C.它是绝对的D.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E.它是客观的

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ABCDE

A本质的联系B.必然的联系C.内在的联系D.稳定的联系.

E.客观的联系

7.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AC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是不可正确认识的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从精神到物质

E.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8.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ABCDE

A机械运动B.物理运动C.化学运动D.生物运动

E.社会运动

9."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根据这个诊断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BCDE

A.完全等同的B.相互包含的C.相互依赖的D.相互渗透的

E.相互转化的

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CDE

A.将矛盾双方联结为一体,使对立面在同一体中得到发展B.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C.使事物矛盾双方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D.使事物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以发展

E.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国家属于B

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D.意识形态

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C

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B.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A

A.各自对立面转化B.同一方向转化

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

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B

A.客观世界B.实践C.经验D.学习理论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C

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

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C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9.空间的特性是A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

10.假象是指D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C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12.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D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B.原子结构学说C.欧氏几何学D.相对论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B

A.折衷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统一的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D.世界是可知的

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B

A.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C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群渊语)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C.理在事先(朱高语)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B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揭示客观规律D.创立科学理论

19.认识的起点是B

A.社会存在B.感觉C.理性认识D.客观世界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1.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C

A.是不确定的B.是确定不变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是不可捉摸的

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B.产品分配不均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C

A一因多果B.同果异因C.一果多因D.同因异果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C

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25.意识是D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B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

D.人们的社会分工状况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B

A.社会发展规律B.客观物质世界C.社会实践D.物质统一性

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C

A.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B.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D.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D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D

A.辩证法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可知论

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D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D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A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

C.两者是同等的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

36.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说明了事物的因果的相互作用往往D

A.是单纯的B.不是双向的C.是不确定的D.是双向的

37.唯物辩证法范畴的D

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8.国家的实质是C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机关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会力量

39.人和人类,具B

A.单纯自然生物属性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D.纯社会属性

4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D

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的表现B.质变过程的客观性的表现

C.质变形式的普遍性的表现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国家是DE

A.地主阶级专政国家B.奴隶主专政国家

C.资产阶级专政国家D.剥削阶级专政国家

E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主要表现是BE

A.唯意志论B.共创论C.宿命论D.精神万能论E.调和论

3.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BDE

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 .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

4.社会进步是指CE

A.改朝换代B.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C.社会形态的更替

D.任何社会变动E.社会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

5.群众路线包括BE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D.一切工作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ABCE

A.本质的联系B.必然的联系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E.客观的联系

7.无产阶级领袖这个概念是指BE

A.无产阶级政党内的最高统帅个人B.最有威信、最有经验、担任最重要职务者

C.无产阶级政党内的各级领导D.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把手

E.无产阶级政党内的领导集团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AC

A.实践性B.先进性C.革命性D.系统性E.合理性

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AC

A.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B.真理发展的规律来证明

C.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D.逻辑推理来证明

E.唯物主义一元论来证明

10.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ADE

A概念B.知觉C.表象D.判断E.推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D.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B )

A. 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 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 世界是理念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B )

A. 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 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D. 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D )

A. 无限性

B. 有限性

C. 物质性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A )

A. 客观实在性

B. 多样性

C. 运动性

D. 时空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A)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 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

C. 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

D. 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

A. 提高人的素质

B. 发挥集体的智慧

C.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A)

A. 相对性

B. 抽象性

C. 实践性

D. 绝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

A. 从原则出发

B. 从正确的理论出发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B )

A. 全部内容

B. 实质和核心

C. 惟一特征

D. 惟一范畴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D )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 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D)

A.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D)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确定事物的质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A )

A. 反映论

B. 能动的反映论

C. 科学的反映论

D. 机械的反映论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A )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 必须接受实践检验的内容

C. 多数人所承认的内容

D. 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内容

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C )

A. 只有物质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B. 只有精神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C.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D. 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 )

A.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 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

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D )

A. 人的自然属性

B. 人的自身需要

C. 人类的共同特点

D. 人的社会关系

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A )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B.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C.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D. 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

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合理

B. 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

A. 产品的分配形式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C. 经营管理形式

D. 劳动者的素质

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D)

A. 阶级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永恒范畴

D. 历史范畴

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 )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 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甘肃政法学院2007―― 2008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 卷)答题卡 (注意:请将1-3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复查人核分人 2. 实践: 3. 经济基础: 4. 人民群众: 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四、简述(共20分)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8分) 2 ?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4分) 3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 (4分) 三、名词解释(共20分)

4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分) 五、论述(20分)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0分) 甘肃政法学院2007―― 2008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A 卷) 15 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分数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哲学是()。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2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焦点在于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世界本原问题 4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关于人的本质冋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冋题 5 ?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丨) A 琴匸.『豈L 绡学聲’ B- :. C 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I : .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瓠叢廳悬 <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D 一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A 直接认识B 全面认识 C 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 永恒性 B 客观性 C 不变性 D 终极性 14?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该社会的( ) A 生产方式 B 政治制度 C 上层建筑 D 精神文明的状况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复查人 核分人 C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得意 识 本 质问题 3.列宁 j 的物质定 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 D 客观实在性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 点 D 实践本质问题 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马原试题库(1)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已过时?为什么?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分别为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否。原因:1.马克思主义仍是当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3、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成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 史上的伟大变革? 答案:①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第一性的问题。②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因为它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 3、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 吗?肯定相对静止有何意义?(Y) 答案: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2)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不对,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意义:第一、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 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 系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Y)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性,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基本观点:①否定是自我否定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5、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问什么说人口决定论和物理环境决定论是错 误的?(Y) 答案: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马原各章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马原题库 全

马原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D】 A.批判其错误观点B.吸收其合理思想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马原概论选择题题库(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 A . 18世纪90年代 B . 19世纪40年代 C . 19世纪70年代 D . 19世纪90年代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ABCD ) A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B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D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 (ABD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B ) A .唯物论B.辩证法C .历史观D .自然观 2. 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D ) A .费尔巴哈 B .谢林C.培根 D .黑格尔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 A .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 D .认识论 4.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C ) A .费希特 B .洛克 C .费尔巴哈 D .谢林 5.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A ) A .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B .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C .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 D .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 (D ) 确的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 .全盘否定和拋弃 B .全盘肯定和继承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zzzz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D )。zzzz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zzzz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B )的基本问题。zzzz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C唯物主义哲学D一部分哲学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zzzz 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zzzz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zzzz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zzzz 9.时间是指(C )。zzzz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zzzz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zzzz 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马原单项选择题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A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A)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马原选择题库整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C.矛盾分析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D )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 )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 ) C、矛盾的特殊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D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马原试题 简答题 科社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正当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在岁未来社会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空想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凭空猜想无法知道的事情,他们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其具体方法是: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现依据。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阐发未来新世界,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因为,未来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将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以抽象理性为前提来设计未来社会,二十通关过揭示人来社会发展规律使人们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为人们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容和关系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关

马原2018选择题试题库

2018年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哪些学说的合理思想()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 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马克思的两个重要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6、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7、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整理版】马原测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D) A.18世纪中叶 B.19世纪中叶 C.20世纪初 D.19世纪40年代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C) A.绝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诡辩论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B)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6.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B)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C)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11.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真理就是(D)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B)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间的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1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A) A.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生产要素的总和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16.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B) A.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A)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18.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B)

马原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 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真理的绝对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B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2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2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31、对事物用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 3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存在局限-相对性 34、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B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35、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 )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 37、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38、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D ) 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 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D、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 4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B ) A.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2.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从它的( A )。 A.阶级属性讲 B.研究的对象讲 C.研究的主要内容讲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C ) A.《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他的( C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他的( B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无产阶级专政 D.大同世界 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 B ) A.历史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自然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ABD )。 A.经济社会根源 B.思想渊源 C.客观精神的原因 D 实践基础. 3.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AC )。 A.唯物史观 B.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中国儒家思想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BCD )。 A.用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具体客观而非机械的一知半解的和断章取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B.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D.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天才人物。(╳)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已经过去,对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4.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5.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盲目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6.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9.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相关主题